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爱新觉罗·肃顺,清宗室,郑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满洲镶蓝旗人,晚清权臣。他爹是郑慎亲王乌尔恭阿,他在诸兄弟中排行第六。肃顺是“根正苗红”的清宗室贵胄,所以仕途顺利。自道光中期起,他历任御前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等要职,位高权重,烜赫一时。咸丰帝对其十分宠信与倚重,他和其兄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都是咸丰时炙手可热的重臣,堪称权倾朝野。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临终前封肃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遗命他辅佐其六岁的太子载淳顺利登基称帝。为防止其异母弟、恭亲王奕?篡权夺位,咸丰又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这就是咸丰帝临死前按照满清的祖宗家法所实行的顾命(托孤)制度。

到清中后期时,满清八旗子弟们坐拥特权,生活骄奢淫逸,大都贪鄙无能,出身爱新觉罗家族的肃顺却是其中的一个异类。史载,他掌权后,以雷厉风行的铁腕方式整饬自乾隆末期愈演愈烈的官场贪腐之风,严厉打击官员贪赃枉法,渎职失职,极力整肃愈发不堪的官场颓风。他果断处理了咸丰八年发生的“戍午科场舞弊案”,并将文渊阁大学士、一品大员柏葰送上了断头台,其霹雳手段,使晚清官场的风气得以改观,特别是贪腐之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肃顺虽擅权跋扈,目中无人,但他为政颇为开明,能够重用汉官,特别是对有才华的汉臣格外青睐,礼遇有加。史载,肃顺和大多数无知狂傲的满蒙亲贵不同,他轻视“不堪一用”的满员,对才华卓著的汉人名流却格外看重,“颇极谦恭”。

肃顺慧眼识才,用人不拘一格。他向清廷推荐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汉族英才,为平定太平天国,实现“同治中兴”网罗了大批有用之才。尤其是他力保恃才傲物、桀骜不驯的左宗棠一事,更被传为政坛佳话。肃顺对外强硬,在主持签订中俄《瑷珲条约》时据理力争,不惧沙俄威胁,竭尽全力促成了中俄划界,最大限度维护了大清的尊严......

载淳即位后,以祺祥为年号。是为同治帝。载淳的生母就是叶赫那拉氏,按清朝惯例,她经嗣皇帝亲封为皇太后。那拉氏本就野心勃勃,权势欲望尤其强烈,被皇儿晋封为西太后(慈禧),为其夺取清王朝最高权力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资本。此时,清廷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新帝又是个懵懂小屁孩,但西太后脑袋里想的却不是大清的命运和儿子的皇位,她所关注的只是如何攫取个人的权力。

俗话说:富贵险中求。在慈禧的心目中,越是江山残破,越是大厦将倾,越是多灾多难,越有机会,此刻确实是千载难逢的夺权好时机。咸丰帝刚一崩逝,尸骨未寒,西太后慈禧便联合东太后慈安同“顾命八大臣”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她对咸丰“临终托孤”的辅政八大臣极为不满,视为阻挡其攀上权力巅峰的绊脚石,于是便利用自己是小皇帝的生母和被尊为圣母皇太后的有利地位,紧锣密鼓地开始了阴谋篡权的活动。

按咸丰遗诏,朝廷的所有重要文书必须同时盖有东后慈安和幼帝载淳的两枚印章才能生效。

权欲勃发的慈禧,对咸丰的安排极为恼火:这不是把自己排斥出权力核心了吗?苦于没有实权, 她一方面竭力拉拢慈安,一面利用有同样野心的恭王奕?,和他勾搭上了。

她趁奕?前来为哥哥咸丰哭灵的机会,两人躲在暗室密谋了好长时间,策划发动政变,除掉碍手碍脚的“顾命八大臣”。她有些不放心的问以善办交涉著称的奕?:“如此做,不知外国人会支持否”?

奕?拍胸保证道:“没问题,他们不会反对,我可以担保”。

慈禧大喜道:“一旦成功,议政王尊位非你莫属了”!

商量妥当,奕?连夜从热河赶回北京,召集亲信党羽,按照他和慈禧商定的计划,加紧了舆论和武力的两手准备。不几日,御史董元醇上了一份奏折,大意是“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原来,古代举凡皇帝年幼,不能视事,就由太后在龙椅后挂一道帘子,代小皇帝临朝称制,处理朝政大事,称为“垂帘听政”。实际上是牝鸡司晨,由女人掌大权,而这在清朝是明文禁止的。

肃顺等八大臣认为董元醇的奏折是公然破坏祖宗成法,于是拟旨处分他,慈禧代载淳掌印,却拒绝盖章,肃顺手握尚方宝剑,加上脾气刚直,当即和她大吵起来。年方六岁的小皇帝哪里见过这种阵势,吓得尿了一裤裆,慈禧虽然气急败坏,但感到时机还没成熟,于是很勉强的在弹劾董元醇的圣旨上盖了印。

八大臣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无不欢欣鼓舞,弹冠相庆。八人中属载垣、端华的地位最高,但论能力、威望和手段,则非肃顺莫属。此刻只有肃顺比较清醒,看清了慈禧有篡权的野心,而且她诡计多端,不择手段,于是私下里打算先发制人,一举除掉她。

肃顺准备在运咸丰灵柩返京途中动手,处死西太后,以免出现“女主临朝”的吊诡局面。为保密,他并未声张。

其余七位辅政大臣自以为有咸丰帝的遗诏护身,都没把慈禧这个女流之辈放在眼里。他们没有料道,对方早已经过精心准备,磨刀霍霍,抢先出手了。

1861年10月26日,咸丰帝的“梓宫”启运回京。东、西二太后故意提出让肃顺担任护送皇帝灵柩的重任,而她俩则带着小皇帝抄近路提前四天赶回了北京。这一来,肃顺筹划的“半道杀后”计划落了空。

慈禧提前四天赶回京城,在时间上已占得先机。她和奕?早已联络好手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与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掌控了所有在京的军队。次日早朝,慈禧立刻颁布了早已拟好的圣旨,当堂宣布:“逮捕‘顾命八大臣’” !

她公然否认了咸丰遗诏的合法性,诬陷遗诏是八大臣伪造,实属大逆不道之举。在公布八大臣罪状时,其中有一条煞费苦心的提到八人“不能尽心议和”,以此表明其政变的立场,以博取洋人的欢心。随后,奕?果然被封为议政王。改年号祺祥为同治。赐载垣、端华自尽,将八大臣的精神领袖肃顺斩首示众,其余五人或被革职罢黜,或被流放新疆。

这场宫廷政变,史称“祺祥之变”,亦称"辛酉政变"。之后,慈禧正式垂帘听政。令人讶异的是,她一反历史上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潜规则”,继续重用由肃顺攫拔的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后又与洋人联手剿灭了太平天国,获得了满汉统治阶层的赞赏与认可。以后她以阴狠果决的权谋手段,处死了胜保,鸩(毒)杀了慈安,摧折了议政王奕?,终于巩固了她的独裁统治。慈禧专权长达48年......肃顺虽非雄才大略之人,但他思想开明且颇有能力, 知人善任,对汉族知识分子尤其尊重,反对对外投降,反对割地赔款,慈禧杀他真的是“自毁长城”,他的死亦是清廷的一大损失。假如他仍执掌大权,后来清廷对外极力妥协,动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的荒谬举措或许就不会发生,清廷的运祚或许能延长几年......而慈禧的这种对外绥靖态度,亦加速了腐朽大清的彻底覆亡。

【插图源自网络】【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最佳贡献者
2

有人说,肃顺的死是晚清史上的一大损失,否则可以改变后面割土赔款的局面,是不是呢?

首先大家可能会对“肃顺”这个人产生陌生感,肃顺是谁呢?竟然可以影响到晚清近代以来割地赔款的事宜,这人究竟是何开头。从闭关锁国、落后腐朽的晚清步入近代的本质来看,即便再有颇有能力的人出现,恐怕也不能改变晚清“落后挨打、割地赔款”的屈辱局面。倘若真有能人志士的话,那么也只能说是改观屈辱求和的局面,就好比李鸿章用自己“挨了一枪”抵换了中日《马关条约》当中的一亿两白银,仅仅如此而已,虽有改观,但是仍然改变不了近代屈辱的局面,因为那是由时代运转所决定的!

肃顺,全名爱新觉罗·肃顺,满族镶蓝旗人,为皇室宗亲远亲,同时也是咸丰年间的重臣,也被称为“咸丰年间铁腕权臣”。肃顺的出现,可以说是给垂垂危矣的晚清的政治上带来了一丝光明。不过也可以说肃顺因咸丰帝而起,亦因咸丰帝而落。公元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同年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与之敌对的便就是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当时咸丰帝临死前曾委任肃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

由此可见,咸丰帝对其多高之信任)。同年10月,肃顺在护送咸丰帝回京途中,不幸于密云被捕,随后便被慈禧下令斩杀于北京菜市场口,结束了肃顺这一“风云政变”的一生。那么题目当中为何说:如果肃顺尚在的话,可以改变晚清后期屈辱的局面呢?

第一阶段:从自身做起

肃顺在被咸丰帝重用之后,一改之前未入仕途时的纨绔子弟风气,取而代之的则是“接人一面,终身能道其形貌,治一案牍,终年能举其词!”当时肃顺护军统领做起,之后陆续被调任礼部和吏部任职,在其任职期间,所有工作颇具效率。如此作为,令咸丰帝对之尤为刮目相看。

第二阶段:从吏治做起

咸丰年间已经是步入清朝末期了,因为内忧外患以及步入近代的原因,清朝吏治极其腐败。于是肃顺在得到了咸丰帝的批准后,开始制造起了“晚清19世纪以来中国最强烈的一次反贪风暴”,在肃顺高强度的整治之下,一度腐败嚣张的晚清官场顿时迎来了数十年的海晏河清。

第三阶段:不同一般的“任人唯亲”,更是举贤任能

在整顿吏治之后,晚清更为严重的一个弊病便毫无遮掩地显露了出来,那便是缺乏贤能。于是肃顺便利用自己的职权将他认识的、具备贤能之才的朋友们调任起来,不过这种“任人唯亲”的方式很快便得到了当时晚清政府的认可,以肃顺为首的政治团队的确是颇具能力,而且一改晚清前期之政治弊病。并且肃顺担任要职期间,还为当时主要的救国栋梁之才提供了救亡图存的机会。

面对着肃顺的死讯,远在南方与太平军作战的曾国藩仰天长叹道:“自坏长城矣”。由此可见,肃顺生前之作为对于那危如累卵的晚清王朝多么至关重要,虽然说肃顺之作用不能改变晚清之屈辱局面,但如果肃顺活着,那么是极有可能改观晚清割地赔款的屈辱程度的。

3

很难,晚清割地赔款的局面不是一个人两个人就能改变的,就算是康熙在世也要割地赔款,何况肃顺?再说肃顺是否斗的过慈禧,结局也是必死,下面我简单的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确定的是肃顺不死,就没有慈禧和鬼六子奕訢的事了,肃顺一直倡导杀母存子的方针,慈禧就算不死,至少那就被软禁,而对于鬼六子奕訢,肃顺一直打压他,在咸丰在承德避难的时候,肃顺就排挤防范奕訢争权。

就这样,慈禧代表后党领袖,当时的朝中大员文祥僧格林沁都是后党成员,如果肃顺掌权,这些人必然会被清算。而奕訢是宗党代表,奕訢被打压就等于奕誴奕譞这样有权的皇族被打压。就等于肃顺的掌权后,朝中大臣排除掉一大半。

而地方大员,支持肃顺的也不多,在肃顺与慈禧争权的时候,地方最大军阀曾国藩就公开表示不支持肃顺。由于咸丰朝时,肃顺年轻的时候就是地痞流氓不拘小节,掌权采用的是铁腕政策,虽然对贪污腐败启到一定作用,但是却成为地方大佬的眼中钉,并且在朝打压满臣,几乎得罪一圈着,就是咸丰喜欢,所以咸丰去世后,我说肃顺必死,就当肃顺在同治朝继续掌权。

失去开明的鬼六子奕訢的清朝,有没有洋务运动都说不准,没有洋务运动就等于没有中兴四臣,没有中兴四臣就没有清末的工业大发展,没有清末的工业发展,那新疆收复不了,中法也战败,沙俄侵略更加猖狂,甲午被日本虐的更惨。

关键就在于肃顺掌权后是否会有洋务运动。肃顺的文化程度导致肃顺不会有开阔的眼界,肃顺的经历导致肃顺也不会有改革的观点,再上肃顺并非爱新觉罗家族核心成员,必然对家族王朝的责任心不高,他在乎的只有一个权利,甚至在他代领下的清朝会更早的进入半殖民国家,成为列强的代言人,搞不好国家还会分裂,因此肃顺掌权后的清朝会比慈禧掌权更惨,慈禧再怎么不堪,至少对清朝的控制欲还是很强的,没有分裂。

4

虽说晚清落后挨打的丢人历史,属于积弊重重,并非一两个人就能改命。但昔日咸丰皇帝的股肱重臣爱新觉罗·肃顺(下面简称肃顺),却是最有可能拯救大清的人。

当然,放在慈禧太后执掌晚清江山的四十八年里,曾在咸丰帝驾崩伊始大权独揽,却一不留神被慈禧绑了杀头的肃顺,是个在晚清贵族里相当“拉仇恨”的人物。肃顺被绑赴刑场时,北京城里的权贵子弟们,就家家兴高采烈围观,还嘻嘻哈哈朝肃顺扔石头,简直比过年还喜庆。肃顺遇害几十年后,大清老王爷奕譞还得意洋洋炫耀自己曾“拿肃顺”。但大清救星曾国藩,却四个字叹息了肃顺之死:自坏长城!

而放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这话绝不夸张:肃顺被杀后,清王朝接下来的五十年国祚,甚至大清权贵们骄奢淫逸的生活。却正是这个招他们恨的肃顺,强硬打下的家底。具体说来,就靠了肃顺三个本事。

一:通透的治国眼光

作为郑亲王家的婢妾之子,肃顺年轻时和北京城其他闲散宗室一样,过了好多年花天酒地的浪荡公子生活。可他硬是在市井胡混中练出了本事。照《近代名人小传》里形容,肃顺“接人一面,终身能道其行貌,治一案牍,终年能举其词”。简直天赋秉异。

待到四十二岁那年,身负奇才的肃顺得到了咸丰帝的重用,瞬间让咸丰帝有“捡到宝”的幸福感觉:此人说话办事都从不拖泥带水,且专扛苦活累活。越得罪人的苦差事,他摊上越是战意高昂。放在满朝庸才的北京城里,简直就是异类。于是官位刷刷高升,成了咸丰年间“一人之下”的柱国重臣。不过比起这办事能力来,肃顺更关键的本事,就是治国眼光。

与同时代那些或混日子或无知的“大清重臣”们不同。长期混迹底层(京城茶楼市井)的肃顺,早看透了清王朝的病根:为什么从嘉庆帝到咸丰帝,都知道大清朝每况愈下,每个皇帝也都励精图治,可这大清江山,为什么却越治越糟?肃顺一句话就说明白了:“咱们旗人(晚清权贵)混蛋多,懂得什么?”

说白了,这个大清江山,已经被腐败的权贵们,几乎抽干了血肉。不扫掉这些“混蛋”,大清朝再怎么折腾都没救。只此一句,肃顺的觉悟,已经碾压道光至咸丰年间,所有中枢重臣们。

二:襟怀开阔的用人思路

本着“旗人混蛋多”的坚定信念,大权在手的肃顺,开始了对晚清政治的强硬改革,尤其叫权贵们叫苦不迭的一条,就是肃顺开阔的用人风格:别管生得多好,把持高位的混蛋,统统给我滚蛋。大小官员选拔,更要不看出身资历,是人才,就给我大胆用!

肃顺的的府邸,当时夜夜灯火通明,许多后来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的人物,都是他的座上宾。中国近代首任公使郭嵩焘,当时还是他的心腹幕僚。这些人或是得到肃顺推荐,或是被肃顺暗中助力,从此大展拳脚。比如曾国藩在前线组建湘军,受到重重刁难时,也是肃顺“遥控”局面,帮曾国藩清除一切阻碍,这才有了湘军虎狼般横空出世。

不夸张的说,在19世纪那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来,许多叱咤风云的英才,却都是肃顺早早替大清朝“储备”下来。

而咸丰年间一心物色人才的肃顺,却也无意之中,做了另一桩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大事:力救左宗棠。

身为未来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咸丰年间的左宗棠,还只是湖南巡抚骆秉章门下的幕僚,却只因几句话得罪了总兵樊燮,被樊总兵一怒泼了脏水,忽悠的咸丰帝都下了“可即就地正法”的命令,眼看铁板钉钉是死。与左宗棠从无来往的肃顺,却在得知了左宗棠一身才华后,不假思索站出来:死定了?我救!

随后,肃顺巧妙布局,不顾“满族大臣不得私自结交汉臣”的官场忌讳,与潘祖荫等大臣们一唱一和,又“忽悠”得咸丰帝消了气,反而发现了左宗棠人才难得,立刻赦免了左宗棠,并从此大力提拔——十六年后抬棺出征,为中华收复一百六十万新疆国土的大英雄左宗棠,就这样奇迹般的,被肃顺从鬼门关上拽回来!

三:铁腕的反贪手腕

如果说肃顺用人,是让权贵们叫苦,那么肃顺的反贪,那更是在整个朝堂拉仇恨。

肃顺为官,常挂嘴上的一句话,就是“满人糊涂不通,不能为国家出力,唯知要钱耳”。而他最咬牙切齿的,就是“唯知要钱”——不治腐败,大清没救。

于是,在肃顺平步青云的咸丰年间,他的反贪风暴,也是多年如一日狠刮,甚至走到哪里就刮到哪里。在户部尚书任上,就严查“户部银案”,一口气抄没官员数百家,抄出赃款数千万两白银。在左都御史任上,又严查科考舞弊,把卷入科场舞弊案的内阁大学士柏葰,咬牙送上法场杀头。是为中国科举史上最血腥的大案:顺天考案。

可以说,肃顺任上掀起的,是清王朝自雍正帝驾崩后,又一次力度空前的反贪风暴。效果也是“数十年诸弊净绝”。清王朝能够以高效的行动力,启动火热的洋务运动,首先就得益于肃顺整顿后,那焕然一新的政风。当然,这好政风,也没维持多少年。

不过,待到肃顺死后五十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大清的满朝权贵,却只剩了哭和跑:当年那个力挽狂澜的肃顺,已在他们的喝彩声里被杀了。不会有下一个肃顺站出来,顶风遮雨给大清续命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奴才小史》、《清碑类钞》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5

肃顺是个执政能力很强的人,而且很有政治眼光,如果让他尽情发挥作用,大清定会得以中兴。肃顺虽然是个英雄,但在咸丰死后,他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的生与死对晚清影响不大。



咸丰驾崩,把同治托孤给顾命八大臣,但是咸丰并不完全相信八大臣,又弄了两个印章给两宫皇太后,让她们一人把一个,八大臣行使政务下发指令,必须有两个皇太后盖章才生效。两宫皇太后如果都是慈安那样的人,不热衷政治,也无所谓,偏偏慈禧对权力特别喜欢。咸丰皇帝的这一安排决定了肃顺的命运,是龙你得盘着,是虎你得卧着。

慈禧在咸丰生前,帮咸丰处理政务,积累了经验,再加上他天生对政治敏感,咸丰驾崩时,26岁的慈溪已经有了很强的政治斗争能力。慈禧是同治皇帝的生母,是同治小皇帝的监护人,再有咸丰给她的印章,实际上把国家最高权利给了慈禧。



想当初,咸丰在时重用肃顺,现在慈禧当家,就得按慈禧的思路办事,你不按她的思路办,她就不给你盖章,你再有能耐也没招。肃顺能发动政变干掉慈禧吗?不能,她是当今皇帝的生母,是皇太后,肃顺杀她是犯上作乱,罪大恶极。

肃顺不能杀慈禧,慈禧却可以杀肃顺,因为他是臣子,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杀掉。肃顺是个强硬派,不把慈禧看在眼里,而且肃顺曾经建议咸丰杀掉慈禧。慈禧能放过肃顺?干掉肃顺只是早晚的事。



退一万步,就算慈禧格外开恩,不杀肃顺,肃顺也改变不了割地赔款的局面。肃顺有三大特点,重用汉臣,铁腕反腐,强硬外交。大清人才缺乏,多事之秋,用人之际慈禧能同意;铁腕反腐,不反到慈禧头上也问题不大;强硬外交,肃顺可以顶住压力,慈禧不见得能顶住,外国列强大兵压境,慈禧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肃顺能挡得住?有慈禧掣肘肃顺基本干不成啥事。

不否认肃顺是有能力的人,但他生不逢时,又不当位,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生也好死也好,对晚清没有太大影响,割地赔款是大清的命,他改变不了,所以他的死对晚清也无所谓损失。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6

肃顺不死,就没有执掌晚清近半个世纪的慈禧,那可能中国的历史将要改写。

肃顺,镶蓝旗主济尔哈朗七世孙,咸丰皇帝第一宠臣。咸丰病重时,任命了八大辅政大臣,其中肃顺和哥哥郑亲王端华占了两席。

咸丰去世后,慈禧、慈安和顾命八大臣争夺朝权。慈禧联合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端华和铁帽子王载垣被赐自裁,而肃顺被押往菜市口斩首。

顾命八大臣5人被撤职,2人自裁,为何独独肃顺被斩首呢?这是因为他和慈禧太后势不两立,有你没我。

其实慈禧有很大的政治野心,是个公开的秘密。咸丰病危的时候,肃顺为防止慈禧日后专权,就建议咸丰帝仿效汉武帝赐死太子生母钩弋夫人的做法,及早除掉祸害。

虽然由于咸丰不忍心而最后没成功,但慈禧自此和肃顺结下了深仇大恨,就是慈禧不出手,肃顺也会找机会除掉慈禧。

如果假设肃顺不死,那前提肯定是慈禧死或从政坛消失,大清政权肯定完全落入肃顺之手。

肃顺前期专政有三大特点,首先是打压满清贵族,重用汉臣。他曾公开说过:“咱们旗人浑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枝笔厉害得很。”

在实际行动上,肃顺先是建议咸丰帝取消满人供养制,认为他们是社会蛀虫,不劳而获只会让他们更加堕落。不过这一建议未被采纳。

接着肃顺展开声势浩大的反腐行动,虽然有排除异己的私心,但还是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满清贵族势力大为削弱。

肃顺提拔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一大批汉臣,有人说慈禧也重用啊?但其实二者重用有本质的不同。

肃顺的重用是给予湘军地方管理权,这一点慈禧是做不到的。虽然肃顺的建议没被咸丰采纳,那他私下还是挪了不少银子给曾国藩,可以说没有肃顺湘军就不存在。

另外,肃顺外交上非常强硬,领土问题是寸土必争,所以被列强称为大清“头号坏蛋”,欧洲各国曾多次要求咸丰将肃顺撤职。

从肃顺一系列的举措来看,他和大部分满清贵族是对立的,这也是他在和慈禧斗争中失利,并被砍首的主要原因。

但他应该很明白这么做无疑是动摇了大清统治的根本,继续按这条路走下去,未来的大清肯定是汉人的天下。

既让汉臣掌握朝权,又掌握兵权,肃顺想干什么?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是站在从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可能他认识到面对列强的欺辱,仅靠满人是无法抗衡的。

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肃顺应该会坚决支持将洋务运动进行下去。肃顺死时四十五岁,就算给他30年时间,可以专权到1891年。

慈禧当政后也支持了洋务运动,前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自左宗棠平定新疆叛乱后,慈禧开始打压汉人武装,如果肃顺在,按理应该不会这么做。

大清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是差不多时候进行,在慈禧没有完全压制汉人武装时,大清军事实力是不弱的,可以说完全碾压日本。

1874年台湾岛战役、1884年中日在朝鲜的战争,还有1884年的中法战争,大清都取胜了。

但军事上的胜利,不仅没有带来利益,经过慈禧这败家娘们一番捣鼓,既赔了日本银子,还丢失了两个藩属国越南和朝鲜。

如果肃顺在,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的,朝鲜抓在手中,日本没有了这只跳板,也就没有后来的甲午战争。如果再重视海防,东亚也就没日本什么事了。

最坏的结果就是1884年左右,列强干预不成再来大清干一仗,打得好就不存在后来那么多的割地赔款,打的不好大清提前灭亡,又未尝不是好事,反正这场战争迟早要来。

总之,如果肃顺不死,大清至少不会那么窝囊,也不会让慈禧败掉那么多家当。光那张嘴都不知道吃掉多少艘军舰。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7

题主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把 国家的政治前途归于个人本身就不对。晚清的颓废和失败与个人无关,完全是制度失败,日本的成功在于他的明治维新,而非天皇个人的能力的高低,即便肃顺不死,即便 上也改变不了晚清的局面。

在咸丰为帝的时候,也未见得肃顺的能力有多高,他的能力更多地是体现在维护皇权和满清贵胄的利益 上,而非“洋务运动”更非君主立宪。指望皇室自身去革命,似乎有些可笑。肃顺,满洲镶蓝旗人,闲散宗室、字雨亭,道光中期开始进入中枢,从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咸丰登基更受重用。担任户部尚书(财政)、协办大学士等职。煊赫一时。权倾朝野,公元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前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是实际上顾命八大臣之首、是年十月二日夜,肃顺在回京途中,行至密云被捕,随后被慈禧与恭亲王斩于菜市口,年四十五。

无疑。肃顺被杀是宫廷政变。肃顺等八大臣没有想到两宫太后会与帝胤集团联手,更为严重的 是 ,肃顺当政的时候得罪一大批官僚集团也会联合在 一起。他也小看了皇帝的生母,那个只有27岁的太后,真不愧是慈禧啊,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肃顺的权力来自咸丰,如果没有咸丰,肃顺什么也不是,现在他虽然是顾命八大臣之首。但毕竟皇帝已死。政治集团必将从新组合,而肃顺等人自认为大权在握。瞧不起恭王一系帝胤嫡亲血脉,将所有的留京大臣推向 了对立面,没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犯了“统战”错误。

当然在没有控制北京兵权的情况下,擅自分离导致被各个击破。也是肃顺等人无能的表现,至于说郭嵩焘、曾国藩等扼腕叹息,他们不是惋惜肃顺,而是但心皇帝年幼,新的政治集团 上台,能否按照肃顺的”既定方针”。来继续处理国政,他们更是担心他们这些被肃顺“提拔和赏识”会有怎样的政治下场,实际上自满清入关以后,汉臣对于满清皇位继承问题根本没有影响力,汉臣也不会去干预。也就是说,曾国藩更加担心是自己的政治前途,肃顺死不死他们真的未必关心。

但曾国藩等人显然是小看了两宫太后与恭亲王的政治组合,慈禧上台以后,给曾国藩的第一道谕旨就是对曾国藩大加抚慰,让曾国藩全权处理剿灭太平军事宜,而且让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可见慈禧的“度量”。而随着慈禧主政时间的继续和稳固,慈禧越发重用汉人,等到太平天国剿灭以后,地方督抚汉人几乎占据三分之二。可见,在满汉之分这个问题上,慈禧远比肃顺看的远,看的深。肃顺决对没有慈禧的这般魄力和气魄。

肃顺是满清宗室。他对汉臣的更多利用而非“重用”。在晚清局面情况下,肃顺只能做的比慈禧更差,而不会做的更好。这是制度决定的,而非个人能力决定的。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8

咸丰当年驾崩之时,意识到了储君年幼的问题。此时清廷的权力划分中,显然不利于幼主。因为如果请出摄政王,那就意味着皇权再度旁落。

为此咸丰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将同治同时托孤给了八大臣,让这八个人在皇权下互相掣肘。

而且咸丰还不放心,在此同时还给了东西两宫太后印章,使得大事必须最后经过太后印才能颁布。

如此一来,权力可就大大分散,且变相的让权力重心转移到了太后。这种转移如果是两个太后,自然是没有问题,但是偏偏有个慈禧!

本来八大臣治国,两太后护卫皇权。因为同治皇帝只要长大,权力自然而然要回到同治手中。

八大臣中即便出现一两个权臣,那么在这种制度之下,也是无所谓,毕竟权力不可能实实在在的落到大臣手里。

然而慈禧一朝政变,他就成为了清朝最高的执政者,而且还是女性摄政者,这在风雨飘摇的清末,无疑是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慈禧的摄政导致的问题,首先就是满清贵族同士大夫的问题,因为慈禧背后依靠的,乃是八旗贵族们。

所以在老祖宗一家亲的观念下,朝廷的贵族小圈子成为了变革最大的阻碍,时不时慈禧都深受其害。

当年洋务运动,慈禧一开始是支持的,但是后来又不放心,于是让大量的八旗子弟参加了洋务运动之中。

起到反作用之后,慈禧不得已强硬表态,堵住了所有贵族的嘴。让洋务运动得以进行下去,但是贵族们的利益已经渗透了进去。

这也为后来的甲午战败埋下了伏笔,因为不少八旗贵族,不断吃回扣贪污,大大影响了洋务运动积攒下来的底力。

肃顺当年就是八大臣中的佼佼者,也是摄政王的最佳人选,可以咸丰不敢用。因为这个肃顺乃是旁支,虽然靠着能力坐上高位,但终究有些靠不住。

所以咸丰弄出个这种混乱的权力制度,而慈禧政变之后,肃顺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如果让肃顺摄政,清政府或许更好,或许也会更快的走上灭亡。因为肃顺这个人虽然有能力,但是他遇到的阻力也会更大。

在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被革命推翻,永远都是历史最好的选择。没有革命的国家,注定会留下许许多多历史封建残留。

今天华夏能够如此强盛富庶,都得感谢革命先烈。历史已经证明,只有革命才能救华夏。

9

历史不能假设。但由于胜利一方的慈禧老佛爷统治得并不佳,所以如果换成肃顺他们来执政的话,我认为应该会好些,但具体能好到何种程度,我还真描述不好(想象力欠佳哈)。


10

万恶的慈禧太后又来了,肃顺,作为满清皇室极具良知之人,最终的命运还是被野蛮的朝廷政变猎杀,这也就是历史上“辛酉政变”的来源。真正意味着慈禧太后手握大权,终究开始走上垂帘听政道路的历史。

咸丰皇帝的死,让慈禧太后得以粉墨登场,关于肃顺,在慈禧眼中也被认为掌中刺,肉中钉。

肃顺是幸运的,但同时他的人生终点却以不幸告终,在那个权势当道的年代,肃顺凭借着他是郑献亲王七世孙的关系,也成功搭上了升迁的快班车。即在朝廷当过御前大臣,也当过总管内务府大臣,更是胜任户部尚书一职,40多年人生生涯当中,深受咸丰皇帝赏识。

但是他的政治生涯,也因为慈禧太后的政治野心,最终被结束在这场政治权力斗争当中。慈禧太后凭借迅雷不及掩耳之势,6天之内就让当时朝中势力大变天。

曾经作为咸丰皇帝身边的意见领袖,对于曾国藩的升迁之路也有重要的举荐作用,不得不佩服当时肃顺的地位和实力。我们要知道曾国藩是一位汉人官员,他的升迁之路可要坎坷多了,有了肃顺的推波助澜,曾国藩才得以平步青云。

由于肃顺打消了咸丰皇帝心中的顾虑,对于曾国藩带兵作战这回事,也算是当时一大进步。

但其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肃顺之所以选用曾国藩,也确实因为朝廷之中并没有合适的人选,有能力的将帅之才并不多见,从后来曾国藩带兵兵作战过程,就可以看出曾国藩当时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但是他作为当时汉族人中的优秀领袖,能够在清王朝观官至两江总督,也是值得肯定的,只不过需要一定的成长期。

关于肃顺的个人能力,其实也并不见得像问题所说的那样强悍。

就拿当时英法联军联合攻打北京来说,危机时刻的肃顺就显得不那么仁义理智了,带着咸丰皇帝逃难不说,对于朝廷之中的异己势力,肃顺选择将他们留在北京城内,足见其政治野心庞大。

为了骗取咸丰信任,用尽各种方式方法,无所不用其极,也还是缺乏豁达大度的处事风范。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私心,最终造成了他悲惨的命运结局。

咸丰皇帝终究是一个人,朝廷政变却不是一个人就能掌控的,肃顺本以为得了咸丰的心,就得了天下,但他想的还是太过于简单,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慈禧太后,他严重低估。

即使肃顺再机智,也终究不得不面对咸丰死亡的事实,这样的意外,几乎让他多年来的心血功亏一篑。

他能识大体,但终究败给了大势,一个有担当的大臣定然不会在列强面前低头,他的行为做派严重出卖了他。

至于有了肃顺,真的就能够改变往后各地赔款的状况吗?

其实不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尽管不是他一手造成,但也绝非他凭借一己之力能够改变。

或许在我们现如今看来,割地赔款是最无能最懦弱的表现,但其实当时的统治者也并不傻,只不过是做出了他们认为相对正确的抉择。

身为统治者,他们定然知道自身实力,能够顾全大局,才是最稳妥的方式,暂时的割地赔款,也不失为一种缓兵之计。

(肃顺剧照)

肃顺之死,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政治权力玩得转,深讨咸丰皇帝欢心,但其实本身并没有过多实际性的价值与作用,仅仅只是表面功夫,面对外国列强,也一样免不了屈服。

大清当时的状况已经属于强弩之末,并非一两个人可以改变的了的,晚晴已经是从骨子里烂掉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