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古代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的灭亡过程中,虽然吴三桂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果说最主要的原因,恐怕算不上。,明朝的灭亡,是多种原因结合在一起造成了,而非单一的原因,就像我们常说的综合症一样,是多种作用下,才导致了王朝的崩塌。
就像说明朝灭亡的原因不是吴三桂投降一样,崇祯帝也不是明朝灭国的罪魁祸首,只是他作为一国之君,这是他的责任和担当,也只能他来背负,给予明朝的列祖列宗交代的,除了他之外,没有更合适的人选。那么明朝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了大厦崩塌的呢?
一个国家的运营,除了官僚体系,国库的充盈与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强弱。汉武帝之所以可以,任性的打出了一个大汉王朝,那就是国库充盈,他才有任性的资本。明朝后期,特别是崇祯时期,显然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而且可以用非常的差来形容,拆西墙补东墙也许就是当时的状态,然而为何出现这种状况呢?
首先,明代的田税长期实行低税率,明朝不足百分之二十的税率是非常低的,相对于同时期的日本,仅有日本的百分之四十左右。税收是国家的基本来源,因此也造成了国库余粮不多。
税率低,这本来对于民众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我们反观明朝后期,确实农民起义和暴乱四起,这就是一件非常不合理的事情。这到底又是何原因呢?
明朝晚期,土地兼并严重,税率低,但却并未惠及到民众,而是被位于中层的地主豪族吸取,实际上普通民众却没有享受到这个福利,而且还在不断地加重赋税。所以就造成了国库空虚,而烽火四起的原因。
明末时期,民变的原因大部分在于此,然而当时的招抚政策,因为招抚银不足,没有办法起到安置起义难民的作用。起义的农民军,为了生存,只得再次起义反叛。这就造成了一个死循环。在崇祯年间出现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天灾大旱灾难这也加剧了农民起义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地动荡更加加深了国库的空虚。而为了镇压起义军,无奈增加了“辽饷”、“剿饷”、“练饷”等“三饷”。这是一波神操作,不但没有解决起义的问题,反而使矛盾更加激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而闯王入京,彻底给明朝画上了句号,明朝其实有些百万雄师,但是皇帝却没有军饷了。虽然通过向百官“纳捐”,但却贻误战机,崇祯帝最终选择了那颗歪脖子树,已死而谢天下。可怜却也可悲
2、军屯体系损坏
明朝初期,税率如此,末期也是如此,国库的空虚与这个有部分原因,而更大的原因在于,军屯田体系损坏。明初的军屯体系曾有力的保证了军费支出。朱棣时期,全国军屯田两千三百多万余石,而当年全国税粮不过三千一百余万石,军屯田收入占全国税粮的百分之七十多,是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但是不幸的是,军屯体系自明中叶以来逐渐被破坏。
在弘治时期,兵部尚书马文升就提出,“屯田政废,册籍无存。上下因循,无官查考。以致卫所官旗、势豪军民侵占盗卖十去其五六,屯田有名无实。”军费开支,逐渐由军屯转向国库。收入断流,而支出却忽然增加,军费开支从此成为了,明朝政府背负的一个巨大的包袱。
自明武宗正德以后,军饷问题就成了一个巨大的炸弹,军饷需要运输和筹集,所以军饷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大大降低。而打不起仗就成了正常的事情。
在天启、崇祯时期,因军饷不能及时发放,兵变也成了家常便饭,没钱就索饷哗变,这也是为何明朝空有强大的军队,却无人关心崇祯帝的死活,而窒息崇祯帝的起义军里,还有很多因为闹饷而哗变的正规军。比如闯王的属下,高迎祥所带领的部队,就多由明军变节而来。
崇祯元年因军饷,辽东兵变。崇祯十七年,有因为军饷,而无兵可调,结束了崇祯的年号。这也许就是崇祯的命吧。而造成这个结局的,就是军屯体系的破坏,还有军权的彻底丢失,没有国家,而仅有钱财和长官。无疑崇祯帝是失败的,不是因为明朝的灭亡而失败,是丢失了作为天子的尊严,尊严竟然需要用钱财来购买。
病入膏肓,却还被左右夹击
明朝的灭亡,财政是主要的原因,而导致明朝灭亡的屠夫,却是起义军和清军,明朝正统王朝被明末起义军屠杀,残余势力被清军屠戮殆尽。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一句谎言,这是一个事实,无论明朝如何落败,对于崇祯帝和满朝的大臣,还有耍小性子的武将,没有人会认为明朝会灭亡。对于起义军来说,明朝依旧是强大的,对于清军来说,山海关依旧是他不能突破的。然而面临两线作战,没有将核心放到处理一件事情上,自认的强大,导致了两遍都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明末战事常常出现两大忧患交替之势。明朝单独对后金时,曾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及战略优势,如天启年间的“宁锦大捷”。但随之农民军在黄土高原不断发展,因此,可以说,明末民变与辽东战事有紧密的间接联系。随着不断的消耗,这只骆驼的救命稻草越来越少,崇祯十四年的松锦大战之败,使得其“九塞之精锐俱失”,十多万精锐部队阵亡沙场,辽东从此仅剩吴三桂所属的三万骑兵,关宁防线彻底崩溃。也让明王朝丧失了最后一支完整的精锐部队,最后一根稻草倒向了清军。
新经济因素与旧国本的冲突
明朝中期,倭寇为祸,在沿海地区实行海禁,但随着倭寇的败亡,海禁的政策也随着松弛。伴随“一条鞭法”的实施,明后期东南地区的新经济因素不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商业的兴盛,必然对农业行成较大的冲击,就比如现代的农村,也许未来十年,二十年,土地也许会出现荒芜。无人向往种地,商业才是挣钱之道。
这对于如今的社会,都可以说是一种冲击,对于明朝,这种冲击只会更大。有人说清朝时期,彻底灭绝了资本主义萌芽,然而如果这种发展持续下去,社会会出现什么?不能看到西方的好,就全盘否定清朝。明朝不适合,清朝也不适合,任何事情需要的是一个度。
在万历年间,明神宗为解决国库不足与宫廷消费不足的问题。派出“矿监税使”四处敛财,这种粗暴的掠夺式征税,激起了较大的反抗,甚至达到了武力对抗的程度。万历二十九年因此爆发的民变。随着东林党的崛起,新经济的发展得到他们的支持,东林党主张“工商皆本”,反对对商户大征商税。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彻底断绝了明朝翻身的机会,保护了商业,但是伤痕累累的农业就要承担起更大的负担。
这个新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伤及明朝的“国本”,也许是对的,但却要了明朝的命。减少了对工商业的征税,就导致了税种单一,国库收入减少,面对支出的加剧,必然增加农业征税。南方富的流油,北方却没钱吃饭。而“三饷”增加,更是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清朝入关之后,吸取了这个教训,最终也导致了江南新经济因素的受挫,而极端化的控制,却导致了科技发展的落后,但是这政策无疑是不适合崇祯时期,也不适用于清朝初期。但是任何事情也不能走向极端。
宦官干政与党争
任何时代的党争,都是不可避免的,而明朝的党争却是畸形的存在。明代中后期,宦官干政与明末党争异常的激烈,这无疑大量消耗了中枢力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君权的权威。
宦官的问题,核心在于任人唯亲,对于能力的考究稍显偏颇。信任自己的心腹,这是人之常情,至今这种现象也是延续和传承。宦官在明朝初期,就有东厂、西厂之分,是帝王有效的调控权利的手段,因为依附性的原因,宦官与朝臣对立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抗的程度也不断激化,这也造成了严重的内耗。
明代宦官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的是皇权,是皇权的延伸,虽然不想汉朝的宦官,但也是权倾一方。而明朝宦官“更是人才辈出”,从“横刀跃马”主导“土木堡之变”的王振,到创办特务组织“西厂”的汪直,再到八虎之首刘瑾,以及号称“九千岁”魏忠贤。而无论是他们哪一位,都是碾压文臣集团的存在,对文臣体系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破坏。明朝灭亡的原因,他们是需要承担一定责任的。
而明朝的文官集团不知是何原因,长时间内都没有出现强有力的存在,而在崇祯时期的东林党,更是祸害严重,面对宦官的迫害,其实他们也没有过多的需要可怜的地方。
崇祯帝遗诏中称“文臣皆可杀”,可见他对文臣集团的失望程度。党派林立,互相倾轧,没有了文人的骨气和抱负,凡事均以党派利益为出发点时,党同伐异。没了国家,没了准则,也没了底线。内部分裂吸干明朝最后的一滴精血,明朝这个垂暮的“老人”无奈,却也无能为力。就比如国外的自由,有人认为他们的空气是新鲜的,然而如果党派的代表,没有对错,没有了准则,没有了底线,这个后果会造成什么呢?欺骗换来了“正义”,但是这是对的吗?
结束语
明朝灭亡的最大原因不是吴三桂,是李自成灭亡了明朝的躯体,吴三桂仅仅是明朝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只是这根稻草有个自己的思想,在利害之间做了一个选择。清军的入关,是明朝的收尸人,让明朝这个“老人”入土为安。
而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也并不是崇祯时期出现的,军屯制度的损坏,断掉了明朝的血管,自此疾病也就伴随着他的后半生。宦官集团的“人才辈出”,彻底削弱了文官的行政能力。而文官的积怨,发展成为了报团取暖,发展成为了帝国的蛀虫,失去了以国家为重,以天下为重的思想,从根本上腐蚀掉了国家的栋梁。明朝这个大厦,成为了一个战场,没有人在意这个战场的损坏程度,在意的仅仅是输赢。
从外表看,明朝还是如此的强大,然而待风雨到来的时候,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明朝的灭亡,崇祯帝没有想到,明朝的权贵大臣们没有想到。作为敌人的李自成更没有想到,不然他不会如此仓促,面对胜利连一点准备都没有。而作为清朝更是没有想到,天下竟然来的如此简单,来的珍贵,所以格外珍惜!
ENT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小蜗窥文史 ,欢迎评论。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