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0年底,由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次子拔都统领的西征已经接近尾声,蒙古的几位统帅之间却发生了冲突。
术赤的生母孛儿帖曾经被蔑儿乞部抢走,铁木真击败蔑儿乞人,夺回家人之后,孛儿帖生下了术赤。虽然成吉思汗本人从来没有对术赤有任何偏见,但其他家族成员一直在怀疑术赤的血统。
成吉思汗死后由第三子窝阔台继任大汗,但在西征军中,大汗窝阔台的儿子贵由却要听从疑似血统不纯的拔都指挥,两人从出征起就不合,到了西征接近尾声时,矛盾彻底爆发,双方的军队为此大打出手。
▲孛儿只斤·窝阔台(1186年—1241年12月11日),蒙古帝国大汗,史称“窝阔台汗”。图源于网络
窝阔台闻讯把贵由调回了东方,不到一年窝阔台就去世了,贵由顺势继承了汗位。因此贵由与拔都的矛盾,上升为蒙古帝国东西两部分的矛盾,拔都东征,贵由西征。
就在双方的大决战一触即发之时,贵由在西征军中猝死,这场大战没能打得起来。贵由之死,很多人认为是拔都派出的刺客所为。在拔都的主导之下,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的儿子蒙哥继位。
蒙哥再次将目光投向西方,但并非拔都所在的东欧、高加索地区,而是中东。
1251年,蒙哥大汗派遣弟弟旭烈兀统率大军向西进发,开启了蒙古第三次西征的序幕。
这次西征,蒙古军队的终极目标是地中海南岸的北非地区,而他们首先要征服的是中东。如果战略成功,蒙古的统治区域将覆盖古代任何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帝国,实现蒙哥大汗的世界君主梦想。
01
世界的阿拉伯帝国
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后,没有指定继承人。阿拉伯世界的大家族们决定采取选举的方式推出穆罕默德的继承人,称“哈里发”。
661年,倭玛亚家族的穆阿维叶当选哈里发后,将哈里发的接班制度由选举制改为世袭制,建立了倭玛亚王朝。
▲倭玛亚王朝的势力范围 图源于网络
倭玛亚王朝统治后期,教派矛盾加剧,帝国内部出现了一群自称先知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后裔的阿拔斯派,倭玛亚家族的统治陷入危机。
约750年左右,阿拔斯派的首领阿布·阿拔斯联合什叶派和波斯呼罗珊人的力量,推翻了倭玛亚王朝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定都巴格达。
什叶派认为,穆罕默德的真正继承者应该是他的堂弟兼女婿阿里·本·阿比·塔利卜,他的父亲是穆罕默德的一位叔叔,而阿拔斯派自称穆罕默德的另一位叔叔阿拔斯的后裔,双方比较能够建立联合战线。
由于阿拔斯王朝的统治中心在今伊拉克、伊朗一带,所以如今这一地区的民众多为什叶派穆斯林。
▲公元800年,哈伦·拉希德时期的阿拔斯王朝极盛时的领土疆域 图源于网络
阿拔斯王朝建立最初的100多年间,迎来了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期,文化昌盛、经济发达、人口众多,首都巴格达是与君士坦丁堡齐名的国际大都市。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研究发现,阿拔斯时代的巴格达城位于今伊拉克巴格达市的西半部,是一座圆形的城池,直径约为2.35公里。
巴格达城防由三层城墙组成,像三道同心圆,也象征着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三个圈层——伊拉克的核心圈、海湾地区的外围圈和整个阿拉伯世界的辐射圈。
在巴格达城中,中心是一个圆形核心区域,直径1.8公里,包括宫殿、官署和高官住宅。哈里发的宫殿大门以黄金制成,被称为“金宫”。金宫旁边是皇家清真寺,绿色穹窿顶,高达37米。
▲公元10世纪的巴格达示意图 图源于网络
君主所在的都城建造成圆形,是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传统,体现着阿拔斯家族与波斯人的密切联系。
圆形区域并不算大,还有大量的宫殿、官署等区域,无法容纳很多人居住,但并不影响人们向这座城市集中。
在圆形城市区域之外,有繁荣的市场和鳞次栉比的住宅,宽阔的道路向各个方向延伸,物资和各地的情报都通过这些道路向哈里发的宫殿传递。
此外还有发达的海运,伊拉克地区汇集了全世界的物资和商旅,还有各色学术知识,俨然世界的中心。
02
蒙古西征前的中东
十世纪中叶开始,阿拔斯王朝开始从内部瓦解,外部的威胁也渐渐扩大。法蒂玛家族于969年征服埃及,对巴格达虎视眈眈。
法蒂玛是穆罕默德的幼女,也就是穆罕默德堂弟阿里的妻子,法蒂玛家族的首领就是阿里的后代,被认为是什叶派正统。
阿拔斯王朝是依靠联合什叶派而兴起,但阿拔斯家族毕竟不是什叶派本身,看起来法蒂玛家族才更加符合什叶派的宗教信仰。
不过,并非所有什叶派都拥戴法蒂玛家族,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十分在意由哪个家族统领伊斯兰世界,只有其中最激进的伊斯玛仪派才狂热的拥护法蒂玛家族。
▲法蒂玛王朝极盛时代的疆域(公元969年) 图源于网络
法蒂玛家族也称哈里发,在北非与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礼。在阿拔斯王朝内部,哈里发的控制力也逐渐变小,各地的总督和统治家族们纷纷独立,只名义上遵奉阿拔斯哈里发。
倭玛亚王朝的残余势力逃到西班牙半岛,继续自称哈里发。此时伊斯兰世界里,出现了三个哈里发鼎立的局面。
法蒂玛王朝没有能够维持太长时间的统治,由来自叙利亚的维齐尔萨拉丁掌握了实权,并于1171年取代了法蒂玛王朝,建立了埃宥比(阿尤布)王朝。萨拉丁的政权曾经长期控制耶路撒冷,与英国狮心王理查一世统率的十字军交战。
在巴格达,势力日益衰微的阿拔斯哈里发不断被各地的统治者胁迫,授予他们“埃米尔”的称号。“埃米尔”意为“军事统帅”,最初是阿拉伯帝国的一种官位,后来演变为地方统治者的称号。
之后又出现了“苏丹”,意为“统治”、“权力”,原是阿拉伯帝国内部地区总督的别称,后来也成为地方统治者要求阿拔斯哈里发授予自己的称号。
埃米尔、苏丹本质上都是“国王”的意思,这些国王们虽然还需要由哈里发授予,但实际上这种授予仅仅是名义上的,他们都是独立于阿拉伯帝国的国家,阿拔斯阿拉伯帝国已经名存实亡了。
▲ 1092年处于鼎盛时期的大塞尔柱帝国 图源于网络
11世纪末,塞尔柱苏丹国主导了阿拉伯帝国的政治,阿拔斯哈里发成为塞尔柱人的傀儡。
12世纪末,中亚新兴的花剌子模王朝取代塞尔柱苏丹国,控制了阿拔斯哈里发,短暂维持了约20年后,在蒙古第一次西征中被成吉思汗灭亡。
13世纪末,伊斯玛仪派中的一个极端组织阿萨辛派以波斯西部的阿剌模忒堡为基地,专门从事暗杀活动,著名游戏“刺客的信条”便是取材于阿萨辛派。
东方的史学家不了解阿拉伯世界的具体情况,认为阿萨辛派建立了一个“国家”,并将其称为“木剌夷国”,其实是一种误解。
阿拔斯王朝也好,法蒂玛王朝也好,甚至是阿萨辛派,他们有的与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有家族血缘关系,有的直接是阿里的后代,但当他们掌握了现实中的权力,他们掌权的目的就脱离了教派意识,转变为单纯的捍卫政权了。
更多的什叶派教众则是始终坚持正统意识,并不完全臣服于某一个统治家族之下,统治者的权力衰微之后,便没有多少人继续追随他们。
03
旭烈兀的西征
1253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率领着从蒙古各部族的军队中选出的精锐力量,从哈拉和林开拔,向中东进发。与前两次西征不同,旭烈兀的西征进军速度非常之慢。
蒙古的主要军事力量并非在哈拉和林集结完毕,而是由已经驻扎在欧亚大陆各地的各派势力原地整兵,等待旭烈兀从哈拉和林经过时,再与旭烈兀的部队会师,合并一处。
旭烈兀先通过窝阔台家族的领地,再进入察合台家族的领地,分别接收他们提供的部队。拔都在西方的军队则向东进发,与旭烈兀会合。
▲ 孛儿只斤·旭烈兀(Hülegü Khan,1217年—1265年2月8日) 图源于网络
经过三年的进军和扩编,旭烈兀的军队终于在1255年11月到达中亚的河中地区,蒙古的伊朗总督阿鲁浑正在这里迎接他们。
旭烈兀进军的速度之所以如此慢,可能是因为军队来源复杂,旭烈兀需要时间来将他们统一整编,同时也要测试一下与托雷家族不和的窝阔台家族和察合台家族士兵的忠诚。
并且,这次西征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巩固蒙古在中亚的统治,缓慢进军,有向中亚地区各族人民炫耀武力的作用。
旭烈兀一边进军,一边向伊朗、钦察、安纳托利亚等地的统治者传递信号,希望他们归顺蒙古。同意归顺蒙古的,就必须向蒙古大军提供补给,蒙古人将保障他们统治地区的安全。
结果,除了阿萨辛派教团之外,几乎所有势力都愿意归顺蒙古。在此基础上,旭烈兀充分了解了中东地区的地理情报,为胜利作好了万全的准备。
▲ 阿剌模忒堡遗迹 图源于网络
阿萨辛派的大本营在伊朗西部的阿剌模忒堡,此外还有星星点点的山城据点,受到一些伊朗民众的支持。
旭烈兀选择了1256年1月1日这个日期,渡过阿姆河进入伊朗。就在旭烈兀渡河之前,阿萨辛派内部悄然发生了政变,教主穆罕默德三世被杀,库尔沙成为教主。
新教主改变了对抗蒙古的方针,与蒙古边打边谈条件。在阿萨辛派看来,他们的据点大多是山中城堡,星罗棋布,蒙古人要想全部攻下来非常困难。
但旭烈兀绕开了几乎所有的外围城堡,兵锋直指库尔沙居住的麦蒙迪兹堡。在被蒙古大军团团围困半年之后,麦蒙迪兹堡开城投降。教主被抓,其余各城堡不战而降,旭烈兀彻底消灭了阿萨辛派。
04
夺取巴格达
旭烈兀平定伊朗西部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休整,在1258年再度发兵进军巴格达。
此时的巴格达虽然还是阿拔斯哈里发的都城,但实质意义上的“阿拉伯帝国”已经不存在了。阿拔斯哈里发仅仅控制着巴格达周边的一小块区域,其余地区则存在着各个不同的独立政权。
虽然哈里发的帝国不复往日荣光,但哈里发的宗教地位却是很值得旭烈兀重视的问题。在伊斯兰世界里,哈里发既是“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是伊斯兰教的“大掌门”。
▲ 阿拔斯王朝的军队 图源于网络
虽然哈里发无法直接统治各大独立政权,但这些政权的埃米尔或者苏丹们却都要由巴格达的哈里发来册封。
旭烈兀一旦贸然对哈里发动武,极有可能伤害到伊斯兰世界的宗教情感,进而引发来自整个伊斯兰世界的反叛,先前剿灭阿萨辛派时形成的万邦来朝的局面很可能一夜瓦解。
尽管蒙古人已经掌握了十足的情报,他们知道没有一个国家会派兵前往巴格达救援哈里发,但旭烈兀还是派出多路使者到各国展开联络斡旋,并许以地位和利益,确保周边国家都站在蒙古人这一边。
旭烈兀的外交战产生的副效果,是瓦解了哈里发政权内部的斗志,大维齐尔便不与哈里发同心,成为蒙古人在巴格达的内应。
为了抵抗蒙古人,哈里发纠集了中东各地的雇佣兵、游侠、流氓无产者充作巴格达守军。
这让人想起了1453年拜占庭帝国覆灭之前的意大利雇佣兵团,但与君士坦丁堡守城战中的热那亚雇佣军不同,巴格达的这些守军完全是乌合之众,看起来很凶,却几乎没有作战的实力。
▲ 旭烈兀将穆斯台绥木和他的宝藏囚禁在一起 图源于网络
在蒙古军队的包围压迫下,巴格达仅仅坚持了一个月就开城投降。
末代哈里发穆斯台绥木被蒙古人抓到,遭受了蒙古处决贵族时采用的酷刑,包在毛毯当中,被马踩踏而亡。
因为巴格达是抵抗之后才投降的,按照蒙古军事传统,巴格达的市民要遭殃了。
旭烈兀在1262年写给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书信中自述屠杀了20万人,另外的史书记载蒙古在巴格达屠杀了80万人,但这一记载是不准确的,当时巴格达全城的人数最多只有50万,旭烈兀的说法应当是比较准确的。
05
阿拉伯帝国的灭亡
从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开始,逐渐形成了地跨亚非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历经三十七代,总计延续了500年,最后被蒙古人灭亡。
阿拔斯王朝的灭亡,并非因为蒙古的征伐,因为蒙古夺取巴格达几乎可以说是不费一兵一卒,阿拔斯哈里发的抵抗力量在蒙古征战过程中遇到的无数敌手当中,可以说是最弱小的之一。
也就是说,蒙古灭亡阿拔斯王朝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 图源于网络
在伊斯兰世界,哈里发不仅掌握着阿拉伯帝国的最高统治权,也掌握着伊斯兰教的最高教权,这是从先知穆罕默德开始就流传下来的传统。
但应该由谁担任这个哈里发,并没有形成一定之规。
穆罕默德去世之后的四大哈里发虽然是选举产生,但选举制也不是由教义中规定的,它有赖于一定时期掌握权力的大家族之间的默契。一旦这种默契消失,哈里发的继任就会变得无序,并因此派生出了主张穆罕默德的岳父阿布·伯克尔为正统的逊尼派和主张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为正统的什叶派。
这一结果证明,即使伊斯兰世界需要一个既掌握世俗权又掌握宗教权的哈里发存在,但哈里发究竟应该是谁,从来就没有获得普遍认同。
即使倭玛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在一段时间内统一了阿拉伯世界,但这两个王朝的哈里发们仅仅是依靠武力征服获得了统治地位,从来没有在思想上让全部伊斯兰世界信服。
▲ 四大哈里发 图源于网络
也就是说,哈里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在破坏哈里发制度的宗教权威。这就称为阿拉伯帝国最终必然崩溃的根本原因。
阿拔斯王朝后期,阿拉伯帝国实质上已经不存在了。伊斯兰世界不仅存在着遵奉阿拔斯哈里发为共主的国家,也存在着不尊奉阿拔斯哈里发为共主的国家,甚至自立为哈里发。
旭烈兀的西征,充其量只不过是揭去了阿拉伯帝国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让这个本不该再存在的帝国作了个正式了断。
在灭亡阿拔斯王朝后,旭烈兀的军队继续向西进攻。在战胜巴尔苏丹。于1258年9月,兵锋直指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
然而,蒙古军队的征服之旅也走到了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