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事巧了,我上高中时第一次被罗尔纲先生照顾,塞到一群前辈堆里赴安徽采风,资料搜集对象就是义门集的刘狗(捻首刘玉渊)和苗沛霖。

苗沛霖(苗雨三)是凤台苗家寨人,出身贫寒,当过私塾先生,清方说他是“凤台生员”,但也有说这个秀才功名是后来捐的。他是咸丰六年(1856年)以“保境安民”为号召在当地起团练,因为比周围土豪出身的练首有文化,比秀才出身的练首有胆识,和捻党打仗屡屡获胜,一年功夫就“连圩数十,拥众数千,霈霖之名震两淮”了。

他本来就是团练出身,咸丰七年因为出名喜欢招降纳叛的胜保牵线,赴袁甲三兵营效力,咸丰十一年因为胜保被治罪,继任安徽巡抚翁同书在临时省会寿州召集苗的仇人孙家泰、徐立壮助守,引发已升任记名川北道的苗反感,苗改挂太平天国旗,和捻军合力攻破寿州,逮捕翁同书(后放回),被太平天国封为“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殿前北方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奏王和千岁”,和太平军马融和部及捻军各部打得火热。

但很快太平军重镇安庆失守,清朝又重新启用胜保,苗沛霖再受抚,并写信给困守庐州(合肥)的太平军英王陈玉成,说可以出兵20万帮助扫北,陈当时和洪秀全闹矛盾,负气不愿回天京,就抱着侥幸心理北上(陈派驻苗的代表琳天安余安定被苗收买),结果被苗出卖给胜保遇害。

此后英法联军攻破北京,苗以为时机已到,就上书朝廷,请求调走全部在皖北清军北上勤王,由自己独立支持残局,意在独霸皖北自立,被清方识破不允。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病死热河,在安徽的清军主力僧格林沁因为山东宋景诗倒戈匆匆北上,苗以为时机已到,就缟素为咸丰发丧,拒绝清廷让他解散团练,留两千人从军的要求,占领寿州、颍上、怀远等县城,围攻蒙城、临淮关,开始第二次反清,时间是同治二年三月十六日(1863年5月3日)。但刚过半年多,僧格林沁又回到安徽,苗沛霖周围本可作为屏障的发、捻各部此前都在他投清期间被他赶走,孤立无援,他自己围着寿州进退两难,结果在一次巡营时被此前收编的陈玉成旧部刺杀(替陈报仇),他死后侄子苗天庆投降并招抚全部苗地盘,随后苗氏全族被僧格林沁灭门,只有部分子弟向西突围到河南,投入捻军陈大喜部。

苗是一个在“穷山恶水、泼妇刁民”的清代两淮地区从草根崛起的地方实力派,他投清、反清,目的都是实现自己趁乱独立称王的野心,也因此送了性命,说他是“叛徒”并不恰当,他在太平天国时期很短,且最初挂太平军旗号是被翁同书激变,可以说在英法联军入北京前他基本倾向清方更多一些,而北京失陷、咸丰死在热河,则激发了他的野心并让他觉得时机已到,才匆匆翻案。当年皖北公认最难攻破的城市是寿州,号称“铁打寿州”,最容易攻破的则是蒙城,号称“纸糊蒙城”,苗沛霖两次攻破寿州,让他声威大震信心爆棚,结果却久攻蒙城不下而死。我当年听到一首民歌,叫《十四月小调》,里面写苗沛霖是这样的“十一月来天气寒,出了个强贼叫苗蛮(苗沛霖身材矮小,绰号苗蛮子),铁打的寿州都破过,纸糊的蒙城作了难”。

问主提的那句诗,是从《七律.秋宵独坐》里摘的,全诗如下:

手披残卷对青灯,独坐搴帷数列星;

六幅屏开秋黯黯,一堂虫语夜冥冥。

杜鹃啼血霜华白,魑魅窥人灯火青。

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误穷经

(网上流传版本,第四句多作“虫鸣”,是错的,这句格律是可平可仄仄平平,第四个字不可能是鸣,更不可能是另一些版本说的“鸡”)。

这首诗,我当年去考察时,苗氏后人说系他在咸丰十一年所作,抒发了其乘时而起、不愿再被科举困死的志向,就“诗言志”而言是很不错的。他教过书、中过秀才,会写诗不足为奇(当年科举要考试帖诗),前面说了他是地方实力派、野心家和投机分子,不是“叛徒”,所以不能说“一个叛徒凭什么写这么好的句子”——更何况谁告诉你们叛徒就不能写好句子了?你们不去读读汪精卫这个大汉奸的诗?

最佳贡献者
2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作者是苗沛霖。说起苗沛霖,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但跟他有关的另一个人就家喻户晓了,那就是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陈玉成就是被苗沛霖出卖给清军的,后被清廷凌迟处死。苗沛霖的一生,是投机倒把、见风使舵的一生,专注叛变几十年,比吕奉先还三姓家奴。他先是举办团练与捻军作战,后割据一方对抗朝廷;再后投靠清廷,二度围攻捻军;再后举兵反清,投靠太平天国,被封为奏王;再后再次降清,出卖陈玉成;再后三次举兵反清,并最终被僧格林沁击败,为部下所杀。

?

苗沛霖

这样一个反复小人,居然写下了这样一首《秋霄独坐》诗明志:“手披残卷对青灯,独坐搴帷数列星;六幅屏开秋黯黯,一堂虫鸣夜冥冥。杜鹃啼血霜华白,魑魅窥人灯火青;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误穷经。”“我自横刀向天笑”,多么豪迈的诗句,居然出自小人苗沛霖之手,实在令人惊愕不已。

?

梁启超

另外一句“去留肝胆两昆仑”,则是出自另外一位大名人之手,他就是梁启超。戊戌变法末期,康有为曾有攻打圆明园,囚禁慈禧,杀戮顽固派大臣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谭嗣同诗句里的“留将公罪后人论”,坦诚地将这一未遂的计划视为“公罪”,留待后人评断。但图谋东山再起的康有为、梁启超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一不认为这是“公罪”,二要树立维新党人高大光辉的形象,三要继续破坏慈禧、荣禄等人的形象,便由梁启超操刀,将谭嗣同后两句诗“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改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顺带改了前两句的几个词,于是原诗就由“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变为了“望门投止怜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修改之后的诗,成功地为康梁得意的宣传品,传唱百年。

?

3

“我自横刀向天笑”原创实乃苗沛霖。

此句出自其《秋霄独坐》一诗:

手披残卷对青灯,独坐搴帷数列星。六幅屏开秋黯黯,一堂虫鸡夜冥冥。杜鹃啼血霜华白,魑魅窥人灯火青。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在误穷经。

人品与才学和其言行并不一定是一致。苗虽然人品和政治品格很差,但他熟读诗书,且中过秀才,而且以书生带兵纵横淮上十余年。苗风光之时,名臣曾国藩都较之逊色。能写出“我自横刀向天笑”这样的诗文也就不奇怪了。

但后来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绝命诗中有“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被梁启超改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并将原诗:“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改为:“望门投止怜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句广为传诵,因而不少人以为原创是谭嗣同。

苗沛霖其人算是乱世枭雄,字雨三,安徽凤台武家集人。生于嘉庆年间,世代为农,家境贫寒,三十岁才考中秀才。虽然考中了秀才,但贫困生活并没多大改变。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的兴起改变了他的命运,所谓乱世出人物。

起初苗沛霖投到捻军张乐行军中,张乐行对秀才出身的苗很看中,请他入幕为红笔师爷。但后来苗反而看不上张乐行这等草莽英雄,遂离去。

离开捻军后苗又跑到寿州知州金光筯那里毛遂自荐担任团练练总剿捻。

金光筯对一个穷酸秀才根本不感冒,碰了钉子的苗沛霖只好讪讪回到老家,又在乡人那里兜售“筑寨,积粟,治兵”的御捻主张,但没人响应。无奈之下为了解决吃饭问题苗沛霖只好又做了三年蒙师。

1856年是苗人生的转折点。当年正月,捻军杀到武家集,当地地主武装大败,土豪乡绅们损失惨重。此时苗沛霖的主张才得以被重视,于是豪绅资助苗组建苗家军。苗还从当年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治方略得到启发,甚至提出了“高筑寨,广积粮,先灭贼,后称王”的政治策略。

苗一改过去原始村落的自然形态,挑沟筑寨,把武凤集这个原本闲散的村落变成一座壕沟深掘,寨墙高筑的城堡,此举在以后抵御捻军中显示出了优势。于是一时间皖北,豫东一带这样的圩寨如雨后春笋般筑起。甚至捻军也从中受到启发,开始大规模地修建圩寨。

苗沛霖在三四年内就发展成为据圩寨数千,拥众十几万人的地方势力。并结识了在安徽督师的权贵、钦差大臣胜保,并引为援。在胜保的举荐下仕途顺通,直至官居二品。由此也可见此人是有能力和才干之辈。甚至同时代的曾国藩也要比他逊色。

得志便猖狂的苗越发膨胀,想趁乱而起,在乱世中分一杯羹。

1860年对清王朝来说简直是风雨飘摇。国内南方太平天囯闹腾的如火如荼,北方捻军遍地开花。国际上英法两国借机制造事端,挑起鸦片战争。这年的8月24日英法联军占领天津,10月13日攻陷北京。

命运多舛的咸丰帝以“秋狩木兰”的名义逃往热河。胜保致信苗沛霖,敦促其率精锐兵丁“兼程驰赴,克日来京”勤王。

狡猾的苗沛霖表面上说“见义兵莫大于勤王”,实际上并不准备北上。他错误的判断了时局,认为和元末一样天下已经大乱,是割据一方的好时机,决定与清廷分庭抗礼,将清廷在皖大员全数赶走,成立天顺王国,并自称“河北天顺王”。

正当苗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第二次鸦片战争很快结束,清廷与英法迅速达成媾和,然后腾出手来剪除内乱,苗沛霖自然前景不妙。

咸丰十一年的大年初一(1861年2月10日),苗沛霖以素与自己有怨的寿州士绅头面人物孙家泰“擅杀”自己派往寿州的探子为借口举兵围攻寿州。

同时苗派人赴六安,与捻军张乐行达成谅解,之后又派人赴庐州与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联系,并表示愿意“蓄发”归顺。天平天囯遂封苗沛霖为“奏王”,并派余安定统兵七百至苗家老寨,与苗沛霖商议共同反清。

六月被困寿州城中的安徽巡抚翁同书迫于形势将与苗沛霖有隙的徐立壮处死,将孙家泰监禁(后孙服药自杀)。苗沛霖暂时罢兵撤围。翁同书上奏为其开脱,清廷正是用人之际,并未深究苗,只责令其带团立功”。

但苗沛霖很快又以其他清军将领参与了“寿州擅杀案”为由重新围攻寿州。并于当年秋攻破寿州,俘获翁同书等大吏。并对城中百姓大肆屠杀,对无辜妇女肆意奸淫。

老仇人孙家泰全家十五口,上至七十多岁的老父,下到三岁的幼童,以及孙氏族人老小百余口全部遇害。城中蒙氏、徐氏等其他大户人家,纷纷遭到追杀,死难者达1200多人。

寿州城破之时,袁甲三的救兵才赶到寿州,但袁却没去阻止苗的屠城行为。

苗杀进寿州后,又觉得难以与清军相抗,于是又见风使舵,表示服从清廷。

但第二年一月,苗再次联合太平军、捻军进攻颍州(安徽阜阳),将署理安徽巡抚的贾臻困在城中。三月清军云集皖北,苗看到进攻颍州无望,清军势大,又开始转向投靠胜保。胜保上奏清廷为其开脱,苗命所众“剃发”以明反正之心,并暗中向颍上集结,准备从背后攻击太平军和捻军联军。

四月苗沛霖会同胜保军,与贾臻的守军里外夹击,大败太平军和捻军联军,解了颍州之围。张乐行败走颍上,被苗沛霖包围,张拼死突围才得以退走雉河集(今安徽省涡阳县城)。

张乐行被围而又走,让清廷大为恼火,指责苗沛霖剿灭不力,暗中通敌。

据相关记载(关于设计说有争议)为了向清廷表忠心,平息清廷不满,苗沛霖又将主意打在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身上,设计诱擒了陈玉成献给胜保。

年仅26岁的英王陈玉成被凌迟处死,陈死前怒骂苗沛霖:“尔权真是无赖小人!墙头一根草,风吹两面倒;龙胜帮龙,虎胜帮虎,将来连一贼名也落不着。”

并言:“吾今日死,苗贼明日亡耳!”

苗既立大功,遂又嚣张起来。此时清廷为化解满洲亲贵胜保与袁甲三等汉族将领的矛盾,将胜保调往陕西。改授湘军将领李续宜为安徽巡抚,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全省军务。

自恃有功的苗沛霖为了把湘军挤出淮北,数次制造事端杀害湘军士兵。

湘军统帅曾国藩此时手握重兵,但他深谙韬略,不与苗正面交锋,主动奏请撤出寿州、正阳防区,让给蒙古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就不那么客气了,直接要求苗解散部众。苗自然不会放弃手中的兵权,只好再次反清。

此时苗已名声狼藉,太平军、捻军、清军人人喊打,犹如过街老鼠。最终于1862年被僧格林沁剿灭,战死蒙城城下,丧命于乱军之中。

苗沛霖三次反清,两次变节,反复无常,被历史学者称为“最无原则的军阀。”

苗出身低微,读书让其成为当时的知识分子,开阔了其眼界,提高了他认识社会的能力。所以能写出“我自横刀向天笑”并不奇怪。古代读过书的人一旦进入不了体制,极容易成为危险人物。失意多生怨愤,黄巢、洪秀全、乃至苗沛霖无不如此。

读过书,有独立见解的苗沛霖对太平天国和清廷都看的很明白。他在一幅楹联中对二者都表达了讽刺:

什么天主教,敢称天父天兄,丧天伦,灭天理,竟把青天白日搅得天昏,何时伸天讨天威,天才有眼;

这些地方官,尽是地痞地棍,暗地鬼,明地人,可怜福地名区闹成地狱,到处抽地丁地税,地也无皮。

上面那首诗《秋霄独坐》即怀才不遇时的苗沛霖借诗消愁所作。

当他从一介落魄秀才成为手握重兵的一方诸侯后,野心急剧膨胀,自比朱元璋,错误的估计形势。而其朝三暮四的低下政治品格不能为之加分。正所谓“心有天高,目却寸短”、“德不配位”。

正如有人对其所评论:阴谋,只能是阴暗处的密谋。阴谋和权术,永远不可能代替实力来决定角斗的胜负。因为,阴谋只能解决战略问题,而不能代替战术,更不可能代替战斗。

所以,他即使写出“我自横刀向天笑”这样气魄的诗句,但失败仍在所难免。

4

苗沛霖(1798年—1863年),字雨三,安徽凤台人,秀才出身,晚清著名军阀,曾自称“天顺国大王”,以继承明太祖朱元璋之遗志自居,图谋再次恢复汉人江山。1861年,已经63岁且获得大清布政使头衔的苗沛霖举起反清,窥伺中原。1862年夏,苗沛霖见清军势力强大出卖了英王陈玉成,并将其活捉,送往胜保大营。1863年初,苗沛霖因不满清朝削减自己部队,再次扯旗造反,与僧格林沁蒙古铁骑作战,因队友出卖,惨死于疆场。


1853年4月,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等率2万广西老兵在浦口誓师北伐,太平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抵达安徽、河南交界处。此时,受到清朝官吏欺压已久的安徽、河南、苏北等地人民纷纷结捻起义,响应北伐军,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张洛行领导的捻军。随着皖北各地纷纷掀起农民起义,志存高远的苗沛霖也想凑个热闹,于是便去投靠张洛行,做一枚师爷。不过,苗沛霖觉得张洛行并不是干大事的料,而自己又是堂堂一名秀才(算是有功名,比洪秀全强),岂能与他们落草为寇,同流合污。于是,苗沛霖很快就退出了捻军集团,回到自己的老家兴办团练,向乡绅鼓吹:“筑寨”、“积粮”、“练兵”,从而在乱世中实现自保。但是,苗沛霖当时就是一枚穷酸秀才,乡亲、族人、士绅集团等都不理他,认为苗沛霖是在哗众取宠。

在家乡受到嘲弄,苗沛霖并没有灰心,而是继续等待时机。1856年初,太平军在各条战线均连连获胜,清军、湘军、团练等武装被打得落花流水,毫无招架之力,安徽省几乎完全陷入太平天国之手。此时,族人、士绅集团才想起了苗沛霖之“绝招”,即是:“筑寨”、“屯粮”、“练兵”、“灭贼”,最后则是“称王”,当然这只是苗沛霖之追求,别人可不想称王称霸。由于时局紧迫,士绅、官僚等纷纷采纳苗沛霖之建议,让他来担任“团总”,也就是本地团练的总指挥,由他来招兵买马,粮饷则士绅集团提供。可以说,1856年是苗沛霖人生的转折点,他从一个穷酸秀才一跃而成“保家卫国”之大英雄。后来,胜保见他比较靠谱,于是便大力向清廷推荐,最终他官至布政使,朝廷二品大员。


既然朝廷如此赏识,那自己也得拿出点成绩才行,否则别人会说堂堂的苗英雄并无啥本事,靠的就是吹牛大王胜保拉拢才身居高位。1858年9月,张洛行统帅捻军主力和庐州守将吴如孝联合出兵桐城,截断湘军李续宾部退路,并阻止湖北湘军增援部队北上。趁着张洛行南下之机,苗沛霖统帅“苗家军”配合清军偷袭高炉、顺河、雉河集等捻军中心地区,连破28 个寨堡,杀害了捻军首领葛仓龙与任乾。紧接着,苗沛霖纵兵劫掠皖北各地,烧杀奸淫,无恶不作。淮北民歌唱道:“涡河水向东流,俺跟苗贼结冤仇;俺的婆子他霸占,俺的爹娘刀割头。”苗沛霖之所作所为,安徽官民深恶痛绝,尤其是巡抚翁同书,更是连连上书清廷参劾他。不过,由于胜保极力辩护,说苗沛霖剿杀捻军功勋卓著,不应追究他过多责任,而是要适当奖励,清廷应允。

1860年4月,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黄文金等采取“围魏救赵”之计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统帅和春、张国梁殒命,清朝在江南地区再也无法抽调出一支正规军。1860年8月,英法联军从大沽登陆,占领天津,而后便直接向北京开进,扬言要活捉咸丰皇帝。此时,胜保劝他带兵北上勤王,尽到臣子之义务。苗沛霖毫不犹豫地说到:“义军之事莫过于勤王”,表示即刻发兵北上,与英法蛮夷在京城决一死战。不过,苗沛霖对“勤王令”阳奉阴违,不但不出兵北上救驾,反而趁此机会扩充队伍,抬高与清廷讨价还价之筹码。10月,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咸丰皇帝直接逃往承德避暑山庄,置京城人民于水火中不顾。



在苗沛霖看来,“江南大营”被摧毁与英法联军攻破北京这两件事,标志着大清王朝已经走到了生命之尽头,王朝之“神器”即将转移。此时,苗沛霖便将早已埋在心头之“称王”计划付诸行动,建号“天顺王国”,自称“天顺王”。1861年5月,苗沛霖联合太平军、捻军攻陷寿州,杀孙家泰一家,诛皮、黄、洪、吴、张诸姓,宣布举起反清。此时,苗沛霖已经63岁,可谓是壮士不服老,非要干出一番惊天地泣鬼神之千古伟业。闻之苗沛霖反清,英王陈玉成很高兴,于是将他拉入太平天国集团,并向洪秀全讨得“奏王”衔送给他。当然,顺便还给他娶了几位王娘,让其感受到天国之温暖。不过,令陈玉成万万没想到的是,苗沛霖居然在自己遇到危难之时落井下石。1862年5月,苗沛霖以“120万兵马,助英王图中原”为诱饵,骗陈玉成到寿州,而后将其逮捕,并送给胜保凌迟。为此,陈玉成大骂苗沛霖:“真小人,墙头草,风吹两面倒,龙胜帮龙,虎胜帮虎,将来连一贼名也落不着!”

由于诱捕陈玉成有功再加上胜保极力辩护,清廷并未追究苗沛霖反清责任,而是继续让他统帅“苗家军”,协助官军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不过,对于苗沛霖这类墙头草,清廷并不放心。胜保被逮捕后,清朝便强迫苗沛霖削减“苗家军”,只留2000人即可。为此,苗沛霖大怒,再次扯旗“造反”,扬言要直取大清帝国首都北京。1863年11月,苗沛霖与僧格林沁在蒙城大战,被部下(据说是陈玉成小左队)杀死,一代枭雄就此殒命。


5


答:没有规定人品差的人就不能写出好诗句的吧?

事实上,历史上人品差、却写得一笔好字、画得一手好画,写出上佳诗作的人,还是有不少的。

随便举个例子。

阮大铖,大家听说过这个名字吧?

此人是个标准的汉奸,明亡后事清、媚清,遗臭千年。

但是,他的诗名很高,自小就是个神童,十七岁中举,声名大震,有“江南第一才子”的美誉。

当时的南京礼部侍郎的叶灿在《咏怀堂诗序》中称赞他,说:“少负磊落倜傥之才,饶经业大略。”

后世的陈寅恪和章太炎两位大师都把他的诗作与唐之王维、孟浩然及晋之谢灵运相提并论,称赞其“以王孟意趣,而兼谢客之精练”。

胡先骕先生更是推崇备至,奉之为“有明一代唯一之诗人”。

阮大铖不但在诗歌作上文采斐然,在戏曲创作上更是个中高手,现在有许多古戏曲研究的学者直言其戏剧创作水平远超“临川四梦”,文学成就超过了关汉卿。查《中国大百科全书》之《中国文学分卷》,阮大铖的名字赫然位列“清传奇杂剧作家”之中。

此外,像蔡京、严嵩、董其昌、钱谦益、龚鼎孳等等,也都文学水平极高,但都和阮大铖一样,以人废言,作品大多没流传下来,或者流传下来,也得到不重视。

苗沛霖的名气显然比以上诸位小得多,就像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所唾骂的:“墙头一根草,风吹两面倒;龙胜帮龙,虎胜帮虎,将来连一贼名也落不着”。

但是,“连一贼名也落不着”,怎么“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诗句却流传下来了呢?

这事,得拜戊戌变法大英雄谭嗣同所赐。

戊戌年的八月,谭嗣同在刑部大牢中,留下了一首震烁古今的绝命诗:

望门投宿邻张俭,忍死须臾待树根。

吾自横刀仰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该诗词句慷慨,词意激荡飞扬,散发出一股充塞天地间的浩然大气。

狱卒将诗抄出,辗转传到了梁启超手上。梁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著《戊戌政变记》,于《谭嗣同传》中录出,改动了几个字,成为了: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后来其在撰写《饮冰室诗话》,再次刊载此诗。

此诗从此流传世间,万人传颂。

诗中最有名的“我自横刀向天笑”一句,来自苗沛霖的《秋霄独坐》。

苗沛霖读书非常刻苦,但科举之路走得比蒲松龄还更惨,到了三十岁才考中秀才。

某个秋夜,苗沛霖独坐书斋,自感前途渺茫,有班超投笔从戎的念头,挥毫写下了代表作《秋霄独坐》,诗云:

手披残卷对青灯,独坐搴帷数列星;

六幅屏开秋黯黯,一堂虫鸣夜冥冥。

杜鹃啼血霜华白,魑魅窥人灯火青;

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误穷经。

《后汉书·班超传》记:(班超)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此诗末句“此生休再误穷经”,豪情不输班超,上一句“横刀向天”直接是向命运不公发起的抗击宣言。

自有从戎之念起,苗沛霖的杀心横生,他的另一首《故园》,杀气凌厉,直追黄巢的“我花开时百花杀”,诗云:

故园东望草离离,战垒连珠卷画旗;

乘势欲吞狼虎肉,借刀争剥牛马皮。

知兵乱世原非福,老死寒窗岂算奇?

为鳖为鳌终不免,不如大海作蛟螭。

看看,苗沛霖欲要称王称霸、播乱世间的野心已峥嵘露头,“乘势欲吞狼虎肉,借刀争剥牛马皮”,但是,最终成鱼鳖还是成蛟龙,还得静候投身大海的机会。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苗沛霖自题了一幅楹联:

什么天主教,敢称天父天兄,丧天伦,灭天理,竟把青天白日搅得天昏,何时伸天讨天威,天才有眼;

这些地方官,尽是地痞地棍,暗地鬼,明地人,可怜福地名区闹成地狱,到处抽地丁地税,地也无皮。

显而易见,苗沛霖是瞧不起太平天国的,但也对满清王朝倍感到失望,他要创建属于自己的天地。

1863年5月,几经反复苗沛霖在凤台誓师,又一次举起反清大旗。为了激励士气,他学习武圣人岳飞,作了一首《满江红》:

匹马西风,几踏遍关山夜月;

看今夜霜华掌大,征衣似铁。

逸兴顿辞陶令菊,雄心待咽苏卿雪。

叹江南江北尽沉沦,红羊劫。

情不惜,妻孥别;心不为,功名热;

只随身兵法,孙吴几页。

猛虎山中行就缚,妖星天末看将灭。

趁秋波挽袖涴(读卧)罗袍,沙场血。

此词起兴用典,慷慨激昂,“猛虎山中行就缚,妖星天末看将灭”一句,豪气冲天,惜乎“趁秋波挽袖涴罗袍,沙场血”却尽显悲凉。

实际上,苗沛霖终于决定独立单飞时,太平天国和捻军运动已经结束,反清运动已陷入低潮,他的失败已经成为了定局。

顺便说一下,袁世凯的名声也不好,但诗作也很有气魄。他十四岁乡试落榜后作《言志》,云:

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

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

汪姓大汉奸的名声更臭,但诗作水平极高,其写于狱中的《被逮口占四绝》,在清末民初很长一段时间,尤其在民国时期,被称为“民国第一诗”,其中的第三首最为脍炙人口,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6

在中国历史激烈的竞争中,“成者王,败者寇”这是恒古不变的定律。

刘邦斩白蛇起义,灭项羽于垓下,成为一代帝王。而项羽只能是千古遗恨。

你能说项羽的人品有问题吗?项羽同样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多么豪迈和优美的诗词。

朱元璋反抗暴元,灭陈友谅于潘阳湖,成为一代帝王。而陈友谅也只能是抱憾终生。

苗沛霖何许人也?

苗沛霖(1798-1863) ,字雨三,安徽凤台人。是个秀才出身。

当时太平军第一次北伐清廷时,淮河地区打乱,苗沛霖敏锐地嗅到了机会,他兴奋地说:“此大丈夫得志之秋也。”

因此模仿当朝的曾国潘,李鸿章等人一样也开始兴起办操练团练武装。由于苗沛霖有文化,其本人也善于抓住机会,在很短暂的时间就练就了一支实力超强的队伍,称霸淮北地区。

由于苗沛霖出生在安徽凤台,这地方不得了,出了个皇帝,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苗沛霖也是个有志青年,一直以朱元璋为榜样,也想有朝一日过把皇帝的瘾。

所以,身逢乱世,苗沛霖抱着投机的心理,像一只狼一样,寻找机会。

当时太平天国起义已经是处于晚期,也没有以前那样的凶猛了。实力也大不如前了,太平天国优秀将领只有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两位了。这让苗沛霖看到了希望。

苗沛霖为图霸业,在清廷和太平天国之间摇摆

1798年出生的苗沛霖与骆秉章、曾天养都属于当时大清朝比较有作为的一代人。

苗沛霖自从办起了操练团,就沿着曾国藩的路子走,和造反者唱起对台戏,开始了剿捻军、剿太平军的行动。

可能是在行动的过程损失较大,进展不顺利,过了不久,他投靠了满人钦差大臣胜保,借机发展自己的势力,在几次大败捻军之后,苗沛霖青云直上,从一个穷秀才升为清廷加布政使衔的二品官。

二品官肯定不是苗沛霖想要的,他认为自己盖世无双,二品官是埋没了他的才能。

“将相本无种”苗沛霖的梦想一直是当皇帝。

苗沛霖趁着清朝军队正在全力剿灭太平军的时候,自己称王,自封为“天顺王”。做起了称霸一方的地方诸候。

可是,当时天下三分,天京是太平天国洪秀全的天下,北方是清朝的天下。怎么办呢?

苗沛霖就两边下注,都不得罪。

1861年2月,苗沛霖一反常态,太平天国的陈玉成,向这些交战多年的敌人主动递出了橄榄枝。

随后,苗沛霖给陈玉成又是送粮食,又是送弹药,把陈玉成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那就来得实际的吧!陈玉成向天王洪秀全请求给苗沛霖封王,洪秀全这时候正大封王位,多一个也无所谓,就给了苗沛霖一个王位,顺便也送了几位王娘给他。就这样,苗沛霖和陈玉成过起了“蜜月期”。

苗沛霖见风使舵,诱捕英王陈玉成

随着形势的发展,大清在把外部环境稳定后,集中全力剿灭太平天国,这时候的太平天国由于内乱,元气大伤,实力远不如以前了,节节败退。

在江淮地区的阵地几乎全部失守,就剩下芜湖和庐州了,这可怎么办呢?

苗沛霖毕竟是老奸巨滑,于是,苗沛霖写信给胜保,要求“反正”。

1862年3月初,苗沛霖倒戈。4月1日,他会合胜保的大军,与颍州守军里应外合,把围城的捻军和太平军杀了个大败。

英王陈玉成这个时候还不知道苗沛霖的诡计,在兵败庐州后,想起了身在寿州的苗沛霖,打算到苗沛霖那里歇一下脚,然后回天京。

但是,意外出现了。

据《被虏纪略》记载:苗沛霖派人来到围城中的庐州,花言巧语请陈玉成到寿州来,商议共同攻打开封的大计。苗沛霖还说,他可以出120人帮助英王。陈玉成听到后心动不已,所以不顾众人的反对来到寿州,最终被苗沛霖抓获。

就这样,一代天才军事奇才英王陈玉成,被苗沛霖出卖了,最后牺牲在清军的手里。终年才26岁。

苗沛霖最后结局悲惨

随着英王陈玉成被害,太平天国失去了巨大的支柱,倾刻倒下。

大清朝在剿灭太平天国以后,论功行赏,苗沛霖也封个了大官。

但是,苗沛霖面临着一个头疼的问题,大清朝廷要解散他赖以生存的“苗家军”,这怎么办呢?

苗沛霖心想,没有自己的军队,他就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人了,坚决不同意,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大清一定是要解散他的“苗家军”。至此,苗沛霖又开始反叛大清了。

苗沛霖在苦苦支撑九个月后,最后孤立无援,苗沛霖正在与清军作战之时,被部下亲兵(侍卫)所杀。自己叛来叛去,最终也被人叛变。

苗沛霖早年时有诗一首,写得很有意境,不同凡响。

《秋霄独坐》
手披残卷对青灯,独坐搴帷数列星。
六幅屏开秋黯黯,一堂虫鸡夜冥冥。
杜鹃啼血霜华白,魑魅窥人灯火青。
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在误穷经。

其中“我自横刀向天笑”是苗沛霖唯一留给后人会想起的。

三国时期的吕奉先是三姓家奴,苗沛霖比起吕布有过之而无不及。

综上:苗沛霖身为叛徒人品存疑,为何能写出“我自横刀向天笑”这种诗句?这与苗沛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苗沛霖起初可以看出来,也是胸怀大志的人,从他写的这首诗可以看出苗沛霖的志气。

但是,由于苗沛霖的人品问题,致使自己一败涂地。如果他要是学学曾国藩,结局又一个版本了。



主要参考资料:

1.《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24》

2.《宋景诗档案史料》

3.《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4.《曾国藩全集》

5.《被虏纪略》

7

谢海其鲲先生邀!

人是高级动物,本来就很复杂,具有多面性,尤其是身处乱世、咤叱风云的赳赳武夫、奸诈枭雄和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投机文人、善变谋臣。苗沛霖集二者之所长,当然反差更甚。

你看这唐朝状元宰相、与白居易齐名的大才子元稹的“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和“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句,千年以来,令无数纯情少女、贤良人妻动容。你能想到作者其实是个滥情轻薄的人吗?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浩气冲天庭,从容赴国难的诗句,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使许多志士仁人热血沸腾,并把它当作誓言,用青春和生命践行。谁又能料到姓汪的晚节不保,沦落为日寇的帮凶。

历史上又有许多打着“替天行道,吊民伐罪”幌子,而行“一人得道,鸡犬升仙”之实的江湖绿林。

当代不是还有象成克杰这样,台面上信誓旦旦:“广西还有几十万人未脱贫,我心急如焚,睡不着觉啊,”私下却求神纳贿,是个背叛信仰的两面人。

中华民族几千年,以上这类反复者不少,但象文天祥、谭嗣同这样矢志不渝,忠贞不二的志士仁人更多。做为普通人应向后者学习,起码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8

写诗与他的人品有毛关系!再说苗沛霖也算知识分子,写诗对他来说不难,而且诗由心生,他自我感觉他自己人品超一流,写出来的作品,自然正能量实足,难不成还写:

我是小人啊!我是坏人啊!我爱跳槽啊!我爱祸害朋友啊!

苗沛霖是安徽人,贫下中农的贫下中农。不过小时候有志气,发奋读书,还真让他考中秀才。

对一个农民来说,是翻天的变化。要知道洪秀全就是没考上秀才嘛。考上了秀才,你就不是普通群众,而是上层建筑啦,可以戴高帽,见到县老爷不必下跪,衙役不能随便打你屁股,你还可以获得免税的待遇。更可能参加下一步的考试,当个官也不一定啊。最不济你也可以当个民办教师嘛!

但苗是个有志气有野心的,不愿当一辈子的教书先生,跑去给张乐行当狗头军师,其实张乐行也很看重他,可苗干没多久,拍拍屁股走人。

回了家之后,苗马上找到了寿州知州金光筯,表示要练团练,宣扬“筑寨,积粟,治兵”的方针。

知州没睬他,一气之下苗自己搞团练,靠自己。在此时候他写下了这一句诗: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再误穷经。

那句网络名言,我自横刀向天笑,天亮起来还装B。出自于此。比起洪天王那些学前班儿童的诗来,此人算高级知识分子了。

搞团练成功了,苗终于发达了,后官居二品,比曾国藩也差不了多少。可以说,这个人是有能力的。

可是,苗此人有反骨,看自己势大了,他立马反清自称河北“天顺王”,建立天顺王国,跟捻军搞到了一起了。

没多久清政府来招安,苗又归顺清军了。

没多久,苗又反清了,而且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进攻寿州,攻破之后把城给屠了,反清的道路上,走出了结实的一步。

苗联系上了太平天国,受封了一个奏王。

可是,清兵一看这里闹大了,兵马大集,苗沛霖又临阵倒戈,暗中跟清兵联络,里外夹击捻军大部,差点把老东家张乐行给抓住。

陈玉成被多隆阿大败,苗把陈骗到寿州城送给了胜保。苗又投靠清了。

后来,还个反复小人清政府也不信任,让他解散团练,这好了,苗一怒又反清了。

可这回可没太平天国可投靠,清军也可安心收拾苗了,最后僧格林泌在蒙城地区,全歼了这支反复多端的地方武装,杀掉苗沛霖全族!

苗沛霖→张乐行→靠清→反清→靠清→反清→太平天国→靠清→反清→灭亡。

看这路线图,清政府怎不灭苗沛霖他全族。

跟曾国藩同样的实力,最终结果却天差地别!

这就是一个没有原则的奇葩墙头草的历史下场!

不过这首诗写的真不错,境界疏阔,很有一观!

手披残卷对青灯,独坐搴帷数列星

六幅屏开秋黯黯,一堂虫鸡夜冥冥

杜鹃啼血霜华白,魑魅窥人灯火青

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在误穷经。

9

苗沛霖太平天国的叛徒,诱捕英王陈玉诚。乱世风云人物做几首惊天动地的诗不足为怪也。黄巢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黄巢进京敢考落榜时写的劳骚诗句,很有气魄嘛。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是汪精卫年轻时刺杀摄政王载沣被捕后绝笔诗。假如汪精卫当时被砍了头,成了民国烈士,这首诗会流传千古的。大野龙方Zhe,中原鹿正肥。是袁世凯年少时的大做,三岁看老,斯言是也。诗以言志,诗品皆人品,如果一个人品格低下写的在好也无人问津。只有那些名传青史的英雄人物才能被后人敬仰,其诗亦然。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每当读到这首诗的时侯,人们就会想起戊戍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

10

苗沛霖写的我自横刀向天笑?我一直以为是谭嗣同写的呢,人品高,学问深,下笔自然有书卷气。苗沛霖是人品差,军伍中,诗中自有杀伐心。百万英雄里面会不会成为一个知识点呢,很期待。


苗沛霖,字雨三,安徽凤台武家集人,生于清嘉庆年间。他家境贫寒,世代为农。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一直努力读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终于在三十岁时,苗沛霖考秀才成功。成了一个生员。但是汤显祖就曾说:天下秀才穷到底。所以苗沛霖依旧很穷,穷的让他绝望。


终于,苗沛霖等来了自己的贵人,洪秀全,洪秀全比苗沛霖还不如,他三十岁还没考上秀才,压力比苗沛霖还要大,但是洪秀全寻找到了搞造反传销的路子,洪秀全又考了一次秀才,还是被踢了回去,洪秀全彻底怒了,于是回家就开始了造反大业。所以说明朝的掘墓人李自成因为被邮政部门清退而造反。洪秀全就是想着拿个毕业证而被屡次拒绝而造反。


洪秀全没想到自己的造反的义举给千里之外的苗沛霖这个反复无常不要脸的同类,制造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苗沛霖作为安徽人明朝洪武大帝朱元璋的老乡,忠诚的秉承了朱元璋的宗旨。将朱元璋的成功口诀改了几个字直接拿来用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改成高筑寨,广积粮,先灭贼,再称王。注意,他最终的目的是要称王,也就是说他最终还是要再现朱元璋草根逆袭的好戏。


苗沛霖一直按照既定战略,闷声发大财,聚集势力,终成气候。苗沛霖很满意自己十几万的地方势力,觉得自己可以再进一步。把城头的清廷龙旗直接摘下来扔进了厕所,愣说自己早就心向太平天国。满清鞑子人人皆可杀。

太平天国见到有地头蛇和自己联合,也很高兴,就和苗沛霖的民兵联合进攻寿州。苗沛霖一和清军交战,立马就怂了,因为他是草台班子,和正规军差距那是相当的大,说是十几万人估计和十几万头猪没什么差别。这就看到苗沛霖另外一个过人之处,就是见风使舵,富于变化。 这是小人们最拿手的本领之一,也是他们常常能出奇制胜, 转危为安的处世之道。于是乎苗秀才赶紧投降。

安徽巡抚翁同书因为苗秀才地头蛇的身份上奏开脱,满清末年各地军头的权利很大,朝廷很给疆臣面子,所以仅将其交部议处,责令“带团立功”,并没有深究他叛降捻军的罪责。

但是,苗沛霖锻炼了一年的队伍,再次觉得差不多了。苗秀才的性格看来就是这样,他盲目乐观,异想天开,勇于不停的尝试,他再次联合了太平军进攻颍州府。

不出意外的,苗沛霖和他的友军太平军一起被包围了,苗秀才一般埋怨太平军不给力。一边在身后给了太平军一刀。这次苗秀才把太平天国害的不轻。苗秀才一直按照一个合格的地方军阀要求自己,第一个就是善于保存实力,吃肉的事可以,啃骨头坚决不去,所以说让捻军的大头领跑了。
苗秀才知道自己得不到清廷的信任了,因此他在暗中联络太平天国的英王陈玉成,说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了日后的成功不得已才投降满清。现在情况有了好转,你来哥哥这里,咱们哥俩一起反攻满清鞑子。陈玉成来了,就在陈玉成刚到寿州的同时,满清的多隆阿来了而且是大兵压境,很显然,满清是在防着这位反复无常的苗秀才。苗秀才看到满清大部队,又怂了。将陈玉成当做投名状送给了满清。彻底砍掉了太平天国的一只臂膀。


过了不久,太平天国灭亡了,苗沛霖这才发现自己称王的理想恐怕要成水中月了。再加上狡兔死走狗烹,何况他这只回头咬主人的恶狗。所以苗沛霖再举反清大旗。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以苗秀才最后死在了陈玉成的旧部手里。

苗沛霖三次反清,两次变节,反复无常,被历史学者称为“最无原则的军阀。”陈玉成怒斥苗沛霖: “吾今日死,苗贼明日亡耳!”
所以说苗沛霖就是志大才疏,干些投机取巧的事还算在行,可惜终难成就大事的秀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