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的灭亡最大原因是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吗?

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清军没入关前,明朝已经被大顺的李自成给推翻了,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已经自缢身亡在北京故宫后山的煤山。

明朝的中后期,就已经衰落走下坡路了,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各地的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已经占领了近小半个中国。 关外的大片土地已被努尔哈赤的后金所占领和统治。南方的广州还剩下一个南明小集团。

实际上明朝未期已四分五裂,名存实亡,气数已尽,已不可挽回。

这位网友说,如果吴三桂不放清军入关,明朝就不能灭亡,那是不可能的。在明朝没灭亡以前,后金的清军部队已多次多越过长城,到过河北,河南,山东一带,进行袭扰。只是努尔哈赤和和皇太极看时机不太成熟没有攻打皇城。努尔哈赤很有战略眼光,不像大顺的李自成,没把明朝的有生力量全部消灭,就占领了首都皇城。李自成后来就失败了。

清军入主中原也是天意和气数。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末代王朝,但是这个末代王朝对中国的历史还是有很大贡献的。他们大多数的皇帝很勤政,能够开疆扩土,和关注民生。清朝后期的灭亡也是腐败和闭关锁国的结果。从唐朝到清朝,所有的王朝没超过300年。这也是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打下江山后就开始享受荣华富贵,政治上的腐败和贪腐,不关心群众的疾苦。这也是所有朝代后期灭亡的主要原因。【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最佳贡献者
2

不管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

其实在吴三桂放清军进关,大明已经差不多,名存实亡啦。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煤山自杀,明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只不过清军入关是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3

明朝的灭亡其实与吴三桂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因为明朝的灭亡源自于李闯王李自成。是李自成灭亡了大明王朝。

但是清军可以入关入主中原,这一点绝对是吴三桂帮助的。吴三桂不仅打开山海关放清军入城,而且还协助清军一路征战。可以这么说,清朝的江山有一半都是吴三桂打下来的。吴三桂与清军一起击败了李自成带领的军队。随后李自成的主要职能就是负责清剿中原之中反对清军的势力。最后因战功被封为平西王。虽然后来吴三桂也起兵造反了。但这也是当时反对满清政权的唯一一支力量了。被康熙皇帝剿灭之后,清朝满清政权就算是站稳了脚跟了。

吴三桂剧照

所以说没有吴三桂的投降,就没有满清军队的入关,也就没有现在的满汉一家亲了。

当时的人们一定会骂吴三桂的,但是现在的人又会感谢吴三桂。这就是历史的变迁。

喜欢我评论的帅哥美女点赞关注吧。

4

码字不易,愿君珍惜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明朝灭亡。明朝的灭亡到底是不是因为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我只能说我们高看吴三桂了。

明朝灭亡那年都发生了什么

1644年4月25日,大顺军攻入北京城。

5月15日,吴三桂据山海关袭击大顺军消息传至北京城。

5月18日,李自成、刘宗敏率领大顺军出兵京城,兵锋直指山海关。

5月26日,大顺军到达山海关,并形成了对吴三桂的包围,开始进攻山海关。

5月27日 ,山海关战役爆发。清兵赶至,于中午出击,大顺军溃败。

6月3日,在北京城的李自成举行了称帝仪式,次日清晨离京。

6月4日,李自成退出北京。

6月5日,多尔衮进入并定都北京,清朝入主中原。

6月19日,在明朝残余的大地主、大官僚、大军阀的扶植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

9月20日,顺治帝驾车由盛京出发,迁都北京,沈阳成为陪都。

10月30日,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定都北京。

其实在清军入关前明朝已亡

从上面的那些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在吴三桂投降满清,引导满清骑兵入关时与其作战的不再是明朝正规军队,而是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而在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时,吴三桂还在山海关抵御满清。而当时的满清的实际掌权者多尔衮也因为吴三桂据守山海关易守难攻,听取降将洪承寿的建议放弃了进攻山海关而绕道而行。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而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挥师勤王,可是走到一半,3月19日,传来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北京归大顺所有,而挥师勤王的吴三桂只能退回山海关,这时的吴三桂成为大顺政权和满清政权中间的肥肉。

本来吴三桂打算投降大顺,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吴三桂听说父亲吴襄被农民军拷问,小妾陈圆圆被掳走,就伏击了前来劝降的农民军,彻底阻断了与农民军和谈的希望,随着李自成亲率大军攻打山海关,吴三桂向满清请求支援,得到的是只能投降满清,吴三桂投降满清,两者合作打败李自成,随后满清挥师入关,李自成败退北京城,后离开北京城,从此一蹶不振,满清开始称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满清入关时崇祯皇帝已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正统已亡,而与其争斗的则是李自成的农民军,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所以说满清的成功可以说是得益于明朝的内斗,他做了鱼翁罢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

明朝的历史《明史》是有清朝统治者编写的,为了缓和当时的民族矛盾,把明朝的灭亡归罪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而他的满清政权是取而代之。

但是1644年6月19日,在明朝残余的大地主、大官僚、大军阀的扶植下,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这个是后来的南明政权,这和当时的北宋灭亡后一样,同样是女真族建立的后金,如果他维持的时间长了就可能和当时的南宋一样,福王朱由松也和当年的康王赵构一样作为一个朝代的开启者。但是现在的满清不可能再犯当时的错误,对立足未稳的南明小王朝穷追猛打,不给他喘息的机会,最后在缅甸我们的主角吴三桂亲自用弓弦勒死了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明朝的余灰沉底灭了。

如果按照现在正统《明史》而论明朝的灭亡并没有满清政府的事,也与吴三桂投降有关系,毕竟当时国家灭亡,怎么办都是投降,但是这个《明史》是满清政府自己编写的就有点不厚道了。

5

满清入关前,大明本就灭亡了


明朝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帝国,当年元顺帝残暴不仁,在中原大旱的天时之下还不断的巧立名目,加收赋税,当时户部的各种赋税林林总总有近二十个,很多赋税预收的时间都达到了元朝灭亡后的十几年,终于百姓起义,最后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积聚力量北伐中原,取得元朝江山,建立大明天下


而大明传承三百年后,由于官员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崇祯时期情况类似于元朝末年,最后迎来了灭亡的时刻

明朝的灭亡者有很多,明朝末年中央政府受到大顺,大西,满清三方面的围攻,但是真正攻破北京城,杀死崇祯帝的却是大顺军主、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定都西安的大顺军李自成率军开始北伐。


三月十五日(4月21日)农民军抵达居庸关,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自动翻开正阳门,迎刘宗敏所部军,正午,李自成由宦官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至此,李自成完全占领北京,大明作为大一统帝国退出历史舞台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6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这段历史,在这个时候明朝基本上气数已尽,吴三桂只有三个选择,一是自己自立为王,二是投靠农民军李自成势力,三是投靠清军。

但是就形式来看自立为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对于吴三桂这个手握一方军权,自私自利、狡猾奸诈的一代奸雄,一直在第二三选择中摇摆不定,保持着中立。

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吴三桂打着“复君父之仇”的口号,转身投靠了清军,最终让清军入关。究其原因,明朝的灭亡有如下几个因素:

一、朝廷内因

诸多的内部原因导致明朝民心涣散,众叛亲离,最终灭亡。皇帝昏庸无能:明朝后期,皇帝多是荒淫无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欢当木匠的。皇帝是封建国家的主心骨,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昏聩,势必会在朝野掀起一股荒淫之风,导致朝纲败坏,国本不固。

官场腐败:明中后期,贪官横行,暴吏无数,他们媚上欺下,贪得无厌,残暴至极,搞得民不聊生,最后导致民变,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宦官专权:明中后期,皇室嫡亲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这样,导致内宫宦官有机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权,甚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这些宦官多是残暴、荒淫之辈,他们为了一己之私,杀忠臣,刮民膏,还勾结敌国,是明朝灭亡的另一重要原因。

无可战之师:明后期,军队装备差、纪律差、统帅也多是无才无能一辈,根本就不是闯王及大清军队的敌手。

崇祯皇帝个人原因:崇祯虽有治天下之心,却无治天下之才。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致使好多的有才之人得不到实用,军事部署也失当,最终才导致国破家亡。

二、明灭亡的外因

天灾人祸:崇祯时期,北旱南涝,天灾严重,农田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闻不问,甚至变本加厉的盘剥,这是导致起义的导火线。

农民起义军力量强大:各地起义风起云涌,难以对付。特别是闯王一支,人数众多,战略得当,抚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打破北京城。

满清强大:牵制了明的军事力量,才导致镇压起义兵力不足。

总之,明到后期,内忧外患、重疾缠身、气数已尽,灭亡是必然的。所以明朝的灭亡,吴三挂放清军入关不是最大原因。

7

明朝是中国古代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的灭亡过程中,虽然吴三桂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说最主要的原因,恐怕算不上。,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原因结合在一起造成了,而非单一的原因,就像我们常说的综合症一样,是多种作用下,才导致了王朝的崩塌。

就像说明朝灭亡的原因不是吴三桂投降一样,崇祯帝也不是明朝灭国的罪魁祸首,只是他作为一国之君,这是他的责任和担当,也只能他来背负,给予明朝的列祖列宗交代的,除了他之外,没有更合适的人选。那么明朝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了大厦崩塌的呢?

财政危机与军屯体系的破坏

一个国家的运营,除了官僚体系,国库的充盈与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强弱。汉武帝之所以可以,任性的打出了一个大汉王朝,那就是国库充盈,他才有任性的资本。明朝后期,特别是崇祯时期,显然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而且可以用非常的差来形容,拆西墙补东墙也许就是当时的状态,然而为何出现这种状况呢?

1、税率低下,然却没有作用

首先,明代的田税长期实行低税率,明朝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税率是非常低的,相对于同时期的日本,仅有日本的百分之四十左右。税收是国家的基本来源,因此也造成了国库余粮不多。

税率低,这本来对于民众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我们反观明朝后期,确实农民起义和暴乱四起,这就是一件非常不合理的事情。这到底又是何原因呢?

明朝晚期,土地兼并严重,税率低,但却并未惠及到民众,而是被位于中层的地主豪族吸取,实际上普通民众却没有享受到这个福利,而且还在不断地加重赋税。所以就造成了国库空虚,而烽火四起的原因。

明末时期,民变的原因大部分在于此,然而当时的招抚政策,因为招抚银不足,没有办法起到安置起义难民的作用。起义的农民军,为了生存,只得再次起义反叛。这就造成了一个死循环。在崇祯年间出现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天灾大旱灾难这也加剧了农民起义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地动荡更加加深了国库的空虚。而为了镇压起义军,无奈增加了“辽饷”、“剿饷”、“练饷”等“三饷”。这是一波神操作,不但没有解决起义的问题,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而闯王入京,彻底给明朝画上了句号,明朝其实有些百万雄师,但是皇帝却没有军饷了。虽然通过向百官“纳捐”,但却贻误战机,崇祯帝最终选择了那颗歪脖子树,已死而谢天下。可怜却也可悲

2、军屯体系损坏

明朝初期,税率如此,末期也是如此,国库的空虚与这个有部分原因,而更大的原因在于,军屯田体系损坏。明初的军屯体系曾有力的保证了军费支出。朱棣时期,全国军屯田两千三百多万余石,而当年全国税粮不过三千一百余万石,军屯田收入占全国税粮的百分之七十多,是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是不幸的是,军屯体系自明中叶以来逐渐被破坏。

在弘治时期,兵部尚书马文升就提出,“屯田政废,册籍无存。上下因循,无官查考。以致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其五六,屯田有名无实。”军费开支,逐渐由军屯转向国库。收入断流,而支出却忽然增加,军费开支从此成为了,明朝政府背负的一个巨大的包袱。

自明武宗正德以后,军饷问题就成了一个巨大的炸弹,军饷需要运输和筹集,所以军饷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大大降低。而打不起仗就成了正常的事情。

在天启、崇祯时期,因军饷不能及时发放,兵变也成了家常便饭,没钱就索饷哗变,这也是为何明朝空有强大的军队,却无人关心崇祯帝的死活,而窒息崇祯帝的起义军里,还有很多因为闹饷而哗变的正规军。比如闯王的属下,高迎祥所带领的部队,就多由明军变节而来。

崇祯元年因军饷,辽东兵变。崇祯十七年,有因为军饷,而无兵可调,结束了崇祯的年号。这也许就是崇祯的命吧。而造成这个结局的,就是军屯体系的破坏,还有军权的彻底丢失,没有国家,而仅有钱财和长官。无疑崇祯帝是失败的,不是因为明朝的灭亡而失败,是丢失了作为天子的尊严,尊严竟然需要用钱财来购买。

病入膏肓,却还被左右夹击

明朝的灭亡,财政是主要的原因,而导致明朝灭亡的屠夫,却是起义军和清军,明朝正统王朝被明末起义军屠杀,残余势力被清军屠戮殆尽。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一句谎言,这是一个事实,无论明朝如何落败,对于崇祯帝和满朝的大臣,还有耍小性子的武将,没有人会认为明朝会灭亡。对于起义军来说,明朝依旧是强大的,对于清军来说,山海关依旧是他不能突破的。然而面临两线作战,没有将核心放到处理一件事情上,自认的强大,导致了两遍都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明末战事常常出现两大忧患交替之势。明朝单独对后金时,曾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及战略优势,如天启年间的“宁锦大捷”。但随之农民军在黄土高原不断发展,因此,可以说,明末民变与辽东战事有紧密的间接联系。随着不断的消耗,这只骆驼的救命稻草越来越少,崇祯十四年的松锦大战之败,使得其“九塞之精锐俱失”,十多万精锐部队阵亡沙场,辽东从此仅剩吴三桂所属的三万骑兵,关宁防线彻底崩溃。也让明王朝丧失了最后一支完整的精锐部队,最后一根稻草倒向了清军。

新经济因素与旧国本的冲突

明朝中期,倭寇为祸,在沿海地区实行海禁,但随着倭寇的败亡,海禁的政策也随着松弛。伴随“一条鞭法”的实施,明后期东南地区的新经济因素不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商业的兴盛,必然对农业行成较大的冲击,就比如现代的农村,也许未来十年,二十年,土地也许会出现荒芜。无人向往种地,商业才是挣钱之道。

这对于如今的社会,都可以说是一种冲击,对于明朝,这种冲击只会更大。有人说清朝时期,彻底灭绝了资本主义萌芽,然而如果这种发展持续下去,社会会出现什么?不能看到西方的好,就全盘否定清朝。明朝不适合,清朝也不适合,任何事情需要的是一个度。

在万历年间,明神宗为解决国库不足与宫廷消费不足的问题。派出“矿监税使”四处敛财,这种粗暴的掠夺式征税,激起了较大的反抗,甚至达到了武力对抗的程度。万历二十九年因此爆发的民变。随着东林党的崛起,新经济的发展得到他们的支持,东林党主张“工商皆本”,反对对商户大征商税。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彻底断绝了明朝翻身的机会,保护了商业,但是伤痕累累的农业就要承担起更大的负担。

这个新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伤及明朝的“国本”,也许是对的,但却要了明朝的命。减少了对工商业的征税,就导致了税种单一,国库收入减少,面对支出的加剧,必然增加农业征税。南方富的流油,北方却没钱吃饭。而“三饷”增加,更是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清朝入关之后,吸取了这个教训,最终也导致了江南新经济因素的受挫,而极端化的控制,却导致了科技发展的落后,但是这政策无疑是不适合崇祯时期,也不适用于清朝初期。但是任何事情也不能走向极端。

宦官干政与党争

任何时代的党争,都是不可避免的,而明朝的党争却是畸形的存在。明代中后期,宦官干政与明末党争异常的激烈,这无疑大量消耗了中枢力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君权的权威。

宦官的问题,核心在于任人唯亲,对于能力的考究稍显偏颇。信任自己的心腹,这是人之常情,至今这种现象也是延续和传承。宦官在明朝初期,就有东厂、西厂之分,是帝王有效的调控权利的手段,因为依附性的原因,宦官与朝臣对立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抗的程度也不断激化,这也造成了严重的内耗。

明代宦官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的是皇权,是皇权的延伸,虽然不想汉朝的宦官,但也是权倾一方。而明朝宦官“更是人才辈出”,从“横刀跃马”主导“土木堡之变”的王振,到创办特务组织“西厂”的汪直,再到八虎之首刘瑾,以及号称“九千岁”魏忠贤。而无论是他们哪一位,都是碾压文臣集团的存在,对文臣体系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破坏。明朝灭亡的原因,他们是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的。

而明朝的文官集团不知是何原因,长时间内都没有出现强有力的存在,而在崇祯时期的东林党,更是祸害严重,面对宦官的迫害,其实他们也没有过多的需要可怜的地方。

崇祯帝遗诏中称“文臣皆可杀”,可见他对文臣集团的失望程度。党派林立,互相倾轧,没有了文人的骨气和抱负,凡事均以党派利益为出发点时,党同伐异。没了国家,没了准则,也没了底线。内部分裂吸干明朝最后的一滴精血,明朝这个垂暮的“老人”无奈,却也无能为力。就比如国外的自由,有人认为他们的空气是新鲜的,然而如果党派的代表,没有对错,没有了准则,没有了底线,这个后果会造成什么呢?欺骗换来了“正义”,但是这是对的吗?

结束语

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不是吴三桂,是李自成灭亡了明朝的躯体,吴三桂仅仅是明朝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只是这根稻草有个自己的思想,在利害之间做了一个选择。清军的入关,是明朝的收尸人,让明朝这个“老人”入土为安。

而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也并不是崇祯时期出现的,军屯制度的损坏,断掉了明朝的血管,自此疾病也就伴随着他的后半生。宦官集团的“人才辈出”,彻底削弱了文官的行政能力。而文官的积怨,发展成为了报团取暖,发展成为了帝国的蛀虫,失去了以国家为重,以天下为重的思想,从根本上腐蚀掉了国家的栋梁。明朝这个大厦,成为了一个战场,没有人在意这个战场的损坏程度,在意的仅仅是输赢。

从外表看,明朝还是如此的强大,然而待风雨到来的时候,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明朝的灭亡,崇祯帝没有想到,明朝的权贵大臣们没有想到。作为敌人的李自成更没有想到,不然他不会如此仓促,面对胜利连一点准备都没有。而作为清朝更是没有想到,天下竟然来的如此简单,来的珍贵,所以格外珍惜!


ENT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小蜗窥文史 ,欢迎评论。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

8

吴三桂冤比窦娥。

吴三桂对明朝忠心耿耿,曾发誓要屠尽建奴。

吴三桂为大明镇守山海关,清军始终无法攻破。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挂煤山,吴三桂失去了效忠对象和后勤补给,受到清军与李自成的两面夹击,被迫引清军入关,借师助剿,承诺裂土以酬。

李自成率主力进攻吴三桂,吴军渐渐不支,多尔衮率清军观战,吴三桂多次派人请清军参战,多尔衮要求吴三桂投降才肯出兵,吴三桂被迫投降清朝。

吴三桂放清军入关只是令中原大地多了一个竞争对手罢了!在入关之前,明朝的政治就已经腐败严重了,这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在明朝末年,各种天灾人祸频发,使得人民不得不走上揭竿而起的道路,若是清军不入关,这个烂摊子也很难收拾!

吴三桂本来要立崇祯的后人登基,谁知清军占领北京后,顺治在北京登基,吴三桂终于戴稳了汉奸的帽子。

明朝的灭亡其实与吴三桂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因为明朝的灭亡源自于李闯王李自成。是李自成灭亡了大明王朝。

但是清军可以入关入主中原,吴三桂居功至伟。

明亡于蝗灾、鼠疫、小冰河天灾、宗室问题与东林党营私,再加上崇祯本来是做为一名王爷来培养的,不懂帝王之术在于平衡,一上来就搬倒魏忠贤,致使朝政失衡,东林党人坐大。又限期破敌,多少忠臣良将因此陨落。

吴三桂的悲剧,有一部分是崇祯造成的。

9

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

明朝灭亡说到底还是自己已经烂透了,吴三桂和清军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现在的历史,一般都以1644年北京北李自成攻破,崇祯吊死在煤山上开始算明朝灭亡的。

明亡于崇祯,明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这句话虽然绝对了一点,但是还是很有道理的。万历刚登基的时候,国库十分空虚,全国各个地方都要用钱,赈灾要钱,边境打仗,西南剿匪要钱,官员要发俸禄,祭祀要钱,但是那是国库存银只剩一百万两,存粮连支持京营一年都不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户部记录的应缴税的土地数目比洪武年间少了一半,社会矛盾非常激烈。整个国家已经千疮百孔。好在出了一个张居正,力挽狂澜,大力整顿改革,用十年的时间充盈了国库和粮库。在发动万历三大征时,国家存粮可以支持京营十年以上,太仓银库就有400多万两。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可以说,张居正为明朝续了命。


张居正死了,大明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但是,张居正一死,万历推翻了张居正的所有措施,一切恢复原状,本来已经有所好转的明朝重新向深渊开去。

从万历推翻张居正的改革开始,土地继续兼并,皇帝不理朝政,党争不断,辽东战事像一个吞金兽不断地消耗着大明的生命力。朝廷官员无官不贪,朝廷税收被蛀虫啃咬殆尽,商业大家族在朝廷里的代言人逼迫皇帝逐渐降低商税,直到最后完全取消,将所有税收压力全部压给了最底层的农民,有地的大地主,有钱的商人却不用纳一分钱税,国库越来越空,而军队上,军户制度完全崩溃,军户逃亡,军队疏于训练,毫无战斗力,兵为私有,朝廷对各个军头已经失去了控制力。到了李自成进军北京时,皇帝拿不出来军饷而没办法调动关宁军而作罢。但是,李自成进北京以后,一顿大鞭子却从明朝投降官员家中打出了上千万两白银。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已经烂到根子里了。

所以,就算吴三桂牢牢守住山海关,归顺李自成,明朝还是会亡,因为,实在是烂透了。

10

负责任的跟您说,明朝灭亡最大的原因跟吴三桂没啥关系。咱们看历史、读历史先得看看当时的历史环境,然后针对时间、地点、人物进行分析。

我先从您的的问题入手分析,您的提问里面的关键时间点肯定是吴三桂放清军入关,那么这就好办了,先分析时间背景。

时间:1644年5月 吴三桂放清军入关的时间



吴三桂降清是在1644年5月,清军进入北京城是在1644年6月。其中1644年5-6月间清军确实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但是这期间明朝的正规军已经没有正规以及成建制的抵抗。此时倒是农民军反倒更像是正规军了。

说到这里请各位注意1644年5月这个时间点,犹记得李自成进入北京的时间是1644年3月,吴三桂投降距离李自成进北京以及崇祯自尽大约有40余天。40余天后即便清军不入关,明朝的士大夫阶级大部分也已经放弃了明朝,这从李自成进北京后的降官数量就可窥之一二。

况且,明朝上下军心涣散,内讧不断,官僚系统内更是卖国求荣者甚众,岂有不败之理?

所以,从时间点来看,吴三桂不放清军入关,明朝也气数将尽了!

地点:山海关 天下第一关真能阻挡清军?


山海关东北方是广阔的辽东平原,此时已被清军扫平。吴三桂若不降清,仅凭一段城墙就想阻挡多尔衮率领的清朝军队显然不现实,从军力到求胜欲更是都不在明军一边。

山海关的难以攻破是建立在有辽东广阔腹地支持明军补给以及依托辽东作为基地不断消耗清军的前提之下,辽东一旦失手,山海关顷刻间必定危在旦夕,吴三桂这种军事将领显然是综合预判了各种可能性才决定降清,所以,山海关的城墙挡不住明朝国祚的崩坏。

显然,山海关是否拱手相让真的难以改变明朝的最终命运。

人物:吴三桂、李自成和多尔衮 滚滚潮流,得势者则得天下


吴三桂在清前三年就与多尔衮有过通信,这显然是在未来做铺垫,吴三桂作为边军将领显然也看透了明朝式微的趋势开始为自己积攒政治筹码。

在清军入关之前的局势是:李自成攻入北京、吴三桂在左右摇摆、多尔衮睥睨天下。

李自成进京后对吴三桂家人的所作所为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孱弱的治理能力让吴三桂的心里的摆锤偏向了多尔衮一边;而此时的多尔衮也在静待时机,在吴三桂与李自成交兵一段时间后突然向南移动进军,这是一步秒棋,吴三桂顿时有可能从左右逢源变成腹背受敌,这也是在逼吴三桂表态。而最终吴三桂选择了多尔衮。

好的,我的回答结束了,简单概括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满清入关前明朝其实就基本亡了,满清入关基本上是不可阻挡的大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