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露是一场追怀大禹的先贤祭

《庄子·天下篇》赞大禹:“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孟子·膝文公上》钦佩大禹:“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李太白诗颂大禹:“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每年白露时节,奉祀大禹风俗古往今来传习不绝。


禹王香会行三鞠躬礼、恭读祝文、敬献佾舞

生活在太湖边的渔民,依然保持祭祀治水英雄大禹的习俗,称其为“水路之神”。白露日,渔民要赶往太湖西山岛上的禹王庙进香,举行禹王香会。清人金友理编纂的《太湖备考》记载,禹王香期为七天,前三天祭拜,后三天酬神,最后一天还有送神仪式。内容包括敬献三牢(牛、羊﹑猪三牲)、奠帛、献三爵(献酒)、上香、献花,行三鞠躬礼、恭读祝文、敬献佾舞等。在祭拜时,渔民许愿将把秋冬之际捕捞的第一尾肥鱼献给禹王。唐人贾岛,“已曾几遍随旌旆,去谒荒郊大禹祠”。


大禹治水为中华民族置入勇敢顽强精神基因

宋人黄庭坚《登临晴川阁怀古赞颂大禹治水》诗曰:“九州禹迹忘安乐,换却江山永泰宁。”后羿射九日、女娲补天裂、精卫填沧海、大禹治洪水……上古传说是最早的“高台教化”,其传承和昭示的是中华民族面对强大的灾害、灾难之时,选择勇敢面对、豪情奋进。于心灵深处启迪忧愤、唤醒勇敢,以高尚的情操影响人的心灵,为中华民族最早置入了勇敢顽强、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基因。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原创,版权号……6821)

最佳贡献者
2

古代官方重大祭祀多为祭祀天神,祭祀上天。不同民族的也有各种不同的祭祀仪式。祭祀活动起源于上古时期,认为是人与天交流的最好方式。

通过祭祀表达上天对孕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冬至的祭祀活动盛于唐宋时期,至明清时期更为隆重,并逐渐得到民间效仿,变成冬至祭祀的习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祭祀行为都是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愿望。

我是韦昭尤,希望我的回答能给大家有所帮助


3

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古人们对生存的自然环境,诸如天地山川、飞禽走兽等会产生一种自然质朴的原始崇拜心理。而祭祀就是源于古人的原始崇拜心理。

图腾崇拜

先民们每在一定时间就会对本族的图腾进行祭祀活动。例如中国最普遍、最典型的图腾崇拜--“龙”崇拜。早在炎黄以前的伏羲氏时代就以龙为图腾。

先民们认为龙能的本事很大,能呼风唤雨,这对于从事农耕的古人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古代不乏有祭龙的记载。由于“龙”的重要性,还形成了固定习俗和节日,如春节舞龙、二月二龙抬头等等。

天地崇拜

在以农业为本的封建社会,古人们赖以生存的是天上赐予风调雨顺,土地厚赠五谷丰登。因此,古人一直怀着虔诚的心情来祭天祭地。

《周书.泰誓上》:“天佑下民。”,天是古人想象中的万能者,土地是生存的根基,古代称祭土地为“社祀”,主要有祭祀土地神等民俗活动,祈求农业丰收。

天地崇拜中还有日月崇拜,古人们认为太阳和月亮带来阳光和雨露,滋润世间万物,促进生长。《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可见,祭日祭月成了封建统治者祈祷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祭祀活动,也形成了中秋赏月、吃月饼等节日习俗。

祖宗崇拜

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对死者不祭不祀必有灾祸降临,有祭祀就有保佑。于是,每到特定的时间,生者就要祭祀死者,清明节祭祀祖先的传统已演变成中华的文化习俗。

此外,还有英雄崇拜,就是那些对国家对人民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也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如忠义关羽、爱国者屈原、民族英雄岳飞等等,都成为人们祭祀的对象。

4

文:边庭雪飞舞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这篇文出自好基友边庭雪飞舞,也在头条,喜欢可以搜索关注一下。

在中国,鬼的观念极为古老,可以追溯到原始先民的时代,它源于原始人对梦境与死亡的粗浅认知

死去的亲人出现在活人的梦境,古人本能地认为亲人灵魂并未消亡,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便是鬼魂所在的世界,而梦境就是两个世界沟通来往的桥梁。

灵魂不灭的原始观念在地球上各大古文明中都极为常见,最为著名的当属埃及的木乃伊。古埃及法老死后,尸体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然后制成木乃伊,他们相信总有一天法老会重回人间,继续他的统治。

中国也有类似的做法。

古人认为玉有辟邪和防腐的功能,王公贵族死后,要在嘴里含玉,身上佩玉,到了汉代甚至发展出工艺复杂精美的金缕玉衣。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辛追夫人尸体,历经二千多年岁月,出土时候依然保持了相当高的含水量,面目栩栩如生。

在中国,考古学与民族学的诸多材料也能证实灵魂不灭的古老观念是很早便存在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一种专门用于陪葬的陶瓮,上面专门留有小孔,供死者的灵魂出入。

现代社会某些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这一古老丧葬习俗,比如我国云南永宁的普米族,就认为人死之后,鬼魂依旧在人间活动,而遗骨或者尸体就是暂时停留的驿站,所以他们在装死去亲人骨灰的陶罐或者布袋上要留有小孔,方便鬼魂出入。

中国原始灵魂观念在进入奴隶社会阶段后出现分化,一部分演变为对死而复生的执著追求,另一部分演化为庄重虔诚的祖先崇拜。

殷商时期人们崇敬鬼神,巫风盛行,本质上还是出于对祖先的崇敬与信任,认为死去的人可以看到在世者看不到的未来,从而可以提前预测祸福,从而确保生活生产一帆风顺,战事百战百胜。

王室成员一生最为重视的事情,就是祭祀祖先,甲骨文中留下了大量的记录。

春秋时期,人们认为人死之后,鬼魂会归于地下黄泉。

关于黄泉的来历,古籍《淮南子》做了生动的假想和阐述:正土之气也,御乎埃天,埃天五百岁生缺,缺五百岁生黄埃,黄埃五百岁生黄澒,黄澒五百岁生黄金,黄金千岁生黄龙,黄龙入藏生黄泉,黄泉之埃上为黄云,阴阳相搏为雷,激扬为电,上者就下,流水就通,而合于黄海。

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中央正土之气升上天空形成黄色的云气,这种云气过了五百年便化为黄石,黄石过了五百年化为黄汞,黄汞五百年化为黄金,黄金一千年变出黄龙,黄龙藏入地下便造出了黄泉,黄泉的雾气蒸发上天便成为黄云,阴阳二气相互接触形成雷鸣,猛烈地撞击形成闪电,高处的运气向低处靠拢,便形成雨水,雨水降落大地集中于大小河道,河道汇合到中央的黄海。

这段话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循环转化现象的仔细观察与深刻认知,虽然某些细节之处仍带有神话色彩。

而人死之后,灵魂归于黄泉,应该是古老土葬习俗的思维再现。

战国时期,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丰富,诞生出后世“三魂七魄”的雏形,即“魂”与“魄”共生于人体的观念。

人生之后,魂归九天,魄入幽冥。用某些特定的仪式与手段,可以将离开人体的魂重新召回,使死人复生。这便是至今仍在广大农村地区流行的“招魂”。楚国贵族屈原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写下许多不朽诗篇,在《招魂》一篇中,就发出过“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讬些”的呐喊。

进入汉代,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讲究死后入土为安,土葬形式得以大规模的普及,加之中央集权空前发达,老百姓生是王朝的人,死后也是王朝的鬼,照样受约束,与此相应的鬼魂去向也进一步发生变化。

这个时期流行死后鬼魂汇集到泰山的观念,泰山府君被人间帝王赋予管理鬼魂的职责,这便是历史上所谓的“泰山治鬼”。

这种思想历经魏晋南北朝,一直持续到唐代。

唐代中后期,受佛教东传的影响,泰山府君渐渐不敌西方阎罗王,只得将治鬼大权拱手相让。

死后鬼魂通通归阎罗王管辖的说法,自唐末定型之后,一直流传到今天。

我是小七,一个沉迷于研究山海经与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欢可以关注我,有不同意见也欢迎指正。

5

古代人祭祀是因为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祖先的崇拜,因此才形成祭祀的观念。

远古时期,人们住在洞穴或者树巣上,遇到打雷闪电等自然现象,形成了对天地的崇拜。

因为先人去世,人鬼通神,形成神鬼祖先崇拜,对神的崇敬最直接的转化成对祖先的崇敬,因此,祭祀成为古人最重要的事情。

古人对祖先们的认知又来自母系祖先的崇拜,与女性生殖能力想联系,也是生殖性质的崇拜,简单说“祖”字由“示”和“且”组成,“且”就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字,是男根的象征,因此,祖先的牌位形状才是“且”的形状。

祭祀祖先并不是但祭祀本氏族的祖先,对本氏族有功勋的人,也可以得到祭祀,古人认为祖先难道魂灵具有降福和庇佑子孙的神秘力量,所以要敬天法祖嘛!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6

祭祀活动一直是中国传统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还在原始部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祭祀活动,这在最初是和人类的原始信仰有关,之后随着文化发展不断的得到完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这把祭祀活动吸纳进自己的文化体系中,在《礼记祭统》中便有记载:“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在远古时期,人类为何要进行祭祀活动

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对象主要是神灵,一个是自然的神灵,另外一个则是先祖神。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河流之畔,因为河流旁边通常资源会更加丰富,所有生物都需要到河边饮水,有利于狩猎,农耕文明也便于灌溉,然而伴随着便利的生活,也有古人所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发生,处于蒙昧时期的人类,很容易就将丰收和灾害,看做是神灵在主宰一切,也就是万物有灵,所以古人对自然既十分感激,同时也充满了畏惧。

于是就出现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对自然神明的膜拜,渐渐的也就演变成了祭祀活动,目的就是为了祈求神明趋吉避凶,趋福避祸,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人类显然是把神明当成了和人类一样的生物,通过祭祀(像不像是受贿一样)送给神明祭祀品,多为食品,器物,通过唱跳的形式来讨好神明,来祈求避免灾祸,获得丰收。

现代的祭祀活动

祭祀活动的发展,和祭祀活动目的的变化

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祭祀的目的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在周朝,礼仪制度逐渐形成之后。祭祀活动除了祈求在物质才上得到丰收外,天子要祭天,向上苍汇报自己的工作,要祭祖,汇报自己的功过。祭祀活动也随着礼仪制度发展,变得更加复杂。就连祭祀的对象也出现了等级的划分,并按照等级的不同,享受的祭祀规格也是不同的。

祭司是主持祭典的官员,在周朝就设有大宗伯,小宗伯两个官职,执掌祭祀活动,《周礼》中有如下记载:“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古人的祭祀活动,祭天神、人鬼、地示目的是为辅佐君王,保佑国家,稳固疆域,供奉祖先。

这里我们说一下泰山封禅,泰山封禅是一项非常古老的祭祀活动,上报天之功为封,下报地之功为禅,封禅开始于何时,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据说炎黄二帝均曾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真正有文字记载的是秦始皇嬴政一统六国之后,东巡到泰山举办了封禅大典,从这之后历史上一些自认英明有为的君主,均会前往泰山举办封禅大典,泰山封禅也成为了表现君主有为,国家强盛的一种粉饰太平的祭祀活动。

所以古人举行祭祀活动,一个是对自然的敬畏崇拜,另外祭祀天地,人神,也是君主统治者身份的一种象征,祈求上苍辅佐君主,保佑国家社稷,另外也有一些祭祀活动,则是为君王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仪式。

封禅大典表演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7

上古时只有有地位的家族才有权祭祀,直到汉朝时,平民才有祭祀祖先和神明的权力!古人祭祀有三种,一是对天地神明的祭祀,用来表达对天地神明的敬畏与虔诚,以求保佑!第二种是对祖先宗庙的祭祀,用来传承家族文化和礼仪,强化家族血脉观念的认同,保持族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含有乞求祖灵保佑的意思。第三种是对有功于本家族的外人进行祭祀,表达对逝者的感恩,也是对后来者的鼓励,主要起榜样的作用!古人对天地祭祀的场所称为社稷,对祖先祭祀的场所称之为宗庙,对有功的外人祭祀的场所称之为明堂!古人认为国之大事惟祀惟戎,将祭祀看成与国家生死存亡的战争同等重要的高度!祭祀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承文化和精神,究其根本是巩固和加强家族丶社会丶国家的凝聚力!国家的存亡不但与战争息息相关,跟文化凝聚力的关系更大,没有文化凝聚力的国家会灭亡,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族群会解体,而且永无复兴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坚持必要的文化传统传承,社会也要尊重合法的习俗,因为这是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基石和最根本的保证!

8

中国人注重祭祀由来久矣,如果说古人是因为有需求,那么现代人便是文化传承。

曾经有一位邻居,基督教徒,在面对我家大摆长桌祭拜天公时,以极为鄙夷的口吻训斥我们道:“你们就是迷信,一点都不相信科学!”

那时还小,不懂什么是科学,没过多久,这位基督教徒赠了几册耶稣和圣经典故与我,告诉我这就是科学,应该说,是他的科学。

此后,在接触了近代史后,我渐渐明白,信仰的力量可谓无穷大,能让人的思想产生分裂症而不自知。

诚如古人的祭祀,从原始社会开始,祭祀便成为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象征。正因为自然的多灾多难与生活的艰难,古人在历经万难后仍要面对各种无知和未知的威胁,于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指引出现了。

人们通过各种声乐和物资来庆祝这种指引的到来,也寄希望于它能给自己带来对未知世界和事物的处理法则,于是祭祀活动产生了。

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的,将祭祀传承下去,这既是经验的传承也是精神面的引导。它让后世人感受着早辈默默的支持或助力,并将之扩大到祖先崇拜,在人们活动范围逐步扩大之后,祖先崇拜已然不敷使用,于是神灵信仰也相应出世。

而文明体的进步,更是将这种祭祀活动演变成文化的载体,成为一个群体的信仰和标志,也得以随着人们在工作与生活变迁时继续保留。

这便是我们所热爱的传统。

因为无知,而需要心灵安慰,因安慰得以奏效而心存感激,并因此集合成经验一代代传承下去。

对于中国人,因文明五千年未曾中断,故而这种信仰或文化得以保留至今,这大概也仅有中国如此,这应当算是中国的软实力,勿以糟粕处之。

9

古人确实是重视祭祀的,有据可考的,可以追溯到大禹治九鼎。讲这个问题的时候,还可以顺便的讲讲鼎的作用。

毫无疑问,鼎是可以烧火做饭煮菜的。但是比如那些做工精美的鼎,就不是啦。这些是拿来装食品的,装食品祭祀之用。包括已经失传的九鼎,包括之前发现的司母戊鼎通通都是跟祭祀有关。

古人如此重视,耗费巨资人力物力,也绝对不是为了彰显。肯定得有实用价值啊,这样也反证,祭祀有实用价值。它的价值,不是崇拜这么简单,而是直接通神。通神,有一个作用,就是指示人的一些大事决断,给予一些预言预测。

关于通神的祭祀,在远古时候,也只是掌握在一些部落首领的手里,只有他们能有这个能力,和能够组织一些隆重的祭祀活动,其他人是没这本事的。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商朝末期。渐渐的,在周朝以后,祭祀活动和实际价值,才开始没落了。

今天是看到这个问题,随便回答了一下。这个话题要讲清楚,是要有足够时间和篇幅的,留待以后我有空的时候,专门再来说一说吧。这一篇呢,就当是抛装引玉了,希望可以看到众人更多精彩的见解。

10

祭祀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文明和民族之间的古老活动,且一直存在到现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保留了大量的祭祀活动,譬如汉人把酒液撒在地上表示祭祀亡者,又比如上坟时在坟墓前焚烧纸钱,这都是祭祀活动的残留。而在日本人,大量的文化活动都被称为“祭”,可见祭祀活动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影响。


为什么会有祭祀活动呢?祭祀活动的含义是什么呢?这是现代人非常难以理解的。祭祀反映的是古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大体来说,人类各民族和各个文明都有鬼神观念,古人普遍认为死去的亲人前往了另一个世界,尤其是祖宗和尊长这样的人物,在死后会变成鬼或者神。

甲骨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商朝贵族的祭祀


古人普遍认为,亲人和祖先都变成了鬼或神,还会和我们共同生活。在非洲,就有这样的习俗,人们往往把去世的亲人的头骨挂在家中,让亲人的灵魂有所寄居。在中国,古人往往是在吃饭时另外准备一副碗筷,以表示亲人还在。孔子就说过,在祭祀的时候就应当表现出亲人还在的样子。所图书馆在书中介绍中国的青铜器的时候,题目就是“你是否经常和去世的亲人一起用餐”。

现代印度婆罗门祭祀场面


由此而言,所谓的祭祀其实就是以东西奉养祖先,一方面表达对去世的亲人的纪念和关怀,一方面也是祈求祖宗亲人的保佑。而在中国的农耕时代,社会变化极其小,拥有更多生活经验的老人就受到更多尊崇,往往被认为资格越老去世后神灵的力量越强大。所以在商周时期,所谓的“上帝”其实就是王族的祖先,祖先神就是上帝神,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色。相比之下,日本文化倾向于万物皆有神灵,而西方文化则很早发展出了唯一神的宗教信仰。


在众多的祭祀中,最简洁最明白的其实就是以食物奉养祖先,而古人认为食物在被祖先汲取“精气”后被祖先赋予了美好意味和保佑,所以生人也可以享用。由于古代生活水平低,这种祭祀又能享用食物,久而久之,祭祀也带上了重大节日和活动的意思。在祭祀之风盛行的印度,所谓的“祭祀”其实就是大规模的聚餐,现存的大量古代印度诗歌都记载当时的婆罗门也就是掌管祭祀的阶层奢侈浪费,大量浪费食物。


紫禁城坤宁宫


又以满族为例,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曾经避难不得不逃亡深山之中,每日以白水煮野猪肉为食,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创业时光,所以满族就流传下来祭祀努尔哈赤时煮野猪肉为食,祈求祖先神灵保佑的习俗。在满族入关后,紫禁城中的坤宁宫就专门开辟出来用来煮猪肉祭祀。


参考文献

《论语》

李泽厚:《说巫史传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