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崇祯没有杀掉袁崇焕,皇太极是永远也灭不了明朝。实战已经证明,努尔哈赤、皇太极都不是袁崇焕的对手,就更不用说多尔衮了!下面看看实战的经历吧。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十三万大军,号称二十万,围攻明朝关外要塞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市)。明朝兵部尚书孙承宗向明熹宗举荐兵部主事袁崇焕,明熹宗让袁崇焕到国库领取二十万饷银,命他负责督率关外所有的明朝军队。

袁崇焕到了关外,在宁远城建起三丈二尺高,二丈宽的城墙,装备了各种火器、火炮。兵部尚书孙承宗还派了几支军队分别驻守在宁远城的锦州、松山等地,与宁远城互为倚角,互相支援。


不久,努尔哈赤带领后金军浩浩荡荡的到了宁远城下,架起几百个用树木做的长几十米的攻城梯子,冒着明军的滚木石头、炮火和箭雨,猛烈攻城。明军是奋勇杀敌,后金军是倒下一批,又爬上来一批,情况十分危险,袁崇焕站在宁远城的瞭望塔里挥無着令旗,下令明军的火炮开炮,只见几团火焰,几声炮响,后金军被炸得血肉横飞,溃不成军。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督战,集中优势兵力大举攻城。袁崇焕在宁远城高高的瞭望塔里,冷静沉着指挥。等后金军集体冲锋时,他命令几门火炮同时开火,这样一来后金军是死伤无数,宁远城下后金军是被炸的狼哭鬼嚎的,都不听督战军官的指挥,纷纷逃跑。在后面督战的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下令全军后退。

袁崇焕看见后金军阵形大乱,马上就命令关宁铁骑冲出城门,明军骑兵将士们挥無着砍刀,在后金军的队伍里反复的冲杀,一直把后金军追出去近四十多里,才凯旋而归。

努尔哈赤英雄一世,在大草原上是所向无敌,没有想到竟然在小小的宁远城下栽了跟头,他是又气又恨,是毒火攻心,加上伤势严重,没几天就死了。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接替了他,做了后金的大汗。公元1627年,明熹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这就是明思宗,也叫崇祯帝(崇祯是年号)。

后来皇太极和袁崇焕打了几次恶仗,皇太极是屡战屡败,他知道宁远城防守严密,自己真的不是袁崇焕的对手,于是绕开了宁远城,率领二十多万大军攻打河北,直扑京城。

袁崇焕马上就带领大将祖大寿和何可纲等人率领军队前去拦截,但是已经完了。皇太极已经到了北京城下,这时魏忠贤的余党纷纷造谣,说袁崇焕纵容后金军,这次后金军是袁崇焕引来的,袁崇焕想凭此威胁朝廷和后金议和。

崇祯帝是生性多疑,流言听多了心里就没有底了,开始胡思乱想了,对袁崇焕产生了疑心。皇太极打探到这个消息,就用了一个反间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崇祯皇帝居然相信了,后来崇祯帝把袁崇焕抓起来下了大牢,并且给活活的剐死了。

可怜袁崇焕对大明是忠心耿耿,最后是壮志未酬身先死,如果袁崇焕不被冤杀,他带领的关宁铁骑肯定能打败皇太极的后金军。可是历史没有假设,袁崇焕一死,大明的气数已尽,再没人能扭转乾坤了。

最佳贡献者
2

如果崇祯没有杀袁崇焕,袁崇焕带着他的关宁铁骑能延续大明朝吗?应该说很难!问题的关键,不在关宁铁骑的战斗力是不是强悍,也不在于袁崇焕是否具备优异的指挥才能。

而在于崇祯时代的明朝,因为腐朽而导致根基动摇,明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急时刻。外有强敌虎视中原,内有义军攻城掠地。而崇祯既想阻挡清军于关外,甚至还想要夺回辽东,又想消灭农民起义军!

长期的两线作战不仅已经掏空了明朝的国库,而且还使明朝透支空了国力。在这种天下糜烂至极,而朝廷内部又党争不绝,君臣之间也无法齐心协力共渡时艰的困境下,明朝大势已去,其统治的崩溃已经是难以挽回的了!

在这种整体环境下,又怎能指望仅凭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就能够发挥出挽狂澜于既倒作用呢?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而且其能力是否能够得以充分发挥,也要依赖于大局是否有利!大局若有利,自然可以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局若不利,则有可能竭尽所能也于事无补!

3

引言

许多人认为明朝是农民起义推翻的,实际上明朝灭亡始于1642年结束的松锦大战。因为松锦大战中明朝战败,洪承畴率领的13万最精锐的军队在辽东全军覆没,此后明朝无力镇压农民起义军,紧接着1644年农民起义军就很轻易的就打进了北京。假如松锦大战有袁崇焕来指挥,明朝就不会败的那么惨,明朝也就不会迅速灭亡,甚至有可能翻盘。

那么明朝是怎么在松锦大战中失败的呢?

1640年皇太极率军围困锦州,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朝求救,明朝派出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的八镇总兵(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共13万人的军队去援救,明清双方对峙一年多,双方互有胜败,这时候明朝因13万兵马耗费太大,崇祯帝要求驻扎在宁远的洪承畴去锦州同清军决战。洪承畴走到锦州外围的松山时,被清军围困,洪承畴安排八镇总兵突围,结果大同总兵王朴不听号令,擅自提前行动,导致八镇将帅各自逃散,洪承畴率领剩余1万多人退守松山,被清军围困半年多。洪承畴在松山等不到明朝的援军,最终向清军投降。松锦大战以明朝的全面失败而告终。

洪承畴对军队的掌控力低于袁崇焕

洪承畴缺乏对军队的统帅力。松山之战中失败一个的原因是,洪承畴安排八镇总兵突围时,大同总兵王朴率先逃亡,导致全军大乱。从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洪承畴缺乏对军队的掌控力。原因是洪承畴长期在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在关内洪承畴的战绩辉煌,但农民起义军比清军的战斗力稍微逊色,且洪承畴担任蓟辽总督以来与清军没有打过战,,在辽东并没有立下显赫的战绩,这就使得辽东将士缺乏对洪承畴的信赖,平时还没关系,到了关键时刻就会出乱子,比如洪承畴被围在松山,导致了王朴先逃,全军大溃。

袁崇焕就不一样了。袁崇焕是关宁防线的参与者、缔造者,且在辽东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州大捷,清军最优秀的统帅努尔哈赤、皇太极都在袁崇焕手中惨败,这样的经历就铸造了辽东将士对袁崇焕的崇拜,相信袁崇焕的指挥能力,相信袁崇焕会领导将士们走向胜利,尤其是到了突围的关键时刻会起到决定性作用,且袁崇焕的军法非常严酷、之前仅仅作为一个监军就敢杀掉畏敌的将领,没有一个将士敢于私自逃跑。

洪承畴与辽东将领的配合不如袁崇焕

洪承畴与八总兵,尤其是辽东籍将领关系不是很密切,比如在锦州被围之后,守将祖大寿要求洪承畴慢慢进行援救,以防中埋伏,洪承畴一开始采取的是缓进的战略,后来在朝廷的催促下,迅速赶到松山,结果被皇太极打败。说明洪承畴和祖大寿在战争中没有有效配合,原因是洪承畴一直是在关内,担任蓟辽总督才一年多,对辽东不是非常熟悉,对辽东将领也不熟悉。

袁崇焕的仕途的辉煌就是在辽东,假如一直到1640年他都是蓟辽总督,那么他在辽东已经将近二十年。在辽东,袁崇焕从宁远城的守将到辽东巡抚再到蓟辽总督,祖大寿等这些辽东籍将领一直在他手下,将帅配合取得了许多胜利,打了很多硬仗,部下对袁崇焕非常信服,信任。将帅配合比较密切,不会出现向松锦大战那样自乱阵脚的局面。

洪承畴的后勤保障不如袁崇焕灵活

松山之战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明军13万人在前线一年多,花费太大,所以崇祯帝催促洪承畴出兵决战,转守为攻,结果导致惨败。说明洪承畴没有很好的践行“以辽土养辽人”的策略,松山之战时明军对朝廷钱粮的依赖比较大,不能从辽东本地得到有效的补给。

袁崇焕奉行“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在辽东进行屯田耕种,虽然还需要朝廷的接济,但是依赖性相对比较少,假如由袁崇焕指挥松锦大战,当朝廷财政吃紧时,完全靠辽东的给养也能坚持一段时间,就不会出现洪承畴那样被动的转守为攻了。

洪承畴的不多是一种混合型的部队,袁崇焕的军队是以关宁铁骑为核心,这样两种不同的部队各有利弊

松山之战失败的最后一个原因是洪承畴所率领的军队是来自各个地方的精兵。比如王朴率领的大同兵,洪承畴自己率领的“洪兵”,还有原孙传庭的“秦兵”,这些军队都是是非辽东籍的,这样的军队编组有利有弊,利是军队的装备好、战斗力比较高,弊是非辽东籍士兵没有没有保卫桑梓的意识,总认为是替别人大战,打胜战还好,打败仗就是彻底的大败仗,比如王朴率领的大同兵在危急关头率先逃跑,就是典型的例子。

袁崇焕主张“以辽人守辽土”,所以打造出一支战斗力特别高的部队“关宁铁骑”,这支部队不仅仅因为是装备好,更因为都是辽人,守土的决心特别大。当初袁崇焕靠着几千人在宁远能打败努尔哈赤,就是靠着辽东籍的士兵,而洪承畴率领这么一只混合型部队,人数多,说明他的底比较虚,需要靠人多壮胆子。

结语


综合以上我们的分析,洪承畴的这支八总兵、13万人的军队,最好的统帅是袁崇焕,因为袁崇焕有战绩、有履历、有战略。在松锦大战中袁崇焕就是没有取得胜利,也不会像洪承畴那样全军覆没,就不会导致后来孙传庭在镇压李自成起义时缺乏精锐部队而失败和明朝的灭亡的局面出现。

假如崇祯没有杀袁崇焕,在松锦大战中袁崇焕是蓟辽总督,派洪承畴和孙传庭去镇压李自成和张献忠,用辽东将士守辽土,用洪承畴的“洪兵”和孙传庭的“秦兵”镇压农民起义,虽然不敢说一定能扭转乾坤,但是一定能维持均势态势,等到清军再过上十年,猛人皇太极和多尔衮去世,清军八旗兵的战斗力退化时,大明朝就能打败清军了,比如到了顺治时期,大西军将领李定国曾经打败、杀死清朝的两个八旗王爷。所以崇祯杀掉袁崇焕导致了后来明朝一系列的悲剧。

我是@麒麟阁论史,喜欢我就关注一下,留下您的观点。

4

袁崇焕志大才疏,平台召对时向崇祯保证五年平辽,因此崇祯不断下放权力给他,他逐渐将关宁铁骑军阀化,将金军平到北京城下,因此,袁崇焕必死。

即使不杀袁崇焕,袁崇焕会继续清除异己,逐步掌控对明朝北方所有部队的控制,崇祯有被架空之虞。

袁崇焕的御敌策略是不断筑坚城凭大炮据守,一路筑城到盛京。但是,明朝当时穷的叮当响,很多军人常期欠饷,形如乞丐,哪有钱给袁崇焕不停的筑城?

所以,即便袁崇焕不死,对内威胁中央,不断要权要钱,对外不敢野战,不顾国力不断修城,没等他修到盛京,崇祯早就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因此,纠结袁崇焕没有意义。明末的问题根本不是军事上的问题。一直到崇祯17年3月19日(1644年4月25日)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国灭,后金仍然只是在辽东发展,而山海关仍然掌握在明军的手里。

辽东只是大明公司倒闭的导火索,而非根本原因所在。

大明公司的破产,因素很多。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大明的体制年久失修,出了问题。”世兵制”和“卫所制”的衰亡,导致了大明的军队事实上沦为各种利益团体,而失去了基本国防功能。为此大明不得不借鉴“平倭”经验,发展募兵制和征兵制,从而不但使得军队私有化,而且还增加了朝廷当然用兵成本,使得本身就被“世禄制”拖得不堪重负的大明公司更是雪上加霜。最终导致了钱没少花,但军队更倾向于“听调不听宣”。

但是袁崇焕的死,使得辽东军队“自保”倾向愈为严重,使得朝廷对辽东军队彻底失去钳制手段。

辽东军队种的代表”关宁铁骑”就是一个利益集团。由于其边防的重要性,他发展成为一个游离于大明军事体制之外的一个怪物。”关宁铁骑”的前身(或母版)是李成梁的辽东铁骑。

为了提高战斗力的需要,这支部队享受着各种特殊待遇,比如双饷;比如战利品按等级分红;比如收复的辽土的重新分配。使得这支部队善打硬仗、苦仗。成为实力可以与八旗部队相抗衡的军队。因为对于“关宁铁骑”而言,打仗意味着不是单纯尽义务,而是创收的必要手段,有了这层利益关系,朝廷想用”关宁铁骑”没有那么顺手了。

而当袁崇焕督师辽东的时候,在辽东的明军事实上大都处于私人军队性质,而且派系关系复杂。袁崇焕首要做的事情就是整顿辽东的各支部队,使得各支部队都完全听命于袁崇焕个人。

在这个过程中,擅杀毛文龙,设计陷害赵率教,炮打满贵,都是出于这个逻辑。袁崇焕就是想要成为辽东乃至北方边军的事实上的统帅,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事实上这个逻辑的出发点也没有错,如果你无法使得自己的手下的军队令行禁止,你又如何保证自己有能力打败皇太极?

但是袁崇焕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不懂得,在自己做事的过程中取信崇祯,反而一连串的举动,使得君臣之间嫌隙丛生。

崇祯2年(1629年)10月,皇太极率数万清兵绕道蒙古,避开关宁锦防线,直奔京师而来。这导致了崇祯对袁崇焕当然信任荡然无存。

当着祖大寿和满贵等人的面,崇祯下令将袁崇焕打入死牢的时候,就注定了祖大寿日后的降金。

而崇祯最终要杀袁崇焕,事实上更可能是因为除开袁崇焕没人能“追回”关宁铁骑。大明的天子调不动大明的军队,而一个死囚在狱中仅凭一个手札就可以“叫回”关宁铁骑。

这不只是面子问题,更是深深的恐惧。

崇祯年间,大明王爷近二十万,占据大量良田,不仅不交税,还从朝廷拿俸禄,占国家财政的20%以上。

由于美洲印弟安人大量死亡,植被因此大范围的恢复,导致气候变冷,俗称小冰河时期。

明朝北方农作物因此大量减产,灾民遍地,政府又无力救灾,于是灾民变流民,流民变流寇,政府又加税练兵镇压,导致农民雪上加霜,民变更多,恶性循环。

后金农业大量减产,牲畜大量冻饿而死,尤其是冬天,更是难以为继,不得不南下抢劫明朝过冬。为了应对金国,明朝又加征辽响,导致民不聊生。

由于山西农民去内蒙垦荒,带回了鼠疫,很快传遍明朝北方数省,进一步消弱了明朝的财力、军力与国力,加重了北方的混乱。

荷兰控制了对华贸易线,不仅自己不用白银与大明交易,还不准西班牙与葡萄牙用白银与大明交易。

日本于1640年禁止白银外流,成为压垮大明财政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明通货紧缩,处处缺钱,无钱赈济灾民,也无钱练兵,更没钱修城,换言之,大明是穷死的。

综上,纠结于袁崇焕无意义,袁崇焕害死满桂、赵率教与毛文龙等人,毁掉大明长城。五年平辽,欺君罔上。将明朝巨额军饷堆积出来的关宁铁骑军阀化,其罪当诛。凌迟处死,死得不冤。


5

如果袁崇焕不被杀,大明王朝可以续命,但改变不了亡国的命运。

袁崇焕建立了固若金汤的关——宁——锦防线,他的战术就是防守加大炮,以己之长,克敌之短,如果不拼野战,后金军也确实没有办法,但袁崇焕也无收复辽东的能力,这样辽东战局就是僵持,满人也入不了关,但是这须要大量的银子做后盾。这问题就来了,财力困乏的明朝耗不起。

当时的大明面临多重困难,李自成大兵逼京,天灾疫病百姓生活困苦,国库空虚,一群文官大事没主意,小事瞎争吵,所以,明朝灭亡是一个走势,是一个时间问题,袁崇焕被杀,加速了大明灭亡,假设不被杀,可以残喘续命。

当然,历史可以假设,但没有假设!

个人粗解,欢迎典评!

6

以明朝晚期登峰造极的宦官特务统治,任何人都无法挽救其迅速下沉的历史悲剧。中国历史上,凡是宦官专权的朝代,都说明皇权极端膨胀,已经危及到了文官官僚政治的正常运转,那这个朝代离被抛弃也是为时不远了。唐朝、明朝这两个武功最盛的汉族政权,一朝崩溃,连半壁江山都保不住,反而比不过宋朝,就是这个道理。

在崇祯皇帝眼里,袁崇焕还比不上监军可靠。对于身为文人而领兵的袁崇焕来说,皇帝并不忌惮,也并不稀罕,他只是一个替罪羊,死是早晚而已。而对于身为武将的吴三桂来说,虽然早也是反,晚也是反,反明也是反,投清也是反,,但手中有兵,选择余地还是大得多。谁叫吴三桂能力这么强,可以雄踞一方呢。其实如果没有李自成入关的话,吴三桂也很有可能面对袁崇焕的悲剧,杀死陈园园的可能就是崇祯皇帝了。

明、山海关、满清这样一个三点一线,位于中间那一点的山海关十分痛苦,因为他要两头受力,却又无法出头。单纯的应对满清并不可怕,关键朝廷还时时刻刻堤防着山海关,怕它的军事能力过于膨胀,失去了对它的控制能力。袁崇焕的命运,就是一个夹心饼干,如果他选择孔有德一样的投诚路线,或许是明智的,还有可能逃出生天,但是他选择愚忠,那就只能是死路一条了。

其实崇祯皇帝杀袁崇焕,反而是适得其反。一方面是文人对明政权彻底丧失了信心,不再合作;一方面是武将越来越跋扈,拥兵自保,拥兵自重。当然急红了眼的崇祯已经顾不上这些了,心里还有着换人如换火的侥幸。

7

首先不存在这种假设!其次,明朝已经寿终正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灭亡是必然的。何况一个袁崇焕岂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车轮?

8

不能。因为大明王朝不是亡于满清之手,而是断送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疯狂进攻中。大明王朝灭亡其实有两大原因,也很简单。

其一,明朝是穷死的。李自成的大顺军从西安一路攻伐,沿途守将纷纷归降,实则守军无饷可发,五粮为继。关宁铁骑迟早也会面临断粮断饷的厄运。其二,明朝是被瘟疫害死的。孙传庭主力曾经所向披靡,打得李自成一行残余16人逃入深山。一场瘟疫下来,精锐尽失,故有“孙传庭亡而明亡”之说。

袁崇焕与关宁铁骑战略上只能防守而不能进攻,对明朝而言只算是消耗,打消耗战根本不能延续积贫积弱的晚明苟活。

9

首先袁崇焕此人在历史上是非常有争议的,因为崇祯皇帝下令把他千刀万剐,至于他是不是民族英雄?应该不是,顶多是一个勇将罢了。私自杀害抗清名将毛文龙是人生一大败笔。所以以此性格,即使崇祯皇帝不杀他,他也难以延续大明的命运。

10

一直以来,明末名臣袁崇焕的争议都很大,正方和反方都无法真正说服对方,袁崇焕这个人到底有没有本事完成他的豪言壮语,或者说他能否拯救大厦将倾时的大明朝,始终没有固定的说法。

如题,如果崇祯皇帝在”己巳之变“后没有杀掉袁崇焕,而是继续信任和重用,袁崇焕有没有可能带着关宁铁骑延续明朝的存亡?我个人认为还是很难,大道理不说,简单用两个小道理来说明为什么?

一:袁崇焕守辽或复辽的核心原则不对

从天启朝袁崇焕参与辽事开始,一直到崇祯朝,袁崇焕在和朝廷或皇帝阐述自己的守辽原则时,对于辽东的防御就有一个他本人一直坚持的核心原则,即”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为此,他精心打造出来了关宁铁骑这支强悍的军队,带领这支军队的核心军官全是辽东将门出身,并排挤赵率教、满桂等非辽东将门出身的将军,把他们全都赶回到关内驻防。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关外成为了辽东将门和关宁军的自留地,外来人根本无法插手进去,时间一长,就容易变成军阀性质的军队,崇祯朝时关宁军的一些行为其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而袁崇焕是用什么来控制关宁军呢?其实就是用钱粮和军需来控制,他和崇祯所讲的条件中就有:”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

在崇祯元年,辽东发生过一次兵变,兵变的主角是四川和湖广在关外戍边的军队,而兵变的起因就是关宁军占据了过多的资源,排斥外来人,导致这些外来的军队缺饷,所以才激起了这次兵变。

袁崇焕强行镇压了这次兵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外省军队获得资源少的问题,毕竟,他本人是支持本地军团的,他也是依靠辽东将门起家的,但这样的行为却助长了辽东军团的气焰。

当辽东将门和关宁军因为朝廷特别依仗他们防备后金(清朝),且很容易获得大批军饷和军需物资后,他们会自然而然变成不思进取的军队。

在关宁军之前,就有一个很容易学习的榜样,当年在关外无敌的李成梁,其在晚年就是这么干的,通俗点的说法就是“养寇自重”,努尔哈赤不就是在李成梁的放纵下崛起的?

只要守住关隘,不去进攻敌人,就有大把的钱财到手,反而,消灭了后金,或许这些每年高达数百万两的钱财就没了,思维和贪念固定后,即使是袁崇焕也很难说服或指挥他们主动向后金发动进攻,何况,野战他们还未必打得赢。

如果关宁军因为“辽饷”可能丧失而拒绝配合袁崇焕五年复辽,袁崇焕能怎么办?像斩杀毛文龙那样斩杀祖大寿?

且不说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后直接导致皮岛被废,连崇祯圣旨都敢抗拒的祖大寿也不是毛文龙可比的,在关外,因为袁崇焕的扶持和纵容,早已没有了能制衡辽东将门的势力,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辽东将门身上的袁崇焕也不敢激怒他们。

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其实无法带着关宁军有更大的作为,不管是去复辽,还是入关去打农民起义军,都有损辽东将门和关宁军的利益,必要时,他们未必会听从袁崇焕的指挥。

二:给袁崇焕和关宁军的待遇不能普及,会受到其余地方或政治派系的抵制

辽东将门和关宁军因为特殊的重点防御对象,获得了明朝全部军费和军用资源的大多数,在其余各地,肯定有对关宁军不满的势力,毕竟,在资源数量基本固定的条件下,你拿多了,我就拿得少了。

并且,袁崇焕本人享受到的待遇也让人眼红,崇祯对他的请求几乎全部答应,比如袁崇焕建议:“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崇祯马上就给他尚方宝剑,让他临机专断。

再比如袁崇焕想独霸关外和登莱地区的军政大权:“自肃既死,崇焕请停(辽东)巡抚,及登莱巡抚孙国桢免,崇焕又请罢不设”,崇祯毫不犹豫表态支持。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后,为安抚皮岛驻军,上书“减兵增饷”,崇祯还是表示OK。

这样毫不保留的信任,会让袁崇焕成为众矢之的,关宁军也会因为获得的资源远远多于其余地方军队,和袁崇焕一起成为众矢之的。

如果袁崇焕和关宁军只是在关外防备后金还好,别人的手插不进来,但是如果入关去攻打农民起义军,估计多的是人折腾他们,即使和农民起义军暂时勾结,给起义军通风报信,一起来做掉关宁军和袁崇焕都有可能,这样的事,在明末绝不缺少。

综上所述,袁崇焕即使在”己巳之变“后没有被崇祯杀掉,让他继续带领关宁军,他恐怕也很难对明朝的整体衰败有帮助,五年复辽不用想,辽东将门肯定不会配合,复辽了,“辽饷”上哪领去?袁崇焕把关宁军喂得太饱了,反而会获得相反的结果。

至于入关作战,关宁军和袁崇焕会被眼红他们待遇的地方势力联手做掉,明朝其实不缺军队和统帅,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的能力难道就比袁崇焕差?他们要是有袁崇焕这样优厚的条件,对内或对外都能有一战之力,他们身后的派系也会巴不得干掉袁崇焕和关宁军,抢夺更多的资源。

明朝的财政状况也无法让袁崇焕打造出更多的关宁铁骑,数量不够,他没有能力率领关宁军既防备后金,又剿灭农民起义军。让袁崇焕统领天下兵马行不行?卢象升死前,身上就背过“督天下援兵”的头衔,非同一派系的杨嗣昌能搞掉卢象升,难道就搞不掉袁崇焕?

”己巳之变“后,袁崇焕还能继续回辽东筹备复辽大业的话,更多的可能是,后金还是不断从各处入关,袁崇焕疲于奔命,到处灭火,最终崇祯忍无可忍时,依旧杀掉袁崇焕。

当然,这个判断是基于袁崇焕无法复辽的前提下,要是他真能灭掉皇太极,那一切就都是空话,大明朝自然万万年。其实,本文的判断本就是无聊之下的空谈,欢迎感兴趣的读者在评论区讨论,吹牛反正不交税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