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统一的秦朝建立前,作为周的诸侯国,秦国就已经度过了五六百年的时光。在漫长的数百年间,秦国涌现出许多有作为的君主。正是他们一代一代驰而不息的开拓奋进,才有后来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英雄气概和激情豪迈。

作为诸侯国的秦国君主,秦孝公嬴渠梁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初创秦制;秦惠文王嬴驷委任张仪连横诸侯,扩张势力;秦武王赢荡联越制楚、结好魏国;秦昭襄王嬴稷以白起为将,以范雎为相,在任五十六年,国力日盛;秦孝文王嬴柱短暂在位,如彗星流逝;庄襄王赢楚重用吕不韦,提振雄风;秦始皇嬴政更是剑指天下,完成了一统大业。

而要说孝公、惠文王和昭襄王谁是首功?还真是各有千秋。

我们先来看看秦孝公,他二十一岁继位国君的时候,秦国积贫积弱、国力衰微。

弱肉强食是历史发展的铁律,秦国弱小,列国利爪不由分说地伸了过来。其中,魏国抢夺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多次引军征讨,结果是空留一腔悲愤。

秦孝公继位后,立志实现父亲的遗愿。面对诸侯觊觎秦国的严峻形势,孝公一方面求贤若渴、广招人才,另一方面积极进取,厉兵秣马。优越的发展环境是招才引智的关键,这种情况下,卫国人商鞅来到秦国,他带来了法家思想以及一系列政治主张。

任何一个思想体系都犹如一枚特立的种子,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就会发芽开花。商鞅的主张让秦孝公耳目一新,他力排众议,向旧体制开刀。废井田、劝农桑、整风纪、奖军功,商鞅设计了秦国改革的路线图,秦国国力不断增强,社会风气逐步好转。“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

秦孝公经过十年的韬光养晦,前352年,他任命商鞅为大良造,带领秦军进攻魏国,收复失地,占领了魏国的故都安邑,攻克战略要地固阳。魏国往日的风采黯然失色,从此走向了下坡路。前344年(秦孝公十八年),商鞅游说魏惠王称王,提议他出征齐、楚、韩、赵等国,重新构建霸业。

路人皆知商鞅意,唯有魏王在鼓中。魏惠王很是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他僭越礼制,执意称王。一石激起千层浪,诸侯们十分愤怒,魏国很快成为孤家寡人,国势渐衰。

商鞅一计,让秦国取得了明显的比较优势,为以后的扬帆起航奠定了基础。

前338年(秦孝公二十四年),孝公去世,儿子嬴驷继位(秦惠文王)。因为从前和商鞅结下了仇怨,秦惠文王车裂商鞅。虽然强秦的改革者从此消失了,但秦惠文王却继续沿着商鞅的线路图前行。秦,一直走在强盛的路上。

收复河西、建立据点、攻灭蜀国,秦惠文王一路杀伐,夺取了长江上游地区后,派遣张仪出使楚国,离间齐楚,交好齐国,趁机击败楚国、占领义渠,不断开疆拓土。

秦惠文王死后,儿子赢荡(武王)继位。靠嘴皮子吃饭的张仪被驱逐出秦的江湖。而商鞅改革的成果一直呈现着亮色。虽然秦武王执政能力不怎么样,但是秦的筋骨依旧坚韧。

秦武王意外死亡后,弟弟嬴稷(昭襄王)继位,母亲宣太后成为操盘手。这时候,宰相魏冉举荐白起为将。白起统兵出征,齐、楚大败,秦军如日中天。

在经过四十多年的韬光养晦之后,宣太后、魏冉被秦昭襄王剥夺了权力,范雎为相。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范雎的好日子来了,白起的苦日子到了——被赐死。前256年,昭襄王消灭东周后,魏国成为秦的属国。在位五十六年后,七十五岁的秦昭襄王去世,嬴柱(秦孝文王)继位。嬴柱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秦王(上位三天去世),他的儿子赢楚(庄襄王)继位。

在位三年的秦庄襄王注定是一个过度式人物。他去世后,儿子嬴政——改变历史流向的大人物出场了。

十三岁继位的嬴政,到了二十二岁时才独立操盘。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是惊雷震天。嬴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提拔李斯、尉缭等人,秦国高层班底大换血,增强了行政效能,为日后的东出做了充分的准备。

不久,秦始皇派出王翦、王贲、蒙恬等名将,接连攻灭了六国,又北上讨伐匈奴、南下平定百越,秦国的疆域前所未有。他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实行郡县制,建立集权制,世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纵观秦的这几位君王,秦始皇无疑是功勋最为卓著的。

不过,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都堪称功勋卓著的秦王。

最佳贡献者
2

必须是秦孝公,他真正做到了“扶弱秦于诸侯,奠强秦之基业”,可以说秦孝公是“强秦”的奠基人,没有秦孝公奋发图强,秦国可能依旧是那个“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的西陲夷戎。但是秦孝公的出世,让秦国走上了逐鹿中原的兼并道路,同样,如果没有商鞅这个改革家,秦国也不可能仅仅只用138年就结束了动荡和混乱持续548年的春秋战国时代。


秦国在经历“四代乱政”后国力日渐衰弱

秦孝公上台时,秦国已经由于“四代乱政”而导致国力大衰,不仅被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还被中原诸侯嘲笑为西陲夷戎。秦国的“四代乱政”始于秦怀公,即位君主4年后,秦怀公被秦国大臣联合贵族一起相逼自杀,他的孙子被扶持为新的秦国君主,是为秦灵公,由此拉开了“四代乱政”的大幕。

秦灵公去世后,由于他的儿子尚还年幼,只有5岁(即后来的秦献公),于是秦灵公的叔父就把君位夺走,自立为秦简公。而秦献公不得不逃离秦国在外流浪长达29年,秦简公去世后,他的儿子继位为秦惠公,后又传位给秦出公。

秦出公继位时只有2岁,秦国朝政由此被他的母亲把持,他的母亲重用外戚和宦官,使得秦国出现朝臣专权的情况,“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四代乱政”频繁更换君主,又加上大臣专权,秦国的实力因此大打折扣。

一面是邻居魏国日趋强大,一面是秦国日渐衰弱,流浪在魏国的秦献公萌生了回国夺位的意图,在魏国的资助下,秦献公回家夺取了君位,由此结束了秦国“四代乱政”的局面。

秦庶长改逆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沉之渊旁《资治通鉴·周纪一》

秦孝公上台后励精图治,重用商鞅,秦国复苏

秦献公在位期间,秦国内部开始缓慢进入复苏的正轨,但是秦献公并没有完成这一事业就去世,及至秦孝公即位后,深感于秦国的弱小和来自各强大诸侯的压力,这一时期战国六雄的局面基本上已经形成,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一些还没有被兼并的小国都整日徘徊在毁灭的边缘。在这样一种局势下,秦国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很有可能面临着灭国的危险:

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资治通鉴·周纪二》

为了使秦国强大,求贤若渴的秦孝公开始广泛招纳贤才而不论身份地位: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资治通鉴·周纪二》

这一招,就招来了“强秦”的得力助手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在秦国内部开始进行改革和变法,先是动用重刑使秦国社会内部进入稳定,又有“军功爵位制”让秦国士兵勇于打仗,同时对农业大力扶持,免除了贵族一系列的特权,实施一系列有关于农业的税租制度,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垦草令》。

在经过前后两次变法下,秦国由此改头换面,国力蒸蒸日上,《资治通鉴》记载这一成果说“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不仅如此,秦国还和楚国联姻,又和魏国会盟,由此结束了秦国“不得与中国之会盟”的屈辱历史。

周显王二十六年,周显王再度致伯于秦,让秦国再度回归西陲霸主的地位,“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这里的“致伯”就是指由周天子授权的情况下,让某一个诸侯做某一个地方的封疆大吏,帮助天子一起管理国土。

《礼记·王制》记载: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


小评

秦孝公对于秦国的强大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同时也离不开商鞅的帮助,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但他杀死商鞅,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不过是建立在秦孝公和商鞅遗留下来的政治资本上,这就为他称王提供了资本。

曾国藩曾评价说“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因而矣",可见,秦国的“兼并战争”实际上是从秦孝公一代开始的,在此之前秦国不过都是偏安一隅,直到秦孝公以后才开始走上兼并道路,并在秦始皇时终于一统六国。

不管是秦惠文王还是后来的秦昭襄王乃至秦始皇,都是得赖于秦孝公和商鞅留下的政治遗产才得以在战国七雄的角逐中胜出,尽管我们不能说秦国一统六国的功劳全是秦孝公和商鞅,但至少秦孝公在位期间为秦国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使得秦国始终能够强大于诸侯。

贾谊因而说“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可见秦孝公和商鞅对秦国打下的基础何其重要,秦孝公和商鞅无疑都是秦国一统六国前的首要功臣。

3

毫无疑问,秦孝公该居首功,理由如下:

一、秦孝公的招贤令,吸引了大批士子入秦

秦孝公以前,中原诸侯十分看不起秦国,认为秦民粗鄙不堪、野蛮不堪、不开教化,那是一块蛮夷之地、虎狼之地,各种高层会议从不通知秦国,秦国的存在感极低。士子游学,从不到秦国去,结果造成了一个很不好的现象:秦国封闭落后,人才凋敝

秦孝公上位后,决定打破这个局面,发布了招贤令,派人秘密发到中原各国。招贤令情真意切,打动了很多士子,卫国人公孙鞅就是其中一个。

招贤令的意义不仅仅是招揽了一部分人才,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各国士子认识到去秦国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出路。商鞅之后,秦国招揽了很多中原人才,张仪、公孙衍、范雎、李斯等等,这些杰出的人才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根源就是秦孝公发布的招贤令。

二、秦孝公通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变法,仅仅二十来年,秦国已从一个国弱民穷、不起眼的小国发展成事实上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苏秦联合东方六国抗秦就是最好的证据。

商鞅变法能够成功,一半是商鞅的杰出才能起作用,另一半则是秦孝公的倾心配合、大力支持。没有秦孝公的倾力支持——将以公子虔为首的反对者死死压住,商鞅的法令是很难执行下去的,光靠商鞅一个外来者,是镇不住那些功勋赫赫的老世族的。

内心澄明、意志坚定的秦孝公是商鞅的最大靠山。

三、秦孝公收复河西失地,秦国打通了通往中原的道路

秦国为什么落后?诸侯为什么卑秦?说到底还是秦国封闭落后。是秦国自己闭关锁国吗?不是!不是秦国不想和中原诸侯互通来往,而是晋国、魏国几百年来的围堵。

秦穆公时期是秦国历史上的辉煌,可惜连续发动了几次大战都没能打破晋国的封锁,之后几百年来的衰落,秦国更是被锁死在西方,崤函通道被晋国、魏国牢牢地控制住。

魏文侯时代,魏国十分强大,沿着洛河修了一条长城,秦国和其他国家的物资交往均需通过魏国之手,魏国坐地薅羊毛。

秦国强大起来后,秦孝公决心打破这种长期以来的围堵。秦孝公经过河西之战、西鄙之战这两场大战,彻底收复了河西之地(据《资治通鉴》记载,地图、户籍交割在秦惠文王时期完成,这是一个漫长的拉锯战),秦国打开了通往中原之地的门户。

总结:秦孝公是一位目光长远、意志坚定的君主;秦孝公在位期间,秦国实力发生了裂变式的增长,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孝公当居首功。

4

谢谢邀请,秦统一六国前的诸位君主,我觉得应该是秦孝公居首功。

秦孝公在商鞅变法的助力下,秦国日益强盛,成为了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秦孝公作为秦始皇的先祖,其还是秦国逐渐强大的关键所在。根据历史记载,秦孝公出生于公元前381年12月6号。在其父亲秦献公去世之后,年仅21岁的秦孝公就继承了大统。继位之后的秦孝公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作为执政目标,礼贤下士,颁布论功行赏法律,重用商鞅。在经过两次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力逐渐强大,百姓过上了富裕充足的生活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在《战国策》一书中记载了秦孝公临终前,想要将皇位传给商鞅,最后遭到了商鞅的严厉拒绝。由此可见,在秦国历史上,秦孝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明主。在其继位的24年间里,他不仅重用商鞅,在秦国境内实施变法新政,而且在自己临终之际,还想要将皇位传给对秦国有杰出贡献的商鞅,希望他来完成秦穆公的宏图霸业。

秦孝公作为秦国历史上最英明神武的一位君王之一,秦国正是因为他的治理有方,才逐渐变得强大。从实力一般的诸侯国,到经济富庶,国力强盛的强大诸侯国,秦孝公仅仅用了数年时间。他的一生,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政治上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成绩。是战国时期秦国最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位君主,为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5

我个人觉得秦孝公应该是居功至伟的,理由如下:

孝公之前秦国积弱,地处西隅,地里的庄稼靠天吃饭,又长年与西戎北狄等少数民族打交道,身心俱疲。孝公运用商秧变法,使得秦国由弱变强,为以后秦国的霸业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

秦孝公主张变法,而且选择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方式,短时间内使秦国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商鞅见秦孝公时,与秦孝公交谈了三次,内容分别是三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分别为帝道、王道、霸道,而秦孝公选择了霸道。帝道、王道、霸道内容是什么,不得而知,三个方案孰优孰劣,也不好说。虽然秦孝公选择的变法方案给日后留下了隐患,但对于当时而言,可能也是最好的选择。所以,秦孝公虽有过,也是无心之失、无奈之举。

孝公知人善用,能顶住压力放手去相国(大良造)去改革的,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位。他于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就任秦国国君。他在位期间,重用有才之人,特别是启用来自卫国的默默无名的商鞅,让他在秦国施行彻底的改革和变法,很快就改变了秦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秦国一下子就成为了当时的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这样的气魄和胸襟不是随便一个君王会具备的,足见秦孝公的博大的胸怀和深远的见识。

惠文王的主要功绩是对外扩张,主要有两件大事

其一:河西争夺败魏国血洗百年耻辱,获得河西要地。

其二:南下夺取巴蜀。

两件事,对秦国统一天下意义深远,秦惠文王赢驷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但他的这些功绩是孝公发展国力的基础之上的,论功劳而言,只能说是对秦孝公的传承罢了。

秦昭襄王在历史上留下的名气来自于“长平之战”“渑池会盟”等事件,也是“远交近攻”的扩张性外交策略制定实施之人,分化六国,各个击破,显现出他野心勃勃、横行无忌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求贤若渴,以难得的胸襟气度对待各国的人才,这也是继承孝公奉行的秦国用士“不唯秦人”的路线。

综合上述,秦惠文王与秦昭襄王父子俩是站在孝公肩膀上完成的对外扩张大业,如没有孝公推行变法,秦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积累丰厚的资本有能力对外扩张,如果没有孝公的雄才大略,秦国只不过是西边一蕞耳小国而已。

6

秦朝在秦始皇灭六国统天下之前,在位的三位秦朝帝王中最厉害,成就最大的帝王是秦孝公,奋发图强、雄才大略,扶弱秦于诸侯,奠强秦之基业,使秦朝既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又成战国七雄之首,为后代子孙秦始皇消灭六国、一统天下成为千古一帝,打下了强大又坚实的基础。因此秦孝公当居首功。

7

首功孝公其次昭襄王.惠文王!

8

秦孝公 ,能够把一国的政治全部交付给商鞅,这是何等的胸怀与气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