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白起创造奇迹歼灭赵军的是哪一次战役?这次战役就是决定赵国日后命运的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的“长平之战”,此次战役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并占领长平,之后就发生了后世皆知的白起坑杀45万赵军的事情,也最终因为这件事白起就被后人称为“杀神”。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的决定性战役,战争中的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赵王怕再拖下去赵国将被彻底拖垮,遂弃用偏于防守的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而赵括也遵照赵王的命令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也就此暗地将统帅更换成了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进而赵括中计导致赵国军队全军覆没,并最终导致赵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无力抵挡秦国的进攻,秦国加速了统一六国的进程。
再介绍长平之战的两个关键人物廉颇和白起到底何许人也?
首先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也是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赵王封他为上卿。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九年后,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相,封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与楚国。奔魏时居于大梁,而后老死于楚地,葬于寿春。
白起是秦国名将,兵家代表人物,他是继孙武、吴起之后之后中国的又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中排名第一的名将,白起善于用兵,与来自楚国的秦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曾在伊阙之战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功勋赫赫。白起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馀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可惜的是白起在晚年被秦昭襄王赐剑命其自刎。
图片加载失败,请点击重新加载
可以说长平之战的转折点就是赵军统帅廉颇被替换,替换的统帅赵括一改廉颇固守的防御政策,采取主动进攻秦军的策略,所以最后才造成赵军被全军覆没。那么这时候肯定就有人问“如果廉颇没有被替换,他依然在统领着赵军,那么白起还能创造奇迹歼灭赵军吗”。其实这个问题很难让人回答,毕竟事情已经发生了,谁都有无法知道假设性的问题,不过这里我稍微的以我自己的见解假设下,其实就算廉颇还在长平,还统领着赵军,赵国也不可能打败秦国,赵国必败,我个人的理由如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廉颇与白起在长平之战发生之前,他们并没有发生其他的对决,也就是说在战争胜率上我们无法知道到底两个人的到底谁获胜的机会要大,只能说廉颇擅长防守,白起擅长进攻,在长平之战廉颇率领的赵军是防守方,白起率领的秦军事攻击方,现实中我们的印象是攻击方的部队损失要多于防守方的部队,但是我们要知道秦军最厉害的就是秦弩,秦军的秦弩是六国最强大的存在,它最远甚至可以射到900米,所以很明显这个优势弥补了秦军是进攻方的缺陷,还有不要忘记廉颇率领的赵军是善于野战的精锐,而不是善于防守的精锐,你让一支只知道进攻的军队去防守,可想而知后果会怎样?再者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的兵力都相差不大,而且两国的士兵全部都是秦赵两国的精锐,所以个人觉得廉颇虽然能在前期保持不败,但是绝对撑不到后期,赵军必败。
再者历来的战争,对战双方最终获胜的都是靠优于敌方的士兵质量、粮草供给和统帅的智慧,在长平之战中,如果在廉颇还在的情况,秦赵两国的士兵质量和在统帅上都是相差无几的,但是在粮草供给上,秦国却比赵国的优势要大得多,实际上,廉颇在长平之战的前期就准备以以逸待劳的方式首先挫杀秦军的锐势。
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秦国居然召集百万青壮,疏通渠道,让秦国可以直接从水路运粮,其运粮甚至比赵国更快,更畅通,而赵国却恰恰相反,赵国开始并没想到变成持久战,开战不久就粮草匮乏,廉颇拖了两个月,但农事在即,一直僵持会导致赵国陷入无粮可食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廉颇让本来善于野战的赵军只用来防守,被秦军借助这个机会顺利绕到后方包抄赵国的后路,并不断骚扰赵国的粮道,让赵国雪上加霜,完全失去了主动权,也就是说在后勤上赵国完全处于下风,所以即使廉颇能一直守着,但是最终也会陷入无粮可用的地步,到最后也只能被秦国打败。
所以根据以上的事实,我得出的结论就是无论长平之战是谁统帅都必败无疑,即使是廉颇还在统帅赵军也是必败,但是让廉颇继续统帅赵军的唯一好处就是,赵国不会像赵括统帅的那样被秦军全军覆没,赵国可能会因为廉颇的存在至少能保留近40万的精锐,而有这40万精锐的存在,赵国也就不会被秦军那么快的消灭,至少也还能保持百年
的国运,甚至还有机会与其他五国一起灭亡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