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飞白书"并没有被后代"少有提及"。只是随着历代书家的发展完善,这一"飞白"书法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可以从这一笔法的发展演变及笔法特点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一飞白书的演变过程
"飞白"书,又名"飞帛"书。传为蔡邕首创。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飞白,其使飞举谓之飞"。
魏晋时期的飞白多为楷书居多,特点是飞少白多,二王父子也擅长此"飞白书"。
到了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时期飞白多运用于行书 ,篆书。
如下图唐太宗《晋祠铭》碑额之飞白书
下图为武则天《升仙太子之碑》碑额,是鸟书与飞白书合二体。
到宋太宗,宋仁宗则专擅长于草书飞白。《墨池编》记载,宋仁宗"及于御临,因阅先帝灵儿,有木皮飞白笔,偶取作字,笔力遒迈,置书神位,又以頒赐執政"。
就是说宋仁宗用木皮做笔,在纸上书写,后来干脆写公文御旨也用飞白笔。所以朝廷上下都流行飞白书,此书在宋仁宗时期由于皇帝的亲历亲为,而得到兴盛。类似于唐太宗喜好"二王"书法,所以王羲之书法得到巨大推广一样道理。
下图是宋仁宗的飞白书。"观"字。
二宋仁宗飞白书的特点
现存宋仁宗飞白书迹有《飞白书》、《佛牙赞》、《临兰亭序》及《赐御篆天章寺额宋仁宗的。那么既然说宋仁宗擅长飞白书,并且使这一书法在宋代得到发扬,那么他的书法水平到底有多高?
清康有为认为:“宋仁宗书骨血峻秀,深似《龙藏》。”
当时的欧阳修有过这样的评价:
欧阳修在《宋仁宗御书飞白》中写到:“治平四年夏五月,余得阅书于子履之室,而云章烂然, 辉映日月。为之正冠肃容, 再拜而后敢仰视,盖仁宗皇帝之御飞白也。”
就是说他出差时候 ,在朋友处无意中看到一幅书法 ,犹如神品,观赏如日月般的灿然光彩。文人语句虽有对皇帝的吹捧之嫌,但对于大文豪和大书法家欧阳修来说,肯定是宋仁宗的飞白书法有相当的造诣,他才会着意记载,否则不会这么大肆宣扬。如上图为宋仁宗飞白书临《兰亭序》。
三 后世对飞白书的发展和总结:
后来"飞白"笔法的技法,内涵得到很大的丰富。
笪重光更是提出了飞白的方法:“匡廓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匀称。”“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体度之变化由此而分。”也即是空白造型的原则与方法。
从而营造出飞白笔法于字体的笔法,结体内空白之美。
到了近现代,"飞白"的具体内涵得到了较完备的诠释。就是指笔墨线条中所包含的空白,能使线条呈现出黑中有白、黑白对比,真正的飞白,是在燥中见湿 。
主要是要用润笔写出来的。飞白才显得苍劲老辣有神采。这种飞白的效果主要还是靠高超的运腕,控笔,提按等等笔法功力达到的。
成功的飞白线条常常给人以苍劲、质朴、迟涩、遒劲的视觉体验
如下图。林散之的,墨法与飞白书的娴熟运笔之下。"飞白"线条显得苍茫、质朴、迟涩、遒劲。
具体来说,基本上把"飞白"笔法分为四个类型:
1.线条中心黑而清晰,边缘轮廓线逐渐模糊,具有中实而外虚的特征。如古代章草名帖《平复帖》就是这种飞白笔法。
2、和上面相对应,线条的中心多呈现空白而边缘轮廓线清晰,具有中虚而外实的特点。如林散之老人的草书
3、线条中心与边缘轮廓线皆显得虚白相应,飞白分布均匀,形成磨砂玻璃般迷幻的氛围。
如下图王铎的草书"龙蛇"二字。
4.以上几种飞白笔法综合的运用,如下图明代书画大家徐渭的书法
飞白的效果形成源于运笔与用墨的融合,
饱蘸浓墨而慢速书写时往往形成不了飞白,随着笔锥中墨量的减少以及运笔速度的增加,飞白逐渐显现。
古人强调中锋运笔,推崇第一种类型的飞白线条,但是,行草书在运笔过程中,讲究性情,往往迅疾而不拘常理,笔锋变化有侧锋有中锋,于是就形成了第二类、第三类中两种"飞白书"的形态。
把三种飞白线条具有各自的特点彼此组合更能丰富飞白的造型空间。就如第四类徐渭书法的出神入化的效果。
总之,书法特别是行草书,恰到好处的穿插运用“飞白”笔法,就会让线条构成的结体造型错落有致,高潮迭起,犹如滔滔江水,呈现“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审美境界。
连续出现而形成的飞白空间能制造整体造型空间的深度层次感。如交响乐般激昂顿挫,跌宕起伏。让观者和书写者都能体会书法艺术带来的恒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