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雍正王朝》里谁才是雍正真正的心腹?贝勒爷中除了老十三还有谁

《雍正王朝》里谁才是雍正真正的心腹?贝勒爷中除了老十三还有谁

2020-09-04 13:21阅读(215)

《雍正王朝》里谁才是雍正真正的心腹?贝勒爷中除了老十三还有谁支持雍正?: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雍正的心腹和支持者还是很多的。不过,心腹和支持者不完全

1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雍正的心腹和支持者还是很多的。不过,心腹和支持者不完全是一个概念。因为心腹必然是支持者,而支持者则不一定是心腹,也有可能是政治投机分子。

按照剧集中的人物出场顺序,加上十三阿哥和邬思道,雍正一共有十三个支持者

年羹尧——最早出场的心腹

除了十三阿哥之外,年羹尧是电视剧中第一个出场的雍正心腹。不过要说明的是,年羹尧在影视剧作品里面的形象,跟他真实历史形象的反差很大,不能把电视剧中的年羹尧直接套用在历史真实的年羹尧身上

在电视剧里,年羹尧是雍正的包衣奴才,一手提拔的心腹。早在雍正赴江南赈灾时,年羹尧就跟着雍正混了。先后为雍正办了:找寻邬思道,追讨户部欠款,屠灭江夏镇,制约大将军王胤禵等等,只有心腹之人才有资格干的事

此外年羹尧为了接近雍正,还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雍正。两人从纯粹的主奴关系,变成了姻亲关系。

到后来,年羹尧更是一跃为雍正旗下的头号心腹,不仅统领西北二十万大军,还有密折陈奏和先斩后奏之权,威风比十三阿哥个张廷玉还大。只不过最后太过于嚣张跋扈,得罪了雍正在内的朝野上下,最后被逼死。但是年羹尧死前,雍正其实并不想杀他,对他仍然有很深的君臣之情。



李卫——最有心机的心腹

在电视剧中,李卫、高福和年羹尧几乎是同时间出场。一开始雍正并不重用李卫,后来因为巧取百官行述,李卫的机灵才被雍正发现,并委以重用。而他的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以知县的身份替雍正暗中监视年羹尧。从这开始,李卫就正式被雍正纳入了自己的核心朋友圈。一步步的高升,最后被委任为直隶总督。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雍正其实在暗中也防着李卫

在推举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时,雍正曾经将李卫召回京城(李卫回京述职,由粮道高升为陕西布政使),让李卫把老婆翠儿和儿子李忠留在四爷府做人质。李卫对此也心知肚明,因此在日后也是非常的小心谨慎,就怕雍正会抓他的把柄,借机弄死他。

后来雍正把邬思道甩给李卫,让他暗中监视邬思道。但是李卫很明白,邬思道是个烫手的山芋,于是他转手又把邬思道扔给了冤大头田文镜。

最后,李卫凭借高人一等的机灵,在服侍雍正二十七年后,得以善终,没有像高福一样被秘密处决。



田文镜——最实在的心腹

在电视剧中,田文镜跟着雍正的时间其实也挺早的。他在被雍正看中时,原本已经被上级罢官,是在雍正的提拔下才得以重用。因此非常感激雍正的提拔之情,先后替雍正办了江南赈灾、追讨户部欠款两件案子。

不过雍正只是用他办事,并不拿他当真正的心腹。他在雍正的眼里,心腹指数远低于李卫和年羹尧。

之后,田文镜揭露了山西藩库造假一事,雍正才真正委以重用,让他在河南试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他对雍正的重用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报答。因此得罪了很多的同僚。后来还因为他在河南搞官绅当差纳粮的新政,导致了一系列后续的政治事件。

总的来说,田文镜属于徇吏,是个好官,就是不讨人喜欢。雍正对他很看重,只是因为他能不记名利的为自己办事。但在很多方面雍正也不对他讲。比如邬思道的背景,雍正就一直瞒着田文镜。



张廷玉——最有头脑的心腹

如果说田文镜是雍正在外省的心腹,不得不委以重用的循吏,那么张廷玉就是雍正在朝内的心腹,不得不重用的循吏。

其实,张廷玉并不是雍正的死党。但是他的脑回路清奇,永远只拍皇帝的马屁。虽然康熙并没有明说是四阿哥继位,但是畅春园传位的那晚,张廷玉凭借自己极高的智商,猜出了康熙的心意。因此在畅春园传位时,张廷玉果断的选择了倒向雍正这一边,不管老九和老十怎么闹,他都是泰然处之,始终站在雍正一边。

别看八爷一党平时的势力很大,但当时在畅春园内,除了八爷党的三人外,大家都已经默认雍正为新君了。而这个大家伙的带头大哥,就是张廷玉。

于是,原本是康熙心腹的张廷玉,顺利得过渡成了雍正的心腹。

其后,张廷玉非常精明的每次都站在了雍正一边。不管是新政还是仪政,张廷玉都把雍正的马屁拍的非常舒服。最终,雍正也把他视为自己的绝对心腹。信任程度绝不在李卫之下。另外,张廷玉还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地方——该他做的事,他绝对不推脱;不该他知道的内幕,他绝对不多问

这样的一个人精,想不受重用都难呐!



张五哥——不是心腹的心腹

其实张五哥也不是雍正的死党,只是有点交情而已。他跟十三爷的关系更好一点,并且他还是十三爷的大舅哥呢。但是十三爷服雍正,张五哥也就顺势站在了雍正一边。

在雍正继位的那晚,张五哥本着敬仰十三爷和雍正的原因,忙前忙后,先是亲自为雍正保驾护航,接着又拿着金牌令箭去宗人府释放老十三。可以什么说,如果没有他,十三爷也不可能那么顺利的就接管兵权。十三爷没有控制不了兵权,雍正也不可能那么顺利的就继位。

张五哥在畅春园的价值,以及他手上的金牌令箭,抵得上千军万马,是雍正能否继位的关键因素。

我怀疑,就算康熙没有传位给雍正,张五哥也会支持雍正。毕竟士为知己者死。张五哥一直想救老十三,也只有老四继位了,才能救老十三。

后来张五哥很知趣的急流勇退,在老十三去世后,聪明的选择去给老十三守陵。最后张五哥也算是落了一个善终。



图里琛——奉行投机主义的心腹

图里琛与张五哥一样,也不是雍正死党。他和德楞泰最早死忠于康熙。但是他们在康熙驾崩前后那段时间,立场转变的很快,为雍正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比如九阿哥胤禟准备逃出去调兵时,雍正就是让德楞泰和图里琛挡驾,让九阿哥的小伎俩不能得逞。注意了,这个时候还没有正式的遗诏公布,康熙只是口谕传位给老四。万一遗诏的继位人不是老四呢

所以,德楞泰和图里琛此时也是在赌博,他们在心里已经默认雍正为新主子了。赌赢了继续高官厚禄,赌输了就陪雍正一起人头落地。真的是拿命在赌前程。

后来的剧情,没德楞泰啥事了,只剩图里琛一个人。然而图里琛就是个人精啊!让雍正不得不用他。(比德楞泰聪明多了)

清查山西藩库案,是他去办的;雍正密谋架空年羹尧,也是他去办的;查抄八爷府,派去监视弘时的人,也是他;弘时派人暗杀弘历,受雍正委托保护弘历的人,也是他。就连替雍正掌管御林军的人,还是他。由此来看,图里琛堪称是武官版的张廷玉

需要说明的是,历史上的图里琛原型人物与电视剧中,不是一个人。电视剧中的图里琛与原著小说中的也不一样

电视剧是把小说中的刘铁成和图里琛合二为一了。前者是康熙的贴身侍卫,后者是个八旗子弟。电视剧的前半段,全部是贴身侍卫刘铁成的剧情,与原著中的图丽琛无关。电视剧的后半段,全部都是八旗子弟图里琛的情节,与原著中的刘铁成无关。

电视剧把两个角色合二为一,也算是比较成功的改动。

隆科多——最让雍正失望的心腹

隆科多这个人,文学作品里面的形象跟他的历史形象反差巨大!

在历史上,康熙驾崩前夕,是隆科多第一个向康熙进言,应立即确定皇位大事,然后他下令将北京城戒严。让步军统领衙门的兵马封锁了皇城,断绝了京城与外省的全部书信来往,导致八爷党与领兵在外的十四阿哥胤祯无法内外呼应。而十四阿哥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雍正骗回京城软禁的。因此不恭维的说,历史上的雍正能继位,隆科多的作用至关重要。

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功劳,雍正才会在公开场合称呼隆科多为舅舅,目地还不是为了拉拢。否则雍正为什么要公开亲切的称呼他为舅舅?隆科多又不是雍正的亲舅舅……



不过在电视剧里的隆科多,就没有什么政治立场了,貌似谁拉拢他,他就倒向谁。畅春园传位之前,隆科多和雍正没什么交集。邬思道凭借他的敏锐度判断,隆科多这个人靠不住。不过康熙在临终前神助攻,让隆科多不敢再两面三刀,实心实意的扶持雍正登基了。(也算是大功一件)

但是雍正继位后,隆科多再次本性复发,他自认为自己失宠了,于是协助老八逼宫。连雍正都没料到隆科多会反水,当他看到隆科多反水后,差点气的没吐血,连声呵斥我瞎了眼了才让你掌着九门提督。后来雍正将他软禁,也是他自找的。


十七阿哥——隐藏的铁杆心腹

十七阿哥胤礼在小说中是雍正的死党,而且是绝对的死党。

在电视剧里,十七阿哥露了个脸,作用不是很大。(另一个铁杆粉十六阿哥更惨,连脸都可没有露)。但是在原著小说里,十七阿哥胤礼可是雍正继位的关键人物之一。

按照电视剧和小说的解释,拱卫京城的兵马分为三支部队: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步军统领衙门。其中西山锐健营的管营提督跟十七阿哥是甥舅关系。后来勤王的西山大营兵马,就是老十七调来的。

在老十七在搞定西山大营后,又去到宗人府放出了老十三。他跟老十三两个人一起去到丰台大营夺权,把丰台提督成文运杀掉,才搞定了丰台大营的兵权。

可以说,十七阿哥在原著中的作用,比十三爷还要大一点。因为老十三是被圈禁了,外面发生的事他不清楚;而老四又要在畅春园牵制住老八、老九、老十,走不开。所有的阿哥当中只有十七阿哥一个人在外面。

别小看了单独在外面游荡的十七阿哥,因为在原著中对此专门解释了这种安排:康熙宣雍正去畅春园时,雍正本打算叫上十七阿哥也一起去。此时邬思道哈哈一笑,说四爷你一个人去就可以了。叫上十七爷,是打算被人家一锅端掉吗

由此也可以看出,雍正和邬思道对十七阿哥是非常的信任!因为他们都没有怀疑老十七的人品。否则所有阿哥都被软禁,老十七一个人在外带兵。他要是有异心,他大可以派兵杀掉所有的阿哥,然后他继位。

电视剧里面虽然弱化了老十七角色,但是凭借畅春园当晚力挺雍正继位,他也担得起雍正心腹这个名号。

孙嘉诚——最有个性的心腹

电视剧里面的户部主事孙嘉诚,是编剧虚构的一个角色。在原著小说中,这个角色的名字叫孙嘉淦。而原著中的孙嘉淦,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康熙五十二年的进士,以敢言直谏而出名。而电视剧中的孙嘉诚,比历史上的孙嘉淦更厉害。他都不叫“敢于直谏”了,而是不要命的直谏。

除了不要命的直谏之外,孙嘉诚的身上还有五个优点:

第一、学问扎实,逻辑清晰。

比如雍正质问他,你凭什么弹劾年羹尧?孙嘉诚理直气壮的回答道:西北打了胜仗,是因为皇上运筹得当,将士用命,和各级官员鼎力支援。又不是年羹尧一个人的功劳,他凭什么独揽所有的奖赏

就这一句话,直接点醒了雍正!

第二、实干,不迂腐。

这点从他在雍正登基后,公然在御前敢跟八阿哥争辩新钱铸造就可以看出,他更关心国家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因为古时候有一条硬规矩,叫:父死,子不改道三年。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在三年里是不能更改父亲定下来的事情。关于铸钱的铜铅比例,康熙的时候就是这么定的,雍正刚继位不能随便改。但孙嘉诚不管这些啥子道理,他就是认定了这事这么干不对,所以一定要改。

第三、做事得体,以理服人。

电视剧中只有两个人在时时刻刻都占着一个理字,一个是雍正本人,另一个就是孙嘉诚。这点仔细看电视剧就清楚了。然而雍正占理是因为他很有心机,而孙嘉诚占理则是他足够的正派,让别人抓不到他的把柄。

第四、身心健康、性格顽强坚韧。

电视剧里支持雍正改革的人,基本上都是病秧子。就算一开始不是病秧子,最后也都会累趴下。但是孙嘉诚的身体非常好!弹劾年羹尧的时候,他到大太阳下面晒了几个时辰他都没晕倒。这身板儿,杠杠的啊!如果他不死,起码也是督抚级别。就跟历史上的孙嘉淦一样,能帮助雍正分担很多工作。

第五、对雍正的忠诚。

纵观孙嘉诚干的每一件事,除了为国为民外的大义外,对雍正的忠诚也是他是办事的动力之一。他的忠诚度应该仅次于李卫,比田文镜还要高一点。因为田文镜是因为得到了雍正的赏识才会那么卖力的干活,而雍正可是什么好处都没有给过孙嘉诚。但是孙嘉诚不计较这些东西,他还是非常有干劲。

就这么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年轻人(电视剧里面的演员太显老了,其实很年轻),他本来应该是雍正在后期最看重的心腹之一。但是却因为跟年羹尧不和,被年羹尧给杀了。

由此可看得出,雍正因为年羹尧杀孙嘉诚而罢免他,并不仅仅是年羹尧嚣张跋扈。雍正更心疼的是一个人才就这么没了。他是由衷的感到惋惜。



马齐——用来平衡满汉势力的心腹

马齐这个人在电视剧中的出场不算少,但总给人一种比较憨厚的印象,没什么亮点。他最早跟佟国维混,算是佟国维的小弟。基本没有自己的主见。

康熙让群臣举荐新太子时,马齐选择跟佟国维站在一条阵线上。后来康熙因为佟国维结党营私罢了他的官,马齐也跟着一起挨了处分。但是康熙没有罢他的官,只是罚俸。这其中的缘由,就是因为康熙担心朝中没有满人担任大学士(马齐是满人,与后来的富察皇后和傅恒一样都是富察氏),会让汉人的势力坐大

雍正登基前后,马齐基本没有贡献。但是雍正登基后,还是要重用马齐,以制衡张廷玉为代表的汉人官员。

不过好在马齐还很识趣,基本上不跟雍正闹别扭。在八王议政时,雍正给了马齐一个最精悍且最准确的评价——张廷玉是自己人,马齐也能算一个

在制衡汉人官员的同时,不给自己添乱,还能稍微办自己点事,这就是雍正对马齐的最高要求了。所以我觉得,马齐其实也是雍正对选拔心腹的最低标准。低于马齐这个标准的人,那就不属于心腹了。





以上便是《雍正王朝》电视剧中,雍正最信任的十一个心腹,若再加上老十三和邬思道,正好凑成雍正的十三太保。

另外,像高无庸、李德全这些人也能算作是雍正的心腹。但是就存在价值来说,远不如以上十三位,这里不细说了。

2

在《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最开始就是一个“孤臣”,追缴户部欠款之时,田文镜被打,老十三胤祥看不惯四哥的行为,曾当面顶他:

“难怪别人都说,你是冷面冷心!”

一句“别人都说”,基本就把老四胤禛的朋友圈全打死了,像这样一个油盐不进,冷面冷心,六亲不认的四阿哥,他究竟有没有支持者呢?

这个答案自不必说,没有支持者,他也坐不上皇帝宝座,但是要说能称为心腹的,其实只有一人。

一、

《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莫过九子夺嫡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康熙帝这老爷子太会生,生出来的儿子个顶个的厉害,具备夺嫡的可能性。

当然,每位皇子背后也少不了强大势力的支持:

简单地举几个例子,比如最早退出夺嫡之战的老大胤禔,貌似愚蠢至极,还被康熙帝骂是蠢猪,就是这样的皇子,也有铁杆支持者。

剧中至少出现两个心腹,一个是池州知府李淦,就是因为大阿哥给他写了信,让他照顾一下侄子,结果误了老四胤禛的差事。他口口声声称呼老大胤禔为本家大千岁,后来老四胤禛处罚他也是按照家法处置的,打了三十板子。

再有一个在大阿哥胤禔被永久圈禁之后,别人避之不及,有个人却找到佟国维,哭哭啼啼希望能尽点孝心……

老三胤祉同样也有心腹,他的心腹主要集中在读书人,比如李绂,他们关系的明确发生在雍正帝即位之后。为什么雍正帝口口声声要杀李绂,最后等老三胤祉求情后又放了他,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瓦解三爷党。

老八胤禩貌似支持者众,其实都是利益驱使,其实杨角风一直怀疑,在老八胤禩名下万永当铺寄存的百官行述,是不是就是老八胤禩用来要挟百官的武器?

围绕在老八胤禩周围的各色人等都有,但都是有所图的,等到繁华落幕,必然树倒猢狲散……

其实除去阿哥们,下面的大臣们也都有心腹,张廷玉夜访的孙嘉诚、年羹尧遣散的师爷、李卫的“嫖妓”小跟班……

二、

那么老四胤禛的心腹是谁呢?

其实无外乎这么几个人选:

从潜邸奴才出来的年羹尧、南方赈灾官场上收的田文镜、扬州码头要饭的叫花子李卫、三朝元老配享太庙的张廷玉、关键时刻举报佟国维押宝老四胤禛的隆科多……

咦,有人可能要疑惑了,一直跟随老四胤禛,并且两次力挽狂澜,拯救他于水火之中的老十三胤祥,竟然连候选人资格都没有吗?

是的,老十三胤祥充其量是老四胤禛的好兄弟,但是并不是雍正帝的心腹,为什么这么说?

心腹指什么?

就是指亲信之人,是亲随, 一些不轻易对别人说的话,可以说给他,特别体己,且能把秘密与重任托付之人。

虽说老十三胤祥在雍正帝即位当晚,以及八王议政逼宫之时,两次力挽狂澜,挽救了岌岌可危的雍正帝。但是雍正帝并未完全信任他,至少在他即位之前,他对老十三胤祥有刻意的疏远。

比如夜宿江夏镇,当刘八女抬出了康熙帝赐的匾之后,众人不得不下马步行。对于这件事,老十三胤祥异常不满,但老四胤禛在当时并没有开导他,甚至都没告诉他怎么报仇。后来年羹尧血洗江夏镇,将老十三胤祥逼入困境,这一出很多人都理解是年羹尧私自行为,其实何尝不是老四胤禛的报复。

三、

再讲追缴户部欠款,老四胤禛完全可以跟老十三胤祥推心置腹,讲出自己这样做的原因。可是他并没有,甚至老十三胤祥前来替魏东亭求情,他避而不见,硬是让“侠王”老十三胤祥吃了瘪。

同样,血洗江夏镇之后,老四胤禛手握太子胤礽跟任伯安的书信,老十三胤祥劝他毁掉,他说的却是关键时刻能救老十三胤祥。此话恰恰相反,因为关键时刻正是老四胤禛出卖了老十三胤祥,默许坎儿送出了信,这才导致老十三胤祥被圈禁整整十年。

那一晚之所以他要去找大和尚,其实正是内心的不安,如果仔细看剧,只要老四胤禛扔掉佛珠,基本就是要杀人了。而那一晚他恰恰当着大和尚的面丢掉佛珠,还问他,地上的到底是不是佛珠?

以至于,即位之后,老十三胤祥也刻意保持距离,下棋都不敢赢他,气得雍正帝反问:

“不下了,总是和棋,没意思。允祥,你是不是瞧不起朕?”

但是这么多年走过来的好兄弟,老十三胤祥却怎么回答的呢?

“臣焉敢,君臣分际,下不僭上,臣是以理而行。”

最后雍正帝又是怎么定位他跟老十三胤祥的关系呢?

他说的是:

“朕要你做朕的十三太保。”

这一句话基本就定性了,老十三胤祥不过是雍正帝的十三太保而已,而十三太保最早的意思是什么呢?其实是出自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他有十三位儿子,包括义子,都被封为太保,由此称为十三太保。

当然,老十三胤祥跟雍正帝的感情并不是假的,他们之间的情感更像是兄弟,而且是互相利用的兄弟。

四、

我们继续排除,张廷玉和隆科多首先给排除出去,其实这两个人都是康熙帝留给老四胤禛的。不能算是心腹,顶多可以称为支持者,不然雍正帝也不会让张廷玉观刑,也不会把隆科多关进大牢。

田文镜也不是心腹,这个人情商比较低,喜欢钻牛角尖,办事一板一眼。前期虽说为老四胤禛效力,但更多的是为朝廷效力,他跟雍正帝一直保留着距离感。后来也是他推广新政过于急切,跟李绂关系闹僵,还是雍正帝来给擦屁股,两个人没有亲密举动,选不上心腹。

再说年羹尧,在雍正帝即位之前,他确实可以称得上老四胤禛的心腹:

开篇老四胤禛去南方赈灾,就是年羹尧接待的,而且把寻找邬思道这么秘密的事情办得相当到位;前面讲到的血洗江夏镇,就是年羹尧替主子报仇,再到后来德妃乌雅氏过寿,也是年羹尧准备的贺礼;甚至于后来他被老四胤禛罚跪,再到给主子洗脚,这也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待遇。

为什么又说他不是心腹呢?

就在于老四胤禛对他的监视,自从血洗江夏镇并私吞了财产之后,老四胤禛就开始对年羹尧实行了监视。如果年羹尧能真的推心置腹跟主子沟通,主动提出江夏镇的银两去向,我想老四胤禛也会理解的。

从前期的李卫派去监视年羹尧,再到后来的伊阿兴、孙嘉诚、岳钟琪等,无一不是在损坏双方的信任。后来年羹尧甩掉了主子送他的佛珠,哭着走向断头台的时候,也宣告了他们主仆恩情的结束。

五、

其实雍正帝有且仅有一个心腹,他就是李卫:

李卫就是一个小叫花子,有了上顿没下顿,如果不是后来跟了老四胤禛,他只有两种下场,一种是被人打死,一种是饿死。在科举舞弊案爆发时,李卫自己亲口说过,自己十二岁就跟着皇上,虽不是父子,但情同父子。

在扬州时,他就跟坎儿讲过:

“咱们算是遇上好人了,以后就是死也要报主子的恩啊!”

他不仅这么说了,实际上也这么做了,他对雍正帝的感情更多的是敬重,和发自内心的佩服和支持。那一次回京,他远远地就步行见四爷,还给孩子起名叫李忠四爷,这绝不是谄媚,而是发自内心的;雍正帝即位了,他仍然称呼主子,毫不避讳,甚至在两个人面对面吃饭时,竟然哭出声来,说着主子瘦了;他曾经去“嫖妓”,见到了雍正帝,还求他替自己保密,你见过哪个大臣敢这么对皇上?

甚至于,处死年羹尧,雍正帝也是派李卫去的,一方面知道他不会为难年羹尧,另一方面也算是对李卫的足够信任。毕竟撤掉年羹尧大将军职务,也是最早从李卫口中说出来的,试问其他人在不清楚雍正帝态度之前,谁敢这么说?

不仅李卫这么对雍正帝,雍正帝同样这样对他:

比如曾静大骂雍正帝,雍正帝四处找人诉苦,而众臣不敢看,不敢说,不敢听,连自己的儿子弘昼也是一句:

“这些狂犬吠日的疯话,儿臣不屑一看,也请皇阿玛,不要理睬。”

只有李卫,当着雍正帝的面大骂曾静是胡说八道,并且脱掉衣服跑到大牢胖揍曾静一顿。试问,除了李卫,谁会这么做,雍正帝见到李卫这样做,是不是更解气?

即使到了杀不杀弘时的时候,也是李卫最终给了雍正帝信心:

“先帝爷千般都好,就是太宽容了!明明知道八爷他们使坏、使绊子,还要加封他们亲王贝勒,这不是,到您这里麻烦了,把这些难题都留给主子了!”

雍正帝立马就心领神会了,回头就把弘时赐死了……

所以,其实雍正帝很孤独,貌似跟随者众,实际上他只有一个心腹,他就是李卫!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关注吧!

3

在《雍正王朝》中,胤禛是一个“孤臣”,所谓孤臣,就是没有派系没有党羽,不通人情,六亲不认,完全按朝廷法度规矩办事的人。像这样的一个人,能有真正的心腹和支持者吗?

答案是肯定的,必须有!

事实上,像老八胤禩那种所谓“贤王”,反倒是没有真正的心腹。虽然八爷党门徒遍天下,从官僚到干吏,从清流到士绅,似乎不乏其人,但这些人支持胤禩终究是有所图的。说白了共同利益在,八爷党就在,共同利益无,八爷党就散。但胤禛不讲利益和人情,只讲法度和规矩,这样的人肯定跟从者寥寥,但只要有人跟从,那就不是为利益而来骑墙派,而是死心塌地的追随者。

而我个人觉得,心腹和支持者所属的圈层又不太一样。心腹的圈层更近一些,属于胤禛最放心的一类人,为支持者的圈层稍远,属于有一定距离感的一类人。综观全剧,胤禛真正的心腹有胤祥、李卫二人,支持者有张廷玉、邬思道、田文镜三人。



首先说心腹二位,胤祥自不必说,从做皇子时二人便不分彼此,共谋大事,为朝廷风里来雨里去。可以说,关键时刻,胤祥替胤禛背了很多锅,顶了很多雷,扛了很多负担。尤其是两度帮胤禛夺回了丰台大营的兵权,可以说是居功至伟。虽说胤禛做皇帝后,二人开始有了君臣的距离感,但也唯有胤祥可以真正参与到胤禛的政策制定、选人用人甚至是储君选择的问题上来,绝对是心腹中的心腹。



相比于与胤祥的兄弟情深,胤禛与第二心腹李卫的关系名为主奴,实似父子。十二岁就跟着胤禛入府为奴,李卫比胤禛的亲儿子都懂得主子爱什么,恨什么,欢喜的是什么,担忧的又是什么。李卫虽说是奴才,但跟主子也不藏着掖着,他是发自内心地感激和敬爱他的这位主子:给儿子取名叫李忠四爷,却看不到一点谄媚之心;吃饭时能对坐在龙床上,看到主子饭量锐减竟哭起了鼻子;让主子抓到了自己养歌妓,像个犯错误的孩子似的求主子能帮自己瞒着老婆;听说主子被曾静造谣中伤,招呼都不打,跑到天牢里就是一通暴揍。这哪里是一对普通君臣和主奴能做出来的事,这明明就是一对亲密的父子,说是心腹毫不过分。



再说三位支持者。张廷玉是一个超级职业的官僚,他支持的永远是皇帝,而不是别人,他效忠的永远是皇权,而不是其他。他办事有分寸感和距离感,知道什么该说该做。这样的人看似没有感情,但朝廷需要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他是了然于胸的,胤禛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是看在眼里的,他从内心支持胤禛的新政,所以在八爷党逼宫的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替胤禛道出了公道话,袒露了肺腑言。



田文镜也是这样,他不是胤禛的兄弟儿女和家奴,胤禛也有很多事不便让他知道,二人不过寻常君臣而已,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了朝廷百姓愿做孤臣。所以,田文镜从一开始就跟着胤禛办各种难差,以至于被贬到陕西去做知县。后来在山西发现诺敏欺上瞒下,毫无顾忌,上本启奏,不惜得罪封疆大吏,反复查访,这才真相大白。主政河南后,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得罪任全河南的官员士绅都在所不惜,坚持胤禛的新政从没有过一丝动摇的念头。而就是这样一个死倔死倔的酷吏,却整夜整夜地泡在洪水里,不忍看到一个老百姓挨饿受苦。



那么,邬思道呢?夺嫡时他多次献计,帮胤禛顺利继位,却甘冒兔死狗烹的危险。正如他自己所说,是为天下苍生而来,亦是报答四爷的知遇之恩,这恐怕不完全是客套话,而是真心支持胤禛这个能为国家办实事的孤臣。即便是在逃过一劫,无奈“半隐”之后,邬思道都没有彻底丧失过初心和热血,通过李卫向胤禛举荐年羹尧为大将军,帮助田文镜捣毁诺敏欺上瞒下的阴谋,以老迈之躯远赴西北协助年羹尧平定罗卜藏丹曾。如果没有对胤禛发自内心的支持,他是不会做这些的。

4

在《雍正王朝》中为了打造雍正皇帝锐意进取,不畏艰辛改革家的形象,雍正的支持者设置的不是很多,我在这里把他们分为三类:第一,生死兄弟;第二,心腹;第三,宠臣。

一,生死兄弟只有一位就是十三阿哥,怡亲王允祥。
从南下
筹款赈灾,到催讨户部欠款再到销毁《百官行述》,兄弟俩一直结伙办差,推心置腹,共对危局,从未有过龃龉。允祥被康熙圈禁,对他念念不忘,时时找机会想把他放出来还是当时的雍亲王。

直到康熙驾崩,雍正返回潜邸,为保万无一失,邬先生建议从不同衙门调兵负责安全,只有一人能完全节制这些队伍就是允祥,这种权利一直伴随允祥终身,京城防务除了皇帝亲自下旨,只有允祥有权调动,连雍正的亲儿子也没这个权利和信任。可见,雍正把身价性命托付给了这位十三弟。

后来八爷一党逼宫,在关键时刻,雍正不问别的,就问“允祥在哪,你们把他怎么了?要是允祥不测,朕绝对不会放过你们。”人在最危险的时候想起的人,就是最亲近的人。允祥绝对是雍正最亲近的人。

兄弟俩最大的分歧竟然在于如何对待八爷党,允祥被这几位兄弟陷害长期圈禁,但是他经常劝谏雍正要善待他们,心胸宽广,雍正不能比。允祥也是清朝第一位恩封的铁帽子王。

雍正与允祥是清朝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兄友弟恭的典范,也是君臣一心,共襄大业的典范。

二,心腹

在这部剧中雍正最亲近的两位心腹是年羹尧和李卫。田文镜包括张廷玉只能算作宠臣不能算作心腹,所谓心腹,“可言私家事也”。也就是说心腹是能给领导办私事,办脏事,甚至报私仇的。

在剧中,雍正的母亲要做寿,给他准备寿礼的是年羹尧,虽然雍正为此事和福晋发了火,也是为了年羹尧的前程着想。雍正在江夏镇受辱,屠了整个镇子给雍正报仇,又把雍正想要的当票弄到手的也是年羹尧,年羹尧的妹妹是雍正的宠妃,就是在《甄嬛传》中恃宠而骄的年贵妃。

后来,年羹尧升陕甘总督回京谢恩,没有先找雍正反而跑到八爷府,被雍正责骂,甚至让他端洗脚水,为雍正洗脚,但是正所谓“自己的狗才好打。”正是因为他是心腹,他才会如此在意年羹尧的动摇行为,也才会用如此低级的手段进行惩罚。

李卫不用说了,他给儿子起名李忠四爷,雍正知道了大笑,给改了名字叫李忠。但是认可了李卫的一个“忠”字,这是很难得的。

科场舞弊,敢直接去科场抓人的是李卫,有人写书骂雍正,雍正为表大度命令监牢好好照顾,敢过来把他打一顿的是李卫,杀年羹尧的还是李卫。

虽然年羹尧后来恃宠而骄,导致雍正不得不杀了他,但是就整部剧而言,雍正真正信得过的心腹只有两位,年羹尧,李卫。

三,宠臣

在剧中雍正的宠臣还是不少的例如:隆科多,张廷玉,田文镜以及孙嘉诚。

隆科多可以说有拥立之功,前期雍正对他颇为倚重,但是隆科多过分贪婪,以至于逐渐失宠,最后竟然和八爷党搅在一起。

张廷玉老成持重,身为汉臣,最后位列宰辅,大臣中排名第一,死后雍正许他配享太庙,整个清朝,汉臣中只有张廷玉一个,可见恩宠,但是张廷玉所办多是国事,“九龙夺嫡”时他也从未站队,虽然做不了雍正心腹,但是老成持重,不涉党争,可以说是国家柱石了。

田文镜,孙嘉诚办事肯出死力,不畏强权,不谋私利,是雍正重用的改革先锋,但是田文镜手段酷烈,难容于众,孙嘉诚做事迂腐,行为孟浪。两人也算不上潜邸旧臣,能成为宠臣已经不错了。

5

雍正的心腹其实还是很多的,当然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当皇帝前,一个是当皇帝后。大臣里有年羹尧、田文镜、隆科多、李卫、张五哥、张廷玉、图里琛、李德全、孙嘉诚、岳钟琪、刘墨林、尹继善、王文昭、乔引娣,王公贝勒也有:三阿哥胤祉、简亲王三世子伊兴阿。一共16人,都是或者曾经是雍正的心腹。

一开始,胤禛和胤祥奉命去江南筹款赈灾,遇上了两个人,遇上了官居四品、任杭州参将的年羹尧和官居七品却被停职的扬州知县田文镜。在赈灾济民的过程中,这两人为胤禛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此期间,胤禛又收了个叫花子李卫做为贴身奴才。

回京后,胤禛接手追讨户部欠款的差事,年羹尧和田文镜又继续为胤禛的得力干将。但是因为追款的事情涉及国之根本,最后不了了之,康熙为了保全胤禛,使出了罚大臣保皇子的招数,将田文镜贬为地方官。而年羹尧则因为八爷胤祀的举荐,接任四川巡抚。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起,年羹尧萌生了墙头草的心态。

在追讨户部欠款的过程中,太子一党为了凑钱还款匪夷所思的搞起了用人命换钱的勾当。对方则是八爷党的部下——时任江南盐道的任伯安,因为营救押在刑部大牢被判处死刑的两个兄弟,买通了太子党的部下——刑部尚书等人,安排自家庄子里的张五哥去顶罪。但是令这些人没想到的是,张五哥曾经在江夏镇救过老四和老十三的命,就在张五哥问斩之际被老十三带着皇上及时赶到刑场予以营救。于是,张五哥化险为夷,当上了皇宫侍卫,自然感激老四、老十三的救命之恩。

因为刑部冤案的事情,康熙大为震怒,众皇子尤其是太子党和八爷党的斗争逐渐白热化,众多朝臣也有卷入其中的倾向。为了稳定大局,康熙先废太子然后又复立,同时罢了首辅大臣佟国维的职务,却安排他的侄子同时也是当年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战将隆科多担任京城九门提督。在接下来粉碎太子图谋政变的斗争中,隆科多与胤禛奉旨密切配合,稳住了局势。

二废太子可以说是太子党、四爷党、八爷党的一次集体交锋,动作尺度最大的除了企图造反的太子党外就是血洗江夏镇、查封八爷党的万永当铺收缴《百官行述》的四爷党。最后按照康熙的处置结果来看,太子党全军覆没,四爷党内的二号人物老十三被圈禁算是折损过半,八爷党看似没有被处罚,但是随着江夏镇的覆灭和万永当铺被查封,整体实力也损失惨重。但是八爷党明显留了一手,那就是没有像上次参劾在追缴户部欠款时逼死老大臣的四爷党人物田文镜那样参劾制造江夏镇血案的年羹尧。笔者揣测,这是有意在拉拢年羹尧,达到削弱四爷党的目的。而胤禛则在江夏镇这件事中意识到了年羹尧的狠毒,由此产生了戒心,于是安排培养了数年的李卫担任四川的地方官,以此监视年羹尧。李卫从此彻底成为胤禛真正的心腹!

直到康熙五十七年老十四出兵西北,为了防止军权被八爷党一家掌握,胤禛举荐年羹尧去担任后勤总指挥。从这一过程中,年羹尧墙头草的心态表露无遗,胤禛自然也心知肚明,但是用人之际也只好用人不疑了,同时还是安排李卫去监视。从跟随年羹尧去四川任地方官到西北,李卫始终将年羹尧的一举一动及时告知胤禛,由此得到胤禛的器重。

康熙驾崩前后,传位诏书由张廷玉和隆科多执掌,在康熙驾崩前后,二人鼎力协助胤禛顺利继位,成为雍正时期最为得力的股肱大臣特别是张廷玉在后来雍正一朝兢兢业业协助雍正推行新政,功不可没。而在雍正继位这一过程中,侍卫张五哥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先是护卫胤禛进入皇宫,在康熙传位完成后又将调动兵权的金牌令箭交给胤禛,为胤禛放出老十三夺取丰台大营兵权稳定局势立下大功,因此也可以称得上雍正的心腹。

雍正继位后,第一次朝会上,位居阿哥之首的三阿哥胤祉第一个公开表态支持雍正,当然也是说到做到。在稍后的科场舞弊案中暗中帮助雍正,既维护了雍正的体面又成功缉拿了不法之臣。后来在奉旨查抄八爷党财产的时候,胤祉也是毫不犹豫,因此也可以算作雍正的心腹吧。

雍正继位后同时提拔田文镜和李卫担任河南巡抚和江苏巡抚,并且在破获山西官员营私舞弊和科场舞弊案中立下大功。并且在后来在两省推行的新政过程中,两人均坚定不移的执行朝廷政策,任劳任怨、敢作为敢担当。作为大内侍卫的图里琛也开始崭露头角,先后多次担任钦差大臣,在破获山西官员营私舞弊和收缴年羹尧兵权两件大事中也是功不可没,算得上雍正的心腹。后来在铁帽子王同朝议政期间率领大内侍卫保卫澹宁居,逮捕投靠了八爷党的上书房领侍卫内大臣隆科多。

还有年羹尧,因为西北战事紧张,雍正不得不再次让他出任抚远大将军之职,但是却已经表露出对这个人的不信任。于是运用密折专奏的办法安排人去监视,而其中最为倚重的就是皇族出身的简亲王三世子伊兴阿,此人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在年羹尧任职大将军期间,绝对是雍正值得信赖的皇族人物,既然有密折专奏之权那就绝对是心腹人物,对于收缴年羹尧兵权、稳定西北也是立下大功之人。

雍正年间的第一场科举考试虽然不顺利,却也为他网罗了一批人才,比如刘墨林、王文昭、尹继善。刘、王二人都成为雍正的贴身大臣。刘墨林后来在随宝亲王巡视期间遇袭身亡,王文昭则在议政过程中第一个站出来揭露八爷党的不臣之举,尹继善则被外放给李卫当了藩台,三人也应该都算是雍正的心腹。

孙嘉诚原是云贵司主事,六品官,因为在铸币一事上忠言直谏,受到雍正的关注,迅速被提拔到监察御史这一类似于当今中纪委的岗位上。在后来的几场大案中全力支持雍正的决策,更是在弹劾年羹尧一事中再次忠言直谏。有人说雍正派孙嘉诚随年羹尧去西北是为了借刀杀人,但实际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此。西北也是朝廷推行新政的重中之重,需要一位得力的文官去执行,因此孙嘉诚担负的任务不亚于田文镜和李卫,因此算得上雍正的心腹。而年羹尧因为杀害孙嘉诚,引发朝野震动,彻底失去雍正的信任与庇护,被雍正先辱后杀。

年羹尧倒台后,接任大将军职务的是岳钟琪,剧中没提他有什么过人之处,但从正史来说,岳钟琪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的著名战将。剧中虽然没有明说他和雍正有什么关系,但是能一下子提拔到大将军职位上并且还不是过渡人物,如果非雍正器重自然不可能担任如此要职。因为西北不仅仅是边防重地,同时也是推行新政主要内容之一——火耗归公试验之地。

大人物说完了,说说小人物。

第一个就是李德全李公公,侍奉康熙几十年,深得信任,紧接着又侍奉雍正并且继续得到信任,也算是心腹人物。

第二个是乔引娣。

原本是老十四的相好,雍正为了处置老十四将其拉到自己身边当宫女。后来被雍正忧国忧民的所作所为感动,从此死心塌地为雍正效命,也算得上雍正的心腹。

6

先纠正提问者的一个错误,清朝的皇子并不像明朝那样,生来就是亲王,是要有一定成绩才能被授予爵位的,而且最低只是贝子。并不是所有皇子都是所谓的王爷、贝勒爷,没有爵位的皇子大有人在。诸如胤祥、胤禄、胤礼,终康熙一朝都没有被授予任何爵,他们的爵位都是四哥清世宗给的,而不是父亲清圣祖。因此,提问者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



电视剧《雍正王朝》刻意在为即位前的雍正营造一个“孤臣”的形象,因此除了胤祥以外,并没有过多地提到与之有盟友关系的其他兄弟。换句话说,如果就电视剧《雍正王朝》而论,雍正的心腹兄弟只有一位,那就是胤祥。



但是,真实历史上,在一众兄弟当中,清世宗的盟友远不止胤祥一位,最起码还有胤禄和胤礼两位。虽然这两位在所谓“九子夺嫡”期间并没有公开为清世宗站台,表面上摆出一副与世无争的姿态。但是,从清世宗即位之后给他们的待遇来看,应当说这两位早已倒向了清世宗的“雍党”阵营。



先说胤禄。他是清圣祖的第十六子,终康熙一朝没有得到任何爵位。康熙六十一年,清世宗即位当天就把自己的保卫工作交给了胤禄,可想而知,清世宗是信任胤禄的。否则,即便胤禄只是一个置身事外、没有参与“九子夺嫡”皇子,清世宗也断然不敢把生家性命交付出去。毕竟,理论上胤禄也是清世宗的皇位竞争者之一。雍正元年,庄靖亲王博果铎去世,清世宗违背常规,跨过承泽裕亲王硕塞系的小宗旁支,以过继的形式硬生生帮胤禄抢来一顶铁帽子。要知道,与清世宗关系最铁、没有之一的胤祥,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清世宗卖命,到头来也不过就是得了一顶铁帽子而已。说胤禄不是“雍党”骨干,你信吗?



再说胤礼。他是清圣祖的第十七子,和胤祥、胤禄一样,终康熙一朝也没有获得任何爵位。当然,真实历史上的胤礼可没有像《甄嬛传》里那样给四哥送顶绿帽子。雍正元年,胤礼被即位伊始的清世宗册封为果郡王。雍正六年,晋封果亲王。和胤礼一样没有爵位且没有涉足“九子夺嫡”的皇子并不少,比他年长的也有,凭什么这顶郡王的帽子会落到他的头上? 但是,为什么胤禄得了一顶铁帽子,而胤礼为仅仅得了个郡王呢?这可能和他的岳父阿灵阿有一定的关系。实际上阿灵阿不是别人,正式清世宗的亲姨父,可偏偏这位姨父却站到了其政敌胤禩一边,搞得清世宗非常气愤,直到即位之后气都没有消。清世宗即位之后,对阿灵阿进行了总清算,顺带着连自己的表弟、阿灵阿的儿子阿尔松阿一起清算了,足见清世宗对这位姨父有多痛恨。虽然胤礼早已倒向了清世宗,毕竟有这一层关系,清世宗对他可能多少还是有些不放心的。只封郡王,很可能还是一种试探,既试探胤礼的反应,也观察之后处理阿灵阿父子时胤礼的态度。当然,从后来晋封亲王来看,胤礼交出的答卷还是很让四哥清世宗满意的。自此,胤礼彻底成为了清世宗的心腹,从清世宗临终前把胤礼留给儿子清高宗做顾命大臣也能看出一二。



此外,胤祺、胤祐等人虽然没有涉足“九子夺嫡”。但是,即便没有站到清世宗一边,与清世宗之间的关系应当还是比较亲近、融洽的。否则,仅凭胤祺是胤禟的胞兄这一点,也够他喝一壶的。

7

《雍正王朝》之中,与雍正一心的主要有怡亲王允祥、张廷玉、田文镜和李卫这四个人。

当八爷党要求八王议政逼宫之时,雍正皇帝面对满朝文武官员,在内心一一做了评价,当时朝堂之上,只有张廷玉和他一心,其他人均持左右摇摆甚至反对雍正皇帝的态度。

但张廷玉是否是雍正皇帝的心腹呢?

张廷玉只能说与雍正帝执政理念一致,但算不上心腹。张廷玉是汉臣,且也偶尔面对朝中政务摇摆不定,特别是面对旗人问题之时,张廷玉也曾随从八爷党和隆科多等人的观点,后被雍正帝点醒。在《雍正王朝》中,张廷玉实际上扮演的是一个辅助雍正皇帝推行新政的角色,他支持雍正帝,并非因其与雍正帝关系好,而是从朝政大局出发,如果换个皇帝,他仍然如此。

至于怡亲王允祥自不必言,绝对是雍正帝的心腹了。雍正帝当阿哥之时,两人关系便十分要好。曾协助胤禛治黄河,帮助他处理琐碎事务,遇有四阿哥不能出面的情况,他都出面予以解决。在雍正帝即位之时,帮助调兵救援;自己病重之时,为找人接替军务,不惜放下感情纠葛,去求老十四。在八爷党逼宫之时,虽身患重病,冒死也要帮雍正帝解决军事问题。怡亲王允祥当为雍正皇帝的第一心腹之人。

李卫和田文镜同样如此。他们与年羹尧一样,是当时四阿哥胤禛的门人和家人,但年羹尧随着军事方面做大,一意孤行,手握兵权,不知天高地厚,惹怒了朝中文武百官,触怒了雍正皇帝,最终身死。

田文镜和李卫则不然,如果说田文镜尚且是为了国家政局,任劳任怨,甚至背负了酷吏的骂名。那么李卫当官则完全是为了雍正皇帝,替主分忧。甚至在曾静发布逆言之时,李卫气不过,去劳中对其大打出手。由此可见李卫和田文镜对于雍正帝的忠诚。

在真实的历史中,还有一部分官员也是雍正皇帝的心腹,如鄂尔泰,但《雍正王朝》中没有提及。

影视剧中而言,除了以上官员和怡亲王允祥之外,与雍正帝一心的贝勒爷可能就是三阿哥允祉了,他虽然没有真正参与到朝政中来,但也没有如八爷党那样反对雍正皇帝,遇有事情,也是加以帮助。后期主要是一种不争的态度了。至于十四阿哥以下的一些小阿哥,也有与雍正皇帝一心的,如在即位之时,便有小阿哥说听到皇父说要传位于四阿哥了。虽然后面也没有演绎他们具体的事件,但在当时,他们也可以算作与雍正皇帝是一心的。

整体而言,《雍正王朝》是以九子夺嫡贯穿始终的,即使最后雍正暴毙之时,还出现了胤禩的幻影。实际上,并非如此,雍正帝上台不就便将八爷党治罪了,虽然历史小说和真实的历史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也不妨一看,以了解作者或编剧的精彩构思。

8

康熙皇子中,真正能够算雍正心腹的只有十三这么一个而已。

不过,此外还有几个相对亲近雍正的,也就是十五、十六、十七这三人。后面的小弟弟们都因为太小而无法在九子夺嫡中出力,那是想投资也没有啥机会的。

十五阿哥于雍正八年封郡王,第二年死。

十六阿哥是十五的同母弟,雍正元年奉命出继庄亲王博果铎,享世袭罔替(后因支持弘皙被乾隆夺爵),想来,铁帽子王给十六必定是因为之前已经投诚雍正。

十七阿哥算是结局最好的,雍正元年就封果郡王,六年晋亲王,雍正临终命其辅政。乾隆3年死,因为绝后,过继弟弟弘瞻为嗣子,属乾隆给予的非常恩宠。

当然,这果亲王就是《甄嬛传》中的那位,只是从无可能有这样的情节发生。

下图为郎世宁画的十七阿哥像:


9

不久前刚刚看完《雍正王朝》这部非常经典的电视剧,下面就这个问题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1.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就是与世无争,在片尾雍正与弘昼的谈话中就能体现出来了,雍正对弘昼说,我像你这个年龄的时候每天都是在家里吃斋念佛的。后来太子倒台,在十三爷与邬先生的建议下才在暗中参与夺嫡,(当然这不排除雍正本事就没有这种想法,可能是在做戏)在这一时期剧中雍正的心腹除了自己府里的奴才在朝堂上基本上没有人,毕竟雍正一直在康熙面前以孤臣自居 主要心腹就是年羹尧,李卫,十三爷还只是兄弟关系而不是君臣关系,把十三爷作为心腹还不是很合适。至于邬先生只能就是藏在背后的智囊。结论:在这一时期,年羹尧是主要心腹,(雍正府里出来的奴才里在朝廷里当的最大的官,官至陕甘总督)雍正此时进行的一些政治活动都是围绕年来进行的。李卫当时还是一个小县令而且大字不识几个,跟年羹尧的封疆大吏相比还是提不上台面的。

2,雍正登上帝位以后,首推心腹,十三爷,在剧中为雍正可以顺利登基是居功至伟,可以说没有十三爷也就没有雍正皇帝 。

其次,年羹尧。为了西北的战事,雍正可是把年羹尧宠上了天,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年羹尧那里,甚至不惜在佛堂面前祈祷,年羹尧获胜归来以后甚至百官跪迎,妹妹立即晋升为皇贵妃,基本上可以说能赏的都赏了 ,当然后期年羹尧狂妄自大以至于被赐死,这都是后话了。

再就是李卫,这时候的李卫就已经是一位封疆大吏了而且最主要的是李卫的忠诚是只针对于雍正的,从雍正把推行新政的任务交给他就可以看出,后期曾静辱骂雍正李卫如此生气也可以看出来,李卫是一种把雍正当主子的,眼里一直都只有雍正,这也同李卫的出身有关,从一个小乞丐当到两江总督 ,这都多亏了雍正。

图里琛,图里琛一直是忠于康熙帝的雍正登基以后也一直深得雍正信任,好几次比较重要的钦差大臣都是派的他,对于雍正也是忠心耿耿,不过个人观点,他的信任是只针对于皇帝的,如果八爷即位他可能也忠于八爷,是个合格的侍卫首领。

隆科多,康熙临死前密诏隆科多,让他为了确保新皇即位做了很多措施,当然雍正即位以后也是很感激很信任他,公开叫他舅舅等,隆科多也是一直身居要职,后来隆科多逼宫也是雍正所没想到的,所以隆科多给雍正带来的伤害也是很大的。

张廷玉,张廷玉在剧中作为两朝元老,两朝宰相,上书房首辅,高官厚禄,作为汉人真正是把官当到头了,在剧中八爷组织八王议政的时,在雍正处于劣势而没人帮他说话的时候张廷玉站了出来,也就像八爷说的 满朝文武除了张廷玉还有他亲自给掌过灯的王文昭还有谁给他说话的。张廷玉作为康熙的老臣,甚至是托孤大臣,他对雍正的忠诚可能更多的是对雍正的认可,雍正毕竟也是古往今来最勤政的皇帝。

以上就是一些个人观点 ,不足之处,请大家互相交流

10

真正的心腹往往是自己一步步培养出来,知根知底的。

剧中当然指的是是李卫了。雍正对于贪污腐败的官员是非常痛恨的,李卫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在民间威望非常高。因此雍正不用去担心李卫因贪污腐败,败坏了自己的名声。而且李卫对于雍正的忠心耿耿,为人不居功自傲,也是雍正信任他的主要原因。

至于贝勒中除了老十三还有谁会支持雍正这个问题,应当是没有了,毕竟谁也不会想到皇位会落到不起眼的雍正手上。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