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廖化,我手头没有第一手资料,从网上能看到的资料,《华阳国志》、《三国志》对他都有记载。但这与《三国演义》的故事,相差很大。

根据我的理解,就简单说一下这个事吧。

廖化,本名淳,世代为沔南豪门世族。一开始就任关羽的主薄。

孙吴袭取了荆州,关羽被杀害,廖化就归附了孙吴。

但是廖化一直思念刘备,就诈死,骗过了所有的人。

廖化趁机带着母亲西行,重新回到了蜀汉。

这里看不到廖化追随关公征战,被困成功突围的蛛丝马迹,也看不到廖化与关羽的恩恩怨怨。

对于如何成为关羽的部属,也没有具体的记载。

在演义里,这个故事就复杂多啦。

关羽千里走单骑,与二位夫人失散。廖化与杜远落草为寇,此时见杜远欲把刘备的夫人强娶为压寨夫人。廖化就杀了杜远,想追随关羽前往。

但关羽认为廖化毕竟是黄巾余党,不愿意带他玩。

之后,关公一行来到卧牛山,遇到落草为寇的黄巾余党周仓,要追随关羽。

关羽就想接纳,于是去问二位嫂嫂。

甘夫人就说:“你不叫廖化跟随,却答应周仓,这是个啥意思啊?我们都是女流之辈,没有见识,你自己看着办吧。”

关羽就告诉了周仓,意思就是我是很愿意收留你啊,可是两个嫂嫂不干啊。

周仓就要求遣散人马,独自一人跟随。

关羽又去请示二位嫂嫂,嫂嫂们就同意啦。

以后,周仓就一直跟随关羽。

这么屁大的一点事,都要请示嫂嫂做主,我就想知道,关羽攻打襄樊是自己的主意吗?关羽攻打樊城被曹仁弓弩手用毒箭射中右臂,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

后来,关公失利败走麦城。于是,命廖化去上庸郡请求刘封、孟达出兵救援。

刘封、孟达不肯出兵,廖化就奔成都去了。

关公等不到援兵,就留下王甫、周仓守护麦城,带领关平等人从北门突围而出。

在临沮被吴兵包围,遇害而死。

廖化到达成都,具言关公失利、败走麦城,刘封、孟达拒不出兵救援之事。

刘备大怒,欲亲自率兵救援,随后得知关公已经被杀。

从整个过程来看,无论廖化突围去求救援,还是关公父子突围西行,都没有遇到多大阻碍。

关公父子遇害,是因为西行途中遇到了埋伏。

从零散的史料判断,廖化最后被东吴俘获,当时很可能是与关公守在一起或者是留守荆州。

这个桥段与史料记载相差很大,既然说的是演义,就不必过于较真啦。

演义看的是热闹,但实在经不起推敲,读来也就没啥味道。

起码这个桥段是这样。


最佳贡献者
2

廖化在荆州失守,关羽被围麦城之时,却能够突围而出,主要还是因为关羽的原因。

廖化的武功高低我们暂且不论,但廖化绝不是一个平庸之人。他能够担任关羽的主薄,说明廖化是深受关羽信任的,而且也是有一定勇武和谋略的。

我们来看一下廖化麦城突围的全过程。

关羽在襄樊之战,中了徐晃计策,军队大乱,不得已率军撤退。此时,吕蒙已经趁机取了荆州,而傅士仁和糜芳也投降了东吴。关羽得知了消息,怒气冲塞,刮骨疗毒的疮口瞬时迸裂,昏绝于地。关羽,因为箭伤的原因,战斗力下降严重。

原本,关羽准备挥师夺回荆州。而夺了荆州的吕蒙,却故意善待关羽出征将士家属,不但不准吴兵骚扰,还按月给与粮米;对于生病的蜀军将士家属,还派医生给与治疗。吕蒙善待蜀军家属的消息传入关羽大军,将士皆欣喜,再无战心,开始纷纷逃散。

关羽伤重,士兵又逃散大半,在蒋钦、周泰、韩当等吴将的围攻之下,不得已只能率剩下的三百余蜀军退守麦城。吴军也尾追而至,四面包围了麦城。

吴军人多势重,而麦城较小,不能长期坚守。关羽听从了赵累的建议,决定向驻守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援。麦城有了上庸军的支援,关羽就可以坚持到蜀川援军到来。关羽问谁敢突围,到上庸求救。廖化主动请缨,而关平也请令愿意护送廖化突围。

关平的武艺是很高强的,而廖化的武艺也不弱。廖化在关平的护卫下,开门出城,正好遇到了吴将丁奉。关平奋力冲杀,击败了丁奉。廖化趁丁奉败走之际,乘势杀出了重围,奔上庸而去。

廖化突围而出,就是这么容易。这是为什么呢?并不复杂,因为关羽、关平父子,吸引了吴军的主要注意力。

吴军的目标就是关羽父子,对于廖化还真不在意。关平护送廖化杀退了丁奉,城外吴军的注意力,都跑到了关平身上。吴军最主要的目标是关羽,而关羽还在城内,吴军也就松懈了。

至于廖化,在吴军眼中,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喽啰,跑了就跑了呗,谁都没在意。这也是廖化被人称为“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原因。在民间传说和演义中,廖化的确有点太不起眼了。

除了这一个原因之外,廖化也是穿起故事发展的重要人物。廖化到上庸求援,刘封、孟达见死不救。廖化不得已,又跑到成都,去找刘备求援。这才最终导致了刘封被杀,孟达反叛的结果,而廖化也回到刘备身边,故事非常圆满。

上面的故事,都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老先生编写的。按照《三国志》的记载,历史上的廖化其实在关羽兵败身死之后,投降了东吴。只是呢,廖化还是日夜想着回归蜀川,于是诈死,带着老母亲,昼夜西行,奔蜀川而去。投降诈死,才是廖化最终能够逃脱的真实原因。

廖化在返回蜀川的路上,正好遇到了东征的刘备,被刘备封为了宜都太守。廖化因为此举,做到了对刘备的忠,对关羽的义,以及对母亲的孝。所以,真实的廖化,其品格多被后世所称赞。

廖化的武功战绩,相比诸多名将稍微逊色了点,但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的。他曾跟随诸葛亮、姜维,数败镇守陇右的郭淮等部,还曾射杀南安郡太守游奕。当时的人都说:“前有王句,后有张廖”。王即名将王平,历史上的王平很厉害的。句即句扶,官至左将军。而张即张翼,为左车骑将军,廖化为右车骑将军。

当时人的评价才是相对最实际的,廖化能跟王平齐名,已经说明了廖化,绝不是庸碌之辈呀。

3

三国演义对国人的影响实在太大,而其中几场经典的突围战,例如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赵云的七进七出,都是建立在绝对的武力压制基础上。以至于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只有武功高强的人,才能完成绝境突围的任务。

不过我们也都知道,三国演义和三国的正史是需要区分来看的。那么,三国的正史中,廖化的武艺究竟如何呢?他又是靠怎样的手段突围的呢?

廖化的武艺究竟如何?

先说我的观点:廖化的武艺,大概很一般。

依据三国志的记载,廖化是襄阳人,沔南世祖。通俗点说,祖上阔气,是个二代。而他最初的官职,是关羽的主薄。

主薄这个官,据史料记载,是个处理文书钱粮的行政文职岗位。三国中这个官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大概就是杨修同志了。

托杨修同志的福,“鸡肋”这个流行语一直延续到了现在。那篇入选过小学课本的《杨修之死》里,聪明的杨主薄因为废话太多,扰乱军心,而被曹丞相砍了脑袋。那时给我的印象,主薄是一个不应该参与军事行动的文官职务。


但是,难道就因为这个官职便判断廖化武艺不高吗?

非也!因为,当我翻看史书上的记载,惊讶的发现,还有一位更加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的出身,也是主簿,这个人叫做吕布——他在丁原手下干活时,官职正是主薄。


廖化、杨修和吕布,他们都当过主薄

所以,以主薄的官位来判断廖化的武艺,我认为是不够客观的。

再看廖化在蜀汉后期,也就是他成功突围回到刘备阵营后的表现。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在北伐中击败了郭淮手下的王赟、游奕。

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在姜维率主力出去的时候,抵抗住了郭淮的进攻。

仅此而已。

其他的有关廖化军事方面的记录,大多是驻守、对峙、牵制之类的工作。

除此以外,没有更多武功方面的记录。

综上,我们可以大概总结出廖化在蜀汉军中的画像:他是一个将领,但并不会拿着大刀上阵砍人;他没有重大的军功,却可以合格地完成主帅交给的任务。

这种指挥型的将领,武勇大概只是很一般的水平。

他是如何突围的?

关于这一段,三国志里写的很简练,甚至不需要翻译:

(廖化)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

关羽战败,公元219年冬。

秭归遇到东征吴国的刘备,已是公元222年的春天。

在吴国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们无法想象廖化是以怎样的忍耐力瞒天过海,身在吴营心在汉。

从这短短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廖化突围的几个特点。

第一,吴国对廖化早有戒备。

初看这段史料时,我总觉得廖化是钻了个空子,趁着吴国对他看管不严跑了出来。毕竟他并不是战败后成为了罪犯被关起来,他在吴国时,还是需要做事的。

但是,我忽略了一点。如果看管不严,他是不需要诈死这样的狠招数的。

古代的监控通讯设施,比我们现在要差很多。即使现代,我们也很少听说哪个逃犯是以诈死的方式逃脱追捕的。

毕竟,这种方法,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

如果吴国对廖化没有太多防范的话,他是不至于被逼迫到使用这样的招数的。

第二,廖化很孝顺。

他是带着老母亲一起出逃的。

古代兵荒马乱之际,对于家眷的处理,有时候是比较随意的,比如他的老板刘备同志,老婆孩子都丢下过。

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廖化的投降,大概也和想要保全自己的家人有关系。

在以孝治天下的时代,廖化的孝顺,也为他带来了好处。诈死时被人相信,投降两年后还能被刘备委以重任,都和廖化的孝有分不开的关系。

因为孝顺的人,从古至今,都是值得信赖的。

总结一下,廖化是在重压之下,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忍耐,完成了一次忠孝两全的突围。


最后,还想补充几句。

廖化的武艺或者智谋水平,放在三国那样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都显得略微普通了一些,普通到在三国志里的相关描述只有二三百个字。

但是,廖化身上有一点特质,我认为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可以叫做“有目标的忍耐”。

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再次准备出兵伐魏时,廖化这样说道:

「'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廖化的意思是,姜维你自己说过呀,用兵没有限度,必定自取灭亡。现在咱们智谋不如敌人,兵力也弱于对手,却继续用兵征讨,怎么能够长久?诗经里说“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说的就是咱们现在这个尴尬的时候。

姜维当然知道蜀汉力量的薄弱,可是兴复汉室的使命推动着他不得不继续征讨。

腹背受敌的困境,道义逼迫下的不得已,我不知道蜀汉末期的廖化看到姜维的处境时,是否会想到自己当初在东吴时的委曲求全。

如果姜维接受老将廖化的劝解,为了最终目标的实现,在军事策略上更多一些隐忍,让蜀国再多一些稳定发育的时间,历史是否会有一些改变呢?

4

不要看不起廖化,他的武艺也算不错了。

关羽兵败麦城以后,命廖化突围去上庸求援,关平自告奋勇前去护送。此时麦城已经被吴军四面包围,两人冲出去以后遇到丁奉拦截,关平击败丁奉,廖化趁机冲出重围。

丁奉也是东吴的一员勇将,特别是老年以后异常活跃,斩杀了韩综、桓嘉两员魏将。不过他的对手关平更强,曾经和庞德大战三十合不分胜负,丁奉输的不冤。但是关平仅仅是杀退了丁奉,廖化能杀出重围,还是靠自己的真本事。

廖化出场是在关羽千里走单骑刚离开许昌的时候。曹操得知关羽走了,亲自追上来送行。关羽让从人护送车仗先走,自己留下来和曹操告别。不过等他说完话,再去找车仗时,车队已经被廖化的同伴杜远劫走。

关羽一出许昌,守城的士兵就去报告了曹操,曹操又命张辽先去喊住关羽,显然曹操和关羽会面的地方距离不远。而关羽跟曹操辞行以后,追了三十多里地遇到廖化,那么廖化的寨子应该距离许昌也就是三四十里地的样子。

能带着几百号人在距离许昌这么近的地方落草为寇,廖化的本领应该不低,否则肯定早就被曹操的人马所剿灭。但是实际上廖化在许昌附近活跃了十多年,直到刘备入川前才投奔刘备,可见他有多难缠。

廖化在蜀汉后期也非常活跃,在诸葛亮和姜维历次北伐时表现出色,屡建战功。在曹真伐蜀之战时,廖化一刀砍死曹真副将秦良。而在姜维北伐时,廖化多次作为先锋出战,还一合斩杀了邓艾的先锋郑伦。

此时的廖化至少已经七十多岁,却依然能一刀杀敌,可见他年轻时有武艺还是相当不错的。所以在麦城,关平帮他杀退丁奉以后,廖化杀杀东吴小兵,冲出重围没什么奇怪的。

5

蜀汉叱咤战场的武将不在少数,除五虎上将外,还有魏延、姜维等人。廖化同属声名在外的武将,却要稍逊一筹,否则也不会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说法。但是,战斗力不甚强悍的廖化,在关羽败走麦城时,却能突出吴军的重围,这是为何呢?

东吴围困麦城,所针对的是关羽,廖化突围影响并不大。关羽镇守之地,距汉献帝所在的许地极近,对曹魏构成威胁。而东吴与关羽更是一向不和。首先,孙权曾经想以联姻的方式来拉拢关羽。但是关羽不仅严厉拒绝,甚至还辱骂使者。另外,东吴对于关羽镇守的荆州极为垂涎,打败关羽,不仅会让蜀汉失去一员虎将,还会得到荆州。因而,蜀吴联合击杀的主要目标便是关羽。至于廖化,他只是关羽属下,论武力值和政治地位都远不及关羽。若是因为阻碍廖化突围而耽误对关羽的进攻,反而是得不偿失。

廖化突围有关平作为助力,关平的武力值不容小觑。关羽退守麦城之后,部下赵累建议派人前往上庸向刘封求助。廖化毛遂自荐,愿意前往。但是突围并非易事,所以关平主动请缨在旁辅佐。只是突围成功之后,关平便返回城内,以至于许多人误认为突围的仅是廖化一人。虎父无犬子,关平武艺高强,可在蜀汉武将中跻身前十。关平年少时便随关羽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实战能力极强。曹魏名将庞德勇冠三军,但与关平对战时,仍未占得便宜,双方难分胜负。关平武力可见一斑。廖化一人尚且战斗力不俗,再加关平辅佐,突围便相对简单。

廖化所对战的乃是丁奉,他虽然勇气可嘉,却武艺欠佳。丁奉是东吴小将,虽然颇有名气,但也只是勇名。他曾先后任职在甘宁、陆逊等人手下,在作战时极为英勇,偶尔也斩将夺旗。但是他武艺并不高强,对战时杀人不少,自己也经常负伤。其实在孙权当政期间,丁奉并未被重用,直到孙亮继承大统,丁奉才凭借资历被升迁为冠军将军。由此可见,丁奉实力并不是很强,与廖化对战都未必能赢,更何况还有关平辅佐廖化。丁奉一败,跟随他的兵卒四散,廖化也就得以突围成功。

吴兵刚刚围困麦城,准备不足,给廖化可乘之机。关羽率人退守麦城后,便派士兵把守四处,并与将士商议退敌之策。而吴军紧追不舍,在关羽议事时,便收到吴军已经围困麦城的讯息。关羽当机立断,派廖化突围去请救兵。东吴刚刚赶到,又料想关羽会暂时先守住麦城,所以没有防备突围。而麦城附近又多山,路径杂乱,只要廖化摆脱吴兵纠缠,完全可以让吴军追赶不及而突围成功。因而,廖化突围也有天时地利的原因在内。

廖化虽然能够突围成功,却并没能带来援军救出关羽。东吴军队来势汹汹,援军又距麦城较远,关羽之败实在是难以避免。

6

这个提问肯定是在援引的小说《三国演义》,而非史书《三国志》。说寥华武艺一般非常准确,在蜀汉前期的军营里寥华也就属三流人物,战绩乏善可陈。因为他是关羽的部属,参予了关羽的北伐之战,并与关平同为先锋。关羽败走麦城时被派突围去上庸救援。当时吴将丁奉阻拦,全赖关平奋力冲杀,丁奉败走,寥华才得以突围成功。当时关羽若要放弃麦城突围去西川,也是轻而易举,因孙权大军尚未设下伏兵。遗憾的是关羽因一城之惜,延误了突围的时机,才落得个途穷被擒。寥华武艺虽是一般,但到蜀汉的后期,寥将军却混的风声水起。有一句名言,叫作"蜀中无大将,寥华做先锋",道尽了寥华的作用和地位。在孔明北伐帐下,寥华与王平、马岱、张翼等都成为了中间力量,同时也立下了汉马功劳。最后寥华做到了车骑大将军。

7

回答问题之前,强调一点:历史上的廖化并不是如同《三国演义》中那般是黄巾余孽出身,相反世代为沔南的豪门世族。关羽镇守荆州时,廖化为关羽主簿。

一、廖化突围归蜀

《三国演义》中描述,关羽被吕蒙计夺荆州后,败走麦城,然后指派廖化千万上庸找刘封、孟达搬救兵。结果刘封听信孟达的话不予发兵,廖化只得前往成都搬救兵。结果廖化到成都后,关羽已经兵败被杀。因此,廖化就这样逃过一劫。

然而历史上,根据《三国志》记载,关羽失败后,廖化归附东吴。然后诈死,让当时的人都相信了,然后乘机扶持老母昼夜西行。直到秭归,遇到准备东征的刘备,被刘备拜为宜都太守。

二、廖化武艺如何

真实廖化身为关羽主簿,实乃一介文官。《三国演义》中,廖化为黄巾余孽,最终上山落草,直到最后遇到关羽。《演义》中廖化武艺与关羽、赵云这般武将相比,确实显得不入流。

然而,历史上廖化最初虽为文职,关羽死后,先被刘备拜为宜都太守;刘备死后,廖化成为丞相参军,后为广武都督,逐渐升至右车骑将军、假节,兼任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敢刚烈著称于世。蜀汉灭亡后,被迁往洛阳,于中途病逝。

在成都的武侯祠,出刘备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十四尊塑像,以纪念蜀汉一朝的武将,称武将廊。排名依次是赵云、孙乾、张翼、马超、王平、姜维、黄忠、廖化、向宠、傅佥、马忠、张嶷、张南、冯习;廖化塑像在其中排第八。

8

很多人都知道一句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可见廖化的武艺确实一般,对于廖化为什么在关羽麦城被围的时候,能够突围成功,我们得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方面来讲,因为在小说和正史里面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三国演义》,关羽被吴军所围困的时候,是关平、廖化率着两路军前来解围,关平对关羽说:麦城虽小,但是可以扎扎,我们可以在那边等待援兵,关羽听从了关平的建议,带着剩余的蜀军驻扎在麦城里。

关羽召诸将来商议,赵累说:这个地方靠近上庸,上庸有刘封、孟达的部队,我们可以派人到这边搬救兵,只要上庸的援兵一到,然后再等益州的援兵,我们就能得救。这个时候,有人来报,吴军已将麦城四面全部包围了。

关羽问:谁敢突围,前往上庸找救兵?廖化说:我愿意去!关平说:我帮助你冲出重围!关羽写了一封信,廖化藏在身上,就出城而去,刚好遇到吴将丁奉,关平奋力作战,丁奉败走,廖化就趁机冲出重围,前往上庸,而关平继续回去了。

从三国演义的说法,廖化能突围出去,有几个原因,第一,吴将的注意力在关羽、关平身上。第二,廖化有关平的帮助,关平武艺高强。第三,情节需要,此时需要有人突围成功前往上庸救兵,才有刘封、孟达的拒绝出兵,廖化没办法,只能前往成都找刘备去了。

那我们再来看看正史又是怎么说的,廖化是关羽的主簿,廖化在关羽麦城被围的时候,并没有突围成功,前往上庸,而是在关羽死后,就投降了东吴。但后来又想念刘备,于是诈死,然后带着老母亲,日夜兼行,跑向益州。

章武二年,刘备率军征东吴,在秭归遇到了廖化,刘备看到廖化,十分高兴,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带着廖化征陆逊,刘备被陆逊打败之后,廖化就跟着蜀军回到了益州。

9

因为廖化是吴军故意放走的。

廖化成功突围的情节,只在三国演义中出现。吕蒙偷袭荆州后,在襄樊前线的关羽得知消息后,已无军心,所以败给于徐晃,关羽率领数万残兵败将南下救援荆州。



关羽手下的士卒全是荆州人,可是由于荆州三郡被吕蒙夺去,关羽手下士卒的家属 全部被吕蒙控制,而且吕蒙善待这些士卒的家属,这此人都无心恋战,很多直接逃走投靠吕蒙去了。

关羽带后南下救援荆州时,在半路上就遇到东吴军队的蒋钦拦住去路,只三个回合,关羽就打败了蒋钦,蒋钦逃走,关羽就带兵追了二十多里,结果被带走东吴的包围圈,韩当、周泰各自引军攻打关羽,而蒋钦也回头攻打关羽。



这还没完,东吴将领丁奉和徐盛又来了,并且带来了荆州本地投降的士卒,东吴军队利用当年韩信四面楚歌的作法,用荆州本地士卒劝降关羽手下的军队,这一下不得了,关羽手下的荆州兵大多逃离向东吴投降,关羽手中只剩下300余人了,眼看关羽就要命丧此处。

这时,关平和廖化各自带着一路军队杀入重围,救了关羽,蜀汉军队救出关羽后,一直退到麦城,不久东吴军队追上来把麦城也给围了,蜀军众将都在商议如何应对,众人一致赞成派人往刘封和孟达镇守的上庸三郡求援。



廖化主动请缨前往上庸去请求援军,于是关平带兵护送廖化出城,东吴将领丁奉看到蜀军出城,因此上前拦截,关平和廖化奋力拼杀,廖化终于趁乱冲出东吴军队重围,赶往上庸。

廖化的求援,明显就是东吴军队的放水,故意放走了廖化。



因为吕蒙早就已经判断出关羽出逃的路径,吕蒙拿下荆州三郡后,就与孙权商议,说关羽如果要逃走,肯定不会走大路,在麦城的北边有一条小路,关羽如果逃走,一定会走这里,下令朱然带领五千精兵,埋伏在麦城北边二十里。

并且要求朱然不可与关羽硬拼,只要关羽来了,不要硬拼,骚扰就行,关羽肯定无心恋战,再下令让潘璋带领五百精兵埋伏在临沮山间小路,就能擒获关羽,同时让东吴军队在攻打麦城时,故意在北边留一个口子,不要围死,让关羽从此处逃走。



如果不仅猜到关羽的逃跑路线,而且还猜中关羽一定会向上庸救援或者会直接逃往上庸,因为关羽退回成都的路已经被东吴切断了,除了上庸三郡,关羽已经无处可去了,往北边更不可能,那是曹魏的势力范围,而麦城的南边及东边、西边都是东吴的势力范围,吕蒙故意往上庸之地开了一个口了,让关羽这么逃,是因为早就安排好了伏兵。

就算廖化能请来援军,也没有用了,别说无法突破东吴军队的防线,就算能突破,估计关羽都已经不在了,因为关羽已经落入吕蒙的重重圈套中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廖化突围没多久后,关羽就等不及了,带着最后的人开始突围,结果一步一步落入吕蒙早就安排好的伏击圈中,被潘璋手下的司马马忠所俘虏,押送到荆州交给孙权,被孙权杀害。

10

有道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不过大家真的熟悉廖化吗?

廖化,字元俭,本是名门望族之后,关羽被刘备任命镇守荆州时,廖化担任随军主簿。不过在《三国演义》中,这样一位名门望族子弟却被描述成了流落江湖的黄巾散兵,靠占山劫掠为生的山匪。据演义所述,关羽败走麦城时,身边将领中,唯一突围成功的便是这位武艺平平,出身山匪的廖化了,而这也是廖化给后人所留下的最印象深刻的一件事,那么这件事背后的真相究竟如何呢?为何关羽手下的众多将领中,独独这廖化就突围成功了呢?

突围麦城乃演义,降吴思汉走单骑

所谓“三分真实七分假”,廖化确有一段“突围”的经历,只不过不在关羽兵败之时罢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将吕蒙奇袭荆州,关羽兵败,在麦城被围,按演义说法,时廖化奉关羽之命前往上庸求救孟达,刘封,并成功突围抵达了上庸,那么这可能吗?不太现实!

上庸在今湖北省竹山县,和关羽所在的当阳麦城之间隔着神农架原始森林。从麦城去上庸求救有两条路,一条是水路沿着汉水上溯到上庸,此路根本是不能走,为什么呢?

其一,逆水行舟困难重重。

其二,走这条水路首先要经过曹军重兵驻守的襄樊。

所以这样看来只能走另一条了。然而另一条路也十分艰难,是从神农架东麓走五百里山路,经过房陵县到上庸。那么廖化怎么在几天之内赶完这五百里山路呢?就退一步讲,即使廖化真的去求救,刘封孟达也无可奈何,因为刘封孟达他们率军也是要走水路或山路,但无论走哪一条都不可能来得及解救被围困在麦城的关羽。所以演义中的廖化突围并不真实!那么当时廖化究竟去哪了呢?突围成功了吗?只能说他后来“突围”成功了!

其实当时廖化根本没有逃出去,而是成为了吴国的降臣。正史《三国志》对廖化西归的记载是这样的:

“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

这里说的很清楚了,关羽战败后,廖化归了东吴。因为心系刘备,于是诈死,旁人都信以为真,廖化就乘机带着老母亲日夜不停往西逃。后来正好碰到了出兵伐东吴的刘备,终于重归蜀汉阵营。据《三国志》记载:

“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

这便是历史上另一版本的“千里走单骑”。

演义安排廖化突围的原因

时关羽被困麦城,已经是穷途末路,插翅难飞。东吴设下埋伏,要的是取关羽首级,斩草除根。怎么可能轻易让廖化轻易逃出去呢?也有的人说东吴的关注点都在关羽身上,不会关注廖化。我觉得这就很没道理,东吴为了抓关羽,自然要确保万无一失,不要说廖化,就是普通士兵也不会放走。谁能保证关羽不会化妆成普通士兵逃走?所以,甭管廖化武艺如何高强,都不会逃出去。那么为什么《三国演义》要让廖化逃出去呢?

其一:增加戏剧性!安排了廖化先突出重围到上庸求救,表明刘封、孟达见死不救的态度,随后廖化无奈之下再往成都求援,可惜为时已晚

其二:增加悲剧效果,是廖化成功到达上庸,关羽本可以不死却因自己人见死不救而致身亡,悲剧色彩浓烈。

其三:历史上的廖化确实有过一段这样的“逃亡突围”经历,正史上的廖化在蜀汉后期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总不能让他死在麦城吧?故在剧情设计上独独选了廖化!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