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萧衍一生传奇,是南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
萧梁政权的开创者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名练儿,父亲萧顺之是萧齐的重臣,与萧齐皇室同宗,萧衍是齐武帝萧赜的族弟,齐高帝萧道成与萧衍从辈分上看是叔侄的关系,萧衍同他的父亲与萧齐皇族一样,同为侨居南兰陵之素族,丹阳也是他们的故乡。
公元501年3月,萧宝融在江陵即皇帝位,任命萧衍为尚书左仆射、都督征讨诸军事。萧行从襄阳出兵,直取汉口,在加湖(今湖北黄陂东南)一战中,他大败萧宝卷的征讨军,进逼江州,江州刺史陈伯之迎降,萧術遂乘胜东下。不久荆州的军政大权全落在萧行手中。乘萧齐内乱,他率大军攻入建康,杀萧宝卷。公元502年4月,萧衍下令谋臣沈约、范云和夏侯祥迫使和帝禅位,萧衍在建康南郊称帝,改国号为梁,当上了梁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梁武帝。梁武帝在位48年,终年86岁,是南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
梁武帝是一个信仰佛教的皇帝。他曾于公元504年发敕宣布:“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正道,其余九十五种皆是外”他在建康大造佛寺,增加到五百道。联合外道以事如来多,最大的同泰寺,也是他造的。梁时全国的寺院有近三千所。他早晚到寺礼拜,还四次舍身当和尚,不做皇帝了,每次舍身都由朝廷大臣赎出来。晚年每天只吃一顿饭。
梁武帝是一个“骨肉相爱”的皇帝。梁武帝上台后,为了消除宗室内部的矛盾,改变宋、齐两代骨肉相残的局面,废除了典签制度,给各位王侯以实际权力,对诸王采取宽容迁就政策。他一反齐朝萧氏家族互相残杀的常态,对自己的兄弟子侄,实行“骨肉相爱”,宽到了违法亦不追究的地步。
如他的六弟萧宏,搜刮财物价值3亿以上,有人向他报告,他看后不仅不予处罚,还赞美说:“阿六,你真会处理生活。”他的儿子萧综临阵投敌萧行只是将其子在萧氏家谱上除了名。但不久,这个儿子还是被饶恕了。死后,梁武帝还把这个儿子埋在祖坟旁边。这种骨肉恩爱为以后更为丑恶的骨肉残系埋下了祸根。
梁武帝是一位具有统治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能起兵灭齐建梁、并在位48年之久,没有一定的统治オ能是难以成功的。他当皇帝初,看到了东晋王朝、宋王朝、齐王朝首尾分别只比一个短,他便设法巩有104年、60年、24年,统治的年代固自己的政权,即位初他励精图治、“勤于政务,孜孜不倦”。他为了赢得封建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既用素族寒人典掌机要又恢复百家士族的权利,企图在土庶相互牵制中现固自己的地位和维持梁朝的长治久安。
这种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他勤于政事,冬天五更起床,批阅奏章、案卷,手冻裂了,也不停笔。他提倡节俭,坚持用素餐,穿的是布衣,挂的是黑色幔帐顶帽子戴三年,一床被子盖两年。但他到了晚年因为年老体弱,喜欢“报喜不报忧”,且寒门与士族间的矛盾加剧等原因,导致了“侯景之乱”。公元549年3月侯景攻破建康,将梁武帝软禁并活活饿死。
梁武帝是一位长于文学的皇帝。他称帝前就与沈约、谢朓、任眆等齐名,与萧子良等名士同称“竟陵八友”。称帝后为了安抚人心,讲求文治,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文心雕龙》、《昭明文选》《诗品》等就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萧衍自己也写了《毛诗答问》《春秋答问》、《尚书大义》等文章,影响很大。
梁武帝是一位重视书学的皇帝。经余康宁先生研究,萧衍在书学上的贡献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正本清源,发扬传统,倡导书艺。梁朝政权建立以后,继承魏晋崇尚书法遗风,大力倡导书学。梁武帝首先从正本清源着手,号召人们学习将要被遗忘了的魏晋朝代的著名书法家钟縣、王羲之书法,纠正当时人们学书“爱附近习”的风气,达到返朴归真。
他从内府收藏的王羲之真迹中拣出一个字,每字一纸,打散之后交散骑侍郎周兴嗣编成韵语以资推广。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王羲之书千字文》。又将它摹成拓本,因而他是我国书法集字帖的首创者。他在反复研究钟繇书法之后,写出了重要论文《观钟繇书法十二意》,总结出钟繇用笔、结字、变化、救应等12个特点,引起了人们对钟繇书法的重视。
梁武帝与“山中宰相”陶弘景私交甚厚,陶弘景也是一位造请很深的书法家,因此梁武帝经常和他切磋书艺。陶弘景曾向梁武帝索要钟、王书迹,本来只要几卷,不料梁武帝一次就给他送去270卷,使他“惋讶无已”,可见梁武帝为了倡导书艺,是不惜代价的。梁武帝不但提倡书艺,他自己也爱好书法、善写草书、楷书和虫篆。《淳化阁帖》、《大观帖》、《戏鸿掌帖》等丛帖都收有他的草书《脚气帖》和楷书《众军帖》,《三希堂法帖》也收有他的草书一帖。
第二,收藏历代书画,认真考证鉴别。梁武帝广泛收集天下遗墨,命侍中朱异、秘书郎徐僧权将收藏的周、秦、汉、魏晋书画整理装裱,凡78帙,767卷,以及各类图书14万卷,用珊瑚轴,织成带,金题玉躞,藏于内府,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免遭散失。
对于后世来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这些书迹都经过梁武帝亲自鉴定,再由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满塞等人押署。鉴定历代书画,不但需要高超的鉴赏水平和文化素养,还要有严肃认真的鉴定态度。如王羲之手书的《乐毅论》,当时已被尊为“秘宝”,经梁武帝鉴赏后认为:“逸少(王義之字)无甚板细书,《乐毅论》乃微粗修,恐非真迹”。他又将这个意见告诉陶弘景,请他作进一步鉴定,陶弘景仔细观摩后也“疑是模本”。
后来,经过考证,王羲之的《乐毅论》是直接定在石上书丹,并未写在纸上,而传世的写本为后人所,证实了他们鉴定的可靠性。他与陶弘景在研究王羲之书法时,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即王羲之不仕之后,一般不再作书,多由人代笔,而这个代书人是谁?他们没有轻易作出结论。这个发现也得到了后人的肯定。自隋唐以来,凡有梁朝内府押署的书迹,至今无人提出过异议,由此可见,梁武帝是历史上最权威的书画鉴赏家之一。
第三,提倡书学理论研究,提高书法艺术水平。从汉末至魏晋,书法创作已成为一独立的艺术,并产生了一批著名书法家。但对书法和书法家的分析,则显简略和抽象。针对这种情况,梁武帝提倡书学理论研究,亲自撰写书法评论文章,除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外,又把从汉末至梁34位书法家的作品逐一加以评论,写出了《古今书人优劣评》(又名《书评》)。
他在书中喻钟繇的书法如“云鹤游天,群鸥戏海”,对王羲之书法评为“龙跳天门,虎卧风阙”,这些评论,成为千古定论。又如他对萧子云的书法赞为“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轲背剑,壮士弯弓,雄人射虎,心胸猛烈,锋刃难挡”。评王僧虔书法“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骨气”。对羊欣书法的评语:“奴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拟真”。
这些评语言简意赅,比喻生动,为后世所称道。他还在《芸陶隐居论书》中谈到作书技法时说:“运笔斜则无芒角,执手宽则书缓弱,点撤短则法臃肿;拘则乏势,放则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它既是书法创作经验的总结,又是一篇极有用的书学教材。他的书学理论著作还有《草书状》、《论书》等,后人辑有《梁武帝集》。在他的推动下,不少人潜心书学理论,提高了书艺水平。
南朝受魏晋禁碑余威的影响,碑刻不多,到了梁,已逐渐增多,且所有碑刻书写水平极高。丹阳城东三城巷梁文帝萧顺之(梁武帝父)的建陵,有神道石额一对一,一正书,一反书,文曰“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个大字,隶书而含篆意,笔法凝重,古朴浑厚,气势磅礴,决非一般手笔,书者失考。镇江焦山的《瘗鹤铭》,自宋朝以来,书家赞誉不绝,有“大字无过《瘗鹤铭》”、“大字之祖”之称。
宋朝书家曹士冕认为其“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历代临写《瘗鹤铭》者不乏其人,能够得其气势神韵的,有唐颜真卿和宋黄庭坚,颜真卿的《八关斋会报德记》,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全从此铭脱出。贝义渊所书的《始兴忠武王萧澹碑》被康有为奉为“峻美严整之宗”,“极品”中之“上品”,评其笔法“如长枪大戟,实启率更(欧阳询)”。
认为此碑乃欧派之源清朝莫友芝亦认为此碑“上承钟、王遗风、下开欧、褚(遂良)门户”,由此可见梁朝书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一句,如果没有梁武帝全力提倡钟、王,可能唐朝以后就不知道有钟繇、王羲之,更不会出现全面鼎盛的唐朝书法。
梁武帝还是一位主张改革的皇帝。如祖冲之完成《大明历》后,曾上书刘宋孝武帝,希望尽快推行新法。祖冲之的这建议受到了孝武帝宠臣戴法兴的反对,《大明历》未能及时施行。后来巢尚之劝动孝武帝同意于大明九年改行新历,但大明八年(464)孝武帝死了,原议被废。后又经过多次曲折均未成功。直至梁天监九年(510)正月,在祖冲之儿子的推荐后,梁武帝感到《大明历》的确是一部新历法,下令“用祖冲之所造《甲子元历》颁朔”,那时不仅祖冲之早已去世10年,而且时隔一个朝代。
大同十年(544),梁武帝又“制诏更造新历”,因“候景之乱”未能施用。“陈氏因梁,亦用祖冲之历,更无所创改”(《隋书律历志中》)。祖冲之的历法实际上前后共用了80年之久。没有梁武帝的诏令,《大明历》就要推迟施行,亦有可能使用期没有80年。梁武帝主张改革的精神功不可没。
萧衍死后,葬于丹阳,由侯景暂立蕭衍的第三子萧纲(503-51)即皇帝位,在位2年,史称简文帝。萧纲被废后,豫章王萧栋即位3个月被废。之后武陵王萧纪即位。公元55年11月萧的第七子萧绎(508-554)即皇帝位,在位3年,史称梁元帝。
公元555年5月,梁武帝的侄子贞阳侯萧渊明即位,在位4个月。萧渊明退位后,梁元帝的第九个儿子萧方智即位在位3年,于公元557年禅位于陈,史称梁敬帝。萧梁王朝自萧衍至萧方智,共历四帝,凡55年。另外萧绎的侄子萧詧于江陵建立了被称为后梁的政权,共历3帝(萧詧、萧岿、萧琮),33年(555-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