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是否能像燕丹所说,秦国各路将军称王,乘机打败强秦呢?

按照规矩,我们先来说答案,荆轲刺秦成功,山东诸侯亦没有翻盘之机会,秦国的各路将军也不会称王,充其量会对朝堂造成短暂恐慌,之后就会出现代替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的君王。

国家兴亡不系于一人之身。

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已经在制度上领先了山东诸侯,也就是封建制逐步确立,奴隶制逐步瓦解,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秦国的法制和君主中央集权的建立。

那么荆轲刺杀了嬴政之后,秦国的法治会维持国家地方上的稳定,朝堂出现短暂混乱之后,立即就会出现新的君主,来稳定朝堂,这就是法治和人治的最大区别。

秦国将军不会借机称王。

纵观秦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几乎没有将军犯上作乱,而文臣亦没有出现能架空君王权柄的人,比如白起,打长平之战时,带领了全国之兵,本能趁机攻下赵国,但君王的一道命令还是把他给招了回去。

再比如王翦,灭楚之战,带领了秦国六十万大军,这是让秦王嬴政都忌惮的力量,但是王翦也没有拥兵自重,打完了仗就交出了兵权。

而吕不韦也是如此,曾牢牢把持秦国朝政十余年,他也没想着当秦王,当嬴政到了亲政的年龄,也乖乖交出了权柄。

这三个人的例子,都说明了一点,秦国的臣子做的就是臣子的事,自立为君不会发生,究其根本,是因为秦国重用的臣子大多都是没有背景的布衣出身,他们背后没有王族的力量撑腰,作乱那是自寻死路,因为士兵不认将,只认国,确切地说是只认军功,秦国体制下的军功。

六国打败强秦如痴人说梦。

秦国能够灭掉六国,究其根本是新制度取缔了旧制度,战国是奴隶制走向封建制前夕的混乱,而确立新制度上,秦国做的最好也最彻底。

反观山东六国朝堂,依然被旧制度把持着,旧贵族把持着国家的权柄,而让布衣无立足之地,腐朽的政治又怎能打败先进的制度。

即使秦王嬴政被荆轲刺杀,但是秦国的制度并不会随之崩溃,因为奋六世之余烈,早已把新制度贯彻到了秦国的每个角落。

秦王嬴政死了,还会有下个秦王,依然可以秦国强大的国力横扫山东六国,只不过秦王嬴政死了的话,统一六国的进程会被减缓,但不会被终止。

荆轲刺秦王注定失败。

其实荆轲如果以杀死秦王嬴政为目的,他是可以成功的,但是偏偏燕太子丹给他的上策是活捉秦王,然后要挟秦王退还侵占山东六国的土地,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仅凭两个人在诺大的秦国想要挟持秦王,真当秦国是燕国了?确切地说是靠荆轲一个人,因为秦舞阳见到嬴政就被吓傻了,没起到任何作用。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种假设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历史不能假设,最后一句话总结,那就是不管荆轲能不能刺秦成功,山东诸侯都会被秦国吞并,这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

最佳贡献者
2

我认为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的话,秦国将军各自称王是不可能的,但对于六国(准确的说应该是五国,韩国已经亡国)来说绝对是个扭转乾坤的大好机会。六国军队彻底秦国灭掉虽然不能保证,不过趁此机会绝对可以扼制秦军的进一步的攻击。

燕太子丹在策划这次刺杀的时候,就已经初步的构想了刺秦王之后的情况,那就是趁秦王遇刺导致秦国政局不稳,而组织起诸侯各国的合纵之战,以此来打败强大的秦军。

秦国自从秦孝公以来,除了秦武王突然去世时,政局有过一定的动荡,秦国的政治长期处于一个是很稳定的状态,即便在出现内部斗争时也很快就得到了平息,给秦国也造成不了太大的影响。而如果荆轲此时把秦王嬴政给杀死了,秦国必定会陷入一个动荡的局面,其原因有二。

一、当时秦王嬴政不过是三十岁,从年龄判断他的儿子此时一定还没有成年,嬴政之子如果顺利即位,必定主幼国疑。

二、如果秦王嬴政一死,秦国王位的争夺肯定会很激烈,嬴政的父亲赢子楚仅仅是秦孝文王的众多儿子中的一个,因此拥有秦王继承权的继承人就很多了。人一多,谁当秦王就是一个大问题,秦国肯定而乱起来。

不管接下来谁掌了秦国大权,秦国对六国的战争肯定是要停下来的。此时也是太子丹所谓合纵的最好时机,此时秦国刚刚灭掉了赵国,楚国和齐国在六国中还是较强的存在,燕国也是还有一战之力。如果各国真的能合纵成功,大败秦军还是有很大希望的。

燕国可以联合在代地的赵国残余势力,从北面去攻击刚刚灭赵的秦军,而齐国则可以与魏国一道从南面发动攻击。在赵地的秦军如果遭到两路大军的攻击,秦国国内又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再加其上远征赵地十分疲敝和赵国民众的抵抗,秦军必败无疑。

此时,南方的楚国也可以反击在长江流域的秦国势力,楚国还可以联合韩国的旧势力,因为在从后来的历史中,韩国贵族曾有在新郑发动叛乱的记录,可见其实力还是有一点的。

面对六国联合军的多路攻击,秦军能够取胜的几率很小,燕太子丹打败秦国的构想也能够成功。但是历史是无法假设的,荆轲刺秦王最终是失败的,六国灭亡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3

如果荆轲刺秦王真的成功了,历史是一定会改写的,但历史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最终还是会发展成高度集权的封建社会。电影《荆轲刺秦王》里秦始皇回复燕太子不惜一切代价阻止秦始皇发兵灭六国时说:“杀了我,(以武力消灭列国)这件事也会有人做的。”这说明统一战争已不只是出自历代秦王的野心,而是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核心利益,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趋势。

一、荆轲刺秦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末,今日水犹寒”说的就是荆轲刺秦王。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田光自刎保守秘密,樊於期自刎献首级,荆轲别过燕子丹,去秦国刺杀秦始皇。燕国特使荆轲以图穷匕见的创意行刺秦始皇,结果反被秦始皇所杀。《史记?刺客列传》。燕子丹想通过刺杀秦始皇来阻止秦发兵六国其实就是螳臂当车奋起一搏而已,在历史长河中就是一个历史事件,但历史长河的流向去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


二、秦始皇奋六世余烈,立一统天下之志

公园227年秦国已经吞并了韩、赵,三晋也指日可下;山东诸国支离破碎,自顾不暇,也已不能有效地联合抗秦,天下一统的趋势已然形成。其实秦始皇也就是正当历史其时,历史等待着一个秦始皇。


1、秦王朝六代的奋斗

秦庄襄王时期,秦国对周边诸侯不断发起兼并之战,获得大量资源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让自己更强大,向外兼并更有力。实际上是考虑战略的升级。秦孝公商鞅变法是秦人的选择。商鞅的改革以推翻贵族政治、振兴农战为目标。他剥夺贵族世袭官职爵位的特权,使用复杂的政策组合驱使所有人都从事农战。无论你出身于哪个阶层,来自哪个国度,都可以凭借军功来获取爵位。不可否认这是极大刺激和调动各阶层积极性的政策变革。变法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王的对外战争,在秦始皇一统天下期间达到巅峰。在这个过程里面百年积聚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因变法而整合产生的利益集团,围绕着同一目标不懈奋斗。吕不韦、蒙骜、王龁、王绾、王翦、李斯等一代代重臣引领着明确的利益诉求,对内要求国家任人唯贤、赏罚分明、法制完备,对外要求多打胜仗,多多授予有功士民田宅官爵。这实际上也是各国布衣士人阶层共同的奋斗目标。


秦庄襄王去世,年仅十三岁的秦始皇即位,至秦始皇亲政之前的整整十二年里,秦国军政大计实际掌握在将相团队手里。其实可以看出,没有秦始皇,集团稳步发展已然非常高速。从秦孝文王去世吕不韦通过改革全面提升了秦国的综合实力,吞并了东周国,而蒙骜、王龁等将军屡次讨伐三晋,让秦国增添了太原郡、上党郡、东郡等地盘。发动统一战争的物质基础已经齐备,已然形成一股强大的统一趋势。

2、秦始皇的代表性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贵族的优待一去不复返,农、商、兵只有做出贡献才能获得晋升的资本,各个阶层的人奋勇向前,为自己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促使国家更加强盛,秦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完整的国家运行机制。雄才大略的秦始皇致力于实现这个共同理想,所以才能得到由多国顶尖人才组成的竭诚效忠利益团体。他是聚光灯,聚拢了重臣决策引领的集团核心利益。

如果秦始皇被刺杀,秦国高层会怎么做?

在荆轲出使咸阳之前,秦将王翦和副将辛胜率领数十万灭赵大军屯驻中山,与燕代联军对峙。


燕太子丹以为秦王一死就能结束战争。所以,他才派荆轲去冒险行刺。他低估了秦国国家机器制度化下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即使燕子丹派荆轲刺杀秦始皇成功,也不会如他所愿。历史会在秦国核心利益集团选择新的代表人物,依然会推动历史沿着它的趋势滚滚前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评论、点赞。

4

即使荆轲成功了,秦国也不可能四分五裂,至于诸侯趁机联合打败秦国,更是天方夜谭,根本不可能的事。

01:秦法严苛,将军不敢造反

商鞅变法后,秦国开始了法治时代;秦法苛刻,将军打败仗、临阵投敌都是大罪,更不要说自立为王了。

秦法规定,倘若将军临阵投敌,不仅他全家要倒霉(连坐),就连提拔他的人也要倒霉。如此严苛的法律,秦国将领是不敢轻易投敌、更不用说谋反了,纵观秦国历代将领,极少有投敌谋反的,原因就在于此。

秦国丞相范雎,推荐他的恩人郑安平领兵攻赵,郑安平失败投降了,秦昭襄王非常生气,即便范雎是他非常信任的部下,即便他已经身居丞相高官,依然被秦王毫不客气地罢黜了。其他人谁还敢胡乱举荐人?稍一不慎,就有灭顶之灾。

几代传承下来,秦国将领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宁可战死,也不投降,至于造反,那是想也不敢想的事。

02:秦国有先君突然驾崩的先例,秦国并没有分裂

自秦国立国以来,已经有好几个国君突然驾崩,最近的就是秦武王嬴荡,在洛阳举鼎身死。

我们注意到,秦武王去世后,并没有一个将军起来造反。说明秦国有一套完整的预备方案,一旦国君突然驾崩,帝国仍能延续下去。

虽说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但秦国公室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比方说驱逐国外士子,就是秦国公室提出来的,毫无疑问,这是个馊主意,但从侧面验证了秦国公室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综上所述,即使荆轲刺秦成功了,秦国也不可能四分五裂,最坏的结果就是统一的步伐延迟了。

5

荆轲刺秦王前,只有韩、赵被灭亡。如果荆轲刺杀秦王成功,那么最好的结局就是韩、赵的残留贵族趁乱打败强秦,收复失地,复国成功,而秦国各路将军称王的事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

从历代秦王的继承方式分析

自秦非子因善于养马,而得到周孝王的赏识,获封秦地以来,秦国都在不断的努力变强。期间,秦国的国君为了扩大领土,大部分都会在战场上拼搏。

前823年,第四代国君赢仲,战败而死,长子秦庄公赢也继位。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嬴开同样在战场上被杀,子秦文公继位。这里可以看出哪怕秦国国君突然战死,继承人也一定安排好好的。

公元前704年,秦宪公去世,权臣立了秦宪公最小的儿子5岁的秦出子。5年后,秦出子被杀,秦宪公长子秦武公继位。公元前425年,当时国政被旧贵族所操纵,秦庶长晁联合其它贵族逼秦怀公自杀,立了秦怀公之孙秦灵公为君。

秦灵公逝世后,秦怀公之子秦简公夺了侄子嬴师隰的位置。公元前385年,秦献公发动政变,将把持朝政的外戚势力铲除。这里可以看出,不管秦国出现怎么的权臣,秦国都会有人阻止。

秦武王嬴荡,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过,就是那个举九鼎而死去的秦王。秦武王突然死去,马上就安排了弟弟秦昭襄王继位。后面还有秦孝文王喝美酒猝死,秦庄襄王继任。这里可以看出,国君突然的意外根本伤不了秦国分毫。

现在我们把上面的一对比,结果一目了然。如果秦王嬴政死了,基本就是扶苏继位了。

扶苏继位后的猜想

扶苏继位的话,军方和朝堂不会有任何意见。此时,秦国军事力量强大,朝堂人才济济,哪怕赵、韩有机会复国,六国还是不会合力伐秦,毕竟六国之间的矛盾在那里。

此时也根本不用担心胡亥和赵高的问题,毕竟胡亥才两岁,赵高就是想专权,也会另外找人,不过我相信赵高基本没有机会,没人会支持他。

那么扶苏会继承嬴政的政策,继续统一天下吗?我相信会,哪怕扶苏自己不想,秦国的贵族集团也驱使着他前进。

总结

按照六国原来的发展,它们始终逃不开覆灭的结局。秦强而六国弱,总有一天,老虎会饥饿。哪怕最后秦国统一不了天下,六国中也会出现新的始皇帝,比如燕始皇。

【文/说槽点,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立即删除!抄袭必究,欢迎关注、评论、点赞、转发,谢谢!】

6

即使荆轲刺秦王成功了,事情也不会如太子丹说的秦国会乱,因为历代秦王死了,秦国都没有乱过。

一,荆轲刺秦王成功了,秦国一定杀了荆轲,然后立一个新君,先把燕国灭了。

如此一来,韩国和赵国已经灭亡了,剩下的齐国又是秦国的统一战线的成员,自然不会凑热闹。那么最后剩下的就只有魏国和楚国,还有跑到代国的赵国残余赵嘉。

战国七雄,谁不会做减法呀,韩国,赵国,齐个已经不考虑了,燕国被灭是注定了的事情,魏国又弱,楚国的地盘大,容易朝东方跑。所以,秦国统一六国的阻力不会太大。

二,秦国的军队调动,是最早用虎符的国家。秦王对军队的控制比其他国家更有力。

秦国的反对朝廷的人,所用的反抗力量,一般都调动不了朝廷的军队。商鞅被逼造反,用的说自己的家奴,朋友等等人。只有嫪毐造反,夺了太后玉玺来调动王宫卫队,加上嫪毐自己的家兵奴隶,所以发动了秦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乱,结果还是被秦王嬴政消灭了。秦始皇的弟弟成蛟,在外地应该有军队吧,造反,还是被镇压。第一次攻打楚国的昌平君昌文君在楚国前线造反,应该有军队吧,但是,还是失败。

所以说,秦国的将军们,如果要造反,或者称王,那是吹牛,是不可能的事情。

燕太子丹以公家报私仇,动机就不纯。再说,燕太子丹拘泥于古人曹沫威胁秦王,也不看看他找的是什么人,又是在什么地方去威胁秦王。

三,秦国的各路将军即使称王,也不会打秦国,秦国的刑法是非常重的,他们不敢干。而且,军功爵制给他们都待遇,其他国家会给他们吗?他们为什么要去反秦国而使自己一生的拼搏化为乌有。他们都既得利益全部在秦国,而得到敌人首级,只有回秦国成年变现,他们怎么可能称王再打自己的老板?

太子丹一厢情愿,害死了荆轲不说,也让燕国提早灭亡。燕王后来为了补救燕国的过失,把太子丹的人头割了送给秦王,秦王照样消灭了燕国。

7

公元前227年的某一天,秦朝都城咸阳的王宫里,即将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这一天,秦王嬴政非常高兴,穿了一身正装,用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礼,由九位使者,引导着一位宾客上殿。这位被迎接上殿的宾客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荆轲。

荆轲拿着当时燕国最富庶的一个地方,督亢地区的地图,登上了大殿。因为地图是卷轴的,所以荆轲在打开地图的时候,是一点一点展开卷轴的。卷轴是中国古代包装书画的一种方式,形式非常多。地图打开之时,秦王嬴政是专心致志地看着荆轲展开地图,当地图完全打开以后,从最里面突然露出来一把匕首。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图穷而匕首现。

这把匕首可不是一般的匕首,在毒药水里面反复地浸沾过,所以这个匕首有一种功能,如果一旦划破人的肉皮,碰到血液,见血封喉,立马就死。秦王嬴政看见地图打开以后,中间有一把匕首,就陡然一惊,拔腿就跑。荆轲拿着匕首一路追击,秦王嬴政非常狼狈,多亏了朝中大臣的提醒和帮忙。秦王嬴政拔出长剑,连砍荆轲八剑,荆轲受了重伤,瘫在那里。这时台下武士上来,乱剑齐下,把荆轲杀了。

荆轲受命于燕太子丹,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目的就是劫持秦王,让他全部归还侵占各国的土地,像曹沫劫持齐桓公;如不行,就趁势杀死嬴政,秦国的大将在国外独揽兵权,而国内出了乱子,那么君臣彼此猜疑,趁此机会,东方各国得以联合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

那么荆轲杀死嬴政真的可以如燕太子丹所言,秦国各路将军称王,六国乘机打败秦国?首先说秦国的将领是否称王。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军国主义”国家,军人的地位是秦国非常崇高,秦人个个以报效国家为荣。

长平之战,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全国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秦国的热血青年纷纷投入战争,报效国家。

由此可见,秦国的国家凝聚力十分的强大,就算将军想称王,手下的士兵也不会背叛国家,更何况秦兵的一家老小全都在关中,他们如果跟着将军造反,妻儿老小就会被屠杀。

所以如果秦王嬴政被刺杀,秦国的大将也不会造反,而是听从新君的安排。即使秦将与秦国新君君臣彼此猜疑,也阻挡不了秦一统天下,最多只是延缓。

当时的天下大势,秦国是超级大国,韩国、魏国早已俯首称臣,唯秦国马首是瞻。而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国力一蹶不振,虽有良将李牧,也无法阻挡秦国的攻势。而楚国在楚怀王时期,与秦国交战,三战皆败,韩魏趁机进攻楚国在中原的领土,楚国大国地位瓦解,从此走向没落。

最后的齐国更是与燕国有世仇,当初燕将乐毅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剩莒和即墨没有收服。后来齐国田单恢复了齐国,但是齐国的国力从此江河日下,更是对燕国以及帮凶韩、赵、魏三国怀恨在心。所以当秦国灭韩、灭赵、灭魏、灭燕的时候,齐国根本不想去帮助。

六国勾心斗角且国力衰弱,根本不是强秦的对手。所以燕太子丹所言,杀掉秦王嬴政,秦国各路将军称王,六国乘机联合打败秦国,这种想法纯属一厢情愿。秦国将领根本无法自立,六国也不会同心协力。

8

这时的秦国已经到了灭六国的最后一步了,秦国经过了从秦孝公以来上百年的积淀,不断削弱蚕食六国,到秦始皇开始统一战争到最后完全统一只用了10年时间(公元前230年开始攻打韩国到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而且荆轲刺秦时,秦国也已经消灭了韩国和赵国,整个秦与六国的力量天平更不平衡了。

这是当时的大背景,那么秦王被刺,是否秦国会四分五裂呢?我认为可能性非常小。秦灭六国是代表了整个秦国的利益,这里面包括了掌权的贵族卿大夫阶层,也包括了中产阶级对于土地的渴求,也包含了中下阶层对于和平的渴望。因为这次战争的目的不是像之前那样,只是掠夺些土地和财产,而是要结束几百年的互相征伐,这是一个秦国上下统一的目标,可以说如果秦王被刺,有人出来破坏这个目标,那一定会被群起而攻之,相信有一定政治能力的人都不会去冒这个险。即便可能有一两个脑子不太清楚的人站出来分裂秦国,应该也会被镇压下去。

以上可能从动机上来分析,那么从客观条件上来分析,也同样可能性不大。荆轲刺秦时,秦王长子扶苏推断在12到14岁左右,按照古代的成年标准,已经接近成年。此外,此时秦王即位已经二十年,亲政已经十几年了,他已经控制了秦国的朝局,身边已经都是像尉缭、李斯这样的亲信,因此维持朝廷的稳定,推断是很有把握的。

9

即便成功了也不会影响历史走向,首先秦经过商鞅变法已经走向高度法制,秦王虽是最高领导但他代表的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也就是秦国有一个庞大的集团支持秦王来完成他的宏愿,嬴政确实雄才大略,但他之前的秦王定下的也是这个目标,嬴政如果突然身死他背后的势力自会推出一个代理人继续统一大业,但是时间可能会延迟,换句话说嬴政雄才大略极大的缩短了统一步伐,大秦二世而亡也和这个或多或少有些关系,庞大的疆域,难以短时间消化的社会矛盾,导致嬴政一死硝烟四起。我一直认为如果大秦是一步一步蚕食六国不断消化逐步统一的话,至少秦不会二世而亡。就像大明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朱棣雄主自然无碍,但他没考虑子孙不都像他那么彪悍啊。仅代表个人观点。

10

不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各国都有严格的储君继任制度。秦王遇刺身亡,新君继位,

或许会因为权力更迭混乱一阵,但是很快就会完成内部调整,强秦依旧是强秦。而且六国趁机进攻,迫于外部压力,秦国的内部整合速度可能更快。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