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火器研发遥遥领先于世界的这个说辞,虽然准确,但是在实际作战中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其他国家都没有,宋朝在军事压力下研发的还处于火器初创期,吓人足够,威力却不是很大。在北宋时期的火药枪,只是作为助燃剂烧毁城门。到了南宋时,虽然频繁的战争推动了火器的研发,如到蒙宋战争后期,南宋的突火枪和火铳也能列装一线部队,可是依然存在威力不足、战法不精、器材不良的问题。最后,由于连年战争,南宋政府的财政已经无力支撑大量铸造火器,因而最终在蒙古人的快马弯刀败下阵来。
(宋军的神器——床弩)
即使在火器的研发、战法研究都已经比较精熟的近代,英国人在南非、阿富汗都曾经遭遇到全军覆没的惨重战事。那时的铸造工艺的进步已经使得枪械的稳定性、精准性都已经有很大改善了,而且还有威力巨大的火炮助阵,最终仍然不敌那些手持弓箭刀枪棍棒的土著人。战争胜负关联的因素太多了,武器装备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国土面积、人口、资源、战争意志等都能决定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直到二战末期,德国仍然研发出来了众多黑科技,比如喷气式战斗机、虎式坦克、导弹等等,可是苏联依然凭借着众多的雅克飞机、T34、火箭筒等造价低廉的武器,凭借数量优势压垮了德国的抵抗意志。
回到宋朝与金国的战争过程中,宋军虽然已经下意识地装备了一些火器,实际上在火器被发明之初的唐朝末年就被用在了战争中,但是宋军的火器更多是传递信息、制造噪声等用途,而非是战阵厮杀。铸铁工艺的不过关,使得宋军火器的稳定性太差,往往就是一个一次性消耗品。最让蒙古人惊奇的是宋军使用的信号枪,蒙古人没有见过,就称赞那是“神鸟天降”,但是仅此而已。这就是《功夫》里的一句台词: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在美剧《马可波罗》里曾经描述了宋军利用火器守城的襄阳之战的场景。当城墙被蒙古人的投石机砸坍时,贾似道不慌不忙地派出了最后的精锐部队——火器营,而且还使用了明初沐英研发的三段击战术,结果只是几轮齐射后,蒙古骑兵就已经杀到,火器营丝毫没有近身防卫,甚至连步兵铠甲都没装备,当时就被突破了阵营,变成了一边倒的屠杀。
(明军的火器水平超过宋军)
明军的火器装备程度远高于宋军,在一些火器营中,三眼铳甚至列装率发到60%,而且经过戚继光等名将的调教,明军还发展出了战车营等阵法。可是即使是这样,后金八旗也一样能够轻易突破明军火器阵营,从而导致后期明军不敢再与后金野战。
文明社会虽然发明了火药,也想到了把火药用在战争中,但是因为时代限制,文明社会的材料科学、铸造工资等都没有配套发展,从而使得火器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还不能完全取代冷兵器。直到马克沁机枪问世,文明社会的工业系统集成能力获得大幅度进展,依靠工业社会的文明代差,才将综合国力的差距形成了战斗力的代差,冷兵器逐渐退出战争舞台,直到成为军事礼器。
宋朝对金国战争的失利,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造成的。如腐败问题严重制约了宋军战斗意志,那些在太行山附近抵抗金人的宋军士兵,每天只能吃黑豆裹腹,他们又怎么能够为那一把黑豆拼命呢?像唐朝的泾原兵变,就是因为士兵们要开赴中原战场平叛了,可是皇帝却还不舍得花钱给士兵们吃顿好的。结果,这些士兵出了城越想越憋屈,索性造皇帝的反,把二帝四王之乱推向了顶峰。
宋朝君臣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以及宋朝为维护社会稳定大量招收社会闲散人员当兵,还有军队中喝兵血的传统,使得宋朝士兵的战斗意志很弱。金人战战兢兢地穿过了太行山区,惊出了一身冷汗,却还没有发现宋军的影子。金人就觉得奇怪,责问在军营里做俘虏的宋使:“你们不是说有80万禁军吗?他们在哪里?”宋使倒是很硬气,说:“他们都在天子脚下,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专等你们自投罗网。”金人尝试渡过黄河,对岸有数万宋军扎营防守。金人眼看强渡不成,就在晚上绑起了一只羊来蹬鼓,“砰、砰、砰”地响了一夜。第二天一看,河对岸的宋军早就跑的一个不剩了。
(战斗意志是冷兵器时代的决胜因素)
宋军士兵不愿意给那些喝兵血、剥削他们的人卖命,甚至他们对宋朝社会也感受不到温暖。宋朝军人缺少社会地位,都要在脸上刻字,防止逃跑。普通平民百姓看到脸上有刺字的人,也是一脸的嫌弃。这搞得让忽必烈都觉得不可思议:”战士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怎么可以这样对待他们?”当时就取消了脸上刺字的传统做法。
所以,当金人南下时,很多宋军士兵没有选择拼死抵抗,反而到了各地占山为王,逃出了兵营,做起了逍遥自在的山大王。金人后来招降纳叛,收降了不少这样的土匪,充做傀儡军。到了南宋时期,因为金人倒行逆施,终于引发了严重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反而退居其次,南宋军民在中兴四将的带领下,重新打造了一支风格、战术、兵源都与北宋完全不一样的军队,这才在秦岭—淮河一线稳住了战线,并一度反推逆袭。
所以,宋军打不过金军的主要问题不在于火器,而是制度,以及在制度影响下的军人的战斗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