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王振是“明代”最大的罪人,那么这四人的“罪恶”绝不下于王振。
史上最没有意义的政变——夺门
《明史》对“夺门之变”是这样评论的:明代皇位之争,而甚无意义者,夺门是也。
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六,文官徐有贞、武将石亨和宦官曹吉祥合谋发动政变,迎出被囚禁于南宫的太上皇朱祁镇。
第二日,朱祁镇再次登基成为皇帝,徐有贞等人因立下“从龙之功”(即帮助某人成为天子的功劳)而得到极高的封赏。
封赏之后还有对前任帝王及朝臣的清算。
复位当天,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官员被捕。后于谦被以谋逆的罪名处以“斩绝”;王文等官员也都被论罪抄家。
二月初一,废重病卧床的景泰帝朱祁钰仍为郕王(在监国前就是郕王),二月十九日,朱祁钰暴薨。
在这次政变中,即使是重新夺取皇位的朱祁镇都不算最大受益人,获利最大的还是一手制造“夺门之变”的四个主谋。
(一)、“虽才不端”的徐有贞
永乐年间,“成祖”(朱棣)曾问百官于解缙(时任内阁首辅),当时解缙对礼部郎中李至刚给出的评语就是“诞而附势、虽才不端”。意思就是说他这个人趋炎附势,虽有才华但人品不好。这个评语我认为同样适用于徐有贞,徐有贞是有才干的,但其品行确实差强人意。
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兵败被俘,明军二十万精锐全军覆没。而大军的覆灭意味着北方防务的空虚,蒙古铁骑可以在大明的北疆肆意驰骋,甚至直插大明心脏——北京!北京城危在旦夕。
兵败的消息传至京城后,朝野震动!关于如何应对接下来可能面临的危机,朝中大臣分为了三派:
- 主战派:主战派的意见很明确,那就是不惜一切也要和瓦剌战斗到底。其中主要人物以于谦为代表。
- 主和派:主和派的意见就是既然“上皇(明英宗)被虏”,明军精锐力量“三大营”也都葬送在土木堡,不如遣使向瓦剌求和,先稳住瓦剌,使皇帝平安归来后再求对策。
- 主“南迁”派:主“南迁”派也就是主“逃”派,这帮人的看法就是不如迁回南京(南京曾是明朝首都),避免北宋“靖康之耻”(靖康之变发生后,山河沦陷,宋徽、钦二宗及大多皇室被金人俘虏,受尽屈辱)的发生。其中主要人物以徐珵为代表。
这时的徐珵还没有改名徐有贞。宣德八年,徐珵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学习。徐珵是一位全才,对天文、地理、水利,甚至阴阳术数之道都有些研究。
“土木之变”发生前,徐珵就准确推算出这次出征必败;所以在“土木之变”后,徐珵再次夜观天象,得出南迁的结论。经过前一次推算的成功,徐珵此时可谓意得志满,他在朝会上大声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如不南迁,必将国破家亡(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
就在这时,兵部侍郎于谦突然发声打断了他:“言南迁者,可斩也!”
于谦的主战思想得到了礼部尚书胡濙、户部尚书陈循等重臣赞同。在孙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钰被群臣拥立为皇帝,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担当保卫北京的总指挥。主战的路线就这样定了下来,而曾提议南迁的徐珵也就成为贪生怕死的笑柄。
徐珵这个人热衷于功名利禄,但现在什么都没了,因曾提议南迁,他受到百官讥讽,皇帝也始终都不肯批准他的升职报告。徐珵将这一切都归罪给于谦,认为是于谦导致他落入今天的地步。在陈循的建议下,他改名徐有贞,默默等待复出和报仇的机会。
复出的机会来的很快。当时黄河沙湾河段决口已达七年之久,朝廷前后派去多位官员都无法完全平息水患。前文中提过,徐珵这个人是个全才,对治水之道也颇为精通,且他已经改名徐有贞,皇帝(景泰帝)不知他便是当日的徐珵,于是在群臣的推荐下,徐有贞前往黄河治理水患。平息水患后,景泰帝亲自召见他,并封为左副都御史。
(二)、“有勇无德,利欲熏心”的石亨
石亨确实是正统时期的杰出将领,他长期镇守边疆,多次击败瓦剌军队,还向朝廷上书,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比如屯田解决边粮、如何选取优秀军伍人才等。
“保卫北京”时,经于谦推荐,石亨奉命掌管五军大营,并与于谦携手奋战,打退了也先(瓦剌太师)军队,成功保卫了京师安宁。北京保卫战结束后,石亨得到重用。
石亨其实与于谦没有仇怨,两人还是在“京师一战”中共同镇守德胜门的战友,但石亨这个人贪财好利,德行不端。北京一役后,石亨因功而封侯,世袭罔替”。于谦虽然得到皇帝极高的信任和赏赐,官居“少保”,但却没有实际的爵位(明代只有军功才能封爵)。
石亨对此心中有愧,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于谦,为了笼络于谦,石亨特意向皇帝奏请封于谦的儿子于冕为官,结果被于谦义正言辞拒绝。
(谦言:“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杜侥幸,决不敢以子滥功。”)
石亨一片好心被当做驴肝肺,于谦反而指责石亨。从此,石亨便恨上了于谦。
(三)、“无德无能”的曹吉祥
曹吉祥是王振的门下,和王振属于一丘之貉。
曹吉祥这个人敛财无度,而且供养门客、暗藏兵甲,早有不臣之心。他曾经甚至问门客冯益:“有没有宦官子弟做皇帝的例子”。而冯益竟然不知廉耻的说:“你的本家。魏武帝就是”。试问曹吉祥如何能与雄才大略的魏武帝曹操相提并论。
曹吉祥和于谦的仇怨也很可笑,完全就是因为于谦为人正直,所以曹吉祥嫉恨他。
(四)、“堕落父兄威名”的张軏
张軏的家族可了不得,张軏出自靖难功勋张家,其父为靖难首功——河间王张玉,其兄为一代名将——英国公张辅。
既然出自这样的家庭,张軏的才能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张軏曾随宣宗征讨作乱的汉王朱高煦;随成国公朱勇出塞至毡帽山;还以副帅身份讨伐麓川土司思任发。最后累功升任右都督,掌管京营。
张軏是有功劳的,但与其父兄相比还是不值一提。其父张玉自不用说,靖难元勋,拼死保护朱棣而亡;其兄张辅亦是,征战沙场数十年,打下整个安南(越南),其威名使安南人敬之如鬼神。
到了张軏这一代,凭借父兄的威名,才得到朝廷的重用。但他实在是“德不配位”,后被于谦弹劾,因此嫉恨于谦。
夺门之变的过程
介绍完这四个无德之人后,我再简述一下“夺门之变”的过程。
景泰八年(1457)正月,明景帝朱祁钰病重,他召开信任的功臣石亨,命他代替自己行祭祀仪式。石亨见朱祁钰重病缠身,似乎命不久矣的样子后便动了别的心思。
关于这里,我还要插一件事情:“当时京中已有流言,说大学士王文在力劝朱祁钰立襄王朱瞻墡的长子为皇储。”如果王文劝说成功,那他必然是定鼎之臣,从龙首功。而这份功劳是如何都轮不到石亨这种武将的身上的。
于是石亨决心将太上皇朱祁镇请出来复位。他心知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这件大事,于是他找到了曹吉祥、徐有贞、张軏等人商议对策。
这是一个很独特的组合,这个组合几乎包含了当时所有能说得上话的势力,其中有代表内庭的宦官、有代表外廷的文官,还有武人集团和勋戚势力,虽然他们四个不足以代表这四大势力,但这个组合确实够独特。
正月十六日晚,徐有贞、张軏、石亨等借口加强守卫而带兵入宫,他们与早就等候在宫中的曹吉祥会合,一伙人赶到南宫,释放出软禁在南宫七年的朱祁镇。
第二日,在群臣惊愕的目光下,徐有贞宣布:“太上皇复辟了”!
之后发生的事情正如上文所说,朱祁镇对参与夺门的功臣进行了大力的封赏,对前任皇帝和大臣也进行了清算,不过在如何处理于谦的问题上,朱祁镇倒也有过犹豫。
徐有贞等人以“更立东宫,谋迎立襄王子”等罪名将兵部尚书于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并向朱祁镇请示以谋反的罪名将二人处以极刑。
但朱祁镇也不算太昏庸,他认为于谦是有功之臣,所以不忍将其杀害。但徐有贞等人清楚,于谦若不死,他们几人将来也不会好过,于是徐有贞又进言:“不杀于谦,复辟之事师出无名”!
此话一句顿时令朱祁镇下定决心。正月二十三日,于谦、王文等大臣被押解至刑场,处以斩刑。
结语
朱祁镇复辟后,这四人都获得了想要的权势。他们四人曾互不相识,因为一个共同的目的——权力,和一个共同的仇人——于谦而走到了一起。趁明景帝病重之机,钻了皇位更迭的空子,硬生生制造出一场夺门政变。
为什么说明代最没有意义的政变就是“夺门”?
当时明景帝已然重病在身,好像命不久矣的样子,再加上明景帝没有子嗣,这个皇位在很大几率上都会回到朱祁镇这一脉,即使不是由朱祁镇复位,也会由他的儿子朱见深继位。
再说即使按照朱祁钰即位当年与孙太后的约定——由朱祁钰登基为帝,但得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虽然朱祁钰后来因为贪恋权势,违背了当初的誓言,立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毕竟朱见济早亡,朱祁钰也没有了子嗣。
所以我认为朱祁镇是被八年的幽禁生涯(瓦剌一年、南宫七年)关怕了,所以才会听任徐有贞等人摆布。
据说在夺门前一日,于谦、王文等大臣已拟好折子,准备奏请朱祁钰复立朱见深为太子。可惜折子晚呈上一日,否则也不会发生后来的清洗事件。
为什么我说“夺门四功臣”之罪不下于王振?
虽然“土木之变”给明朝造成极大的损失,但在于谦等有为之臣的努力下,在明景帝的英明领导下,国家正在稳步向上发展。但后来发生的“夺门之变”却又给了大明沉痛一击,以于谦为首的有为大臣因为一些政客的私心而遭受无端罪名致死。土木之变时朝廷本就损失了一批朝廷大臣,在夺门之变后又损失了一批有为大臣。而徐有贞等人在掌权后的肆意敛财、大力安插亲信等行为也使得吏治更加黑暗。这使刚刚有些转机的明朝廷再度陷入低谷。
当然,这四个奸臣的下场也没好到哪里去。
天顺二年(1458),负责处斩于谦等大臣的张軏突然去世,时六十六岁;
天顺二年,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发生内讧,在石、曹二人的构陷下,被关进诏狱,贬为庶民。徐有贞因陷害于谦而遭百官仇视,始终无法得到起用,最后于成化八年郁郁而终,时六十六岁;
天顺四年,在击败徐有贞后,石亨大肆培植党羽,干预朝政。最后被以谋反的罪名处以极刑;
天顺五年,曹吉祥与嗣子曹钦举兵叛乱,最后兵败被处以极刑。
这四人最后还是得到了该有的惩罚。但最可惜的还是于谦,这位曾经力挽狂澜,保大明再续江山社稷,最后却因小人作乱而惨死。
最后附上于少保诗一首,让我们一同缅怀这位扶大厦于将倾的民族英雄: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