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后的“花烛夜”
由于科举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贵族豪门对女子的婚嫁不问阀阅,不再讲求门当户对,开始向科举功名转变,每逢礼部放榜日,新科状元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也成了权势人家择婿的主要目标。史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塞途,莫可殚述。”一些有识之士人家,在遇到有青年举子来求荐时,面对确实优秀且确实有发展前途的,也可能早早选之为婿。据《太平广记》所述,唐朝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李翱就是这样选婿的。一天,一个叫卢储的举子来 “投卷”,李翱很热情地接待了他。正待要读卢储的文章和诗赋时,恰好有公事要外出处理,李翱就把这些诗赋和文章放在桌子上走了。李翱的大女儿已经十五岁(及笄之年),看到这些文章和诗赋,很是赞赏,她忍不对婢女说:“这个人肯定会考中状元。”李翱公事办完回来后,听说那些文章和诗赋被女儿看了,便问女儿印象如何?当女儿把这种感想再次告诉父亲后,李翱大惊,他连忙把这些文章和诗赋看一遍,觉得女儿的判断是对的。从女儿的语气和眼神中,他感觉到女儿对卢储很有好感,而卢储给他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温文尔雅,一表人才,年轻俊朗,要是从现在就把这门亲事定了,岂不美妙。李翱连忙派人到驿馆找到卢储,把自己的这番意愿对卢储说了,卢储一开始还有点不相信,但看到来人说得那么诚恳,很是喜出望外。第二年卢储果然高中,他当然不能忘了李翱的识拔之恩,当然也不会忘了李家大小姐的一见钟情,发榜后顾不上在京城庆贺就赶到李家迎娶。洞房花烛之夜,卢储掏出了自己写的一首诗:“昔年将去玉京游,第一仙人许状头,今日幸为秦晋会,早教鸾凤下妆楼。”这个故事后来被传为佳话。
贵族人家尚且如此,皇上自然要捷足先登,“榜下捉婿”。唐会昌二年(842)壬戌科状元郑颢即被招为万寿公主驸马,开了皇上招驸马的先河众多戏剧中招射马的情节即由此而来。但历史上皇上招驸马只有两次,次是郑颢,一次是南宋末年的周震炎。仅就这两次来说,郑颢是被拉郎配而周震炎则是根本就没有被公主看中,最终这段姻缘还是被皇上取消了。
郑颢(?—860)字养正,河南孟津人。出自名门,曾祖父郑羡,官至池州刺史,祖父郑因,曾登进士、宏词两科,为宪宗朝宰相。郑颢中状元后,宣宗三年(849),充翰林学士。就在这一年,唐宣宗想替万寿公主招婿。如何招?招谁?宣宗问当时宰相白敏中,白敏中脱口而出,郑颢为什么推荐郑颢?自身为状元出身,家里虽为官宦之家,但其祖父中常科、制科两科。从原先重门阀来说,符合条件,从现在讲究科举功名来讲,也迎合风气,而且从这几年郑颢在朝中表现来说,处事公允,奖掖后进,很受大家称赞,最主要的是到现在还没有婚配,长相也伟岸挺拔。宣宗对郑颢也较熟悉,随即表示同意。
白敏中派人通知郑颢,此时郑颢根本不在京城,而是去了楚州,让白敏中大吃一惊的是,郑颢此去楚州就是为了结婚。一问郑颢走的时日,估计已经到达郑州,再要不当机立断,事情就要麻烦了。皇上已经答应,金口玉言,怎能轻易更改;自己没弄清情况,给皇上出了这么个主意,出现这种情况那是要受处罚的;对郑颢,娶了公主,可能前程更加远大,要不然,可能与自己一同受罚。白敏中连忙写了一信派驿使加急寄送。
郑颢接到信后,一肚子无奈。他迎娶的卢氏,与他早已定婚,其家族是他家的世交,小时的卢氏他也见过,伶俐可爱,自己非常中意,只待卢氏及笄成人。现在两家早已做好准备,新姑爷是状元,卢氏一家更是早就下发喜帖,准备张灯结彩,隆重热烈地大办喜事。眼下好了,一切都成了泡影,无论从世交的交情,还是从个人的感情,他都无法接受。此事过后,卢氏很可能一辈子无法嫁人,他更觉得对不起人,可皇命大似天。
郑颢回来后,宣宗立即将公主嫁给了他。虽然公主也娇媚动人,也没有公主的脾气,把他当作一个好郎君对待,宣宗对他更是另限相看,可他在内心深处始终忘不了卢氏,眼前老是浮现出卢氏忧郁的眼神。每到此时,他不能怪罪皇上,也不能怪罪公主,他只怪白敏中多事。这种痛苦最后甚至发展到极致,郑颢不能看到或听到白敏中,哪怕是皇上提到白敏中,他也要直接或隐含地数落白敏中几句,好在皇上对白敏中相当信任,才没有发生悲剧。这个故事在历史上常被作为佳话提起,白敏中好心办了件不讨好的事。郑颢娶了皇上的女儿,在一般人眼里可是天大的好事,但他竟然忘不了旧约,其真诚与执著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