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肃顺,清宗室,郑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满洲镶蓝旗人,晚清权臣。他爹是郑慎亲王乌尔恭阿,他在诸兄弟中排行第六。肃顺是“根正苗红”的清宗室贵胄,所以仕途顺利。自道光中期起,他历任御前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等要职,位高权重,烜赫一时。咸丰帝对其十分宠信与倚重,他和其兄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都是咸丰时炙手可热的重臣,堪称权倾朝野。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临终前封肃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遗命他辅佐其六岁的太子载淳顺利登基称帝。为防止其异母弟、恭亲王奕?篡权夺位,咸丰又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这就是咸丰帝临死前按照满清的祖宗家法所实行的顾命(托孤)制度。
到清中后期时,满清八旗子弟们坐拥特权,生活骄奢淫逸,大都贪鄙无能,出身爱新觉罗家族的肃顺却是其中的一个异类。史载,他掌权后,以雷厉风行的铁腕方式整饬自乾隆末期愈演愈烈的官场贪腐之风,严厉打击官员贪赃枉法,渎职失职,极力整肃愈发不堪的官场颓风。他果断处理了咸丰八年发生的“戍午科场舞弊案”,并将文渊阁大学士、一品大员柏葰送上了断头台,其霹雳手段,使晚清官场的风气得以改观,特别是贪腐之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肃顺虽擅权跋扈,目中无人,但他为政颇为开明,能够重用汉官,特别是对有才华的汉臣格外青睐,礼遇有加。史载,肃顺和大多数无知狂傲的满蒙亲贵不同,他轻视“不堪一用”的满员,对才华卓著的汉人名流却格外看重,“颇极谦恭”。
肃顺慧眼识才,用人不拘一格。他向清廷推荐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汉族英才,为平定太平天国,实现“同治中兴”网罗了大批有用之才。尤其是他力保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左宗棠一事,更被传为政坛佳话。肃顺对外强硬,在主持签订中俄《瑷珲条约》时据理力争,不惧沙俄威胁,竭尽全力促成了中俄划界,最大限度维护了大清的尊严......
载淳即位后,以祺祥为年号。是为同治帝。载淳的生母就是叶赫那拉氏,按清朝惯例,她经嗣皇帝亲封为皇太后。那拉氏本就野心勃勃,权势欲望尤其强烈,被皇儿晋封为西太后(慈禧),为其夺取清王朝最高权力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资本。此时,清廷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新帝又是个懵懂小屁孩,但西太后脑袋里想的却不是大清的命运和儿子的皇位,她所关注的只是如何攫取个人的权力。
俗话说:富贵险中求。在慈禧的心目中,越是江山残破,越是大厦将倾,越是多灾多难,越有机会,此刻确实是千载难逢的夺权好时机。咸丰帝刚一崩逝,尸骨未寒,西太后慈禧便联合东太后慈安同“顾命八大臣”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她对咸丰“临终托孤”的辅政八大臣极为不满,视为阻挡其攀上权力巅峰的绊脚石,于是便利用自己是小皇帝的生母和被尊为圣母皇太后的有利地位,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阴谋篡权的活动。
按咸丰遗诏,朝廷的所有重要文书必须同时盖有东后慈安和幼帝载淳的两枚印章才能生效。
权欲勃发的慈禧,对咸丰的安排极为恼火:这不是把自己排斥出权力核心了吗?苦于没有实权, 她一方面竭力拉拢慈安,一面利用有同样野心的恭王奕?,和他勾搭上了。
她趁奕?前来为哥哥咸丰哭灵的机会,两人躲在暗室密谋了好长时间,策划发动政变,除掉碍手碍脚的“顾命八大臣”。她有些不放心的问以善办交涉著称的奕?:“如此做,不知外国人会支持否”?
奕?拍胸保证道:“没问题,他们不会反对,我可以担保”。
慈禧大喜道:“一旦成功,议政王尊位非你莫属了”!
商量妥当,奕?连夜从热河赶回北京,召集亲信党羽,按照他和慈禧商定的计划,加紧了舆论和武力的两手准备。不几日,御史董元醇上了一份奏折,大意是“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原来,古代举凡皇帝年幼,不能视事,就由太后在龙椅后挂一道帘子,代小皇帝临朝称制,处理朝政大事,称为“垂帘听政”。实际上是牝鸡司晨,由女人掌大权,而这在清朝是明文禁止的。
肃顺等八大臣认为董元醇的奏折是公然破坏祖宗成法,于是拟旨处分他,慈禧代载淳掌印,却拒绝盖章,肃顺手握尚方宝剑,加上脾气刚直,当即和她大吵起来。年方六岁的小皇帝哪里见过这种阵势,吓得尿了一裤裆,慈禧虽然气急败坏,但感到时机还没成熟,于是很勉强的在弹劾董元醇的圣旨上盖了印。
八大臣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无不欢欣鼓舞,弹冠相庆。八人中属载垣、端华的地位最高,但论能力、威望和手段,则非肃顺莫属。此刻只有肃顺比较清醒,看清了慈禧有篡权的野心,而且她诡计多端,不择手段,于是私下里打算先发制人,一举除掉她。
肃顺准备在运咸丰灵柩返京途中动手,处死西太后,以免出现“女主临朝”的吊诡局面。为保密,他并未声张。
其余七位辅政大臣自以为有咸丰帝的遗诏护身,都没把慈禧这个女流之辈放在眼里。他们没有料道,对方早已经过精心准备,磨刀霍霍,抢先出手了。
1861年10月26日,咸丰帝的“梓宫”启运回京。东、西二太后故意提出让肃顺担任护送皇帝灵柩的重任,而她俩则带着小皇帝抄近路提前四天赶回了北京。这一来,肃顺筹划的“半道杀后”计划落了空。
慈禧提前四天赶回京城,在时间上已占得先机。她和奕?早已联络好手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与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掌控了所有在京的军队。次日早朝,慈禧立刻颁布了早已拟好的圣旨,当堂宣布:“逮捕‘顾命八大臣’” !
她公然否认了咸丰遗诏的合法性,诬陷遗诏是八大臣伪造,实属大逆不道之举。在公布八大臣罪状时,其中有一条煞费苦心的提到八人“不能尽心议和”,以此表明其政变的立场,以博取洋人的欢心。随后,奕?果然被封为议政王。改年号祺祥为同治。赐载垣、端华自尽,将八大臣的精神领袖肃顺斩首示众,其余五人或被革职罢黜,或被流放新疆。
这场宫廷政变,史称“祺祥之变”,亦称"辛酉政变"。之后,慈禧正式垂帘听政。令人讶异的是,她一反历史上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潜规则”,继续重用由肃顺攫拔的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后又与洋人联手剿灭了太平天国,获得了满汉统治阶层的赞赏与认可。以后她以阴狠果决的权谋手段,处死了胜保,鸩(毒)杀了慈安,摧折了议政王奕?,终于巩固了她的独裁统治。慈禧专权长达48年......肃顺虽非雄才大略之人,但他思想开明且颇有能力, 知人善任,对汉族知识分子尤其尊重,反对对外投降,反对割地赔款,慈禧杀他真的是“自毁长城”,他的死亦是清廷的一大损失。假如他仍执掌大权,后来清廷对外极力妥协,动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的荒谬举措或许就不会发生,清廷的运祚或许能延长几年......而慈禧的这种对外绥靖态度,亦加速了腐朽大清的彻底覆亡。
【插图源自网络】【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