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没有上百万,几十万还是有的。


要把他们屠戮殆尽很正常,毕竟在朝代的更替当中,前朝的皇室很少能够有好下场。少部分人会被关押起来,基本上绝大部分都会被杀掉。

朱元璋为百万子孙打下基础

朱元璋号称是得国最真正的皇帝,从最底层要饭郎,中间还做过和尚,到最后成为开国之君。中间经历的困难不可谓不多,感受黎民之苦不可谓不深。

朱元璋为了能够让子孙无穷无尽,他制定了两点的规划要求。第一点在子孙后代的俸禄上面,第二点在子孙后代的起名上面。

在当时的明朝规定当中,如果是皇室后裔,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工作。只要年满10岁,就可以从国库当中领俸禄。到了适婚的年龄,还给拨款结婚。

到后来藩王的福利,甚至直接和子女的数量多少挂钩。本来生孩子就已经奖励很多钱了,如今生得越多奖励越多。因此朱元璋的几个儿子拼命的生,整个朱氏大家族也呈几何倍数增长。

此时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如何给孩子起名字?古代起名字都是讲究辈分,因此朱元璋考虑到后代子孙无穷无尽,于是提前制定了一个名字规划表。
他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第二个字为指定辈分外,第三个字取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造字。

比如说朱允炆一脉就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这是辈分上面用字。
再比如第三个字以燕王系为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这是燕王朱棣家第三个字,都是取的五行为偏旁部首的字。

朱元璋这一设想是非常之好,但是后来却出现了问题。因为人数实在是太多了,常用的五行偏旁部首的字已经用完了,于是开始去找生僻字,最后干脆自己造字。

如果有心的人可以发现,明朝皇室后裔取的字,其实和元素周期表有很大的重复。难道明朝皇帝就知道元素周期表了吗?其实并非如此。

而是当年元素周期表传入中国的时候,化学家徐寿想把它翻译成汉语,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字眼。这时候明朝皇帝后裔取得字就进入他眼中,正好拿过来直接使用。

明朝百万皇室被屠戮

朱元璋有着26个儿子,只有两个儿子没有拿到藩王称号。但凡成为藩王,每年的供奉都超过万旦。再加上之前所说,藩王的俸禄和子女数量直接挂钩,因此后裔也越来越多。

但是俸禄增长的同时,势必要克扣农民的血汗。其中皇室人口增加最快的在山西,黎民百姓生活最苦的也都在山西,皇室人员被杀最多的也是在山西。

其实李自成的部队一直是纪律严明,但是轮到朱元璋的后裔之后,似乎就开始下狠手了。在山西的晋王和代王等多位郡王,他们在山西留下了几万人的后代。李自成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当年李自成大军攻克太原之后,有“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恐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

刚到了太原,就抓了400多人的晋王宗室,全部送到西安杀掉。后来又担心宗室人叛变,挨家挨户的搜索,又找到了几千人。全部都杀掉,就像杀羊羔一样简单。

李自成大军打到大同之后,在短短的6天时间里面,代王一脉4000多人被屠戮殆尽。所以明朝皇室被屠戮殆尽,不仅仅有着清王室的功劳,李自成还下了很大的力气。

而一向残暴的努尔哈赤,在进入辽东地区之后就开始屠城政策。比如在攻打开原之后,整个城内10万多人,基本上都被杀光。以及后来的扬州十日,更是惨无天日。

当时清军有两大任务,第一个就是阻击李自成部队,第二个就是四处搜刮钱财。而整个国家当中,最有钱的就是明皇室的后裔。再加上朱元璋起名这么明显,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清皇室的目标。

虽说当时但凡是明朝皇室后裔,基本上都被清军搜刮一遍。搜刮的过程当中,自然会流血,因此也使很大一部分的明皇室后裔被杀。但是由于基数实在是太大,杀光是不可能的,最多是一些比较有钱的郡王。

南明皇室的苟延残喘

李自成在崇祯17年占领北京城之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杀。后来清军入主中原,明朝皇室带着满朝文武,逃到了淮河以南地区和清政府对峙。

崇祯皇帝去世之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后来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弘光。扬州十日之后,南京沦陷,弘光帝被捕。

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的拥立下,在福州宣布称帝,改国号为隆武。虽然后来曾经组织过短暂的北伐,但是收效甚微。再加上郑芝龙等人降清,隆武皇帝气得绝食而亡。

眼看着绝大部分都要落入清政府手中,大西军和明朝皇室联合起来,拥立桂王朱由榔称帝,改国号为永历。同时郑成功也在沿海地区起义,不断去骚扰清政府。

此时的起义达到了高潮,可惜后来由于三王内讧,刚刚形成的局势轰然倒塌。再加上后来吴三桂进入缅甸,缅王主动的把永历帝交出。第二年永历帝和太子被杀。

虽然后来郑成功东征收复宝岛台湾,以此作为抗击清政府的基地,仍然打着永历帝的称号。不过后来清政府占领了台湾,延平王郑克塽投降清政府,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朝宣布彻底灭亡。

在南明皇室的四帝一监国的过程当中,又有很大一部分的皇室后裔被杀。因为此时不杀不行,刚开始杀他们是为了抢钱,现在杀他们是为了稳固地位,毕竟斩草要除根。

这些村子自称是朱元璋后人

其实很多朝代是非常忌讳夺权这一字眼,他们都把自己归属为正统,认为是继承了前朝的皇位。尤其清朝是少数民族,更需要得到来自这种正统的称号。

虽然刚开始清政府要把明朝皇室杀戮殆尽,但是等到地位稳定之后,就开始了提出了优待政策。甚至乾隆皇帝还亲自给朱元璋扫墓,扫墓的时候还要行三叩九拜大礼。

位于南京的明孝陵,正是朱元璋的埋身之地,如今上面还刻着治隆唐宋几个大字。意思是明朝堪比唐宋时期,明朝什么样子难道皇室心里没有个数吗?会这么不要脸?

其实这并不是明朝皇室所刻,而是康熙命人所刻。甚至他每次出巡的时候,只要路过南京,都会给朱元璋去扫墓。如果要寻找原因,可以从祭文当中发现端倪。

原来康熙每次去祭祀,都在强调清朝并不是夺了明朝的江山,而是光明正大的继承。因为明朝是由于李自成而亡,南明政府也没有人承认他们,所以清政府顺应天意建立清朝。

甚至在清朝雍正年间,雍正皇帝在全国寻找朱元璋后裔,其中就找到了一个叫朱之琏的人。他是康熙31年进士,时任雍正时期的亳州知府。

他的父亲是明朝简王朱桂的后裔,是洪承畴部的监军,跟随他一起投降了清朝。当时雍正皇帝在全国寻找朱元璋后裔下落,在苦寻无果的时候,朱之琏主动上书告诉自己的身份。

雍正皇帝为了体现清皇室的优待,甚至封他为一等候。虽然有个侯爵的称号,但是俸禄就还是那么一点点,只是名字好听罢了。其实也是雍正皇帝为了显示清政府的优待。

其实到了现在还是有很多明皇室后裔,比如说河南山村的一户人家,他们自称是明皇室的后裔。甚至还拿出了明朝帝王窑烧制的罐子作为佐证,以及600年前制作的朱元璋画像。

还有的村子为了证明自己是朱元璋的后裔,甚至还拿出来了龙椅。当然不是正大光明殿里面坐着的,而是当年朱元璋坐过的。不过是真是假,目前也不好鉴定。
其中朱元璋后裔比较出名的人物当中,朱镕基总理是其中之一。

最佳贡献者
2

朱元璋恐怕永远也不会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了江山,又为自己的后代设定了丰厚的待遇,让他们可以安然地生活,最后的结局,却是子孙几乎被屠戮殆尽。

从明末的上百万人到清初的子嗣凋零,这些皇子皇孙们到底遭遇了什么?

他们的姓氏让他们过了几百年的好日子,却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每当改朝换代之时,除了普通百姓,前朝皇室子弟也会遭殃,但是像朱氏皇族这样的,还是少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孙考虑得太周到了。

这些人从10岁起,就可以从朝廷领取高额的俸禄,远远超过辛苦取得功名的官员。说来也好笑,朱元璋最恨贪官污吏,将官员的俸禄定得极低,却在对待后代时毫不吝啬。除了俸禄,还规定了他们住宅、成婚时的所能够得到的种种福利,就连死后也会给他们家人一笔丧葬费。

既然没有钱财上的忧虑,这些皇室子孙们自然就开始了自己的“开枝散叶”之路,有一名王爷,据记载一生中有94名子女,而这些人又接着结婚生子,让这支只会消耗民脂民膏的队伍不断壮大。

受尽剥削的百姓将怒火燃到了这些朱氏皇族身上。

农业社会生产率低下,有这么多需要供养、不事生产的皇亲贵族,就意味着有无数平民百姓受尽剥削,长此以往,百姓们对这些人自然满怀仇恨,加上国家大量的财政力量被用来供他们吃喝,根本无力去平定叛乱。

终于,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并将屠刀伸向了这些曾经对自己敲骨吸髓的皇亲们。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起义军,新到了一个地方,第一件做的事就是杀戮皇族,无论他们是顺从还是抵抗,迎接他们的都是满门被杀。

之所以有如此遭遇,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皇族大多家资丰厚,起义军想要掠夺他们的财富来充当自己的军饷,一方面也是因为民怨太深,百姓必要杀他们而后快,这也算是他们自己种下的苦果。

为了巩固统治,清王朝又对这些皇子皇孙进行了一番清洗。

在入关之后,为了削弱反抗力量,不少朱氏皇族死在满清刀下。后来,又有很多人借着朱元璋后代的名号发动叛乱,康熙年间的“朱三太子”就是其中一例,作为崇祯三子的朱慈焕,在明朝灭亡后隐姓埋名,作为一个普通百姓生活在民间,一有什么风声就赶紧逃离。

好不容易活到了75岁,却在一次酒后不小心吐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秘密一旦说出口就不再是秘密,这件事流传出来后,一个和尚抓住机会,借了他的旗号起兵。虽然朱慈焕并没有野心想要造反,而一个年已古稀的老人,也根本没有什么威胁,但是对多疑的君王来说,只有死人是最保险的。不久,他就被下旨凌迟处死。

这些事挑动了清朝统治者敏感的神经,让他们对这些前朝皇族更加忌惮,于是,那些残留的朱氏子孙们又迎来了一次屠杀。

当然,为了抚慰人心,显示自己的仁慈,有些宗室被清朝皇帝赐予了爵位,甚至被收入了八旗当中。但一辈子都处于监视之下,相信他们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与之前根本无法相比。

众多血淋淋的例子向世人揭示了一个真理:王朝相当于一棵大树,这些宗室则好像树上的叶子,完全依附大树而生,不断从树干吸收着营养。而当这棵大树倒下之时,树叶自然也就随之凋零。

参考资料:

《明史》等

3

朱元璋18代100多万子孙,多数死于李自成、张献忠等“七十二家”起义军之手,满清虽曾两度进行大清洗,但并末达到绝灭的程度,只是其后代的结局却太过悲惨。

朱元璋有百万子孙可信吗?

大明弘治五年(1492年),据山西巡抚杨澄筹向皇上汇报时讲:截至当年8月份,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已生育子女共94名。到了万历年间,已达5000多个皇族后代。

嘉靖年间,山西有封爵的朱姓皇室后代有1851名,万历年间河南有5000多个皇族后代。据当代历史学者推算,明代皇族人员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10倍以上。所以,预估朱元璋的后代子孙人数已超100万。

朱元璋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子孙?

历史上,多有人说朱元璋冷酷无情,但是他对子孙后代却好的无以复加。一方面,大杀功臣,为子孙铺路;另一方面,则大封宗室王亲,25子封王、16女封公主。或许,因为杀的功臣过多,所以朱元璋想要依靠子孙来拱卫朱家江山吧。

获分封的子孙,其后代10岁起,就可以享受到高出朝廷高官7倍的俸禄,成年结婚时还有住房、冠服、婚礼等福利费用,而死后更有一笔丰厚的丧葬费。

正所谓:“温饱思淫欲,饥寒起盗心。”这些有钱有闲无所是事的富贵子孙,自然就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繁衍后代的事情上。例如: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一人就生育子女94名,孙子辈163名,曾孙辈510多名,整个王府当主子的就达到上千人之多。

朱元璋这么多子孙靠谁来养?

当然要靠全国百姓和土地来养,因此给国家财政增加了巨大的负担,而全国的大量土地和财富又集中在朱氏皇族人的手里。如:明朝中期,景王、潞王各有4万顷良田;福王有2万顷良田;桂王、惠王、瑞王等各有3万顷良田;吉王更是高达5万多顷。当时的朱氏皇族,就占据了整个河南土地的一半之多。

如此以来,让天下大多数老百姓吃什么,喝什么?老百姓能不嫉恨这些朱氏皇族吗?所以,当天灾来临之时,国家没有赈灾的余粮,又没有富余的军饷,而这些朱姓皇族又不愿意拿出,靠什么来安抚百姓,又靠什么来强大军力,各地起义也就更加以平定。

朱元璋的百万子孙是怎么被杀的?

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七十二家”起义军点燃全国烽火之时,也就预示着这些朱姓亲王、郡王、将军们好日子的终结。享受了200多年的福报,也该尝尝苦果的滋味。

据太原总兵姜瓖亲眼目睹:农民军,“凡所攻陷,却掠焚毁,备极惨毒,而宗藩罹祸尤甚!”

崇祯末年,李自成挥军进入山西,每到一地,必先捕杀皇族,掠其财富以为军助。山西平阳陷落后,西河王等全族300余人遇害;汾阳失陷后,搜杀“宗绅”,造成“彼汾一方,几成罗刹鬼国”;太原被占后,李自成军“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因“恐分支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大同被占后,代王朱传齐等皇族4000余人被杀,此事在姜瓖的启本有记载。

期间,仅李自成军就杀掉山西朱姓子孙1万多人。同时,再加上张献忠军“所到之处,诸王扫灭”等特性,灭襄王朱翊铭全族、诛杀楚王朱华奎全族等。

“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当时,起义军对待朱元璋的后代,无论乞降、献出财富,还是以死相抗,尽皆诛灭。对此,史书多以“殆尽”、“合族”、“皆”来记载明皇室后人的遭遇。再如:张献忠攻占常德 ,“荣王室殆尽”;重庆,蜀王朱至澎 “合宗被害”等。

后来,满清入关后,再次对朱元璋的后代进行诛杀。大清建国后,常有人以朱元璋后人身份“反清复明”,因此朱元璋后代再次遭到大清洗。就算跟随郑成功跑到台湾的一些皇族,在康熙收复台湾后,也遭到杀害。如:益王朱怡镐、泸溪郡王朱慈著、奉南郡王朱和睦、舒成郡王朱慈喜等族人。但并未达到绝灭的程度,如:雍正皇帝曾将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等。

想当初,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之时,目的就是为了消灭元朝存在的特权阶层,维护广大穷苦百姓的利益。然而,当他推翻元朝后,却又将子孙们变成了特权阶层,从而为大明江山埋下了祸根,也为子孙后代埋下了祸患。

图片来源网络

4

朱元璋的子孙上百万人,有人已经回答的非常好了,那我就不说了。我来说说问题的关键,清朝为什么一个不留?

清朝灭亡后遗留了将近14万皇室贵族。在1912年,辛核革命把满清推翻,清朝不复存在。遗留下的14万皇室贵族去了哪里呢?

逃亡海外

满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封建王朝。在清末,世界经历了工业革命,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特别是,被外国蹂躏过后,清朝的人从新认识了世界。知道了,天下还有比中国更好的地方。在溥仪宣布诏书退位后,树倒猢狲散,有钱的家庭,为了活下来,带着自己的钱财逃亡海外。南洋日本居多,但是更有钱的家庭,会移居欧洲美国这些远点的国家。

那英

隐姓埋名改汉姓

辛亥革命爆发后,同盟会提出驱除鞑奴,恢复中华。作为皇室贵族都怕被清算,被屠杀。没钱的家庭逃不出去,就只能隐姓埋名,改汉姓。比如爱新觉罗在满语中是金的意思,就改为金氏,当然还有改成,罗、艾、骆、赵等姓氏的。那拉氏就改为汉姓那或者南。那英就是叶赫纳拉的一支,而且和慈禧是同族。像吴京也是乌拉那拉氏的后裔,正黄旗。佟佳氏也改成佟,像佟大为就是这个姓氏的后裔。所以满清的后裔,并不是一个没有,而是隐姓埋名,改名换姓。在新中国建立后,政策变好,很多满清遗留的人才开始慢慢恢复自己身份,很多人连自己的族系都无法理清。

吴京

所以,清朝并不是一个都没留下,而是他们把自己隐藏了起来!
关之琳

5

兴亡更替,贵族喋血,百姓遭殃,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能幸免!

何止一个明清兴替,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一次朝代的更替,甚至同一血脉的皇位相传,往往都是骨肉相残,无不散发着血腥。

何况是异族入侵!

每一个开国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保证自己打下的江山,国祚绵长,千秋万代。

如果不能保证,那么到了他们最不愿看到的那一天,将是伏尸千里,血浸山河,自己的苗裔流离失所,死无葬身之地!

这是深刻的历史教训,更是封建王朝破解不了的魔咒!

所以,他们要绞尽脑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避祸!

一、斩草除根,永绝后患

是皇帝的共识。

这是从奴隶社会这个娘胎里便形成的基因遗传。

到春秋战国的封建时代发扬光大。

二千多年前,有个至今让人毛骨悚然的事件,秦将王剪以绝对优势碾压楚将项燕,项燕自杀时怒吼一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果不其然,项燕的后代项羽为自己的祖先报仇雪恨了!一切都应验!

这就是没有斩草除根的后果!

二、对前朝旧势力的严重警告与镇压

所有势力都必须正视形势,选边而站,否则新君会生气的,生气的后果很严重!

清除前朝影响力,从肉体上清除,是对前朝最彻底的禁言,从舆论上杜绝乱源。

所以对当朝的一丝不敬,甚至一点丁无心的巧合,都会令皇帝不爽,马上引来血雨腥风,血流成河。

如清代的读书人徐骏,因一阵风引来诗兴大发,写下“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雍正认定为恶意攻击大清朝庭,便引来了一场“文字狱”。

其实,朝代的更迭,又有哪次出现前朝的影子?

哪一个朝代的灭亡,不是自身的腐朽糜烂,或者残暴苛政,以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最后自取灭亡的?

封建社会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七十年前,新中国以史无前例的胸襟与气魄,破除了二千多年的兴亡魔咒。

对那些沾满共产党人鲜血的战犯采取了不审、不判最后特赦的政策,将那些曾经的敌人脱胎换骨,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何等的伟大!

不过,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祖宗的话虽然有点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百年的丧权辱国,瓜分豆剖,任人鱼肉,让西方列强食髓知味,仗着抢掠而积累的财富,长期扶植走狗代理人,唆使、蒙骗年幼无知的年轻人,不断挑衅中国人民的底线,甚至不惜撕下伪装,跳上前台,火中取栗,妄想重温他们祖上的美梦!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就需要炎黄子孙擦亮眼睛,严阵以待!

6

明末朱元璋的子孙有百万人之说,其实并非夸大之辞。

朱元璋吃过不少苦,受过不少罪,看他的一生,就是翻身农奴把歌唱的逆袭典型。小时候放过牛,割过草,受过地主的欺负;十几岁的时候当过和尚,要过饭,尝尽了人间心酸;到了二十多岁的时候当了兵,开始了刀口舔血的日子。


老一辈受过的苦,遭过的罪,老朱再也不想让子孙后代们再受了,他要让子子孙孙们过着衣食无忧、幸福快乐的生活,于是他给子孙后代提供了三份特权福利:

一是薪水高。不用工作,照样拿钱;生病了,公家报销;结婚了,公家赠豪车赠别墅;死了,公家发放丧葬费。

二是不用交税。领了这么高工资,但不用交个人所得税,也不用交人头税,所有税赋一律减免。

三是不受法律约束。皇族子弟不受普通法律约束,所谓皇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老朱家并不适用。不仅如此,大臣不论级别多高,见了皇族子弟都要跪拜。


老朱生了24个儿子,个个都是藩王,老朱的想法很单纯,咱们老朱家的子孙们,都是一家人嘛,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让老朱的江山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可是,人都是有私心的,亲兄弟也会闹家包子,这不,江山刚刚过了几十年,燕王朱棣就开始与侄子抢夺江山了。

朱棣夺取了江山之后,担心别的藩王效仿他,于是将藩王的军政大权全部上收,以后不用你们管理国家替朕分忧了,你们只管生孩子就好了,福利待遇一律不变。


这些藩王们,现在啥事没有了,也没有任何想法了,整天吃吃喝喝、纵情享乐,过起了醉生梦死、贪图享受的幸福生活。他们的任务就是多娶老婆,多生孩子,反正不用担心没钱,国家有的是!

到了明朝中期,地方政府已经快供不起皇族了,一年的收入将近一半需要供养皇族,很多地方政府入不敷出。

到了明朝末年,皇族成员已经有百万之众了,这些皇族不是姓朱,而是姓“猪”,这些猪们,天天混吃等死,好逸恶劳,更有的利用特权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后来,农民起义爆发,李自成每攻占一处,必先杀光皇族,攻占山西平阳后,杀了平阳王三百人;攻占太原后,皇族几乎被杀绝。

在起义军屠杀皇族的用语中,很多使用了“绝”、“尽”、“合族”字,只要是姓朱的皇族,不管是投降还是反抗,抓到一律杀杀杀。

清朝入关之后,明朝皇族后裔境况并没有改善,虽然康熙号称“朕意欲访察明代后裔,受以职衔,裨其世受祀事。”,但说的好听,干的却不是人干的事。

康熙抓到了皇族后裔,往往“弄真为假”,明明抓到真的皇裔,但非说这是冒充的,然后一刀把真的咔嚓了,再换个假的当皇族后裔,朱三太子就是这样被杀掉的!

7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和大家谈谈朱元璋的子孙们的故事。

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形象极为冷酷,但他对自己的子孙却慈祥地无以复加。为了确保子孙生活的幸福,他可是操碎了心。他规定他的子孙们不用从事任何职业,吃喝拉撒费用都由国家负担,还可以从国家领到丰厚的俸禄。

但朱元璋没想到,他死后不久他的四儿子朱棣就发动靖难,把朱元璋长孙朱允炆赶下台,自己当了皇帝。朱棣靠造反起家,自然对其他的朱元璋子孙看的很死。为了防止他们谋反朱棣和他之后的皇帝采取了诸多措施,这样亲王们的政治权利就逐渐被剥夺尽了,人身自由也受到很大限制。

这样朱元璋的子孙们几乎成了高级囚徒,由于不能从事职业,所以他们增加收入的方式就是多生孩子,因为孩子可以领国家发的工资。所以多生孩子就是创造财富啊!所以明末一个亲王几十个孩子挺正常,还有一位庆成王生了一百多个孩子,孩子们之间都互相不认识,他自己也搞不清自己有多少孩子,真是可笑至极。

根据人口专家推算,明末朱元璋的子孙已经有一百万人左右。这样就极大的影响底层百姓的生活,不说供给他们的大量金钱,就是那么多被朱元璋子孙们圈占的土地也够人受的。举个例子,比如明末时整个河南省的土地竟然有一半属于王府!看来朱元璋子孙简直是国家的大蛀虫。

好了我们看看朱元璋子孙们在明末的待遇。

俩字,很惨。

首先是农民起义军对他们恨之入骨。废话,老百姓被这群人压迫了这么久,现在终于到了还账的时候了。无论是他们主动投降还是被俘,都是直接干掉,从来不会从轻处理。当时李自成抓到福王之后还把他砍砍又杀了几只鹿炖了一锅。美其名曰福禄汤。

其次就是清朝的追杀。清朝虽然做出对明室优待的态度,但那都是表面态度,清朝肯定是不会养虎为患的。基本原则就是赶尽杀绝。先是杀掉了崇祯的太子,又在各地搜罗形形色色的朱三太子,有的是朱元璋后人有的不是,反正找到就干掉。南明的几个小皇帝,都陆陆续续被杀,就算像永历那样逃到缅甸去还是被吴三桂找回来干掉。

当然也有躲的好的,比如崇祯之子朱慈焕。明亡后他隐姓埋名,靠教书为生。活到了七十多,结果有一次酒后无意向朋友泄露了自己的身份,结果风声走露,全家被处死。

但是,朱元璋的一个后代确实活下来了,还被清朝封为延恩候。他是清朝留下来做面子工程的,没有实职,只是负责祭祀明皇陵,生活被严格控制。他的子孙们都干这活儿,一直到清朝灭亡。有意思的是,溥仪和第n位延恩侯还见过面并谈过话,这真是历史的黑色幽默了。

8

上百万夸张了,最多几十万,明朝皇室没有那么强悍的生育能力。

虽然我很推崇朱元璋,但不得不说,老朱在对待自己子孙这一点上,实在缺乏远见。

朱元璋出身贫苦,他出生入死,打拼半辈子,建立大明,堪称草根逆袭的典范。

但凡自己过了苦日子,都不想让自己的儿孙再受苦,朱元璋也是如此。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朱元璋当了皇帝后,照例封赏子孙,这也是历代惯例。

不过,朱元璋对待子孙的政策,与任何朝代都不相同,这基于他对历史教训的汲取。

1,西汉和西晋两个朝代,皇帝都把儿子封到地方做藩王,这些藩王不仅拥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人口,自己的财政,甚至拥有自己的军队,人、财、物、军权皆备,而且世袭罔替,实际上是一个个独立王国,从根本上说是西周分封制的残余。

分封制是什么结局?周室衰微,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西汉和西晋也没能避免这一弊端,藩王制导致各大王国尾大不掉,不服中央,终于举兵造反,西汉的七国之乱险些颠覆中央政权,西晋的八王之乱则直接葬送了整个王朝。

2,唐朝和宋朝两个朝代,皇帝的儿子也封王,但他们全部集中在京城居住,不就藩,也就是说不到地方上做王,没有地盘,没有人口,没有财政,更没有军队,什么权力都没有。

唐朝、宋朝的皇族出了几代便不作为宗室,逐渐成为平民,避免了宗室人数的无限扩张。唐宋的宗室成员在政治上的限制较少,可以自己参加科举,入仕为官,依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皇室后裔的身份成就功业,也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唐朝、宋朝不重用宗室,也导致了皇帝势单力孤,容易被文臣武将挟持。唐朝后期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宋朝的文官集团,都对皇权形成了极大制约,甚至反咬一口,灭了皇帝。

朱元璋是个聪明人,他借鉴汉晋唐宋的教训,制定了独具特色的宗室制度。
1,分封而不赐土,朱元璋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就藩,不像唐宋一样关在京城,但也不像汉晋一样拥有土地,他们除了拥有王府和田宅,没有大面积的封地。

2,列爵而不临民,朱元璋的儿子们都是王爵,爵位很高,而且在地方就藩,但他们不像汉晋藩王一样,他们不参与地方政事,不治理百姓,显得比较超脱。

3,食禄而不治事,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朱元璋的儿子享受着极为丰厚的俸禄,但不像唐宋宗室一样可以自由从业,他们不需要干任何工作,也禁止干任何工作,只管拿钱就行,完全意义上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4,世袭罔替,朱元璋的儿子们被封王后,这些藩王的长子仍可继任为王,其他儿子降等封爵,就像皇位一样世袭罔替,只要大明不灭,王爷有后,就永远是王爷,绝对的金饭碗。

朱元璋建国之初,在全国各地封了26个王,本来人数不多,但老朱的数学可能是和尚教的,完全忽略了自己的儿子生儿子,儿子的儿子再生儿子……一直生下去,会成倍增长。

所以到了明朝末期,全国的皇族宗室已经有数十万人,这些人啥活不干,拿着高薪,还经常欺男霸女,干预地方,惹得不仅民怨沸腾,地方官也对他们头疼不已,基本上是相当于国家养了一群只进不出的蛀虫,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最终转嫁到百姓头上。

明末李自成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再加上张献忠集团,两大势力四处攻城略地,明朝的藩王成了直接受害者,他们的富贵奢侈引起农民起义军的极大仇视,面对如狼似虎的义军,他们毫无还手之力,财富被劫掠一空,一家老小的全交代了,基本上“十室九空”。

后来李自成败了,清军又紧接入关,在全国推行“剃发令”,留发不留头,又大举清除明朝残余势力特别是皇族宗室,那些侥幸躲过李自成、张献忠的宗室再次遭到清廷清洗。

要说明朝宗室一个不留,也是言过其实,漏网之鱼总还是有。不过越是漏网之鱼,越不敢公开承认身份,否则会被赶尽杀绝,加上清朝以后明朝宗室的“玉牒”(相当于宗室户口簿)消失了,已无法查证究竟谁是明朝宗室,所以才会有明朝宗室“一个不留”的说法——至少在户口簿上一个不留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9

明末朱元璋的子孙已经上百万人了,为何清朝一个不留?

南京的明孝陵,镌刻着四个大字“治隆唐宋”,这是康熙帝对朱元璋的评价,盛唐大宋在康熙眼里,并不能和朱元璋所治理的明朝相比,先不论这四个字是否过誉,单从这个举动上来看,康熙起码对朱元璋是比较认可的,那么对待他的子孙,也应该是宽宏大量,但事实却截然相反。

据一些研究明清史的人统计,从朱元璋设藩到崇祯皇帝殉国,二百多年的时间中,明朝宗室皇亲的人数已经到了百万级别(数据统计存疑),虽然切实的数据没有详实的统计,但光从明末时巨增的八十三位亲王的人数,也大概可以想见,明末宗室的数量不会太少。

一个新的王朝如何处理前朝的宗室人员,是一个并不怎么复杂的问题,早在周朝时,老祖宗就给后世做了表率,商纣王灭亡后,周武王把他的儿子封在了殷,做了八百多年的诸侯王。

有名的刘阿斗,国灭之后,不一样也乐不思蜀的生活在魏国,除了一些特殊的情况,一般来说,对于前朝的处理,是生人不举刀,死人不移坟,中国的朝代替更,讲究的是一个天命循转,他失去天下,是天命,你得到天下,也是天命,因此没必要对前朝宗室赶尽杀绝。

可是清朝却做了最忌讳的事,百万的明朝宗室,对于清朝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隐患,要知道,满人入关时,八旗的人数也不过几万而已,对于如此众多的具有号召力的朱家后人,清朝统治者恐怕不能学周武王那么大度,给朱家留一片繁衍生息之地。

清朝也知道,凭借着自己几万的兵力,直接对明朝宗室动手的话,那是一个巨大风险的东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和保证清朝入关的合法性,他们采取的借刀杀人的伎俩,对明朝宗室的消灭,更多的是让投降清朝的汉人去做,比如吴三桂这种。

本来以为李自成会赶跑之后,和自己冤仇没有那么大的清朝会留给自己一条活路,但是没想到,屠刀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屠夫执手而已,成千上万的明朝宗亲被一个个族灭,剩下的人赶忙给自己改换姓名,二百多年的尊荣到了他们这一辈人的头上,却成了索命的招鬼幡。

政治是残酷的,绝对不会掺杂任何的情分在里面,康熙对朱元璋的赞赏,明面上是肯定朱明王朝,实际也不过是为给自己收拢人心罢了,不要看他说了什么,看他是怎么做的,也就了然了。

吴三桂为了得到清朝的信任,在缅甸抓到永历帝后,直接对他进行来诛杀,这种突破君臣底线的事情,清朝非但没有怪罪,反而给予吴三桂割据一方的高官厚禄,这种态度,就已经昭然若揭了。

到了乾隆之时,对吴三桂大肆批判,杀永历帝又成了贼寇也不忍为的畜生行径,这种前后态度的反转,和康熙帝在明孝陵题词是如出一辙的。

清朝对于朱元璋子孙的忌惮,是自己心虚的一种表现,毕竟打着为崇祯复仇的名名义进了京城,按理来说,李自成死后,为主复仇的人,就应该把天下交还给旧主,哪里有鸠占鹊巢的道理。

那么既然做了鸠占鹊巢的时候,又怎么可能不下死手斩尽杀绝,总而言之,清朝无法大度,也大度不来,它带着原罪建立了王朝,就只能通过虚言涂饰来构建自己的合法性。

相对于清朝的阴险残酷来说,宣统皇帝逊位后,民国依旧采取了历史上通用的善待前朝宗室的做法,不但没有对他们下死手,甚至连清朝皇室的财产和侍卫都没有剥夺,还进行了十几年的优待,哪怕最后军阀入京,这些大老粗们,也遵守了最基本的底线,不对宗室的人员有人身的危害。两个朝代的落幕,受到的待遇却是天壤之别,不知道清朝的皇帝们,在九泉之下会不会反思自己的过错。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10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老朱家开创的大明王朝,绵延小三百年,这时间搁到一般人身上确实长,但他也不足以繁衍出上百万人口,所以题主夸张了啊!

当然没有上百万,但几十万还是有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们会好奇:“几十万?这也了不得了,朱元璋一个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要说这事,还得从老朱小时候说起,而且咱把这事交代清楚了,也能为题主的事打个底。

朱元璋

朱元璋这三字是后来起的,最开始的时候他的名字叫朱重八。没办法搁过去,也就是元末的时候,平头老百姓,家里边要钱没钱的,起个名字也不讲究这个。

这富贵人家才讲究个排行论字的,一般人都是以数字代替,生他的时候父亲的年龄,或者母亲的年龄,再不济父亲和母亲的年龄相加。就那会您要是翻元朝那户籍账册,就会惊奇的发现,这压根就像一账簿,根本就不是啥户籍,里边全是数字。

所以朱元璋这数字应该是朱八八,这不俩数字重叠了吗?这就叫成了朱重八。

咋说呢?朱元璋这家庭环境他就不行,老父亲就是一佃农,家里边连一亩地都没有,全靠着给地主刘德种地,养家糊口。

老朱这一出生,他老爹朱五四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意味着家里边又添了一张吃饭的嘴。

可谁能想,老朱多年后打下的土地,他老爹就算种一辈子,这都种不完啊!只是很可惜的是,朱五四没有等到这一天。

咋说呢?老朱童年的经历,也为他之后打造出几十万子孙有着莫大的关系。那段经历虽然铸就了老朱一统天下的一身铁胆,但他也不愿意自己的子孙再来一遍这样的经历。

大家伙也知道老朱打小,能遛弯的时候,就开始给刘德家里边放牛。

等到再大一点的时候,家乡这块遇到了罕见的大灾,地里边颗粒无收啊!元朝皇帝拨下来的救灾粮,被上边的层层盘剥,到了老百姓的手里边,就剩下一堆谷子壳。

初六老爹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大哥的儿子饿死,二十二老妈没了。

一家大小一个月就没了,这谁受得了,大家伙都没有挨过饿。饿急了眼都是绿的。

老朱最后好不容易到父母坟头边上的皇觉寺做了五十来天的和尚,这才吃了几口饱饭,回头就被寺庙里的和尚给赶出去化缘去了,一化就是三年,这过程和那乞丐也差不离了。

就这经历,放眼咱大华夏四百多位皇帝,有那个经历过的?压根就没有,所以老朱对社会的最底层了解的最为彻底,从而导致他特别的痛恨那帮子贪官,如果元朝贪官少点,他的父母也不会饿死不是。

所以老朱对待官员的贪墨,那下手绝对不会手软。

那么对待自己个子孙,为了不让子孙走上自己的老路,给子孙后代也弄了不少的福利。

有工资,结婚还有拨款等等。

那么基础条件都具备了,繁衍后代这就成了主流,让老朱也没有想到小三百年下来,几十万姓朱的这就有了,毕竟打老朱这开始他就有二十六个儿子。

后来的事

当然老朱忘记了一句古训,子孙自有子孙福,莫为子孙做远忧,他这项政策也导致一些落魄的老朱家子孙,都没法子依靠双手去为自己弄点殷实的家底。

老朱有想到的,也有没有想到的,毕竟人吗?就不可能把这世上所有的事都能琢磨明白,老天爷他也不让啊。

朱元璋吃了起名字的亏,他还给自己的儿孙准备好了各个辈分的名字。

二十六个儿子,每一个儿子都能拿到一个辈分表,这头一个字是朱,这第二个字老朱都给安排的妥妥当当的,而且最后一个字老朱还怕出了岔子,还做了一番规定。

最后一个字的偏旁依次取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循环使用。

结果老朱家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后来这就开始取用生僻字来做最后一个字,到了最后都没法子,干脆自己个造字。

你都不知道,后来这化学那周期表传到咱国家,负责翻译的老先生翻译过来的元素既要符合国际要求,毕竟要接轨吗?还要有咱大华夏的文字习惯,一瞅这方块字就算不认得,也差不离能知道这元素是干嘛的?

把个老爷子好悬没愁坏了,最终老朱家的家谱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以从这方面咱也能瞅出来,老朱的后人确实是多。

那么清朝时期为何一个不留呢?

其实谈不上一个不留,毕竟老朱家的后人那么多,只是清朝的时候,只要确定是老朱家的人,杀,那是没跑的。

那么杀老朱家的人,不仅有清朝,还有李自成这所谓的闯王。

就那个迎闯王不纳粮的,咋说呢?李自成这充其量就是将军的料,也做不了啥皇帝,本身连个根据地都没有,打下一座城,就吃空一座城,这持续不了多久。

那么在这些个攻城中,他自己也杀了不少的皇室成员,那最著名的福禄宴,把那个肥胖的都走不了路的福王搁锅里边和鹿肉一块炖了。

说道这里,有人说后期,他也有经营自己的地盘。这话也对,是有这么个动作,但也仅仅是个动作,他都等不急这这动作下达之后,贯彻执行一年的功夫,就着急忙慌的跑到了北京城下边。

结果遇到了崇祯找的,打小就有神童美誉的张缙彦,让这主做了自己个兵部尚书。就这货不仅阻止各地勤王,而且当李自成到了地就亲自给开城门,那膝盖软的啪啪的。

后来瞅着李自成不行,要打劫北京城官员,不亏为神童,这就看出了苗头,转头就跑了,后来顶着兵部尚书的头衔,又给清朝跪下了。

哎!这历经多少年都没被打下来的城池,就这么被李自成给占了。

崇祯这么一死,后来的南明,又陷入了内讧,这事提起来就怄气。

最后南明皇帝,被脑瓜后边长了不知道有多少反骨的吴三桂,用弓弦活活勒死了,这大明王朝算是灭亡了,就剩下台湾一支了。

这是史料上记载的,咋说呢?老朱家的后人可不止皇室,他还有很多其他的旁支,当然这些个旁支要是一直往上数的话,这都能够攀到老朱那二十六个儿子当中的一个。

所以留下来的后人还真不少。

那么清朝统治者是怎么对待这些老朱家的人呢?咋说呢?清朝能够入驻中原,这就是个捡了个天大的便宜,毕竟这天下是明朝投降过来,如吴三桂之流打下来的。

要不然清朝凭啥给你吴三桂一个异姓王的爵位,而且每年大半税收都给你吴三桂,还让朝堂出现个西选官员和清朝正儿八经的入选官员平起平坐,后来干脆还高一头,就俩字——凭啥?

这绝对不是因为你吴三桂长的好看,是因为你有这实力。

那么好端端的说着老朱家的事,咋就说道了吴三桂呢?很简单,因为清朝满人入驻中原之后,这天下压根就不太平,根本就没有进入到一个大一统王朝开朝之后稳定的局面。

借着老朱家名头起事的,那多如牛毛啊!别的不说,就说那朱三太子,就这四个字这牵扯了清朝几个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三个皇帝和这朱三太子过过招,问题是每次这名字是一样,但人都不一样,甚至于有时候,突然之间就能冒出俩朱三太子,让人根本就闹不明白,这到底谁是真的谁是假的。

这事弄的比较尴尬了。

所以后来康熙为嘛要去明十三陵,还去修缮明十三陵,原因就是他想告诉大家,清朝取的是李自成的天下,这大明王朝的灭亡和清朝没有一丢丢的关系。

当然如果遇到了老朱家的后人,这另算,直接杀了这都算是小事,毕竟总是有人借住老朱家的名声闹事不是。

后来康熙还真就抓住了崇祯的一个直系后裔,经过认定之后,康熙也不客气直接从老的到小的一个都没留全砍了。

所以给明十三陵扫墓是一回事,杀老朱家的后人是另外一回事,这两件事没啥直接的关系。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