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元璋是从贫民一步步走上帝位的,在民间的经历,让他看透了贪官污吏对人民的迫害,所以他恨贪官,等他当上皇帝后,铁腕治贪。对贪官,他心狠手辣、绝不姑息,他精力充沛,能一插到底,哪怕再小的官,对他都害怕得心惊肉跳。

  • 明朝后世的皇帝,没有一个有朱元璋那样的精力和能力,加之他们没有见到过贪官对人民的欺凌,对贪官也没有那么大的恨意。待朱元璋死后,他制定的反贪制度和措施,就不能很好的坚持下来,几于荒废。没有了朱元璋的重压,大小贪官反弹得更厉害,从内阁首辅、皇宫太监到乡村小吏,能像海瑞那样清正廉洁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几乎没有。
  • 另一方面,明朝官员明面上的薪资太低,如果不贪,他们连生活都困难,海瑞就是个例子,加之低级官员要向上级送礼,高级官员也要向皇帝供奉,从皇帝到小吏,形成了一个贪污体系。崇祯皇帝打仗无军饷,官员也抠的得不行,没人捐款支持皇帝,等到李自成进入北京,从皇宫和京城大官家里,无不找出大量钱物。

从上至下、由头到脚,没有一处不腐烂,怎能不亡国!

最佳贡献者
2

明朝朱元璋反腐之狠,可谓空前绝后...

反腐之难,唯巧治严惩为上。

如果那时有数字货币,加上公开透明等法治相辅...

明朝反腐还不至于功亏一篑。

3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认为:经过朱元璋时期的强力反腐之后,明朝反腐确实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后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腐败越演越烈,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深之势。一直到明朝亡国,腐败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为什么经过朱元璋的强力反腐之后,明朝中后期的腐败,反而越演越烈了呢?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述:

朱元璋的强力反腐

朱元璋由于出身草根,对腐败行为尤其痛恨。其反腐之严厉,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一、设立反腐“制度

朱元璋亲自制定了《大明律》《大诰》两部有关反腐败的文件,并要求全国推广。这就是所谓的反腐败宣传教育工作。他还有个奇葩的规定:家里有《大诰》的犯了法可以减刑,没有的罪加一等。

二、对腐败分子毫不手软

朱元璋由于其出身和性格因素,导致其对贪污尤其憎恨。大批的腐败分子被处死,像什么(空印案)一次杀了好几万人。

三、用严刑峻法对待腐败分子

朱元璋发明了各种酷刑对待腐败分子。例如:剥皮充草的刑法。他将腐败分子剥皮之后填充草料,在县衙示众。

四、设立监察制度

朱元璋为了加大反腐力度,设立了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种监察机构。例如:都察院、六科给事中、按察司,还有大名鼎鼎的锦衣卫,可以说是24小时,无死角的监督。

五、鼓励民间反腐

朱元璋还鼓励群众自发的打击腐败分子。鼓励群众举报腐败线索,甚至可以直接捉拿腐败分子交给朝廷。

小结:朱元璋时期的反腐败措施和力度,堪称恐怖。那时应该是各级腐败官员最悲惨的时候。

朱元璋之后腐败泛滥

虽然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腐败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他一死,腐败卷土重来、越演越烈。

一、陋规横行

大小官员都有额外收入,这些收入是正常工资的几十上百倍。这些收入大部分都是盘剥百姓,鱼肉乡里所得。

二、集体腐败严重

他们利用“驿站”大发横财。一是,利用驿站运输私人物资发财。二是,压榨驿站里面服徭役的百姓。

三、贪污数额巨大

明朝出过无数的巨贪,有的都可以和清朝的和珅媲美了。例如:正德年间的大宦官刘瑾,在其家中抄没黄金黄金千万两,白银1亿多两,据说可以抵当时国库十年的收入。

四、从上到下无官不贪

明朝后期贪污腐化成风,从县官到内阁首辅都贪污。像徐阶、张居正这样的人都贪,严嵩这样的,贪的就更加厉害了。

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在京城严刑拷打各级官员,共逼出了7000万两白银。这也能说明明朝官员有多贪了。

小结:明朝贪污横行,几乎无官不贪,而且数额巨大、明目繁多!

明朝在朱元璋之后,为什么贪腐横行

按道理说朱元璋又是强力反腐、又是制度保证、又是监察到位,明朝应该不至于腐败这么严重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工资实在太低

明朝当官的工资估计是史上最少的。著名的清官海瑞干了一辈子,死的时候棺材都买不起。我们不能指望人人都是海瑞,所以贪腐就在所难免了。

二、官场风气不好

朱元璋在的时候还能勤俭持家,杜绝浪费。朱元璋后面的皇帝,是在深宫中长大。从小就好逸恶劳,奢靡之风就刮来了。

特别是嘉靖和正德两个皇帝在位时,一个出了巨贪严嵩,一个出了巨贪刘瑾。

三、监督和分肥

明朝监督机构多,下去监督的人也多。这些人后来都和地方官同流合污一起贪腐了,监督变成了分脏了,这也导致贪腐更甚!

四、官制问题

明朝贪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太监贪的多,这也可以理解:一方面追求少了,另外一方面就更加需要满足了。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皇帝就要依靠太监来平衡权利,导致太监权利膨胀了,贪污就更加厉害了。

五、皇权体制

古代的皇权体制下,人人搞依附、个个往上看。当官的不送礼,哪有升迁的机会。他们工资又低,不贪腐拿什么搞关系。

问答总结:明朝虽然在朱元璋时期,贪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明朝中后期,由于制度问题、待遇问题、社会风气问题,导致腐败相当严重,一直到亡国都没有好转。

4

明初政策,到了明末近300年的积累和发酵,当初政策已经发生极大的扭曲和病变。这个反映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明初一些政策本身就有问题,就是阶段性的,不是万世不变的(不仅仅是吏治一个方面,就不展开了),然后其次,任何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想执行一个300年不变的政策,有的用“祖制”来框定本身就有问题,但说回来也有后世没有延续一些明初正确的政策,300年后当初优良的部分已经消失,劣质的地方无限扩大,最终导致崩塌,任何一个王朝都是这么灭亡的,明朝的宗室藩王,清朝的八旗子弟,同样重蹈覆辙,换了一群人罢了。

腐败问题在封建时代很难解决,在封建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很难监管,一个强势的帝王不会在位300年,他的子孙没有他要饭,当和尚,在沙场的经历,很难做到他的一些坚定立场,后世帝王守成之君,或者不理朝政,政策自然就松了的。

再者,明朝初年反腐政策治标不治本,官员普遍贫穷,薪资完全不足以开支日常,很容易滑向腐败,在明初重农抑商,甚至歧视商人商业的社会环境下,科举当官是唯一个人发现正途,社会经济落后,个人机会窄化,更催生了官员挺身走险。只是简单粗暴的从严,而没有实际解决问题,也和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和程度有关。

领导的高度就是一个事情的高度,放大到国家层面就可想而知了,但不能否认朱元璋其他的历史功绩而已,还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能力挽狂澜的人物,只是任何人都有历史局限性而已。

5

越反越腐。这个问题一直到明朝灭亡都没有治理好。当然跟个人的素质是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关系。你人人天天提着饭盒当雷锋,自己都吃不饱怎么去给老百姓办事。海瑞那样的人也是极品。明朝官员俸禄制度本身就有缺陷。辛辛苦苦读书当官不是为了饿着肚子干活的。只有保证官员的生活品质,不至于为了柴米油盐烦神,才能去做些实事。后面在贪污,那就是个人操守了。

6

朱元璋反腐成效在他在位时的洪武朝,可以算作是成功的。但在他死后,腐败程度很快又回到了跟大多数朝代差不多的水平。不过贪污腐败在历朝历代都是无法根治杜绝的,如果对朱元璋要求太高的话,也有失公允。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强力反腐

朱元璋由于年少时吃了太多贪官污吏带来的苦,所以他对贪官污吏是打心底里痛恨的,势必要坚决打击。他在《大明律》中明确规定,贪污八十贯铜钱就要处以死刑,后来又改为贪污60两就要处以“剥皮实草”。

除了严酷的刑法震慑,朱元璋在处理贪腐案件时,还会坚持两个原则

其一是不论皇亲国戚,还是亲信朋友,一视同仁。开国功臣朱亮祖与土豪勾结,欺行霸市,朱元璋得知,杀!驸马欧阳伦贩运私茶,事发后,立即赐死!朱元璋大力培育的国子监生员,外派执行公务期间有141人收受银两、钞票、土特产,朱元璋尽管很惋惜,也全部斩杀!

其二是秉承除恶务尽的原则,所以贪腐案件,必定顺藤摸瓜,斩尽杀绝。明朝历史上杀人最多的贪污案——郭恒案,追查起来越抓越多,最后杀了上万人。杀到最后,朱元璋觉得实在是太多了,才停止追查,否则难保会杀多少人。

朱元璋的反腐成果

朱元璋在晚年的时候,回顾自己一生的反贪历程,也不免感慨,为什么贪官总是杀不完。对此,朱元璋对于反腐的成果似乎要求太高了,贪污腐败是不可能禁绝的。但是我认为朱元璋的反腐还是成功的!

对于朱元璋的反腐成果很难做出精准的估计。但是在朱元璋如此大力的反腐震慑下,应该是极大的降低了官员的腐败情况。比如原来贪污腐败的官员是90%,整顿后下降到了60%,或者说原来贪官们的胃口很大,现在只敢收一些小钱。毕竟有剥皮实草这样的酷刑摆在那儿,贪污之前不免一阵寒颤,至少不能毫无顾忌的伸手要钱。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贪污腐败的概率,就应该算作是成功的。

历史学家评价朱元璋的反腐:“血洗之下,洪武年间的官场乃是整个明朝最干净的官场。”

明朝官员贪污腐败的原因

对于朱元璋的疑惑,总逃不过两个原因

一是朱元璋给官员定的工资太低了,一个官员除了日常生活开销,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没钱工作都开展不下去。而朱元璋给的工资只能满足日常生活的普通小康标准,自然是不够的,除了贪也没什么别的办法。

二是官场是有潜规则的,人情世故、礼尚往来缺一不可,不适应潜规则,就可能被淘汰出局了,啥事也干不成。所以自然会有一大批人刚做官是还是清官,做着做着就同流合污了。当然也有朱元璋非常喜欢的那种清流,奋斗一辈子依然穷得叮当响,退休了还要自己回家种地养活自己。这种人尽管清廉了,可是也不可能干出什么大政绩来。

不过,这些对于一个农民出身,没有当过一天官的朱元璋来说,是没有切身体会的,他只知道农民辛苦种地不容易,贪官还压迫老百姓,实在该杀!


关注@史海扑通 ,了解更多历史那些事儿!

7

要说历史上对于反腐这种最积极的皇帝,可能就是明朝的天子朱元璋了。毕竟朱元璋本身就是农民出身,相当了解百姓的难处,所以在自己当了大明的皇帝之后,果断开始了自己的反腐之路。哪么明朝的腐败情况得到抑制了吗?



我们从历史当中可以很轻易的知道,大明的腐败几乎是越来越严重,到了后期几乎已经属于无力回天的地步。

这就让人很纠结了,明朝的创始人这么大力度反腐,并且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了很多反腐的标准,为什么腐败程度不降反升了呢?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反弹效应,朱元璋提出来的反腐口号是对的,但是却有些过于苛刻,比如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就要被格杀勿论。



听起来力度很高,可能很多的贪官就此被吓住了,但是这个标准其实是明朝初期所实行的,到了中期或者说天下的百姓都富余一些的时候,这个六十两是不是有点过头了。

一般来说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民间百姓,都有礼尚往来这么一说,很有可能结婚或者说家里办个什么喜事,所收到的礼就超过了六十两,如果按这个标准来杀人的,大明朝可能就没有多少人了。

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以前可能一两银子就要过一年,而现在大家有钱了,十两可能就是一个月的消费,这其实是一件好事,说明大家都已经处于小康水平线了。



如果这个时候再次把六十两就要格要勿论这一条实行,哪么大明的朝中大臣们,还会尽可能的提高百姓的收入吗?

可以说一切都是为了发展,所以当年贪污六十两这种条例就全部成了废纸,也就是说真要这么干的话,大家可能都超标了。

除此之外,就是朱元璋规定百姓可以扭送不法官吏,比如说某些官吏有贪污的行为,当地百姓可以直接把官吏扭送到京城。



哪么问题也来了,这个标准是怎么来的,如果说有人认为某个官吏存在贪污的现象,就可以直接扭着人去京城吗?还是说一定要有确凿的证据呢?

如果只是怀疑就扭送的话,不知道会出现多少的冤案与错案,毕竟总有刁民闹事,他们直接对官吏进行威胁,如果不给予一定的好处,就直接拿下去京城告状。

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天下还不全乱了套,但凡有人利用这个漏洞,直接就可以将大明王朝给毁掉。

可如果说一定要有证据才可以扭送的话,要知道所谓的贪污都是聪明人才干的事,让一个普通老百姓去查这些东西,他们有这个时间吗?就算真有时间,有这个能力看出来官吏贪污吗?



可以说这都是极大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所造成的后果比贪污更严重一百倍。

也正是因为以上种种的原因,所以这些看似很严厉的规则从朱元璋死后,就开始全部失去了效应。

只能说朱元璋定下来的这些治理贪污的方法是极好的,就是实行的难度太高,或者说造成的冤案较多,或许朱元璋的时期无所谓。

毕竟朱元璋一直为天下百姓办事,所以百姓们还是比较相信他的,可后来的这些皇帝们也这么干,朝中的大臣直接就会跟他们唱对台戏。



到时候这些百官再煽动一下无知百姓,或许又一次天下大乱也就不远了。

如果当时的朱元璋制定的贪污规则弱一点,让大家可以有一条活路,之后的反弹就不会这么严重,或许贪污的风气会相对的降低一些。只能说朱元璋的力度太大了,让朝中大臣们无路可走,所以才会尽可能的把朱元璋所定下来的规则全部给作废,于是造就了一个贪污成风的大明。

8

司马迁有句老话说得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要获取的利润是成本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这件事就是杀头,也会有人冒着风险去做。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明朝初期,朱元璋反腐的力度非常大,可以说杀了不少贪官。可是结局如何呢?贪官是越来越多,而且挡都挡不住。你可以杀他的头,但是你根本阻止不了他贪污。

在明朝官吏眼中,贪污所得的收入,就是他们的正常收入,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工资实在是少得可怜。根本不足以应付日常开销。


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这是张廷玉对明朝官员工资的态度。

如果你们公司领导换了,你会在现任领导跟前,夸赞前任领导的好处吗?你会告诉大家,老领导在时工资高,而现在工资低吗?当然不会。

如果你是一个聪明的员工,那么你一定会歌颂现任领导的好处,歌颂现在拿的工资足够高,反而贬低前任领导在时,大家拿的工资实在是太低。

旧例,两京文武官折色俸,上半年给钞,下半年给苏木、胡椒。七年从户部尚书杨鼎请,以甲字库所积之布估给,布一匹当钞二百贯。是时钞法不行,一贯仅直钱二三文,米一石折钞十贯,仅直二三十钱,而布直仅二三百钱,布一匹折米二十石,则米一石仅直十四五钱。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明史》

这么一来现任领导就会意识到,不能减薪,否则以后名声,可能就会跟前任领导一样差了。这就是张廷玉这么说的一个主要道理。


当然了明朝官员的工资,按照《明史》的记载来看,的确是够低的了。如果完全不贪污的话,只能混个勉强温饱,根本不足以有任何额外额的开销。

  1. 在老朱看来,人就是不知足。隋朝以前,寒门子弟就算把书读穿了,也未必能做官发达。可是隋朝以后有了科举制度,寒门子弟可以通过考试做官了。
  2. 有了这个条件以后,寒门子弟努力读书的一个重要理由,那就是脱贫致富。可是到了老朱这里,就算努力读书做了官,发现还是那么穷。
  3. 老朱觉得他们有口饭吃就行了,可人家读书人不会这么想。他们当官需要应酬,需要调节上下级的关系。就算是坐个轿子去上班,那也得雇几个专职司机吧?这都是开销。

把口粮挪用到那些开销上去,那当官的就要活活饿死。所以说为了保证日常开销,官员们自然而然就会想着或许一些非法收入。


朱元璋对贪官,那是毫不留情的。

朱元璋大小是穷苦人家出身,他们家父母都是活活饿死的,所以朱元璋自幼便认为是那些贪官污吏和地主豪绅们把他们家搞成这样。

为此朱元璋恨透了贪官污吏,等到他做皇帝以后,对贪官是没有任何手下留情的想法。他宣布,只要贪污超过60两银子,那就直接杀头。

当然了朱元璋时代,银子的购买力还是相当充足的,当时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亩地,或者购买600斤大米,算是非常不错了。


就算是这样,还是有源源不断的贪官,贪污超过了60两银子。为此老朱便开始大开杀戒,据记载他杀了超过15万的贪官。甚至用剥皮实草的残酷刑罚,作为惩治贪官的案例。

  1. 就算是这样,明朝的贪官,还是屡禁不止。任你杀了多少头,他们贪污的决心就是不低头。今天杀了一个贪官,明天过去接任的还是继续贪。
  2. 老朱这手腕都杀软了,在他看来,贪官贪污无非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老百姓受苦。朱元璋不希望老百姓受苦,更不喜欢国库蒙受损失,倒霉的自然就是贪官们了。
  3. 官员们的工资太低,折算下来,县令一年也就几千块钱,而一品大员,一个月才两三千,当然这是参照2000年时期的购买力来看的。

这么来看的话,朱元璋的确有些亏待自己的手下人了。这点钱别说是应酬了,就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办法切实解决。


张居正改革,出现了火耗,缓解了这一现状。

工资是死的,可是福利待遇可以提高啊!拿个两千块的工资,可其他补贴福利加起来却有七八千,这么一来不久解决了那些不想贪污的官员们的生存问题了吗?

张居正从前辈那里得到了灵感,于是开始实行一条鞭法。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那就是交税都要交白银。那么就出现了火耗这玩意儿。

基本工资张居正也不敢随便往上调,可是火耗出来以后,切实解决了官员们的温饱问题。老百姓交税的时候没有整锭银子,有的交粮食,有的交丝绸,有些交铜钱等等。

官员们需要把这些东西折算成银子,有些交碎银子的,就要熔成整锭银子。这样一来就会存在一个损耗问题,那么这个损耗还是要摊在老百姓头上的。

而朝廷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个火耗基本就留给当地官员们自己享用了。这下子官员们的收入可就大大增加了,火耗比工资高好几倍,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火耗可以自己随便定,有些地方一两银子高达半两银子的火耗。

火耗成为另外一种贪污的方式,但是这是均摊到所有当地百姓头上,对每个百姓来说,相对就轻松一些了,总比专门挑那几个百姓压榨要好得多。

此外火耗也成功挽救了那些不想贪污的官员,他们真的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最多正常的社交再得到保证。过去没办法才会贪污,一旦有了火耗以后,他们自然会收手。


总结:贪腐问题时刻需要警惕,因为形式千变万化。

朱元璋时期的贪污,要么剥削老百姓,要么亏空国库的公款。除此之外,就没什么太多变化了。可是到了张居正时代,火耗银子成为了一种新的贪污方式,而且还有很多人叫好。

为什么呢?因为火耗银子这东西是人人均等,那些被欺压惯了的百姓,忽然之间就好像轻松了许多,因为大家都一样了。

其实贪污的核心是没有变化的,只是形式发生了改变。朝廷统一收火耗,那看起来就是合理的,官员个人的行为,当然就不合理了。

参考资料:《明史》

9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由于其出身贫农,对地主阶级和官僚阶级的弊病有深刻认识,同时存在着近乎变态的抵触和成见。这导致其开创明朝后设置了史上最为严苛的官吏制度,特点是官吏俸禄极低,且惩罚腐败的刑法非常严酷。而传承至后世的历代君主,他们又没有朱元璋的权威和震慑力,又不敢修改本已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组训家规”。进而间接导致了明朝官场的愈加腐败。

俸禄制度的不合理

从历史进程角度来说,明朝晚期的贪污问题似乎是无法避免的。“以学干禄”的儒家思想,“当官发财”的实利观念,官职即特权而非仅仅是职业的现实,官制上的不合理,等等种种原因,都给了晚明使其的官员们以贪污的动力。

在此,抛开被广泛讨论的思想观念层面,我们试着从官制的角度分析贪污的形成机理,此时就绕不开明朝官吏的俸禄制度问题。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因其贫民的出身而对百姓所受疾苦感同身受,记忆犹新。

一方面,朱元璋在称帝后严厉打击贪赃枉法的官吏,采取了空前绝后的严酷手段。他规定官吏贪赃额度满六十两的一律斩首示众,还要剥皮充薪,支撑皮囊挂在官府工作两侧以警示官员。

另一方面,朱元璋又把官吏的俸禄定得出奇的低,于洪武二十五年确定的文武百官的年俸,最高的正一品才仅有一千四十四石,最低的从九品则仅有区区六十石。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官制,官员的部分幕僚,随从的报酬以及公费是要从年俸中开支的,这使得无论何种官阶,均无法通过正常的俸禄过上舒适的生活,位处低阶的官吏更是连养家糊口都颇为困难。

然而,事实总是过犹不及、适得其反的,即便是在朱元璋如此严厉的惩治措施之下,贪污现象还是屡禁不止。

不过,与之后各代明朝皇帝相比,当时的吏治基本也算清廉的一塌糊涂了。

朱元璋去世后,其后继者既不具备这样的权威来执行如此严刑峻法,也没有兴趣花精力来对付越来越严重的贪污现象。稍有作为的皇帝虽明知低俸禄的弊病,却又碍于“太祖皇帝”的权威而不能更改制度。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大小官吏贪污成风,在俸禄之外搞钱牟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的官场生态,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变本加厉的贪污便成为了官场“家常便饭”。

浅析解决之法

文章的最后,笔者想要通过与清代的俸禄制度的对比,来浅尝辄止的探究一下,在当时的封建君主体制下,如何才能算作减少贪污的切实之法。

清朝入关后, 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官吏的傣禄也定得非常低。不仅如此,由于军事行动频繁,国家开支巨大, 朝廷还不断要官员们“捐俸”、“俸禄”, 以至于各级行政机构连办公费都难以为继。于是各级官员和衙门都纷纷开辟财源,一方面截留本该上缴的赋税收入,另一方面就千方百计向百姓搜括,具体形式包括在正常的赋税额度之外提高、加征各种地方性的附加费用,其中,“耗羡”就是一种主要的形式。

就这样贪污腐败一直持续到雍正帝继位仍未见好转。勤于理政的雍正帝决心改革积弊,严打贪腐,整顿吏治。但其起初只是对一些查实贪腐的官员进行严厉打击,但于宏观角度的收效甚微。此后雍正帝改变思路,从正面寻求解决之法,逐步解决了官吏俸禄和地方开支问题。

而所谓“解决之法”,就是实行“耗羡归公”, 将全国的耗羡统一规定为每两加征五分,列入正常税收, 存畜藩库, 官员按级别从中提取“养廉银”, 作为生活补贴和必要的公务开支。

“养廉银”的数量一般大大超过原来的棒禄,官员们完全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也不必再为办公费无处开支发愁了。这样做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国库的开支,只是化暗为明,把原来不规范的惯例改成了全国统一的税收。百姓的负担也没有因此增加,相反,不少地方都因消除了贪腐,使得平民的有所减轻。贪官污吏若再要在耗羡上做手脚,既属于直接犯法,又不易隐瞒了。

10

虽然朱元璋贵为明代的皇帝,但他的思维注定让他使他的人生成为悲剧。为了完成小时候的理想,他不惜向朝中的官员动手,出发点是好的,可是手段太过极端。

朱元璋如何反腐

朱元璋即位后曾说过:“以前我当老百姓时就憎恨这些收取贿赂的官员,如今我即位了,一定要为百姓做主,一旦发现有危害百姓的事情,我绝不宽恕!”

这话听起来很让人感动,那朱元璋是怎么做的呢?就一个字,杀。

朱元璋杀官员的方式可不是最常见的斩首,而且剥皮这种酷刑,然后在皮肤里放上稻草,以此来震慑百官。

对于罪行较轻的官员,朱元璋则制定了一些酷刑,如挑筋、去指、阉割等等,真是生不如死。

正因为早年间的经历使朱元璋根本就不信任这些官员,其实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朱元璋这个人有心理疾病,才会让他做事过于偏激。同样草根出身的刘邦就比他洒脱多了。

为了打击朝中百官,朱元璋给的薪水也很少,正一品的官员一个月禄米是87石,从七品每个月才7石,对于许多人来说,开销并不够,就连《明史》都评价朱元璋抠门。

但是朱元璋给子孙后代的钱却非常多,亲王一年可领几万石,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布匹、草料等。

在这种待遇下,再加上人性使然,很多人选择铤而走险,然后朱元璋便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杀掉。

朱元璋时期最大的两起经济案件“空印案”和“郭桓案”每个案件都牵扯数万人,他在位31年里,死亡的官员人数高达十多万,这在历朝历代都闻所未闻。反正朱元璋精力旺盛,官员没了也不妨碍他的工作。

然而朱元璋时期刑法这么严苛,仍然有许多官员受贿,就连朱元璋都感叹道:“奈何朝杀而暮犯!”

即便反腐工作很难进行,可是也拦不住朱元璋的决心。他不想着如何与官员们搞好关系,而是又想了两个极端的办法。

一是成立锦衣卫来监视文物百官,二是鼓励百姓告发,只要携带《大诰》就可以随意捉拿贪官。

为什么说这两个方法极端呢?因为人与人之间总会发生摩擦,一旦双方有矛盾产生,在当时就会发生诬告,必然会出现冤案。

也就是说在朱元璋手下做官的话风险太大了,不是被杀就是被监视,干最苦的活儿还拿着最低的报酬。

明代中后期贪腐现象非常严重

朱元璋在世时,贪腐现象屡禁不止,而且朱元璋不知道,他死后这种现象会更加严重。毕竟,他的子孙后代都不如他有魄力,在面对贪腐的时候,他们做不到将所有人都杀掉。

当初朱元璋在制定官员薪水时还额外附加了一条,那就是这条制度永远不变,所以明朝中后期官员的收入大多是灰色收入。

在《金瓶梅》中,西门庆明目张胆地贿赂钞关的官员,希望来少交税,这其实正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人人向财而生,人人为财而亡。

官员们大肆敛财为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因为缺少银两,许多百姓交不起税而逃离了家乡。

并且在当时,许多商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他们会选择通过捐钱来成为官员。当时,北京有一句口头禅叫“金中书,银主事”。甚至到了1451年,明廷竟然正式允许卖官鬻爵了。

结语:朱元璋的反腐工作非但没有效果,反而使明朝的贪腐现象越来越严重。最早被影响的便是朱允炆,没有得力助手的他很快被实力强大的叔叔给赶走了。

而更可怜的人则是崇祯,因为没钱他关闭了许多驿站,从而使李自成失业失去了经济来源,他一怒之下召集了许多人来反叛大明。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愿意跟随李自成,就是因为当时的生活太苦了。

就在李自成和女真来犯后,崇祯根本无暇顾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钱。无奈之下,他只能向朝中文武百官借钱,可是几乎人人都哭穷,甚至连崇祯的岳父都不愿意帮助女婿。当然了,其实这些人比谁都有钱,等到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一来,这些官员吓得纷纷交出了银两。

这些人之所以不愿意帮助崇祯,一是因为爱财,二是因为明朝君臣关系太紧张了。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人,恰恰就是朱元璋,他从一开始就没为后世打下良好的基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