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为著名的就是魏征,魏征本来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多次建议太子李建成先下手为强,太子没有听从。玄武门之变后,太子被杀,魏征这个曾经建议杀死太宗李世民的人,受到重用。
在当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彰显太宗李世民宽大的胸怀,让潜在的敌人放心。过去的都过去了,只要你有能力,就会被重用。不管你曾经属于那个阵营。通过对曾经的敌人的任用,很快取得了天下人心。
太宗李世民本来就雄才大略,唐朝在他的治理下,开启了“贞观之治”,国富民强,兵强马壮。之后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的繁荣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很多国家都派人到唐朝学习,叫遣唐使。
史书记载“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
因为唐朝的强大,就特别的自信。在用人方面不管你是什么肤色,只要你有能力,愿意为朝廷效力都会被重用,充分体现了它的包容。如:平定安史之乱的李光弼就是契丹人。另外,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哥舒翰突厥人、仆固怀恩铁勒族人、白孝德安西胡人.....,这些在安史之乱中,为唐朝舍生忘死的将领都是外族人。
总体来看,唐朝开始的包容是有历史背景的,后来的包容是处于对自身实力的自信。
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而且,这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比如新中国,她的包容是在建国强大以后才显现的。但在新中国的建立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是因为包容各党各派及民主人士,实行广泛的统一战线,才建成了新中国的。现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民富国强,更是敞开胸怀,如大海容纳百川一样,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建立友好,互通往来,尽量为世界人民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显示了大国风采。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越来越强大。
唐朝也是,唐朝的包容也是在唐朝建国以后的贞观之治中才显现出来的。但在建国的过程中,李世民气量宏大,广纳贤才,尽展包容之胸怀,才有建唐之成果。建国之后,李世民更是励精图治,虚心纳谏,勤俭建国,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包容态度,才使大唐越来越强盛。李世民也赢得了"天可汗"的美誉。千年之下,我们犹可想象其博大睿智,潇洒宽容的风釆。
总之,无包容,无以强大;反过来,无强大,无以包容。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欢迎点评。
因为包容才强大。因为包容,唐太宗才被封为“天可汗”,正是因为唐朝包容和开放的政策,才促使唐朝更加强大。
唐朝时期民族关系相对宽松和睦。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事务一般不加干涉,实行开明的民族自治。
一,唐朝时期中央政府国力强盛,无论在政治还是经济军事,少数民族都无法相抗衡。当时奉行开放政策,少数民族和汉族可以自由贸易交往,没有象汉时期的民族仇视。中央政府在历次与少数民族贵族叛乱中都取得了军事胜利(如对突厥,吐蕃,黑水女真)。
中央政府的繁荣对少数民族有强大的吸引力,都愿意与中央保持和谐的民族关系。具体例子:
1、与吐蕃和亲,641年,唐太宗派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结成联盟。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822年,唐蕃会盟,划定了疆界,互不侵犯,唐蕃会盟碑还保存在拉萨的大昭寺。
2、与南诏会盟,794年,唐朝与南诏在点苍山会盟,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3、联合薛延陀,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东突厥汗国。
4,封靺鞨族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鹘首领为怀仁可汗。
第二,对外关系: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是处于整个封建制度的颠峰时期。国家奉行开放,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各国的使团(主要是东亚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国家)。当时中国是真正的天朝。表现:
1,主动的文化交流,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繁荣,中央政府设立安西都护和北庭都护也起到了保护商旅的作用。唐僧到天竺求法,鉴真东渡日本传法,都是积极对外交往的表现。
2,各国大量的留学生到长安学习(主要是朝鲜和日本)唐文化在政治制度、城市建筑、文学、日常生活方面对日本影响很大。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入日本。
3,在西域设立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保护丝绸之路。
4,阿贝仲麻吕为官于长安;波斯和大食人在中国定居等。
“包容”这个词,在当下其实有点变味了:如果你对接纳外国人有异议,在某些人看来就是封闭、愚昧,甚至是“义和团”;对外国人无条件敞开胸怀,那就是伟光正的“包容”、博爱胸怀,甚至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代表着而我国封建历史巅峰唐朝,往往被一些人用来佐证这一观点。
但这种想法是相当危险,我们要正确理清强大与包容的因果关系
唐朝的强大,源自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出于对强大隋王朝覆灭的教训,避免无约束的皇权将政权引向灭亡,唐太宗建立起了一系列的制度对权力进行匡正、辅佐,比如完善三省六部制、五花判事制、系统的谏官制;同时,李世民认为:“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他在位时不拘一格任用贤臣,斥退那些溜须拍马、才能平庸之辈,使得初唐政坛空前清明;此外,唐王朝善待百姓,每逢天灾之际不遗余力对百姓进行赈救,并且减轻赋税、休养生息,逐渐实现了安居乐业。
在各阶层共同努力下,经过短短几年后,唐王朝“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老百姓对朝廷空前信任,呈现出了社会和谐、经济恢复、军力强大、人民团结的景象;以此为基础,公元前630年,唐军一举将曾经耀武扬威的外敌东突厥灭国,释放出的强大能量让周边各政权胆战心惊,被吓得纷纷入朝跪求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
而出于对自身制度、文明等综合实力的自信,唐王朝才有底气让那些少数民族的精英归顺,并成为供自己使用的力量比如唐太宗时期的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少数民族名将)。此后,一直到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对外一直持包容开放的态度,不断吸收少数民族融入汉文明,李光弼、哥舒翰、高仙芝等外族名将实际上已成了唐王朝忠心耿耿的子民。但说到底,这些人只是对唐王朝实力的补充,并不是能产生关键作用的人物。
所以说,强大是包容的底气与基础,包容反过来对强大政权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如果无视自身实力,妄图以盲目的包容来使自己强大,后果一般会比较惨,看看西晋就知道了。
东汉时期起,中原统治者出于经济、军事等因素考虑,陆续允许匈奴、羌、氐、鲜卑等少族民族内迁,他们在西、北地区与中原汉人混住。其后上百年间,由于各种难以调和的矛盾,少数民族时常发生动乱,但面对中原政权的强大实力碾压,并不能对社会带来过大的危害。
到了西晋时期,随着羌、氐、匈奴的屡次作乱,为了避免后患,郭钦、江统等有识之士先后建议将少数民族外迁,但统治者主要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拒绝了这些提议。
而随着统治阶层日益腐败,持续多年的八王之乱,使数十万精兵白白丧命;同时,对于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统治者无心处理,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空前动乱。
而在这时,原本俯首帖耳的氐族、匈奴人趁乱起兵,建立了成汉、赵汉两个政权,旗帜鲜明地举起了反晋大旗。公元316年,刘渊之子刘聪在位时,汉赵大军攻破长安,晋愍帝司马邺被俘,西晋灭亡;其后,羌、氐、匈奴、鲜卑以及羯族各少数民族纷纷以武力建立政权,史称“五胡乱华”,他们之间互相征伐、屠戮,原本繁荣的中原彻底沦为了人间地狱,无数各族人民如同草芥一般被肆意消灭;加上其后的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陷入了近300年的分裂与战乱。
所以说,想要包容,那得先掂量掂量自己实力,会不会对外面的精英产生足够吸引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的包容只会引来垃圾,无异于引狼入室的自杀行为。
可能有人会以美国为例子,但美国是完完全全的移民国家,原本的原住民早就被杀的几乎一干二净,它如果不包容,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况且近年来,美国显然正逐步走向自我封闭、孤立。而其他绝大部分国家,都有着自己的主体民族,并且不具备美国那样的吸引力。以欧洲为例,你看它们的包容吸引了什么“人才”去?
因此,在不具备绝对的吸引力前,不要盲目的包容,你的低声下气只会让外人瞧不起;而是要踏踏实实善待自己人,发挥每个人的能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现国富民强;当你足够有实力的时候,自然有人才死心塌地的前来投靠。
因为强大才自信,自信才包容,包容反过来巩固强大;在这个循环里,强大是基础性的。如果你脆弱而包容,恐怕会李代桃僵、喧宾夺主,不要高估道德和人性,你弱等待你的将是外来物的予取予求、任意践踏,你连生存下来都难,何谈包容让你强大呢?
因为强大才包容
唐朝为什么强大?
1、政治方面:唐朝诸多皇帝选贤与能,知人善用,且科举制为唐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提倡科举取士、武则天首创电殿试,皇帝亲自监考。唐朝很重视科举考试,那些考中进士出身的会觉得很荣幸,通过参加科举改变了自己命运。朝为田舍郎,暮穿朝堂衣,那么这些人也就死心塌地为朝廷效力。能够很好维护朝廷的江山稳固。
2、地理方面: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 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 ,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
3、文化方面:科技文化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增强了唐朝的软实力。
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对外来人才的包容。
人才方面,比如高仙芝(高句丽人后裔),黑齿常之(百济人),仆固怀恩(铁勒人),哥舒翰(西突厥人),李光弼(契丹人)等等在大唐之中做将军。
宗教方面,由于唐朝比较开放,中外交流频繁,有很多外来宗教就此传入中国,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有“三夷教”,这指的是琐罗亚斯德教(祆教,拜火教,现已消失),基督教东方教会(景教),摩尼教(明教,现已消失,在金庸小说中北塑造成武侠门派),此外伊斯兰教也是此时传入中国。
所以大唐是因为包容才强大,但是强大的国力更是包容的基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