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能肯定的一点就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是绝不会允许科场发生舞弊事件的。因为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们需要将最好的人才纳入自己的官僚体系,用最好的才人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如果科场发生舞弊事件,那么就不能保证最好的人才为朝廷所用,同时舞弊事件也会打击天下读书人考取功名的热情,久而久之,就会有读书人不热衷于功名了。
如果读书人不热衷于功名,那么对于统治者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统治者很多时候并不怕老百姓造反,怕的就是读书人和他们一起造反,有了读书人的帮助,造反才会真正形成规模,才会真正对统治构成威胁,所以历朝历代,一旦发现了舞弊,从来都是严惩不贷的,为的就是保证科举考试的权威。
按照“冒名顶替”来说,古代不存在考上了以后能够冒名顶替的情况。如果要像如今一样在一个人考上大学之后去冒名顶替,首先就要截留对方的录取通知书,也就是不能让中榜的人知道自己中榜了。但是而在古代一旦中榜,名单都会直接张贴出来,中榜的人都会第一时间跑到现场去看中榜情况,所以根本无法阻止对方知道自己是否中榜。
而且就冒名顶替的情况来说,一般都是冒名顶替对方去上了一个不是很好的大学,而古代的中榜,比今天考取北大清华还要难。就拿清代的江南行省来说,其管辖的地域是今天的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这五个省市,三年录取99人,平均一年录取33人。而拿到今天,北大清华在江苏一省的名额就有315人,可以说古代科举的难度比今天考取北大清华要难许多。
今天你听说过考上北大清华被冒名顶替的么?这应该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个地方来说,能考上一个北大清华,是一件非常轰动的事件,就拿我在的县城来说,也已经好几年没一个考上北大清华的了,而能够考上的,也一定是平时学习成绩极为优秀的学生,这点来说这个学生平时的表现大家也都有目共睹。如果哪天一个学渣考上了,然后一个学霸说你冒名顶替了,那么事情就闹得很大了,对于冒名顶替的人来说,他们都希望尽量低调处理,谁想把事情闹大呢?闹大了是很容易露出马脚的,也没人敢冒这么大的名。而且能考上北大清华的都是学霸,他在考试结束以后也肯定对过正确答案,对于自己考多少分心里是清楚的,在放榜的时候一旦发现自己没考上,肯定会找相关部门去复核成绩,这个过程也很容易让冒名顶替的露出马脚。如果放在古代,你去冒名顶替一个进士,这个进士还要去见皇帝,被皇帝发现了那可不是一般的罪,往往要株连九族的。
所以在古代来说,冒名顶替对方去当进士,还没有发生过。
如果非要说“冒名顶替”的话,那么只能是找枪手替考,考上了以后本尊再去当官。比如说唐代就有一个著名的枪手叫温庭筠,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只是恃才傲物,放荡不羁,非常喜欢讽刺当朝权贵,因此他也屡次考不上,主要也是因为得罪的人太多了。温庭筠也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到后来干脆就不以榜上提名为目的,专门为别人当起了枪手。而他当枪手还有个特点,就是没有确定的雇主,在考场上谁离他最近他就帮谁做卷子,考场也一度传闻,谁挨他最近,谁就能取得好成绩。而且温庭筠作弊的手段极其高明,从来没有被抓到过现行,所以他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大,考官也逐渐对他特别关照,严防死守。
到了后来就干脆让他一个人坐一个位子,一圈考官围着他,即便如此也没有阻止他当枪手。有一次考试的时候,主考官知道温庭筠的名气,干脆就摆了张桌子让温庭筠坐自己对面,目不转睛盯着温庭筠。温庭筠见考官如此重视他,便很快就交卷离开了,考官也长舒了一口气。但是第二天就传开了,说温庭筠竟然在考官眼皮子底下替8个考生做了卷子。别人问温庭筠是怎么做到的,温庭筠不屑地说,考官监考太严,结果只帮了8个人。
当然,在古代来说,要找一个枪手替考,比今天冒名顶替去上学的难度要大了太多了。在今天一个高中的老师都可以做到让自己的子女冒名顶替别人去上学,而在古代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首先枪手的水准就非常高,(毕竟古代科考难度比今天上北大清华还要难)这种人的佣金就不会低。其次还要能够买通考官以及相关的各种关系,无钱无权的人,或是一般的小人物是根本做不到的,难度比今天顶替上学要大了太多,不是一个级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