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皇太极都做不到,区区一介女流为何能劝降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

皇太极都做不到,区区一介女流为何能劝降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

2020-09-03 07:31阅读(98)

皇太极都做不到,区区一介女流为何能劝降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崇德六年(1641年)七月,皇太极抱病亲征,指挥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松锦战役。此战一举击败了明蓟辽

1

崇德六年(1641年)七月,皇太极抱病亲征,指挥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松锦战役。此战一举击败了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的13万军队,洪承畴战败被俘,锦州守将祖大寿被迫投降。锦州沦陷,使明朝经营了20年的宁锦防线全部崩溃。



洪承畴是明末一代名将,他进士出身,有多年和李自成、张献忠剿匪经验,后来受到崇祯的青睐,官居太子太保,兵部尚书之职。洪承畴以知兵善战而闻名。然而由于大厦将倾,只手难扶,最终兵败被俘。当时崇祯帝以为洪承畴已为国捐躯,亲自下令设祭坛,为他举行祭奠仪式。

然而时间不长,打脸的事传到了明廷,洪承畴并没有殉国,而是投降了皇太极,据说是皇太极的妃子用美人计招降了他,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洪承畴被俘后,刚开始表现的还不错,誓死效忠明朝,同时开始了绝食。皇太极是政治家,他有吞并华夏的宏图,他素知洪承畴的能力,假如洪承畴为我所用,进攻中原就有了带路人。他遣谋士说客,千方百计劝洪降清。可是被囚禁在三官庙的洪却拒绝投降,皇太极派去的说客都被他骂了出来。他声称宁愿做断头将军,要求早死,甚至他穿上污血斑斑的明朝官服,朝着北京的方向跪倒,向崇祯告别。皇太极曾派同是汉人的范文程劝降,洪毫不动心。

皇太极一筹莫展,一边感叹,一边走进了永福宫。这时他的妃子——庄妃迎了出来,见丈夫愁眉苦脸,赶紧忙问道“不知皇上遇到了什么难题”,皇太极叹了口气说,“洪承畴是个人才,我想招降他,可是他誓死不降。”我真想不出其他好计策了。洪若肯归顺,夺取中原的大门就打开了。皇太极悠悠的说道。

庄妃听了这些话,低头想了一会,于是附在皇太极的耳边说出了她的计策,皇太极不仅陷入沉思,最后点头同意了。



第二天,庄妃打扮成一个俊秀的汉族姑娘,端着一壶人参汤来到了洪承畴的房间,开始洪面壁而坐,对她不予理睬。

庄妃不急不恼,亲切而温柔的说,将军即使绝食,难道不能先喝口水再就义吗?洪承畴端详着她那光彩照人的面孔和婀娜多姿的身条,庄妃身上散发着青春气息刺激着他,一股求生的愿望油然而生,不由得接过了人参汤喝了起来。

庄妃又娇声细语的说,将军一死很简单,你难道没想过家中的妻儿老母吗?妻子在盼你归,老母还要你赡养,你这一死是不忠不孝,将军假若归顺大清,等隔段时间可以回中原看望老母,清朝也不想和明朝打仗。到时两国和平相处,将军还能为两国牵线搭桥呢!

庄妃连日百般奉迎,以柔克刚,天天祭奉美食佳肴,洪承畴渐渐地回心转意,吃喝照常了,最后他选择了投降。这就是皇太极做不到的事,他的妃子用女人的色相招降了洪承畴。其实这是野史传说,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洪承畴投降真实情况是这样的:洪承畴绝食五天后,皇太极的汉人谋士范文程前去探望,劝其投降。洪承畴不为所动,范文程无奈起身要走,这时候从房顶掉下来了一块灰尘,正好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范文程见洪承畴急忙弹去衣服上的灰尘,范文程脸上露出了微笑。



▲庄妃

范文程回去后,急忙面见皇太极,“洪承畴不死矣!范文程说道。皇太极不明就里,范文程就把所见说了一遍,他说,“一个连衣服都爱惜的人,一个临死还有心思弹灰尘的人,怎么能不爱惜生命呢?”皇太极笑了。

后来,皇太极采用软化和攻心政策,并在祭祀太庙后,看到洪承畴衣着单薄,解下自己的裘皮大氅,披在了洪承畴身上,这让洪感动不已,联想自己在明朝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崇祯薄情寡恩,皇太极对自己如此厚爱,洪承畴最终投降了清廷,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欢迎点评和留言】

2

一、皇太极与清初政治

皇太极是清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称清太宗,皇太极与其父亲努尔哈赤一样都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为清军入关定鼎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很可惜,他并没有看到大清入关的那一天,在皇太极去世的八个月后,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多尔衮带着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在吴三桂的支持下,几乎兵不血刃问鼎北京,开启了我国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的新篇章。

162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并将族名由女真改为满洲,将国号又金改为大清,在族名与国号的改称上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由于文章内容所限不在此一一赘述。在政治体制上,皇太极强调中央集权的加强,逐渐树立君主的权威。在对外关系上,将漠南蒙古与朝鲜征服,解除了征明的后顾之忧。同时在用人问题上,也不拘一格,破格重用大量汉族人才,使得很多汉族的读书人都主动投入到皇太极集团中,为其出谋划策。大量的汉族地主阶级的加入自然壮大了其统治的基础,为其逐鹿中原打下良好基础,在这些汉族人才良将中也包括我们下文介绍的洪承畴。

二、孝庄太后秉国不预政的智慧

孝庄太后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精明的女政治家,一生历经三朝,辅佐顺治与康熙两位皇帝,为清朝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后世史学也积极评价其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

孝庄文太后画像


孝庄是其谥号,也就是死后对其称号,但如今的影视剧中比如陈道明与斯琴高娃老师主演的《康熙王朝》中多次演到太后自称自己为孝庄太后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孝庄太后准确应称为孝庄文太后,原名布木布泰,是蒙古族大姓——博尔济吉特氏,家世背景煊赫,由于清朝长期推行满蒙联姻政策,所以年仅十三岁的布木布泰就嫁给了年长自己三十岁的姑父皇太极为侧福晋,天聪八年,皇太极又将其姐姐海兰珠娶入宫中,此后皇太极宫中就形成姑姑与两位外甥女共侍一夫的局面,这种状态今人看似有些乱伦,但在当时的后金政权中,这种现象还较为普遍。

从1644年福临登基到1687年孝庄太后去世,三十余年的岁月中孝庄太后为清朝的初期强盛费尽心血,尽心竭力的辅佐两位幼帝登基,顺治皇帝登基是年仅六岁,康熙皇帝登基时年仅八岁,外有强敌环伺,内有权臣弄权,清朝对于全国的统治并不十分牢固,实际上,这时候就显现出孝庄太后的高超政治智慧,她并没有走到政治舞台中心,而一直在幕后默默辅佐两位幼主,这与清末的慈禧太后形成了鲜明对比,也正是由于其特殊的身份与传奇的经历,才导致孝庄太后的一生成为大家热议与研究的重点,当然其中不乏牵强附会之说,比如有野史记载,松锦之战后,后金政权俘获明朝大将洪承畴,皇太极爱惜人才希望能劝降洪承畴,但洪承畴誓死不从,坚称要做明朝的断头将军,一时局面十分尴尬,当时还是庄妃的孝庄太后知道自己夫君为难之处后主动请缨,化妆为一个汉族妇人,走入大牢假意探监,实为劝降洪承畴,洪承畴见是一个举止端正少妇前来,也就放松心里的戒备,庄妃见势就对洪承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庄妃的说服下,洪承畴主动加入到大清政权,并被皇太极委以重任,同时在此后对明作战中屡立战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以上不过是野史稗文所载,正史档案中并无此描述。

影视剧中孝庄太后与康熙共计国事


三、洪承畴在松锦之战后的进与退

洪承畴是清初著名将领,其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万历四十四年洪承畴中进士,由于其善于用兵,并在镇压陕北农民起义中屡立奇功,所以被任命为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可以说是封疆大吏,得到朝廷的重用,但其人生的转轨就发生在1642年,从1640年开始清军加紧对明朝的进攻,明朝对辽东的统治实际上已然名存实亡,战争初期,清军打败,损失惨重,但皇太极并未气馁而是积极调整作战计划,增加作战兵力,而明朝方面初战告捷,滋长了轻敌思想,洪承畴作为主要统帅却与祖大寿不和,分散兵力,加之当时明朝皇帝崇祯越级指挥,犯了军中大忌,盲目催战,导致明军惨败,清军以五万兵力打破明军十三万兵力,因此松锦之战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这次战争历时两年时间,明朝元气大伤,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此外明朝重要将领洪承畴、祖大乐、祖大寿、吕品奇等被俘降清。

四、总述

庄妃劝降洪承畴画像

孝庄太后劝降洪承畴,实为无稽之谈。毫无历史的史料依据,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并非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首先,清宫规矩森严,一个弱女子去见一位囚臣,就不符合历史事实;此外据学者考证孝庄太后一生虽为大清国基业的开拓勤勤恳恳,鞠躬尽瘁,但不至于以当朝庄妃身份去劝降敌国大臣,另外孝庄太后不通汉语,与洪承畴之间更是无法直接交流,降臣洪承畴怎么可能看到一个化装成汉族妇女就一见倾心,还会被其所说服呢?概观此说法的来龙去脉,只不过是野史附和而成,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史料证实。由于孝庄太后一生确实是十分传奇,这一广为流传的野史传说,并被各大影视剧播放,但只不过为满足着观众需求而已,使枯瘪的历史人物更加丰富饱满一些而已。

参考文献:

1) 聂晓灵:孝庄文皇后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 陶清:试论清初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奠基,中国文化论衡,2018。

3) 陈梧桐:明清松锦之战与洪承畴的功过评价,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


作者简介:李晨,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3

民间探究,与其说是洪承畴败给了孝庄,还不如说他是被孝庄的柔情唤醒。

中国有句话叫为尊者讳,西方有句名言叫\"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首先,孝庄(当时还是庄妃)跟洪承畴的事,明史清史皆是不会有记载的。

洪承畴是1642年被俘降清的,明朝1644年就灭亡的,明朝灭亡那么快,不可能获得第一手资料,何况孝庄智降洪承畴的传言乃是发生在密室中,明朝的史官不可能知情。

其次,编纂明史的操刀者是张廷玉,张廷玉是汉人中唯一享有配享太庙待遇的大臣,比八旗人还忠于大清,怎么会记载洪承畴跟孝庄的秘史?必须为尊者讳。

孝庄可是“国母”啊,孝庄真跟洪承畴有那么一截往事,张廷玉也不敢写,除非他张廷玉活腻了,想被灭九族。

再说,孝庄智降洪承畴的事,发生在密室中,除了其老公皇太极,不会有第三者知道。

即使早期旗人不太注意男女授受不亲这些封建礼教,那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孝庄是不会告诉别人的,哪怕是自己的闺蜜。

而皇太极是一国之君,也要考虑自己的威信,注意影响,更不会将此事告诉别人。

不排除洪承畴本人会有宣扬此事的原始动机,“亲近”当朝国母,毕竟是一件无上“荣誉”,在私下场合,在密友面前炫耀自己。但是即便备受清廷恩宠,伴君如伴虎,料洪承畴也没这个胆子。

除非洪承畴自己失宠,感到被主子抛弃了,要兔死狗烹了,或许就会不顾一切,对孝庄也会发出“怨言”,说你怎么不念及我们的情分,要将我逼到绝路?

那么此事到底有没有这种可能呢?

从皇太极的处事作风来说,他大概率不会介意。

清朝有把女人当做政治工具的传统,从努尔哈赤时代就开始了。 

努尔哈赤一生共有八位女儿,这些女儿全部用来政治联姻。

其中长女固伦公主嫁给了栋鄂部的首领何和礼,丈夫只比父亲努尔哈赤小两岁。

四女穆库什在14岁时,父亲就将她嫁给了部落首领布占泰。而且后来布占泰翻脸跟努尔哈赤谈不拢的时候,努尔哈赤竟然又要求退货,将女儿嫁给了另一个首领图尔格。

有人说,旗人跟蒙古可以融合,跟汉人不能发生什么,因为他们看不起汉人。

错了,满汉不能通婚,那是当清军坐稳天下的时候,在打江山的时候,他们可不择手段,顾不了那么多。

明末辽东总兵、清初平西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就娶了皇太极的亲生女儿,第十四女建宁公主。

皇太极的终极目标是问鼎中原,为了实现自己政治目标,什么代价都愿意付出,不就是一个女儿嘛,不属于稀缺资源。

何况,如果没有那么多汉臣卖命辅佐,清军根本不可能入主中原。

皇太极愿意了,还要孝庄答应啊,孝庄会不会同意献身?

答案仍然是肯定的。

孝庄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有战略眼光的、行动非凡的政治家。

多尔衮正是因为跟她亲近有加,才对她俯首帖耳,让大清权力平稳过渡到了顺治手里。

皇太极驾崩的时候,顺治才5岁,孝庄如果没有驾驭功夫,桀骜不驯的多尔衮怎肯任人摆布。

好了,解决了动机问题,虽然皇太极和孝庄都同意了,还要看当事人洪承畴的意思,实事求是地说,洪承畴这个主角,至少在初期是没有选择配合的。

洪承畴是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还是个非常杰出的军事家,崇祯十二年(1639年)十月,洪承畴带兵把李自成打进商洛山,只剩十八骑,差点就一劳永逸平定\"匪患\"。

因此崇祯对他非常器重,给他最高权力,让他担任兵部尚书、蓟辽总督。

洪承畴每次面见崇祯的时候,崇祯都迎来送往,亲自宴请,对他赞不绝口。

就在这边李自成即将被剿灭的时候,那边清军又发动攻势,洪承畴于1640年奉命堵抢眼,1642年,洪承畴兵败松锦,成为俘虏。

士为知己者死,洪承畴刚开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做好背叛崇祯老板的准备,表现很是不屈。

洪承畴被俘后,皇太极视若上宾,让宫廷民族歌舞团表演文艺节目,打感情牌,让大臣轮番劝降,洪承畴不为所动,\"绝食数日\"。

\"命诸文臣劝勉,洪不答,益厚遇之。赏赉无算,陈百戏以贺\"。

洪承畴铮铮铁骨,视死如归,根本就没有打算活着回去。这个消息被带到京城,以至于崇祯还以为洪承畴选择了殉国,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号召全国官民向他学习。

但即便如此,皇太极也没有知难而退,一定要不惜血本攻下这座堡垒,因为洪承畴分量太重。

\"譬诸瞽者获一前导,安得不贺也。\"

黔驴技穷的时候就想起了美人计,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被屡试不爽的妙计。

英雄难过美人关,无论是豪情千云的汉子,还是杀人如麻的魔头,都过不了异性这一关。

如果面对屠刀,很多男儿都会慷慨赴死,可是面对柔情似水的女人,即使是钢铁也会被软化。

孝庄代表的不仅是女色,还是爱的象征,还是一种生活的希望,勾起洪承畴对生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

在孝庄的温柔乡中,他想到了妻妾和儿子;孝庄的柔情,或许还让他想到了母爱的光辉。

不是洪承畴缱绻旖旎,而是孝庄柔情蜜意,让他这个杀伐多年的战将恢复了人性。

蝼蚁尚且贪生,千古艰难惟一死。于是洪承畴这个宁死不降的汉子从孝庄的怀中抬起头时,骨头已经被泡软,向皇太极低下了他高傲的头。

必须指出,孝庄诱降洪承畴一说,实乃出自野史,无凭无据,历史上洪承畴真正的投降原因,除了众多汉臣的轮番规劝,还有范文程的巧妙观察、皇太极本人的亲自怀柔(送貂皮御寒)等原因,当然,最关键肯定还是洪承畴主动认清了形势的关系。

洪承畴这样做有错吗?众说纷纭。

有人说你到一个公司打工,老板经营思路有问题,要破产倒闭了,老板也许会去跳楼,你是不是也跟着去?

有人说,你既然是大明官员,不管皇帝才能、人品如何,都不应该当叛徒。

明末文学家黄道周评论说: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

历史学家萧一山的说法似乎更具人性化:

\"承畴负时誉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见,一旦变节,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国家之观念而论断之,似属人之常情,惟当君主专制时代,则不免遗贰臣之羞耳。\"

4

首先,孝庄劝降洪承畴这就是野史,根本没有任何历史依据,所以题主的问题根本就站不住脚。至于洪承畴投降的原因,我认为:

洪承畴做出投降的决定,其主要驱动力并不是来是外部,而是来自内部,也就是洪承畴的内心。

洪承畴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心中没有家国天下,只有自己的功名利禄。在历史中,这类知识分子看起来殚精竭虑,为国尽忠,但其实他们本质追求的还是个人的得失,他们寄希望于通过自己的表现,谋得更好的个人利益。这种想法本是人之常情。但是一旦到了乱世,拥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不能真正做到忠君爱国。因为乱世已至,他们曾经追随的朝廷马上就要完蛋了,如果继续跟着朝廷干恐怕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每当朝代更替的时候,总有一大部分知识分子不再提忠君爱国,反而高唱良禽择木而栖转投新主子。洪承畴就是其中一个。

洪承畴投降前可谓是部堂级高官,是属于国家决策层中的一个。因此相比于普通人洪承畴更能看到大明真实的情况,也能更早知道大明要完了这件事。在被俘虏后,想必洪承畴会对明和清做一个对比,当他发现当下的大明无论如何都搞不过大清的时候,良禽择木而栖就成了一个新的选择。因此,当大清表现出足够的招降诚意时,他也就顺水推舟从了皇太极。

5

正史没有记载这个事情,是真是假有待商榷。一介女流又如何,妇女能顶半边天。她一生辅佐三带皇帝,清初王朝的奠定与发展,有她大半的功劳,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留下浓墨一笔的后宫女子,谁人不敬佩。

皇太极虽然可能不是最爱她,但是待她却与其他的妃嫔不同,他会将朝堂之事说给孝庄听,还会听取她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后来她生下顺治后,更是有意引导和指导她参与了解政治,参与朝政。更是夸赞她:“赞助内政,既越有年”。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