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认为中国历史上最被高估的皇帝,非他莫属——唐太宗李世民。

在历史上,他的地位被大大的抬高,好像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帝。但是他的父亲李渊、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被大大的贬低。真实的历史却并非如此,相反,他们也很优秀。唐太宗李世民能有贞观之治的成就,既有隋朝奠定下的基础,更有像长孙皇后等众多良才贤臣的辅助。

1、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度宽宏。在历史上,魏征常常直言犯谏,令李世民下不了台,李世民都原谅了,被我们称颂为“千古贤君”。但是魏征死后,李世民却砸掉了魏征的墓碑。连死人的墓碑都要砸掉,有那么大的深仇大恨吗?其实,就是李世民再也不能容忍魏征的犯言直谏。

2、决策失误。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3、奢侈无度。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二十一年又修翠微宫。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看史官所写的起居注,这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大的历史错误,他看起居注给唐朝后来的皇帝开了个坏先例,破坏了这个制度。

4、杀害李君羡。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因“女主武王有天下”的谣言遭到贬官,随即被御史罗织罪名弹劾,被唐太宗以“欺君压民”的罪名下令处决。

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在636年(贞观十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了痈疮,此后一直调养,开始服用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到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吃了这个外国骗子的“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恶化。649年(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丹药的毒性发作,终于不治身亡。享年仅五十岁。

贞观22年,太宗也对自己的功过作了总结:吾居位以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顾我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益多损少,故人不怨.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然比之尽美尽善,尤有不及,固多愧矣.). 太宗能在晚年对自己作出客观的评价,指出自己的过失,并不以为自己尽美尽善,实属难能可贵. "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用来形容太宗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唐太宗晚年错误与反省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

最佳贡献者
2

乾隆


?“康乾盛世”的赫赫大名,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但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当时几位皇帝可谓是功不可没。无论是康熙还是乾隆,都被视为难得的贤主明君。 然而,我认为这应该叫“康雍盛世”则更贴切一些。

我认为乾隆皇帝的被严重高估,甚至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被高估的皇帝。


乾隆以前的各代皇帝已经给乾隆扫平了一切问题。

甚至雍正给乾隆留下了,一、7000万两白银的庞大家底;二、一套合理的官僚制度。

但这一切在乾隆一朝损失殆尽,乾隆宠信和珅,任用贪官,国家机器逐渐变得陈腐而低效。

乾隆好色,贪图享受,大肆挥霍国家财产修建京杭大运河,成了其三下江南的享乐的绿色通道。竟被后世视为“体察民情”。

乾隆修《四库全书》,实际上是一次“焚书坑儒”般的行为。直至今日,众多学者仍认为《四库全书》的修订,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彻底破坏。

乾隆中期,开始挥霍无度,四处征战。在国家版图达到最大的同时,国家实力遭到严重损耗。大修园林土木,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三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承德避暑山庄暨外八庙、木兰围场和佛香阁等,都严重增加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人口与社会财富、满清与汉族的矛盾,为后来的战乱埋下了祸根。

乾隆伪盛世局面给清朝统治者们以无比的自信心。与其说乾隆一手把盛世推向巅峰,不如说盛世是在他手里走向了终结。乾隆驾崩后,清朝国库日益空虚,官员贪腐加剧,税收愈发沉重,统治者们不思进取,国力迅速衰败,中国封建社会渐渐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当然,也不能说乾隆就是一位庸君、昏君,他也有治世之才,前期的勤政。

至于他的“十全”之说,实在不敢恭维。

3

必须康熙,千古一帝,言过其实,中国历史皇帝这么多,敢这么称,还世祖,被无良吸引眼球的满清剧坑了多少不知道历史的年轻人。

清朝打下基业的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占领东北,建立基业。入关进入中华腹地的是顺治帝和摄政王多尔衮。当时顺治死前,南明已经灭亡,永历帝也被杀。当时大陆已经统一,也就剩下台湾一个小岛而已。康熙上台后,强行撤藩逼反了吴三桂,打了八年内战,然后收了台湾。尤其是台湾,其实已经很弱了,至于葛尔丹和沙俄不提也罢,根本算不上大患。就他的赫赫战功,比努尔哈赤和多尔衮逊色太多了,当然由于这三人都有些局限性,也就只能捧康熙帝了,另外康熙帝比明朝永乐帝要逊色的多,永乐帝的皇位是造反拼死打下来的,康熙帝是直接继承的。

康熙继承的闭关政策继续把中国往火坑里推。明朝海外贸易每年有几千万两银子顺差,康熙不准渔船下海,还残杀了几十万海边渔民,封锁边境。

并且大兴文字狱,牵连十余万人,把传承千年的中国文化推向了火坑。

在17世纪中叶的1636年,从中国返回欧洲的曾德昭记载的那个“相当的富裕繁荣,在各方面都令人赞叹”的明朝已经于1644年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号称初期“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朝。所谓的康乾盛世是满清自己认为的统治稳定,殊不知这时候的中国已经大大落后了,各种经济人均指标都落后于汉唐明等朝代。

  关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唐甄在康熙四十年记载:“清兴五十余年矣。四海之内,日益贫困,农空、工空、市空、仕空。谷贱而艰于食,布帛贱而艰于衣,舟转市集而货折资,居官者去官而无以为家,是四空也。金钱,所以通有无也。中产之家,尝旬月不观一金,不见缗钱,无以通之。故农民冻馁,百货皆死,丰年如凶,良贾无筹。行于都市,列肆琨耀,冠服华腆,入其家室,朝则熄无烟,寒则蜷体不申。吴中之民,多鬻男女于远方,男之美为优,恶者为奴;女之美为妾,恶者为婢,遍满海内矣。”

整个中国经济只有量有增加,质反而下降。

英国特使马戛尼在乾隆后期的出使日记中指出:“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

4

康熙,文字狱大师,穷兵黩武,闭关锁国。还被称为圣祖,可笑之极,清武宗更贴切。

为了收紧权力,鳌拜替他背了几百年黑锅。表面上永不撤藩,却出尔反尔,逼迫汉人三王造反。

只因清史把他写的太好,实际相差太远。

5

乾隆名字叫弘历,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乾隆统治期间奢靡淫乱,挥霍无度,宠信“二皇帝”和珅以享乐,六次江南巡游,乾隆统治下的危机,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都已经充分暴露出来,有学者认为清朝之亡实亡于乾隆。然而乾隆还一贯自诩为“十全老人”可谓中国历史上脸皮最厚的皇帝。

一、禁锢思想,大兴文字狱。  1644年,满清入关以后,在康雍乾三朝时期,中国仍然有可能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至少是不会像后来那么悲惨,遗憾的是在康雍乾三朝由于重大的政策性失误,使中国丧失了一百多年。也就是说,在康乾时期,特别是在清朝初年,中国在整体实力上在世界仍然是处于领先地位,尽管清朝在商业革命、科学革命方面,在自然科学方面已经不如西方了,因为西方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它是一直在不断地前进,但是正是这一度被吹捧为所谓盛世的康乾时期把中国耽误了,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历史转折时期,而且时间很长,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我认为,康雍乾三朝它最大的失误就是一个,就是禁锢思想,以文字狱为代表的严厉的、残酷的禁锢思想。  乾隆时期,历来被认为是“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而这个时候呢,清朝建立已经快一百年了,因为乾隆是1736年登基的,1796年他禅位给儿子,又当了三年太上皇,按理说满族在这个时候的统治已经巩固了,这个文字狱可以不要那么搞了。可是恰恰相反,文字狱在乾隆的时候是最严重的、最残酷的,整个清朝文字狱大案一百六十多起,其中在乾隆时期就有一百三十多起,占80%,一不小心就会被处死。河南有一个人叫刘峨,他刊刻了一本(书),那本书是卖给考生的,那本书干嘛用的呢,就是告诉考生,你这个考试千万要注意避讳,什么字不能写什么字不能写,你想他这本书本身就是说避讳的,他当然就得说。比如说乾隆叫弘历对不对,那个弘字你可不能这么写,他得举例子,那个康熙那个玄烨,那“玄”字我告诉你怎么写,你那个点得去掉,他得举例子。坏了,他举了好些例子,那你说还有好吗,被灭了九族。所以像这样的例子,在清朝举不胜举。      然而乾隆吃着明末张居正改革后留下来的经济体制老底,还自称所谓“古今第一完人”!但是恰恰是在乾隆执政的60年间,国内爆发了白莲教大起义;天理教大起义;台湾大起义,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而与此同时欧洲世界也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划时代的巨变,对近代中国的命运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二、乾隆其实是个荒淫的伪君子。  乾隆曾劳民伤财先后6次嬉游江南,美其名日“南巡”,于是两淮盐务和苏州织造负责备办南巡时的一切事物,其中大建行宫就达三十余处,戏剧演出,四处搜罗美女更是每到一地必备要事,史载乾隆6次嬉游江南令花粉价格一时暴涨,妓女身价倍增。为了淫乱女人,皇后竟还被废了二次,把个后宫搞的是乌烟瘴气。  乾隆的第一位皇后叫富察氏,这个富察氏不仅仅是聪明漂亮,而且非常贤惠,严于律己,崇尚节俭,一点也不奢华,深得皇太后的喜欢,也博得乾隆的宠爱。乾隆年轻的时候,得了一场病,病得比较厉害,身上长了一种臃疖,于是皇后在乾隆的寝宫外面住,日夜侍奉,乾隆康复之后,皇后才搬到乾隆的寝宫里面和乾隆一块住,就说明皇后是很贤惠的。但是,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皇后富察氏随驾陪着皇太后和乾隆东巡,到泰山,到曲阜祭孔,回来的路上,船到了德州,皇后突然死了,37岁,皇后死得很突然,事先没有先兆。  乾隆的正妻孝贤皇后富察氏本是傅恒之姐,傅恒之妻因为是国戚,有一次进宫探望孝贤皇后,出宫的路上被乾隆逼进某屋,傅恒妻也不敢喊人,后来两人便私通并产有一子,即为后来大大受宠的福康安。孝贤皇后知道这事后屡屡和乾隆反目,乾隆自知理亏一再忍让,但屡次三番的下来乾隆心里也有气。有一次东巡回来到了德州的时候,乾隆和孝贤皇后同宿御舟中突然又提及此事,孝贤皇后说到伤心处大骂乾隆是个无耻禽兽,乾隆为这事已经忍了很久,这次心头火起一不做二不休,起身逼迫孝贤皇后坠水而死。还京后,为了掩盖真相,乾隆说孝贤皇后乃生病暴毙,封谥后为孝贤。乾隆倒是颇为假惺惺的,后来让大学士汪由敦为孝贤皇后作了一个碑文,说:“忆昔宫庭相对之日,适当慧贤定谥之初,后忽哽咽以陈词。念百行以孝为先,而四德惟贤兼备。在皇后贻芳图史,洵乎克践前言。乃朕躬稽古右文,竟亦如酬夙诺。兴怀及此,悲恸如何!”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有多恩爱呢!  乾隆一生曾迎娶过三个皇后,但只有两个皇后随乾隆入葬地宫,他的第二个皇后乌喇那拉氏却被葬在了嫔妃的墓园。更不可思议的是,她竟然被安放在纯惠皇贵妃地宫的一侧,连自己的地盘都没有,待遇连嫔妃都不如。这是为什么呢?  乾隆的第一位皇后死去之后,乾隆的第二位皇后叫乌喇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比乾隆小7岁。乾隆还没当皇帝时,她就是乾隆的侧福晋。乾隆登上皇位后,封她为娴妃,后来又封为娴贵妃。孝贤皇后死后,她被晋封为皇贵妃,总管六宫,代行皇后职务,后来被正式封为皇后。就此看来,这小两口还是很有感情,很恩爱的。  但是第二任皇后在乾隆南巡的时候又出了问题。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的心思已是禁城的高墙所挡不住了,他不甘宫内枯燥的生活,索性离开了禁城,进行了六次嬉游江南,美其名日“南巡”,史载乾隆的6次嬉游江南令花粉价格一时暴涨,妓女身价倍增。有一次乾隆下江南到了杭州,和珅陪伴着,陪伴乾隆就到了秦淮河上登上画舫,当地一些官员、盐商,事先都准备好了,弄一些歌妓美女在这个船上,乾隆每日广招乐妓承应,荒淫无度。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皇后一气之下把自己的青丝,头发剪断了,乾隆当然大为生气,因为剪断头发对女人来说,是犯下了天大的忌讳。乾隆是很不高兴,就命令大臣把皇后送回北京,乾隆回京后,又下令收回了她的四份册宝,裁减了她手下的佣人,只留下两名宫女。这件事情历史怎么记载?历史记载说“后从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后剪发”。就这么几个字,这是历史的记载。  “断发”这个事情历史有记载,我们再看档案怎么记载的?档案记载就是这一天吃早饭的时候,有皇后的名字,记得很详细,皇后一块跟乾隆吃早饭,到吃晚饭的时候,皇后的名字就没了,名字上头贴了一个黄签,以后就不见记载了,就说明皇后出问题了,出了什么问题?没记。皇后回到北京之后被打入冷宫,第二年,皇后忧愤而死。皇后死的时候,乾隆正在避暑山庄淫乐,从北京的急报到了避暑山庄奏报乾隆皇后死了,乾隆照常淫乐,派这个皇后的儿子永璂说你回去料理你母亲的丧事。本来这个皇后的丧事应当按皇后的礼仪来办,因为你没有废她,也没有降啊,乾隆说要按照妃子的礼节来办理丧事,到底皇后和乾隆发生了什么冲突?“忤上旨”怎么触犯乾隆了?乾隆肯定大怒,皇后一气之下把自己的头发剪断了,肯定是有一个很激烈的冲突。   乌喇那拉皇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呢?宫廷对此事讳莫如深,据考证,乾隆前往江南途中曾招尼姑侍寝。皇后多次苦劝他,反而被他冷落,一怒之下就把头发剪了。在清朝,只有皇帝或者太后去世时皇后才能剪发,她这一举动无疑如同诅咒了皇帝和太后。乾隆盛怒之下将她送回了北京,由于理亏心虚,没有废她的皇后位,不过他将愤怒都藏在了心里,直到她死后,还用薄葬的方式发泄对她的愤恨(皇帝气量也这么小,大家以后可别相信“宰相肚里能撑船”了)。  皇帝就是皇帝,“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皇帝荒淫无耻无人敢问,即使贵为皇后稍有反抗也没有什么好下场的。  在乾隆的40多个后妃中,有一位维吾尔族女子,她就是闻名遐迩的香妃。乾隆中叶,在新疆地区有一个维吾尔族首领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并且身上有一股奇异的香味儿,人们都管她叫香妃。这件事被乾隆知道了,就叫下边儿人把香妃给抢到了北京。   但是这个香妃是保持贞节,誓死不从,怀里头揣着利刃想寻短见。被“选”进北京以后,要不是乾隆叫人看得严,香妃早就自杀身亡了,要叫她给乾隆做妃子,是谁说也不从,谁劝也不依。乾隆眼巴巴地看着这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儿也没办法,不敢接近她,知道她身上藏着刀子,但又不死心,就把香妃安置在中南海住下了。乾隆还为她修了一个“宝月楼”,就是今新华门那个门楼,新华门正好在西长安街上,路南,就是有一片房子,清朝定都北京之后,原来内城的汉人等等都要迁出外城,城里头都是八旗及其眷属居住的,汉族等等都要迁出前三门之外,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之外。  但是香妃还是不跟乾隆过日子,乾隆的母亲皇太后很替儿子着急。她想,怎么哄,香妃也不从,一年一年老这样下去也不行啊!她就打定了主意。有一天,趁着乾隆出宫不在家,她就把香妃叫到了跟前,问香妃:“你到底是从还是不从?”香妃还是不从。皇太后说啦:“不从,就叫你死!”香妃笑着说:“我被你们抢来就没打算活着!”于是皇太后就“赐白”,扔给她一条白绸子,叫人把香妃给绞死了。   

三、宠信“二皇帝”和珅,和珅成了乾隆敛财的工具。  在乾隆统治期间,和珅成为了出纳帝命,统帅百僚,综理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皇帝”。和珅当政期间,明目张胆的买渎营私,巧取豪夺,成为乾隆中后期官场贪污之风盛行的源头。  和珅本来是个市井无赖,但是这官却是年年高升,步步高升,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还兼着里藩院尚书,他自己连个举人都没考中,居然当了殿试读卷官,殿试:考状元考进士阅卷,日讲起居注官,太学的校长。他还是《四库全书》的正总裁,石经馆的正总裁,大家看孔庙,不是有十三经的刻碑当时是个很重要的事情,那个事情经营的正总裁是和珅。他还是国史馆的正总裁,还兼管太医院,御药房他也管,这还不算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我说他还有九个大,内务府大臣,御前大臣,议政大臣,镶蓝旗领侍卫内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领班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首辅大学士。大家想想看,做到军机大臣,一个官就不得了,内务府大臣是内务府总管,九个官,那三个尚书都不在话下了。还兼着九门提督,步军统领,还兼着崇文门的税务监督,收税的,和珅的官我看从努尔哈赤以来,到宣统之前,空前绝后。和珅的官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他还有爵位。  和珅还学了乾隆的字来练书法,他写那字酷似乾隆的字,可以乱真,所以有一些乾隆的奏章就由“二皇帝”和珅来代笔。现在咱们第一历史档案馆,还留下了和珅的笔记,和乾隆那个字几乎是难分难辩。   乾隆南巡挥霍无度、奢縻之风盛行,史载除驻跸行宫固定戏台建造妥当外,还要临时搭建戏台。江南豪商为博取乾隆的欢心不惜耗费大量财力,特色名怜,精制戏装,赶排新戏。自乾隆一入苏、扬,城市沿途张灯演戏,水路俱设灯船戏船。自高桥起至迎恩亭上,淮河南北分工派段,添设香亭,绮彩华灯,奏乐演戏笙歌不绝,以粉饰所谓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景象。  万寿庆典是乾隆又一极其奢华的活动,乾隆十六年适逢其母60寿辰,臣僚纷集于京城举行大庆。自西华门至西直门高梁桥10余里中各有分地张设灯彩,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当时京城内外,亭台楼阁、彩坊画廊、百戏杂技、演戏奏乐,比比皆是。整个北京城几乎成了一座大戏台,因为国库空虚乾隆便任用大贪官和珅为其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卖官欲爵供其挥霍享乐,极尽奢糜的背后却是人民生活的日渐贫困。   乾隆好享受,生活糜烂,和珅为了满足乾隆的欲望便四处敛财。乾隆八十岁生日的时候过万寿节,六下江南,六下江南修的行宫三十座,过大寿的时候从西直门到颐和园沿街两头张灯结彩。要花钱,这钱那来?和珅兼着户部尚书得找钱,通过各种手段敛财,两淮的盐商要贡献,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要进献,三品以上官员要进献,还发明一个办法叫“议罪银”,官得罪了,罚钱,以钱来代刑。少则几千两银子,多则几十万两银子,通过各种渠道把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送到北京,不通过户部的库,到了内务府,直接为乾隆支配,满足乾隆奢华糜烂的生活,所以乾隆是很喜欢和珅的,用得上,信得过,离不开。   


四、借修书之名行毁书之实,乾隆对中华文明的摧残。  乾隆修《四库全书》销毁的古籍比保存的书还要多,这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比“焚书坑儒”还严重。  对《四库全书》鲁迅先生说得深刻:“现在不说别的,但看雍正、乾隆两朝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震惊。全毁,抽毁,删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篡改了古籍的内容。乾隆的篡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盛事的,但他们不但搞乱了古籍的格式还篡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于内廷还颁之于文风颇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也曾经有过很多很有些骨气的人!  这些孤本、善本被销毁,被抽毁,许多史料被篡改了。这是不折不扣的扬小善,掩大恶!这就是清朝统治者的阴险毒辣之处,他们干了坏事恶事还要让那些腐儒奴才们为他们歌功颂德,竟粉饰为“一代盛事”,就是到了现在还有些“专家学者”们被乾隆牵着鼻子走,实在可悲!奴性不改!   满清统治者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原因很简单。满清统治者以空前残酷的文字狱恐怖钳制、镇压知识分子,借修史、编书使天下的知识分子耗精敝神于寻行数墨,大钻故纸堆的考据学之中,从而达到禁锢思想,控制人心的阴险目的。   乾隆“修”《四库全书》的目的除追法前代炫耀“文治”之外,还有什么具体的考虑呢?清初有许多宫闱秘事,如人殉、乱伦等等,这让清朝后代帝王觉得面上无光,于是不惜“改造”历史甚至“创造”历史,借采书之机“禹禁于征”,大量抽毁或全毁有碍文字。此外,满清宗室宫廷内部的骨肉相残,尔虞我诈等,也在查禁之列。为了使汉人彻底臣服满清,借征书之机将明朝的种种失德文字夸大于天下,编造前朝的种种不是也是满清皇帝的政治目的之一。满清统治者以科举取士与空前残酷的文字狱两手钳制、镇压知识分子,借“修史、编书”安其反侧,使天下的知识分子耗精敝神于寻行数墨之中,达到笼络人心,愚民的目的,一举多得,可谓处心积虑。清朝的封建御用文人把乾隆“修”《四库全书》吹捧为所谓盛事,对此我们要揭开现象看本质,深刻认识到乾隆“修”《四库全书》给中华文化带来的疯狂摧残和破坏以及对后世的负面影响,若我们现在的学者仍然随声附和清朝封建御用文人的吹捧,那就不自觉地落入了乾隆的政治圈套中,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的卫道士。   清朝的几位统治者对《明史》修撰的重视可谓到了离谱的程度,《明史》每完成一部分,康熙、雍正、乾隆无不仔细审阅,乃至事无大小地就每个自己所“关心”的细节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让书写者修改。当年明朝修《元史》只花了两年多时间,元朝修《宋史》(二十四史中规模最大的一部史书)也只花了两年多时间,惟独满清,修一部《明史》竟然花了几代帝王近百年的时间,其处心积虑之深由此可见一斑。所以说,今天我们所了解到的书面的明朝,实在是出于清帝之政治目的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满清妖魔化了的明朝,是与历史的真相有着很大差距的。  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下令修改《明史》。清修《明史》,几代学者历时近百年,可谓基本保存了明朝的史实,但却在康雍乾诸帝的旨意下,几经严格的增删、政审、篡改,在一定程度上成功地扭曲和丑化了明朝的真实形象,并在《明史》定稿成书后焚毁了大量明代的原始史料。目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明代档案只有3620余件,它们几乎都是明末天启、崇祯两朝的,明初和明中期的档案都没有。如此,满清统治者对于明朝的妖魔化处理就失去了反驳的第一手证据,乾隆之龌龊由此可见一斑。  这也是现今明代档案稀少的原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前身为故宫博物院文献部,现藏明清档案1000余万件,其中清代档案990万件,明代档案仅剩3千余件。

6

我认为应该是成吉思汗铁木真。首先铁木真活着时没有入主中原,当时蒙古国的疆域也不大,最多只有500万平方千米。蒙古帝国的疆域太多是他孙子拨都时打下来的。再者,铁木真建立的蒙古帝国是否属于中国历史,在国际上还存在争议,毕竟现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独立国家。

7

我觉得是乾隆。乾隆想要效仿他的祖父六次南巡,然而这六次无一不是劳民伤财,与康熙的南巡本意背道而驰;乾隆还任用大贪官和珅。所以说他治下的盛世都是祖辈留下来的,他之后清王朝已经开始由强变弱;而他超长的在位时间和当太上皇的时间,并没有体现多大的价值。

8

秦始皇被吹得也很厉害。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皇帝,最大功绩是统一六国。秦国的强大是自商鞅变法多年以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战斗、实行连坐之法,逐渐实现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军队战斗力提升。只是到了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嬴政时期,具备了统一六国的物质基础,时势使然统一了六国。历代先皇为他奠定了非常坚实的政治基础。

但是秦始皇却没有给儿子留下政治基础。他表面上统一六国,实际上各种割据势力仍然存在,只是等待揭竿的陈涉而已,统治基础非常脆弱。而且,因为暴政横行,民怨沸腾,秦始皇死后仅仅几年,秦朝就灭亡了,先皇们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

秦国开启了很多恶劣的先例,影响深远。秦以前的战争是君子之战,是讲道理的,所以才有三寸不烂之舌退敌的雅事,秦以后君子之风不存,此后的战争以杀人为能事。

9

我认为,历史上最被高估的皇帝是秦始皇。

当我说出这个答案的时候,肯定很多人和我急,甚至会觉得我有一些哗众取宠。是不是哗众取宠,咱们来讲道理。

(秦始皇画像)

秦始皇最大的功绩,莫过于统一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统一,从而避免了中国走向四分五裂的局面。统一国家避免分散,绝对是非常重要的功劳,尤其是崇尚大统一的中国,其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但是,我想说的是,秦始皇不过是那个收割麦子的人而已。种麦子和管理麦子的人都不是他,而是他的祖先。

首先是秦穆公。秦穆公打败西戎诸国,不仅扩大了领土,让秦国成了真正的大国,而且解决了西边的隐患,让秦国从此一意去中原争霸。其次是秦孝公,他利用法家治国,实施商鞅变法,让秦国走上了真正的国富民强军猛的道路。再次不得不说秦孝公之后一直到秦始皇的君王,这些君王没有乱搞,而是继续坚持商鞅变法的道路,让秦国的实力稳步上升(春秋称霸的君王不少,为什么没有走出来,就是后世基本上都没有坚持)。正因为有这些祖先持续不断的努力,到秦始皇的时候,灭六国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说,秦始皇只是割麦子的那个人。如果让割麦子的那个人得到全部功劳,显然是不公平的。

秦始皇的第二个功绩是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这个肯定与秦始皇的祖先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历史上只要是统一的王朝,都会这样做。清朝的时候,不但统一文字、货币,还统一“发型”呢。所以,这也算不得秦始皇有特别了不起的地方。

(秦孝公画像)

秦始皇的第三个功绩是实施郡县制。郡县制确实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政体,这种做法有效地避免了西周分封制造成的国家四分五裂。但是,也不能因为这个就太拔高秦始皇。为什么呢?一来,县制是楚武王熊通先试用的,郡制是秦穆公先试用的,秦始皇不过是把两者结合起来而已。(需要说明的是,秦始皇的郡县制是县大于郡,这和后世是有区别的)。二来,秦始皇实施郡县制,多少显得有些操之过急,下药太猛,让功臣及皇族们都一时适应不过来,也给后世留下隐患。

秦始皇的功绩被过分拔高,同时他还有不少错误的做法,其实被掩盖了。

一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还继续坚持严酷政治。秦国是因为实施法家强盛起来并统一六国的。但是,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在治理国家上,还坚持并放大法家严刑峻法的那一套,而不是采纳儒家的仁政,抚慰天下百姓。秦始皇这样做,说明他其实不算是一个有眼光的懂历史的政治家,不会变通,不懂得治国的道理,最后造成了天怒人怨。

二是秦始皇太过劳役天下百姓。秦始皇根本没想过,在连续不断的战争之后,需要对百姓进行休养生息,反而大搞“形象工程”。这些形象工程包括修秦直道、万里长城、阿旁宫等等。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现代人的说法。现代人修路的目的,是要进行商业流通。秦始皇显然不是这个目的,而且他是抑制商业发展的。他修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国内动乱,妄想一旦发生动乱以后,他的军队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运动到出事地点。可是呢,结果大家都知道,秦末大乱的时候,他的秦直道根本就没有起到啥作用。

修筑万里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匈奴。但是,我认为,用万里长城来对付匈奴,是最笨的办法。我们看看对付匈奴成功的例子。赵国的李牧,他是用游击战对匈奴的游击战。汉朝的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人,也是这样做的。而秦始皇不明白这个道理,要在边关修一堵墙。可能我有些孤陋寡闻,但万里长城在历代战争中究竟发挥过什么作用,我真的还从来没有听说过。

至于修阿旁宫供自己玩乐,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历代亡国之君都喜欢这么干!

(胡亥画像)

三是秦始皇没有研究出一套有效的继承人制度。整个春秋战国,各国都是早早确定了太子。秦始皇当皇帝,方式自然不同于前朝。但是,他是什么方式呢?不知道。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为秦始皇究竟是想把皇位传给扶苏还是传给胡亥争论不休。而秦朝的快速灭亡,与他的皇位继承制度混乱不无关系。

我说这些,并不是否定秦始皇的功绩。只是说他的功绩实在与他的名声不相符,实在是被夸大了。

10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需要冷静的想想 我们所看到的帝王形象是怎么来的 一部分是本朝的史官粉饰还有一部分是后朝史官黑化再加一些后朝皇帝的喜好给你再加一点 所以我觉得这些情况加在一起之后 只有一个朝代我可以清晰说他们的皇帝肯定是高估的 那就是清朝 首先他们没有后朝人来黑化他们 再加上呵呵 是吧大家都懂 我觉得就一个雍正帝不错 其余的嘛 不好说 就说康熙吧 雅克萨之战 不说了 丢人 以多胜少 还割了大片领土 鼠目寸光的玩意 还有那个乾隆 一个败家玩意 其余的皇帝 庸人一点也不过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