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百年来大清朝一直被后人骂:丧权辱国、卖国求荣。它确实也签了不少这方面的条约。但不好意思,在整个人类丧权辱国、卖国求荣的历史上,我大清还真排不上号。

人类历史上丧权辱国、卖国求荣排第一的条约是:布列斯特条约。就是咱们大名鼎鼎的战斗民族、强大无比的苏联签的。当然,他是丧权辱国、卖国求荣的那一方。

布列斯特条约使苏联失去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国5分之1的人口,全国、苏联全国90%的煤炭,73%的铁矿石开采量,和全国54%的工业,33%的铁路,口袋里全部的钱,用来战争赔款。

德国付出的是:我不打你了。

毛子办事狠辣,卖国也是不手软的。

苏联为什么签署这么苛刻的条约?原因很简单:让德国打的没招了。

当时已经是一战后期,德国在西线拿出3分之2的兵力和英法美3家世界级大国打。拿出3分之1的兵力在东线和苏联打。我们都知道二战时期,德军打到了苏联首都,但在一战的时候德军也是兵临莫斯科了。德国在战争的后期,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凭借3分之1的兵力就可以横扫新生的苏联。打到他们首都,逼他们签这么残酷的条约。

苏联人开始也不乐意签,但不签就打你,打完了,涨价,最后还是在列宁的强力主持下,签了条约。

到了斯大林执政的早期,苏联依旧是落后的农业国家。斯大林认为苏联想强大,想不再挨打,就必须走工业化路线。但是,工业化路线不是你想走就走的,得建矿山、建钢铁厂、建机械厂、建铁路、修公路......而建设这些东西就得有机器设备。这就是个死循环,因为苏联当时没有工业实力,生产不出来这些设备,那就又无法进行工业建设。

这些设备从哪来?只能是买。

美国最初对苏联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的机器设备,很多都是从美国买的。当然,也从英国、德国、法国买。而你买东西就得花钱。当时苏联贫穷落后,有钱买吗?没钱。

没钱买怎么办?好办,卖粮食。

苏联当时是靠大量的粮食出口换来了资金,进而再买建设工业化的机器设备。

但这里面有很大的问题,苏联依旧是落后的农业国家,粮食生产的效率本身就不高,勒紧裤腰带能养活自己就不错了。而且粮食是一种廉价的低端商品,机械设备又是极其昂贵的高端商品,简单的讲,得用很多很多的粮食才能换来机器设备。

苏联的粮食本来将将够养活自己,他又拿出了很多很多的粮食去换外国的机器,结局很明显:自己不够吃。于是发生了大饥荒,全国饿死了几百万、上千万的老百姓。

这样的局面是斯大林这些人心知肚明的。

拿到这些机器设备以后,有了这个起点,苏联确实是建设起来了现代工业,迅速崛起。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什么救世主,没那么神奇玄幻的一群人,瞬间就把世界变美丽,美丽的只有谎言。什么事都是有代价的,什么事都是反正两面的。就像长城、兵马俑,辉煌的背后就是老百姓的累累白骨。然后老百姓看着还激动万分,跪底下歌功颂德,觉得骄傲无比,无比自豪......

蠢人之所以是蠢人,就是因为他看人看事,只看一面,而且是只看经过修饰的那一面。

所以说远远谈不上苏联一接手,沙俄立马大变样。苏联的崛起是有前提的。

首先是签布列斯特条约,通过卖国求荣、丧权辱国换来了时间。先保证自己活下去,然后再发展。这其实没什么大问题,我们古代就有卧薪尝胆、胯下之辱,勾践还吃屎呢,这又是毛子比不了的。汉初以及李世民刚登基,都有忍辱的经历,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经历,才有后面汉唐的崛起。二战后期,苏联也顺势收回了布列斯特条约失去的全部东西,还有赚头。

我对布列斯特条约只是一种调侃,并不是不认同。

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以义和团为主体:我们有骨气,我们意志坚定,我们不怕死,打不过也得打......苏联也是一样。最初也是绝大多数有骨气的苏联人坚持要打,结果不怕死,意志坚定,有骨气,你还是打不过。打不过也得打, 最后还是打不过。最后是让德军打到了首都,这些苏联有骨气的人也就都怂了,签吧......

口号,干不过大炮。

意志,扛不住炮弹。

想打赢得有自己的大炮和炮弹。而斯大林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他是靠1000万条人命,1000万自己国家老百姓的人命换来的现代工业。

那么,这种伟大、这种进步、这样的工业化,还有没有意义?还有没有价值?就又成了问题。这种事的是非对错,按理说不应该有争议。但是,现实情况是由很大的一部分底层老百姓,他肯定会坚决的举双手赞成。他是底层的老百姓,统治者拿底层老百姓的命不当人命,这些底层的老百姓依旧会支持,这就是奴性,被驯化的太完善了。

不信咱们做个小测试:汉武帝和匈奴打,死了全国一半的人口,如果说汉武帝选择和亲,嫁一个女儿给匈奴,换来两家和平,前提是肯定能和平,作为老百姓,你怎么选?

这个测试我以前就做过,即便是现在,老百姓,大多数还是选择死1半老百姓,而不能接受和亲。皇帝嫁女儿给匈奴是屈辱,千百万的老百姓卖儿卖女就不屈辱吗?

之前有个人给我这个小测试做了留言:和亲?笑话!这个义薄云天啊......

没办法,很多事都是双方面的,说统治者愚民,其实你仔细品,大多数的民他就乐意被愚。因为愚很爽啊,不用思考。统治者不拿老百姓的命当回事,大多数的老百姓也不拿自己的命当回事......他家破人亡了都还得为统治者去考虑。

斯大林拿1000万人民换工业进步的是非对错,咱们还是搁置吧。

但这件事还有后续:

我们都知道二战苏联是牺牲了2000万人才换得了胜利。这笔账不对,还得再加1000万,就是先前饿死的那1000万。没有这1000万人,苏联打不赢二战。

苏联用这1000万人的饿死换来了机器设备,也换来了工业化。也正是有工业化的基础,苏联才能造出那么多的坦克、飞机、大炮.......从而击败了德国。如果当年苏联不走这条路,走的是农业路线,或者是工业化晚几年,他在二战的时候也就灭亡了。绝对打不赢。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么丧心病狂、灭绝人性的政权灭亡就灭亡吧。但事情还没这么简单,因为德国那边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希特勒打苏联有着明确的目的,他就是要为日耳曼人夺取生存空间。他在上台之前,在监狱里就计划好了:夺取东方的广大领土,消灭那里的斯拉夫人和犹太人。他是有目的的要消灭这些种族。所以德国打进苏联以后,对已经投降的乌克兰、俄罗斯人是极其残忍的,就是要这些人死绝了。

如果斯大林没打过希特勒,德国占领了苏联,苏联人依旧没好果子吃。被希特勒灭绝的,肯定要远远超过被斯大林饿死的。如果没有斯大林先前饿死的这1000万,后来希特拉打进来,最低会死5000万。希特勒就是想大规模灭绝斯拉夫人,剩下的被封印在西伯利亚。

二战,是一场种族战争,德国就是想灭掉犹太和斯拉夫这两个种族。日本也是想灭掉中国这个种族,把中国人变成日本人。德国是想在肉体上消灭,日本是想通过学校、皇民教育,在文化上消灭。

在搞工业化之前,斯大林是看到了这一点的:未来苏德必有一战,苏联想打赢,只能走工业化路线。至于他内心深处是想保自己的政权还是想保斯拉夫人民,这就不得而知了。但实际情况就是他的政权和斯拉夫人已经是一体。

他倒台了,苏联老百姓也没好果子吃。

如果说希特勒来了能善待苏联老百姓,那斯大林先前做的就是灭绝人性。但希特勒也想杀光斯拉夫人,斯大林这么做,就只能说是这个世界太残酷了,没办法,想活下去,只能付出这样的代价。

从沙俄到苏联的崛起,我想说的是:这件事很复杂。

没那么好的事,来个伟大领袖,英明指导,大家就一路顺风的崛起了。这里面是有惨重代价的。任何伟大成就,表面辉煌,都有它的背面,而背面就很不好看了。任何伟大成就......狼的脚被夹子夹住,这时候并没有什么风轻云淡,羽扇纶巾,指点江山,只能是咬断自己的脚,比的就是谁的心肠更狠。能活到最后的,能笑到最后的,肯定是下手最狠的,包括对自己。但狼咬断自己的脚,你也不能简单的说它有多残暴、有多恶毒,他就是想活下去而已。苏联建立之初,已经被夹子夹死死的了,他想全身而退,不可能。

很多人很多事,他并没你想的那么美好,但可能也没你想的那么坏。不论坐在什么位置,都是不得已,没办法,只能这么干。

作为老百姓,没必要总是这么热心的歌功颂德,也没必要跳脚骂......

苏联的崛起,没你想的那么光彩,但也都有他自身的道理,很正常、很复杂。


银河护卫队2推荐大家看一下。

星爵的父亲伊戈,他的那个星球跟天堂一样,结果地下山洞里堆满了骸骨,都是伊戈死去的孩子,实验失败的产物。这就是道理,越是辉煌的表面,背后的真相就越恐怖......但是,背面的恐怖是真的,表面的辉煌其实也是真的,得辩证的看,翻来覆去的看,不能只看一面,只信一面。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得说,沙俄时期俄罗斯帝国的落后也是相对而言的,在列强中排名靠后,但仍然拥有一定的近代科学、工业实力和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苏联建立之后,的确在短时间内让这个半工业、半农业的国家迅速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化进程的速度和幅度,大概也仅次于30年后的中国。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成就,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在内,苏联在推翻了沙俄统治之后,废黜了以沙皇为首的大大小小的贵族,并没收了他们的大部分资产,这就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初步的资金。同时,在经济和货币政策上,苏联采取了内外完全脱钩的方式,确保国内经济产生的收益能够最大化的得到利用;同时,利用国家信用作为担保,在对外贸易中运用各种经济手段,保证了苏维埃国家的利益。

其次,通过废除农奴制并采取人民公社制度,苏联大幅提高了农业劳动效率,同时解除了广大人口被土地束缚的状况,从而获得了大量劳动人口。在沙俄时期的工人与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这些劳动人口能很快转换成工业人口,为工业化提供了足够的人口保证。

在发展方向的选择上,苏联知道自己的国力还不足,同时又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积累,便在发展方向上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整个1920年代,苏联工业化的重点基本上都放在了能源、冶金、机械等制造型重工业方面,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之相对的,在其他很多工业门类方面,其实苏联相当薄弱,并直接表现在二战进程中。例如,苏联的汽车工业就并不能算很理想,战争期间对美国卡车的依赖程度较高;无线电产业同样发展不算快,二战前期,苏联甚至无法保证每一辆坦克或者每一架战斗机上都能装上电台,这与其他资本主义列强形成了强烈对比。

在外因上,苏联工业化的时候恰逢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众多技术工人失业、工厂破产。而社会主义体制下的苏联则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小,于是就趁这个机会可是狠狠捞了一笔,从这些陷入危机的国家引进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工业设备甚至先进技术。例如,苏联最初的卡车工业就是在经济危机期间,从美国引进的福特汽车生产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同时,一战之后的德国受到协约国的严厉制裁,为了在重压之下有所发展,德国选择了与同样受到歧视的苏联进行合作。包括坦克、飞机、军舰等方面的技术合作也为苏联提供了不少帮助。

综合来说,苏联在成立之后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善于集中资源、找准方向办大事的优势,同时又借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天赐良机,有所取舍,才能在二战之前的短短20年时间里,成为在世界上数得着的工业化大国。

3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很高的。

苏联的斯大林时代证明了。

中国的毛泽东时代证明了。

4

十五个加盟国

5

你问得问题很有目的性,你是想让条友回答“因为苏联是社会主义,所以迅速崛起吗”?答案是这样的。

与清朝时期积贫积弱的中国不同,俄罗斯帝国的国力本来就很强盛,在19世纪达到空前鼎盛,是当时的世界列强之一,自称第三罗马,但由于19世纪后期的改革并不彻底,导致经济实力在20世纪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时代不及其它欧洲几大国。1914年8月,政局动荡不定的俄罗斯参加一战,不堪的战局直接导致了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签署退位声明,苏共政权正式上台。

与中国经历了千疮百孔的战争不同,沙俄本土上没有进行过什么战争,沙俄贵族受欧洲工业革命影响,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客观上引进科学技术,发展本国经济,在当时世界上有着比较先进的经济水平。在鼎盛时期,沙俄一共侵略了中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苏共上台后,集中精力,在沙俄经济较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了重工业,推动了社会的快速发展。

6

19世纪末,第二是工业革命爆发,传统资本主义列强相继向机器化大工业时代转型。产业工人的数量大幅增加,工人的生存环境却愈发恶化。这种情况下,红色意识形态迅速在欧洲工人中传播开来。

红色意识形态主张消灭私有产权,开创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国家和政府,从事集体生产的社会。

这当然是资产阶级政府所不允许的。面对方兴未艾的红色浪潮,各国当权势力竭力弹压,但工人们的抗争却并未因此停止,反而越来越激烈。两大自然不为列强所容。面对风起云涌的红色思潮,列强纷纷大力弹压,但工人们的抗争也此起彼伏。两大阶级的矛盾,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达到了顶峰。

一战大大消耗了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实力。战争过程中,各国政府为了供应军需,不得不竭力在国内刮地皮,这使得本就处境艰难的工人群体,生活更加无以为继。到一战末期,欧洲各大强国相继爆发革命,而其中又以德国的十一月革命和俄罗斯的二月革命为甚,直接造成了两国君主王朝的覆膜。而这两场革命,都带有明显的红色烙印。瞬时间,红色革命大有风靡全欧的势头。

但这股风潮没有持续太久。很快欧洲各国的工人革命或者惨遭镇压,或者变色——成果被资产阶级窃取。

但俄罗斯不然。尽管二月革命后,孟什维克一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府,不过才过了八个月不到,10月革命就爆发了,布尔什维克接管政权,红色意识形态在俄罗斯获得成功。

新生的苏俄政府,在面对国家经济治理问题时,它的解决方法颇有新意——全盘公有制。

说它有新意,乃是由于当时的欧美列强,甚至地球上的其他文明,不管强弱大小,经济制度方面均是以私有制占主流。何况工业革命的实践,似乎也昭示着,崇尚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私有制,确实符合当时的文明发展潮流。

可这样的化,那苏联为何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而大搞全盘公有制呢?并且,在苏联这个朝代的头几十年里,公有制主导下的苏联经济,也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让它从沙俄时代的“帝国主义中的薄弱环节”,摇身一变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国,更是跻身超级大国之列。

为什么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能够在俄罗斯大显身手?

这与苏联(俄罗斯)当时的特殊国情有着直接的关系。说的更直白点,公有制之建立,正好与当时俄罗斯之国家发展需要高度契合。

首先是集权中枢的需要。俄罗斯版图辽阔,国家的地缘结构与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再加上俄罗斯这个国家的本部核心区——东欧平原处于国土最西端,这种地缘区位不足以确保其对各个边缘板块,特别远东这类极远地区的辐射力度。并且在族群构成上,俄罗斯族在当时的国家人口构成中占比相对较低,不足以构成绝对优势。这样的地缘和人文结构,意味着这个国家天然存在较强的分离主义隐患。为了确保国家统一和稳定,俄罗斯有必要在政治上形成一个强势中枢,以压制地缘、人文结构缺陷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既然政治上要中枢集权,那么反应到经济方面,政治中枢也就必须强化对国家经济的控制力度——特别是对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关键资源,尤其要紧控在政府手中。基于这种逻辑,苏联的国家权力架构设计上,政治权力就必须对资本权力高度遏制——这就为公有制的推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个原因,则是俄罗斯特殊的国家发展基因。当时的苏俄,其国土面积全球第一,总共两千多万平方公里——凭着这份无以伦比的资本,苏联天然拥有成为顶级世界大国的地缘潜质。

只不过地缘潜力不同于国力。苏联要真正成为顶级大国,还得需要将这份地缘潜力给开发出来,让它转化为现实国力。

那么,怎么转化呢?以当时的标准,就是要构建一套完整、可以自给自足的大型工业体系。

所谓完整,指的是工业种类,特别是重工业体系要比较齐全,不能有非常明显的短板。而自给自足,则是其国土可以为自家工业体系提供工业所需的各类矿产资源。

而就当时而言,符合资源自给自足标准的国家其实很少。除了同样是地缘大国,工业化却更加先进的美国外,其他还能达标的,也就只有手握殖民地的英法两家了。至于德意日等新兴国家,在这方面压根就不够格(所以德意日后来发动了二战,要重新瓜分世界)

所以,苏联一定要大搞国土开发,把广袤国土的潜力激发出来。

可是俄罗斯国土太过广袤,所以资源分布也相应的非常零散;加之自然环境恶劣,大量资源分布在边远的冻土带以及荒漠当中,所以不管是开发还是运输,难度都非常之大。

这就出现了麻烦。鉴于俄罗斯资源的开发和运输难度过高,单凭资本力量,根本就很难有效推进。既然如此,只能由国家出面,统筹布局,如此方可将整个国家的社会资源最大限度的投入到国土开发;同时,这种从全局战略高度进行的规划统筹,也能够依据国家的最紧迫需要,打造出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如此方可以较低的成本开支,达到获取最多急需资源的目的。

基于这种逻辑,国家便成为俄罗斯国土资源开发的直接主体。而在实现了对基础性资源的绝对直接掌控后,国家对整个社会工业体系的掌控力度也自然随之大增。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考虑到俄罗斯恶劣的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与运输,其难度都相当之大。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如果使用本土资源,俄罗斯的工业体系运行成本会明显上升。在私有制条件下,企业主和资本家面对这种情况,通常的应对之策有两种:一,从国外购进廉价资源,二,索性把企业迁出俄罗斯。

这就俄罗斯的老命了!迁出就不说了,哪怕仅是外购资源,也会导致资金外流,这不仅会使得俄罗斯的国土开发无以为继,国家无法发展;并且这也等同于将自己的工业命脉,交到了其他列强手中——这当然会严重损害俄罗斯的国家利益。

所以,俄罗斯必须阻止这种情况发生。可是资本无国界的特点,决定了这种阻止,在私有制条件下是做不到——逐利是商人和资本家的本性,他们自然会想方设法的外逃。既然如此,俄罗斯要想把资本留在国内,用于国土开发和国家建设,其仅有的办法:就是实行公有制,用政治权力直接控制经济。

资本没国界,政治却有国界。当经济运行中掺杂了足够的政治元素,那么价格,性价比、时效性这些市场意义上的标准,就不再是经济决策的唯一、甚至主要考量因素。

当然,这种政治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会带有相当大的副作用——它会明显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使得资源配置过程中出现大量浪费。不过,起码在工业时代的中前期,工业规模快速扩张,完全可以对冲掉这种效率降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至于资源浪费之类——对别人可能是个问题,但对俄罗斯来说简直就不是事儿,人家家里多的是资源,浪费得起!

最后一个因素,则是地缘格局变化的影响。在所谓的帝国主义列强中,俄罗斯的文明质量一直较低,所以真正的底子并不雄厚。再加上俄罗斯地域辽阔,雄踞亚欧大陆北部中央,与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型地缘势力之间,都有着非常严重的结构性冲突。这种类似中原的地缘趣味,从好的方面讲,那是便于俄罗斯四面出击;可要从坏处看,俄罗斯不得不因此遭受列强的四面合围。

这是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地缘格局。身处此间,俄罗斯要么极力扩张,不断充实实力,开拓出更多的领土和势力范围,为自己提供充足保障;要么根基难守,被列强合围蚕食——反正就是一句话:俄罗斯不具备故步自封的地缘基础。

这种格局下,俄罗斯的中枢权力有必要把社会资源尽可能的集中到自己手中,以应对这接踵而至的机遇和挑战。而公有制模式,正好与政治权力最大限度控制社会资源的需求完美契合,故自然而然的成为苏联当局的首选。

中央集权的需要、国家发展基因,以及地缘格局的变化,这大因素,一起推动了苏联对公有制的全盘接纳。

而在公有制的助推下,苏联经济也的确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只用了不到20年时间,苏联就从沙俄时代的所谓“帝国主义薄弱环节”,晋身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

而苏联的凤凰涅槃和快速战略崛起,也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造成了极大的而影响。尤其是在欧洲,伴随着苏联的火箭般兴起,列强对外战略也不得不随着相应调整。而这种调整,又反过来激化了欧洲列强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7

沙俄和英国德国比肯定是落后的,但是也有工业有科技,比其他国家都是强的。苏联自己也没有能力让他变样,是全面从美国欧洲引进工业设备技术,才完成工业化。斯大林时代那些著名的工厂企业都是美国欧洲建立的。

8

准确说法,是苏联的工业化速度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苏联成立并且结束内战以前,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但是随着斯大林的上台,开始推行五年计划,全面工业化,这个阶段正是体现了公有制经济的优点,集中力量做大事,通过重点企业的建设,迅速提升钢铁,石油,化工等重工业的规模,大量购买西方的机器设备,引进技术。。。由于苏联本身不缺矿产资源,只要技术设备有了,人员培训到位,工业提升是非常快的。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沙俄时代,在教育上并不落后西方太多。尽管内战清洗,损失了大批精英人口,但是基础教育的完善,迅速补充了人材缺口。。。。正因为如此,苏联只用了三个五年计划,工业规模就迅速追上西方国家。。。

9

沙俄实际并不是像我国那样落后,它建立了基本的近现代工业,末期显得落后主要是一战和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摧毁它本就不强的工农业生产能力,导致经济基本上崩溃了,所以我们看到给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人做个手术还得找德国医生,可以说苏联建立初年都还没有恢复到沙俄一战前的经济水平。后来苏联趁西方经济危机期间大肆引进西方过剩的技术、设备、人才、资金,迅速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使俄国从列强之末迅速变成欧洲第一,两下反差,给了我们如上的印象。试想想,苏联崛起的底子是什么,还是俄国原来就有的消化技术和壮大工业的基础,人力资源上虽然整体落后,但体量在那摆着,还是有一批受过教育的知识阶层和受过训练的产业工人在的。

10

计划经济在建国初期迸发出巨大的推动力!同时还有美的倾力协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