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着锦袍,闾阎与朕无分毫。一杯美酒千人血,数碗肥羹万姓膏。”这是嘉庆在平定白莲教之后写的诗,“闾阎”指平民百姓。可见当时的嘉庆帝对国库空虚,贪官横行的无奈。也不由的想起自己曾经杀掉的第一大贪和珅。时过境迁,嘉庆帝对和珅还是如当初那样愤恨吗?感情有什么变化呢?
首先,乾隆为什么临死也不杀和珅?
一,奢侈消费皇帝遇上敛财能臣
经过康熙,雍正两代皇帝的努力,到乾隆登基大清发展到了顶峰,太平盛世,皇帝也没有先帝们勤勉,开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奢侈消费,雍正时圆明园是十六景,乾隆在位修建了四十多景,修建园林;每年一掷千金为太后庆生;六次下江南,银两花费高达两千多万两。
巨大的开销,对于一年只有七千万两财政收入的大清,是捉襟见肘,无法承受,但是此时出现了一个会揣度皇帝心思,大事,小事,难事都能张罗起来的人——和珅。乾隆要消费又不想自己掏腰包,极其会察言观色的和珅,一旦看出皇帝的意思,就主动要求,“此事交给奴才去办,保证您满意。”和珅也真是理财高手,规定犯罪的人可以拿钱赎,免去罪责,这为乾隆开辟了一条巨大的财路。
乾隆不是昏君,他知道和珅贪钱,甚至有一次问和珅:“和爱卿,存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和珅也机智回答:“奴才的钱,都是公主的。”乾隆用和珅,除了因为能帮他支付账单,更重要的是,和珅是乾隆眼里的能臣,精通,满,蒙,汉语。再难的事也能给皇帝办的大差不差,一次英国使臣拜见乾隆,不肯行跪拜礼,派和珅出面交涉。和珅先是装病,要英国人主动来见他,给他们一个下马威。之后又恩威并施,了解他们是来做生意的,交涉之后,英国人同意单膝跪地,拜见皇帝。英国人走后,和珅对乾隆说:“此夷不得不防。”真是神预言,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
二,留给儿子建功立业
正所谓“吃人嘴短,拿人手软”,乾隆这也不好下手了,而且很多事情说不定牵连他。留给儿子嘉庆杀稳固新帝地位,立威震慑朝臣,一举两得。其实乾隆后期也大力整治贪污,可是收效甚微,京官压榨地方官,地方官盘剥百姓,已经形成坚固的链条,无可奈何,主要是自己“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还怎么管别人。
乾隆估计也没想到,他死了第二天和珅就下大狱了。乾隆知道所有皇子包括嘉庆,都痛恨和珅,无论谁登基肯定杀了和珅。临终遗嘱不杀和珅,按照乾隆从康熙那学到的用人之道推测,人尽其用,不能用再杀。
谁知嘉庆迅速处死和珅,也不带犹豫一下。乾隆了解儿子,难以用好和珅,而和珅也不太可能像对他那样对嘉庆。和珅惨死是迟早的,只希望这句话能保待在自己身边鞍前马后伺候三十年的和珅一段时日。
然后,比贪污更可怕的是威胁皇权?
乾隆死后,嘉庆就开始收拾挑剔和珅,骄横的和珅写错圣旨,下狱。之后,大臣纷纷弹劾和珅,最后定了二十大罪,和珅的问题是贪污,结果列举的罪名大部分是以下犯上,和珅倒台,群臣就按照嘉庆的心意说呗,管他事实是什么罪。
可见嘉庆最担心的是和珅篡权,威胁皇帝的地位,乾隆是太上皇时,嘉庆也是没有实权,都听太上皇的,而乾隆大事小事又和和珅论长短,和珅的气势盖过嘉庆,嘉庆忍了四年才亲政,所以上位第一件事就是要立马除掉和珅给自己出口气,憋了很久了。抄了和珅八亿两家产,充盈国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消除了嘉庆眼中的威胁。
最后,后悔杀和珅?还是遗憾没有治世能臣?
十五年后,经历了登基之后的风风雨雨,各地纷纷起义,最著名的当属仅次于太平天国的白莲教起义,嘉庆倾尽国库,耗时九年才镇压了白莲教。此时,嘉庆政治思想更成熟了,没有曾经的冲动。
据《清史稿》记载,赐死和珅后,嘉庆曾问大臣吴熊光:“人言和珅有异志,有诸?”吴熊光说:“凡怀不轨者,必收人心,和珅则满、汉几无归附者,即使中怀不轨,谁肯从之”。
嘉庆恍然大悟自己杀和珅操之过急,可怜当下没有清廉贤明的治世能臣,连退而求其次的能臣和珅也被自己冲动之下杀了。因而在史官编撰《和珅列传》时,嘉庆还是客观的评价了和珅的能力,不是全篇黑料。
结束语
说嘉庆后悔杀和珅个人觉得不至于,就算没有谋反的心,按照贪污罪也该杀,说杀和珅杀早了,那是因为面对焦头烂额的朝政,没有股肱之臣,没有能臣。如果有如张良,魏征等的贤德有才之人,如果能人倍出,帮嘉庆解决难题出谋划策,谁还能想起和珅?估计死死订在贪污的耻辱柱上。
嘉庆更多的是痛惜没有一帮贤臣,有的只是贪污腐败到骨髓,无可救药的贪官以及官僚体制。乾隆只是把一个空壳子的江山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