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曹魏算起来可不是二代了,上一代的教育和格局就比蜀汉强,再者曹魏一直都是在汉帝身边,随不当帝但比帝强。反观蜀汉从草根干起,官一代的格局都是一步步通过艰苦打拼培养起来的,本就经验少,加上国力弱,一辈子征讨对于后代的培养心余而力不足,一步差步步差啊。

最佳贡献者
2

史书上看,曹魏的“官二代”优秀的却是比蜀汉的“官二代”厉害!

我认为不是因为曹家这边的人才多,后代就会牛人多,这种概率逻辑有点道理,但不是必然结果。

我认为曹魏“官二代”优秀人才多,是因为以下的原因。

一、曹操的影响。曹操确立了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这个政策贯穿曹操,曹丕,曹睿三朝。唯才是举的政策的对立面就是世卿世禄制度。虽然曹丕推行的九品官人制是沿袭了世卿世禄制度,但也没堵塞唯才是举的政策。这是两个并行的政策。这两个政策的冲突,必然产生一个结果,竞争!有竞争才会奋进,有竞争才会人才辈出。

二、曹丕实行九品官人制。这个制度把国家的权利分化到各级官员手中。每个官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去面对工作。这又在官员素质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三、家族渊源。曹魏很多的一代人才都是士大夫出身,也有很多的名士。大家会发现,曹魏的“官二代”中优秀人才最多的是文官。杨修,贾充,钟会,陈泰,司马兄弟。武将的二代人才很少,有名的也就是文鸯了。这一点证明有文化渊源的家族,十分注重对后代的培养。

相比较之下。蜀汉就存在问题了。

一、蜀汉的构成是三个集团。刘备嫡系,荆州集团,益州集团。蜀汉对刘备的嫡系的子孙倍加推崇,高官厚禄。其次是荆州集团,最后是益州集团。益州本土集团的人备受打压。陈寿就是益州集团的“官二代”。

二、诸葛亮勤于政务,事无巨细。诸葛亮的勤勉是值得推崇的。但他的事无巨细就很有问题了。这样调动不了官员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官员的能力。打压了官员的上升动力。

三、文化底蕴低,家传不足。蜀汉文化底蕴最高,家学传承最好的就是益州集团的名士们。谯周就是最好的例子。但他们本身就是受到打压的对象,怎么可能让二代有出头之日。董允是益州集团的二代精英,号称和费祎不分伯仲,但他几乎见不到什么功绩,深层原因值得思考。

刘备嫡系和荆州集团都是外来势力,他们来到益州不可能把家族全部迁来。而且一生忙于征战,必然会忽视对后代的教育。诸葛亮和诸葛瞻就是最好的例子。

上述的对比,可以看出曹魏政治上比蜀汉开明。文化上比蜀汉底蕴深厚。对人才的培养上也是不遗余力。所以曹魏的“官二代”中的优秀人才要比蜀汉多得多。

3

舞台见识

4

在三国时期,蜀国本就是实力最弱一方,曹魏本就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所以看似蜀国称汉室,但曹魏一方从一开始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已经占据了人和之利。曹丕称帝经过了一系列的禅让礼仪,已经确立了正统;相对来说蜀国占据四川,本就是外来军阀,四川除了成都平原本就是蛮夷之地,统治尚十分艰难,北伐更是不占据任何优势,诸葛亮之所以一心北伐,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手中尚有入川时的老兵北伐也许有一线生机,时间久了就会成必败之势!所以不是蜀国官二代不争气,实乃蜀汉本就不具备称霸的条件!

5

这么说不准确,应该说两边半斤八两,因为都丢了祖宗基业。

可是好歹蜀汉刘禅投降,人家起码使川中百姓免遭刀兵涂炭。

而曹魏这边曹爽交班司马懿,却是标标准准的蠢牛笨猪,心想自己起码可以用偌大一江山换个小土豪当当,结果坑的全族被戮。

想必曹孟德地下有知,还真没脸在刘玄德面前吧。

6

因为刘禅(阿斗)从小就跟着刘备四处征战,颠沛流离,长坂坡还差点把小命丢了,根本没有时间正正经经地教育孩子,好不容易占了西蜀,称了皇帝,可登基没两年就死在白帝城了。孙尚香也回去了吴国,刘禅等于是没人管教了嘛,诸葛亮也不好像管自己儿子那样管他,害怕会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嫌疑,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把国事料理好,刘禅也就乐得自由自在地做甩手皇上了。而曹操的儿子们命比较好,不用四处奔波,有专门的老师教育,自然要出色的多。

7

这是蜀国和魏国对管理人才的引入体制不同导致的。在蜀国,刘氏集团作为外来人入主,必须通过利用法正这类的本地势力来稳定局面的,尽管这样,外来势力与本地势力在争取地方管治上长期存在尖锐矛盾。为求政权稳定,外来的官二代比然慢慢地被本地势力的代理人所排斥抵触,自然就很难发挥了。

魏国,曹丕为了得到旧势力量的支持,实行九品中正制。 政府的管治人才基本上就在原来的几家豪门大族中选取。 这就是著名的士族制度,也就是开启了魏晋南北朝的特色,官二代,官三代,四代。。。。。

8

1. 因为曹魏是胜利者,蜀汉是失败者。而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2. 曹魏综合国力比蜀汉强太多,也就是说,曹魏的二代们有着更好的平台,所以,他们更能成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