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迷们一定会说,哪有那么复杂,《三国演义》上写得非常清楚,就是一次火烧,火烧赤壁,是诸葛亮主导的。
按小说的写法,诸葛亮祭东风,火烧赤壁。汉代的干柴烈火,功效胜过原子弹。干柴烈火,烧死烫伤几十万曹军,形同扔下一颗战略原子弹了。
二、《三国志》正文中,至今存在疑异:烧了几次?
1、《武帝纪》:“(曹)公至赤壁,与(刘)备战,不利。”。没写“火烧赤壁”。
2、《贾诩传》“(贾)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只写“无利”,没有具体写明失败。
3、《郭嘉传》:“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注意,在此处,是写在“巴丘烧船”,是在巴丘遇到疾疫,烧了船,是谁烧船没写明。曹操此时想到郭嘉,曹操是“巴丘烧船”而“想到郭嘉”。
4、《先生传》:“(孙、刘联军)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在先主刘备的传记中,出现“火烧赤壁”,是赤壁而不是巴丘。
5、《周瑜传》:“周瑜及程普等与(刘)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在周瑜等人传记中,曹操在赤壁有“疾病”,后“火烧赤壁”。
6、巴丘:《周瑜传》中,在孙策时代,“(周瑜)留镇巴丘”。平定荊州后,周瑜从京口回南郡江陵城,在途中去世,“道於巴丘病卒”,在半路上的“巴丘”去世。
综上所摘,在《三国志》中,出现“巴丘”、“赤壁”两个地名,并出现“巴丘烧船”与“赤壁烧船”、“巴丘有疾疫”与“赤壁有疾病”的记载。
这就形成史学家们至今犹在探究的“三国历史谜团之一”的“巴丘”与“赤壁”。
三、在历史上,曹操有几次瘟疫和几次烧船?
首先,《三国志》作者是一位严谨的历史学家,不是小说家,更不是说书艺人。史学家是极其严谨的,在史书中,在差不多时间,出现“巴丘”、“赤壁”两个地名,也没写上“巴丘之赤壁”或“赤壁之巴丘”,那必定表明:巴丘和赤壁是两个地方。
其次,在魏国的史书中,都提到“巴丘”,在巴丘发生了瘟疫,在巴丘烧了船。但在提到“巴丘烧船”时,并没有提到“刘备、周瑜”。
同时,在吴、蜀的史书中,只提到“赤壁”,而没提到“巴丘”。孙刘联军是在“赤壁”烧船的,不是“火烧巴丘”,也许,曹操巴丘烧船,和孙刘联军没关系。且用词上也有区别,巴丘是有了“疾疫”,赤壁是有“疾病”,“疫”与“病”这两个字,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这就是史学家们至今犹在孜孜探究的“火烧巴丘”和“火烧赤壁”、“巴丘疾疫”与“赤壁疾病”、巴丘在哪儿?赤壁在哪儿?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了,小说家们则无需这么复杂。
四、从史书分析,曹操在巴丘瘟疫并烧船,已经萌生后愧之心。
从史书上分析,曹操在巴丘遇到了瘟疫,并烧了船,应该是自己烧的,此时曹操已经有了后愧之心,即“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曹操是在巴丘遇到疾疫,并且烧了船,应该是自己烧船的,史书中并没写到是被周瑜或刘备烧了船,曹操也许采用消毒方式,烧了船,然后才后悔,后悔当初没听郭嘉等人的话。
那曹操没听郭嘉哪些话呢?其实,是曹操没听程昱、郭嘉等奇才的奇计,如果曹操听了程昱、郭嘉等人的建议,就早把刘备给咔嚓了,也不会再发生这么多的后事了。
五、阴谋奇才,料敌如神!
在汉初,有两大谋略家,张良与陈平。张良是阳谋正才,相当于战略家,料势如神。陈平是阴谋奇才,相当于战术家,料敌如神。在史书中,阴谋两字,并不是贬义词,同时,在形容战术家时,往往用“奇”这个字,对于真正战略家,是绝对不用“奇”这个字的。
在《三国志》中,曹操有五位阴谋奇才的战术家,即: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等五人,陈寿没敢写上司马懿。
这些阴谋奇才的战术家,都是“料敌如神”,在这五人的传记合辑中,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分析对手”,他们都是别出心裁的分析具体对手的“优与劣”,从而做到“料敌如神”。在这五人合辑中,他们主要都是从分析对手出发而提供建议的。
曹操没听奇才的建议,才留下了刘备这个大患,“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程)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后(曹操)又遣(刘)备至徐州要击袁术,(程)昱与郭嘉说太祖”。
刘备被吕布偷袭徐州,投奔曹操,奇才程昱就建议咔嚓了刘备,曹操没听。
煮酒论英雄后,曹操派刘备去阻击准备北上的袁术,等于放虎归山,奇才程昱、郭嘉两人再次提醒“绝不能如此”,可惜曹操后悔晚了些,“程昱、郭嘉闻公遣(刘)备,言於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刘备跑得飞快,真的是“马作的卢飞快”了,从此以后,刘备生为了曹操的生死大对头!
如果当时曹操听取奇才程昱、郭嘉两人的建议,早就杀了刘备,或者控制住刘备,那就没有这些后事了,故而曹操在巴丘遇到疾疫,火烧战船后,才感叹没有听取郭嘉的建议,此时郭嘉已经去世,程昱还活着,曹操是只拿“亡人郭嘉”说事,故只提到郭嘉而没提到程昱,如果郭嘉不死,曹操就应该不会说这句话了。
六、阳谋正才的战略家,料势(或:事)如神。
阳谋正才的战略家,是着眼于“形势”或“世事”,不是着重分析具体对手。故留侯张良,不上前线的,运筹帷幄之中。
在《三国志》的曹魏中,纯正的战略家是荀彧,被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也”。纵观《荀彧传》中的荀彧谋略,他大部分是着眼于“大势”或“形势”,极少针对具体对手的分析。
而荀攸、贾诩两人,是兼具张良、陈平两人的才比,战略战术皆备,阳谋阴谋兼具的正才奇才,故史书中,称赞为“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张)良、(陈)平之亚欤”。
贾诩是从天下大势来分析的,就是:当曹操平定荊州后,或者曹操本人到达江陵城后,整个荆州已经平定了,且此时四川的“益州牧刘璋始受徵役,遣兵给军”,刘璋也早已主动归顺了,放眼天下或核心区域,只有孙权一人还可能会有些野心。但此时,若曹操听取贾诩的天下形势分析建议,巩固发展荆州,那只有三郡(吴郡、会稽郡、豫章郡大部)之地的孙权,也没发展前途了。
贾诩的建议,就是在荊州平定后,就不要再去穷追猛打流寇刘备,就不会使得孙权挺而走险反曹操了。
最后,回到问题,综上所言:
1、曹操若听取了贾诩的建议,则不会有“巴丘疾疫”与“巴丘烧船”,也不会有“赤壁疾病”与“赤壁烧船”了。
2、其实,当曹操平定荆州后,从名义上讲,天下已经平定了。
3、而孙权,根本不是曹操的敌人,而且还是曹操的姻亲,孙权的茂才名头、郡太守、将军称号,都是曹操一手付给的,且“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
4、若听取贾诩的建议,就是先安定那些“地方实力派”,再慢慢的彻底软化。而不是穷追猛打流寇刘备,使得“地方实力派”惴惴不安,导致最终又反叛了。孙权如此,益州刘璋也是如此。
参考书目与引文来源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