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作为亡国之君,让人唏嘘不止。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历代帝王中,爱艺术的皇帝一大堆,比如唐太宗、李后主、乾隆,但真正称得上艺术家的恐怕只有一个,那就是宋徽宗。徽宗在政治上昏庸无能,毫无建树,在艺术上却造诣颇深,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丹青造诣堪称登峰造极,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文学、书画等艺术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宋朝的绘画艺术独步中国各个朝代,这与宋徽宗的亲历亲为,亲自进行制度设计,对画家的亲切关怀指导,对宫廷画院进行改革,设置考试制度有直接关系。本文重点介绍宋微宗在美术绘画方面的突出历史贡献。
赵佶在文学艺术方面的贡献,不仅表现于自己具有卓绝的艺术天才,创作出大量传世的诗书画杰作;而且,由于他非常重视文艺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凭借其特殊地位和卓越才能,成功地改善、 强化了北宋画院制度,积极培养艺术人材,为繁荣北宋末年以至后世的艺术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历代都有一些帝王喜爱鉴藏书画,有的还参与创作,但像宋徽宗那样,以全副身心投入到书画事业中去,并能把个人的爱好广泛而深入地推广到全社会的文化生活中去,使之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却是独一无二的。
这方面的建树,突出表现在他对宫廷画院的改革与建设上。宋徽宗登基后,继承前代西蜀和南唐的传统,在宫廷中建立了翰林书画院,组织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直接为宫廷服务。作为画院的直接的组织领导者,宋徽宗按照自己的艺术旨趣和鉴赏标准,实施了一系列颇具创造性的革新措施,为它订立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在画学、考试、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改革。
宋徽宗改画院征召体制为考试录取,正式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像选高级官员一样,开科取士。这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改革。前朝帝王仅仅是将画院看作一种服役机构,徽宗则从长远建设出 发,从人材培养、艺术发展的高度去建设画院。他采取了“旧人旧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区别对待方针,除前代留下的已在院内供职的知名画家外,其余全部通过考试录取。由于徽宗本人深谙绘画艺术,他所招纳的人才自然也是高标准的。在国子监增设画学,共设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评画标准。据《宋史》记载,当时四方考生源源而来,盛况空前。丝毫不下于今天的美术院校联考,有幸中选者为百里挑一。
考试时,宋徽宗亲自监考,有时亲自出题。他取古人诗句为题,令考生作画,用以测试学生对于诗画结合,诗情画意的理解能力。要求作画者能够先读懂直至深悟诗句的境界,然后再把它化为可视的画面,考题如“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深山藏古寺”、“竹锁桥边卖酒家”等等。在试绘“踏花归去马蹄香”诗意时,许多人只是着意于描写归马落花,就题作题;有一位聪明的画家,却只画几只蝴蝶,在马蹄后面飞逐,便巧妙地暗出抽象的花香。宋微宗亲自点评这个画作意境好。对于“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的考题,许多人都是画一个空船,或者船头立着一只水鸟,以表示船上无人。但取得第一名的,却画了一个舟子在船尾酣然睡去,身边放置一根笛子,说明并非无人,只是无人渡”而已,这样,就更加切题,而且意境深远。如,画“深山藏古寺”一题,立意原在“藏”字上,不须费气力去写丛林、古刹,只要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就足以凸显画题了。要作好这种富有意境和情趣的试题,应试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富于独创精神,否则难以夺魁、入选,正如《萤窗丛谈》所说的:“夫以画学取人,取其意思超拔者为上”。所谓“超拔”就是创意新颖,不蹈袭前人;观察能力、思想感情、技巧修养都须有过人之处。上述绘画的技巧和意境,宋徽宗通常在成绩出来后,结合题目,对考生当面进行点评。
因为赵佶本人诗书画兼,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所以,他有时亲自去画院给考生讲课,他在教学中也并非单纯地传授艺术技法,而是全面讲授文化基础知识,课程中包括《说文》、《尔雅》、《释名》等学术研究,赵佶特别重视对于青年画家的培养,他看到画院学生王希孟很有天才,便亲自教授他笔法,使之迅速成长,终于创作出了《千里江山图》这样优秀的鸿篇巨制,殊不知,在这幅名画当中,有宋微宗的指导之功。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亲自检查指导,要求师法自然,把握对象的“情态形色”,符合物理,不倚傍前人。
龙德宫建成后,赵佶亲自前往验收壁画,看到有一枝月季花,画出了春天中午的形态,他表示满意,立即赐予作画的青年画家 “服绯”。他告诉大家,月季开花“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对于“动植之物”,必须细致观察,以求“曲尽其性”。还有一次,他要一位画家画孔雀开屏,画了几次他都不满意,原因是,孔雀开屏升高时一定先要举左脚,而画家却都画成抬右脚了。赵佶不仅重视写生,还讲究物理法度。他曾画过鹤的二十种不同姿态。在这些方面,影响了当时画院以至整个时代的院画风格。
书画院中的学生身份各有等差,一般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级。对学品兼优者依次晋升。画家被录取之后,根据其文化修养和出身的不同,分为“士流”(大夫出身的)与“杂流”(从民间工匠选入的),“别其斋以居之”。“士流”可以转作其他的行政官员,而“杂流”不行。同时,按照成绩的高下,对每个学员分别授以不同的职称,其名目有画学生、供奉、祗候、待诏、艺学、画学正等。经过每月的“私试”和每年的“公试”,随时进行遴选、拔升。
宋朝以前,宫廷画家的地位、待遇都是非常低的,即使是后来办了画院,情况有所改善,较之其他文化部门仍然差很大一截。这和前代帝王把那些画家只看成服务工具,“俳优蓄之”有直接关系。到了宋徽宗手下,他们被作为艺术人才、创作力量来看待,这就有天壤之别了。政和、宣和年间,赵佶取消旧制,特意恩准书画两院的人员和其他文官一样,不但可以服绯紫,而且能够佩戴鱼袋(一种代表身份等级的金质或银质的鱼形装饰);有的画家还授予官衔。在朝廷序班上,画院为首,书院次之,而后才是琴院、棋院、百工等。领取薪棒,画、书两院称为“俸直”,其他诸院叫做“食钱”。由于待遇优厚,一般画家都把能够进入画院引为荣幸。
在皇帝的亲切关怀和不懈努力下,当时画院与画学在培养人才方面,已经具备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体制,对于以后的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教学、画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说是画院,其实与后世常见的那种单一的、松散的画家组合不同,而是一所由皇帝亲自领导、亲自执教,完全按照其旨意办学的名副其实的高等艺术学校。其办学成就是巨大的,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可比。
一是培养了大批优秀画家,如:王希孟、张希颜、费道宁、戴琬、王道亨、韩若拙、赵宣、富燮、刘益、黄宗道、田逸民、赵廉、和成忠、马贲、孟应之、宣亨、卢章、张戬、刘坚、李希成等人,都是宣和画院的名家。即如南渡后的代表性画家李唐、刘宗古、李端、李迪、苏汉臣、朱锐等,也都是宣和年间的画院待诏。
二是由于画院采用了考试制度,不少来自民间的优秀画家,被录入画院,故而很多具有民间风格的作品,也在画院中出现,使民间风格在画院中占有相当地位。
三是由于画院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诗、书方面修养,从而开拓了绘画的新境地,使文人画日益繁荣,画院体制更加完备。
四是在推进书画鉴藏和金石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优异成绩。赵佶对于艺术珍品酷爱到极点,即位不久,即派心腹宦官去全国各地搜罗古器物和书画名迹。《画继》记载:
宣和殿御阁有展子虔《四载图》,最为高品,上每爱玩,或终日不舍,但恨止有三图,其水行一图,待补遗耳。一日中使至洛,忽闻洛中故家有之,亟告留守求观,既见,则愕曰:“御阁正欠此一图”。登时进入。
在徽宗皇帝的刻意搜求下,秘府收藏之富百倍于先朝。同时,他还组织画院画家临摹了许多内府收藏的名迹,为保存与赓续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作出了颇多贡献。流传至今的传统绘画作品 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宋代的摹作才为后世所知闻的。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宣和博古图》、《宣和书谱》、《宣和画谱》的编著。 这些具有画史与画学理论研究丰富内涵的著作,对于后世美术事业的发展,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北宋末年亲王、宗室、贵族、官宦学画之风蔚然兴起,并出现了赵伯驹、赵伯骕那样的皇族名家。加之宋徽宗经常举办观赏御府所藏图画及临摹古画活动,使朝臣、贵胄眼界大开,逐渐提高了艺术修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宋之交文化艺术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