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辽宋唯一和谈就是澶渊之盟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意图灭亡宋朝。辽军此来准备充分,起初大军进展顺利,从雄州一路打到了澶州。宋真宗在丞相寇准的力谏下,御驾亲征来到澶州,宋军士气大振。辽军先锋萧挞凛带数十随从到城下勘探敌情,不慎被城上宋军用强弩射死。萧挞凛的死使辽军士气大挫,辽军主帅萧太后无心恋战,在宋朝降将王继忠的劝说下,开始倾向于与宋议和。宋真宗其实也不想打仗,表示愿与辽国达成和解,并派出使臣曹利用与辽洽谈议和事宜。因为双方都有罢兵停战的强烈愿望,所以都没有在和谈条件上狮子大开口,双方很快达成了和平协议。

宋辽双方达成的主要内容如下:

1、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结束后,辽军遂撤兵北返,从此结束了宋辽边境长达四十年的战争状态,实现了百余年的和平相处。

最佳贡献者
2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宋朝和契丹共议和一次就是“澶渊之盟”,还有一次宋朝求和未遂。

求和未遂

赵光义两次派人入辽,辽国拒绝了,理由就是,你宋朝求你连个正式的国书都没有,你求什么和?赵光义这边那,没有下文了。但是辽国特别惊喜,对所有辽国的边将严加约束,以此回应宋朝示好的信号。


赵光义为什么派人去辽国求和,在辽国以没有正式国书拒绝后就没有下文了那?这正是赵光义的高明之处,因为当时宋朝面临的是俩线作战,西南的四川“王小波起义”已经占领了四川大部分城池,赵光义派出了自己的亲信大太监“王继恩”平乱,西北李继迁又来骚扰,赵光义排除了自己的小舅子“李继隆”,如果此时辽国在出兵,宋朝真可谓是四处漏风。在这岌岌可危的时候,赵光义百般无奈才派人到辽国求和,就是为了能够拖住辽国,赵光义确实做到了,不可谓不高明。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签订其实就是俩个人在抽牌比大小,谁都不敢亮底牌,都声称自己手里的牌很大,但是都不敢亮,最后一商量算和牌了,其实当时宋朝的底牌确实要比辽国大一些,只要宋真宗敢亮底牌,辽国不死也要脱层皮。辽国玩开始心理战了,宋朝皇帝宋真宗一开就害怕,玩心理战那是铁输,最后你叫我声“哥”,我给你点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顺带的我们之间还可以做点小生意。


澶渊之盟

  1.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2.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3.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4.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对宋辽两国来说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宋辽俩国百年无战事,宋辽两国能修身养息,百姓能远离战争,安居乐业。坏处就是太安居乐业,都被当肥猪养了,最后都被金国人给宰了。


如果你也喜欢宋史,请点赞、评论、关注,和我一起走进宋朝。

3

宋朝和契丹(辽国)只有一次议和,那就是澶渊之盟。

时间:宋真宗领的二年(1005年一月)

地点:澶州、(今河南濮阳),宋朝又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条件: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双方代表人物:宋真宗、寇准、萧太后、辽圣宗

赵匡义在斧声烛影中登上皇位,即宋太宗。到公元979年,宋太宗消灭北汉,大部分地区得以统一。由于后来的两次北伐均告失败,因此统治者施政重点变为重内虚外。公元998年,真宗赵恒即位,继续实行太宗末年的黄老政治,无所作为。宋真宗在位期间,辽朝不断派兵在边境挑衅,掠夺财物,屠杀百姓,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虽然宋军在杨延朗、杨延嗣等将领的率领下,积极抵抗入侵,但辽朝骑兵进退速度极快,战术灵活,给宋朝边防带来的压力愈益增大。

1004年,辽圣宗、萧太后率兵二十万大举南侵。兵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东京危急。宋真宗畏敌,准备迁都南逃,在宰相寇准等人的促使下亲临前线澶州,宋军士气大振。当辽军攻城时,宋军将领一箭射死了辽军统帅。辽初战不利,统帅阵亡,又有后顾之忧,因此主动提出和谈。宋真宗本就无心抵抗,听到辽军和谈的要求,就不顾寇准等大臣的反对,同意与辽议和。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以白河沟为界,史称“澶渊之盟”。

希望能帮到你

4

大千世界听我说,一名历史领域的创作者,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宋朝是我国古代颇具争议的一个王朝,因为他既强大,又弱小。

它的强大之处,在于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文学,而他的弱小,则体现在对外战争上——面对辽、金、蒙古,甚至西夏,宋朝都是输多胜少,且大多数时候都以求和为目标。当时,只要能够避免战争,那么付出金钱、布帛作为代价是统治者和主和派官员们乐意看到的。

正因对外政策上采取的低姿态,宋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可谓是数不胜数,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澶渊之盟、庆历和议、关南誓书、绍兴和议等。

其中澶渊之盟、关南誓书与契丹(也就是辽国)有关。最为知名和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澶渊之盟,它发生于宋、辽之间,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至今仍然得到人们的广泛讨论。不过,尽管澶渊之盟看上去是个实实在在的不平等条约,许多人却认为它对于宋朝来说并不算是吃亏。那么,在澶渊之盟中,到底是谁吃了亏,而谁又占了便宜呢?

澶(渊之盟

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时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十二月
【地点:】宋澶州
【人物:】 宋真宗赵恒,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宋同平章事寇准
【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的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同平章事(宰相)寇准、毕士安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
【过程:】 辽军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初为真宗所拒。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未下。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奉),三面包围澶州,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盟约订立时间及代表:】
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宋廷方面由曹利用负责与萧太后谈判。于次年初与辽订立和约.
【影响与意义:】
澶渊之盟,当时除了极少数主战派,满朝上下都劝真宗要迁都避战,最后依靠寇准无可匹敌的勇气终于达成澶渊之盟,30万的岁贡和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万万以上,而宋当时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事所耗费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以上)而历史走向证明一切,此战之后,北宋迈向颠峰--仁宗朝就算称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颠峰,都不为过.辽国关南之地得而复失,但年三十万岁贡再加上日后富弼允诺的二十万,这些钱帛对于经济拮据的契丹来讲,无疑是天上掉的大馅饼.不过契丹上下因此而与宋交好达百年之久,契丹铁骑不再南下。此中弊利,一眼可明.

关南誓书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的关南誓书,这是对宋辽两国议定“澶渊之盟”的继续,辽向宋索取关南之地时,最后选择了宋提出的割地、和亲,增加岁币。仁宗庆历二年(1042),辽向宋索取关南瀛、莫二州之地。宋的选择:割部分地、和亲、增加岁币。最终结果:新增银绢二十万,立“关南誓书”。

5

从“澶渊之盟”到“庆历纳款”又到“熙宁割地”,北宋统治者沿着一条屈辱外交地路线越走越远;而且,北宋统治者不仅是对辽如此,在对待西夏地问题上,也采取了同样地外交路线.尽管苏洵在《六国论》指出了这一弊端,但并不能改变北宋统治者地怯敌本质,因而最终招致了“靖康之难”,金人入侵,以至偏安江南一隅地结果.到了南宋,仍继承了其先祖衣钵,并且愈演愈烈,最后造成了南宋地灭亡.所以苏洵指出:“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宋代走地就正是“六国破亡”这一条道路,其结果不就是可悲吗!

这几次议和表明宋朝承认了对方的独立国家地位。契丹建国的时候比宋朝早,就不说了,而西夏在宋初是受宋朝册封的节度使,属于封疆大吏,连附属国都算不上。金国女真人曾是辽国的下属,灭辽之后才取代辽国,获得宋朝承认。其次,宋朝与三国之间都有过战争,互相抢夺地盘是家常便饭,议和的时候至少名义上承认了双方对已有土地的合法占领权。再次,议和的结果都是向对方纳“岁币”,用钱买平安,说明宋朝在外交上始终处于弱势一方。最后,每一次议和实际上都在一步步促成宋朝的灭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