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二战日军听到苏德开战,积极对苏备战,日军为何又放弃进攻苏联?

二战日军听到苏德开战,积极对苏备战,日军为何又放弃进攻苏联?

2020-09-03 00:02阅读(98)

二战日军听到苏德开战,积极对苏备战,日军为何又放弃进攻苏联?: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驻日本大使每隔十天就要拜访外相松冈一次,每次见面的中心话

1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驻日本大使每隔十天就要拜访外相松冈一次,每次见面的中心话题就一个:日本能否遵守《苏日中立条约》?可见苏方对两线作战的忌惮。松冈后来被问烦了,到第三次会见时干脆脱口而出:“我认为,苏日中立条约不适用于目前进行的战争”!这其实是很明确的战争威胁,苏联大使当时吓完了。



实际上,日本人放弃对苏战争是经过了一个复杂的心路历程,日本陆军从上到下都支持对苏动武,以报诺门坎战役的一箭之仇,而不是被这次战役彻底吓破了胆,这一点尤应注意。在日本高层犹豫不决之时,由山下奉文率领的军事考察团刚好回国,山下对东条的原话是:“柿子虽然是涩的,但还是把它摇下来为好”,而陆相东条英机的答复是:我能充分理解!


如何解读这两个家伙的对话呢?日本人一向有“熟柿主义”的小聪明,即形势不明朗之前尽量不要火中取栗,但山下奉文认为日本应该助德国一臂之力,早点北进共同把柿子“催熟”,而东条英机也听明白了,同时,日本驻苏武官建川美次也判断:莫斯科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裕仁因此批准了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动员的奏折,所有这些态度,都使日本陆军对苏动手如箭在弦上。



甚至对北进从来都不感冒的日本海军,也感觉对苏动武几乎是木已成舟的事情,提前组建了用于北进的第五舰队。从1941年7月开始,日本以“关东军特别大演习”的名义,大举向东北增兵,关东军第一次膨胀到24个野战师团85万人马的规模,内部号称“百万关东军”,如果不是准备对苏动武,日本人根本不需要如此规模地增兵东北,关内战场还缺兵呢。


那为什么日本又偃旗息鼓了呢?这与太平洋地区的形势息息相关,1941年7月24日,美国政府警告日本,不得以武力染指印支半岛南部,否则就将损害西方的利益,然而为了彻底掐断中国获得国际援助的通道,日本陆军仍然进行了军事冒险,25000多日军迅速开进越南南部。这下美国人炸毛了,于是7月26日,美国宣布冻结日本在美的一切资产,英国、印度、缅甸紧随其后也宣布冻结了日本资产,并且废除了《通商条约》,至7月28日,荷属东印度也宣布冻结日本资产,正式停止执行《石油协定》!



几乎一夜之间,日本人将面临再也得不到一滴石油的窘境,因为美国和荷兰所属的太平洋殖民岛屿,是日本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而且美国人“得寸进尺”,更于1941年8月1日宣布进一步禁止除粮食和棉花外的一切物资对日出口,并决定向重庆政府派遣军事顾问。这一切举措都是逼迫日本在已经开始的《日美谈判》中大幅让步,面对美国政府咄咄逼人的态度,日本人必须重新考虑全盘战略了。


因为如果对苏动武,陆军兵力虽然差不多够了,可是在幅员辽阔的苏联领土上实施战场机动,关东军需要大量的石油和物资,现在美英荷等国家的强硬态度,已经使石油供应出现了严重问题,关东军走一半路就没有汽油怎么办?数千公里的征程,难不成几十万鬼子兵要靠两条腿走着过去?另外钢铁供应也面临威胁,跟现代化的苏军打起来以后,炮弹炸弹满足不了需要怎么办?总之,战略物资突然被西方卡住了脖子,成为日本国策出现摇摆的根本原因。



有鉴于此,日本人比较鸡贼的“熟柿主义”又占了上风,战时大本营和内阁联席会议经过多次讨论,最新出炉了所谓《帝国国策纲要》,并且在御前会议得到了通过。这个纲要确定了以“南进”为主的整体战略,而“北进”问题则需要要视苏德战争的进展情况而定,根据这一国策,日本军部不得不临时设定了对苏开战的三个必要条件,否则裕仁是不可能批准开战的:


第一,日美谈判在不久以后得到明显的进展,日军可以继续获得石油以及钢铁;第二,德军攻陷莫斯科,苏联溃败已成定局;第三,远东苏军出现大面积西调情况,战力不及关东军的三分之一。所以笔者在其他文章中一直说,攻克莫斯科对德国来说,其意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很有可能刺激日本加入对苏作战,然而结果我们知道了,苏军不仅守住了莫斯科,远东部队也仅仅抽调了一小部分,只占总兵力的17%到30%。



于是这两个必要条件都没有满足,那么日美谈判的进程又如何呢?1941年8月6日,日本政府通过谈判代表,向美国提出一个新的方案,内容要求美方在中国、印度支那等问题上全面让步,结果被美国国务卿赫尔当场拒绝,这就尴尬了,日本人从内阁到军部都深感屈辱,于是强硬派东条英机受命重新组阁。


既然三个必要条件无一成熟,陆军出身的东条也只能告诉关东军,你们先歇会吧,等解决完美国人再说,于是陆军灰头土脸,海军兴高采烈。日本御前会议也很快通过对英、美、荷开战的决定,这就注定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而日军北进苏联的计划也就成为了泡影。


2

日本原本希望苏联把远东地区部队抽调走了以后再动手,没想到苏联不上当,加上北上实在没利益,最后就放弃了。

日本对苏联的远东地区也是垂涎日久。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就出兵苏联远东地区,以干涉十月革命的名义想趁机捞一把。这次干涉失败以后日本贼心不死,一直蠢蠢欲动。

918事变以后,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对于苏联远东地区的野心就更大了,多次和苏联在边境地区发生冲突。即使在诺门坎战役中日军被苏军打得大败以后,日本还是没有放弃野心,积极加强关东军,试图寻找机会再次进攻。

苏德战争爆发以后,日本一度认为机会已到,于是决定等远东苏军至少有一半调到苏德战场以后,就出兵攻击苏联。

然而出乎日本意料之外的是,苏联虽然从远东地区抽调了一定的部队去苏德战场,但是同时又组建了很多新部队调到远东地区加强防御。这么一来远东地区的苏军总兵力不降反升。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刚爆发时,远东苏军共有703714人,装备各类火炮1008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3188辆,飞机4140架。而到了1941年12月1日,远东苏军总兵力增加到了1343307人,装备火炮8777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124辆,飞机3193架。

虽然苏军的部队质量和技术兵器数量都有所下降,但是多达134万的苏军兵力远远超过了日本关东军。在诺门坎战役领教过苏军厉害的日本自然不敢轻易挑衅。

而另一方面由于和中国的长期战争导致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日本的外汇日益枯竭,已经无力满足进口物资之需。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其工业严重依赖从海外进口铁矿石、石油等物资。甚至日本国内所需大米,也有很大部分需要进口。

为此日本不得不铤而走险,把自己的势力向东南亚扩张,以夺取当地资源。这就和英美的利益发生了冲突。美国继而宣布对日本实行禁运,进一步加剧了日本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南下东南亚夺取国内急需的大米、石油等物资的就成了日本的必然选择。

至于苏联的远东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又有苏联重兵把守,打起来付出代价大,获得利益少。所以日本很快就放弃了北上计划,选择了南下东南亚。

3

在历史上,苏德战争爆发以后日军确实认真考虑过对苏开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想法始终没有变成现实,这让后来很多人感到奇怪。实际上,当年日本人放弃北上,而是选择了南下并非心血来潮,也不是简单的陆、海之争造成的战略性偏差。这包含了日本人对历史因素、自身情况、战略考量等多方面的深思熟虑。

实际上,日本人北上的想法由来已久,无论是张鼓峰之战还是诺门坎战役都是这种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产物。但是,这两次战役都是以日军失败宣告结束,尤其是诺门坎战役,更是让日军认识到了自己与苏军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当苏德战争爆发以后,虽然日本人很积极的备战,甚至还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关东军特别军事演习,但是此前的惨痛教训始终让日本人不敢轻举妄动。

当然,日军之所以没敢轻举妄动还主要是因为对面的苏军实力强大。尽管经过关东军特别军事演习的动员,但是关东军无论是在总人数上还是技术装备上都和对面的苏军有着不小的差距,仅仅坦克一项就是400:2700,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实际上,日军对苏开战有个前提就是德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而当苏德战场进入冬季以后,日本人已经明白这场战争已经没戏了。

另外,日军停止对苏作战准备,选择南下还有个更现实的因素。那就是北上得不到任何实际好处,只能是为德国人火中取栗。相之下,南下则可以得到日本国内急需的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这也是日本国内南下派的主要目的。而且相对于强大的远东苏军,西方在东南亚的军事力量简直不值得一提。两害相权,日本人选择哪个是显而易见的。

4

日军一开始积极备战,最后又放弃是综合考虑的结果。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根据御前会议确定的战略目标是在确保战争中已从俄军占领下夺取的中国东北地盘基础上,占领俄远东滨海地区及北库页岛。不过一战结束后诞生了布尔什维克政权,日本充当了反俄的急先锋。

扼杀苏俄红色政权于摇篮之中的图谋破产后,日本更加野心勃勃地继续窥视着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伺机而动。在1937年7月全面发动对华侵略战争并迅速占领了中国的大片领土后,日本当局自认为战略主动权已经稳操在手,于是把侵略扩张的触角再次伸向苏联,以与远在欧洲的德意法西斯嚣张气焰遥相呼应,因此先后发生了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

苏德开战后,莫斯科告急,日军高层“北进”派等来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但是,除关东军外的侵华日军主力被中国军民死死地拖在中国战场上,无法脱身。

日本北犯苏联,期望在打败苏联后和德国分赃。然而日军明白进攻苏联主要依靠陆军,然而日军陆军经过诺门坎的失败后心中很清楚,日军现代化程度不高,战斗力不强。即使侵华日军占领地和朝鲜、中国台湾主要依靠伪军来维持,日本陆军能抽身“北进”,拿下苏联远东,也无法实现自身战略目标,对他来说没有价值。

日本国小资源贫乏,支撑战争依靠“以战养战”-对占领地战略资源的掠夺。被日军占领的中国领土特别是“满洲国”战略资源丰富,成了日军战略资源的产出地。苏联的战略资源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远东、西伯利亚既没有高加索的石油,也没有乌克兰的粮食,甚至没有可做挑夫、伙夫的苦工。日本环顾四周,其他能够“以战养战”的就是东南亚了。东南亚有丰富的战略物资,是荷、法、英等国的殖民地,当时这些老牌列强根本无顾及这片昔日的殖民地。日军攻占东南亚不会有大的军事抵抗。日本如果“北进”,且不说冒险和强大的苏联开战,即使攻下苏联,势必会和德国为分赃而起争端。进攻苏联,日本太不划算。

而更为关键的就是苏联在远东的军事力量。1941年 6月 14日,日本陆军省、部的《适应形势演变的国防国策大纲》,提出“对德苏战争暂不介入,观望形势,如战争的进展对我国极为有利时,则行使武力,一举解决北方问题”。6月 22日,德国入侵苏联,日本陆相东条英机于26日就制定作战日程,决定调集 16个师团作进攻苏联西伯利亚的准备。关东军参谋长吉本贞一把这次军事调集,冠以“关东军特别演习(即关特演)”的名号。此后,日本大本营和关东军就以“关特演”作为实施对苏作战准备的总称。经日本国内两次下达动员令,在两个月内,就有307个战斗部队和 322个兵站部队计 50余万人到达东北,使东北日军总兵力达到 85万人,战马达15万匹,战斗机、运输机 600多架。这些军队全部部署在东北的东部、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并展开了进攻性演习。

然而出乎日军意料的是苏联远东部队在苏德开战后不减反增,总兵力有100余万人,完全超过日军。当时日军鉴于之前与苏联武装冲突的经验教训,认为自身2个师团(日军共25个师团)可以完胜苏军1个步兵师。当时苏联远东共有30个步兵师。日军判断苏联会增兵西线如果兵力缩减到15个步兵师则是己方进攻最佳时机,不过一直没有这个机会。8月9日日军参谋本部最终决策改为“南进”。

5

看看地图就知道为啥日军要放弃了,距离是硬伤!

6

这也算是一个经典式的话题了,许多人总感觉只要当时日本出兵北上的话,就可以打败苏联,把二战的整个历史改写,可惜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这属于一个痴人说梦式的话,他们对许多情况根本就不了解,凭空想象。

当时日本确实有一北上,但是北上的决议在苏德战争前,压根只是想法,而不是实施中的计划。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941年6月份,日本事前不知情,到了7月份才想到可以动手,直到8月份才开始全面动员,到了9月份日本还没有完成所有的准备工作。

那时候到日本根本就没有什么战略机动部队,进行关特演的许多人员都是临时动员,为此还签发了85万人的动员令,按照当时日本的动员速度,在入冬之前完不成准备,以远东地区情况来说,把作战行动在冬季几乎就是一场灾难似的,不用苏军作战,日军自己都能不能扛住,几十万大军的过冬装备日本根本没准备好。

日本的战略上北上与南下属于并重,不意味着日本确实非得北上不可。在北上的问题上日本相当的犹豫,在1939年的诺门坎作战当中,日军已经体会到苏军的能力如何了,当时的设定就是苏军大规模西调,把远东的苏军抽调一空之后,日本打算进行一场没啥战斗的进军,实际情况是苏军在远东的兵力直到9月份的时候都没有任何抽调的迹象,相反把远东的兵力扩充到了100万以上,在开战前在远东的兵力是70万扩充到了100万以上,在最高峰的时候达到了140万,从没有低过100万的时候,这造成日本根本就没法下手。

英美的态度也非常明确,已经与苏联结成了同盟关系,日本想要北上的话,必须面对于英美在南线对日本宣战的结果,当时英美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还以为美国和英国会保持中立,让日本去进攻苏联吗?

在1941年7月份的时候,日本因占据越南南部已经遭受了英美的全面经济制裁,再进攻苏联,那么只能宣战了,日本不可能冒着两线同时作战的风险来打这场仗。在外部条件不允许,内部也一样北上与南下分不出重点时,日本怎么可能冒两线作战的风险去北上呢?

最后南下成了结果,北上属于主动放弃,不存在北上的可行性!

7

没法打!

咱们还是那句话,战争,不是上嘴皮一碰下嘴皮,说打就打了的。打仗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

1939年通过诺门坎战役日本人认识到了自己的武士道精神干不过苏联的坦克、大炮,从那时候起,他就放弃了和苏联打仗的想法。后来又和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以避免和苏联交手。

日本人选择了不和苏联开战,在后来的许多年里,他也就没准备和苏联开战。因为他没准备和苏联开战,也就没建设一支能和苏联作战的军队。苏德打得激烈的时候,日本手里并没有适合与苏联作战的军队,自然就没法打苏联。

想和当年的苏联打仗,很明显,你的军队得是重型装甲集群。你得有重型坦克,厚装甲,大口径主炮。还得有大量的火炮、汽车、装甲车......

二战期间苏联在西伯利亚地区一直保持着100万以上的精锐部队。几千辆坦克,一万多们火炮,几千架战斗机。日本想打苏联,最起码,最低最低,也得拿出300万人规模的装甲部队。二战时期的日本坦克能被机枪打穿,在苏联的坦克炮前,跟纸一样薄。苏联坦克一脚油门能撞翻日本坦克。而日本坦克的主炮也根本打不动苏联坦克。日本要想和苏联打,得重新设计新式坦克,能和T34-85正面交锋的坦克。然后这种坦克得生产1万辆。大口径火炮,也得生产两万门。战斗机也得1万架。冲锋枪、半自动步枪、火焰喷射器......这都得有。

造坦克说的容易,其实得从挖矿挖煤开始,钢铁厂都得新建,培训工人、设计图纸......三年五年啥成果都看不着。十年,矿山、工厂、运输、设计......都运转起来了,才能看见坦克出厂。然后还得训练部队使用,修改、量产......这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凭空出来1万辆坦克,部队使用纯熟了,都得5年。

由于日本没准备和苏联打仗,他也就没建设这样一支重兵装甲集团。

当时的日军依然是一支以三八大盖、刺刀和依靠两只脚的轻装步兵部队。

开这种坦克进攻苏联,那就不如开着“玩笑”去了。瓦西里急眼了空手都能把这玩意掀翻了。

日本在整个二战期间,生产的轻型坦克,在苏军坦克炮前面跟纸一样薄的那种坦克,总共也就在3000辆之内。问题是这些坦克他还得拿出一部分到太平洋上跟美军打,再拿出一部分到中国内地......和苏联差距太大。

日本这种轻装人肉部队如果去进攻苏联,属于典型的作死。而且即便是这种人肉部队,日本在最巅峰的时期,在日苏方向,也只有100多万。和苏联的人数不相上下。日本让自己这120万轻装关东军去进攻120万苏联西伯利亚重装坦克集团,那是疯了。

关东军一直被抽血,不断有部队被派到太平洋战场,不断的被美军消灭。最后的关东军只剩下70万老弱病残。如果他在全盛时期去进攻苏联,不论胜负,太平洋战场那边都无法坚持。要是在苏联被歼灭,两线更是都完了。

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领土广阔,真打起来,战线会非常的漫长

德国打苏联,失败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战线长,拖累了进军速度,补给跟不上。实际上要是跟日本这边比,苏德的战线短的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德军的机械化程度比日军高出2个数量级,苏德战场铁路、公路也比日苏方向,西伯利亚这边强百倍,结果战线长的问题都能拖死德国。日本这边的难度就没法算了,得是天文数字。

实际上咱么上面说的日本建设300万的装甲集团部队用来进攻苏联,远远不够用。

这种部队对后勤的依赖非常严重,汽油、弹药、维修耗材、食品药物......要源源不断的跟在后面。补给线要是断了,前面的部队也就趴窝等死了。在西伯利亚方向往苏联内地打,几千里的战线,走几百里就得建立一个后勤保障基地,建立工事,留下部队防守。要不然前面冲的兴高采烈,人家绕到后面把基地端了。

日本想进攻苏联应该是300万的装甲集群打前锋,后面还得500万的步兵分散在补给线上做保障。以日本的条件,300万装甲集群属于做梦,500万步兵还是做梦。他资源有限,虽然占领了朝鲜半岛和大部分中国,但这些地方生产力太低,导致日本根本没有实力打造一支均衡型部队。只能是有取舍,有轻重的发展。而日本最终取的是海军,舍的是陆军,重海军轻陆军。把大部分的资源都拿去打造海军,去造航母、战列舰......这就导致他陆军和其他欧美强国比,非常的弱。

就这么一堆钢铁,拿去造航母,就不能造坦克......

日本想进攻苏联,至少得提前15年做准备。第一点,就得是先把航母、战列舰、潜艇......停了、拆了。然后造坦克、大炮、战车以及铁路。15年,才能打造出这支300万人的重甲集团。但这样一来,他的海军就又不见了,也就没办法在太平洋上和美国人打了。

当时日本只能是二选一:建造陆军打苏联或者建造海军打美国。

最后他选择了后者。那他也就是自动放弃了前者。等到苏德战争爆发,德国初期打的非常顺利,日本再想改变策略就已经来不及了。如果他最开始选择的是建设陆军,不要航母、战列舰那些东西,造出来1万辆重型坦克,等到苏德战争爆发,他在东方来个300万装甲部队+500万步兵抄苏联后路......二战历史恐怕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只不过这样一来,他没有海军了。如果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依然要参战,依然要跟日本打,到时候日本没有海军,美国就可以直接打到日本家门口。到时候他还是玩完。没等他打到莫斯科,东京先丢了。

8

二战爆发之前,日本积极对苏备战是确有此事,但是1941年6月苏德战场打响之后,日军为何又放弃进攻苏联了呢?

其实并不是日本放弃了进攻,而是人家就没打算进攻苏联!

问:那张鼓峰和诺门罕战役是怎么回事?

说白了,张鼓峰和诺门罕战役只是日本对苏联的试探性的攻击,但是结果出乎日本人所料。

诺门罕事件直接成为了日本最大的一次失败,死伤人数高达5.4万,日本举国震惊!

问:哦,这样子说日本没有趁机进攻苏联原来是被苏联战斗民族给打怕了!

如果这样子解释,未免太片面了,甚至说是错误的。

诺门罕战役日本虽然经历了一场惨败,但是日本真的就被苏联打怕了吗?

(这里不是为了抬高日本什么的,只是想做个客观分析)

说日本怕了苏联的其实是真的小看日本了。

法西斯日本和纳粹德国一样,是一种军国主义民族凝聚力相当高的国家,当时的美国何其强大,日本还不是发动了“珍珠港”事件挑起了太平洋战争?

就连德国宣布投降后,远东的日本还曾打算搞个“一亿玉碎计划”来个不死不休,直到美国的两颗原子弹丢在日本脸上才肯投降。

可见,日本并没有想得那么简单,苏德战场爆发,日本选择“南下”而不是“北上”夹击苏联是有自身的历史局限性的。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它挑起战争无非就是获取战略资源。

苏联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虽然也存在十分丰富的石油资源,但是日本即便占领了那里,开采难度太大,百害而无一利。更何况,日本想要占领苏联远东地区至少会赔上一半以上的关东军。

这种赔本买卖它不会做。

北上无利可图,南下对日本来说却是“意义重大”。

一,在东南亚地区,那里有丰富的战略资源是日本所需要的,比如橡胶、石油、矿产等等。

二,当时西方老牌殖民帝国在东南亚有大量的殖民地,然而苏德开战之前,日本的大哥德国已经在欧洲大陆横扫了各国,这些老牌殖民帝国根本没有力量来打理亚洲事务,绝佳时机,野心勃勃的日本岂会浪费?

三,英国本土遭受重创和压制,苏联在远东地区也保留着客官的军事力量。

四,日本虽然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但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深深牵制着日本,令日寇始终不能安定。据记载,日本前期投入了24个师团入侵中华,后来因为病例不足增加到了36个师团。虽然日本在东北有着75万关东军,但是因为八路军和国民军在华北地区的英勇斗争,生生把日本给牵制住了。

后来美国总统罗斯福都说:如果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日本将会多出100万军队进攻英美,那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苏德战场打响,日本出于战略目的选择“南下”对他们来说虽然是比较好的选择,可惜的是,他们“南下”的途中遇到了我们——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注定他们是失败的!

9

日本并不是没有打过对苏联的念头,只不过苏联给了日本一次深深的教训,在加上美国外部条件的存在,所以放弃陆军北上苏联而选择海军出击美国的策略。

苏联给予日本最惨痛的教训——诺门罕战役

日本关东军在出兵占领了东三省,并建立起伪满洲国后,对于日本此后是南下还是北上的战略布局日本陆军曾有非常大的的争议,而最终是日本的关东军占据上风,极力请求北上攻打苏联。

当时德国迅速闪击波兰,并对苏联虎视眈眈。因此最后关东军几乎是倾尽一切武装力量寄希望于一战打败苏联。而苏联也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局面,所以决定对于日本关东军进行一次全面、深通的教训。由次也就有了诺门罕日本关东军惨败,关东军唯一的装甲师团覆灭,打消了日军北上的野心。

而日本海军决定对美国动手,也是由于当时美国对于日本在东亚的动作太大(当时的日本几乎快控制整个东亚),所以美国决定对日本施行石油禁运,要知道石油一直都是国家发展的命脉,这一招釜底抽薪也让本来对美国不满的日本军人下定论决心。

在美国对日本施行石油禁运不到3个月,日本海军就对美国不宣而战,直接空袭了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

可以说,从日本海军空袭美国珍珠港的这一刻起,日本法西斯就拉开了灭亡的序幕了。

10

我是岛主说事,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为何放弃北上计划改向南下呢?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首先,苏德战争的爆发,迫使日本找到战争利益最大化,南下优于北上

从日本近代历史可以看出,这个岛国为了发展一直都在为生存和资源努力,对外扩张成为其重要手段之一。同时,由于地缘关系影响,东亚各国一直都是日俄争夺殖民地的焦点,客观上讲,日本北上策略早已有之。但是,欧洲局势发生巨变及苏德战争的爆发,却让日本改变了北上的初衷。

第一,连续两次边境挑衅,迫使日军放弃北上企图。1904年,日俄战争在旅顺爆发,这是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地盘之争,这次战争为日本长期入侵东北埋下了伏笔。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日本妄图向北扩张,分别于1938年和1939年在中俄边境的张鼓峰、中蒙边境的诺门罕与苏联军队展开激战,结果均以失败告终。从一定程度上讲,张鼓峰战役是日军的试探之战,诺门罕战役是日军的决定之战,都没希望以后,日军对北上基本失去信心。

第二,二战爆发后,德国在欧洲圈地占田,日本也想另起炉灶。如果说苏德战争爆发前,日本是在犹豫观望的话,那么,德国闪击苏联却使日本打了鸡血,当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放在德国身上时,日本正好瞅准机遇扩张自己。这一时期,日本采取的是左右逢源的政策,一方面与德意保持合作意愿,一方面与苏联签订中立条约,避免后院起火,实际上,就是在为南下作准备。

第三,美英法在亚太地区的殖民地吸引,日本梦想利益最大化。1938、1939年间,当德国在英法绥靖政策怂恿下,慢慢吞食东欧小国领土时,日本就已经着手对英法在东南亚及南亚殖民地动心思,而1940年英法被德军打得焦头烂额时,日本开始制订出兵东南亚计划,企图对英法殖民地进行大洗盘。

从上面这三点客观条件来看,日本不可能让美国在太平洋挡住它的去路,美日在太平洋必有一战,只不过是时间和地点的问题。

其次,南进对轴心国瓜分世界有利,日本妄图独享亚太版图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从时间上可以看出,日本跟德意签订的条约比苏德签订的和平条约要晚。一些人认为日本签了协议,他们就是一家人,实际上,日本的野心更大。在条约落实上,日本也不需要条约约束也没有按条约去遵循。

第一,把美国撵出太平洋独享亚太资源,日本早有设想。日本想称霸太平洋并不是二战爆发后才想起来,早在1927年时,日军就有人提出了西出太平洋的建议,而且日本陆军部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且让人意外的是,南下战略并不是日本海军提出,而是日本陆军极力推动。从这个方面讲,日本早就把独享亚太作为既定扩张方针,只是时机还不成熟罢了,而美国在太平洋上独挡一面,客观上就成了日本西出太平洋的拦路虎,它必除之。

第二,独享亚太版图,是日本侵略扩张政策的主要目标。如果问日本加入轴心国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的话,与德国瓜分世界是它的终极目标。1941年4月,当德国准备发动闪击苏联的战争时,日本出乎意料地与苏联签订了中立条约,这个条约,对双方来说都是个妥协的结果,苏联害怕日军北上要避免两线作战,日本也害怕苏军借机对关东军施压,因为日军要从中国战场分兵南下。

第三,偷袭珍珠港,日本海军的用武之地。日本的对外扩张一直都是依靠海军打头阵,无论是朝日战争还是甲午战争,包括日俄战争,日本海军都是马前卒。虽然日本海军的灵魂人物山本五十六,并不认可与美军作战有多大取胜把握,但他却是个爱赌的人,他拟定的计划打蛇打七寸,消灭了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美军就没有还手之力。可是,最终由于南云忠一没有完全掌握这个计划本质,完好无损地保留了美军的燃油仓库,使珍珠港事件半途而废。

综上:日本并不是不想北上进军西北利亚,是苏德战争的爆发,使日本找到了新的利益增长点。一方面,两次与苏军作战都没占到便宜,日军感到惹不起苏军;另一方面,日军的精锐是海军,南下太平洋才是其利益最大化所在。

更多二战历史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回答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