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萧何是个实干家,但就官场生存智慧而言,他的段位并不高,甚至有些愚钝,比起大唐郭子仪全功还能保身的大智大识,萧何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做一个荒诞的设想,假如萧何作为第一功臣活跃在大明开国前后,朱元璋手底下,个人觉得,就他犯过的那些糊涂,即便他没有野心,多半也不会有善终的结局。

大汉开国,刘邦论功行赏、排功臣次序时,萧何的表现就很失水准,以至于犯了古往今来朝堂上的大忌讳。

虽说刘邦执意要让萧何当功臣第一,曹参当功臣第二,这里有大汉开国后重文轻武的帝王之谋,但刘邦对萧何很够意思,那也是显而易见的,那时的刘邦还没有绝对的帝王权威,难得他能顶住功勋武将的叫嚣抗议,对萧何功劳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经过千难万阻,当这项最重要的廷议最终通过时,刘邦很高兴,这一高兴不得了,刘邦豪迈地赐了萧何一个“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

可以肯定的是,当刘邦豪迈高兴的情绪退去后,他一定会冷静地将萧何审视一番。

结果,萧何的反应让人很担忧。

所谓“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就是说上殿见皇上的时候,可以带剑,可以不脱鞋,见到皇上的时候,不必谦卑快步小跑,照着平常走路的样子就行。

要知道,历朝历代,这八字待遇几乎就是权臣的标配,很不祥,除非真的已经不把当朝皇上放在眼里要夺权篡位了,一般人臣哪敢接受,又怎么能承受的起。

也可能是当局者迷,太实心眼,也可能是不知止,萧何居然就欣然接受了。

许多人往往注意到刘邦后来老是猜忌萧何,觉得帝王心机太可怕,其实刘邦已经够客气的了,换成好屠之主,可能早就先下手为强了,哪里还会给你时间,慢慢博弈磨合。

所以说,萧何后来的危机,很大程度上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刘邦的试探与猜忌太正常不过了。

萧何后来能够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一来是因为萧何的确是单纯的实干家,他没有野心,没有拉帮结派,培植势力,不像大明朝的李善长,好家伙,他聚拢培植出来的淮西集团叫朱元璋寝食难安了多少年;二来萧何的运气不错,刘邦在根本处看得清他,而萧何身边也有明智之人,关键时刻总有人能及时站出来,治他的糊涂病。

其实,还在楚汉争霸时,萧何身边的门客就提醒过他,汉王在前线领兵打仗,风餐露宿,而萧大人你在后方安逸经营,尽得人心,这时候汉王派使者回关中慰问你,你得明白其中的意思,关怀的背后可是不放心啊,此时的人情世故可是暗藏杀机啊。

萧何这个人很能听进去别人的高见,听到这个说法,他立马醒悟过来,于是问自己该怎么做?

看出问题的人是高人,他给萧何指了条一举两得的道,让萧何把族中人尽可能地派到刘邦的身边去,这既是给刘邦吃定心丸,而且这定心丸的外表之上还涂抹着一层深厚的情义。

刘邦很吃这一套,论功行赏时还特别提到了这一点,言下之意自己不能忘恩负义。

韩信成为大汉帝国最大的隐患时,助不助吕后,对萧何而言是一大考验。

面对这个要命的问题,萧何很识时务,他果断地选择了放弃一部分信义的底线,助吕后骗杀了韩信,从而成就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折射复杂人性、带着宿命意味的成语。

然而,当干完这一件事,将自己从韩信危机中彻底摘出来之后,萧何却又忘了功高震主这一回事,并且又犯了糊涂不知止的老毛病。

韩信被诛杀,为了犒赏萧何出的这一把关键之力,除了加封,刘邦还特意派了都尉率500名士兵到相国府,做护卫。

这等于是萧何在京城中有了兵马,如果用帝王阴谋论的视角看,这就是制造朝中重臣图谋不轨的前奏,历朝历代不知道上演过多少回。

萧何没有看透其中的玄机,还准备大肆庆贺一番呢。

所幸,一个叫召平的明白人,身着素衣白履闯进相国府,用一席话浇醒了萧何。

召平进门就跟报丧是的,说萧何不久将大难临头。

萧何很有涵养,不解地问,我身居相位,宠眷逾分,且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

召平说,主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

萧何又一次顿醒,并且做的很彻底。

第二天,他匆忙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捐出大量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

刘邦果然大喜。

但是,在深不可测的朝堂之上,大功之臣想善始善终,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猜忌这个东西,如果不能去根,很容易变本加厉,这是由人性决定的,人臣如果只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帝王会觉得你更加狡猾,更加害怕。

根除猜忌之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废武功,自污其人。

然而萧何在这个问题上,却是长时间地没能想明白,想明白之后又做的不够彻底。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萧何还跟以前一样,坐镇后方,有口皆碑。

这个阶段,正是刘邦剪灭异姓王,稳固刘氏皇权的敏感时期,任何风吹草动、潜在威胁,都会让刘邦的神经绷紧,萧何因为太能干,又得人心,所以刘邦不可能完全放心,于是乎他又派人回京城慰问萧何来了。

任何试探,多了都会厌烦,都会质变。

另一方面,许多能干的正人君子意识不到这一点——许多时候,没毛病恰恰是最致命的毛病。

萧何可能就是这样,他总觉得自己为心无愧,毫无毛病,刘邦理所应当应该信任他,善待他,所以他又把眼前的危机忽略掉了。

所幸,关键时刻又有门客站出来提醒了萧何,皇上已经没法再赏你了,赏无可赏,剩下的就是杀了,更要命的是皇上很可能会想,万一萧何乘虚号召,闭关自守,那该怎么办?没办法,只能提前防范于未然。

这么一说,萧何慌了,连忙又问该怎么办?

门客说,化解根除的办法只有一个,自污,例如低价强买民田,让百姓怨声载道。

萧何一听,盘剥百姓,这么龌龊的事我怎么能去做。

门客说,相国你真是对别人明白,对自己糊涂啊。

所以说,道德有时候是智识的高墙,不是你脑子不够使,而是高墙阻碍着你,不容你去那么使。

所幸,为了自保,萧何最终还是咬牙按照门客的“馊主意”干了一些坏自己名声的恶事。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见有百姓拦路,控告当朝相国巧取豪夺、贪赃枉法,对萧何终于释怀了。

此时,刘邦嘴上虽然对萧何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吧,心里其实已经放过了萧何。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萧何正直无私的老毛病又犯了,他竟然请求皇上将上林苑的荒地赐给百姓耕种。

这是典型的下属要做好人的同时把领导变成了恶人。

刘邦一听,勃然大怒,紧接着便将萧何下入了大狱,名义上是要治萧何贪赃枉法之罪,实际上是想让萧何好好反思一下,治他的老毛病。

在污秽不堪的大牢中,老迈的萧何终于彻底醒悟了过来,在朝堂之上,像他这样的人原来是需要尾巴,并且需要时刻夹紧的——

最佳贡献者
2

萧何是西汉初年名相,也是汉初三杰之一(另外二杰为张良、韩信),江苏沛县人,早年曾任秦沛县狱吏。公元209年他随同刘邦起兵。?

在辅佐刘邦打拼天下、建立刘汉王朝的过程中,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在百姓和军士中有着很高的威望。?

刘邦表面上称萧何“功不可望”,但心里对他还是不放心,担心萧何威望太高,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

公元前204年,刘邦率军与项羽在京县、索亭一线对峙,萧何留守关中供给粮饷兵员。?

刘邦一边跟项羽打仗,一边派出几拨使者回关中去慰问萧何。萧何还非常受用,觉得这是领导对自己的关心。?

他手下有位叫鲍生的门客,感觉这事有点蹊跷,他对萧何说:汉王现在正在前线打仗,你在后方安全舒适,他还派人来慰问你,这是对你不放心,借机回来观察和打探你啊。?

萧何一听,是这个理,那就赶紧想个办法吧!鲍生接着又说:你可以把自己的亲人,能打仗的全部派往前线跟随汉王,这样他就会放心,对你更加信任。”?

萧何听从了这个意见,刘邦果然很高兴,再也没有派人回来“慰问”他了。?

公元前196年,陈豨谋反,刘邦御驾亲征。有人告发韩信与陈豨有勾结,萧何设谋骗韩信入宫杀之。?

刘邦回来后,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还派一名都尉和五百士兵,守卫萧何的宅院。?

朝中百官都来祝贺萧何,萧何也非常高兴,只有一个叫召平的人私下对他说:“这是皇上对你有了怀疑,担心你是否和韩信一样有谋反之心。建议您谢绝这五百护卫的封赏,把你的全部家当都贡献出来,送到前线充作军饷,这样皇上就高兴了。”?

萧何又听从了意见,刘邦果然很快就撤销了这五百护卫,对他大加赞赏。?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再次御驾亲征,萧何仍然坐镇后方,跟以前一样,还是安抚百姓、运输粮草。?

刘邦对萧何还是不放心,多次派人回来打探情况,萧何见怪不怪,觉得自己对刘邦忠心耿耿,所做之事,全是为公,没有一点私心。?

但是,旁观者清,一个门客看出写门道,对他说:“皇上对你还是不放心。你现在位居相国,功居第一,名位和封赏已经无以复加了,皇上已经不知道怎么来满足你。老百姓本来就拥戴你,你现在还在争取民心民望,皇上怎能不疑虑呢?你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要自毁名望,赶紧多买田地、放高利贷来败坏自己?这样皇上才会放心。”?

萧何照着做了,刘邦回朝的时候,有人向刘邦反映萧何强买强卖土地和人口,还放高利贷,影响极其恶劣,希望刘邦能严厉打击。刘邦回到宫中,萧何前来拜见,刘邦笑着跟他说:“你那些坏事我听说了,你自己去处理好。”?

刘邦没有追究萧何的罪过,其实就是相信了萧何是没有野心的,这样的人,还是可以放心用的。

3

汉三年、汉十一年、汉十二年,刘邦三次怀疑萧何,欲起“整顿功臣”之风。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萧何处乱不惊,三次出手,便化险为夷,使祸患尘归尘土归土,随风飘散。

刘邦为何会怀疑萧何?萧何又是如何化解刘邦的怀疑的呢?我们下面一探究竟。

汉三年:刘邦一次怀疑萧何——担心后方不稳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对峙于京县、索城一带,汉军势不如楚军,长时间处于被动防御的不利地位,而处于落势的汉军之所以能够长时间维系与楚军的对峙局面,则靠的全是后方源源不断的补给,包括粮草和兵源,给刘邦带来这些补给的人正是萧何。

这时刘邦多次派使者前去慰问萧何,“最近吃饭吃的香不香啊,睡眠质量好不好啊,有没有什么烦恼事啊”,弄的萧何直迷糊,主公这是什么意思呢?

萧何被弄迷糊了,可是他一旁有个叫做鲍生儒士却没有迷糊,鲍生对萧何说:“大王在前线风餐露宿,日理万机,却多次派人前来慰问你,这不是出于对你的关心,而是在怀疑你”。

鲍生紧接着又道:“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丞相只要将您族中子弟,全部派到前线,让其与大王并肩作战,大王定会对您放心”。

萧何照做,刘邦果然很是开心,十分感谢萧何,不再对其怀疑。

刘邦一次怀疑萧何背后蕴含的道理:一个人越依赖一个人,就会“怀疑”一个人

萧何早年对刘邦有恩,又是最早追随刘邦的那批人之人,更是一直对刘邦忠心耿耿,刘邦为何会怀疑萧何呢?

原因很简单,此时的刘邦太依赖于萧何了,萧何镇守后方,给予自己源源不断的粮草与兵源补给,以自己正是靠的这些方能与项羽抗衡。

所以,倘若没有了萧何,或者说萧何不再支持自己,那么自己会怎么样呢?刘邦不敢相信。

刘邦太过于依赖萧何,所以他害怕萧何有变,所以,他怀疑萧何,以至于他忍不住的要试探萧何。

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倘若过分的依赖一个人,便会过分的“怀疑”一个人。

汉十一年:刘邦二次怀疑萧何——是否变心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带兵出征讨打叛乱的陈地,这时淮阴侯韩信蓄谋“谋反”,被吕后、萧何设计杀害。

刘邦归来后,立即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令五百名士卒、一名都尉做相国的卫队。

此时的萧何风光无限,但是却又有一个名叫召平的人对萧何说了不一样的话。

“皇上常年在外风餐露宿,而您却常年处于关中,未受战争之苦,如今在平定淮阴侯的过程中,立下一点小功,皇上就如此封赏您,这不是对您的封赏,而是对您的怀疑与监视”。

萧何一听恍然大悟,立即谢辞了这些封赏,并且将家产全部捐给军队,为国出力,刘邦果然又很高兴。

汉十二年:刘邦三次怀疑萧何——名望太重?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黥布叛乱,刘邦前去讨伐。在讨伐黥布的过程中,刘邦又多次派人慰问萧何。

萧何的一个门客对萧何说:“您灭族的日子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已经位居第一,还能够再加功吗?您在关中深得民心,十多年如一日,与百姓关系和谐,深受爱戴。皇上却常年征战在外,如今皇上多次派人询问您,这是在怀疑您啊,更是在担心您的声望太高啊”。

萧何听后,大力置办田地家产,贪污受贿,以此来败坏自己的名声,后来刘邦果然不再担心萧何。

结语

人都是会随着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刘邦是如此,萧何也是如此。

刘邦由一个普通人变为了皇帝,他的思维便也由普通人的思维,变为了皇帝的思维,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再注重于个人情感,而是多注重于“国家、形势、能力”等大局观。

萧何由一名普通小吏变为相国后,他也不得不随着身份地位的改变而改变自己,以去适应不同的环境。而萧何能够不被名利所诱惑,不被情感所拘束,时刻以天下、国家、百姓等大局为出发点,去做好自己,这就是他最为难得的地方。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4

作为汉初三杰中官职最高得一个、才能最低的一个,萧何之所以能受到刘邦的青睐,是因为他的为人处事能力非常高。

谨言慎行

秦朝的御史去泗水郡检查工作时发现,萧何总是能将工作做的井井有条,也因此得到了御史的赏识。

后来萧何跟随刘邦进入咸阳后,其他人都去库房抢金银珠宝,只有萧何一个人默默地整理御史等人留下来的书籍。后来刘邦之所以能了解各地的军事要塞,还有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从萧何整理的书籍中获取的。

正因为萧何如此细心,所以他特别擅长后勤工作,如征收赋税、安抚百姓、粮草供给、法律制定等工作,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正是因为这样,萧何的功劳在刘邦心中排第一。

萧何年老后,也不因为自己功劳大、地位高而骄横,无论何时见了刘邦都毕恭毕敬。

善于听取意见

汉初三杰中萧何最擅长听取意见。张良才能突然,通常都是他为别人提意见,根本无需别人向他提议。而韩信最不听别人的劝告,当初蒯通劝他自立,他不听从,最终被杀。

可是萧何和他们不同,他非常听劝,这也是他能躲过刘邦的残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邦的确有好几次都对萧何产生了怀疑,而他却每次都能躲过,正是因为听取了身边人的建议。

比如有一次,刘邦和项羽激战正酣时,他却多次派人前来慰问萧何。

本来是一个温馨的举动,可身边的人告诉萧何这一行为凶险无比,刘邦正在辛苦的时候,却不忘派人慰问,这说明刘邦已经对萧何有疑心了,要想消除刘邦的疑心,不如将家族里能打仗的男人都送到军中效力。

两年后,刘邦打败了项羽,论功行赏的时候,萧何的功劳排在了第一,群臣颇有怨言。刘邦当即表示,萧何一家都帮助我打天下,这功劳还不大吗?这下满朝文武都没意见了。

从这还能体现一件事,那就是萧何的人缘还是不错的,关键时刻总有人替他出谋划策,这是韩信无法比拟的。

后来萧何为了自保,只好去低价赊借民宅,因此招致了百姓的不满,刘邦趁机将他逮捕,并给他带上了刑具,就在危急时刻,萧何的好人缘又发挥了作用,有人替他说服了刘邦,并将他解救了出来。

结语:萧何一生为人谨慎,并且肯为百姓着想,要说他最大的黑点应该就是帮助吕后杀韩信了,不过这也正体现了他懂得自保。

萧何生前曾大量购置田地、房屋,必定在穷乡僻壤,建造家园不修建围墙,他说:“子孙后代如果贤能,就学习我的俭仆,不贤能的话,就要想办法不被有权势的人家夺去。”到了南北朝,兰陵萧氏繁荣发展,甚至建立了梁朝,这和萧何在世时的嘱托也有很大的关系。

5

刘邦我们都知道,是大汉的开创者。同时,我们也知道若是没有萧何,肯定也没有刘邦的大汉江山。

那么,刘邦和萧何的关系到底好不好呢?

在说这一件事之前,我想说一个关于萧何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当了皇帝,萧何是丞相。按道理说萧何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了吧。

可是,人们发现萧何有一个怪癖,这个怪癖就是,他买房子的时候专门买比较偏僻的地方。

反观其它的不如萧何的人,他们都买市中心!

按道理说萧何都这个段位的人了,不可能买不起市中心呀!很多人好奇,只好问萧何,萧何只是笑而不答。

之后,不管谁问萧何,他都是不提这件事!

可是,到了萧何快要死亡的时候,他主动说了原因。

原来他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几斤几两的,说白了就是后人能力平平,若是给他们买了市中心的房子,他们守不住,最后也是会被其它权贵抢走的。

所以,他把房子买到郊区,就是为了给他的后人留一份安全的家业,毕竟郊区的地方,权贵们是看不上的。

我们说这一件事,就是为了说明萧何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小心谨慎的。也是因为如此,他才没有被刘邦干掉的。

事实上刘邦对萧何也是有猜疑的,而且是好三次,我们分别说一下。

刘邦第一次猜疑萧何是楚汉争霸的时候,当时的刘邦在荥阳和项羽打仗,萧何为刘邦镇守关中。

这个时候萧何在关中的名声很好,老百姓都很拥护他。刘邦知道了这个事情开始猜疑萧何。

所以,他就派人去问萧何最近怎么样了?

萧何刚开始还不明白什么意思,就说自己很好。

可是,刘邦隔三差五地派人来询问。萧何还是没有明白,这个时候萧何身边的高人就点拨他。

这个人告诉萧何,你可能要大难临头了!

萧何不解只能求助这个人,他告诉萧何,在前线打仗的是刘邦呀,若是有危险也是他有危险,应该是你问他才对。

可是,为何是他问你怎么样了,原因就是他对你不放心了。

萧何这个时候才知道,原来是这个意思呀!

那如何破解呢?

这个人告诉萧何,只要你让刘邦放心,自己没有反叛之心就可以了。于是,萧何就把自己的子侄给送到了刘邦打仗的前线,自此之后刘邦再也不问萧何了!

毕竟人质到手了,刘邦放心了!

第二次刘邦怀疑萧何是在平叛异姓王的时候,当时刘邦带兵去北方打仗,萧何管理国家。刘邦在前线,又给萧何发来通知,问萧何怎么样了?

还是熟悉的味道,还是熟悉的配方!

这句话萧何一听就懵逼了,这又是要搞事情了吗?很显然刘邦又犯疑心病了。

这一次萧何学乖了,把自己的家产全部给变卖了,然后这些钱他都给了刘邦,让刘邦当作军费打仗去了。

刘邦对萧何的行为感到很满意,然后,就不猜疑萧何了!

从此,萧何又可以高枕无忧了。

到了第三次刘邦怀疑萧何的时候,已经到了刘邦的晚年,他平叛英布受了伤,还没有回去,这个时候就开始考虑怎么处理萧何了?

萧何当了这么多年的宰相,威望很高呀。刘邦怕自己死了,没有人能够镇得住萧何,若是他要当皇帝,岂不是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很显然刘邦是想在自己死前干掉萧何的。

萧何得知了消息,很害怕到的该咋整?

这个时候又有高人点拨萧何,刘邦不就是说你的名声好吗?那就把名声毁掉吧。

所以萧何就以低价买了很多关中老百姓的地,关中老百姓都在骂萧何,都去刘邦这里告萧何的状。

这也是刘邦想要的结果,但是,刘邦还是把萧何给关进了监狱当中。很显然他是铁了心想要干掉萧何了!

刘邦这样做当然是不对的了,因为萧何都是按照刘邦的意思做事呀。

但是,也没有重臣为萧何求情。最后是一个老者,站出来给萧何求情,说刘邦不应该这样对待萧何。

刘邦还是可以听进意见去的,总之,一句话杀萧何无名呀!这样天下人不服气。

可能刘邦想清楚了,然后就命令人把头发已经白了的萧何给放了出来,并且刘邦告诉萧何,我之所以要把你抓起来,就是让民众说你是好宰相,我是昏君呀。

两个人相拥而泣,这一刻他们都可以释怀了。

最终刘邦也放过了萧何,不得不说萧何之所以能够躲过一劫,就是因为平时太谨慎了,刘邦想要杀他竟然没有理由。

6

汉高祖刘邦是一个著名的无赖皇帝,冲锋陷阵,没有这个胆量,运筹帷幄,没有这个智商,搞后勤工作没有这个本领,妥妥的一个三无皇帝,那为什么能够打败高富帅项羽呢?

刘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知人善任,用人是刘邦的最强项,刘邦打败项羽军事上靠的是淮阴侯韩信,在内政上靠的是萧何,在智力方面,靠的是张良,在阴谋诡计上,靠的是中华计王陈平。

陈平和韩信在项羽手下得不到重视,只有在刘邦的麾下,他们才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刘邦知人善任,可见一斑。

但是换句话说,刘邦的成功大多靠的是别人,这就让刘邦其实内心总是怀着一种不安。刘邦的能力不算太弱,但是他的手下的能力实在太强。

就好比在指挥作战方面,刘邦属于这个时代的第三名,但是面对一代兵仙韩信,这两个人的水平差距,绝不是第一名和第三名这么小,就像英超的头名打英超的最后一名一样,那不是一个档次的球队,比赛踢起来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虐!

同样,刘邦的军事能力属于一流下二流上的水平,而韩信则是中国古代超一流武将,所以这让刘邦不得不对韩信等人心怀猜忌,尤其是在消灭了项羽之后,没有了共同的敌人,那是不是意味着,这些人的本领将施展在他这个皇帝身上呢?

天纵奇才的项羽都搞不定,这些人更别说我一个区区的刘邦了,所以刘邦对于这些功臣,心存忌惮,心存怀疑, 哪怕就是老兄弟,萧何也几次险死还生。

在楚汉相争时,萧何作为后勤部长坐镇关中,为前线的大军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萧何的内政能力,那是没得说的,把一个关中治理的井井有条,拥有极高的威望。

这让刘邦心里很不舒服,所以在前线和项羽对峙的时候,还是接连不断的派出好几拨使者向萧何表达自己的慰问之情,这让萧何有点受宠若惊。

可是这时候他身边的一个叫鲍生的人,却嗅到了一股浓浓的杀机,他告诉萧何,千万不要以为大王,这是对你的爱护。

大王在前线,提着脑袋和项羽干,还分心关心您,这分明就是对你的不信任,他害怕您坐镇后方来个窝里反,汉王的军队可就进退失据,如同丧家之犬一样,就直接彻底玩完了。

萧何作为汉初三杰也是人精,立即做出决定,把自己家的能打仗的男人全部派上前线,美其名曰帮汉王打天下,其实就是作为高级人质,让刘邦安心,果然此招一出,刘邦就再也不担心萧何造反了。

其实战争结束之后,刘邦开始对功臣集团进行清理,淮阴侯韩信首当其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萧何,就是刘邦心目中的信得过产品,作为一代帝王,对于任何有能力的手下都是不放心的,尤其是刘邦,这样能力比较普通的皇帝?

为了让刘邦放心,萧何散尽家财,把所有的钱都给了刘邦,作为经费,打击叛军,切断了自己所有的退路。

这还不够,萧何还化身为恶霸,强买强卖,圈占土地,几乎把坏事干了个遍,这时的刘邦嘴上Mmp,心里却是喜滋滋的。

萧何由于他的自污行动整体形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号召力大幅下降,想要造反已经不可能,刘邦心中不得不感叹,不愧是老兄弟,我的心只有你能懂。

萧何就这样得以善终,正所谓伴君如伴虎,今天是头号宠臣,明天皇帝老子就可能翻脸不认人,信任这两个字,对于皇帝来说,实在是太奢侈了。

7

其实,刘邦与萧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刘邦谋略深远,生活上好酒及色。

而萧何是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见识深远,规矩为人,生活上克勤克俭。

可以说,萧何一生追求的都是如何保身立命,如何保全自己和家人,而且整个一生都是围绕着这一点在贯彻执行,而且执行的非常成功。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记载。沛县的民众杀了父母官起兵造反以后。想挑一位领头者来主事。

当时,呼声最高的有萧何、曹参、夏侯婴、刘邦、樊哙等人,但在几人之中,刘邦几乎就是个陪衬角色,因为萧何任沛县主吏,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曹参任沛县狱掾,相当于看守所所长;夏侯婴为沛县厩司御,相当于县交通局局长;而刘邦为亭长,相当于一个村委会主任。除了屠夫樊哙以外,刘邦的地位是最低的。但最后刘邦反而成为了主角。

史书上是这么说的:“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

也就是说,萧何等文吏害怕事败不成,反害了身家性命,于是“尽让刘季”。这才是刘邦成为沛公的原因。萧何愿意辅佐刘邦,就是没有勇气做这个出头鸟,他时刻想的都是如何安家立命。

汉三年间,刘邦与项羽对峙与京县、索城之间,怀疑萧何有反心,萧何便让自己的家人到军中效力;

汉十一年,刘邦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派五百士卒和一名都尉做相府卫队,萧何立即辞让封赏不受,并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捐助了军队;

汉十二年,英布反叛,刘邦亲征,却多次派人询问萧相国的举动,萧何立即再一次将家财全部捐给了军队,萧何还多买田地,并采取低价、赊借等手段不断破坏自己的名声,如此种种,刘邦才放过了他。

另外,萧何在生活上也十分简朴,他贵为相国。修建自己的家园时,从不修筑墙壁,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可以不成为当权者的眼中钉。

正式因为如此,萧何才能在刘邦的大清洗之中活了下来,而韩信虽然也为刘邦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但他不懂得低调,只顾着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在古代那种伴君如伴虎的政治旋涡中,自然不能善终。

『品读历史者』

8

萧何通过自污化解刘邦对自己的疑心。

刘邦对萧何的感情与原来沛县集团其他人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因为萧何对他有大恩,在他落迫之时,同时萧何对他最忠心,别人只派一二个人跟随刘邦,萧何是举宗跟随。换句话说如果刘邦失败,萧何家族就灭族了。

所以刘邦对萧何的待遇是最高的,其他人要行君臣之礼,萧何可以带剑,同时可以不用小步慢跑。这种待遇是独一无二的恩宠,后来曹操向汉献帝要到了这种权力。

俗话说可以同患难,但是很难同享受。



因为同患难的时候,位置和目标都一样,享乐的时候,身份不一样了,一个是皇帝,一个是臣子。原来是一起创业,现在等于是皇帝担心别人分走自己的产业。

这也就是为什么开国皇帝喜欢杀开国功臣的原因。

萧何对刘邦很忠心,治理秦地可谓是没有出一丝差错,刘邦对萧何的赏赐也达到了赏无可赏的地步了。

俗话说满招损。

越来越多的与自己同一战壕的人背叛了自己,这使得刘邦对所有人都不信任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萧何的尽职就成了一种大灾难。

因为萧何越尽职,越立功,刘邦就要赏他,可是已经赏无可赏,那怎么办?

虽然萧何对刘邦忠心,但刘邦不这样想,因为没有赏了,萧何会不会不满呢?人心隔肚子。猜忌就是这样开始的。

召平劝他不要再要刘邦的赏赐,萧何照做了,刘邦很开心,但同样还是要猜忌他。



于是又有人给他出主意,你现在在关中这么得民心,这对皇帝是一种威胁,你应该自污,也就是故意去欺负百姓。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这样可以损掉你的威望,另一方面可以给刘邦一次施恩与萧何的机会,同时让刘邦感觉萧何是可控的。

萧何照做之后,刘邦马上抓他下狱,连问都不问。关在监狱中的萧何没有任何动作,最后在别人的劝说下,刘邦将萧何放出来。

最后萧何连带剑上殿的待遇都不敢要了,很低下才获得刘邦的放心。

历史上采用自污的人挺多的,比如秦国名将王翦,南宋的韩世忠等等。关于萧何自污的方式《从不犯错,低调敬业忠心却带来杀身灾祸,萧何破局方式值得深思》这篇文章讲的更详细。

9

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刘邦自从出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萧何留守时,对萧何的怀疑或者说是猜忌就没有停止过。但要说有具体的事例,《史记》和《汉书》中都没有记载,有的只是萧何在危机刚显露苗头时如何进行危机公关的记载。

刘邦率军出征后,把后勤补给这件大事委托给了萧何。可以这么说,刘邦离开关中后,生死存亡就掌握在萧何手中,如果萧何有反心,只要是断绝了刘邦的粮草补给,那刘邦就只能是死路一条了。在这个时期,萧何相当于后世的诸葛亮的角色。

但是,给予萧何最大权力的同时,就意味着萧何要面对着最大的怀疑,这个是成正比的。

第一次怀疑的苗头

据《史记 萧相国世家》记载: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根据这段记载看出,刘邦在前线打生打死之际,仍然慰问萧何的劳苦,看起来是一副君臣相知、相得的场面,但是这不符合常理。

常言道:事出反常必有妖。刘邦的潜台词是:我在前方拼命,家族中所有能够上前线的人都上前线了,你萧何家族中的人在干啥呢?难道是想趁我不在的时候,把他们都安插在要害部门吗?

刘邦的慰问就是怀疑的苗头。鉴于此,萧何听从了门客的建议,马上把家族中能够上前线的人组织起来送到前线,刘邦大为高兴。其实,刘邦要的是什么?要的就是萧何的一种态度,把人送来就相当于把人质送到刘邦身边,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忠心。

刘邦对萧何第一次怀疑的苗头刚刚冒出,就被萧何机智的化解了。

散财助军

楚汉战争结束后,萧何立下大功,被刘邦给予了丰厚的封赏。萧何也以此自矜,成天大宴宾客。后又配合吕后诛杀了韩信,被刘邦封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派兵五百作为萧何的卫队。

据《史记 萧相国世家》记载:

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者,故秦东陵侯。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刘邦率军出征陈豨,萧何在后方广招宾客,大吃二喝,这无疑是犯了大忌!刘邦虽然没有明着指责萧何,但以笔者的揣测,吕后一定会把萧何的所作所为告知刘邦。如果萧何不及时做出反应,那么,相信在刘邦回师后,萧何就要面临严厉的处罚。

好在萧何的门客中有高人,在经过了一番指点之后,萧何拒绝了封赏,并且拿出家财劳军。刘邦又是大为高兴。

自污保命

还是同样的场景,刘邦率军出征,萧何看家护院。

据《史记 萧相国世家》记载: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刘邦此次出兵征讨黥布是其人生中最后一次领军出征。这次的情况有所不同,因为刘邦大限将至,最为担心的就是汉朝的继承问题,因此在这个时期,他对后方的稳定是最为在意的。所以,史书中记载的“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着实令人心惊!如果萧何稍有不轨举动或者有邀买人心之举,那刘邦则会毫不犹豫的举起屠刀。

萧何本人还是老实的,在刘邦出征的时候,仍然像之前一样,在后方兢兢业业的为刘邦安抚后方,并且尽可能而满足前线的需要。如果刘邦没病、没伤,大限未到,那萧何的举措刘邦是会满意的。因为之前刘邦出征陈豨之时,萧何就是听了门客的建议这么做的。

可是这次情况不同了,如果萧何沿用了之前的策略,就会给刘邦留下邀买人心、邀买军心的印象,那刘邦一定会在死之前先把萧何搞死。因为,萧何在关中地区的影响力确实太大了。

因此,萧何开始了自污之路。果然,刘邦听到萧何低价购买民众的土地后,放下心来,认为萧何仅是贪财而已,对自己的政权构不成威胁。

萧何的昏招

可是,萧何随后做出了一件极其愚蠢的事情,那就是替百姓说话,请求刘邦把上林苑交由百姓们来耕种,还不交租子,这不是典型的邀买人心吗?以刘邦的私产上林苑来换取百姓们说萧何的好,是可忍孰不可忍,刘邦终于抓住了萧何的一次重大失误,准备要想萧何动手了。

好在刘邦还不算糊涂,在听了劝谏后,认为萧何确实是没有反意,尽管不太情愿,刘邦还是赦免了萧何。

总结

面对着刘邦这样一位雄猜之主,萧何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度过了几十年,终于得以善终,诚为不易!

笔者揣测,刘邦恐怕也不是真的要杀萧何,即便想杀,恐怕连吕后这一关就过不去。

萧何是刘邦嫡系中地位仅次于自己的人,又在楚汉战争中立下殊勋,在关中地区又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如果刘邦真的杀了萧何,那么,不仅会使自己的嫡系寒心,也会对自己死后太子的继位带来若干不确定的因素。

10

萧何韩信张良号称汉初三杰,刘邦靠着这三驾马车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楚汉相争中,刘邦这个汉王化身为刘三靠,即军事靠韩信,后勤靠萧何,谋略靠张良,正是这种人尽其材的安排,刘邦这个草根得以打败了高富帅项羽。

在楚汉相争中,萧何作为刘邦的后勤部长,为刘邦源源不断地提供从士兵到粮草,再到军械,各种各样的战略物资,史书上这样记载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可以说,萧何是刘邦成就伟业的幕后大英雄,这位萧丞相在军中和百姓中拥有很高的威信!

其实刘邦和他的后代刘秀完全不同,刘秀作为位面之子,他就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所以他自信无比,所以就有了云台28将,应该这么说,刘秀是英雄造时势,刘邦是时势造英雄,刘邦的所有的成就都是被动的,是在历史车轮滚滚推动下被动完成的,是历史的巨手,一步一步推动刘邦完成伟业。和刘秀相比,刘邦的能力非常的一般,他最强的本事就是知人善任,他是史上最强HR,人才管理大师,但是在其他的方面,业务能力很一般,打天下靠的是手下,这就造成了刘邦不自信,刘邦至始至终就是一个不自信的老男孩,唯恐自情那些才华横溢,本领出众的手下,把对付项羽的那一套拿出来对付自己,所以他对这些功臣们颇多猜忌,那些跟着刘邦打天下的人功劳越大,所受的猜疑越多,距离死神也越近,作为刘邦的头号马仔,自然也是好几次险死还生。

公元前204年, 刘邦还在和宿敌项羽对峙,而作为他的后勤部长,萧何则坐镇关中,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兵员和粮草,刘邦在百忙之中,派遣了好几拨使者去关中慰问萧何,面对领导的关心,萧何自然喜不自胜,是事实上如果萧何再这么得意下去,他的脑袋能否保得住,就是个大大的问号。

正所谓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萧何的身边,有一个叫鲍生的人,他看出了蹊跷。

他告诉萧何,此时刘邦把脑袋别在裤腰上和项羽拼命,而萧何在关中,则显得相对安逸与安全,就在这样和别人拼命的时候,刘邦还不忘派使者来慰问你,这可不是单纯的对属下的爱护啊!刘邦这分明就是查勤式的慰问,这是对您深深地不信任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萧何这才恍然大悟,忙说出了那句刘邦的口头禅,如之奈何?

鲍生说这事简单,只要把你家族中能够打仗的人全部派到汉王身边,有了这一大批人质,在汉王手上,他就不会疑心允在造反了。

萧何马上采纳了这个意见,结果很快,刘邦就仿佛忘记了萧何这个人一样,不再派人到关中慰问萧河。

萧何也就是躲过了这一劫。

最后战争胜利了,刘邦成功登上了皇位,但是此时他的不自信,这才彻底爆发了出来,没有了共同的敌人,那些功臣们会不会把才华运用到对付自己身上呢,这让刘邦寝食难安。刘邦把目标第一个定在了韩信身上。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淮阴侯韩信的人生的转折从萧何月夜追韩信开始,韩信传奇的人生也由萧何诓骗其入宫,划上了句号。

韩信死了,并没有让刘邦松一口气,他开始怀疑萧何,他对萧何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觉得此人很有可能和韩信勾搭,试图对自己不利。尽管心里非常的不情愿,刘邦仍然不得不走走过场对萧何进行封赏,毕竟他也是立了大功的。刘邦加封萧何5000户人家,还给了他500人的卫队守卫萧何的人身安全。这样的赏赐可让萧何心里爽了好一阵子,可是恰恰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看出了问题,刘邦这不是爱萧何,这样的待遇可是有问题的。虽然萧何出卖了韩信,但是他和韩信的关系仍然让刘邦感到怀疑,最终萧何退还了500人卫队,并把全部的财产拿出来捐给了刘邦,作为军费,萧何的举动彻底把自己和刘邦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这才让刘邦六不出了大姨父的微笑。

为了彻底能让皇帝安心,原本公正廉洁的萧何不得不自污,强买强卖土地,放高利贷,搞得名声一下子变得很臭,有人告状,都告到刘邦面前了,刘邦嘴上说着严肃处理,心里却乐开了花,兄弟还是原配的好,萧何还是最懂自己的人,他在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败坏自己的名声,降低自己的威望,从而展现出自己胸无大志的一面,这个老萧真给力。

所谓伴君如伴虎,信任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是最奢侈的赏赐,哪怕就是刘邦和萧何之间这样的好兄弟,如果威胁到皇帝,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不能留,虎毒尚且不食子,看来从某种程度上皇帝发起狠来,比老虎还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