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嬴政秦始皇的一生,对他评论的人从未间断过。不管是哪个朝代,层出不穷:汉朝贾宜的《过秦论》唐朝李白的《秦王扫六合》,杜牧的《阿房宫赋》、宋朝柳宗元的《封建论》明朝李贽的《藏书》清代刘大櫆的《焚书辩》民国时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秦焚六经未尝缺考》等等,不管是诗人、学者……人们褒贬不一、争辩不休。嬴政是不是好皇帝?本人也根据历史史证,来谈谈个人给他的评价。

统一

说到嬴政秦始皇,人们必定想到“统一”两字。秦始皇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扫平六国,他不但在疆域上统一了中国,结束战乱的局面,而且在制度、文化、经济上统一了中国。

  1. 制度上的统一 秦始皇主要表现为政治与组织统一。政治上,秦始皇不但首创皇帝、皇太皇后、朕、陛下、诏书等称号,而且创造了权威的传国玉玺,并开创封禅仪式;组织上,为了加强加固、保证皇权绝对控制统治能力,设立以皇帝统治下的三公九卿,管辖36郡县制。这些政治与组织,在以后上百成千年里,基本都以秦始皇所创造的框架内发展,给中国的中央集权、统一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2. 文化上的统一 文化上的统一主要表现为思想与文字的统一。战国时,中原是多民族和方言多样化的形势并存,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文字统一,弥合了方言多样化带来的交流障碍,思想上无形维护了民族的团结。
  3. 经济上的统一 经济上的统一主要表现为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这样既可维护国家经济正常健康发展,又能方便人民群,而且还能防止某些人的私制、伪制货币。

焚书、坑儒

要评论秦始皇是不是个好皇帝,必须要说焚书坑儒事件。千百年以来,这两个事件,让秦始皇背上千古骂名——残暴、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无可估计浩劫。而对于焚书、坑儒事件,本人认为秦始皇焚的不是儒家经典,坑的也不是儒士,而是那些阴阳五行、低滥诗之类的书籍,坑的是那些妖言惑众的方士。

首先,在很多史学家比如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坑术士,焚诗书”;又如班固在《汉书·儒林传》记为:“杀术士”;而王充在《论衡·贤难》里称:“此亡秦之所以,诛偶语而坑术士也”等等。其次,有历史资料记载,有些方(术)士,如卢生、徐福、侯生等等,他们拿秦国好处,却不给秦始皇办事,反而到处偏理由欺骗秦始皇,激起始皇的愤怒而把他们杀了。再者,秦亡后,秦国就生存下来的儒士象郦食其、叔孙通等,还为后来的刘邦服务的。另外,学者朱彝在《曝书亭集》强调,乱道之儒而非圣人之徒也。

长城

要评论嬴政,绕不开谈长城。长城现在虽然没了军事功能,但它依然是世界伟大的文化遗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不但北抗匈奴南征南越,把南越纳入中华版图为祖国拓展疆土,而且修筑了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城。关于修长城,从此秦始皇便背上了暴政、劳民的骂名。其中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长城》故事更是刻画得淋离尽致。但是,根据《左传》的记载,这个故事与修长城毫无相关;《礼记》里只出现了哭,并且都不是秦始皇时期。这些都是文学作品,又无史字记载,再说,自古帝皇,哪位不修城、修陵墓、修宫殿,哪个不征收苛税?总不能以此就扣上暴政、劳民的骂名吧。

世人论秦始皇

秦始皇的一生功过是非,汉朝人认为一无是处。陈涉起义时就说:“世人苦秦久矣”;而西汉时贾谊在《过秦论》中直接指出:不施仁义、民心尽失、三主失误、大臣失语;唐朝人把秦始皇作为警示来看待,在《贞观政要·俭约第十八》记载唐太宗想建造一座宫殿,材料都备齐了,但想到秦始皇的行径,就不再营建了;柳宗元还在《封建论》中充分肯定了秦始皇的郡县制;明代后期思想家李贽提出“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更有甚者指出“祖龙是千古英雄!”把秦始皇称为祖龙和英雄!从否定到认可,再到肯定。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以“三皇五帝”为崇拜对象给自己制定皇帝称号,并想以自己为始,历传万世。后来由于他不封后立储造成后世互相残杀,乃至秦朝早亡,这也许是他最大的败笔了。

最后,我们就用李贽的话来总结秦始皇一生——“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最佳贡献者
2

在历史的长河中泛舟而行,这个问题由长河泛舟来回答。

评价一个人是好还是坏,必须用辩证的观点去考量,也就是是否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二:

一、兼并六国,天下归一。公元前230年内史腾灭韩设颍川郡;公元前228年王翦灭赵;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儿子王贲灭魏;公元前223年王翦灭楚;公元前222年王贲灭燕;公元前221年王贲灭齐,用了大约九年的时间,兼并六国,赢政用实力确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

作用: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二、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规制。秦统一六国后,赢政为加强统治,维护统一,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货币等标准。

上面这幅秦砖图,以阳文篆刻“海内皆臣,岁登成热,道毋饥人”希望秦朝统一天下,普天之下皆是秦朝子民,期望国富民安。

作用:促进了经济全面和谐共生发展,成为封建国家统一重要基础。

三、开疆拓土,创建多民族国家。秦朝统一后,赢政南伐越族,北击匈奴,在征服岭南过程中,为解决粮草运输问题,派监御史禄开凿灵渠,从而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公元前214年攻占岭南,并在这里设置了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同时命蒙恬修建了秦长城。

作用:广大人民有了相对的安定环境,对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早期的西部大开发)。

所以我认为赢政是个好皇帝,你说呢,欢迎关注、留言讨论哟!

3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秦始皇开创中国封建社会皇权集中时代,一直到袁世凯称帝。

是个好皇帝。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

有一点不好,接班人未安排好,二世而亡。陈胜吴广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开创了人民推翻皇权的起义史。

秦始皇的军功制让草根看到了希望。

4

始皇帝的丰功伟绩相信无需在此展开过多的介绍,始皇帝统一中国至今已有2240年,期间无数朝代的名人政客对始皇帝的一生做出分析,褒贬不一,作为一名始皇帝的崇拜者,借此标题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位,第一个完成中国大一统的千古一帝,始皇帝到底是一位仁君还是暴君?

1:统一中国,杀戮过重

试问历朝历代开国之君,哪个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踩着死人堆爬上去的皇位,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后宫词》中的一句“最是无情帝王家”一语刺中要害

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事变》,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都是推翻至亲获得的皇位,而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大肆斩杀开国元勋,更是无情之举



2:焚书坑儒

现在的记载文献,大都说是秦始皇为了钳制人民的思想,把圣贤书全烧了,还把全国的读书人都抓来活埋了,单看字面意思就可以想象出多么的残忍,

但事实上这件事情“史记”是有明确记载的:始皇帝一心求长生不老之术,却被术士所骗,于是命令御史案问诸生,互相揭发牵连四百六十余人,始皇下令把他们都在咸阳活埋,秦始皇坑杀的乃是术士,并不是儒生,

一个建立丰功伟业,功成名就后能善待开国元勋,未践踏弱小卫国的秦始皇,为何被评判为暴君?本人认为开国之君剑上染的鲜血,需要时间抚平战争的伤口,由后世之君帮其擦干,从而变得富丽堂皇,而始皇帝后世无能,二世便丢了天下,六国民众对始皇帝的灭国只恨还未平息,制造社会舆论诋毁始皇帝,代代相传而变成“指鹿为马”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请点赞关注,谢谢

5

我是鹏正!我来回答!我是喜欢军事和历史的小学弟鹏正。
始皇帝)

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史称“始皇帝”他的贡献对于中国是十分巨大的。

他统一中原,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统一度量衡,修建万里长城,给予我们农耕民族极大的生存空间,避免我们被游牧民族征服。秦始皇的贡献至今影响现在。

秦始皇的贡献属于典型的功在千秋,弊在当代的事情,和他有一拼的还有隋炀帝杨广。这都是被后人黑的比较出名的,不过随着历史的更深入的研究,相对开始进行平反。
(秦始皇嬴政)

可惜由于秦始皇想一口吃个大胖子,想打造一个万年帝国,结果没玩好,崩盘了。分析分析当时的那个局势,秦国刚统一六国没多久,秦朝不改变宪法,导致制度僵化,民间矛盾激化。随后,秦始皇又南下征百越、击匈奴。修建万里长城,真是把老百姓往死里逼,一点喘气集会都不给,所以导致帝国内部矛盾重重。从这看,秦始皇嬴政是暴君,但是从上帝视角观看问题则是不然,就是因为有了嬴政的这些举措,才导致后来王朝避免被游牧民族征讨,将中原巩固为一体,才会有后来王朝的巅峰。所以,秦始皇就是心太急,就是想一下成王者,结果,承受不住压力,轰然倒塌了。


(秦始皇嬴政)

所以在小编的眼里,秦始皇是一个好皇帝。只是方法用错了!他应该循序渐进,给予百姓喘息的机会。

(以上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6

是一个最差的皇帝,好勇斗狠,穷兵续武,搞到民不聊生,所以秦朝很快就灭亡了。

7

从帝王的角度来说,是个好皇帝。

一统宇内,开创中国大一统的历史,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基本政治制度。不愧为“千古一帝”。

虽然晚年政苛暴虐,但以郡县制替代分封制,立中央管理制度;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奠定中国至今的基本版图,居功至伟。

8

肯定不是啊!做为一个皇帝,你之前可以做得差一点,但最起码的得把后事处理稳妥啊!可他呢?在位时就弄得各地揭竿而起,到死时连帝国接班的问题都没整明白!好好的大秦就毁在了他的手里!

9

首先赢政也就是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结束分裂格局,统一了中国,人民不再遭受战争之苦,中国古代社会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这是一个历史性转折点,从这点来看,秦始皇很伟大。

其次赢政修长城抵御外来侵略,当时在人财物困乏情况下动用、耗费了全国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给很多家庭和个人造成很深的伤害,但从国家利益角度来看,这是国家防御战略需要,个人、集体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需要。

三是他统一了货币,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计量单位和方式,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四是焚书坑儒,禁锢人们思想,这是历史的倒退。虽然这是统治阶级统治需要,也是巩固江山需要和当时社会治理形势所需,但实践证明,社会发展需要百家文化思想来共同推进。

10

千古一帝”是后来的政论家对秦始皇的一种评价。秦始皇实现了统一,在政治格局、政治制度方面有很多新的创制,或者说有很多新的发明。我们在这一节中来谈谈秦始皇的政治理念、政治创造和他的行政风格,以及后世对秦始皇这个人物的历史评价。

影响秦始皇的两个人

秦始皇的政治理念的形成,应该说受到过一些思想学派的影响。韩非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秦始皇读《韩非子》里的篇章,感叹说如果能和这个人相识,即便是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于是李斯就告诉秦始皇,这是他的同学韩非写的书,秦始皇就派兵攻打韩国,要求韩非到秦国来。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者来到秦国,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把韩非留在了秦国,最终韩非死在了秦国。还有一个人对秦始皇的政治理念产生过影响,就是吕不韦。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的诗句:“嬴氏并六合,所来因不韦。”

嬴秦兼并了天下,创立了秦帝国,对这个历史进步有重要贡献的一个人物就是吕不韦。

应当说,吕不韦是中国历史上以个人财富影响政治进程的第一人。中国历史上,在吕不韦之前有一个人叫范蠡,他是越王勾践的主要助手,帮助越王勾践实现了复国计划,击败了吴国。但是,他很快就离开了政治旋涡的中心,隐身到齐国去经商,据说曾经“三致千金”,后来在陶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山东定陶附近定居,成为一位富商。范蠡是先从政后经商的一个人物,而吕不韦是先经商后从政的一个成功人物,他以富商的身份参政,取得了非凡的成功。

秦始皇的身世之谜

吕不韦的出身也是他后来受到一些非议、批评、毁谤的原因之一。但是,中国古代很少有走这种由经商而从政道路的人,他对政治文化风貌的影响还是有特殊意义的。吕不韦的故事里有一个重要的情节涉及秦始皇的身世,秦始皇的母亲赵姬有孕之后,归于他的父亲子楚,这在《史记·吕不韦列传》里有记载。但是,司马迁同时又澄清了这种说法,他说“至大期时,生子政”,就是秦始皇的母亲到了“大期”才生了秦始皇,就是说是足月生的。

在明代,已经有人说这是战国好事者为之。清代梁玉绳的《史记志疑》是对《史记》提出很多批评的一部书,书中说司马迁记录赵姬“至大期时,生子政”,是想“别嫌明微”,人们不应该误读《史记》。也有人认为是吕不韦的门客在吕不韦受到政治惩处之后,借这个传说来丑化秦始皇。还有一种可能的说法,就是后来亡国的六国知识分子宣扬这件事,使得天下人认为秦虽然灭了六国,但其实已经先亡国了,因为秦的国君的血统根本不纯正。

我们用严肃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秦始皇就是秦始皇,即使他的血统有疑问,也不影响我们对他这个人物历史作用的评价。

《吕氏春秋》规划的蓝图

说到吕不韦,就要提到他主持编撰的一部著作,叫《吕氏春秋》。后来的学者进行图书分类,往往把它划定在杂家一类,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它吸收了东方各种思想流派的积极、有益的因素。而且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吕不韦有意识地在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即将形成的时代,为推动历史进步进行了一种文化准备,就是他描绘了一幅政治蓝图,为这个即将要出现的强大帝国规划了它的政治走向和政治格局。

在政治文化的总体构想方面,吕不韦和他的助手们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吕氏春秋》里有非常积极的内容,有非常可贵的成分。比如其中有一篇叫作《顺民》,强调执政要顺民心,“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先主首先顺应民心,所以能够取得政治成功。又说:“凡举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就是要考察社会各色人等的政治诉求、政治愿望。顺民心的理念应当说是非常重要的。《吕氏春秋》是战国百家争鸣时代最后一部有影响的论著,是可贵的文化成就。它也是文化史即将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座文化进程的里程碑。

吕不韦在秦王朝建立的时候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吕氏春秋》对秦政仍然形成了倾向性、规定性的影响。宋代的思想家朱熹曾经评价《吕氏春秋》这部书,说“道里面煞有道理”。

秦始皇的政治创造

说到秦始皇的政治创造,就要提到他发明的几种政治制度。第一是皇帝制度,“皇帝”这个名号使用了2000多年,一直到1911年。秦王朝的寿命只有十四五年,但是皇帝制度被沿袭下来。

秦始皇对大臣说,天下统一了,原来的名号“王”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政治形势了,“其议帝号”,你们要商议出一个新的名号。但是,李斯这些大臣不明白秦始皇的心理,商量了半天,选了一个名号叫作“泰皇”。秦始皇不满意,说要把“泰”字去掉,把“皇”字留下来,再加上“帝”字,叫作“皇帝”,他是“始皇帝”,然后一代一代继承下去,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皇帝制度是秦始皇的一个重要发明。

第二是官僚制度,中央机关、地方机构都有一整套非常严密、比较合理的官僚制度。秦王朝很快覆灭,刘邦建立了新的帝国西汉王朝,但是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沿袭秦的模式,叫作“汉承秦制”。《汉书·百官公卿表》在介绍各种官员的身份、职能、待遇的时候,往往说某个官职是秦官,是秦王朝时期已经确定的制度。

第三是郡县制度。郡县制度的确立是经过争论的,有大臣说天下这么辽阔,管理这个国家要继承周代的制度,分封子弟和功臣到各地去,共同辅佐中央,实现全国的稳定。秦始皇和李斯拒绝、驳斥了这个建议,说各地封了诸侯,就是发生战争的原因,这是有历史教训的。

郡县制度就是郡和县这两级行政部门直接向中央负责,直接向皇帝负责,官员的任命、地方的管理直接由中央垂直实现。这个政治设计在西汉前期曾经有过反复,但是很快又扭转过来,全面承袭了这种制度。郡县制度也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它对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经济文化的进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明代思想家李贽说李斯提出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是“千古创论”,又就“置郡县”这个举措赞誉说“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这都是最英明、最清醒的政治家做的决策。他说“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就算是先古圣王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来当政,让他们来做政治选择,也会采取这个方式,不会有其他选择。

秦始皇时代所推行的有益于历史进步的一些举措,比如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交通建设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秦制是非

但是,秦的政治制度是由皇帝来做最高执政者,由皇帝来进行最终决策,是被后人称为“专制”的制度。这种制度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造成中国后来发展缓慢,民生、民智、民权都受到限制,不能自由发展。

谭嗣同,戊戌变法中为了改革而牺牲生命的大改革家,在《仁学》这部书里对秦政有所评价:“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就是皇帝主宰整个社会,限制整个社会,全民都受到压抑。2000多年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都沿袭着秦政最初设计的这个方向,这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显著弊病。李约瑟,一位英国历史学者、科学史学者,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书里讲到法家思想在秦政中的作用,他说法家的学者倡导的集权主义颇近于法西斯。秦朝推行法家思想,后来为汉朝所取代,法家受到了压抑,儒学的地位上升,成为意识形态的主导。他指出法家以法律为治国的主导,体现出集权主义的倾向。

按照李斯的说法,“天下已定,法令出一”,“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所有的政治判断、所有的文化判断,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当时有方士议论秦始皇执政的问题,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是秦始皇时代体现出来的政治风格。

始皇功过

应当说,秦始皇这个人物的历史表现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特点。这位来自西北高原的君主在统一战争期间曾经三次出巡。统一战争结束之后,就是秦帝国建立之后,他又以皇帝的身份五次出巡,有一次是向西北方向走,到了甘肃,另外四次都走到了海边。

他在琅邪这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山东青岛附近停留了三个月,据说“大乐之”,心情非常好,还组织了大规模的移民集中在这个地方,这些移民享受着“复十二岁”的待遇,就是12年不用向政府缴纳赋税,不事徭役。秦始皇在沿海各地刻石,颂扬自己的威德。他还在海上航行,以连弩射杀大鱼。他组织方士去寻求海上的仙山,目的是为自己求取不死之药,同时他这也是以行政支持的方式帮助这些早期的航海家进行最初的海洋探索。一个重要的史例就是徐福出海再没有回来,很多学者认为他可能是到了日本。有关秦文化的世界性影响,这也是一个具体的实例。

秦始皇还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据说他每天“以衡石量书”,就是每天给自己处理公文设一个指标。一石当时是120斤,相当于今天的60斤,就是至少要处理完60斤重的写在简牍上的文书。有学者进行过测定,当时一枚简牍能写38字左右,60斤大概有多少字?经过粗略测算,秦始皇每天处理的文书竟然达到了30万字左右。这让我们非常吃惊,可见这个帝王的勤政。

但是,方士们在议论这件事情的时候,说他“贪于权势至如此”,说他不放权,把所有的权力揽在自己手里,最后死在出巡的路上。秦始皇陵西侧出土的两乘铜车马体现了当时制车技术的最高水平,是当时最好的车,但是它并没有有效、高级的制动装置,也没有今天所有车辆都具有的减震装置。乘坐这样的车辆出行是相当辛苦的。

对于秦始皇这个人物的评价,李贽说“是圣是魔,未可轻议”。骂秦始皇的人很多,对秦始皇予以肯定评价的人并不多,李白有诗作歌颂秦的统一,说“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现在的政治家,像毛泽东这样的人物,对秦始皇的评价也是有前后变化的,起初他对秦始皇是彻底批判的,到了晚年对秦始皇又有一些赞许,又有更多的肯定。这也告诉我们,对秦始皇的历史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文化命题。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