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贾诩是什么样的人呢?平时不显山落水,像个隐形人。史书也好,小说也罢,对他的着墨并不多,但是他老先生每次登场,都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几句话,就能使局势大变,搅得敌方天翻地覆,冥冥之中他似乎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贾诩,精英中的精英,谋士中的大师。

赤壁大战前的曹操,已经狂得没边。自官渡之战后,一切都太顺了!袁绍被灭,刘琮束手,此刻的曹操,兵强马壮,粮草充足,假天子发号施令,真是痛快,各路诸侯战战兢兢,唯恐被曹孟德盯上。

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灾。贾诩自然已经洞察到曹军面临的危机,在曹操发动赤壁大战前及时劝谏,还是非常正确的。

贾诩的建议很简洁:曹老大你本事大、能力强、声明远播。咱们这块地盘条件不错,基础雄厚,目前只需要让百姓安居乐业,长此以往,江东那些诸侯迟早会降服称臣的,没必要打打杀杀的。

贾诩的这个建议是很厚道的。相比于各路诸侯,曹操已经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势。不打仗,少死人,让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富国强兵,你强大了,吓也能把那些诸侯吓死,还用讨伐吗?再说,把江山打烂了,即使取得了胜利,损失最大的还是你自己。

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为上策!

最佳贡献者
2

曹诩或郭嘉,与“火烧赤壁”没有关系!

曹操二征荆州后,烧了几次船?是一次还是两次?是自己烧的还是周瑜烧的?有没有“火烧赤壁”?赤壁终究在哪儿?

由于《三国志》中没有类似“地理志”或“郡国志”等志书,故而对三国历史上的许多历史地名存在着争议,比如“赤壁”、“官渡”等所在地。

当然了,史书是史书,小说是小说。

一、小说中,只有一次火烧,诸葛亮主导!

三国迷们一定会说,哪有那么复杂,《三国演义》上写得非常清楚,就是一次火烧,火烧赤壁,是诸葛亮主导的。

按小说的写法,诸葛亮祭东风,火烧赤壁。汉代的干柴烈火,功效胜过原子弹。干柴烈火,烧死烫伤几十万曹军,形同扔下一颗战略原子弹了。

二、《三国志》正文中,至今存在疑异:烧了几次?

1、《武帝纪》:“(曹)公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没写“火烧赤壁”。

2、《贾诩传》“(贾)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只写“无利”,没有具体写明失败。

3、《郭嘉传》:“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注意,在此处,是写在“巴丘烧船”,是在巴丘遇到疾疫,烧了船,是谁烧船没写明。曹操此时想到郭嘉,曹操是“巴丘烧船”而“想到郭嘉”。

4、《先生传》:“(孙、刘联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在先主刘备的传记中,出现“火烧赤壁”,是赤壁而不是巴丘。

5、《周瑜传》:“周瑜及程普等与(刘)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在周瑜等人传记中,曹操在赤壁有“疾病”,后“火烧赤壁”。

6、巴丘:《周瑜传》中,在孙策时代,“(周瑜)留镇巴丘”。平定荊州后,周瑜从京口回南郡江陵城,在途中去世,“道於巴丘病卒”,在半路上的“巴丘”去世。

综上所摘,在《三国志》中,出现“巴丘”、“赤壁”两个地名,并出现“巴丘烧船”与“赤壁烧船”、“巴丘有疾疫”与“赤壁有疾病”的记载。

这就形成史学家们至今犹在探究的“三国历史谜团之一”的“巴丘”与“赤壁”。

三、在历史上,曹操有几次瘟疫和几次烧船?

首先,《三国志》作者是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不是小说家,更不是说书艺人。史学家是极其严谨的,在史书中,在差不多时间,出现“巴丘”、“赤壁”两个地名,也没写上“巴丘之赤壁”或“赤壁之巴丘”,那必定表明:巴丘和赤壁是两个地方。

其次,在魏国的史书中,都提到“巴丘”,在巴丘发生了瘟疫,在巴丘烧了船。但在提到“巴丘烧船”时,并没有提到“刘备、周瑜”。

同时,在吴、蜀的史书中,只提到“赤壁”,而没提到“巴丘”。孙刘联军是在“赤壁”烧船的,不是“火烧巴丘”,也许,曹操巴丘烧船,和孙刘联军没关系。且用词上也有区别,巴丘是有了“疾疫”,赤壁是有“疾病”,“疫”与“病”这两个字,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这就是史学家们至今犹在孜孜探究的“火烧巴丘”和“火烧赤壁”、“巴丘疾疫”与“赤壁疾病”、巴丘在哪儿?赤壁在哪儿?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了,小说家们则无需这么复杂。

四、从史书分析,曹操在巴丘瘟疫并烧船,已经萌生后愧之心。

从史书上分析,曹操在巴丘遇到了瘟疫,并烧了船,应该是自己烧的,此时曹操已经有了后愧之心,即“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曹操是在巴丘遇到疾疫,并且烧了船,应该是自己烧船的,史书中并没写到是被周瑜或刘备烧了船,曹操也许采用消毒方式,烧了船,然后才后悔,后悔当初没听郭嘉等人的话。

那曹操没听郭嘉哪些话呢?其实,是曹操没听程昱、郭嘉等奇才的奇计,如果曹操听了程昱、郭嘉等人的建议,就早把刘备给咔嚓了,也不会再发生这么多的后事了。

五、阴谋奇才,料敌如神!

在汉初,有两大谋略家,张良与陈平。张良是阳谋正才,相当于战略家,料势如神。陈平是阴谋奇才,相当于战术家,料敌如神。在史书中,阴谋两字,并不是贬义词,同时,在形容战术家时,往往用“奇”这个字,对于真正战略家,是绝对不用“奇”这个字的。

在《三国志》中,曹操有五位阴谋奇才的战术家,即: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等五人,陈寿没敢写上司马懿。

这些阴谋奇才的战术家,都是“料敌如神”,在这五人的传记合辑中,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分析对手”,他们都是别出心裁的分析具体对手的“优与劣”,从而做到“料敌如神”。在这五人合辑中,他们主要都是从分析对手出发而提供建议的。

曹操没听奇才的建议,才留下了刘备这个大患,“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程)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后(曹操)又遣(刘)备至徐州要击袁术,(程)昱与郭嘉说太祖”。

刘备被吕布偷袭徐州,投奔曹操,奇才程昱就建议咔嚓了刘备,曹操没听。

煮酒论英雄后,曹操派刘备去阻击准备北上的袁术,等于放虎归山,奇才程昱、郭嘉两人再次提醒“绝不能如此”,可惜曹操后悔晚了些,“程昱、郭嘉闻公遣(刘)备,言於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刘备跑得飞快,真的是“马作的卢飞快”了,从此以后,刘备生为了曹操的生死大对头!

如果当时曹操听取奇才程昱、郭嘉两人的建议,早就杀了刘备,或者控制住刘备,那就没有这些后事了,故而曹操在巴丘遇到疾疫,火烧战船后,才感叹没有听取郭嘉的建议,此时郭嘉已经去世,程昱还活着,曹操是只拿“亡人郭嘉”说事,故只提到郭嘉而没提到程昱,如果郭嘉不死,曹操就应该不会说这句话了。

六、阳谋正才的战略家,料势(或:事)如神。

阳谋正才的战略家,是着眼于“形势”或“世事”,不是着重分析具体对手。故留侯张良,不上前线的,运筹帷幄之中。

在《三国志》的曹魏中,纯正的战略家是荀彧,被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也”。纵观《荀彧传》中的荀彧谋略,他大部分是着眼于“大势”或“形势”,极少针对具体对手的分析。

而荀攸、贾诩两人,是兼具张良、陈平两人的才比,战略战术皆备,阳谋阴谋兼具的正才奇才,故史书中,称赞为“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张)良、(陈)平之亚欤”。

贾诩是从天下大势来分析的,就是:当曹操平定荊州后,或者曹操本人到达江陵城后,整个荆州已经平定了,且此时四川的“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刘璋也早已主动归顺了,放眼天下或核心区域,只有孙权一人还可能会有些野心。但此时,若曹操听取贾诩的天下形势分析建议,巩固发展荆州,那只有三郡(吴郡、会稽郡、豫章郡大部)之地的孙权,也没发展前途了。

贾诩的建议,就是在荊州平定后,就不要再去穷追猛打流寇刘备,就不会使得孙权挺而走险反曹操了。

最后,回到问题,综上所言:

1、曹操若听取了贾诩的建议,则不会有“巴丘疾疫”与“巴丘烧船”,也不会有“赤壁疾病”与“赤壁烧船”了。

2、其实,当曹操平定荆州后,从名义上讲,天下已经平定了。

3、而孙权,根本不是曹操的敌人,而且还是曹操的姻亲,孙权的茂才名头、郡太守、将军称号,都是曹操一手付给的,且“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

4、若听取贾诩的建议,就是先安定那些“地方实力派”,再慢慢的彻底软化。而不是穷追猛打流寇刘备,使得“地方实力派”惴惴不安,导致最终又反叛了。孙权如此,益州刘璋也是如此。

参考书目与引文来源

《三国志》




3

曹操在统一整个北方后,开始把征服的目标放在了南方,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下荆州,原本是准备攻打刘表的,但是刘表突然之间就病死了,然后就是刘表的次子刘琮继承了刘表的职位成为荆州牧,曹操南下直接给了荆州军事压力,刘琮在蔡瑁、张允等人的胁迫下投降了曹操。

荆州投降了,让曹操喜出望外,要知道曹操没有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南方战略地位最重要的荆州,这对曹操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将会加快,因为荆州是中原通往南方最重要的战略通道,占有荆州才能够统一天下,那可是曹操的终极梦想。

曹操

原本曹操计划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拿下的荆州,现在这么容易就传檄而定,难免让曹操头脑发热,然后曹操又在当阳长坂坡大破刘备,俘虏刘备带着南下的十多万百姓以及刘备的两个女儿,更是让曹操心花怒放,曹操直接率军到达了南郡治所江陵城。

曹操也就是在江陵城休整了两个月,就发动了赤壁之战,然后就是曹操战败,先向西逃到南郡,然后再折向北经襄樊逃到中原,就这样,曹操统一天下的路被生生阻断。

当曹操在江陵停留两个月期间,贾诩曾经劝说曹操不要急于发动战争,应该安抚百姓,等待进机,但是曹操不听,执意率军发动赤壁之战,最终导致一败涂地,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曹操为何急于发动战争呢?为何早不发动晚不发动,休整了2个月才发动呢?

贾诩

很简单,因为荆州得来全不费功夫,曹操拿下整个荆州六郡(除江夏郡外),太过于容易,一没花太多时间,二没有士兵伤亡,三还得到荆州近七八万降军,这么巨大的好处,全让曹操一个人占了,正是因为取荆州太过容易,于是让曹操产生了错觉,认为取江东同样会如此容易。

再说了,曹操与刘备多次交手,熟悉刘备的水平,曹操有把握拿下刘备,在北方曹操多次与刘备交战,从来没输过,当时刘备与刘琦驻扎在江夏,曹操如果向东攻击,首当其冲的就是江夏郡,这里也是荆州唯一没有归属曹操的地盘,曹操本着攻打江夏郡,同时意在整个江东。

曹操之所以休整了两个月才攻打刘备,根本原因在于曹操当时是在为战争作准备,兵马未至,粮草先行,同时曹操刚刚占据荆州,虽然手下有一大批的俘虏荆州军,但这些荆州军第一次投降曹操,双方彼此没有还没有建立起信任感,曹操花了两个月时间休整军队,做好战争准备。

赤壁之战

同时,曹操还需要解决水军的问题,虽然曹操在北方练习过水军,但是毕竟与真实的水军相差甚远,曹操需要依靠荆州水军来攻打刘备与孙权,需要训练荆州水军与已方军队的磨合,同时由于曹操急于发动统一战争,因为只要拿下江东,统一大业基本上就定形了,这可是心情非常激动的时刻,曹操也忍不住激动了。

曹操急于发动赤壁之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现在实力最强,应该趁刘备和孙权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发动大军剿灭他们,这叫先下手为强,在军事上会处于有利位置,如果让刘备与孙权先动了手,那曹操就处于不利位置,因为水军不比陆军,水军只能在水中交战,水中就那么一块地方,兵力再多也发挥不出来,只能靠各自的实力与先机,至少先下手为强吧。

赤壁之战

所以,这个时候尽管贾诩劝阻曹操不要急于发动战争,可是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是谁也劝不动的人,已经处于头脑极端发热恋的状态,就连手下有士兵感染瘟疫,曹操都要执意发动赤壁之战,可见曹操当时急于统一天下的心态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若曹操听了贾诩的建议,会统一天下吗?

很可能会,虽然不敢说100%统一天下,但是绝对有80%以上的把握统一天下。

如果曹操不急于发动战争,而是休养生息,安抚百姓,争取荆州民心,即使不攻打刘备与孙权,照样能统一天下,因为这个时候曹操的实力实在是太强大了,想想北方八州全部归属曹操,再加上一个刘备,就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而这个实力没有任何势力能挑战。

208年赤壁之战

只要曹操不急于发动战争,即使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攻打荆州,也是无法拿下荆州的,因为如果没有赤壁之战曹操大败,那么曹操手下的荆州水军将会成建制保留下来,即使孙权与刘备的水军攻打南郡,也有荆州水军对付他们,再加上曹操在背后支持的人力、物力、财力,孙刘联军没有希望能攻破荆州。

三国的战争有时候很奇怪,三大战役都是谁发动谁失败,如果曹操不发动赤壁之战,而是让孙权与刘备发动战争,那么孙权与刘备就会失败,至少拿不下荆州,这样的话,孙刘联军就会退回江夏,曹操这边可以封锁长江,阻止下游的孙权与中上游的经济往来,对江东进行经济封锁,多搞个几年,估计江东经济就会陷入衰退。

只要按照贾诩说的,能安抚好荆州百姓,曹操就能稳定荆州,那样刘备就会无处发展,要知道刘备只有一个江夏郡,还夹在孙权与曹操之间,成了夹心饼干,既没有发展前途,又不可能突出重围,刘备最终的结局就是困死江夏,终老一生。

曹操

刘备没有发展前途,同样孙权也没有发展前途,对于孙权来说,西边和北边都是曹操的势力,没有发展的可能,东边是大海,没有发展可能,只能向南边的交州发展,在交州估计还要和曹操的势力发生冲突,那样的话孙权也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只要曹操牢牢掌控荆州,刘备与孙权都不会有发展空间,最终的结局就是孙权与刘备将会衰弱,那样的话,曹操统一天下将成现实,可惜了,曹操居然不听料事如神的贾诩的话,如果听了,哪会有三国鼎立呢?

4

这个问题其实真的很难回答,如果此题有解,那么,孙权、刘备,周瑜、诸葛亮便是纸糊的,中看不中用了。

话说刘表去世后,曹操率师南征,刘琮闻风投降。一时间,曹操拥有陆军15~16万,拥有原荆州水军7~8万。曹操在江陵暂时休整后,准备沿长江顺流而下,攻打东吴。

此时,贾诩却站出来劝曹操,“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他主张与其兴兵东征,不如安抚百姓,百姓安居乐业,则江东父老便可不战而臣服曹操了。

正春风得意的曹操,此刻心里想的都是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怎么可能理会贾诩的劝谏呢?曹操挥师东下,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败绩而归,只令曹仁镇守江陵。有世人评论,赤壁之战使得曹操再也无力统一天下。

那么,如果当初曹操采纳了贾诩的建议,曹操能在其有生之年统一天下吗?

首先让我们先回顾下当时的天下情势。

  • 曹操平定北方,关中、荆州的大部分也归于曹操。

  • 凉州之地为马超、韩遂等诸侯割据,但是一旦曹操觊觎关中,他们很可能联合抗曹。

  • 张鲁拥有汉中,刘璋据有益州,两人势不两立。

  • 孙权占据扬州,刘备和刘琦退守荆州的江夏郡,孙刘建立联盟。

曹操的谋士们怎么看?

  • 贾诩不用解释了,主张安抚荆州百姓,获得当地百姓的拥戴,江东百姓便会日夜盼望着曹操早日进驻江东,东吴便可不战而降。

  • 程昱认为,孙权、刘备将联合起来,对抗曹魏,并且他在赤壁之战前急流勇退。

  • 荀彧、荀攸留守,没有随军出征。

上述4人是曹操当时的智囊团,贾诩和程昱并不赞成曹操的东征计划。

有无统一天下的可能性?

荆州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已经成为曹操、刘备、孙权的目标。

  • 诸葛亮献上隆中对,刘备想要有所作为,必须先拿下荆州。

  • 鲁肃同样时刻关注荆州的一举一动,在长坂坡之战前,他已动身来到荆州,并告知孙权荆州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即使曹操不东征,他也不能阻止孙刘联盟夺取荆州的脚步。赤壁之战后,曹仁留守关隘江陵,与周瑜对峙1年后,最终被周瑜打败。

曹操要想统一天下,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一、谁能替曹操守得住荆州?需要多少兵马和粮草?

从曹仁和周瑜交战的记录来看,虽然江陵易守难攻,但是从江夏到巫山,这漫长的长江沿岸,他根本无法防守。

  • 其一、江夏在刘备和刘琦之手,如果孙刘联军派一支水军从汉水或夏水溯流而上,从后面包抄江陵,江陵将处于包围之中。

  • 其二、周瑜可以从长江南岸轻易找到曹军的防守弱点,突破后迂回包抄江陵。

除非,曹操在荆州的整个长江沿岸重兵把守,或者至少得守住沔阳、江陵、夷陵、秭归等重要据点。

守得住沔阳,才能防止孙刘水军沿着汉水北袭襄阳,沿着夏水西袭江陵。同样,守得住江陵、夷陵、秭归,才能防止他们渡江,甚至是进入益州。

二、多长时间能攻下凉州、汉中、益州?

守住荆州的目的,是为了有时间兼并其他的军事目标。当时,还剩下西边的凉州、汉中和益州,南边还有东吴。

东吴当时并不容易攻取,那么也需要派驻一部分人马和上将在那里防守。

漫长的防线消耗了曹操的很多兵力,曹操想要长时间维持这种局面并不容易。因此,他必须尽快拿下关西之地。

然而,从曹操后来平定关西的历史资料来看,他耗时差不多1年才收复关中,又花了2年才平定凉州,后来又花费1年时间才收复汉中。益州地势复杂,主要打的是粮食供给,如果刘璋坚决不降,要花几年才能拿下呢?

三、古来稀智囊团如果应对孙刘联盟的30后军师联盟?

当时,曹操麾下的谋士,贾诩和程昱都已经快到古稀之年,还能跟随曹操出征几年?荀彧为了曹操称王一事,两人已经貌合神离,荀攸是荀彧的侄子,立场难说。

再看看孙刘这边的智囊团,诸葛亮20多,周瑜30出头,还有个30岁左右的庞统当时和周瑜也走得很近。

即便曹操的70后再怎么神机妙算,年龄上也熬不过孙刘联盟的30后啊。

结语:

即使曹操采纳贾诩建议,放弃东征,如果想统一天下,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 漫长的长江沿岸和纵横交错的汉水、夏水流域,是否能防得住东吴水军的偷袭,曹操能否守得住荆州?

  • 如果想要遏制三国形成,必须迅速占据关中、汉中和益州之地。曹操能否在长江防守线崩塌之前拿下它们?

  • 曹操麾下的智囊团年龄平均70,如何应对年轻的孙刘智囊团?

显然,曹魏当时的国力还不能支撑布控整个长江线和进攻关西的战略,因此,想要统一天下,希望十分渺茫。

5

建安十三年,曹操占领荆州以后,此时志得意满,想要顺流东下,乘势占领荆州。贾诩劝谏曹操: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贾诩建议曹操先稳定荆州,威服江东,确实让曹操拥有统一机会。赤壁之战,曹操失败很重要的原因用兵太急,当时诸葛亮劝说孙权就曾点出曹操占领荆州的现状,一是士卒疲弊,已经是强弩之末;二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三是荆州士民没有归附。

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

如果此时不是着急与孙权“会猎与吴”,而是全力经营荆州,特别是要“宜将剩勇追穷寇”,一举消灭刘备势力。以此时刘备不到两万人,而且正值新败,毫无战力,在曹操全力进攻,一定能够消灭刘备势力,这样不仅可以彻底消灭荆州反对势力,稳定荆州,更可以威慑东吴,让其不敢轻举妄动。

同时,从古至今北方统一南方,莫不是在北方完全实现统一的前提下,而当时西北还有马超、韩遂,西南还有刘璋、张鲁,这些势力都相较孙权要弱,如果此时曹操稳定荆州,威服江东之后,先北后南,在完全统一北方,特别是占领蜀地,据有长江上游,就完全保持了对江东战略优势。

同时,由于曹操势力比孙权强大得不止数倍,时间越久对曹操越有利,在安抚荆州的同时,不仅可以让自己军队休养生息,有效整合荆州水军,提升战力,为日后的武力统一奠定基础。

6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了袁绍势力,壮大了自己并成为了东汉末年最大的霸主,对于这样的成就曹操并不满足,于是他北征乌桓彻底平定北方之乱,随后他又带兵南下追赶着刘备一路打到了荆州,在不费吹灰之力的情况下,曹操又夺取了荆州,此时的曹操被接二连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想一鼓作气拿下江东。

就在此时,素有“毒士”之称的贾诩出面对曹操说:我们初来乍到刚占领荆州,应当先安抚本地名门望族和老百姓,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这样一来,不用多久江东自然就会对我们臣服,但是曹操对于贾诩的建议充耳不闻,随即起兵攻打东吴!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之后就是大家熟悉的赤壁之战,曹操军队因不善水战,所以在赤壁之战中吃了大亏,最终导致惨败。而曹操惨败后的结果就是:失去荆州,壮大刘备,从而最终形成了三国鼎力的局面!

那么,如果曹操听从贾诩的建议不打东吴,他能否统一天下呢?

在我看来曹操有很大可能统一天下,接下来我来说说我的理由:

曹操不打东吴在荆州休养生息,刘备一方基本就没有了出头之日,从而成为了一只待宰的羔羊,或是东吴出兵消灭他们,或是曹操出兵消灭他们。而对于东吴,曹操只需要大量操练水军,当曹操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后,长江之险也就对他没有了威胁,这样一来攻占东吴也就指日可待了。

当曹操打败孙权之后,势力会更加强大,后面的益州刘璋和汉中张鲁,对于曹操来说已经构不成太大的威胁了,曹操到时候统兵亲征,益州和汉中将唾手可得,之后的曹操也就能一统天下了!

历史是没有如果的,曹操赤壁之战兵败才有了精彩的三国鼎力局面。当然曹操如果听从了贾诩的建议可能性还有很多,对此大家觉得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

喜欢请关注点赞,共同探讨!

7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军南下,一举把荆州之地收入囊中。紧接着一场赤壁大败,把曹操一统天下的梦想彻底击得粉碎,令人唏嘘不已。

人们常说曹军不擅长水战,简直是无稽之谈。正式的水战没开始呢,曹操的战船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从哪看出来曹军不擅水战的?翻阅历史,不可抗力的天气因素和无法预知的瘟疫才是赤壁之败的主要原因。如果曹操一开始听从贾诩的建议,站稳荆州缓慢图之,是完全可以避免这场大败仗的,或者是避开那些不可抗力的突发事件,使非战斗损失降到最低。

咱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假如曹操听从贾诩的,能完成一统吗?我的答案是概率很大。

贾诩发现荆州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民心完全不站在曹操这一边。反倒是仓皇而逃的刘备深得民心,追随而去的老百姓多达10几万人。这样的局面对曹操很不利,至少说明曹操在荆州立足不稳。所以贾诩建议曹操,招贤纳士,安抚百姓,尽快收服荆州的民心,从而达到站稳荆州的目的。

咱顺着贾诩的思路继续推演,一旦曹操站稳荆州,吴国必然会陷入到一个战略包围当中。看一下地图不难发现,吴国的西部、北部就被曹操狠狠锁住了,像极了一块夹心饼干。事实上,后来的晋灭吴就是在这种包围模式下进行的。

此时益州的刘璋,派出张松找到曹操洽谈投降事宜,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益州纳入到曹操的势力范围之内。益州处于长江的上游,这又多了一种顺江而下灭吴的可能。如果这样想,曹操大概率会统一天下的。

然而贾诩想求稳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孙刘联军会坐以待毙任人宰割吗?显然不可能,他们一定会趁曹操立足未稳之际,尽全力主动进攻荆州的。

但我提醒一下,不要忽视来自西北韩遂、马腾的凉州军,这也是一股很强劲的军阀。一旦西凉军与孙权达成某种默契,同时发起进攻,可够曹操喝一壶的。因此历史的走向就是那么扑朔迷离,说不定到那时候荆州还是会丢的。曹操一统天下依然遥遥无期。

综上所述,贾诩的建议也不一定是灵丹妙药,但是肯定会避免赤壁战败的。曹操能不能站稳荆州也不能靠假设,这只是一个概率问题。但是我更看好曹操阵营,自私的认为,曹操大概率会很快灭吴,最后再击败凉州军,从而完成一统天下的

8

论战略眼光操本起群,贾怎能入他法眼?当时能让他真心尊敬的唯郭佳也。可惜天度英才,过早陨落,否则三国历史留给后人的将更佳传神,郭佳之不幸乃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损失也!

9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曹操攻打赤壁前,真的是志在必得、气势汹汹,然而当时谋士贾诩却劝曹操不要趁势而下,应当巩固荆州,安抚四方,然后便可使江东自动归服。但是曹操并没有听取贾诩的意见,执意向东进攻孙权,结果在赤壁大败而归。

△赤壁之战

《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那么如果按照贾诩的建议,不向东攻打孙权,而是巩固荆州,以图来日,那样的话,曹操是否能够顺利的统一天下呢?我认为贾诩的建议是更合理的。

赤壁之战败因

关于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基本上争议不大,大致概括为三点:

一是因为曹军劳师远征,北方士兵既水土不服,又不通晓水战,同时被寄予厚望的荆州水军因为归附,士气还很低落。如此军队,在长江上与精锐的东吴水军对攻,难以争锋。

二是因为当时曹操的军队中闹了瘟疫,北方士兵原本在南方就水土不服,再加上不常见的瘟疫,自身根本没有抵抗力,所以虽然曹操号称有十几万之众,但是几乎病倒了大半,等同于无。

三是周瑜欺负曹操没有长江水战经验,采取了火攻连锁船的战术。长江地区偶尔会发生风向逆转的情况,这一点常在长江活动的东吴将领有着丰富的气象经验,而曹操所率的北方军队并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因而被周瑜找准机会,用火攻一举消灭了曹操的水军,导致曹军赤壁大溃败。

△曹操剧照

总的来说,曹操仓促地顺流而下在“兵势”上的确是无可指摘,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东吴几乎是要投降了的,若不是周瑜、鲁肃支持孙权,曹操还真就一举定江山了。

可惜,虽然借着“兵势”可以搞一把风险投机,但是顶着“劳师远征”、“北卒南用”、“不谙水战”这么多的兵家大忌,一招亏本,那也就不能怨得旁人了。

贾诩之策是否可统天下

当时的情形,曹操南北各剩一个大敌——北马超、南孙权。刘璋不用考虑,躲在龟壳里没出息,等曹操统一天下后一纸招降文书,则川中可定。刘备虽然有两把刷子,但是刘备最缺的就是资本。如果能把孙权和马超解决,刘备要地盘没地盘,要军队没军队,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那么曹操“不打赤壁版”的作战方略就显而易见了:

先派重兵稳固荆州,安抚军民,充实战备,编练水军。再发兵平定马超、韩遂,夺取西凉,解决后患。待荆州民心归附,水军操练得当。再率领倾国之兵从西、北两个方向压迫东吴,则东吴难保也。东吴一定,则刘璋必降,天下就此一统也。

结语

曹操其实本有机会统一天下但可惜的是曹操当时心高气傲,一方面高看了自己这一方的水战实力,另一方面又小看了东吴的抗战决心,所以爱冒险的曹操并没有采纳贾诩的稳妥方案,而是选择了军事投机,结果大败亏输,也是颇有些遗憾了。

10

  • 如果曹操听了贾诩建议,暂缓东征赤壁,后来还是很有希望统一天下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小编就给大家分析一下。
  • 在平定北方以后,曹操雄心勃勃,厉兵秣马,准备乘胜追击,一举拿下江东,进而一统天下。这个时候,曹操面临两大问题,急需解决。首先,经过多年的连续征战,曹军将士大多兵困马乏,急需休整一段时间,补充兵源,粮草,器械等。第二,虽然这个时候曹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士气正旺。但盈满则亏,精满自溢的自然法则人类是无法改变的。曹军在赤壁之战前,士气最旺,但在赤壁之战时已经渐走下坡路,并且适逢了一场大瘟疫。所以曹军才败得如此彻底。贾诩号称“毒士”,轻言不献计,献计后必中,让其郑重提出不同意见,曹操本该引起重视。因为贾诩料敌感觉,有种未卜先知的准确,其眼光毒辣,剖析时事,先谋而后动,如有鬼神般存在。曹操显然是被一系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飘飘了许多,也听不见别人正确的建议,终究酿成了大败,从而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大好局面。
  • 但如果曹操听从了贾诩的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还是很有希望一统天下的。首先,陈兵江北也可行,但目的是威慑,应抓紧时间休养一段时间,补充一下兵源,粮草,器械等,继续积攒实力。第二,一定不要正面(即赤壁)展开决战。因为曹军皆为北方人,不善水战。突破口应在荆襄。战术上也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实不该四处树敌,以战止战。实际上,汉中的张鲁,荆襄的刘表(及后人)相继投城就是此战术成功的典型事例。当时曹操势大,影响力大,还打着“奉诏”的旗号,四方群雄都不愿与其正面硬刚。汉中,荆襄相继投降不仅仅说明了曹操正走在正确的统一天下的路径上,还代表了当时的四方群雄的一种普遍心理:反抗肯定打不过,投城又恐遭不测。包括江东的孙权以及属下文臣武将亦议论纷纷,争论不休。唯有刘备一心抗曹,因为刘备知道纵使投降了,曹操也不会容他。但曹操没能继续贾诩这个“不战而屈人之兵”谋略,以军事为威慑,以诱降为主,攻心为上,而是仗着实力雄厚,态度强硬,碾压对方,用战争的方式解决一切。这就逼迫江东的孙权慢慢和刘备靠近,最终促成联手而抗曹。若采用拉拢孙权,全力剿灭刘备,肯定能事半功倍。然后从荆襄为突破口取益州,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到了那个时候,只剩下江东的孙权,已形成环状包围圈,或改造,或征讨,那就看曹操的心情了,如此大事可成也。
  • 所有这些皆为“假如”,所以说历史是不会重写的,曹操也无法改变兵败赤壁之耻,进而促成三足鼎立之势。
  • 综上所述,贾诩的建议是非常正确的,眼光也很长远。曹操若依此计而行,必能能图谋天下。所谓成也曹操,败也曹操,曹操作为一个雄才大略且有远大志向的一方霸主,关键时刻也犯了自大膨胀的死穴,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终身遗憾。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