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最圣明最贤明的一代君王,开创了贞观之治,礼贤下士任人以才,善纳良言,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治国理政如煮小鲜。年青时风华绝代气吞山河,大唐天下十之有七唯他为帅,每大战必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智勇双全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因此他雄才大略怀柔四方,伟称天可汗,逆时可以隐忍自强,威时可以翻江倒海开疆拓土,他在位时灭了南北突厥,疆土伟达黑海,是千古一帝为万世师表敬仰,他劝导太子,,,民以食为天,治天下唯以为仁孝治国理政需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近贤臣远小人,是千古一帝的伟丈夫。










最佳贡献者
2

李世民是一个优秀的帝王,这一点毋庸置疑。

因为问题问的是李世民是怎样的帝王,那么小沐觉得玄武门之变不用提及,因为这是李世民登上帝位的手段,至于李世民的私生活,比如纳弟媳齐王妃做自己的女人,这一点也不用说,因为李世民并没有昏庸到让一个女人左右自己。如果题目问的皇帝是商纣王,那小沐不得不提一提妲己,因为妲己对纣王的为君之路影响很深。

李世民,他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后面盛唐的繁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古以来都有“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一说法,有多少能一统天下的君王,却不能很好的管理江山呢?想想开创帝制的秦始皇,秦朝二世而亡。想想版图最大的元朝,成吉思汗只知道弯弓射大雕。而唐朝,繁华富庶,万国来朝。

李世民能用人,善用人。一个帝王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而他的政治理念,政治措施都需要下边人去执行。一个优秀的帝王,他能做到言出法随,令不需行,很大程度上要看看他底下的执行者。

文臣方面:

魏征,一代有名的谏臣,最为出名的就是《谏太宗十思疏》。他本来是旧太子李建成的部下,最后却能为唐太宗所用,这难道不能表现出唐太宗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任人为能的原则嘛!

“房谋杜断”指的是房玄龄与杜如晦,他们身为唐太宗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李世民登基后,出任左右宰相,一起制度法度,选拔人才,为唐朝选举了许多有识之士。

武将方面:

尉迟敬德,在李世民登基初期,突厥大举来犯,他临危受命,在兵力弱于突厥的情况下,大破突厥,虽然没有使突厥主力受损,但在气势上压住了突厥,为后面计退突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李靖李勣,贞观四年,他们二人一起出兵突厥,李靖带领三千骑兵深入突厥,奇兵出击,李勣与突厥兵正面相逢,奋勇杀敌。他们二人使得突厥可汗一败再败,无力反击。

刚刚小沐提及的这几个人,都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然而唐太宗的能臣又怎么可能只有这寥寥几人。

李世民以他自己的人格魅力,以他自己的才能,让众人叹服,为他卖命,共同创造出大唐盛世,这样的李世民,这样的唐太宗,担的上千古一帝的盛名。

李世民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帝王。

我是小沐,大家可以关注我@沐一个沐 ,与我一起探讨历史问题。




3

导语:

优秀的帝王,不是说他私德有多好,而是要看他是否为老百姓创造一个太平盛世。老百姓最怕的是什么?那就是战争,因为战争可以摧毁老百姓若干年积累下来的财富、幸福以及稳定。

毫不夸张的可以说,李世民就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帝王。他是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在位时间虽然只有23年,却能够创造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

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伟大复兴之路,其实就是复兴盛唐在当时那个时代的世界地位。那是一个万国来朝的伟大时代,能够创造这个时代的皇帝,当然是非常了不起的帝王。

01李世民杀兄杀弟,逼父亲禅让,手段凶狠。

在李世民的人生中,最难忘的,肯定是玄武门之变。为了这场政变,李世民提前计划了很长时间。不仅将武将都召集在了一起,而且连房玄龄、杜如晦这些文臣,也都绑上了一条船上。

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太宗乃纵禁苑所养鹰犬,并停诸方所进珍异,政尚简肃,天下大悦。---《旧唐书》

为什么要团结如此多的力量呢?因为这是杀头之罪,失败了甚至会抄家灭族。只有让尽可能多的人才都上船,才能保证这次政变的彻底成功。

  1. 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其实是可以预料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是必死无疑的。因为就算李世民怜惜兄弟之间的感情,他那些手下人,也不可能留着他们的性命,等着将来他们找这些功臣报仇。
  2. 李建成和李元吉再怎么说都是皇室子孙,他们如果不死,或许会和李世民重归于好,这对那些功臣来说是致命的。不仅如此,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们,也都要被杀掉,斩草除根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3. 当年陈平和周勃,在发动灭亡诸吕的政变时,也将汉惠帝的几个儿子一并诛杀,原因很简单,他们如果将来掌握了皇权,铁定要找陈平周勃的子孙报仇雪恨,因为他们身上流淌着吕家的血液。

李世民在解决完兄弟们以后,又跑到金銮殿上把自己的老爸逼退位了。李渊可能是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最无奈的开国君主。

不过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这件事,兄弟能够杀掉,不排除父亲就不能被杀。随便一个意外,李渊就会去世。所以李渊乖乖交出权力,李世民从而提前登基。由此可见,李世民是一个手段非常残忍,思虑极为缜密的人。

02李世民击败窦建德、王世充,打下了半个李唐江山。

唐朝开国皇帝是李渊,这一点也没错。可是帮助李渊建立李唐王朝的最大功臣,到底是谁呢?其实就是李世民。

至少从目前的历史书籍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李世民的军事生涯实在是太丰富了。决定唐王朝生死攸关的几场大仗,基本都是李世民带人打下来的。

  • 当时洛阳在王世充的手里,这里是隋王朝的腹地,拥有数不清的财富。李渊打算拿下这里,李世民带兵前往平定。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窦建德,窦建德在河北的名声非常好,他爱惜百姓,又非常讲义气,赢得一片赞誉。
  • 王世充请求窦建德前来相助,结果窦建德在半路上就被李世民给灭了。随后李世民又带兵攻下了洛阳。彻底平定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从此唐王朝拥有了河南和河北的控制权。
  • 在北方李世民又击败了刘武周和宋金刚的大军,稳定住了唐王朝的北方。所以李世民对唐王朝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没有李世民,或许唐王朝也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

当然了,李世民是有篡改史书的嫌疑的,这些功劳到底是不是都是他一个人的呢?我们现在无从查证。

从这一点上来说,李世民的确有些不厚道。不过厚道人也做不了他这样的皇帝。立下了如此大功,可是李渊却没打算将皇位传给李世民,换成是你,你来气不?

俄而众军合战,嚣尘四起。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宝、宇文歆等挥幡而入,直突出其阵后,张我旗帜。贼顾见之,大溃。追奔三十里,斩首三千余级,虏其众五万,生擒建德于阵。太宗数之曰:"我以干戈问罪,本在王世充,得失存亡,不预汝事,何故越境,犯我兵锋?"建德股栗而言曰:"今若不来,恐劳远取。"---《旧唐书》

李世民不是没有继承权,他是李渊的嫡子,虽然排行第二,却也是皇后所生,为什么就不能继承皇位呢?

而且李世民的功绩比李建成高太多了,他能够继承皇位,其实是很多功臣们众望所归的事情。

03李世民听从教诲,是一个知错就改的好皇帝。

皇帝好不好,不是看这个人的人品怎么样,而是看他是不是真的为天下考虑。李世民在历史上之所有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就是因为他跟其他皇帝不一样。

  1. 其他皇帝听到有人骂他,那肯定是拖出去宰了。天下必须要是一片赞颂之声,皇帝才会感到开心。可是李世民不同,他喜欢有人骂他,骂得越痛快,李世民越高兴。
  2. 为什么会这样呢?培养出这么一个习惯,要多亏一个人,那就是魏征。魏征是个人才,过去给李建成干活,曾经策划过刺杀李世民的行动,结果李建成妇人之仁,错过了这个机会。
  3. 在李建成倒台以后,魏征加入了李世民集团。可他从来都不给李世民任何面子,只要看到李世民不对的地方,他就会严厉斥责,就跟训儿子没什么区别。

这谁受得了呢?天下都是李世民一个人的,根本就没有人可以管他,为什么李世民可以忍受魏征的管理呢?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徵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旧唐书》

因为李世民心怀天下,他希望成为一个好皇帝,希望为天下百姓打造一个太平盛世。有这种想法的皇帝,本身就不多。能够切实实行二十多年的,那就更少了。

总结:李世民挨骂的本事,成就了他千古一帝的美誉。

不是谁都愿意挨骂的,就算是换成普通人,其实也不愿意让另外一个人一再指责。现在的年轻人,领导随便骂两句,可能就要甩辞职信走人了,更别说皇帝了。

作为一个天底下最有权势的人,李世民居然能够接受魏征的谩骂,而且心甘情愿。对魏征提出的各种问题,知错就改。

这样有自律性的皇帝,天下哪里还能找到第二个呢?规矩是对普通人定的,皇帝当然可以不守规矩。可皇帝如果带头守规矩的话,那天下人岂不是更加不敢违反规定了吗?

这就是李世民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能够成为千古传唱的好皇帝,不是没有理由的。不管人家私德如何,他对天下黎民百姓是有功劳的。

参考资料:《旧唐书》

4

要评价李世民自然离不开他所创建的贞观之治。

小岩认为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盛世,当年李世民马上得天下之后,更懂得下马治天下。

对唐太宗歌功颂德的文章太多了,小岩的回答就不主要着墨在他的功劳上了,朋友们也不想看。

李世民前期确实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用人唯贤,从谏如流,但在攀上成功的顶峰后,却是很可惜地掉入了腐化的陷阱。

为什么这么说?咱们用历史事实来说明。


李世民的三部曲

那年的十二月二日,穿越了秦岭,飞越了渭水,飞机降落在古都咸阳。

这时的西安,正是唐朝诗人贾岛说的,“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车出机场,在高速公路往西安路上疾驰,手机铃声乍响,一封远在千里外的简讯,惊动了同车的人,开始问起反贪腐后朝廷施政问题;

一场权力游戏,又要开始压宝。

谈到权力与腐化,谈到明君与枭雄,西安几乎浓缩了所有历史大戏,千年的风起云涌。

西安自古“帝王州”,两千多年来,自西周、秦、西汉、西晋……以至隋、唐,十三皇朝在此建都,当秦宫汉阙唐时殿皆已埋入黄土,但人间的权力游戏从未停息。


在冬雪来临前,一支采访队伍来到西安。

在西城安定门内的西大街上,仿唐的建物插入云端,高檐叠嶂。

站上古城光是在城墙上走一圈,就要二十公里,而唐朝的城郭更是庞大的让人无法想象。

一千三百八十年前,西元六二六年,唐太宗李世民也在这开创出中国历史上最富饶的王朝。

唐太宗是一位军事天才。十五岁前已精于骑射,熟读兵书韬略。他的父亲唐高祖打天下时,战功最彪炳的儿子就属他。李世民不到五年就平定黄河流域的割据势力。打过数百场战役,几乎没吃过败仗。那时的他才二十五岁。


历史,成也权力,败也权力。战功最显赫者,未必能当太子,历史的悲剧也肇因于此。



一:巩固权位,记取隋朝败亡教训纳谏拔才,俭约克欲

权力的异变要从那里说起呢?摊开西安地图,我们圈出几个关键地点,龙首原、太极宫北门……,以及远在百公里外泾河之北的玉华宫。


权力常常从血腥开始。

在西安西北城的龙首原,现在早已是高楼大厦。一千三百多年前,这里就是唐朝的政治中心—— 太极宫


据说,当时宫中为了防止政变,殿中藏殿。

精研唐朝文史的文学博士李浩说过:“地位最崇高的地方,通常也是最危险的地方。”

果不其然,唐朝建国的第九年,李世民在太极宫北门发动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并挟父自重而登基,成为唐朝第二位帝王。

因为权力取得的不正当性,及目睹中国非常短命的王朝——隋朝败亡启示录,让他比中国任何一个皇帝更戒慎恐惧。他看到,隋炀帝在位时滥用权力,原本天下可享用五十年的粮仓,竟在奢华中一败涂地。

前车之鉴,让他异常戒慎的使用权力,努力争取民心,交换官心。他深知人民力量强大,这时的他完全“以百姓之心为心。

李世民说,如果刻薄百姓来奉养人君,就像割身上的肉来食用,帝王富了,国家也亡了,帝王的灾祸,不是来自外面,而是自己造成的。

当权力不稳固时,权力会开始进行交换。初尝权力的滋味,他知道要收敛,因此建立中国第一个“良臣进谏、君王纳谏”的客观性政治系统,也因为这个集体合议政治团队,让“贞观之治”达到盛世之颠。

在他之前的两千年,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帝王认知到这点。


旧唐书上是这样描述李世民的:

自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


但李世民知道自己内心渴望奢华,在权力及欲望中挣扎,强力的克制自己:


他不去泰山封禅。封禅,光是随皇帝出行的随从,包括官员、外国使节、警卫部队等就有二十万人,动员车马超过一万辆。


他遣回后宫佳丽。把父亲在后宫的三千嫔妃让他们回老家,省下年年大笔的后宫支出。


他不准大修宫殿。隋朝的干阳殿,曾经极尽奢华,间接造成亡国,李世民生怕自己也落入奢华的陷阱。


二根基稳固:文治武功超越前人欲望毒藤开始蔓延

戒慎而来的治绩,不但使初唐经济很快恢复,而且社会秩序安定,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三足鼎立的稳定结构。贞观中期,出现丰衣足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昌盛。

在西安城南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中,解说员比着今天的越南、俄贝加尔湖以南、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部分疆土,当时很快就被纳入唐朝的版图;


唐《客使图》壁画,画面是三个外国使节在唐朝的官员引导下,参谒皇帝,其中有东罗马使者,又有一人带羽帽,着长袍束带,是高丽或日本使者。贞观之治最值一提的,就是文化的影响力。


日本的遣唐使,有时一次就多达五百多人。馆内有用放大镜看当时波斯的钱币,和日本的钱币,可见当时长安文化商业鼎盛之风。影响到千年之后,不但目前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文字来自唐朝,甚至日本的千年古都——京都,其建造风格也深受影响。

不过,在贞观盛世的成就面前,权力又开始蠢动。李世民深藏已久的骄傲、自满开始滋长。他认为自己在文治武功都已超过古代贤人。当初信誓旦旦的治国理念开始质变,在他身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帝王的贪欲。


权力就像金交椅(皇帝宝座)上的毒牙,无论小人物大人物,毒牙都会插入他可敬的白胖屁股内,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忘记自己是谁。”作家,思想家柏杨说。


金沟子(屁股)坐板凳,屁股朝后,为的是把肚子放前;天在上,地在下,高桌子,地板凳,你娃甭张,”因《废都》及《秦腔》在世界文坛大放异彩的西安国宝级作家贾平凹,为我们唱起了这段秦腔。


民间深知,当权力一旦坐上大位,贪婪的欲望就开始膨胀,像大肚子一样。


当金交椅上的权力毒素开始张牙舞爪,一个卓越的皇帝也会忘记当年自己发出的“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承诺,甚至连前朝灭亡的教训,也被遗忘在历史尘埃中。


李世民为何有如此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采访团队车子向北穿过了泾河,上了黄土高坡,再往北转进金锁关,来到大唐盛世最大的行宫—— 玉华宫


此时天空开始飘下细雪,拨开满山的凝霜,似路非路,我们开始找寻权力异变的蛛丝马迹。


三渐忘初衷:习于奉承,大兴宫殿强兵增税,迫民卖儿卖女

李世民的权力稳固后,欲望开始膨胀。

玉华宫的奢华,强烈的讽刺唐太宗刚登位时的俭朴作风。

只是到了现场问当地居民,玉华宫何在?

他指指地下——玉华宫早已不在。

从遗留下来的偌大佛陀金刚座,以及半个人高的仿古瓦当(指排置在成叠瓦片尾端,用以挡住瓦片的瓦),可看出当时宫殿之浩大。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玉华宫的兴建经费「巨亿计」。二千四百公尺的高山上,共有十座巍峨的宫殿,面积达九市顷(相当于六十个标准足球场),地上铺设琉璃,这意味着李世民的欲望已凌驾于权力之上。


太宗兴建这座夏宫之前,已在宝鸡修筑了九成宫、在终南山修建了翠微宫,在长安东南设有汤泉宫等,但他仍不满足。当御驾停在玉华宫西边的珊瑚谷时,太宗为景色所迷,下令再增建一座紫微殿,与天上星辰之尊同名,以显示地上天子之尊。


紫微殿面阔十三间,从地面到顶至少五十公尺以上。这是在唐太宗之前、历朝前所未见最宽、最高的宫殿。建造一座划时代的宫殿,不难想像,需要动用的人工相当庞大。即使当时建造规模较小的九成宫,就需工役两百万人,又何况紫微殿。


一个建造全世界最强盛国家之一的卓越皇帝,开始向权力极大化前进。他不仅大规模征调人力、物力建造宫廷,更连年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百姓因为国家要建造长百尺,宽五十尺的大船,被强抽战争税,以致陕西一带百姓出卖田产,卖儿卖女。


权力稳固后,野心也更大,但也让李世民的心性变得十分多疑。

权力不巩固时,那个总能虚心纳谏的李世民不见了;

在权力巩固后,谋臣的天生经验告诉他们,这时的君心难测,千万要小心说话,不要触犯龙颜。


我们来到两百公里外,醴泉县境的九嵕山昭陵(太宗之陵冢),这里现在是全中国最大的苹果之乡,但是在黄土中,昭陵却异常冷清。

在昭陵墓中,依亲疏远近排列着各功臣妃子,其中臣子排序最高的就是一代谏臣魏征,可见当时太宗多想天年后依然和魏征长相左右。

贞观之治最受后世推崇的就是太宗的「兼听纳谏」,这是握有绝对权力者很难做到的事。

因为越有权力,主观越强,很难听得进去别人说自己不好。

在李世民权力不巩固之时,光是魏征提出的谏书,就多达两百多条,满朝都是直言的奏章,李世民甚至把谏书贴在寝室的墙壁上,天天提醒自己。

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李世民无限感慨,认为自己痛失人镜,甚至在魏征死前都要把公主嫁给魏家当媳妇。

不过这面人镜,很快就蒙尘了。

因为多疑的太宗发现魏征居然把谏书给史官褚遂良看,不但气得取消婚约,甚至派人把魏征的墓推倒,并把碑上颂扬的文字悉数抹除。

一代君臣佳话竟以此告终。



欲望傀儡:诛杀谏臣,修改不利记载贪求炼丹长生,终至病亡


李世民晚年造成唐朝凋敝,首伐高丽时失败,哭着说:“朕悔不听魏征之言。

并且设庙大祭魏征。

怪的是,他哭完、拜完之后,又出征了两次。

魏征去世后,其他开国大臣原本的制约力量一一消失,李世民的疑心病越来越重,重辄杀头,如重臣李积;

轻则罢黜,连尉迟敬德、房玄龄都不能幸免,甚至密令史官将起居注中不利的记载通通删除。


当权力无所不能,权力痴呆症就会开始显现,眼睛、耳朵开始异化。因为李世民摊开地图,他认为已能办到上天都不能办到的事,”柏杨说。


拥有绝对权力的李世民,开始求仙求佛,乞求长生不老,玉华宫内一时金飙丹火,最后中毒一病不起,享年五十二岁。一个两千年来史所未见的杰出帝王,久握权力之后,也难逃被权力所腐化。

究竟权力是如何腐化?


小岩认为权力者会试图将权力极大化,用权力换金钱、贪图美色,或者用权力来压制别人,自古而今,中西皆然。


李世民腐败原因:

权力上瘾、晚节不保自省能力降低,让欲望极大化当政权不稳固时,领导者通常谦虚,谦虚就能集众人之智,此时谏言体系比较容易发挥功效。一旦各种言论管道畅通,领导者也比较容易下正确判断,让权力益形稳固。


不过,做对事也是危机的开始,权力稳固后会开始缺乏自省,自信就开始变成自大,此时小人当道,谗言体系进入,很容易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权力极大化之后,就会开伺机刺探欲望的边界。


当权力开始摸索欲望的新边界,不论是金银珠宝,古怪诡计,如果没有麻烦,欲望就会一直测试,权力就像鸦片一样,越抽越上瘾。


权力极大化后,社会必须出现制约的力量。


权力自古无法约束,只能靠领导者内心发出我要做明君,或是由社会建立制度及道德防线来约束。


李世民的后期权力异化看似判若两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世民如果不是早就知道自己性喜奢华,好战喜功,“他早期就不会对权力如此节制,懂得察纳雅言,并建立三省六部;因为他深知权力可怕,才会建立起制约的力量,


其实,再强的皇帝也是人,会有七情六欲。


像李世民晚年,年岁大,精力衰了,很多判断能力就降低了。


到底要如何制约权力的鸦片?



制约力量:文官制度、道德自省以防被无法驾驭的人治所操弄。


在众多史学家评论中,虽然李世民晚节不保,但幸运的是,他在早期为中国建立的文官制度,让唐王朝可以再持续两百多年。

像三省制度,不论门下省和谏官、言官都能发挥相当的制衡作用,可以批评朝政,甚至可以规劝皇帝的私人行为。

而从李世民开始的举荐制度,也为后世留下稳定的中层文官制度,不怕改朝换代。

西安城内钟鼓楼还在,只是今日的暮鼓晨钟,只要花几块钱人民币,人人都有权力撞一下钟。

人民的力量是节制权力腐化的最后一道防线,清华大学外语系副教授陈传兴说,现代公民社会里,唯有道德自觉与舆论的制衡,才是最强的约束力量。



说了很多李世民不好的一面,最后小岩想想还是要说说他的本事,如此才能算是客观。毕竟他确实是最伟大的帝王之一。


李世民的识人之能:天下人才皆入我彀中


为何天下人才都愿为李世民所用?

关键在于他善于观人之长、察人之短,再置于正确位置,收服人心。

伯乐,要收服最难驯的千里马时,必须先学会九偏九失观人术。

如果说现代企业最会用人的CEO(执行长),非前奇异(GE)总裁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莫属;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太宗李世民,其识人、收服人心之术,无疑是中国史上最佳的CEO。

唐朝人才济济,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与艺术家等,百家争鸣。

李世民用人也十分国际化,他不但自己精通多国语言,朝中大臣甚至有外国人。

例如,突厥族的阿史那忠,就担任右骁卫大将,也因为广开天下之才。

在肃宗时,甚至有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在唐任官。

唐代有如此的人才高峰,当然得有“伯乐”才能识千里马。

而伯乐李世民的人才观,就是要让“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

不过人心难测,人才更是千百种性情,如何识人,进而驭人有术?

善用偏才,则无才不用:房玄龄善策、杜如晦果断,互补定唐律。


三国时代的刘邵着有《人物志》,其中就提到,人才的性情不同,各自会产生性格上的偏失,因此归纳出“九偏九失”。因此,名君除了观人之所长,还要察人之短,一正一反,才能知人用人。

而聪明如李世民,也很早就悟得,“全才”稀有,“偏才”才是绝大多数。

一个领导者,不应苛求全才,而是善用每个“偏才”,并将其截长补短,成就一个最佳团队。

他曾说,良将没有放弃的人才,明主没有不要的学士。

而聪明的领导人,必须“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

归纳李世民的用人心法则是:“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

又譬如,性格刚强的人,成在于可以矫正邪恶,失在于激烈的攻击对方;

乐善好施的人,胸襟宽广,但是交友太多,难免龙蛇杂处;

足智多谋的人,善于掩饰感情,长于权术计谋,但下决断时常常犹豫不决。

历史上著名的“房谋杜断,即是一例。


大唐名相房玄龄辅佐太宗三十一年,是贞观第一名相,但在史书上却几乎看不到记录他政绩的功劳。

因为房玄龄属于谋臣,在太宗的人才库中,他精于谋略,总是低头默默做事,也不张扬自己的功劳,进谏也谦让,所有功劳,全归主子。但在性格上,这种掩饰自己欲望的人,做事务必求全求美,遇判断则容易犹疑不决。

因此,在擘画安邦定国之略时,房玄龄见解精辟,但因不善取舍、整理,他总是很难决定采用哪一条办法。

而另一名相杜如晦,虽然不善于想事,但针对别人提出的意见,他却能够进行周密的分析,精于决断。任何策略方案,经他审视,很快就能变成一项决策、律令提到唐太宗面前,成为有执行力的智臣。

因此,李世民让房玄龄、杜如晦两人搭档,齐心制定了大唐的律法,也就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房谋杜断


李世民的心胸:用人不疑,以收服人心:力排众议降敌将尉迟敬德,为其夺天下

识人之后,还要懂得收服人心。

李世民深谙要收服最难驯的千里马,必须肝胆相照,必须用智取才。

用人不疑,则是他任用贤才的最大特色。

一般领导者,大都不敢用降将,一怕造反,二怕惹来杀身之祸。

但是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不计恩怨,大胆重用原来太子党集团的重要谋臣魏征、王珪、韦挺等人。

用这些敌营之人,领导者如果没有充分自信,即使收入阵营中也未必能用,但李世民不但让这些臣子心服口服,魏征、王珪更成了贞观之治里的一代名臣。

在降将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太宗收服猛将尉迟敬德。为了找到可以帮自己打天下的猛将,李世民不但使出权术,后又示以肝胆换得忠臣。

尉迟敬德在隋朝末期,本是隋将刘武周军中大将,唐太宗一眼就看出他是将才,几次劝他归降。尉迟回覆,除非主子死了,才会归降。

李世民为求此才,居然派人找了一个很像刘武周的人,砍下首级到尉迟帐中,让他信以为真,依承诺归降。

不过当时降唐士兵中有人叛变,有些将领怀疑尉迟也可能叛变,因此向太宗说,此人归降不久,感情不深,若此人不除,后患无穷。但李世民却说,“我想的和你们不一样,他如果想叛变,早就叛变了,”反而下令释放。

更高明的是,他释放尉迟后,再次采取怀柔政策,对尉迟说:“大丈夫义气相期,勿以小嫌介意。我不会听信馋言而害忠良,如果你一定要走,我就以此金相助,以表一时共事之情。

言语上欲擒故纵,其实是要用重金表示诚意。

平时做事莽撞的尉迟,提起箱子,没想到金子之沉重,连一介猛将都提不动,李世民的收服计,果真让尉迟誓死效忠。

尉迟敬德属于性格刚略之人,骁勇善战,但勇猛的个性却粗枝大叶不顾后果。

刚略型的人,最适合打天下,因为他不瞻前不顾后,更不贪生怕死,只要他认定的主子,一定至死追随,正是创建新格局必用之人。

事实上,尉迟后来在玄武门事件中,就是一箭射死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助李世民夺天下的大功臣,其间还几度在战场上护主冲出重围,救了太宗的性命。

不过承平时,刚硬不拘小节反而成了弱点。

有一次,李世民庆功宴请老部下,尉迟也在被邀之列,但他发现自己讨厌的人,座位居然在自己之上,当场发作。

皇帝的堂弟李道宗来劝,尉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手出拳,几乎打瞎他一只眼睛。

李世民十分生气,教训尉迟说,“我翻读汉代史书,看到高祖的功臣能够保全善终的很少。”后来尉迟辞官在家,郁郁终老。


精英汇流,生制衡效果:关中、东方与南方文武人才都重用

李世民在尚为秦王时,就有天策府十八学士;

在贞观十七年,又立下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从这些功臣名将中,都可以发现每个人有其性格上九偏九失的问题,但是李世民依然知人善任,完成最佳团队。

像执法者戴胄,精通律令,执法公正,但对一般文人反而非常轻视,不懂得因不同职位而选用不同人才的道理,遭到许多批评。

个性倔强的人,不知变通,但用在执法上,反而能公正不阿。

当时的外交家温彦博,曾经裁掉许多冗员,被裁官员去找他理论,他虽在口头上辩得这些人哑口无言,却提不出让人心服的理由,而遭到当时的人批评。

不过李世民却用温彦博长处来接待外国使节,和这些外国使节言辞交锋时,温彦博总是态度雍容、口若悬河、声韵高朗,言词中就把唐朝的大国之风展露无遗,外国使节也大为失色,把事理透过言语一一剖析清楚,这是温彦博的长处。

李世民的治国宏略,关键之一,就是他懂得重用不同的人才,包括:来自关中的功臣、东方的豪杰、南方的文臣,这三股势力汇流后,产生不同的识见,既互补又可以制衡,终成大业。


结语:今天兴致来了写的有点多,但小岩都是根据史料尽量客观公正评论李世民。当然,若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请指出。

5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说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

1、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2、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至于玄武门之变到底咋回事,历来众说纷纭。我的真实想法就是很同情太宗这么一个人不得不走这么一步。读史总感,我相信李世民是个好人。










6

谢谢平台,简单的说两句,李世民,出生在,隋末唐初,正赶上,杨广,隋炀帝,昏庸无道,百姓受到悬之苦,民不聊生,先后出现十几家的反王,互相残杀,民不聊生,再这样堕落年代,李世民,的父亲,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微太原留守,李渊,不满隋朝统治,表面上,拥护阳光,暗地里,积攒力量,操练人马,招兵买马,广纳贤士,在这当中,他就收了一个,高人,李靖,是一位军事家,小天文,知地理,运筹帷幄,李渊在他的帮助下,兵精粮足,机会终于来了,十几家反王,在扬州,围住昏君杨广,李渊见机会来了,派他大二儿子,秦王李世民,率领20万,太原起兵,他的四弟,西府赵王,李元霸,手拿,擂鼓旺金锤,前边开道,军师为李靖,有唐朝四将吧?马三宝,谋事,房玄龄,浩浩荡荡,开进扬州,在扬州一战,先锋官李元霸,一顿大锤吧!把十几家反王,打得落花流水,尸骨遍地吧!李世民,微天策上将军,年纪不大,胸怀锦绣,礼贤下士,英俊潇洒,手拿,一把大刀,指挥三军,冲锋在前,扬州一站,确定了,李唐天下,也树立了,李世民,英俊少年,军事才能,奠定了他执政的能力,李世民,又兵发长安,攻取了隋朝首都,以后,李渊见时机成熟,登机坐殿,国号大唐,唐朝,之所以兴旺发达,一李世民功劳,分不开的,李世民,李贤下士,他的功德,传遍神州大地吧,李世民,执政以后,能听进大臣不同的意见,一句名言,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在李世民执政期间,开创了中国封建,中国古代伟大复兴,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财富,李世民千古传佳话,千古一帝,万古流芳,谢谢

7

李世民是一个具有雄韬伟略、文武双全、不拘小节、智慧无双的好皇帝。

放眼中华历史,在君王中,如李世民一样贤明、大度、睿智的皇帝只此一人,别无分号。

我这样说,一定有一些特别喜欢纠结历史瑕疵的人会感到不满。因为在他们眼里,只要中华史书赞颂的他们是一定要找点阴暗的东西出来的。比如李世民,在那一部分人眼里,就是杀兄弑弟,忤逆不孝的残暴之君。

首先,人无完人,没有人敢说自己生来便是无私无畏的佛菩萨,从来没有做过一件自私或者自保的事情。

李世民确实有杀兄弑弟、忤逆君父、强行夺位行为,但是,那是迫不得已事情。首先,他身为李家二子,为李家谋夺天下,推翻无道昏君隋炀帝是没有错的。在此过程中他出生入死、指挥若定、扫平天下狼烟更加没有错。但是由于其建立了不世功勋,深得人心,便招来了太子李建成和王弟李元吉的忌恨,必欲将其置之死地。

而李渊在处理这件事情上,一直态度模糊,加剧了兄弟相残之势,李建成已经和李元吉公然对李世民下毒和各种陷害,最后制定了昆明池兵变的绝户计,李世民只能有两个选择,要么生、要么死,他不得不当机立断,做大事者不拘小节。

那么李世民主动退让,迁居外地能不能保命?答案是不能。既然已经被太子疑忌,就算他主动退让,也是太子的心病,太子登基,他依然不得好死。一个不能容忍建立了奇功的兄弟的人,又怎么能够容得下天下人?

所以,李世民原本就是雄才伟略者,这种时候,就不应该学公子扶苏,顾及什么身后虚名,而应该舍我其谁,不纠结于手足相残之虑,担当历史大任。

事实也证明了,李世民治下的国家政治清明、礼遇下臣、不记私仇、用贤任能、扫平外患、建立了煌煌开元盛世。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民富物丰、文武皆盛、诗文流传、德化四方,威加海内。这样的皇帝,当然是好皇帝。

8

对于百姓,他是最好的皇帝,之一。

对于大臣,他是个好皇帝。

对于父亲,他是个孽子。

对于兄弟子侄,他是个恶魔。

对于江山社稷,他是个雄主。

9

前半生与父及兄弟开创唐朝,由于宣武门之变,励精图治,开启了贞观之治;

后半生,有些纵情声色,存在懒政,

10

唐太宗在位共二十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贞观之治和唐太宗虚心纳谏是有直接关系的,纳谏方面他也是最突出的。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其实除了魏征之外,太宗的过人气度还体现在很多方面,下面仅举几例。

一、《册府元龟》记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准备亲自审查、判处死罪犯,以免出现冤死大案。

当他发现其中有个叫刘恭的罪犯,因为他脖子上,天生有纹络像字,他又自称将来会成为帝王,所以被捕,并拟定杀头。

唐太宗见到这个罪犯后,说:“脖子上有字,是天生的。那又能有什么预兆呢?如果天意要成就他,让他当皇帝,那他也不是我能够消灭的。如果他没有什么天命,即使脖子上有字,又有何妨?所以不能以此定罪。”

于是,唐太宗就把这个人释放了。

二、《通鉴》记载:贞观四年,林邑国(当时的外国)向唐朝进贡火珠,我国的主管官吏,因其呈文语气不顺,请求朝廷,发兵征讨他们。

唐太宗说:“战胜小国,不宜动用武力。何况,他们只是在呈文中,言辞上有问题。应该考虑到外国人学用中文,有困难,不容易!这种事,以后不必介意。”

三、《通鉴》记载:唐太宗时,段志冲上书请皇上(唐太宗)交权给皇太子。长孙无忌等人,要求处死段志冲。

唐太宗手书诏令说:“五岳凌云,四海通地,藏污纳垢,并不损害其高深。段志冲想以一个愚人打倒天子,朕如果有过错,是他忠直!朕如果没有过错,是他狂妄。一尺烟雾遮天,不亏其大;半寸乌云蔽日,何损其明?”于是,他很平静地处理了这件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