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国历史上,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的人不少,除了诸葛亮以外,还有伊尹、霍光、张居正、鳌拜等人。接下来,我们主要以霍光为例来回答问题。

要提霍光,就必然绕不过霍去病。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东平阳(山西临汾)人,西汉时著名的军事家和非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大司马骠骑将军。

作为汉武帝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霍去病极善于长途奔袭远程作战,以实际行动积极贯彻了汉武帝“大迂回和大穿插”的战争思路,多次击退匈奴的进攻,扭转了西汉之前对匈奴的战略守势。

可惜!天妒英才,元狩六年时霍去病便早早离世,年仅24岁。汉武帝闻讯后悲恸万分,停朝数日并追谥他为景桓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霍光,就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

霍光(?——前68年),字子孟,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在早年时,他由兄长霍去病保荐入宫,成为了宿卫宫廷的郎官,有机会在汉武帝身边行走。

由于霍光本人性格沉稳和低调含蓄,加之,他深知自己不是靠着自身的真才实学进入宫廷,而是依靠了霍去病的关系。因而,霍光更加的谨言慎行,严于律己,逐渐赢得了汉武帝本人的信任。据《汉书·霍光传》记载:

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

汉武帝步入晚年后,性情变得乖张跋扈,孤僻难测,对身边的任何人都不信任。甚至于,他对于自己一手悉心培养的太子刘据都不断怀疑,在“巫蛊之祸”中竟然逼其自杀。

之后,汉武帝却又开始痛心不止,以严苛的手段处决了参与逼迫太子的一干人员。痛定思痛,汉武帝决心册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接手自己的万里山河。

刘弗陵虽然年幼,但却聪慧伶俐,而且体魄健壮,武帝从小就对他寄予了厚望。 一日,汉武帝命人绘制了“周公辅成王”的画像交给霍光,几乎就是公开的表达了传位刘弗陵和选定霍光辅政的旨意。

后元二年,汉武帝刘彻驾崩,享年七十岁。不久,刘弗陵正式登基称帝,史称汉昭帝。霍光和金日磾、上官桀等人,共同辅佐幼帝,很快稳定了朝局。

但是,由于上官桀野心勃勃,他不满汉武帝的政治安排,更不满霍光凌驾于自己之上。于是,他密谋通过发动政变,推翻汉武帝的一系列临终安排。为了增加胜算,他竟然与燕王刘旦勾结,意图推翻刘弗陵的皇位。

这个图谋很快就在霍光的强势出手下灰飞烟灭了,而上官桀又联合了长公主,企图继续对付汉昭帝。豪横的霍光,这回没有客气,直接屠上官桀的满门,还逼迫燕王刘旦和长公主先后畏罪自杀。

从此以后,霍光完全掌握了西汉的所有军政权力,开始了自己长达二十年的专权生涯,也开始了自己忠臣和权臣的岁月。

年轻睿智的汉昭帝,在21岁时就驾崩了。最失败的是,他竟然没有任何的子嗣留存下来,这煌煌大汉的江山,居然没有了继承人。为了继任之君的人选,各方争得不可开交,许多大臣都拥立广陵王刘胥为新帝。

但是,作为辅政大臣的霍光,他深知刘胥此人纨绔子弟一个,完全不能成为明君。在说服皇太后以后,霍光力排众议,迎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为帝。

不过,长期玩儿鹰之人也有被鹰啄眼的时候,霍光这次看走眼了。刘贺这货,完全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不吝,男盗女娼、吃喝玩乐、奢靡无度……。

霍光非常干脆,在短短的二十七天后,就把这个垃圾皇帝给废了。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

废帝以后,霍光更加小心慎重地开始继续选择皇帝人选。最后,汉武帝的曾孙刘询稀里糊涂的胜出,为何说稀里糊涂呢?

因为刘询受父亲牵连,在坐完大牢后被流放民间,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个农民此刻还叫刘病已。当霍光找到他时,“刘农民”当即就吓懵了,以为自己又要倒大霉了。不过,这次他非但没有倒霉,反而被上天无限眷顾,成为了皇帝,史称汉宣帝。

宣帝即位后,霍光继续辅佐新帝,教化他如何由一名农民尽快转变为一名皇帝。

在霍光的辅佐下,汉宣帝遵照了“与民休息”的无为之法,贯彻汉武帝“轮台罪己诏”的核心思想,使得西汉王朝结束了混乱局面,再次出现了国力的复苏,史称为“昭宣中兴”。

作为四朝元老和三代辅臣,霍光无疑是成功的政治家。他为了大汉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辜负汉武帝临终嘱托。

不过,笔者最喜欢的超级史学家班固在肯定霍光功绩的同时,却对于他管教妻小的能力非常质疑。

霍光的妻子名叫霍显,她本来出身低贱,是霍光原配夫人的陪嫁婢女。由于霍光的原配夫人没有生育,遂将自己的婢女充作霍光的妾室。霍显倒也争气,很快就为霍家诞下儿子,所以在原配妻子去世后,被续为正妻。

可是,霍显越来越不满足于现状,她一心想要扶持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据《外戚列传上·孝宣许皇后》记载:

上言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有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

啥意思呢?汉宣帝刘询在当农民时,已经娶了许平君为妻。但是,现在霍光却想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汉宣帝自然不同意。他借口说我这人念旧,不愿再另寻新欢,还是立许平君为皇后吧。

眼见自家的女儿被皇帝拒绝,霍光彻底死心了。可是,霍光的老婆却不死心,她为了让许平君腾出皇后的位子,甚至还不惜买通太医,下毒谋害于她。

许皇后在临产时,霍显竟敢安排太医将许皇后毒死。汉宣帝下旨严查此事,但霍光却倚仗权势,最终包庇了自己的老婆,没有为许皇后报仇。

汉宣帝无奈册立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继任皇后,但却坚决册立许皇后所生的儿子为太子,以此防止霍家的外戚权势过大,危及到大汉的皇权传承和统治。

与此同时,霍家越来越嚣张跋扈,即便是低微的奴仆也敢吆五喝六。辛延年在《羽林郎》中写道:

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

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

亲政以后,汉宣帝开始步步提防霍家,在霍光过世后的第二年,死不悔改的霍家居然想谋杀当朝丞相,甚至还要废汉篡位。

于是,霍家的后人全被灭族。兢兢业业辅政了半辈子的霍光,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结局竟是断子绝孙。

回顾霍光的一生,他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有太多的类似之处,虽然存在专权揽政的嫌疑,但对刘氏江山却是忠心耿耿。他不仅维护和延续了大汉的统治,还使得西汉出现了难得的中兴局面,自己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麒麟阁十一功臣。

据《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记载:

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匡国家,安社稷,拥昭,立宣,虽周公、阿衡何以加此!

最佳贡献者
2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诸葛亮为了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忠臣和君臣相得的典范。

从晋朝开始,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人墨客都不乏溢美之词。

但是诸葛亮的难得之处其实并不是自己的聪明才智,而是刘备的信任。

臣子忠心职守在历史上很多,但是君主无保留的信任可以说少之又少,所以说这个问题表面上问的是臣子,其实核心在于君主。

以史为鉴就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刘备诸葛亮这一组君臣之后,另一组君臣相得的代表:符坚和王猛。

晋朝在八王之乱后拱手让出了中原大地的统治权,五胡开始进入华夏大地,开创了无数独立的政权,氐族人符氏建立的前秦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这个前秦的奠基人和创始人符洪和符健父子还保持着游牧民族骑射的习俗,虽然建立了政权,但根本没有成熟的建设性的官僚体系。

而符坚作为氐族皇族旁支,却自幼喜好读书,是氐族中的异类,并因此学到了汉文化的精髓,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符健死后,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暴君独眼龙符生继位,这位骂他的人要杀,夸他的也要杀,看不顺眼的更要杀…

搞得天怒人怨,于是以读书多,有仁慈之心的符坚发动政变,成为了前秦皇帝。

符坚继位后便打算重用奇才王猛,但是因为王猛太过年轻,又毫无根基,被众人所反对。

符坚只能先给王猛安排一个县令,王猛一到任就给当地贪官污吏一个下马威,将其中之一直接鞭打致死,随后在符坚大力支持下在三十六岁那年,接连升了五次官,直做到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

面对利益受损者的明枪暗箭,符坚一概不信,无论是氐族开国老臣樊世,还是亲信太监,或者是朝中官吏,只要说王猛的坏话者一概贬官撤职,严重的像樊世威胁王猛性命直接被符坚杀掉。

王猛后来又升到丞相、三公、甚至符坚还要给他加三公之上的官职,被王猛拒绝了。

符坚后来直接撒手不管,完全把朝政大权交给王猛。《晋书》记载,符坚直接说自己得到王猛如同周文王得到姜子牙。并且要求自己儿子们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王猛。

坚尝从容谓猛曰:“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猛曰:“不图陛下知臣之过,臣何足以拟古人!”坚曰:“以吾观之,太公岂能过也。”常敕其太子宏、长乐公丕等曰:“汝事王公,如事我也。”其见重如此。-晋书·卷一百一十四·载记第十四

在这样大力支持和信任下,王猛用了十年时间就完全统一了北方,这一速度放在整个历史上都是快的。

王猛在政治、军事、经济、民生上都做出了极为杰出的贡献,但是王猛也因为操劳过度病倒了。

符坚于是派大臣去名山大川向上天祈福,甚至亲自祈祷。王猛病情奇迹般好转后,符坚又激动的大赦天下。

但是王猛此时已经病入膏肓,给符坚留下了不可攻打东晋,留心少数民族造反的遗言后就阖然长逝。

符坚用臣子葬礼的最高规格,隆重地安葬了王猛,并追谥王猛为“武侯”。

诸葛亮的谥号也是武侯。

历史上有很多人都将诸葛亮和王猛相提并论。

唐代文学家李德裕评价王猛说:

蜀主之任孔明,苻坚之用景略,虽关羽不能移,樊世不能惑,蜀与秦皆君安国理,非专任之效欤?

伯杨也把王猛和诸葛亮、王安石放在一起比较。并认为诸葛亮在军事上没有王猛的成就。王安石在政治支持上不如王猛

王猛是中国成功的伟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诸葛亮,在他之后有王安石,诸葛亮欠缺军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坚强的支持力量,所以王猛得以独展长才…

所以以史为鉴认为王猛符合题目中的表述,但是“权臣”这个概念还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

我是以史为鉴,欢迎关注。

3

春秋初期的祭仲,是郑国的大臣,他一生辅佐了五位国君,大权在握,忠心耿耿,为了郑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祭仲剧照)

祭仲早期担任掌管郑国边疆的“封人”,后来做了大夫,辅佐少年即位的的郑庄公(郑庄公姬寤生即位时只有十四岁)。他见证了郑庄公的成长,不仅给郑庄公出谋划策,而且是郑庄公朝策的执行者,还数次在军事行动中率军击败敌军,是位文武兼备的人才。比如在周桓王率领陈、蔡、虢、卫联军攻打郑国时,祭仲率领郑国左队抵抗五国联军。什么不讨好的活也由他去办,比如五国伐郑,祝聃箭射周桓王,晚上,郑庄公就是派祭仲前去慰问。

(郑庄公和祭仲)

郑庄公不仅雄才大略,而且知人善任,后来委任祭仲为上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祭仲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帮助郑庄公成为春秋初期的小霸主。郑庄公临死前,托孤祭仲,让他辅佐太子。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祭仲扶立太子姬忽即位,就是郑昭公。郑昭公派使臣出使各诸侯国,其中祭仲出使宋国。郑庄公的二儿子姬突的母亲雍姞出生于宋国雍氏家族,并且很得宋国国君宋庄公宠爱,于是宋庄公就想拥立姬突为国君。趁祭仲来宋国之际扣留他,让他答应立姬突为郑国国君,不然就杀了他。祭仲为了活命,无奈只得答应。郑昭公出奔卫国,姬突在祭仲的拥戴下当上了郑国的国君,是为郑厉公。

(郑昭公剧照)

公元前697年,郑厉公逐渐不满祭仲的专权,想派祭仲的女婿雍纠杀了祭仲,却被祭仲抢先下手,杀了雍纠。郑厉公见事情败露,怕祭仲对他下手,于是逃跑到了郑国边界栎邑。

祭仲再次把姬忽迎回当国君。两年后(公元前695年),郑昭公在打猎时被高渠弥射杀,高渠弥和祭仲又立庄公的儿子公子亹(wěi )为国君。

(郑厉公剧照)

公元前694年七月,齐襄公邀请诸侯到首止(今河南睢县)会盟,祭仲劝他不要去,因为两人以前曾发生过争斗,祭仲怕齐襄公对郑子亹不利,子亹不听。祭仲托病没去,子亹和高渠弥去了。到了之后,子亹并没有向齐襄公道歉,齐襄公一气之下就派人杀了郑子亹,并车裂了高渠弥。

(齐襄公剧照)

祭仲无奈,立郑庄公的儿子子婴为国君。子婴当国君第十二年时,祭仲去世。姬突见祭仲已死,没人辅佐子婴,自己才有机会取而代之。可见他对祭仲的实力是相当忌惮的。两年后,终于借助大夫甫假的帮助成功复位。

纵观祭仲的一生,辅佐了郑庄公姬寤生、郑昭公姬忽、郑厉公姬突、郑子亹、郑子婴五位国君。他在郑庄公时期积极为庄公出谋划策并付诸行动,成功帮助郑庄公成为“春秋三小霸”。之后又先后扶立郑庄公的四个儿子成为郑国国君,忠心耿耿,为郑国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郑庄公剧照)

祭仲在郑庄公之后更是有了废立国君的实力,大权在握,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权臣。但是他没有取代国君的想法,而是扶立郑庄公的儿子们当国君,自己认真履行好上卿的职责,为郑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可以说,他既是权臣,又是忠臣。

4

比干(公元前1110年—公元前1047年),子姓,沬邑(今河南卫辉人,商代帝王文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商纣王)的叔叔,殷商王室的重臣,官拜少师,被称为“亘古忠臣”。

一、权臣比干

比干是商朝第16代王帝乙的弟弟,按照商朝的继承法,长子继位,次子分封。比干既是封王,又是当时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

帝乙在位很短,临终时,他与两个弟弟比干和箕子商量王位继承人的事,箕子建议立贤能善良的大儿子微子,比干则主张让小儿子帝辛继承王位。

帝乙采纳了比干的意见,让帝辛继承了王位。帝辛就是纣王。能影响帝王立后,不可为权不重!

二、忠臣比干

比干先后辅佐殷商两代帝王,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于直言劝谏。对帝辛的暴虐统治,比干多次劝谏,但都未有效果,比干最终以死相谏。公元前1047年,比干被摘心而死,终年64岁。

周文王在《易系词》称:比干“是故蓍之德,国而神”。

《论语·微子》曰:“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

《史记·殷本纪》载: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大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5

张居正应该算一位!

6

有,最有名之一的就是周公了。小林就为你讲讲周公的故事。说道周公,那么就不得不提到周公辅政: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害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再说,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在王朝未稳的时候,总是会出现一些政局动荡。在夏朝时,太康沉迷于打猎,不理国事,导致失了国家,有穷国国君后羿驱逐了太康,代理了国政。而商朝初年也遇到过,在商朝第四位天子太甲即位不久,因为太甲暴虐无道,被伊尹放逐桐宫,太甲悔过自责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

而周朝时,成王就是周朝建国天子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姬发死后周成王姬诵即位,但是成王即位时太小还在襁褓之中,都还没有满周岁,连吃饭都要嚼碎了喂的年纪,肯定有人来代理政务。周武王灭商的第二年就驾崩,周朝根基未稳,周公姬旦恐怕诸侯们叛乱,所以周公就自行代理了政务。

周公辅政七年间,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安定内部: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啦!殷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听了也怀疑起来。

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

第二、大军东征:东边有几个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太公望,授权给他,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了东方,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

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

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打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

第三、成康之治: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总算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他还制订了周朝一套典章制度。

周成王满二十岁的时候,周公把政权交给成王管理。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因此周公也可以说是集忠臣与权臣与一身。周公在周朝的地位大概就相当于武侯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

以上整理自网络,我是国际观察小林。很高兴能够为你解答。如果喜欢我的答案就点赞或关注我吧~

7

一念忠臣,一念权臣。忠臣不难,权臣也不难,难得就是即是忠臣又是权臣还能善终,那可就真的不多了。所谓权力可以改变人,当然也可以造化人,很多权臣在入仕的时候,未必就一定不忠诚,相反大多数都是一步一步走上来,大权在握身不由己,当权臣遇到皇权,往往就真的是忠奸一瞬间。 自古以来,大忠似奸,大伪似真,所谓的忠义与奸恶,都不是从表面能看出来的,那么真正在历史上既是忠臣又是权臣的都有谁呢?下面来为各位盘点一下吧:

1、周公旦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的周公,说的就是西周初年的周公旦。

西周初年,武王伐纣后不到两年,武王去世,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当时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奉命辅政。

当时的西周,朝廷不稳,殷商留下的势力还很强大。当时社会上传言,周公对成王不利,有篡位之心。周公旦却一心一意辅助成王,平定三监之乱,主持修建洛邑,同时制定礼乐规章制度。等到周成王长大后,周公旦还政给成王,为了让成王吸取殷商亡国的前车之鉴,告诫成王要先知“稼穑之艰难”,不要纵情于声色、安逸、游玩和田猎。



然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周公旦退位后,把主要精力用于制礼作乐,继续完善各种典章法规。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彻底交给了成王,不久之后死去。正因为周公辅助幼主,既是权臣又是忠臣,成为后世所有重臣的楷模,就连汉武帝临终,也希望霍光效仿周公,可见周公在后人对的心中简直就是忠臣的榜样,受到万世景仰。

2、霍光

说起霍光,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权臣,毫无疑问,霍光大权在握数十年,深受汉武帝汉昭帝的信任,但是霍光却是一个敢于废帝的权臣,正是他立了昌邑王刘贺又果断废除刘贺的帝位,最终立了汉宣帝刘询。

汉宣帝刘询继位后,霍光大权独揽,为了皇后位,汉宣帝用故剑情深的名义立了许平君却得罪了霍光。不久之后,霍光之妻霍显派人毒杀了皇后许平君,汉宣帝刘询一言不发,最终立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霍光死后,汉宣帝刘询以极高的规格安葬了霍光,称霍光为汉室忠臣,却在不久之后,以谋反的名义诛杀了霍光全族,废黜了霍成君的皇后位。



有人说霍光是权臣,未必是忠臣,不过霍光一生忠于汉武帝,这是无可厚非的。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又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最重要的名将,17岁为票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而冠军侯也因此成为霍去病的专属封号,以至于后世除非有特别军功才可以受封冠军侯,尽管如此,也只有贾复、窦宪被封为冠军侯,而贾复还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封号,当时很多人也觉得配不上,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汉光武帝改封贾复为胶东侯。霍去病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霍去病22岁漠北之战消灭匈奴左部主力7万余人,封狼居胥。

战后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可以说霍去病是汉武帝用心培养的名将,也是为后世之君留下的,不料霍去病24岁英年早逝,汉武帝痛心不已,爱屋及乌,就连封禅泰山也要带着霍去病的儿子,连自己的太子都不带,不过霍去病的儿子不到十岁就夭亡。由此之后,霍光被汉武帝开始重用,即使后来发生了巫蛊之变,霍光也没有被牵连。

汉武帝死后,霍光辅助汉昭帝,开创了昭宣中兴,在废立了刘贺之后,选择了废太子刘据唯一的孙子刘询继位,也算是把皇位交还了废太子刘据一脉。霍光生前,大权在握,除了废立刘贺,毒杀皇后(不是他下令)之外,对于汉朝可以说是忠心,至于身后的事情,那就是汉宣帝清理权臣自立门户的事情了。

8

楼上各位,楼主问得的忠臣?

封建时期何为忠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时期所谓的国家,其实就是皇帝的“大家”,皇帝就是“天子”,百姓就是“子民”。

所谓的忠臣,无非就是替皇帝办事,为皇帝解忧的臣子。

所以基于这个理由,我觉得秦桧算是一个忠臣。也是一个权臣。

9

姜子牙。

姜子牙在渭水之畔直钩钓鱼,遇见西伯侯姬昌,被拜为“太师”,成为姬昌的首席智囊,帮助他建立霸业。文王姬昌去世后,武王即位,姜子牙被尊为“师尚父”,亦师亦父。姜子牙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姜子牙于武王,恰如诸葛亮于刘禅。

10

周公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摄政七年,辅助年幼的周成王。作为王室后裔摄政,周公旦有足够大的权力,周公吐脯,天下归心,从声望到权力都是巅峰。

以至于周成王对于周公也产生猜忌。不过在成年之后,周成王发现了金滕之册,终于相信周公的忠诚。

金滕之册,是指周公在装文件的箱子藏有两份祈祷的文书,一份是周武王生病时,周公祈祷愿意把自己的寿命分给武王;

另一份是成王年幼时生病,周公祈祷愿意替成王生病。

这样两份文书由周公私人收藏不曾示人,后来被成年后的成王发现,如此真挚的心意,彻底打消了对周公的猜忌。

不过,也有人分析,金滕之册是周公预见有被猜忌的那一天,预先留给自己的保命符。不管如何,周公一定是衷心的,尽管大权在握。

很多年后,老迈虚弱的汉武帝画了一幅周公背着周成王见大臣的画给霍光,让他辅佐年幼的太子。霍光也算是权臣中的忠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