人文艺术 > 李斯为什么死于非命?

李斯为什么死于非命?

2020-09-05 02:32阅读(121)

李斯为什么死于非命?:李斯,不仅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大业中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统一六国后建设新王朝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他的死也是极其悲惨:-李斯,

1

李斯,不仅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大业中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统一六国后建设新王朝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他的死也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呢?他是怎么死的?让小编细细道来。


最开始得从“沙丘之变”开始说起,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到达沙丘这个地方,病情突然变得非常严重,不久便离开人世。赵高利用李斯贪图权力的心理成功的怂恿了李斯一起加入密谋改遗诏的政变中——借助修改遗诏杀死扶苏、蒙恬,改立胡亥作为秦帝国继承人。从李斯参与到这场政变,我们可以预测,为其惨死埋下了伏笔。

胡亥成功登基成秦二世之后,因为个人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原因,害怕面对朝廷百官,害怕百官指出自己的缺点,经常自己躲在深宫,不理朝政,把朝政交给赵高,严重依赖、宠信赵高,导致秦二世经常受赵高的蒙蔽。赵高处理朝政后,清除了在朝庭上的异己分子,对自己有仇的人,很多对国家有用、正派的大臣被其迫害致死。不仅如此,法律还越来越严苛、赋税劳役越来越重,整个秦王朝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农民起义波涛汹涌,最有名的是陈胜吴广起义。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斯很着急,多次想进谏秦二世皇帝,但秦二世不予理会。赵高听说李斯有怨言,就主动找到李斯,让李斯去进谏皇帝。但李斯驳回赵高,因为皇帝经常不在朝廷上听政,经常在深宫之中,因此又没有人替他传达自己的心声,赵高故意设圈套说愿意为其引见,李斯见到了皇帝,李斯因为打扰二世皇帝的游乐时间,皇帝非常生气。赵高趁机挑拨二世皇帝与赵高的关系,说李斯在沙丘政变之后自以为功高想割地称王,诬陷李斯的儿子李由与农民起义有联系。秦二世果然相信了赵高的话,想办法惩治丞相李斯,但又怕情况不符,于是就暗中派人去调查李由和盗贼勾结的事情,李斯知道这件事之后,就上书给皇帝揭发赵高。但二世皇帝不但没有相信,反而将此事告诉了赵高,赵高趁机又诬陷李斯必定会谋反。二世皇帝彻底相信了赵高,于是皇帝派赵高将李斯逮捕入狱,在赵高安排下的严刑拷打,李斯承受不住疼痛承认了罪行。最后将判决书交给了二世皇帝,二世皇帝决定于公元前208年7月,在咸阳闹市腰斩李斯,并且夷三族。这是李斯最后的结局。



最后,来一个小总结:从李斯参与“沙丘之变”到被腰斩于闹市,如此悲惨的结局是有原因的,最大的原因是他个人贪图权力的结果,他没有从国家层面出发,在关键的时刻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选定了昏庸残暴的胡亥,贪图权力而选择了与奸臣同行,因此其悲惨结局不可避免。

以上是小编的一些拙见,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留言讨论关注,请多多指教~~

2

秦始皇、二世先后六次巡游,除了昭告天下以外,还有一个附带的目的:拖死李斯。可是壮年期的秦始皇没有拖过老年期的李斯,黄泉路上无老少,秦始皇走在了李斯前面。胡亥即位后,此心更切,但他又不具备秦始皇的铁腕能力与独立操作水平,只好借助于宦官赵高之手。这一系列操作终于让秦朝政治危机重重,万劫不复。

01大叔你不累吗

李斯生于-280年,比秦始皇大20岁,年事已高,这是秦始皇能够容忍他长期当丞相的重要原因。在秦朝的十五年历史中,李斯有十三年都在影响左右着朝局,曾经光辉无比,尤其是在始皇帝一朝,荣宠无比。他在过七十岁大寿时,对当时现场的壮观情况,自己都曾发出过感慨,说过这样的话:“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

秦始皇对李斯一直还是有顾忌的。据记载,秦始皇在甬道暗中观察,被李斯的嚣张出行吓了一跳:气派比我还大。而且秦始皇还因此怀疑自已的贴身卫中就有李斯安插的耳目,又吓了一跳!吓了两跳之后,始皇不得不琢磨如何对付李斯了,万幸的是,没多久秦始皇就死了,给李斯多活了几年。否则不用劳秦二世和赵高动手,李斯早就被五马分尸了。

02让我们回家吧

但李斯奇迹般的长寿,以及其对胡亥少年继位不谙政治有个空窗期的推测,使李斯过于恋栈,不愿交权,终于导致皇帝、丞相双方的矛盾大爆发。以秦始皇的猜疑性格,李斯光荣退休,早日下岗是明智的选择。李斯自己也曾经说过,“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但他贪恋权位,不肯放手,早把老师的话忘得一干二净,终于招致惨祸,身死族灭。

新君胡亥继位后,李斯以老资格自居,既与公族广结姻亲,又让儿子李由出任三川郡守。三川郡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它不仅是秦都咸阳通往东方的要道,也是秦国控制东方的战略要地,更是楚人进攻咸阳时的攻守要冲。《史记·李斯列传》: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庭车骑以千数。

这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来说可谓大忌,因为这样其实具备了造反的能力。造反不造反,关键看能力,在皇帝身边幸臣颇有倾向性的证据搜集之下,胡亥由此会顺理成章地推测出李斯具有造反的意图。“赵高畏其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而李斯儿子在战场对乱军的作战不力,又正好成了李斯父子造反的绝佳借口。

将死的那一刻,李斯想到了家乡,一人孤身入关,几十年打拼,反而害得三族被灭,他是不是又想起了商鞅、吕不韦这些以客卿身份担任秦国丞相者的悲惨命运?如果当初不写那篇《谏逐客书》,被逐出关外,岂不是幸事?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叹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03有请下一具尸体

李斯死得极其惨烈,由于赵高、胡亥对他特别关照,他享受的是豪华死刑套餐:先是黥面(即在脸上刺字,是秦朝的一种侮辱刑),然后劓(即割鼻子,也是秦的一种酷刑),砍断左右趾(即砍掉左右脚),又腰斩(拦腰斩断),最后是醢(音海,即剁成肉酱),这种死刑的最高礼遇叫“具五刑”——用五种刑罚处死。

故抬尸公《死记》(中国古代历史,如朱熹所言,就是帝王相斫书,抬尸体,死记)曰:韩非死于“非”命,李斯腰斩分“撕”,这难道就是一“字”定终身吗?李斯位极人臣,不知进退,秦始皇料其年逾古稀,风烛残年,便以巡游为名,欲将其拖死。李斯死于途中,秦始皇平安西归,实乃秦始皇之意图哉!谁知世事难料,秦始皇反死于沙丘。少帝即位,目睹李斯权势熏天,欲除之心更切,终借赵高除之。

3

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政治家。李斯在秦统一六国中起到很很大的作用。嬴政完统一后,与冯劫、王绾商议尊秦王嬴政为秦皇帝,李斯被任秦朝丞相。

李斯才华出众。史书说,李斯青年时为人正直、好学。李斯写的《谏逐客书》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秦始皇在出游途中病死,这一年是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的死,李斯从此失去了靠山。赵高挟制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立扶苏为皇的遗诏,李斯为了自己的利益,无奈地钻进了胡亥、赵高设置的圈套中。

当李斯为了苟全性命,只得心甘情愿地充当胡亥、赵高集团的帮凶,先后杀了扶苏与蒙恬,接着又杀了秦始皇其他的儿女……最终导致了民变。

李斯玩弄权术,最后又被赵高们玩弄,他自诬谋反,掉进了赵高设计好的陷阱里,最终李斯以谋反的罪名腰斩咸阳了。

可以说,李斯为秦嬴政立下了不朽功勋。然而,李斯的死有历史的必然性。他主张“法治”,最后被自己制定的律法处死,李斯之死其实是法家的一个代表,在中国的法制史上可谓“独树一帜”。

李斯的“督责之术”是建立在一人专权的前提之下的,最终李斯成了“督责之术”的牺牲品,留给今天的我们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

4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人。师从荀子。学成入秦。



初始,吕不韦任命其为郎。后劝说亲王嬴政灭诸侯成帝,被提升为长史。后其献计离间六国群臣,被升为客卿。政十年,李斯因间谍郑入秦,上《谏逐客书》被秦王采纳,升为廷尉。

在秦王嬴政灭六国时,李斯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秦统一天下后,尊秦王证为始皇帝。李斯被委任丞相。


李斯走上了权力的中心。 建议始皇帝统一文字、通过度量衡、统一货币发挥了自己的才智。


赵高,本是秦宗室远亲。因其母犯刑法受处刑身残。被收入秦宫内做隐官。始皇帝听说其为人勤奋、精通法律提携其为皇帝车舆,被教胡亥断狱判案。赵高精于察言献媚得胡亥信任。


胡亥,始皇帝十八子。

扶苏,始皇帝长子。为人仁、宽厚刚毅勇武,因劝谏始皇帝“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世事,始皇帝将其派到蒙恬处协助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沙丘之变,又称沙丘之谋。始皇帝嬴政最后一次出巡。李斯、赵高、胡亥一同前往。出巡中始皇帝突然去世。遗照令大公子扶苏主持葬礼。此时,大公子还在蒙恬处督修彻长城。管理遗照的赵高发动了阴谋。威胁李斯矫诏处死扶苏和蒙恬。并隐瞒始皇帝驾崩的事实。用咸鱼堵人口舌。回到咸阳后拥立胡亥为秦二世。


李斯被赵高胁迫沙丘之谋。赵高拥立胡亥,不能依诏书传位扶苏。扶苏和蒙恬蒙毅关系非常,赵高胁迫李斯以官位堵起口舌。若扶苏登记必用蒙恬蒙毅。李斯何地处之。李斯然赵高此话有礼。便于起共谋诈称始皇帝遗照立胡亥为太子。并篡改遗憾令扶苏、蒙恬自尽。扶苏接到诏书自尽身亡,蒙恬不肯死被囚阳周。逮捕蒙毅囚至代郡。


二世胡亥继位后,疯狂杀戮。杀兄弟杀姐妹。杀蒙毅。逼蒙恬自尽。李斯于二世胡亥即位第二年被处以极刑。先是脸上刻字、割鼻子、砍掉左右脚、腰斩,最后剁成肉馅。具五刑也。李斯一家被杀。


李斯被杀,完全是赵高和李斯的政治斗争的结果。最后赵高技高一筹胜了李斯。赵高得宠胡亥,担心李斯得胡亥宠信。千方百计陷害李斯。李斯落如此下场完全是政治争斗。权力斗争的结果。赵高用指鹿为马的事件考验人心。把不合自己意愿的人都杀掉。最后逼二世胡亥自杀。当然赵高也没有善终,被扶苏的儿子子婴杀死。

5

李斯之死是死于赵高的陷害,也是死于自身罔顾道义一味追求个人富贵的错误选择。

年少时的李斯本来只是楚国郡衙门的一名小吏,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厕中鼠和仓中鼠的不同境遇中悟出了“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改变所处的环境”的道理。之后,他求学于当时的大思想家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借此作为追求个人功名利禄的进身之阶。

李斯看准了秦国是当时最有发展潜力的大国,辞别荀子后,他离开楚国西入秦,先是在秦国权臣吕不韦门下当舍人,后来因为才能出众,得到了秦王的赏识,仕途进入快车道,从长史升为客卿,从廷尉到丞相。

李斯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为秦国的一统天下和秦朝建立后的政权巩固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个人和家族的尊崇地位也达到了顶点。

李斯、秦始皇、蒙恬塑像

然而,李斯命运的转折从秦始皇的突然驾崩开始了。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重不起,经过河北沙丘台时让随行的中车府令兼行玺符令赵高笔录遗诏,命令远在北方监军的长子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事实上就是让扶苏主持葬礼,继承皇位。

当时随同始皇出巡的除了赵高之外,还有丞相李斯、秦始皇的幼子胡亥。皇帝在外突然死去,李斯为了稳定局势决定暂时封锁消息,而赵高却开始策划一个大阴谋。赵高劝说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胡亥自立,在取得胡亥的同意后,又试图说服李斯参与这个政治阴谋。李斯出于保住个人名位的考虑,竟然被说动,赞同杀扶苏、立胡亥的“沙丘之谋”。

李斯虽然在此后的秦二世政权中保住了丞相之位,但由于胡亥的昏庸和赵高的擅权,朝政日益腐败,朝中大权尽归赵高。赵高还诱使李斯经常在胡亥玩乐的时候奏事,导致胡亥对李斯的不满,还多次在胡亥面前进馋言陷害李斯。李斯竭力辩护,但胡亥哪会听他的呢?李斯终于以谋反罪被逮入狱,成为赵高砧板上的鱼肉。

在狱中,李斯自认有功于大秦,拒不认罪,向胡亥上书被赵高扣留,失去了自我辩白的机会。赵高还轮番折磨拷打李斯,年老体衰的李斯终于被迫招供认罪。听到消息后,胡亥还说:“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胡亥的愚蠢昏聩如此,李斯焉能不败?

秦相李斯之墓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判处受五刑,最后被腰斩于咸阳市,夷灭三族。五刑指的是什么呢?据《后汉书》记载:“昔高祖令萧何做九章之律,有夷三族之令,黥、劓、斩趾、断舌、枭首,故谓之具五刑”。这里记载的虽然是汉朝的制度,但是汉承秦制,可以作为秦朝“五刑”的根据。也就是说,经过五刑的先后折磨后,李斯最后被腰斩。

大秦帝国的一代名相李斯的结局如此悲惨,可悲可叹!

关于李斯之死的更多分析,详见拙作:https://www.toutiao.com/i6708960535771087372/


感谢您的阅读,觉得有用的话欢迎点赞、评论,记得关注我的帐号~

6

李斯,是战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他出生于楚国,先是在楚国做个小官(丞相府长史),后觉得一身才华无法施展,而来到秦国。当时的秦国宰相吕不韦任命其为郎(也是打杂的),后屡次提出好建议,被秦王赢政任命为长史、客卿,最后成为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秦始皇东巡中途死亡时,李斯为了权力,联合赵高、胡亥,隐瞒消息,伪造诏书,逼公子扶苏自杀,从而扶持胡亥继位,立下大功。但赵高忌惮李斯的功劳,多次进谗言,最终李斯被腰斩。

在牛娃看来,李斯的悲剧,根本在于:心黑,但不够黑,太在乎所谓的名声而做事情畏首畏尾,不懂的灵活变通。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

(▲李斯)

1.因为心黑,所以当了丞相

李斯是一名政治家,而政治家的突出优点就是擅长利用权谋,排除异己。李斯和韩非是同学,都是荀子的学生,关系很好,按理说不应该嫉妒自己的小伙伴,可当秦王非常喜欢韩非,多次邀请他来秦国,甚至不惜打动战争逼韩国交人时,李斯就怒火中烧,在秦王面前挑拨离间,暗中用计,最终除掉了韩非这个心头大患。

(▲韩非)

可怜,对于政敌,李斯心很黑的,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任何人,只要威胁到他的权力,就一定要想法设法打击报复,除之而后快。比如,支持扶苏的蒙恬,也是被他设计处死。

2.因为心不够黑,所以死于非命

中国知识分子有个普遍问题,就是:内心有底线,看不起太监。

李斯是儒家和法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是一国丞相,可谓国之柱石。他固然也因为个人欲望,杀了一些人,如蒙恬、韩非,但那是因为威胁到他的利益。在他看来,还是希望培养人才、发掘人才,大家携手共同把秦国建设的更加强大的。所以,他的做事,是有很明确的底线的。

可赵高是没底线的。对于一个太监,他可以为了权力,无所不用其极。虽然,他和胡亥、李斯一起互相合作,辅助胡亥继位,可二人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赵高的很多建议,纯粹是出于个人利益,所以经常都被顾全大局的李斯给挡了回来。一次,两次……最终,赵高觉得,李斯再也不是那个言听计从、亲密合作的小伙伴了,而是必须除掉的绊脚石了。双方关系,于是进去你死我活的阶段。

(▲赵高)

而恰恰胡亥,也不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皇帝。他当皇帝,就是为了贪图享乐,根本不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他和赵高便一拍即合,玩的不亦乐乎。同样,他也越来越不能理解李斯所谓的底线,所谓的为国为民,那么,既然看不惯,就除掉他吧。

(▲胡亥)

这时候,对李斯来讲,就很危险了。要么他灵活变通,假装和他们同流合污,这样子可能会留下千古骂名,但是可以保存自己的性命,实做一些为国为民的好事实事。要么就只能等待被杀的命运,因为在一个皇权至上的社会,不管你是辞官离开朝廷,回乡隐居,还是在朝为官,只要皇帝一句话,你都有可能被杀。

最终,知识分子的底线,让李斯选择不同流合污。208年,一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知识分子李斯,被腰斩于市,三族之内被全部诛杀。

总结语:中国的知识分子,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心中有信仰,做事情往往有底线。可政治是复杂的,是冷冰冰不讲个人情感和底线的,所以既然从政,就应该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更多在乎结果而不是过程。只要能为民造福,必要的时候,可以灵活变通,妥协乃至退让,忍辱负重,而不是一味固守所谓的底线。为了一个光明的结果,又何必在乎手段呢?


大家好,我是执着的放牛娃。我喜欢从人性角度作为切入点,和您一起分析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一起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还原一个尽可能真实、鲜活的历史。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我并加入我们的讨论,谢谢!????

7

赵高之死秦王子婴不甘如秦二世胡亥一般为赵高傀儡,于公元前207年设计杀赵高,夷其三族。这里纠正一个观点,在秦汉时,宦人并非单指太监,也涵盖在内廷造册当差之人。赵高就是作为秦始皇的近侍之臣混迹于秦宫,而非后世一些人所认知的太监。据《史记》载,赵高有“宦籍”,即出入宫门所造之册。赵高(?-公元前207年),嬴姓赵氏,为秦朝宗室远亲,官至中车府令、丞相,掌事达二十余年。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于第五次出巡路上病死,留下遗诏委公子扶苏为二世君。赵高以一己之私,威逼利诱时任宰相的李斯,改篡诏书,伪诏以逼死“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的扶苏,使秦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上位,是为秦二世,史称“沙丘之谋”。若无赵高唆使,李斯纵知晓扶苏性格,上台后权势缩减,但多半不敢对始皇遗诏下手。不久,李斯矫诏,申斥扶苏、蒙恬“不忠不孝”,令以自裁,扶苏得诏令后,不疑有他,拔剑自刎,扶苏一派的名将蒙恬却看出蹊跷,不肯就死,被幽于阳周(今陕西子长县境内)。其后,副将王离接管大军,军权渐为赵高一系掌控,不久蒙毅亦被拘于代地(今河北蔚县境内)。赵高几乎一力主导这场闹剧,以推二世之功,得郞中令,以二世之昏庸,他几乎成为秦王朝实质上的掌控者。秦二世胡亥,是真正意义上的废物,除了穷奢极欲,可说是再无建树,几为赵高提在手中的木偶。在赵高的提议下,胡亥兴严法、用酷吏,不仅蒙家兄弟死在他们手下,甚至百官亦以杀人众者为忠。此后,赵高借二世之势,大肆屠戮秦朝王室,拔擢其兄弟赵成为中车府令,女婿阎乐为咸阳县令等。不久,秦二世便专事享乐,不再上朝,委政事于赵高等人,更使其肆无忌惮。赵高以李斯宰辅之尊,为其上位路上的绊脚石,决定除掉他。李斯亦看清形势,只怕死在赵高手里,遂数次未见二世,未得到预期效果,不久便被赵高一个“欲裂地而王”的帽子扣进大牢。李斯本欲坚守待其子营救,不料李由死在对抗农民起义的战役之中,不久便被赵高以谋反之名夷平了三族。提到赵高,便绕不开“指鹿为马”这个故事,敢说是鹿的,都成了赵高的刀下亡魂,这也是他排除异己的手段。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其实并不被赵高放在眼中,但项羽、刘邦异军突起,使他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秦二世三年,项羽巨鹿之战中,击溃秦军主力,秦将领自章邯以下,二十万大军投诚项羽部。如此形势,引发秦二世对赵高的严重不满,赵高遂先下手为强,伙同其北赵成、女婿阎乐弑君,解其玉玺欲为帝,为百官所阻,遂以子婴为首,削帝号,复称秦王。子婴耳闻目睹赵高的种种行径,不想做他的傀儡,遂与亲信合谋,阴斩赵高,夷其三族,登基为王。赵高一生所为,脱不出阴谋诡计的范畴,其行径甚至称不上政治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争权夺利无可厚非,但于危亡视而不见,不过是逐利而已。

8

“千古一相”李斯同“千古一帝”秦始皇一样,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横扫六国,统一中华,有他的份;设郡县,固中央,书同文,车同轨,钱同币,有他的份;严刑酷法,焚书坑术士,有他的份;沙丘之谋,立秦二世,败大秦,也有他的份。
李斯是社会职场的一个缩影,有公心,也有私欲;有远谋,也有短智;整人,也被人整。李斯的一生,是可书可写的一生,也是可悲可恨的一生。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的李斯曾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官。一次他上厕所,见到老鼠吃人粪,但老鼠一见到人和狗,马上就被吓跑了,又瘦又脏。后来他检查粮仓,见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几个又大又肥的老鼠悠闲自在地偷吃粮食,惬意无比。
李斯总结出这样的老鼠哲学:“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有出息还是没有出息,过得好还是不好,不在于人本身,而在于其所在的位子!这成了李斯一生的思想核心争夺权力制高点,并为此不择手段。这注定了李斯的成功,也注定他最终的惨败。
李斯毅然辞去小,他到了齐国,拜儒家大师荀卿为师。荀卿虽被称为大儒,但他的两个弟子一李斯和韩非,最终都没有一点儒气,而是成为不折不扣的法家弟子。李斯志在功名,也就学有专——从政之道与帝王之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李斯学有大成。李斯是不会把时间浪费在学术研究上的,他开始审视天下,考虑自己的未来,最终确定到秦国去。临行时,荀卿问李斯为什么不到祖国楚国,反而要到秦国。李斯回道:“人要想发挥才干,一定要找一个好的机会和地方。如今各国争雄,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楚国腐朽,而秦国不断兴盛,正要统一天下,到秦国才能尽其才。”
李斯先到秦相吕不韦那里做了一个门客,李斯的才华不久就被吕不韦格外器重,于是吕不韦推荐他在朝廷做了一个小官。李斯善于钻营,利用一切机会接近秦王嬴政。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和离间六国的君臣,把六国搞得乌烟瘴气,嬴政大为高兴,就拜李斯为客卿。

韩国被秦国没日没夜的攻打,已经奄奄一息,韩国为了苟延残喘,于是就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鼓动赢政修建水渠,想借此耗费秦国的民力物力,牵绊住秦国东进的步伐。此计泄露后,秦国上下对外国士人异议风起。秦国本国的大臣贵族建议嬴政驱逐所有外国士人,李斯也在驱逐单之列。
此非常时期反倒成全了李斯的非常之名,李斯向嬴政上了《谏逐客书》,说明不该驱逐外客。《谏逐客书》文采斐然,有理有据,赢政看后大为赞叹,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脱颖而出,被政任命为廷尉,成为九卿之一。
李斯成了嬴政的心腹,大好前途在等着他,但有个人却对他的仕途产生了威胁,这个人就是他的同门师弟韩非。
韩非乃韩国王族,是法家集大成者,他的孤愤》《五》和《说难》等文章传到秦国,嬴政看后大为震动,叹息道:“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政为了得到韩非,就以大军攻击韩国,强索韩非。韩国不是秦国的对手,为了活命就派韩非出使秦国。
嬴政见了韩非后大失所望,原来韩非虽然文思超凡入圣,但却是一个口吃之人。韩非一字一顿地劝嬴政不要攻打韩国还认为赢政把出身卑贱的姚贾提为上卿是不合适的。政耐住性子才勉强听完韩非的话。
再说李斯,他知道韩非之才高过自己,韩非在秦国站稳脚跟后一定会威胁到自己的前程。一堆烈火旁边不能有两块干柴!李斯决定把韩非这块干柴给灭掉,这样自己才能独燃。他又听说韩非在嬴政面前说了上卿姚贾的坏话,李斯就找到姚贾密谋除掉韩非。

李斯与姚贾就开始在嬴政耳旁轮番中伤韩非,赢政本来就对韩非非常失望,又听到两个自己十分信任的心腹不断说韩非的坏话,就糊里糊涂地将韩非打入了监牢。
嬴政把韩非打入监牢后,李斯与姚贾决定斩草除根,在监狱里秘密毒杀了韩非。韩非虽然已经入狱,但嬴政还是觉得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就派人去赦免韩非,哪知韩非已经冤死在狱中。
李斯就是当官的材料,他知道嬴政会赦免韩非,也知道赢政会为韩非之死大发雷霆,李斯在杀韩非之前就做了准备。嬴政怒气冲冲地跑来,准备整治李斯,李斯适时地向嬴政推荐了尉缭。尉缭乃军事大家其军事才华不低于孙膑,赢政得了尉缭,亡韩非之痛很快就淡忘了,李斯也就免于被处罚。
这之后,李斯忠心辅佐嬴政,终于在公元前221年扫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华。已经自称秦始皇的嬴政和他的助手们显然并不仅仅满足于统一疆域,他们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上实行真正的大统。
于是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政策逐一出台:设三公九卿,将政府变成运转迅速的行政机器;行郡县制,废分封制,强干弱枝;书同文,车同轨,钱同币,量同衡,统一文字和经济;焚书坑儒,强力控制思想,开启中国文字狱之先河。作为秦始皇的首席助手,秦始皇的绝大部分政策都是由李斯建议和力促而成的,历代宰相都无法与之匹敌。

作为丞相,李斯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高位,其亲属都当了大官,子女还和皇族通婚,李斯正处于他人生的顶峰,荣耀无比。
没有任何东西是完美的,太阳也有黑子。李斯的面前出现了两颗黑子,一颗是蒙恬,一颗是蒙毅。蒙恬是秦朝继王翦后最优秀的将军,他在横扫六国的战争中立功无数,后又带领30万大军攻击匈奴,夺得了河套地区,并修筑了万里长城,秦始皇对他非常倚重。蒙毅是蒙恬的弟弟,他很有智谋,甚得秦始皇青睐,“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
蒙氏兄弟比李斯年轻,是秦始皇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再加上蒙氏兄弟与长公子扶苏亲密,如果扶苏继位,那么朝廷定会是蒙氏兄弟的天下,李斯只有靠边站了。李斯最怕这种情况发生,如果事态正常发展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李斯已经当惯了粮仓里的大老鼠,不愿再做回茅厕里的小老鼠。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在沙丘时,秦始皇暴病而亡。
李斯正在为掩盖秦始皇死亡的消息而忙活的时候,另一个人也在上下活动着,这个人就是赵高。赵高压住秦始皇召回公子扶苏的诏书,接着说服胸无点墨的胡亥参与篡位,然后再拉李斯入伙。
李斯开始还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但当赵高说到扶苏继位后会重用蒙氏兄弟的时候,李斯一下子就蔫了,听任赵高摆布。
就这样,赵高、李斯和胡亥三人改了秦始皇的诏书,矫诏令扶苏与蒙恬自杀,扶苏乖乖自杀,蒙恬不从被囚禁。
扫清了障碍后,三人才把秦始皇的尸体拉回咸阳,并公布秦始皇驾崩和胡刻继位的消息,胡亥就是秦二世。
秦二世已经顺利地当上了皇帝,那蒙氏兄弟也可以不杀了。但蒙毅曾处罚过赵高,赵高必杀之而后快,于是就劝秦二世杀了蒙氏兄弟。这时候秦二世还没有杀二蒙之心,李斯也可以为两人说点好话,但李斯顾忌二人之才,怕二人东山再起会对自己的相位产生威胁,于是就帮着赵高说话。秦二世也就不再犹豫,很快将蒙氏兄弟杀死。

蒙氏兄弟死了,李斯见自己的政敌已命归黄土,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但他错了,他真正的敌人赵高已经开始计划怎么整治他了。
赵高一面怂恿秦二世大建宫殿、骄奢淫逸,一面叫李斯去劝谏之。李斯和赵高不同的是,心中不只有权术,还有江山社稷,于是便老老实实地劝秦二世,要珍惜始皇基业,要励精图治做个好皇帝。秦二世正享受着皇位带给他的激情,而李斯却总来泼冷水,于是秦二世越来越厌烦李斯。这正是赵高所希望的结果。
赵高见李斯失宠,于是就继续痛打落水狗,派人构陷李斯谋反。李斯被腰斩于咸阳,三族被灭!

一个碗里抢饭最可怕。别人碗里有什么,跟你没什么关系,你只能羡慕或者抱怨,自己碗里的才是最重要的,才能入嘴,也最怕别人抢去。同类之间,千丝万缕的交织,各种利益渗透,到最后总是发展到一个碗里吃饭。总有人想多吃,总有人觉得分配不均,争抢也就凶了。有攀比之意,便无平静之心。人们相互攀比的,无外乎物质与精神,而且者还可相互转化。本来日子已经过得比大多数人好了,但和圈子里的人一比自己俨然成了穷人,于是心里也就不平衡了。怎么办?想办法把其他人拉下来、踩下去,这样自己才能重新抬头做人。自己的高低取决于身边站的那个人。一个人到了矮人国,马上成了巨人,他很高兴不久他到了巨人国,一下子就成了侏儒,气得半死。好或差,往往不在自己,而在身边的标尺。大多数人都活在某个圈子里,渐渐看不到世界的全部。如一个大学生,比大多数同学都混得好,他自我感觉良好,却不知比他混的好得人比比皆是;一个小老板,在大多数朋友和同行的圈子里,他是最穷的,每天都觉得很丢人,其实他有车有房有事业,已经不错了。

9

李斯,怎么说这个人呢?李斯确实有才,以一个平民的身份进行游说,一篇《谏逐客书》不仅使自己免于被驱逐出秦国,还使他名声大噪,官运亨通,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他也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至于说他为什么最后被冤枉至死,我认为和李斯个人有很大的问题。

《史记》记载道:秦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和李斯提到有人议论他的过失,但李斯没有对这些意见加以分析,就一味的和秦始皇说陛下统一了天下,分辨了黑白,而诸子百家确在一起批评朝政,李斯建议把民间人们收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都统一清除干净。秦始皇都同意了他这些意见。作为一个君主肯定是不喜欢别人来批评自己的,更何况有着旷世伟业的秦始皇,作为丞相的李斯在听秦始皇说出这些问题后给出的这些建议难道没有迎合皇帝的意思吗?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从上面可以看出,李斯虽然是个大才子,但他首先考虑的还是怎么保住自己的地位,这样后面秦始皇死后他同意,听信了赵高的邪说也就不难理解了,他还是要保住自己的地位。这应该是他犯下的致命错误。当各地群雄一起造反时,他才想起去劝诫,殊不知这个时候赵高已经有了更大的想法,并想除掉李斯,而此时的二世已经完全被赵高的说辞蒙蔽了,相信了李斯谋反之说。所以等待李斯的只有冤枉至死。

所以我认为李斯被冤枉至死的主要原因还在他自己本身。作为一个丞相首先想到的是迎合,秦始皇死后更是进行政治投机,遇到了一个心机更重的赵高和一个只知享乐的糊涂蛋君主,当赵高把他作为自己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那么等待李斯的只有死亡了。

谢谢,一点点自己的看法。欢迎讨论,分享。

10

说法不一。只仅有的历史记载,又很难考证出新发现,也可以猜想以解历史疑问:

如以现代人所想丞相李斯在战国秦时候的人和事儿认为丞相李斯不该杀,是错误的。古代那个时候官场中的激烈时候,一般谁的命都不保,以现代人人性善良心理去对照,不成立。我们以整体认识当时,秦王瀛政家人口那么多被杀(记载),项羽被逼自杀,中车令赵高也死于官场之中(记载),我们现在人仍然天天感恩的商鞅全家被杀(专家讲的)等等。——那猜想的结论是这样的,丞相李斯如果不会遁术不是孙,必然也被杀。

短暂的秦朝在中国和世界的伟大,最伟大的当然又应是那些残死的人,那些华夏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