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感觉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说说科举制度,咱们就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聊吧。
科举制度的最终确立是在隋朝时期,完善发展于唐宋盛于明清。其实科举并不是突然在隋朝出现的,隋朝以前到春秋战国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这期间也是有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但是无论怎样发展,科举制度对于选拔的人都是以“文”为主,说白了,五讲四美德智体什么的就先不讲究了。
那么在我们的历史长河里没有科举制度的时候,老板们是如何选择有用之才的呢?各种办法,推荐为主也有各种选拔。举贤,举孝就很有代表性,毛遂自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属于自荐范畴,都离不开一个“荐”字。那个时候要想获被“荐”的机会,你的大名首先要显于乡里。这些人有能耐啊,通常会打打广告,卧龙先生的山歌写的不错,结交的人各层次都有……孝也好贤也好、文也罢武也罢,然后是必须要有高于普通人的本领,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不怎么成为栋梁之才!所以这一类人也读书,读各种书,知识面很广;再加上孝贤等能在十里八乡混出名堂的本事,试想一下这一部分人,是不是真正的所谓“能者”?
两相比较你可以发现,科举选出的属于“书呆子”型人才,后者“荐”的是有综合实力的人才。给他们同样一个施展想法的平台,你说他们谁更能成为“大才大志”之人呢?
篇幅所限,聊到这吧!
此致那个敬礼,点赞那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