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算!

不要跟我说什么保存实力,顾全大局

当侵略者踏入你的祖国的时候,你没有去保卫你的祖国,使得八国联军侵华犯下滔天罪行,原本千疮百孔的祖国雪上加霜,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有第二次就有无数次,宁愿血流国土,也决不允许外国侵略者在祖国上肆虐妄为。

这也可以看出执政政府的腐败,大多数官员将领懦弱无比,卑躬屈膝。国民不关心国事,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军队无男儿血性,祖辈抗击匈奴的护国精神早已荡然无存。

吾辈当自强!

军备落后不一定挨打,但精神落后一定挨打,卑躬屈膝求来的和平是不长久的,只有靠拳头争来的和平才能长久!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最佳贡献者
2

爆发于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地方最高长官督抚(总督和巡抚)的兵权。当时,由于八旗与绿营作战不堪,清廷为了镇压广泛兴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不得不允许地方组建自己的军队,史称团练。其中最为著名且典型的就是曾国藩创立的湘军。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廷也曾试图削弱和收回地方督抚的兵权,但为时已晚。而常言道只有拳头硬,说话才顶用;因为地方督抚手握兵权,所以当时诸多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几乎均由督抚操办,比如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人。

甲午战争之后,世界诸列强均对中国虎视眈眈,意图瓜分。为了达到目的,列强们除了向清廷施加政治、军事压力外,还企图通过在各地设立教会、传播教义的方式实施文化侵略。而且各地的外国教士还经常唆使教民侵占普通百姓的房屋田产、借故索赔钱财......以致于百姓的生产生活严重受困。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哪里有教民,哪里就会有官司。

基于这种大环境,山东一带的百姓对外国侵略者可谓是恨得牙根都痒,双方矛盾不断被激化,于是就引发了著名的义和团运动。虽然义和团当时打的旗号是“扶清灭洋”且针对的目标以外国教会势力为主,但是清廷因惧怕外国列强,不得不对义和团采取时而镇压时而安抚的策略。

到了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直逼京津地区。这一趋势也让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的外国人惶恐不已,于是他们再次要求清廷在义和团问题上表明态度,并给清廷两个月为限:如果届时清廷没有剿灭义和团,那么列强将自己动手。但是因为慈禧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举棋不定,再加之义和团群情激愤,事态终究没有向列强希望的那样趋于缓和,反而愈演愈烈......

彼时,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以及邮政大臣盛宣怀等人已经隐隐嗅到了战争的气味。但是,他们并没有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想着如何抵抗列强们可能发动的战争,而是忧虑于各自的势力范围是否稳定?基于这种想法,上述几位总督遂决定实行互保。

东南互保计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如果京城沦陷,那么则由李鸿章出任总统;其二,盛宣怀主责邮电体系,凡清廷为召集义和团所发的文件、宣战诏书一律扣押,只呈奏各地督抚并告知各地不得从命;其三,互保参与各省派代表与各列强驻上海领事举行会晤并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

而东南督抚们竭力策划实施的互保计划的根本目的就如李鸿章当年所说那样:“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坚决依条约保护。”

结合当时的局势来看,东南互保不仅符合各地督抚的利益,更符合买办(撮合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商绅和列强的利益。当时,英国人在长江一带拥有极为广泛的利益分布,所以他们也不希望看到这一地区发生动乱。

至于东南互保运动的性质到底是好是坏?其实应该辩证的看待:一方面,这场运动使得东南地区免于战祸、保全了当地社会和经济的稳定,也凸显出了腐朽封建帝国的政治参与者们罕有的独立性和抗争性;另一方面,抛开清廷的腐朽和无能,东南互保运动完全背弃了国家理念,是地方势力为求自保的个人主义,这场自保不仅加速了清廷中枢和抗洋运动的覆灭,更是纵容了列强在北方军事行动、保护了列强在东南的利益。

我是军武最前哨!

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带来精彩内容!

3

这个时代真是一个荒唐可笑的时代,一个国家的首脑在对诸多强国宣战的时候,一大帮臣子竟然不去响应,竟然和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协议》,而这些臣子说起来还都是威风凛凛的所谓历史名臣骁将。

看看这都是哪些人吧,两江总督刘坤一,胡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王之春等,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全部是当时大清的精英人物。

这些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不奉皇诏,李鸿章还说,“此乃乱命,粤不奉诏”,张之洞也说,“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就是这些国内镇压太平天国,镇压义和团特别带劲的人,面对列强的侵略,竟惶恐之极,惊慌失措,大骂慈禧是个疯子,竟敢和列强宣战,因而全部选择了自保,即使是慈禧仓皇逃出,北京被大肆洗劫,人民被大肆屠杀,也没有说一句话,出一个兵,这也是李鸿章为什么在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原因之一,到现在还有人想给他翻供,真是不可思议。

他们的行为不仅纵容了列强,使列强在中国形成了无法无天的局面,也是造成后来军阀各自为政的根源,虽然,慈禧灰溜溜回到北京以后,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实际上也无法追究了,这件事说明了慈禧已经无法掌控这个国家,还谈什么追究,那个呼风唤雨、予取予夺的慈禧已经是日薄西山。

慈禧无法追究,只好说他们护住了东南繁荣,使国家没有遭受更大损失,这一条好像就让他们似乎成了功臣一样,洋洋自得,最后李鸿章还好意思去签订那个遗臭万年的《辛丑条约》,还说自己是背锅,真是毫无廉耻。

实际上,他们的行为是因为和清政府的矛盾,更是不能大肆镇压义和团运动的愤怒(因为义和团触犯了他们的利益),而置整个民族的命运而不顾,他们保住了东南一隅,全断送了整个民族,导致整个民族衰落,直到今天,中国人畏惧洋人的心,洋人轻视中国人那种傲慢,都没有改变。




4

打不赢当然得想法自保,刘邦/吕雉打不过匈奴不也得忍气吞身,受尽侮辱?识时务者为俊杰不是没道理的,牵涉到民生可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看义和团/林侧徐,给当时的中国造成多大的灾难。

5

为啥能有这想法?

6

大家好,我是新人小郭,很高兴能回答题者的问题。

首先,我们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说起,当时侵华的原因主要是义和团运动的爆发。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肆无忌惮,趁火打劫,妄图吞霸中国。此时的清政府基本已经失去了对各地的控制,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正中清政府的下怀。慈禧太后为了巩固清廷的威信,便支持了义和团的发展。1900年,义和团的声势越来越大,西方列强要求清廷制止义和团的排外行为,慈禧觉得这股势力或可一用。于是在1900年6月21日,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下达诏书,向英美法俄德日意奥等11国宣战。这种狂的行径更是激恼了当时的列强。于是在1900年5月28日,以英美德法为首的八国以“保护使馆”的名义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府达成“东南互保”协议。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朝廷官员已经没有了国家的概念,而清政府也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而造成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慈禧。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过甲午战争,清政府应该做的是安定民心,韬光养晦。这样才能保存实力,发展势力,面对义和团运动也应该安抚。当时狂妄的慈禧向十一国宣战,直接导致了当时八大总督的一直反对,这才有了东南互保。所以,东南互保并不算纵容侵略者,因为当时的清廷已经非常虚弱了,绝对经不起一场这样的战争,面对一国尚且需要全力以赴,同时面对八国等于是在找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