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位皇帝很奇葩,不爱皇袍爱僧袍。

禁飨腥荤食素餐,舍身寺院怠朝政。

他即是一位明君,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被誉为“和尚皇帝” 。他就是南梁开国皇帝萧衍。

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马上皇帝,亲自打下了江山,又自掘坟墓,连同自己一起埋葬。真是可歌可泣!

一、功绩

南朝(420——589)一百六十九的历史,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萧衍是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竟然长达48年。时局动荡的南朝,朝代更迭频繁,皇帝更是平均六七年换一个。萧衍的统治占了梁朝大半个历史。

萧衍是历史上寿命最长的帝王之一,活了86岁,直追乾隆。上帝给了他足够长的时间,让他处理人间万事。佛祖大慈大悲,给他漫长的生命去研究佛法,普度众生。

梁武帝也算是一代明君。在他建立梁朝初期,政绩显著。

  • 勤于政事。他吸取齐朝灭亡的教训,励精图治。他非常勤奋,不分春秋秋冬,五更天起床,批阅公文奏章。
  • 悉心纳谏。他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一个是谤木函,普通百姓可以建言献策。一个是肺石函,国家功臣没有赏赐提拔可以觐见或者有才之人可以自荐。
  • 倡导节俭。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两年”。春秋时期的晏子也是一狐裘三十年。梁武帝生活简朴,吃饭也是蔬菜豆类,每天吃一顿饭,忙时只喝点粥充饥。晚年信佛之后,在全国倡导素食主义。
  • 选贤任能。提倡清正廉洁,经常召见地方官员,训导他们为官之道,廉洁自律,提拔有能力的官员承担更大责任。
  • 重视儒学。梁武帝从小接受到正统的儒学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成为皇帝之后,还是手不释卷,他亲自编写了《春秋问答》,给朝臣树立了读书学习的新风尚。李延寿说“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茲。”可见当时文化繁荣。
  • 多才多艺。他琴棋书画,天文阴阳占卜等都精通。文学成就非凡,他也是“金陵八友”之一。他的史学造诣深厚,亲自编纂了六百卷《通史》,他曾对大臣说“我造《通史》,此书若成,众史可废”,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二、过失

  • 笃信佛教。对于这点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

首先,信仰自由,他信奉佛教没有错。他写了几百卷的佛学著作,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与佛家的因果报应揉和起来,提出“三教同源”的理论。

其次,由于过度沉迷佛法,没有精力处理国事了。他曾四次脱下皇袍,换上僧袍,舍身出家。群臣们花几亿钱把他赎回来。

第三,大兴寺庙。正如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当时的寺庙比这个数字还要多,造成国库亏空,民力疲弊。

信仰佛教没有错,但是弃江山社稷而不顾,一心沉湎法事,荒废正事,这是不可取的。

  • 偏私不公

萧衍对大臣非常苛刻,对亲人宗族又宽容纵使,这也引起朝臣不满。

萧衍六弟萧宏窝藏杀人凶手时,他没有惩罚,反而加封官职,一味地纵容。于是这位老弟更加狂妄,竟然与自己的侄女私通,两人密谋刺杀皇帝篡夺皇位,结果事情败露,萧衍的女儿无颜自尽,萧宏也没有得到惩罚。真是位“菩萨皇帝”。

  • 引狼入室。

公元547年二月,侯景从东魏来降,还带来了河南十三州归顺梁。面对野心勃勃朝秦暮楚的侯景,大臣们一致反对,但梁武帝一意孤行,收留了这个祸患,封他为河南王。

侯景羽翼丰满,利用朝臣内部矛盾发动叛乱,史称“侯景之乱”。台城攻陷时,百姓士兵有几十万人,后来不足四千人,可谓横尸遍野。庾信的诗写道“山崩川竭,冰碎瓦裂,大盗潜移,长离永灭。”

八十六岁高龄的萧衍被囚于台城,老病缠身的他,口渴想要点蜂蜜水也没人给,悲愤而死。

当年叱咤风云的大英雄,走到生命的最后却是如此恓惶,在孤独、悲凉、愤怒中结束了一生。

乱世出英雄,英雄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南梁(502年-557年),#三国并立#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由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因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国号为梁。因皇室姓萧,又称萧梁。

梁武帝在南朝各帝中,算得上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称帝之前,在基层政权机构干过一些年,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对齐末的腐朽统治耳闻目睹。故即位后,所实行的政策大都对梁的政治的安定,经济的复苏发展有益。

南朝梁后期国政败坏,导致侯景之乱,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年八十六。随后南梁皇室为争帝位又纷纷招引北齐和西魏为援,使这两朝趁虚攻夺了南梁大片土地,南朝实力大为削弱,奠定了南弱北强的局势。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帝自立,改国号陈。

功:

1.政治上,对放任宗室隐匿犯罪、搜刮民财、贪污受贿;对世家大族经济支持、地位尊崇;对寒族放权简用,训导清廉,在四十年间江南再无大的战乱,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2.文化上,尊崇佛教,劝人向善,自己还常常讲解佛经,于是萧衍除了皇帝外,也多了一层精神领袖的身份。南北朝时期,无论南朝还是北朝均崇尚佛法,于是很多人认为南梁才是天下正统。

3.军事上,萧衍趁北魏镇压北方叛乱和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派三路大军北伐,其中荆州的中路军竟然攻占了洛阳,自淮河出发的东路均基本收复了今天的山东地区,自蜀中出发的西路军因为山川险阻没有取得巨大成果,梁武帝基本上把南梁的国境线推进到了黄河流域。

过:

1.身为皇帝、出家为僧。

2.引狼入室、侯景之乱。


3

东汉末年以来,政权更迭大部分是通过篡位,帝位的继承也很少有合法性,君臣父子之间的礼数被破坏,儒家的忠孝节义观念沦丧,宗室混乱。

建立新朝

南齐皇帝萧宝卷继位后,诛杀功臣,其中就有萧衍的哥哥,因此南齐政权内部人心惶惶,动荡不安,萧衍也感到了阵阵杀气。同时襄阳的地理位置是兵家必争之地,萧宝卷早就想让自己的亲信取代萧衍,萧衍不想坐以待毙,又不想挑起事端,只好以静制动。终于建康的南齐萧宝卷开始突袭雍州,这时萧衍把沉入湖底的木头打捞上来,召集安排好的工匠,打造成战船,组织部队,一举攻下建康。公元502年,南齐皇帝萧宝融禅让给萧衍,改国号为梁。

弘扬佛教 安抚民心

梁武帝登基初期,国家处于混乱状态,纲常伦理已经丧失,老百姓逐渐向佛教靠拢。东晋的崇佛风气兴盛,北方佛教已经发展到极盛时期,为了防止老百姓向北方迁移,梁武帝大肆发展佛教,兴建了许多寺庙。继位后第三年四月初八,在释迦牟尼诞辰日颁布诏令,在未来世中出家成佛,号召文武百官信封佛教定佛教为国教,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弘扬儒家文化做铺垫。梁武帝还规范了佛教礼仪,编撰了《在家受菩萨戒》。儒家礼仪规范人的社会行为,菩萨戒规范的是人的心灵。在现在汉地僧人的伙食中看不到荤腥,也是源自梁武帝。历时7年,菩萨戒完成,四月初八,释迦摩尼诞辰日,梁武帝亲授菩萨戒,法名冠达,并且大赦天下,于是梁武帝又有了另一个称号皇帝菩萨。

纲常礼教 教化民众

梁武帝后来建了招收寒门子弟的五经馆,只要考试及格就能做官,随后儒家学院在全国各地开花,接着下诏建立国子学,让皇太子、宗室、王侯学习儒家经典。东汉末年,礼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关系逐渐强化,礼制被重新归类,一种新的五礼体系正在酝酿和走向成熟。梁武帝组织了一批人重新整理了儒家礼仪,编纂了《五礼制度》。

沉迷佛教 悲惨落幕

等到国家安定后,梁武帝逐渐投身艺术,晚年后沉迷佛教,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曾经四次投身同泰寺,被官员们拉回来做皇帝,最后一次出家已经80多岁了。终于国家出现了问题,侯景在六镇起义时投奔了尔朱荣,后来尔朱荣死后跟随高欢,管理河南地区,和宇文泰对峙,等到高欢临死前对儿子交代了对付侯景的预案,在高欢儿子高洋和宇文泰的对峙下,侯景逃到南方梁国,梁武帝接纳了侯景的投诚。梁武帝听说侯景招兵买马,更加提高警惕,后来北齐来使者联合南梁消灭侯景。公元548年侯景起兵,直逼南京,几次血战后攻破南京,最后梁武帝被活活饿死在文德殿。

4

我是小九,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首先,我不是大神??!不过罗列一下梁武帝的功过,我却想试试看!(篇幅可能有些长,请大家耐心观看)

在中国历史南北朝时期,当时的梁武帝是南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也是一个励精图治,颇有功德的帝王!下面????我详细介绍

梁武帝(即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南朝诸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南齐时,萧衍累官雍州刺史,颇受齐明帝宠待。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在统治初期,萧衍改革前朝积弊,但是对门阀贵族却采取放任其发展的态度。在位晚期时,开始怠于政事,又沉溺佛教。548年,“侯景之乱”爆发,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凭着先天的家族背景,萧衍刚做官时是在卫将军王俭手下。(也算是从基层一步步走开)果然,王俭见萧衍很有才华,言谈举止也很出众,于是就提拔他做了户曹属官。因为他办事果断机敏,和同事以及上司关系融洽,不久又提升为随王萧子隆的参军。这也为他以后建立梁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先来说一下梁武帝对待政务的态度

萧衍称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春夏秋冬,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他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也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他的政令实行起来以后,梁朝的统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接着说一些文学上的成就

1、经史

在学术上,萧衍以经学、史学的研究为卓著。在经学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可惜大都没有流传下来。

萧衍又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学,著有《涅萃》、《大品》、《净名》、《三慧》等数百卷佛学著作。对道教学说,他也颇有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把儒家的“礼”、道家的“无”和佛教的涅槃、“因果报应”揉合在一起,创立了“三教同源说”,在中国古代佛教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诗文

萧衍的诗赋文才,也有过人之处。由于萧衍雅好诗文,大臣们纷纷效仿,甚至连赳赳武夫也能偶尔吟出几句好诗来。在萧衍的影响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东晋以来最繁荣的阶段。《南史》作者李延寿评价说:“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这句话颇能反映当时的实际。

3、音乐

萧衍重视礼乐。他素善钟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气。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应。每律各配编钟、编磬,丰富了我国传统器乐的表现能力。

4、绘画书法

萧衍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帝王,而在此之前王羲之的声名往往被其子王献之所掩。也因为他的推崇,从那时的梁朝起,兴起了第一波学习“大王”书法的风潮。同时萧衍还留下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书法理论著作,都是历代书法理论典籍中的精品。

说完了功,接着我们说一下过!(人无完人,孰能无过)

1:猜疑心重

和封建社会很多的皇帝一样,萧衍也是猜疑心重,忌惮开国元勋。在功臣当中,应该是范云和沈约的功劳最大,谋划、辅佐他登上了皇帝宝座。但萧衍并没有重用他们。

2:徇私护短

萧衍对功臣吝啬,但是对于自己的皇室亲属却是另外照顾,照顾得有些徇私护短。但他的照顾没有给他带来好处,反而让他备受刺激,这是他以后当和尚的主要原因。关于他的徇私护短,有两个典型:一个是他的六弟萧宏,一个是他的次子萧综。

3:笃信佛教

萧衍晚年笃信佛法,纵容邪恶,萧衍不仅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乱建佛寺,不听劝谏,导致后期的政绩下降。

4:候景之乱

明知候景此人反复无常,巧言善辩!还是接受了他的归顺!后候景以诛杀朝中弄权为由,发动叛乱

以上就是小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有错误之处,还望指教!谢谢

5

梁武帝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常州市人,南朝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南齐中兴二年齐和帝被迫禅让给萧衍,建立南梁。他的功绩有如下几点:1、梁武帝统治前期,励精图治,使南朝社会推到那个时代的高峰。他尊崇佛教劝人为善,有时自己亲自讲解佛经,所以他也是当时的精神领袖,大建寺庙,所以唐朝杜牧有诗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些寺庙本身承载着救济穷苦的义务,所以也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2、政治上,对待宗室尤其照顾,也爱民如子,使当时近四十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3、文化上,梁武帝重视教育,在朝廷内部设立国子学和太学,同时也非常重视寒门子弟的教育,兴办了五馆,并且选派朝廷中对于儒家经典十分精通的明山宾,严植等人担任五经博士。他也加快了“儒释道”三者的融合。同时,梁武帝也是一个十分爱好创作的文学家和诗人。同时他也是一名出色的

书法家。但是人非圣贤,梁武帝的过失也是非常多的:1、佞佛。梁武帝时期,他以佛教为“国教”,建立寺庙有三千多座,僧尼近百万之众,甚至他自己曾四次上演“皇帝出家”的好戏,2、纵恶。梁武帝时期,对宗室非常宽松,对自己的宗室犯罪不惩罚,导致朝廷腐败,比如临川王贪污和放高利贷,从民间搜刮上亿的钱财,梁武帝不但不打击,还夸奖“小六子,很会过日子啊”!3、诱发“侯景之乱”,梁武帝到了晚年,简直变了一个人似的,喜欢拍马奉承,只喜欢听好话,不接受批评,所以有一大批忠臣善良之人被他所杀。当时东魏大将侯景因为内部矛盾起兵造反,妄图割据河南,梁武帝为了拉拢西魏和南梁支持自己,竟然对东魏宣战,封侯景为大将军、河南王,还派人运粮接济侯景。后来侯景竟然造反了,梁武帝被侯景活活饿死,侯景还纵容士兵烧杀抢掠,甚至将百姓当作奴隶进行贩卖,富庶的鱼米之乡成了断垣残壁。

6

梁武帝萧衍是南朝梁的开国皇帝,他活了86岁,是仅次于乾隆的中国史上第二长寿皇帝。如果梁武帝“嗖”地一声穿越到现代,那他的头衔就太多了:知名音乐人、画家、诗人、作家、围棋国手、调音师、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佛学专家、新儒家代表人物、国学大师、军方一把手、政府一把手、外交家、道教研究博士生导师等等。

梁武帝崇信佛教,毫不脸红地称自己为“皇帝菩萨”,引起了佛教界专业人士达摩老祖的无情鄙视。寻常的言语行动已无法表达他对佛的爱,于是,他毅然舍身同泰寺,出家当了和尚。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可吓坏了他手底下那帮大臣,他们纷纷上表,哭着喊着要拉他回来。梁武帝却像撒泼耍赖的孩子一样,不给几块糖果绝不回家,大臣们只得从国库里拿出一个亿把他从佛那儿赎了回来。

吃完了糖果的孩子又开始哭闹,不久,梁武帝又跑到同泰寺出家,相同的剧情再演一遍,就这么一遍一遍又一遍,四遍之后,武帝终于结束了拍摄,国库却搭出去四个亿的拍摄经费。

梁武帝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影响巨大。佛寺常被称作萧寺,就和他有关,他大修寺院,“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半说的就是他。给无数僧人造成巨大身体痛苦的烫戒疤,据说也是他的发明。汉传佛教断荤吃素的习俗,也源于他的大力提倡。

梁武帝的日常生活倒是十分简朴。他不饮酒、不吃肉,每天只吃一顿饭,还是素菜。他节俭到一顶帽子戴三年,一条被子盖两年。他五十岁之后就不过性生活了,这可苦了后宫里那些正值当打之年的嫔妃。

他严于律己、宽以责人。他的六弟萧宏被人举报有库房百间,疑为私藏兵器。武帝亲自前往查看,却发现里面全是金银财宝,仅仅钱币就藏了三十间房子,每间一千万。梁武帝看了大为放心,兴致勃勃地对萧宏说:阿六,你的生活不成问题呀!

如此看来,他的种种节俭就成了个大笑话。梁武帝是知名文艺青年。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轻的时候和谢眺、沈约一帮人组成著名文学沙龙,号称“竟陵八友”。他能上战场指挥杀敌,也能写几首闺怨情诗。他的音乐造诣很高,曾经创制了准音器;绘画也很了得,花鸟走兽挥笔而就。

他痴迷围棋,有一次召见一位和尚,当时他正与人下棋,要杀对方棋子,说了声:杀掉!侍从误会,把那和尚拉出去砍了。下完棋,武帝要见那和尚,左右才明白过来。这和尚堪称中国佛教史和围棋史上死得最冤的人。

7

萧衍出身于著名世家大族——南朝四大侨姓“王谢袁萧”之一的兰陵萧氏。萧衍的父亲萧舜之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族弟,因功封临湘县侯。

他年轻时就博学多才,很有声望,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人并称竟陵八友。能与谢朓、沈约这样的大诗人、大学者齐名,可见他的学问之高。

他善于审时度势,判断精准。

公元493年,齐武帝去世后,他把宝押在齐高帝的侄子萧鸾身上,并为其出谋划策,最终使萧鸾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是为齐明帝。从此,他深受信任,开始担任中书侍郎等要职。

他精于骑射,胆识过人,富有军事才能。公元495年,北魏军队南侵,他被任命为冠军将军,作为江州刺史王广之的副手援救义阳(今河南信阳)。当时其余的援军迫于北魏军的声势,都畏缩不前。他却自告奋勇,担任前锋,乘夜登上贤首山(今河南信阳西南),占据有利地形,随后与城内的齐军里应外合,大败北魏军。后来他又数次率军与北魏军作战,并以军功被任命为雍州(今湖北襄阳)刺史,成为手握重兵的一方诸侯。

公元498年,齐明帝去世,十六岁的萧宝卷即位,萧宝卷是著名的小暴君,对于当皇帝,他的体会是:治国很无聊,旅游很好玩,淫乱很带劲,杀人更刺激,他穷奢极欲,杀人无数,淫乱无度,到处大兴土木。


公元500年11月,萧衍从雍州起兵,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入建康,干掉了萧宝卷。502年4月,他废掉他所立的傀儡皇帝萧宝融,自己登上了皇位,改国号为梁。

从此萧衍就成了梁武帝。

如果从个人的能力和品德上来讲,萧衍的表现堪称完美,其优点如下:

1.他文武全才,德艺双馨,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典型。

2.他是个学者。尤以经学、史学的研究最为卓著。在经学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二百余卷。在史学方面,他不满汉书等断代史的写法,认为那是割断了历史,因而主持编撰了六百卷的《通史》,不过可惜的是,此书到宋朝时即已失传。

3.他是个诗人。其中以《东飞伯劳歌》最为著名: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法艳照里闾。南窗北牗挂明光,幄帷绮帐脂粉香。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4.他是个才子。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围棋,他达到国手水平;书法,他达到国家一级书法家水平;骑马射箭,他达到全运会冠军水平;最厉害的是他还有个很奇葩的爱好——算命,史称其: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

5.他是个劳模。工作极其勤奋,不分冬夏春秋,他总是五更天就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甚至把手都冻裂了。

6.他非常节俭。据说他一个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子用了二年,饭菜也很简单,只吃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

实际上,梁武帝也有不少的缺点:

1.佞佛无度。

公元519年,梁武帝亲受佛戒,法名冠达。从此他成了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极端的佛教徒。他为了弘扬佛法,在全国大建寺庙,广收僧人,大兴佛事,花费无度,搞得国库越来越空虚。由于塑造佛像金身需要的大量的铜,因此市面上的铜越来越少,无奈,梁武帝只能罢铜钱改用铁钱,由于铁钱容易伪造——谁家没有锄头、钉耙等铁器啊,结果导致物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


2.纵容子弟。

对兄弟子侄等家人过于纵容,过于溺爱,为此甚至不惜损害制度法规。

以其六弟萧宏为例,此人怯懦贪鄙,却被梁武帝任命为主帅率军讨伐北魏,由于他胆小如鼠临阵脱逃,导致梁军大败,损失惨重,北魏军讥讽他为萧娘。然而他却没有受到任何处分,依旧官运亨通。他又和梁武帝的大女儿永兴公主私通,并密谋杀害梁武帝自立。萧宏这个人脑子不行,做好事没脑子,做坏事也没脑子,所以理所当然地没有得手——刺杀未遂。两次犯下谋逆大罪仍然毫发无伤,梁武帝对皇族的纵容无度由此可见一斑。

3.用人不当,国无良将。

在用人方面,晚年的梁武帝更注重门第出身而不注重实际才能。

门第最高的当然是皇族。

他觉得,既然有他这样高水平的皇帝,那就必然没有低水平的皇族。

因此其兄弟、子侄大多被他委以重任,为他镇守各个重要地区,掌握实权,拱卫皇家。大军出征时的最高统帅通常也由皇族担任。

除了皇族,他重用的人大多是出身于世家大族。

在他看来,如果说士族是头,那么庶族就是枕头,永远只能被士族压在下面。如果说士族是弹琴的,那么庶族就只能是抬琴的,永远只能替士族干苦力活。

这一切导致的结果是内无良臣,外无良将。

4.吏治腐败。

梁武帝后期,贪官遍地,腐败横行,史书上称之“天下宰守,罕有廉白者”——所有当官的,几乎没有清廉的人。朝廷官员富甲一方,地方小吏人人小康,普通百姓只能吃糠。

8

梁武帝萧衍一生传奇,是南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

萧梁政权的开创者萧衍(464-549),字叔达,小名练儿,父亲萧顺之是萧齐的重臣,与萧齐皇室同宗,萧衍是齐武帝萧赜的族弟,齐高帝萧道成与萧衍从辈分上看是叔侄的关系,萧衍同他的父亲与萧齐皇族一样,同为侨居南兰陵之素族,丹阳也是他们的故乡。

公元501年3月,萧宝融在江陵即皇帝位,任命萧衍为尚书左仆射、都督征讨诸军事。萧行从襄阳出兵,直取汉口,在加湖(今湖北黄陂东南)一战中,他大败萧宝卷的征讨军,进逼江州,江州刺史陈伯之迎降,萧術遂乘胜东下。不久荆州的军政大权全落在萧行手中。乘萧齐内乱,他率大军攻入建康,杀萧宝卷。公元502年4月,萧衍下令谋臣沈约、范云和夏侯祥迫使和帝禅位,萧衍在建康南郊称帝,改国号为梁,当上了梁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梁武帝。梁武帝在位48年,终年86岁,是南朝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

梁武帝是一个信仰佛教的皇帝。他曾于公元504年发敕宣布:“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正道,其余九十五种皆是外”他在建康大造佛寺,增加到五百道。联合外道以事如来多,最大的同泰寺,也是他造的。梁时全国的寺院有近三千所。他早晚到寺礼拜,还四次舍身当和尚,不做皇帝了,每次舍身都由朝廷大臣赎出来。晚年每天只吃一顿饭。

梁武帝是一个“骨肉相爱”的皇帝。梁武帝上台后,为了消除宗室内部的矛盾,改变宋、齐两代骨肉相残的局面,废除了典签制度,给各位王侯以实际权力,对诸王采取宽容迁就政策。他一反齐朝萧氏家族互相残杀的常态,对自己的兄弟子侄,实行“骨肉相爱”,宽到了违法亦不追究的地步。

如他的六弟萧宏,搜刮财物价值3亿以上,有人向他报告,他看后不仅不予处罚,还赞美说:“阿六,你真会处理生活。”他的儿子萧综临阵投敌萧行只是将其子在萧氏家谱上除了名。但不久,这个儿子还是被饶恕了。死后,梁武帝还把这个儿子埋在祖坟旁边。这种骨肉恩爱为以后更为丑恶的骨肉残系埋下了祸根。

梁武帝是一位具有统治能力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能起兵灭齐建梁、并在位48年之久,没有一定的统治オ能是难以成功的。他当皇帝初,看到了东晋王朝、宋王朝、齐王朝首尾分别只比一个短,他便设法巩有104年、60年、24年,统治的年代固自己的政权,即位初他励精图治、“勤于政务,孜孜不倦”。他为了赢得封建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既用素族寒人典掌机要又恢复百家士族的权利,企图在土庶相互牵制中现固自己的地位和维持梁朝的长治久安。

这种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他勤于政事,冬天五更起床,批阅奏章、案卷,手冻裂了,也不停笔。他提倡节俭,坚持用素餐,穿的是布衣,挂的是黑色幔帐顶帽子戴三年,一床被子盖两年。但他到了晚年因为年老体弱,喜欢“报喜不报忧”,且寒门与士族间的矛盾加剧等原因,导致了“侯景之乱”。公元549年3月侯景攻破建康,将梁武帝软禁并活活饿死。

梁武帝是一位长于文学的皇帝。他称帝前就与沈约、谢朓、任眆等齐名,与萧子良等名士同称“竟陵八友”。称帝后为了安抚人心,讲求文治,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文心雕龙》、《昭明文选》《诗品》等就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代表作。萧衍自己也写了《毛诗答问》《春秋答问》、《尚书大义》等文章,影响很大。

梁武帝是一位重视书学的皇帝。经余康宁先生研究,萧衍在书学上的贡献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正本清源,发扬传统,倡导书艺。梁朝政权建立以后,继承魏晋崇尚书法遗风,大力倡导书学。梁武帝首先从正本清源着手,号召人们学习将要被遗忘了的魏晋朝代的著名书法家钟縣、王羲之书法,纠正当时人们学书“爱附近习”的风气,达到返朴归真。

他从内府收藏的王羲之真迹中拣出一个字,每字一纸,打散之后交散骑侍郎周兴嗣编成韵语以资推广。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王羲之书千字文》。又将它摹成拓本,因而他是我国书法集字帖的首创者。他在反复研究钟繇书法之后,写出了重要论文《观钟繇书法十二意》,总结出钟繇用笔、结字、变化、救应等12个特点,引起了人们对钟繇书法的重视。

梁武帝与“山中宰相”陶弘景私交甚厚,陶弘景也是一位造请很深的书法家,因此梁武帝经常和他切磋书艺。陶弘景曾向梁武帝索要钟、王书迹,本来只要几卷,不料梁武帝一次就给他送去270卷,使他“惋讶无已”,可见梁武帝为了倡导书艺,是不惜代价的。梁武帝不但提倡书艺,他自己也爱好书法、善写草书、楷书和虫篆。《淳化阁帖》、《大观帖》、《戏鸿掌帖》等丛帖都收有他的草书《脚气帖》和楷书《众军帖》,《三希堂法帖》也收有他的草书一帖。

第二,收藏历代书画,认真考证鉴别。梁武帝广泛收集天下遗墨,命侍中朱异、秘书郎徐僧权将收藏的周、秦、汉、魏晋书画整理装裱,凡78帙,767卷,以及各类图书14万卷,用珊瑚轴,织成带,金题玉躞,藏于内府,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免遭散失。

对于后世来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这些书迹都经过梁武帝亲自鉴定,再由徐僧权、唐怀充、姚怀珍、满塞等人押署。鉴定历代书画,不但需要高超的鉴赏水平和文化素养,还要有严肃认真的鉴定态度。如王羲之手书的《乐毅论》,当时已被尊为“秘宝”,经梁武帝鉴赏后认为:“逸少(王義之字)无甚板细书,《乐毅论》乃微粗修,恐非真迹”。他又将这个意见告诉陶弘景,请他作进一步鉴定,陶弘景仔细观摩后也“疑是模本”。

后来,经过考证,王羲之的《乐毅论》是直接定在石上书丹,并未写在纸上,而传世的写本为后人所,证实了他们鉴定的可靠性。他与陶弘景在研究王羲之书法时,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即王羲之不仕之后,一般不再作书,多由人代笔,而这个代书人是谁?他们没有轻易作出结论。这个发现也得到了后人的肯定。自隋唐以来,凡有梁朝内府押署的书迹,至今无人提出过异议,由此可见,梁武帝是历史上最权威的书画鉴赏家之一。

第三,提倡书学理论研究,提高书法艺术水平。从汉末至魏晋,书法创作已成为一独立的艺术,并产生了一批著名书法家。但对书法和书法家的分析,则显简略和抽象。针对这种情况,梁武帝提倡书学理论研究,亲自撰写书法评论文章,除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外,又把从汉末至梁34位书法家的作品逐一加以评论,写出了《古今书人优劣评》(又名《书评》)。

他在书中喻钟繇的书法如“云鹤游天,群鸥戏海”,对王羲之书法评为“龙跳天门,虎卧风阙”,这些评论,成为千古定论。又如他对萧子云的书法赞为“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荆轲背剑,壮士弯弓,雄人射虎,心胸猛烈,锋刃难挡”。评王僧虔书法“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骨气”。对羊欣书法的评语:“奴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拟真”。

这些评语言简意赅,比喻生动,为后世所称道。他还在《芸陶隐居论书》中谈到作书技法时说:“运笔斜则无芒角,执手宽则书缓弱,点撤短则法臃肿;拘则乏势,放则少则;纯骨无媚,纯肉无力;少墨浮涩,多墨笨钝。”它既是书法创作经验的总结,又是一篇极有用的书学教材。他的书学理论著作还有《草书状》、《论书》等,后人辑有《梁武帝集》。在他的推动下,不少人潜心书学理论,提高了书艺水平。

南朝受魏晋禁碑余威的影响,碑刻不多,到了梁,已逐渐增多,且所有碑刻书写水平极高。丹阳城东三城巷梁文帝萧顺之(梁武帝父)的建陵,有神道石额一对一,一正书,一反书,文曰“太祖文皇帝之神道”八个大字,隶书而含篆意,笔法凝重,古朴浑厚,气势磅礴,决非一般手笔,书者失考。镇江焦山的《瘗鹤铭》,自宋朝以来,书家赞誉不绝,有“大字无过《瘗鹤铭》”、“大字之祖”之称。

宋朝书家曹士冕认为其“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历代临写《瘗鹤铭》者不乏其人,能够得其气势神韵的,有唐颜真卿和宋黄庭坚,颜真卿的《八关斋会报德记》,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全从此铭脱出。贝义渊所书的《始兴忠武王萧澹碑》被康有为奉为“峻美严整之宗”,“极品”中之“上品”,评其笔法“如长枪大戟,实启率更(欧阳询)”。

认为此碑乃欧派之源清朝莫友芝亦认为此碑“上承钟、王遗风、下开欧、褚(遂良)门户”,由此可见梁朝书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说一句,如果没有梁武帝全力提倡钟、王,可能唐朝以后就不知道有钟繇、王羲之,更不会出现全面鼎盛的唐朝书法。

梁武帝还是一位主张改革的皇帝。如祖冲之完成《大明历》后,曾上书刘宋孝武帝,希望尽快推行新法。祖冲之的这建议受到了孝武帝宠臣戴法兴的反对,《大明历》未能及时施行。后来巢尚之劝动孝武帝同意于大明九年改行新历,但大明八年(464)孝武帝死了,原议被废。后又经过多次曲折均未成功。直至梁天监九年(510)正月,在祖冲之儿子的推荐后,梁武帝感到《大明历》的确是一部新历法,下令“用祖冲之所造《甲子元历》颁朔”,那时不仅祖冲之早已去世10年,而且时隔一个朝代。

大同十年(544),梁武帝又“制诏更造新历”,因“候景之乱”未能施用。“陈氏因梁,亦用祖冲之历,更无所创改”(《隋书律历志中》)。祖冲之的历法实际上前后共用了80年之久。没有梁武帝的诏令,《大明历》就要推迟施行,亦有可能使用期没有80年。梁武帝主张改革的精神功不可没。

萧衍死后,葬于丹阳,由侯景暂立蕭衍的第三子萧纲(503-51)即皇帝位,在位2年,史称简文帝。萧纲被废后,豫章王萧栋即位3个月被废。之后武陵王萧纪即位。公元55年11月萧的第七子萧绎(508-554)即皇帝位,在位3年,史称梁元帝。

公元555年5月,梁武帝的侄子贞阳侯萧渊明即位,在位4个月。萧渊明退位后,梁元帝的第九个儿子萧方智即位在位3年,于公元557年禅位于陈,史称梁敬帝。萧梁王朝自萧衍至萧方智,共历四帝,凡55年。另外萧绎的侄子萧詧于江陵建立了被称为后梁的政权,共历3帝(萧詧、萧岿、萧琮),33年(555-587)。




9

萧衍(公元464——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曾经做过侍中、卫尉等高官。萧衍小时候即有文学天赋,聪明好读书,博学多才,当时他和另外七个人一起师从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被称为“竟陵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朓、范云等。萧衍始出仕时为南齐开国功臣、卫将军王俭的幕僚,被王俭提拔为户曹属官。不久又提升为随王萧子隆的参军。后来因为父亲去世,萧衍回家守丧三年,然后复官,升任太子庶子和给事黄门侍郎。

其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领三十万军队进攻南齐。南齐萧鸾帝派左卫将军崔慧景、宁朔将军裴叔业领兵迎战。听到北魏军队分兵攻打,又派遣萧衍和平北将军王广之领兵支援。王广之领兵进到离义阳百里之外时,萧衍充当先锋,带领军队连夜抄小路赶到了距离北魏军只有几里地的贤首山,然后命令士兵将旗帜插满了山上山下。等到天一亮,义阳城中的齐军看到后,以为重兵已经赶到给他们解围来了,于是士气大增,马上集合军队出城攻击北魏军,同时顺风放火。萧衍趁机夹攻北魏军,萧衍亲自上阵,摇旗擂鼓助威,齐军士气高昂,个个奋勇杀敌。北魏军在齐军前后夹击下,溃不成军,只好退却。齐军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萧衍也因战功而升任太子中庶子。建武四年(497年)秋,北魏军再次南下,接连攻下了新野和南阳,前锋直逼雍州(今湖北襄樊市)。萧鸾赶忙派萧衍、左军司马张稷、度支尚书崔慧景领兵增援雍州。建武五年(498年)三月,萧衍和崔慧景领兵与北魏军作战,在雍州西北的邓城被北魏的几万铁骑兵包围。崔慧景胆怯偷偷带领部属逃之夭夭。萧衍军乃势弱,仓惶败退且死伤惨重。后萧衍退守樊城。萧鸾命萧衍任雍州刺史。

萧鸾病死后其子萧宝卷(即东昏侯)即位。萧宝卷治国无术,暴虐无道,残杀大臣。在萧宝卷冤杀军功大臣、萧衍的兄长萧懿后,萧衍联合南康王萧宝融一起举兵抗萧宝卷,后来萧宝融(即齐和帝)在江陵即位。后征虏将军王珍国杀萧宝卷将头颅献给萧衍。萧衍攻占了首都建康,派兵四处征讨,各地的官员纷纷投降归顺。这次萧衍拥戴萧宝融,消灭了东昏侯,立下赫赫战功,升任大司马,掌管朝政大事,还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殊荣。

后萧衍逼迫萧宝融禅让帝位,前两次假意推辞不受,第三次诏书送到后,萧衍又假装谦让。范云带领众臣一百一十七人,上书称臣,请求萧衍登极称帝。太史令也陈述天文符谶,证明他称帝合乎天意,萧衍这才装着勉强接受众人的请求,在中兴二年(502年)四月初八(4月30日),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坛接受百官跪拜朝贺,建立梁朝。然后,萧衍派人给萧宝融送去生金,逼其吞金自尽。萧宝融死后,萧衍说他暴病而死,谥为和帝。又按照皇帝的规格举行丧礼,将他葬在恭安陵。

萧衍称帝后,勤于政务,节俭度用, 广听建议,操劳国事。为了广泛纳谏,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当时叫函),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史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讲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过好几次的,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在这方面,萧衍在中国古代所有皇帝中也算得上出类拔萃之辈。萧衍很重视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长官一定要清廉,经常亲自召见他们,训导他们遵守为国为民之道,清正廉明。为了推行他的思想,萧衍还下诏书到全国,如果有小的县令政绩突出,可以升迁到大县里做县令。大县令有政绩就提拔到郡做太守。他的政令实行起来以后,梁朝的统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萧衍的六弟萧宏为非作歹、胡作非为,萧衍不加惩罚反而加封官职,妄加纵容。萧宏最后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萧衍的大女儿私通,两个人还谋划要篡夺萧衍的皇位。结果派人刺杀萧衍时,事情败露,刺客被抓,最后处死。萧衍的女儿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也没脸再见父亲,于是自尽。萧衍也没有处理萧宏,后来萧宏得病而死。

萧衍次子萧综可能是东昏侯的儿子,他的母亲吴淑媛原来是东昏侯的妃子,跟了萧衍后,仅七个月就生下了萧综,可能是东昏侯的儿子。萧衍封他为王,还做将军。梁和北魏在边境发生冲突,萧衍让萧综领兵,督率各军作战。但萧综却投奔了北魏,北魏很高兴,授予高官厚禄。萧综还改名为萧缵,并表示为东昏侯服丧服(即斩衰,一种生麻布做成的简单衣服)三年。萧衍听说后,非常生气,不但撤消了给他的封号,还把吴淑媛废成庶人。后来,萧衍听说萧综有回来的意思,就让吴淑媛给他送去小时候的衣服。但萧综却不愿意回来。不久,吴淑媛病逝,萧衍又起了恻隐之心,又下诏恢复萧综的封号,给吴淑媛加了谥号为“敬”。

萧衍老年后,特别是以上这两桩事后,萧衍看破红尘,从儒家转向了佛家,还几次入寺庙做了和尚,当住持,讲解经书。萧衍不仅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乱建佛寺,不听劝谏,导致后期的政绩下降。

北齐高欢死后,高澄想夺侯景的兵权,侯景就于太清元年(547年)正月投降西魏,但西魏宇文泰对他有戒心,并不倾心接纳,于是侯景又向萧衍表示要归顺。萧衍很高兴,封其为河南王、大将军。后来,萧衍与高澄讲和,但要以梁朝遣送侯景回东魏为条件。侯景得知后,以诛杀朝中弄权的朱异为借口,发动叛乱。叛军长驱直入,最后兵临建康、围困台城,本来萧衍已经号召各地军马驰援,但由于各路援军心志各异,在攻打叛军几次不利后就按兵不动,坐观成败,于是叛军得以继续围攻台城。而守卫城门的萧正德早已投靠了侯景,开城把叛军放入,台城沦陷。候景置萧衍于宫中,自己执政发号施令。但自此以后,萧衍的要求也大多不能被满足,日常饮食也被减少。年迈的萧衍忧愤交加,从此一病不起。

太清三年(549年)五月初二(6月12日),萧衍躺在台城皇宫净居殿,嘴里发苦,索要蜂蜜不得,在发出了两声”嗬!嗬!(表示惊讶)”的声音后,便在饥渴交攻的惨况中逝世,享年八十六岁。同年十一月,葬于修陵(今江苏丹阳市陵口)。谥号武帝,庙号高祖。。

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在位晚期,随着年事增高,开始怠于政事,又沉溺佛教,导致亡国。但是萧衍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又曾钦令编《通史》六百卷,并亲自撰写赞序。他才思敏捷,文笔华丽,所作的千赋百诗,其中不乏名作。

10

梁武帝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曾把南朝社会推向了那一时代的峰巅。

梁朝国力鼎盛,甚至一度扭转了长期以来北朝压倒南方的局面。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诸方面均有可观的建树,堪称一'代伟人。但是到了晚年,他的行径与早年的作为相对照,简直判若两人。进人晚年,萧衍性情大变,只愿听好话,不能受批评,大批忠臣贤人被他屠戮于刀下。

此时的他已成为典型的昏君:朝政一塌糊涂,北伐全军覆没,佞佛搞得国库空虚,举国上下“人人厌苦,家家思乱”,终于招致了侯景之祸,使富庶的江南变成了 “人迹罕见,白骨成聚”的废墟。

梁武帝本人沦落为一介囚徒,最后化作饿死鬼降下人生的大幕。不久,梁王朝也在内外交困之中灭亡。 这一切,正应了他自己所说的一句话: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