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其实,监狱不是企业,不讲就生产率,也不是创造高效益的工厂,另类,他是对凡人实施惩罚,并改造其心理和思维的地方,目的是教会凡人遵纪守法。二,限制凡人的人身自由,防止再次犯罪,同时给予社会上其他具有可能犯罪倾向的人,的一种警告。
在古代边陲之地,通常是惩处罪犯的地方;比如宁古塔,朝廷会在当地建设劳改农场,既起到保卫边疆的能力,同时又起到建设边疆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边疆的建设得到了重视,曾经的劳改农场,逐步转变为国营农场,再将东部地区的人口迁移到此,缓解其过高的人口压力。
大漠弧烟直,荒凉的戈壁显得异常萧素,缺乏省级皆为凄凉,对于罪犯来说并不适用,只会加重其心理扭曲妨碍对犯人的心理及思想改造。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可知人在悲伤难耐的情况下,通常会有轻生的想法。对初入监狱的犯罪人员,他们因为自身的过错,得不到家人及社会的温暖,更多的是冷漠,从而产生绝望的情绪,人的情绪会和环境产生共振,增强情绪强度,致使其轻生,越狱不服从管教等行为,这违背了监狱的实际意义。
将监狱建在荒无人烟的沙漠,让犯人搞绿化、搞生态,这确实有积极意义。
两点积极之处:
1.对环境起到保护,而且还是低成本的劳动力,一方面劳动改造了犯人,一方面对生态起到了好处,造福后人。毕竟改造沙漠何起之难,人工成本是一大难题;
2.方便管理,大漠无边无际,任有犯人逃跑,也跑不到哪里去,对于生命的渇望会大过对于自由的渇望,犯人的能力征服不了沙漠,只能老老实实改造。
然而,改造沙漠需要顽强意志的人,与沙漠常年作斗争,但这些犯人其意志力真的够强。
抛开意志力,其人格到底够不够健全?所以,让他们改造沙漠根本不可行。
那么真实的监狱是怎么通过劳动改造使之成为新人呢?
我有一位堂叔去过监狱,在省第一监狱,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那所监狱多是刑期八年以上的犯人,为了能够让这些人刑满释放后有一技之长,不至于再次走上歪路,于是让他们学习服装加工技术,其中多为女性,我想这也是学校放心的理由之一吧。
不过,我搜集了资料,刑期较短的一般做苦力,比如盐巴厂干几年,好好进行劳动改造,反正服刑期较短,出来后也不会和时代脱轨,不至于吃不上饭。
罪犯改造是一门高深学问,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管理。融入犯罪的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渗透,既要他们通过劳动改造,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更重要的是改造他们成为新人的目的,而沙漠绿化是不适合犯罪人员来承担。
欢迎各位朋友提出意见,批评指点。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