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战争时,农村兵牺牲的比例比城市高呢?

为什么战争时,农村兵牺牲的比例比城市高呢?

2020-09-03 04:32阅读(128)

为什么战争时,农村兵牺牲的比例比城市高呢?:1949年3月,四野大军奉命自平津南下武汉时,有一个主力师并未出动,而是被高层点名留下来担任卫戍北平的任务,它就

1

1949年3月,四野大军奉命自平津南下武汉时,有一个主力师并未出动,而是被高层点名留下来担任卫戍北平的任务,它就是第47军160师,奉命改番号为第207师进驻北平城内,同时调来了在延安时期就做保卫工作的吴烈担任师长,这也就是后来的公安军中央纵队第1师。为什么选择该师呢?因为这支部队的15000余人,都是清一色的牡丹江地区翻身农民,俘虏兵成分几乎没有,所以纯洁可靠。

(开国少将吴烈)


解放前的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超过全国比例的80%,这就意味着最广大的兵源肯定出自农村,尤其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蒋军控制着松花江以南的几乎所有大中城市,因此东北野战军的兵源补充和二线兵团建设,主要征召对象就是农民。既然部队中农村兵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兵,那么战场伤亡的数量自然也远高于后者,这是由当时的实际人口情况决定的。


东野在战争初期的兵源补充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蒋军的俘虏兵,经过简单教育后补入部队(其实大部分也是农民);二是在地方农民中招收新战士。不过当时根据地建设还没有做好,所以两部分比例差不许多。但是东野很快就发现了严重问题:蒋军俘虏兵虽然军事技术较好,拉过来就能作战,但他们受反动教育也深(东北的蒋军大多是嫡系精锐),骨子里看不起我军并且不服管教,在战场上经常发生问题。

(二纵5师师长钟伟)


众所周知,当时我军还没有取得战略优势,双方处于拉锯战当中,比如1947年夏季战役结束后,第二纵队就曾经汇报,该纵5师曾经在怀德补充了800名俘虏兵,结果很快就有一半开了小差,部分士兵还逃回了四平,反而向敌人泄露了我军的情况。而4师补充了1200名,居然有打死老战士携枪逃跑的情况,所以各部队对俘虏兵确实很头疼,都要求补充更好的新兵。


罗帅为此专门主抓这一工作,因为问题已经带有普遍性了:单靠俘虏兵补充部队,是不能保证战斗力的,随着战争的深入,从延安、山东和苏北来的老战士越打越少,俘虏处分越来越多,部队的素质是会出问题的。所以他特别指出,要想使东北野战军在短期内得到大发展,还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从贫苦农民中征收新战士,这才是我军发展的根本方向。

(罗荣恒元帅)


我军“农村包围城市”的根本战略,“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东北实际情况,都意味着我军必然占有着绝大部分农村地区而非城市,而东北野战军得以顺利招收大批农民战士的最关键因素,则得益于“土改”政策的巨大成功,翻身农民愿意拿起武器保卫土改成果,这是当时城市居民完全不具备的觉悟,也是我军战士和蒋军士兵打仗目的根本区别。


1947年7月,罗帅经过反复考虑,建议组建二线兵团:组建办法是动员大批翻身农民和少数工人入伍,再抽调一批主力或者地方部队的干部战士为骨干,不再经过地方武装逐步升级的过程,而是直接编成“独立团”。按照指示,每个独立团定额2500人,第一期组建40个独立团共10万人的二线兵团,到10月初各军区实际成立了48个独立团,并且由于军工生产任务较重,主要兵源仍然是农民。

(公安军战士)


到辽沈战役结束,东北军区共编成和训练了189个独立团,指战员总数422072人,从数量很容易看出当时东北野战军成分比例。农民分了土地,打心里拥护我军,并且因为连打胜仗,我军威望亦空前提高,大批青年农民要求参军,一个镇(区)能动员2000到3000人,一个县能动员10000多人,比如第二期独立团建设时,松江省参军农民多达57000人。


农村兵的另外一个优点是能吃苦,文化程度很低但执行命令坚决,其实恐怕今天也是如此。因此,以东北野战军为例,即可了然,当时的我军部队成分绝大部分都是农村兵,占比应该超过了90%。既然如此,在战斗中出现伤亡时,农村兵的牺牲比例就肯定远高于城市兵,基数在那摆着的呢,而不是其他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


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伤亡69000余人,按照刚才的比例介绍,其中的60000人以上都是农村兵,即便是东北全境解放后,仍然组建了21个独立团,因为东野主力入关后,保卫胜利果实、剿匪和治安,仍需要相当数量的部队。


这21个独立团的农村兵比例就不那么高了,因为所有城市也已解放,但是这批部队没有南下,而是编入了东北军区所属的六个师中。

(东北野战军战士)

2

这个问题提得有些诡异,你从哪个资料上得出这个结论?

在战场上 ,人员的伤亡有很多因素决定。首先是战略方针决定。没有正确的战略,必然会伤亡大,甚至会全军復没。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国民党溃败就是证明。其次是战术的实施。一个优秀的指挥者,如能恰当地利用地形或时机等,不仅能减少伤亡,还能重创敌人,以少胜多。红军四渡赤水就是例证。再一个就是打恶仗,狭路相逢勇者胜。敌我双方都会伤亡很大。如有很多拼刺刀的战斗,非常惨烈。这个时候就需要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了。怕死的越多,必然导致失败。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尤其是在战场上。大家熟知的董存瑞黄继光,还有邱少云等先烈,都是人们敬仰的英雄。越战中的共和国英雄,一直受人称道。就是以后打信息化战争,也会有激烈地战场搏斗,军人的牺牲精神仍是首位。

不知在哪冒出的战场上农村兵比城市兵伤亡多的怪论,那么狭隘消极与自私。难道是暗示农村人不要参军吗?真是岂有此理。

3

这个标题纯粹胡说八道,早些年我国由于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城市化,城市和农村人口比例悬殊较大,因此城市兵源不到农村的十分之一。就拿三十多年前的那场自卫反击战来说,城市兵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大多为基层指挥过医卫人员。如果按兵源比例来说城市病阵亡率远高于农村兵,其实战士现场存活率和受教育程度无关,而是跟其自小生存成长环境密切相关。农村孩子自小就野惯了,战场适应能力和战场生存技能远高于城市兵,这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简单的训练就能达到的。战争比试的是杀人技能和环境适应能力,而这两项技能确实城市里成长起来孩子的弱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所以说战争中城市兵死得少纯粹是胡说。

4

很正常。一方面是农村兵比城市兵多,更主要的是农村兵普遍能吃苦耐劳些,因此军事技术和耐力比城市兵好,所以执行危重任务比城市兵多。我参过战,在部队工作了二十多年,亲历的事情告诉我,那些说农村兵智商低所以牺牲多的,是对烈士的污辱。任谁当指挥员,都会选择用军事技术和体能好的战士去执行危重任务。那些说城市兵狡黠贪生怕死的更是对部队的污蔑,部队在作战时战士们都是奋勇争先的,不排除个别单位有个别贪生怕死之徒,但绝对多数是为了取得战斗的胜利而奋不顾身的,我们84~85年在老山对越侦察作战中,每次执行任务,全连都争当捕俘组和第一火力组队员。请不了解军队,不了解战争的人士不要瞎BB,污辱我们的军队、战友、烈士!

5

农村兵(民兵)冲峰陷阵,誓死如归,保家卫国,捍卫祖国领土完整,不畏强敌………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堡磊战,战斗力量起乎想象力………

城市巷战,实属消耗战,拉椐战,随即转移,放弃,撤退,都避免了不必要伤亡。

所以,一旦战斗发起,无论城市,农村,或大范围功势发起,从任何角落来敌必歼,全民皆兵,为我中华掘起不辞重任,在所不辞![祈祷][祈祷][玫瑰][玫瑰]

6

这问题提的忒没水平了,为什么战争时农村兵比城市兵牺牲比例高呢?是因为农村兵人数多呗。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一直是农业社会。农村人口基数大,即使城市化以后的今天,仍然是农村人口数高于城镇。兵源主要在广大农村,这就是真正原因。难道还会存在战时农村兵冲在城市兵前面的事吗?

另外,我国自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后,已三十年未发生战事,你的论据是之前的。如今军队建设变化巨大,军队兵源也发生变化,大学生兵占比明显上升。形成了知识型的士兵结构,这是因应现代代战争而采取的英明举措。相信那一天真的来临,中国当代军人一定不负使命,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打赢现代代战争,为祖国和人民,交上一付满意的答卷。






7

无论城市和农村兵,个个都是好儿女,只要穿上绿军装,一切交给党按排,训练场上比比看,个个都是英雄汉,敢上战争上前线,为国杀敌是关健,子弹从不长眼晴,随时为国做贡献,从来不想生和死,奋勇杀敌是关健,活也好死也好,战争胜利是关健,人民永远忘不了?解放军永远是钢铁汉。

8

建国前后,国家征兵的重点是农村。因为农村兵,肯吃苦,爱国心强,大部分是老区的适龄青年,具有敢于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战斗中机智勇敢,上世纪农村每年征集的数量也比较大。所以在历次战斗中牺牲和受伤的比较多。由于五十年代国家实行义务兵役制,农村的退伍兵国家不安置工作,退伍军人优抚政策不完善,到八十年代后受计划生育的影响,独生子女很少选择当兵。随着时代发展,未来国家征兵的重点将是大学生和城市。

9

这种议题是挑逗和挑衅性议题,不利于我国军队的和谐和建设!

刚才浏览了几篇文章,充斥着不同联想,满满负能量!我国有九亿农村人,自然农村官兵居多,过去战场上,子弹是不长眼睛的,管你是农村兵或城市兵,击中就会伤亡,在战场上,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保卫祖国是城乡青年的神圣使命,一旦进入战场,毫无城乡之分,只有共同消灭敌人才能保护好自已的生命!

10

为什么战争时期农村兵牺牲比例比城镇冰糕呢?原因一是农民村兵比城市兵入伍比例要高,按班建制来说,一个班里九个人,至少有六个农村兵,原因二是农村兵更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城市兵退伍后有安置卡,可以安排工作,或是家庭条件比较好,可以通过关系安排,农村兵回去如果不出来打工,基本还是在家务农,这是农村兵和城市兵在思想上的本质区别,即使不是战争年,农村兵更可渴望留队或提干,而大多数城市并目的很明确,就是混两年回家安置个好工作,原因三,就是农民骨子里的那份淳朴和善良,当遇到危险时,便是义无反顾,不畏生死,我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见解,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