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一样。老大把事办砸了,小弟正好也犯了事,一切责任小弟背,老大会善待你家小,封住了别人的嘴,老大还是老大,老大将来给你报仇。一次北伐,孔明兵八万,赵云、邓芝兵各五千为疑兵牵制曹真,后军一万本为到期返家之兵,孔明不忍用,得天水三郡亦要分兵,其可用者六万。魏帝亲征,兵十数万,以郃为先锋,郃本名将,久历军阵,兵数万而来。蜀本国弱民稀,兵不过十余万,不堪所耗,纵郃兵略少,虽未知不可胜,交兵必有所伤,数歼郃部,蜀亦损兵不菲,魏卒易足,蜀兵难求,后有重兵,战不偿失,不若收三郡之民回复汉中,虽无大胜占地,亦得人口,可安众口,寻机再战。遣謖兵五千,当道于街亭,孔明居三郡以收郡民。奈何,街亭宽,謖兵少,无时日以备御敌,若当道,恐魏军一冲而过,旁有龙山尚险,謖上山据险,魏兵亦不轻过,謖将王平言丞相令当道扎营,謖不从,平自领本部千人当道,謖兵四千于龙山之上。郃至,观謖兵于山,断其汲水之道,围而待其自溃,平兵少,亦不能救。謖兵不日断水而溃,平徐徐而退,郃恐有诈,默其归去。謖虽未当道,龙山断水,也非一日可溃,未见得当道亦可迟久,亦可延郃进兵,亦非不智,然不遵孔明将令,正当其罪,孔明亦可委责于謖,更安众心,实与孟德诛粮官无异也!为政者,无私情,权谋之术,当用则用,当舍得舍,弃謖名正言顺,丢車保帅,当可二伐,无口舌之争。
《三国志》中只说马謖没听安排,却不提孔明自在何处,都说王平当道无事,马謖上山兵败,张郃为什么不追王平呢?!他不可能仅仅只是怀疑有埋伏?说起来,诸葛亮初次掌军与张郃对阵,张郃对他并不存在什么惧怕,只有那些看《三国演义》的人,心里老想着诸葛亮什么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智取南郡、七擒这些虚妄的故事,以为诸葛亮是个用兵打仗的军师,威名天下,所以张郃畏惧。张郃久经沙场,用兵谨慎不莽撞,必有所见,才可能放过王平区区千人。《三国志》里什么都没说,存下了疑点。却如果从《魏略》的记载来看,就可以解释的通了。原来,诸葛亮的主力就在王平身后十里扎营。今人考证,所谓街亭是一个宽约两公里,长约十公里的干枯河谷,马謖驻军的龙山,正好位于街亭河谷中间的谷旁,龙山上有处大约万余平米的平坦之地,可供驻军,驻扎个几千人还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上万,显然不可能,人均一平米,那不是驻军,那是躺尸,人往地上一睡,连走路都没个落脚的地方,哪里是驻军打仗,那叫儿戏。那么诸葛亮在马謖身后十里扎营,等于是自己堵在了街亭河谷的出口,这倒是一个非常稳妥的办法,还可以解释马謖是个先锋,他不听安排,要他当道,他上山,杀他再正当不过了。但是,即如此,十里的距离并不远,诸葛亮为什么就发现不了呢?王平派人送个信很难吗?!《魏略》说诸葛亮听说马謖被围,起兵救援,却行动缓慢,十里路,断然不可能救不了马謖,不是《魏略》瞎说,就是诸葛亮故意的,马謖用不着救,按《三国志》的记载,并没有马謖军队损失的记录,而且连同马謖诸将都安全回到了蜀营,结果诸葛亮杀了三个,免了一个,奖了王平。张郃恐怕也没有完全围住龙山,只是围住了马謖可以取水、可以下山进入街亭河谷的一面,其他地方还是可以放马謖逃跑的,全歼马謖不是张郃的目标,而街亭正面,诸葛亮缓缓移动的大军,显然也不合适张郃把注意力放在马謖、王平的身上,马謖、王平的行为太奇怪了,一对矛盾,诸葛亮摆好的战斗姿态,不可疑才见鬼了,张郃也只能静观其变,严守战位。
最后,诸葛亮也没和张郃交手,匆匆忙忙的只带了几千户投蜀百姓撤回了汉中。诸葛亮兵力在张郃之上,为什么不打他一下呢?大势所趋,胜败已分,诸葛亮珍惜自己有限的兵力,不愿意和魏军硬拼,击败一个张郃,后面还有更多魏军,蜀汉军消耗不起。所以,不论《三国志》,还是《魏略》,谁在编故事,可以确定的是:当魏帝亲率大军亲征之时,因为双方实力悬殊,诸葛亮没有胜算,马謖去街亭前,第一次北伐就已经失败了。
马謖失街亭,只是一个失败的借口,而不是原因,能保住蜀汉军主力,少死人,安全退回汉中,是诸葛亮最明智的选择,但他也将受到朝内反北伐势力的指责和批判,恰好有这么一个马謖,杀了他,正可封住不少人的嘴,他再装模作样的自我降级,别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反正不管他给自己降几级,蜀汉军政大权仍在他手里,他仍是真正的“蜀汉王”,而不是成都那个傀儡皇帝刘阿斗,他想北伐就北伐,打不过,也要北伐,这样才能永远抓住权力不放,不用和什么李严之流分权,永远把皇帝架空在那。一国两府,你阿斗呆在你的成都,我孔明呆在我的汉中,不用每天上你面前装样子,也不用为我没有教导培养你掌权担责任,我在汉中忙啊,实在没时间,我不是派了蒋琬、董承那些人吗?让他们辅导吧,偶尔,我也写个信“训导”几句:孩子,听话,呆在宫里别出去,外面都有我,你不用操心,多读点书,少和黄浩玩,将来我死了,天下总有一天是要交你手里的,别急,权力暂时不能还你。
如果诸葛亮真能北伐成功,他会不会还权力给刘禅呢?他会不会如刘备所说取而代之呢?没发生,不知道,可总觉得这位像安汉公,安汉公当年何其美名,大义灭亲,汉室之大忠臣啊!今人也认为安汉公是满怀理想,其实人不错,想干好事,只是生不逢时,想法超前了些,篡不篡汉,倒是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