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雍正其实一开始没有想过要杀年羹尧,他之所以要撤掉年羹尧的抚远大将军职位,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年羹尧擅作威福,自作主张杀了雍正派去牵制年的大臣孙嘉诚,使得朝野震动。二是因为年羹尧为人不晓得机变与低调,在陛见雍正的时候傲然失礼,得罪了满朝文武。于是在年羹尧擅杀孙嘉诚之后,雍正帝忍无可忍,派图里琛为钦差,以岳钟琪取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

年羹尧治军有方,在军中权威极大,如何兵不血刃拿下年羹尧着实让图里琛费了一番头脑。后来图里琛与岳钟琪决定来一招釜底抽薪,趁年羹尧与蒙古王公寻欢作乐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下了大将军中帐,并将年羹尧的心腹纷纷撤掉,换为绝无可能与年有交往的其他省份总兵。

当年羹尧载着蒙古王公进献的美女兴高采烈的回营的时候,却惊觉辕门之上的杏黄大旗竟然写着一个“岳”字,而自己的“年”字大旗早已不翼而飞。年羹尧才发现自己被人端了中帐,而坐在中帐之上的这个人就是年羹尧的副手——岳钟琪。

这个时候的年羹尧根本就没有想到是雍正皇帝做的手脚,他看见岳钟琪的第一印象便是以为是岳钟琪叛变,夺了军权,他是这样对岳钟琪说的:

好手段,你打算如何处置我啊?

这说明这个时候的年羹尧尚未意识到他与雍正的关系已经出现了危机,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的挑战了雍正的皇权。这个时候岳钟琪请出来了雍正的钦差图里琛,这个时候的年羹尧竟然是大惊失色,他从来没有想过会是这样。图里琛宣读了雍正的上谕:

鬼神夺走了你的魂魄,朕本是一片佛心,想启你天良,从此敛去锋芒,忠心事主而已。而你却丧心病狂,倒行逆施,孙家成是朝野皆知的忠臣,你为什么杀了他?
亏你还有脸在奏折上大放厥词, 把“朝乾夕惕”四字做“夕惕朝乾”,以断不可对君父之言对朕!你既不许朕“朝乾夕惕”,则你青海之功朕亦在许与不许之间
看来, 你当不得一个大字,着即改授杭州将军。朕早有闻言“帝出三江口,嘉湖做战场之语” 朕想,你若自称帝,乃天定数也,朕亦难挽,若你不肯为 ,有你统朕此数千兵马,你断不容三江口令人称帝
见谕即行交割印信, 即刻启程, 钦此。

这说明在这个时候,雍正还没有杀年羹尧的想法,雍正此时的意思是“留中不发”,先把年羹尧撤下来,然后以观后效。雍正的话其实说的很明白,你平定青海的功劳自己是在“许与不许”之间,如果年从此好好做事,青海之功是会给他的。这就为二人的关系实际上建立了一条后路,雍正希望年羹尧能改邪归正,敛去锋芒,从此以后忠心事主的

可是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雍正的预料,年羹尧是一个直人,他想不明白自己立了那么大的功劳,为何雍正如此对自己。所以他选择了第二条路,和雍正皇帝对着干,让天下人都知道雍正对待功臣是如何残忍的。所以他吃小炒肉,翻牌子,穿黄马褂,种种举动都是为了让雍正难堪。

可是在雍正看来,年羹尧却恰恰是走了第二条路,他越是这样就越玷污雍正的名声。所以雍正决定将年羹尧的“青海之功”不再许于他,而是令李卫送他一程,让他一路好走

年羹尧最后一次见邬先生的时候,邬思道对他说了青海一役的意义,那就是如果这场战争打不好,那么皇帝的位置都坐不稳。因为皇帝为了这场战争掏空了国库,得罪了满朝文武,倘若一失败,那么必定是内忧外患一齐爆发。

可惜年羹尧只听了一半,把自己当做了皇帝的恩人。却忘了邬先生的另一句教导,那就是“与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啊”。

以上。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本头条号。

最佳贡献者
2



没有一个人甘心被杀,年羹尧也是如此。但,不甘心又能如何?雍正一系列的举措,早已让年羹尧成为了没有牙的老虎,如何能造反?

雍正二年,君臣失和,雍正提出了警告



年羹尧作为雍正最得力的大臣,功勋卓著,受到不少隆恩。

但,随之而来的是内心极大的膨胀,甚至超过了年羹尧自己的控制力。

雍正整顿吏治,而年羹尧执行的却非常不得力,最重要的是,年羹尧自己及其腐败,这让雍正“不快”。

年羹尧权利欲望也非常强,在雍正二年,在赴京途中,让直隶总督李维均等跪道相送。到了京城,王公以下官员跪着迎接,王公问候,扯高气扬,爱理不理。

更离谱的是,在雍正面前,年羹尧居功自傲,态度傲慢,有失“人臣之礼”。



这些表现,让雍正对年羹尧有了意见。在回去时,雍正发御旨嘱咐年羹尧“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

按理来说,看到这样的话,年羹尧应该开始反省自己了,可是,年羹尧并未收敛自己的言行。于是,雍正的后招又来了。

私下暗示众人,远离年羹尧



雍正看年羹尧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权势滔天,不收拾看来不行了。于是,私下安排人暗示众人远离年羹尧。

一是暗示离年羹尧比较亲近的人员,要他们控制和年羹尧的距离,并且鼓励揭发年羹尧的罪行;二是暗示那些反对年羹尧的人,让他们站稳立场;三是暗示一般的朝臣,提高警惕,站好队伍。

这样的措施,让众人都知道年羹尧快倒台了,唯独年羹尧却茫然不自知。

调整年羹尧的人脉队伍,让失去联盟者



雍正三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天文现象,当时人们皆称“祥瑞”,群臣称贺。

年羹尧也想“锦上添花”,说两句好听的。但,长期的膨胀让年羹尧的智商受到了影响,上了一个贺表,可是,表中不仅字迹潦草,而且把“朝干夕惕”误写为“夕惕朝干”。这是多重要的事啊!年羹尧这错犯的有些低级。



想收拾年羹尧的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这次是故意不把“朝干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耳”。这帽子扣的猛,这是公开收拾年羹尧的信号。

果不其然,不久,雍正调整了和年羹尧关系紧密地大臣。让这些身居要职的官员,过渡到不太重要的位置。

最后一击,去兵权,押入京中清算



虽然年羹尧迟钝,但如此明显的信号,还是让年羹尧感到了危机。

可是,年羹尧就像一个温水煮的青蛙,等知道要死时,所有已经来不及了。

先是雍正私下御旨给年羹尧的副手岳钟琪,在年羹尧还无防备时,突然夺了兵权。同时,让年羹尧西北大营周边的部队严密关注,如有异动,随时一起围剿。

兵权、人事权,被雍正全部收走了,年羹尧只能被压回京都。



曾经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功臣年羹尧,被雍正定了九十二款大罪,能构成杀头的就有不少条。可以说,年羹尧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

但雍正为了顾及整体影响,令年羹尧在狱中自裁,所有年氏家人全部革职,进行充军发配。比起被诛三族或九族的来说,年羹尧算是幸运了很多。



综合来看,年羹尧不是愿意甘心被杀,而是实在无奈,因为雍正的措施层层递进,让年羹尧没有了任何造反的能力。

3

谢谢邀请。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朋友应该知道,年羹尧被杀的最后起因,是他杀了雍正专门为他安排的大臣孙嘉淦(这个跟历史事实有出入),所以引得满朝官员到雍正那里去告状,要求杀掉年羹尧。不得已,雍正将他从抚远大将军降职为杭州将军。但被降了职的年羹尧还是一副大将军的做派,最终惹怒了雍正,给年羹尧定了92条大罪,令其自裁。当年盛气凌人的大将军就此落下人生大幕,可惜可叹!

有人说了,年羹尧在西北拥有几十万重兵,为何没有造反呢?

我在这里以电视剧的剧情作答一下。

首先,年羹尧虽贵为抚远大将军,但多疑的雍正在他身边安排了许多的眼线,这些眼线经常以“密折”的形式向雍正报告军中大事,所以朝廷对西北的军务及人事十分了解。再说军中的大部分士兵以满人为主,而年羹尧本为一个包衣奴才是个汉人,所以他也不可能指挥军队去造反,况且军中除了年羹尧,还有更效忠皇帝的岳钟琪将军,因此想造反不容易。

其次,虽然年羹尧自从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后因为过于膨胀和雍正有了一些矛盾,但他的内心还是惧怕雍正的,因为他的步步高升是雍正赐予的,所以对雍正还是衷心的。退一步讲,如果年羹尧真的对雍正有异心的话,他早就跟“八爷党”的人合作了,那样的话,雍正可能早就退位了,但他没有这么做。

最后,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年羹尧根本没有想到雍正会这么对待他,他以为杀掉了一个孙嘉淦仅是一件小事,他完全忘了孙嘉诚在朝内的威望,他完全完了当初雍正为什么会安排孙嘉淦这么一个人在他身边,目的就是要给他一个警醒,让他看到孙嘉淦就如看到皇帝一般。因此,当年羹尧杀了孙嘉诚之后,雍正十分失望和生气,暗中替换了年羹尧身边有军权的亲信,即使年羹尧想造反也没法实现了。

总之,就是年羹尧太招摇和过度膨胀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4

只能说明年羹尧虽然治军严厉、凶残成性,但是仍旧还是一名忠君爱国的忠臣,在那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里,年羹尧的确做好了一名臣子的典范。否则一位身经百战的三军统领,怎么可能会不敌雍正帝的几道命令,不是也还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说吗?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660c0003c860ff88e83b

5

从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剧情来看,年羹尧应该是既不甘心被杀,也没时间造反,如果给他时间的话,他不一定不敢造反。

年羹尧的“不甘心”其实是不服气、想不通,。而“没时间”是雍正没给他准备造反的时间。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当中,年羹尧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是雍正皇帝的最重要的肱骨大臣之一。从雍正还是四阿哥胤禛的时候,年羹尧就为雍正夺嫡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

除了协助雍正完成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外,在追比国库欠款以及后来的“血洗江夏镇”抢回《百官行述》和太子胤礽的亲笔信等差事上,都是果敢干练,胆大心细,差事办的令雍正非常满意。

尤其是在升任陕甘总督之后,年羹尧坚决的执行了雍正的指令,严密并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了当时的抚远大将军、“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让胤禵在得知雍正登基之后由于军需粮草后勤被年羹尧牢牢控制而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被雍正派去的图理琛解除兵权“押解”回京。

这确实是一件“不世之功”。

雍正对年羹尧也是非常重用,让他从一个包衣奴才一步一步的做到了陕甘总督,成了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而在雍正登基之后,年羹尧更是被雍正寄予厚望,任命其为抚远大将军。总揽西北的军政事务。

在雍正背负巨大的财政压力和改革压力的关头,年羹尧取得了西北战事的全面胜利,消除了西北的一个大的心腹之患,同时也着实的给雍正长了脸。

雍正的兴奋几乎达到了亢奋的程度,他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年羹尧的赞誉,御批的折子上不乏“你是朕的恩人”以及“朕心疼你”这样非常肉麻的句子,可以说雍正对年羹尧的宠信无以复加。

但是,这样的“蜜月”很快就结束了,年羹尧如日中天的日子并不太长,他和雍正就闹掰了。这个“闹掰”可不是一般的闹别扭,闹到最后,雍正把年羹尧给杀了!

为什么会这样?

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年羹尧太跋扈,仗着自己的“不世之功”和雍正极度的宠信,目空一切,不但不把王公贵族和满朝文武放在眼里,甚至连雍正皇上的面子也不给,在他的眼里,就是坐在龙椅上的皇上,也应该给他“三分薄面”,因为他年羹尧是当今皇上的“恩人”,这话可是“白纸红字”写的清清楚楚。

于是,极度的膨胀让年羹尧做出了许多满朝文武极端愤怒的事情,也做出了让雍正既没面子又无法发作的“狂妄之举”。

年羹尧得胜班师回朝,德胜门外百官跪迎,这本来已经让很多官员感到十分羞辱,但年羹尧的做派,不仅让他们感到羞辱,更是感到极度的愤怒。

面对百官跪迎,年羹尧居然没有下马,也没有回礼,而是趾高气昂的策马而过,就像没看见一样。

而到了皇宫 ,年羹尧大大咧咧的坐在雍正跟前,俨然就是兄弟俩,毫无人臣的意识。

之后拿出的厚厚的“论功行赏”的名单,就已经开始让雍正有些烦了:这不是“狮子大开口”吗?雍正想商量,年羹尧一口回绝:那不行,我都答应了,你不办,我的面子往哪放?

雍正又忍了。和稀泥:慢慢来,我们分期分批奖赏总行吧?先让那些战功卓著的将军们进来让我看看……。

几个将军进入宫殿,叩头谢恩,雍正挺高兴:天挺热的,将军们都把身上的铠甲脱了吧!

说完话,没动静。跪着的几位将军齐刷刷的把目光投向年羹尧,那意思是:年大将军,我们脱还是不脱啊?

雍正的脸几乎快要挂不住了:怎么个意思?我说话不好使了?

年羹尧根本没在意雍正的感受:既然皇上让你们脱,你们还不赶快卸甲!

几位将军听了年羹尧的指令,脱得那叫一个干净利索。

这还不算完,年羹尧又来了一句:皇上莫怪,这些将军们只知军令,不知皇上!

这一句其实就够了。雍正杀年羹尧的念头已起:这是标准的分庭抗礼,佣兵自重!

当然,雍正心里还是感谢年羹尧的,在立下不世之功的时候,难免得意忘形,自我膨胀,这种“蔑视和僭越”如果只是一时亢奋下的冲动,雍正还是可以忍耐的,毕竟他不愿意让别人,尤其是“八爷党”的人看他和年羹尧的笑话。

可是这个年羹尧,似乎要一条道走到黑了!他把雍正的忍耐当成了承诺,以为这些都应该是给他的回报和应有的权力。

所以,年羹尧打骨子里就没想到过收敛,在他看来,他的功劳就是封个王爷也不为过,况且这话还是雍正亲口告诉他的,当然,得意已极的他,没有注意雍正还有后半句:异性封王的都没什么好下场。

雍正没有给他封王,他自己给自己封了王,还是“一字并肩王”。

在外人看来年羹尧就是作死的节奏,但是年羹尧自己却不这么想,所以他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翻牌子”、“用膳”的特权,也肆无忌惮的行使诸如“年选”的王权。

这一切,雍正都在忍,直到年羹尧杀了孙嘉诚之后,雍正翻脸了。

年羹尧杀人如麻,并且雍正一直是放纵不管的,这让年羹尧有一个误解,就是他有着“先斩后奏”甚至是“斩而不奏”的权力。在他看来,杀孙嘉诚就像他曾经杀的任何人一样,看不顺眼就杀。

但是在雍正看来,杀了孙嘉诚就是突破了他和年羹尧的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年羹尧必须要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一个失控的年羹尧就是“脱离笼子的恶魔”。

在雍正和年羹尧之间,其实“相互利用”一直是大于相互信任的。年羹尧尽管是包衣奴才出身,但是他对雍正的“忠心”其实从来就没那么“耿耿”,雍正心里也很清楚,这个奴才办事是要代价和回报的,在他们君臣之间这似乎成了一种默契,年羹尧为雍正卖命,接受雍正监督。交换条件就是雍正给他利益,给他权力甚至默许他胡作非为。

但是年羹尧杀了孙嘉诚,意味着年羹尧开始不愿意被控制和被监视了。因为雍正派孙嘉诚到西北最核心的任务就是“控制和监视”年羹尧。

所以,雍正彻底的对年羹尧失去了信心,他要收拾年羹尧了。

雍正还是很了解年羹尧的,知道尽管年羹尧手握重兵,并且在西北经营多年,形成了以“年选”官员为基础的很强的政治势力,假如他要造反的话,应该是既有能力,又有实力,还有基础。

所以,雍正对付年羹尧的办法就是釜底抽薪:派大内侍卫领班图理琛为钦差大臣,用最快的速度到西北,趁年羹尧不在军中夺了年羹尧的兵权,调离了年羹尧的心腹,并且让年羹尧的副将岳钟琪代替了年羹尧的位置。

等到年羹尧回到军中的时候,岳钟琪已经完全掌控了兵权,成为了图理琛的得力助手和坚强后盾。

所以,年羹尧也只有老老实实的按照雍正的要求,去任杭州将军了。

此刻,年羹尧已经没有任何资本和条件“奢谈造反”了。任凭雍正发落是年羹尧的唯一选择。

雍正的速度之快,就没有给年羹尧有造反的想法的时间,更不用说去策划造反。

很典型的“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意思。

但是,遭遇这个“突然打击”的年羹尧,还没有从“皇上的恩人”和“自我封王”的幻觉中醒过来,在接下来雍正一步一步的贬斥过程中,年羹尧采取的是“赌气对抗”的办法,他很不服气:真的是“狡兔死,走狗烹”吗?

年羹尧的赌气对抗,其实恰恰说明至少在被贬之前,他心里是没有任何“造反”的念头,正因为没有他才会感到更加的委屈和不满。

而这种情绪下的对抗,实际上是在逼着雍正痛下杀手!

造成年羹尧被杀的第二个原因,是出自满朝文武的愤怒,其中还包含着很大成分的嫉妒。

雍正对年羹尧的吹捧,肉嘛,纵容,疼爱让满朝文武简直是“醋意满满”,假如年羹尧能够有些许自谦,能刻意低调,那么这些嫉妒和醋意一时半会不一定有地方发泄,但是年羹尧恰恰就像那个“中举的范进”,极度兴奋下极度狂躁,趾高气昂,目空一切,蔑视群臣,恃宠而骄。

这就给那些御史大夫们一个全力攻击年羹尧的机会和口实。憋着一口恶气和满怀醋意的御史大夫和朝中对年羹尧极度不满的大臣们,在八爷党不怀好意的鼓动下,掀起了弹劾年羹尧的巨大浪潮。

在这个几乎是一边倒的局面下,年羹尧那里似乎是“硬到底”了,当他被满朝文武用吐沫一步一步的贬到杭州看大门的时候,他对自己落到这步田地并未自省,实际上他已经无法自省。他唯一剩下的就是自己的那点尊严和对雍正的极度怨愤。

他用自己的对抗行为,向世人展示了一副“狡兔死走狗烹”,卸磨杀驴的现实画面

这种情况下,雍正就是再不乐意,也只有尽快让年羹尧消失了。

就年羹尧来讲,直到死的那一刻,他仍然是不甘心,不服气的——西北大捷之前,我干什么都行,干什么都对,要多少钱都给,提拔什么人都准,西北大捷之后就怎么就不行,什么都不对了?

其实,年羹尧是得意忘形之后,完全忽视或者试图改变一个根本:就是他永远只能是个奴才!想和主子平等,就是找死。

但是,等他看清楚这一点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6

清朝有非常完备的武将制约制度。就拿抚远大将军来说,康熙指派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赴西北指挥作战。西北的军队只是临时听从大将军的号令。如果大将军王的职务被罢免,权力自然也会收回。

年羹尧统领的西北大军,并不是他自己武装的私人军队。而是由甘肃、四川、新疆的驻防八旗和三省绿营兵拼凑出来的。八旗兵归驻防将军的指挥,绿营兵则归各省提督指挥,提督之上还有巡抚和总督。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监督环环相扣。同时两督一抚又对大将军的权力进行制约。不会因为某个将军或者皇子鼓动,就能随便调动大军造反。

举个例子,年羹尧是大将军兼川陕总督。他可以命令四川的巡抚和提督,让他们出兵协助作战。但是年羹尧不能越级指挥,不经过四川巡抚和提督的同意,就不能直接调动四川省的绿营兵。

就拿《雍正王朝》电视剧来说。军机处为了避免年羹尧兵变,已经提前发密旨给各省的巡抚和提督了。让他们不要听从年羹尧的军令,并且还要配合钦差大臣的行动,将年羹尧的亲信全部架空。



等到年羹尧从蒙古回到西宁行媴后,西北大军的统帅已经全部换了一遍了。年羹尧还能指挥谁造反?

并且,年羹尧身边的将领。很多都是雍正派过去监视他的。雍正若倚重年羹尧,这些人就听从年羹尧的军令。雍正若想罢免年羹尧,只需要朝廷一封上谕,这些人就不会再拿年羹尧当大将军看待。毕竟,这些人效忠的是皇帝,不是年羹尧。



电视剧里面,就出现过雍正派去的卧底,跟雍正密通密折的镜头。其中,以伊兴阿的镜头最多。

这个伊兴阿在电视剧里面的设定,是铁帽子亲王的三世子,雍正派去年羹尧身边,级别最高的卧底。无时无刻不跟在年羹尧后面监视,连九阿哥允禟到西北后,跟在年羹尧后面的也是伊兴阿。(说明年羹尧也信任伊兴阿,没想到他是卧底)




试想一下,自己的亲信被调走。而大将军中军大帐也被图里琛和岳钟琪控制。

岳钟琪是朝廷钦命的新任大将军,图里琛手上还拿着朝廷明发的任职圣旨。年羹尧就算想造反,他手上没有兵,怎么造反?



不少人说,年羹尧没有粮草。所以他没办法造反。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

用粮草制约大将军王,这是邬思道和雍正限制十四阿哥的办法。因为陕甘总督是年羹尧,陕西粮道是李卫,所以雍正能用粮草的办法制约十四阿哥。但是,这个办法对年羹尧无效。因为年羹尧他自己就是陕甘总督,西北大军的粮草,由他自己负责。

户部只是负责粮草转运工作,如果电视剧里面的年羹尧想造反,并且他能控制陕甘川三省的各级官员的话,他就可以造反。

所以,雍正在处理年羹尧时,就不能采用粮草制约的办法。而是直接釜底抽薪,把年羹尧变成光杆司令,他就没办法造反了。



用电视剧里面,年羹尧的话说。这么大的人事调动,怎么自己一点都不知道啊?

可不嘛,雍正是什么心机,年羹尧又是什么心机?跟主子玩,玩的赢吗……

捏死一个大将军,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



总之,年羹尧的权力是雍正赋予的。像岳钟琪和伊兴阿这些人,他们听从年羹尧的指挥,并不是因为年羹尧是大将军。而是雍正让他们听年羹尧的指挥,遵照皇命才从属于年羹尧。只要雍正一句话,这些人立马就会架空年羹尧。

朝廷有制度在,不会因为一人而动社稷。电视剧里面的年羹尧,不懂这个基本道理。死的不冤枉……

7

很多人说年羹尧愚忠,似乎是雍正鸟尽弓藏,卸磨杀驴,不够哥们意思!年羹尧真的是忠臣吗?果真没有过造反的念头吗?我看不见得!



《雍正王朝》电视剧中有几个情节非常值得人品味。

一,卸甲事件。年羹尧得胜还朝,雍正摆宴为将士庆功。见众将军身披重甲多有不便,让大家卸掉盔甲,可众人一动不动。待年羹尧一声令下,这才齐刷刷卸甲。年还一脸得意说他们只认军令!这仅仅是军纪严明吗?不是!

二,孙嘉诚被杀。孙嘉诚是雍正派往他身边警示他的,但凡有点头脑的人也懂得上意。可是他利令智昏,胆大妄为,竟然擅自把孙嘉诚杀了!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

三,蒙古王公跪拜。年羹尧去蒙古王公那里饮酒作乐,竟然接受王公的跪拜迎接。按规制,这些王公贵族只能跪拜皇上,年羹尧此举已经明显有不二之心。



可见,年羹尧不是没有动过造反的念头,他的飞扬跋扈,滥杀无辜也并不仅仅是缺乏政治智慧!他之所以没有造反,只是时机不成熟,暂时不敢罢了。如果不是因为杀掉孙嘉诚引起雍正警觉,十三爷和张廷玉连夜布署岳钟琪接管西北大营,将来有一天时局变化,他起兵造反真的未可知!

那么,他为什么暂时不敢造反呢?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所以没敢轻举妄动!



第一,天时。雍正执政时期,清朝入关已经快八十年,可以说是天下大定,人心思安,满汉矛盾已经弱化,五行八作安居乐业。特别是经过康熙励精图治,清朝经济空前繁荣,历史上称之为“康乾盛世”。一般来说,起兵造反皆是因为乱世,老百姓没有饭吃就会响应造反。而盛世造反,不会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所以必败无疑!还有,吴三桂造反失败刚刚过去时间不久,前车之鉴,犹如警钟!年羹尧岂能不知!

第二,地利。年羹尧的十万大军集中在西北,那里人烟稀少,粮食短缺,粮草主要靠陕西、甘肃、河南等地转运。一旦起兵造反,雍正只要让陕甘总督掐断他的粮道,必然不战而败。粮草对大军有多重要他非常清楚,当年,十四爷当抚远大将军王,雍正安排他做陕甘总督,不就是为了从粮草上牵制老十四嘛。因为粮食被年羹尧控制着,十四爷眼睁睁看着雍正继承大统,也没敢起兵造反。十四爷都不敢造反,他更不敢了!

第三,人和。年羹尧只是一个汉人,后来被主子赏识,改隶汉军镶黄旗,也就是“抬旗”。你当大将军,那些八旗骄兵悍将听从你的号令,可是如果一旦造反,必然引兵哗变!另外,雍正为了防止手下叛乱,实行密折专奏制度,年羹尧的一举一动随时在雍正的监控之中。所以,他的军营并不是铁板一块,最明显的,副帅岳钟琪就不听他的号令,岳钟琪改变驻防移师松潘,年羹尧暴跳如雷,可是,没办法,人家岳钟琪请了上谕!所以,一旦造反,年羹尧必然惨败!

所以,他不敢贸然造反!

8

原因之一是年羹尧认为自己是雍正的心腹大臣,并一贯对雍正言听计从,忠心耿耿的。二是年羹尧杀了在朝中威望极高的孙嘉诚,是自己惹的祸,犯了罪。可能是这些原因导致年羹尧甘心被杀,却不敢造反。还有可能就是那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朝代导致的。

9

抛开年羹尧是否有心造成这个假设,在年羹尧当时没有选择的余地!他根本没有造反的力量!

雍正这个人非常厉害!就算他算准年羹尧不敢反可是他依然做了相当完美的布置!比如,在年羹尧回到帅帐发现主帅换成岳钟琪的时候,他就想叫人拿下岳钟琪!可是岳钟琪却告诉他,这不是岳钟琪自己的决定而是朝廷的决定,朝廷不仅换了主帅,还换了副帅。甚至连副将都换了!而这一切全部已经照会过伊兴阿了!伊兴阿才是雍正自己人!所以,这时候,年羹尧只能从命,没有反抗的机会!

年羹尧调到杭州将军,虽然依然是大官,可是换防新地,从员也只有几千人,想反也没机会!

雍正杀年羹尧是在他庶民的时候,这时候,雍正是赐死年羹尧,却不是灭族年羹尧,这在大臣中是种恩赐,也同样让年羹尧没得选!年羹尧要是逃走那就是罪加一等,直接族灭!

10

造反如同创业,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并不是一拍脑袋就能行,它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成功的概率很小,失败的可能很大。“戍卒叫,函谷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些“创业”口号听起来激动人心,真做起来举步维艰。《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坐镇西北,虽手握重兵,但根本没有反的条件。

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还缺乏正当性

清朝中前期的军事制度有个特点,不允许地方筹粮(三藩除外),不管你地方将领是谁,所需粮饷必须在朝廷控制范围之内。这招主要是为了防地方将领做大,避免出现割据势力。因此,年羹尧在西北打仗的时候,他的军需都要走户部的账。

后来西北大捷,军营每月的花销依旧需要一百五十万两,即便年羹尧夸大其词,一百万两也是底线吧。你年羹尧要造雍正的反,人家肯定会断你的炊,你去哪儿筹款?西北贫瘠之地,也没几块钱。没有源源不断的物质供应,你这造反没有任何的持续性,逃兵只会越来越多。

年羹尧的部队,有八旗也有绿营兵,人员参差不齐。人一旦杂了,就众口难调,各有各的小九九,不可能铁板一块。大家都是朝廷的兵,有共同目标的时候,都能团结在年大将军周围。

但年羹尧如果要造反,这些人就会出现割裂。大多数的清兵,都是有家有口的,人家还指望着打仗挣点钱,回家买房置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呢。他们如果被定义为反贼,那家人也会跟着遭殃的。吴三桂敢闹事,是因为吴军都拖家带口,反起来家里没有后顾之忧。你年羹尧造反,手底下这些人恐怕不会响应。

军营的骨干成员,也并非全是年羹尧的嫡系部队。这些人里面,有八爷党和十三爷故旧。尤其是老十三,振臂一呼,年羹尧的二十万大军,不晓得有多少会倒戈相向。在祖宗的江山社稷问题上,八爷与雍正是一致的,肯定不会站在年羹尧那边。此外,在历史上,岳钟琪家与年家关系一直不好,在关键时刻,岳钟琪会听命于雍正。清朝的常备军,一般都有上百万,年羹尧满打满算也只有一二十万,剩下的都是雍正的,这数据差别太大了。

造反一般发生在大规模失去田地,百姓无家可归,或者无地可耕时,这是群众基础。当时,雍正已经推行“新政”,老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年羹尧造反不得人心啊。

年羹尧“造反”,要出师有名,总得有个“油头”吧,你要打着“天命”的旗号,给人感觉你是真命天子,受命于天,就是类似于“陈胜王”“苍天已死”之类的口号。孙嘉诚曾经借助“天命”求雨成功,拥有最权威的“天命”解释权,但年羹尧却把他杀了,这本就是逆天而行,别说借助天命,只会天怒人怨。年羹尧连这个最具正当性的“天命”旗号都利用不了,至于“清君侧”“吊名伐罪”就更没有说服力。

老十三给了年羹尧一个措手不及

年羹尧杀了富宁安、运粮官,罢免甘肃巡抚,雍正也没说他什么。在杀孙嘉诚的时候,他根本不会想到自己的结局——身首异处,也许还自以为是地认为雍正会默认。但孙嘉诚的死,碰到了雍正的底线,也激怒了朝堂上的所有人,雍正必须要对年羹尧有所行动。

老十三在策划解除年羹尧兵权的行动中,先是调虎离山,安排他去喝花酒,让他对军营失去控制权和知情权;接着调走了年羹尧的嫡系,换上听命于朝廷的新人,让他无兵可用;然后将他调往千里之外的杭州,来了个釜底抽薪。这时的年羹尧,已经是一只被拔了牙的老虎,对雍正已经没有任何威胁。

到了杭州,年羹尧被一贬再贬,已经成了过街老鼠,别说造雍正的反,随便县令都可以欺负他。

秋媚说:年羹尧不管心里想没想过要反,但他确实没有反的资本,人、财、物以及道德制高点都在雍正手里。雍正将孙嘉诚送到西北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了动年羹尧的心思。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