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吕后在刘邦执意要废黜太子的情况下,请来了商山四皓为太子助阵,使刘邦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刘邦改立太子的原因

  • 史书记载是因为戚夫人受宠,多次和刘邦要求立刘如意为太子。时间久了,刘邦就有了换太子的想法。刘邦是从战争中走出来的,怎么会因为枕边风影响自己的决策呢?
  • 刘邦改立太子,必然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太子刘盈性格柔弱,而吕后的权力一路跟随刘邦成长 。加之开国后分封功臣,吕氏一族逐渐掌权。刘邦为了避免吕后篡汉,在换掉太子后势必也会换掉皇后。而刘如意和戚夫人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商山四皓的出山带给刘邦的打击

  • 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改变天下文人对他看法,多次请商山四皓出山,均未能如愿。而刘盈做到了刘邦没有做到的,这对刘邦心灵上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刘盈的能力刘邦心中有数,能请来商山四皓必有高人指点。

商山四皓: 秦末汉初的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

  • 还有一种可能,刘盈请来的商山四皓是别人假冒的,因为在此之前刘邦也没有见过商山四皓。刘邦因大臣的强烈反对,见换太子希望不大,只能给台阶就下。
  • 以上两种都意味着吕后势力已经坐大。刘邦为了避免祸起萧墙,只能放弃改立太子的打算。对刘盈继位作周全的安排。

商山四皓的出现,使刘邦感觉到了身不由己和无奈。看到了未来的隐患,却不能解决,只能尽人事,听天由命。万般无奈之下发出了太子羽翼已丰的感慨。

“ 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史记?留侯世家

最佳贡献者
2

大汉天子也是寻常之人,刘邦出身布衣,凭借非凡胆识和用人有方、从谏如流而夺得天下,在这个进程中,他击败了所有阻碍自己前进的人,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因宠爱戚夫人,便想任性一把,让小儿子刘如意继承皇帝之位,而把刘盈废黜。

但是他的这次任性,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突然发现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是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说了算。自己喜欢那个女人,没有人会去干涉,但是让谁来继承皇帝之位却不同,这涉及到多方的利益,因此很多人对刘邦说:“不!”这让刘邦感到了自己的无力和无助。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史记·留侯世家》

他要废长立幼这件事,朝野上下大多数持反对态度。作为刘盈生母,吕雉坚决反对,自己含辛茹苦这么多年,吕氏一族为了刘氏天下出生入死,自己的大哥也战死杀场,究竟为了什么?不就是能够享受这盛世太平,让吕氏一族享尽无限风光吗?可如今,刘邦身边的哪个小女人戚夫人,他仰仗着刘邦的宠爱,就想夺走一切,这绝不能接受!但是刘邦这个人的脾气,吕雉是了解的,他是个既不会轻言放弃,也不会轻易认输的人。同时刘邦也是个为了达到目的会不择手段的人,想到这一点,吕雉就不禁有点脊背发凉,暗暗害怕起来。不要以为吕雉狠辣刚毅就没有惧怕之事、畏惧之人,对于刘邦,自己的丈夫,他从来就没有过轻视之意,这个男人从来都是他心头最敬畏的人。

人或谓吕后曰:“留侯善画计策,上信用之。”——《史记·留侯世家》

有人向吕雉提到了张良,吕雉也认为只有张良才能让刘邦改变想法,于是她采用胁迫的手段,让张良一定要替自己出谋划策。张良让吕雉请出商山四皓,让这四位老人来辅佐太子刘盈,进而打消刘邦废长立幼的念头。

英布叛乱,刘邦想让刘盈代替自己去讨伐英布,这里面有什么动机,我不得而知。但是刘盈懦弱,不善于掌兵,让他去讨伐悍将英布,无异于是去以卵击石,刘邦的目的不言自明。这时候,商山四皓建议吕雉去向刘邦哭诉,坚决阻止刘盈带兵出征,因为这次出征有功无法封赏,因为太子已是储君,没办法再加赏赐。但是一旦失败,就可能因为这件事而失去太子之位,这实在是太凶险了。刘邦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自己出征,尽管平定了英布之乱,自己也受了箭伤,命不久矣。

这个时候,刘邦又准备重提废长立幼的事情,因为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但这个时候,他看到了太子刘盈身边那四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当他知道这四个人就是“商山四皓”的时候,刘邦彻底放弃了自己废长立幼的念头,因为这四个曾经高傲的人,为了太子而折腰。真的是太子仁德吗?我才不相信呢!不过是受到了威胁,不敢不从罢了,如今自己也已经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尽管贵为天子,却也是个孤家寡人。

看着吕雉和刘盈,刘邦知道天下只有交托到她们的手里了,自己很多事情已经无能为力,此刻,刘邦多么希望自己可以再年轻十年,这样就可以把身后之事安排好,按照自己的信息安排继位之人,但现在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太子羽翼已丰、根基已固,再也难以动摇。我这个大汉天子,也有无能为力之时,咳,长叹一声后,刘邦放弃了最后的努力,他厌倦了,对于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场面,他厌倦了,对于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权力,他厌倦了,我累了,该歇歇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3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把事情先捋一遍,汉高祖刘邦共有八子,吕后所生嫡长子刘盈在高帝五年被立为太子,但是刘邦不太满意这个儿子,也动过更换太子的念头,刘邦喜欢的是老三刘如意(瞧这名字取得,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刘邦有多喜欢),母亲是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


《史记·留侯世家》 “臣闻‘母爱者子抱’,今戚夫人日夜侍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

刘邦和吕后其实没有什么感情,他们二人的关系更像政治伙伴,维持二人关系的纽带是维护汉朝江山传承,一旦刘邦想更换太子,吕后肯定会阻止,利用多方关系迫使刘邦断了念想。


晚年的刘邦越来越觉得刘盈(不类我),刘如意(类我),这也导致刘邦对易储之事特别重视。

《史记·叔孙通传》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

《史记·留侯世家》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刘邦决定易储之事在朝堂引起大规模震动,其中叔孙通一番言论最具代表性,“嫡长子制度是国之根本,不可动摇,太子刘盈仁厚,毫无过错,岂可随意废立,吕后和皇上共同打天下怎么能背叛她呢?若皇上执意如此,臣情愿肝脑涂地,以死相谏。”刘邦此时也不想和他多费口舌,于是就随便应付了他一下。

《资治通鉴》陛下必欲废适而立少,臣愿先伏诛,以颈血污地!

《资治通鉴》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

这场大风波最大的受害者无疑是吕后,这是把她往绝路里逼,面对刘邦的发难,吕后也开始着手反击, 吕后先是感谢反对刘邦易储的大臣,其中以“跪谢周昌”最为出名。然后寻求张良的帮助,为了确保张良顺利前来,吕后直接委托吕泽把张良劫持了过来,张良明白吕后的用意,但张良非常精明,他不想卷入这次政治漩涡,只建议吕后去请“商山四皓”。

《史记》既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吕后立刻安排吕泽带上太子的亲笔书信,备上厚礼,前去请“商山四皓”出山,这四个刘邦怎么都请不到的人,这次居然全部到齐了。

《史记·留侯世家》于是吕后 令吕泽使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

商山四皓”到来之后就帮助太子刘盈躲过一个危机,汉十一年,淮南王黥布造反,刘邦希望太子能够率军平乱,四皓认为此事对于太子危害极大,力谏吕后设法改变刘邦想法,最终刘邦在吕后的哭诉下放弃太子平乱的想法。


汉十二年,高帝宴请诸臣,刘邦发现太子身边突然多了四位老人,非常好奇,一番询问之下发现此四人是自己多年想请却请不到的人,如今却围绕在太子身边,刘邦猛然发现此时的太子刘盈羽翼已丰,想要更换已十分困难。



那么为何刘邦会主动放弃易储之事呢?这场易储事件本质上就是一场政治斗争,吕后手段高超,与其他朝臣交往密切,懂得经营自己的政治势力,反观戚夫人只是靠着刘邦的宠爱,毫无政治手段。

吕后巧妙地利用了三股势力给刘邦施压,一是:功臣派中反对“易储”力量,一生骄傲的吕后为了自己儿子的皇位主动放下身段跪谢周昌,这让功臣派备受鼓舞;二是:以“商山四皓”为代表的的民间舆论力量;三是:吕后娘家为代表的外戚派。

这一套组合拳给了刘邦极大的压力,“商山四皓”的出现让刘邦明白天下舆论不在戚夫人和刘如意身上,与其身背舆论谴责,还要和功臣外戚两派斗智斗勇,还不如借坡下驴,借这个机会结束这场易储风波。

4

商山四皓是刘邦多年求而不得的隐士,在刘邦想要更换太子的时候,吕后听从张良的建议,让哥哥吕泽派人手捧太子书信,以卑辞厚礼迎接四人,来辅佐太子刘盈。在一次酒宴中,刘邦见到四人跟随太子,感叹,“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難動矣。“从此断绝了更换太子的念头。面对群臣执意劝谏,包括张良自己的直言劝谏,刘邦一直不改更换太子的想法,只是见到四位老人,就认为太子羽翼已成,不能再动了。商山四皓真有那么大的能量。

从商山四皓的表现看,很有些沽名钓誉的意思。他们对刘邦的敬重,不为所动,而对于吕后的哥哥吕泽派人卑辞厚礼厚礼去请,就出山了。虽然刘邦为人傲慢,但是对自己敬重的人才比如张良,还是十分客气。刘邦的识人重人,在当时也是公认的。但是吕泽派人去请很快就出山了。真得是因为太子仁孝,天下士人莫不伸长脖子为太子而死吗?鬼才相信他们说的话,太子刘盈仁孝还说的过去,但是”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纯粹就是忽悠刘邦的鬼话,太子刘盈为人柔弱,性格不像刘邦,才不为刘邦所喜。要是真得天下人都愿为之赴死,刘邦也就那么急着换太子了。

在英布叛乱的时候,刘邦想派太子出兵讨伐英布。但是,商山四皓却执意阻止,还说,如果太子出兵救危险了,并让吕后到刘邦跟前哭诉,最终阻止了太子出兵。这时刘邦已经病得很重了,而太子之位却岌岌可危。商山四皓不是帮助太子出谋划策,在讨伐英布中立功,巩固自己地位,增加军方影响,却一推了之,可见商山四皓才智也是有限。

之所以,刘邦最终放弃废立太子的想法,更多是因为通过商山四皓看到了民心,他们都是隐居在民间,从他们身上刘邦看到太子背后不光是大臣势力的支持,更有广泛的民意。刘邦就是通过约法三章争取到三秦父老支持,最终战胜项羽。他深知民意的重要性。在强大民意的支持下,刘邦认为太子”羽翼已成,難動矣“。

5

刘邦作为大汉的开国之君,自然希望大汉江山能像秦始皇想的那样直至万世……

但是商山四皓的出山废掉刘盈重立刘如意为太子的计划已然变得不可能能,反之则让刘邦明白了对政治一直有野心的吕后势力已势不可挡。

所以对刘邦打击最大的就是,他意识到刘姓大汉江山可能无法永久传承下去了!

吕后对权利的追逐和高明的政治手段,早就让刘邦心存忌惮。

刘邦多年在外征战,而吕后一直留守大后方,再加之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而吕后唯独剩下权利可以追求,所以,多年积累的政治经验甚至使她的政治手段比刘邦都高明,杀韩信就是展现吕后高明政治手段的一个例子。

而刘邦为了限制吕后的势力发展,樊哙就是势力争夺的牺牲品,樊哙是谁?吕后的亲妹夫啊,而且樊哙始终忠心耿耿,鸿门宴上要不是樊哙的闯帐事件,刘邦早就成了范增的刀下鬼了。但随着吕后势力的日益壮大,刘邦不得已为之。

那么刘邦为什么执意要废刘盈立刘如意呢?

除了戚夫人持宠而娇的诉求以外,刘邦着实看不上刘盈。

因为随着刘如意的渐渐长大,刘邦发现刘如意在各方面都越来越像自己,而刘盈生性善良,刘邦刀口舔血多年,深知若仅有妇人之心是坐不稳这江山的,所以在刘邦的理想接班人上,刘如意才是刘邦最得意的人选。

那么,刘盈为什么那么善良呢?他善良的性格其实有必然性,如果拿现代教育领域的研究你就会发现,女权倾向的家庭中,男孩子往往都会表现出懦弱的一面,如果是女孩子则会极力模仿她,变得强势。男孩因为怕受批评而经常表现出恭顺,始终站在防御的角度。最具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慈禧是个强悍的女人,而她的儿子同治帝则非常懦弱,无所作为。

所以说,当商山四皓出山力保刘盈时,刘邦已经意识到一场血雨腥风的政治厮杀将至……而自己又命不久矣,自己再也无能为力改变一切,所以他很伤心!

『品读历史者』

6

商山在陕西省商县东南,秦末汉初,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避秦焚书坑儒隐居在这里,年纪都八十多岁了,皓首白眉,因其品行高洁,人们称其为“商山四皓”。

杜牧有诗《题商山四皓庙》,吟道:

吕氏强梁嗣子柔,我于天性岂恩仇。南军不袒右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

汉初,刘邦见太子刘盈性情懦弱,才华平庸,欲废刘盈立宠姬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刘盈的母亲吕后听说后,非常惊恐,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派自己的哥哥建成候吕释之去请张良出面。张良说皇上立嗣,这是皇上的家事,不是靠口舌能够争辩来的。就建议,如若刘盈想保太子之位,就让太子写一封书信,言辞谦恭,礼仪周至,配备车辆,派人去诚恳拜请商山四皓前来辅佐太子,或许会有帮助。

商山四皓,是刘邦一直想要罗致的人,因为刘邦不尊重读书人,四人均推辞年事已高,无法尽忠,一直隐居山中,不应召。但刘邦对这四位贤才非常敬重。

某日宴饮,太子前来,四位须发银白、举止不俗的老人跟在其身后。刘邦看到后,非常惊讶,问他们的来历。四人讲明身份,刘邦听后吃惊地说:“我请求诸公前来辅佐我,你们避而不见,为什么又追随我的儿子呢?”四位老人向皆言:“太子仁孝,谦和有加,礼贤下士,天下没有不愿意为太子效命的。”刘邦听后,见太子羽翼已成,就打消了换太子的念头。

这是商山四皓对刘氏江山的影响之一。

商山四皓以自己在刘邦心目中的影响,稳固了太子刘盈的地位,从另一个角度,又差点葬送了刘氏江山。

刘盈即位后,称汉惠帝。因其性情懦弱,四皓无力安刘,大权旁落吕后手中。四人感到报国无望,又重归深山隐居。之后,吕后为稳固权势,铲除异己,大肆残害刘氏诸王。先是毒杀了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接着逼死了梁王刘恢,活活饿死了淮南王刘友。刘肥在家宴险被吕后毒杀后,以割地给鲁元公主并认其为母这种牺牲尊严的方式保全了性命。刘盈目睹亲生母亲的种种狠毒手段后,受到惊吓生病而死。刘邦八个儿子,直接间接死于吕后之手的有四人。

如若不是南军支持周勃安刘诛吕,仅仅依靠商山四皓,刘氏就会被诸吕灭掉。所以杜牧才会在诗中评论“四老安刘是灭刘”。如此看来,即便是德高望重的商山四皓,面对吕后的独断专行,也是无能为力的。

结束语 刘邦,汉初开国皇帝,之所以看到商山四皓站在太子刘盈背后大惊失色,和戚夫人相拥而泣,感到希望彻底破灭,还是出于内心对商山四皓的尊敬和看重,而非商山四皓可佐太子保刘氏江山稳固无虞。

7

商山四皓其实并没有什么作用,只是代表了读书人都站在的太子一边了。

商山四皓只是四个名士,虽然说,能请出名士坐镇很难,但是他们并没有什么权力,只是代表了读书人。

真正让刘邦改变想法的,是太子的实力。

刘邦为什么想改立太子呢?

绝不是什么喜欢戚夫人和刘如意,而是太子势力太大了,威胁到刘邦的安全了,以这样发展下去,刘邦很可能会非正常死亡,这让刘邦感到害怕。

而戚夫人和刘如意,只是他利用的时候而已,并非多么爱他们。

按照传统思维,皇帝要换太子还不容易?

但是确实很不容易,太子是国本,换太子动摇国本。

想想看,立太子之后,大臣为了皇权更替之后的下一场继续保持权力,必然会提前投资,站队太子这边,形成太子党。

而大臣如果都站队太子,皇帝就会感到威胁,因为大臣们跟太子一样,都希望皇帝早点死,

这也是为什么刘邦想换太子啊,

大臣都站队太子,而皇帝要换新太子,那就必须重新投资,站队新太子,改换门庭有多难,不用我说了吧?

所以,大臣为了维护旧太子,必然抵制换太子了。

而皇帝为了新太子能爬上皇位,就必须培养他的根基,必须打击旧太子党的人,

刘邦放弃更换太子,最大原因也就在这里,阻力太大了。

至于商山四皓,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

8

商山四皓就是四个隐居在深山的世外高人,秦汉时期很多大人物,他们都把功名看作是浮云,所以,为了更好的显示自己不求富贵的心态,他们只好选择隐居在没有人打扰的地方修身养性。

商山四皓就属于是这种人,不过商山四皓还不和其它的隐士有一点不一样,也就是说若是他们能够碰到合适的君主,他们也是会出山的。

刘邦就听说过商山四皓的大名,而且他还很想让他们四个来辅佐自己。

但是,当他真的去邀请商山四皓的时候,商山四皓拒绝了刘邦。

刘邦之所以会被拒绝,就是商山四皓听说刘邦这个人不怎么尊重知识分子,他尤其是看不起儒生。

恰恰商山四皓就是儒生,所以,为了免得自己受屈辱,他们肯定就不会去辅佐刘邦了。

可是,到了刘邦晚年的时候,他们四个却出山辅佐刘邦的儿子,也就是太子刘盈去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刘邦晚年的时候,他想要把刘盈的太子之位给废掉,然后换成他最喜欢的女人,也就是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来当作太子接自己的班。

刘邦要换太子,这对于吕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毕竟吕后既没有得到刘邦的爱,关键的时候,在得不到刘邦的权,那自己活得真的是太失败了。

在这种情况下,吕后想尽了各种办法,就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刘盈失去太子之位。最后他想到了张良。

张良本来不想管他们的家事的,但是,吕后让自己的哥哥把张良给绑架了,逼不得已,张良只好给吕后献出了一个计策。

这个计策就是让吕后把商山四皓请出来,去辅佐太子刘盈。

张良断定只要刘邦看到这四个人,肯定就不会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了。毕竟连刘邦都得不到的人才,竟然主动的来辅佐刘邦的儿子了。

这说明刘邦的儿子当太子,接刘邦的班,已经深入人心了。

刘邦肯定也会对儿子刘盈刮目相看的。

所以,当吕后把商山四皓给叫到刘盈身边,辅佐刘盈的时候,刘邦见到他们还很惊奇。并且叮嘱他们,一定要辅佐好太子。

很显然刘邦不想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了。而且刘邦还告诉戚夫人,以后你也别提让我废立太子的事情了。

你看太子刘盈这么得民心,他的太子之位是民心所向,也就是说刘盈的羽翼已经丰满了,他可以展翅高飞了。刘邦即使想用弓箭把刘盈给射下来,也做不到了,因为刘盈飞得太高了。

这就是为何,刘邦见到商山四皓,他就不废刘盈的原因。

当然了刘邦可能也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废刘盈,若是他真的想废谁也阻挡不住。总之,历史上确实是因为商山四皓的出现,刘盈的太子之位才得以保住的。

9

  • 刘备晚年因为继承人问题确实没少费脑筋,不仅仅是因为太子刘盈仁弱,刘如意聪慧,事实上两个儿子背后的势力才是刘邦顾虑的重点。庶子夺嫡历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各自都有自己的实力圈子,就看谁利用的好,谁更能打动君王的龙心。“商山四皓”出现在太子刘盈的背后,刘邦先是一惊,随后便清醒的认识到废嫡立庶已然行不通了,太子刘盈羽翼已丰,其背后吕氏集团更是实力强大,无所不能,刘邦只能作罢,联想到吕氏的手段,已然感受到戚夫人的下场,不由与戚夫人相拥而泣,一代帝王晚年的无奈,油然而生。
  • 当时,吕后的两位兄长吕泽和吕释之早年都随刘邦一起反秦,征战多年,早就建功封侯了。吕后的妹夫樊哙更是刘邦的老部下,战功赫赫,威震八方。还有朝廷功臣派代表如周昌,叔孙通等明确站在太子这一头。还有,“帝师”张良,也是吕后的支持者,力请“商山四皓”出山就是张良谋划的。再有吕后本人可不是一般的妇人,身为皇后的她居然能够因为周昌劝谏刘邦不要废太子而跪谢周昌,可见这个女人的手腕比起戚夫人来强了不知多少倍。后来诛杀开国功臣,吕后的手段,狠辣以及果断刘邦也远远不如啊。所以,太子刘盈所代表的吕氏集团再加上朝中的功臣派的鼎力支持,刘邦又不是昏,岂能不知。再看看戚夫人,在朝廷里基本没有发展自己的实力,只想天真的等刘邦一言九鼎,废去太子,好让自己儿子上位。她太天真了,所以结局很惨。
  • 下面聊一下太子刘盈真的软弱无能吗?其时非也非也。刘邦能得天下,靠的是的驭驾有方,知人善用。但自己数次都请不来的“商山四皓”,太子刘盈给请了出来,你能说太子软弱无能吗?还有一件事,就是征讨英布的事。英布造反,刘邦本意让太子刘盈出征,一来检验一下是否有真材实料,有无做帝王的胆略和雄心,二是自己有病,又年老体衰,精力大不如前。但遗憾的是太子刘盈根本不愿出征,这让刘邦大失所望。结果途中刘邦不幸被流箭射中,病情日渐加重,更换太子的意愿就越发强烈。这个时候“商山四皓”的出现给了刘邦很大的震撼,联想到太子刘盈不愿出征,也可能就是这四个老头出的注意,目的就是加速自己早点死去,保住太子之位,以即大位。这份胆量这份用心你能说软弱无能吗?创业者和第二代思维本来就不会一样,刘盈表面上仁弱背地里却有送刘邦上战场送死的狠劲。这让刘邦不仅又刮目相看,还有点惊喜了,并且彻底明白了太子刘盈羽翼已丰,已成事实,而且江山交给他,背后有这么多功臣支持他,虽死亦安心,吕后即是再有野心,也得掂量掂量。但如果传位赵王刘如意,不用想吕后肯定不会甘心,到时候赵王母子面对吕氏集团,肯定斗不过,结局就惨了。所以刘邦便打消了废嫡立庶的念头,因为刘邦实在无能为力了。
  • 所以,作为帝王的刘邦不可能看不出端倪来,但已经豪无能力,无力改变了,只是他没有妥善安排好戚夫人母子,造成戚夫人悲惨无比的下场。

10

大家好,我是北大百晓生,很高兴回答问题

首先介绍一下“商山四皓”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二曰辨然否;三曰典教职。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汉惠帝)。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下面进入正题

随着三子刘如意越来越大,汉高祖刘邦就越来越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给出的理由是「孝惠仁弱,不类我,如意类我」。

汉十二年,刘邦平英布归来,易太子之心愈发强烈,甚至达到了谁劝谏都不肯真听的地步,但也正是这一年,刘邦闲下来喝酒时,看到太子刘盈身边跟着商山四皓时,才彻底放弃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那么,商山四皓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够深刻地影响到太子废立的大事?

历史记载中,商山四皓只献过一计,该计的目的只有个,即领太子刘盈免于征讨英布。商山四皓认为,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

在商山四皓看来,太子已经是太子,法定的接班人,征讨英布,若是成功,也没有任何用处,若是不成功,则是祸事一桩。

商山四皓进一步指出,能够负责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将军,都是跟着刘邦出生入死平定天下的枭将,定然不会对太子刘盈言听计从,因此,太子挂帅出征,征讨英布,一定是失败而还。

你们感受一下,商山四皓说得有没有道理?

平心而论,商山四皓的顾虑,是有几分道理的,尤其对无功而返的预测,很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但商山四皓的谋划,于太子刘盈来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如果到战场上,跟高皇帝打天下的老臣不听指挥,等到太子继位为帝,这些老臣就会听刘盈的话吗?

显然,阳奉阴违不停指挥的可能性很大,到那时,刘盈当如何自处,如何应对?

如果说商山四皓的顾虑成真,那商山四皓的顾虑早晚得发生,刘盈早晚都得面对,早晚都得想办法去解决。商山四皓预测到可能存在的问题,但给出的解决方案竟然是如何暂时性地躲过这个问题,而非如何从容地解决这个问题。

四个只知道帮太子躲避问题和苦难的人,于太子于国家,是有益的吗?我们常常会提到一个词,叫「积重难返」,这个词的意思是说,如果问题长时间地堆积下来,得不到解决,最终受到拖累的,当是自己。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商山四皓的思维跟他们在避世之举是一致的,他们只知道躲避,独善其身,这样的人,根本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或许他们自己也明白自己的斤两,所以面对刘邦三番五次地相请,都避而不来。

既然商山四皓并没有解决问题的真本事,为什么还能影响到太子的废立呢?

其实,影响到太子废立的,并不是商山四皓,而是刘邦对国家和政权的认识。打沛县起事起,刘邦就一直网罗人才,刘邦对人才的高度认可,体现在对萧何、张良和韩信的高度评价上,体现在「功狗论」上。

在刘邦看来,楚汉之争中,项负刘胜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项羽不会用人而自己会用人。

若是会用人,得先网罗住人,之后才能去谈人尽其才。

但刘邦即皇帝位以后,对田横许了大则封王小则封侯的承诺后,田横依旧选择了自杀,数次三番地招商山四皓前来,商山四皓就是不来,这让刘邦有些恐慌,他认为自己做得还很不够,不能把人才都吸引过来。

因此,当他看到太子刘盈吸引到商山四皓后,认为太子做到了自己做不到的事,认为由刘盈继承皇帝之位,能够为国家吸引到更多的人才,政权将会更加稳固,这才是刘邦改变主意的根本原因。

至于商山四皓的本事大不大,那是另一个问题,如果连商山四皓都吸引不来,又怎么能知道他们有没有本事,本事有多大呢?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留侯世家》、《史记·萧相国世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