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杀的根源,其实不在于他功高盖主,而在于身份发生了变化。刘邦诛杀功臣,跟朱元璋诛杀功臣不一样,朱元璋时代没有封王,专挑冒头的剪除,借派系斗争,将有实力的文臣武将都干掉。
刘邦不是,他要清除的是诸侯王,这些诸侯王本质上是军阀势力。不幸的是,韩信的身份也变成了军阀,这才是他惹上杀身之祸的根源。
刘邦功臣集团的两大势力
刘邦的功臣集团,可以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一部分是追随刘邦左右的文臣武将,以丰沛集团为主干;另一部分是异姓诸侯王势力集团。
第一部分功臣是刘邦的团队核心,乡情纽带和亲缘关系是基础,辅以张良陈平等智囊团成员。这部分人员跟随刘邦经历过多次生死考验,忠诚度很高,也是刘邦能在一次次劫难后,重新崛起的基础。
第二部分功臣更像是刘邦的合作伙伴,双方以利益的变化为基准,时而结为联盟,时而又分道扬镳。比如魏王豹曾经是刘邦的合伙人,后来改投项羽;英布原来是项羽的部下,后来改换门庭投靠了刘邦。他们的行为其实只有一个风向标:刘邦和项羽谁能占据上风!
一部分是“家里人”,是坚强的后盾,一部分是“生意伙伴”,利益先导,无所谓忠诚!
刘邦对两大势力的政治考量
很显然,对这两大派势力刘邦是有不同的政治考量的。
首先,以丰沛集团为主干的核心成员们,他们不光是取得天下的基础,也是未来帝国的政治核心。而且这部分功臣,总的来说不会对皇权构成致命威胁。
文臣中,张良急流勇退;陈平不是当领袖的料;萧何有这个能力,但也有自知之明,以自污的方式早早向刘邦表明了态度。
武将中更没几个拿得出手的,曹参大多时间给韩信当副手,周勃、樊哙、灌婴都不是那种最顶级的将领。
更重要的是,丰沛集团内部并不和睦,没有谁能承担核心力量。萧何与曹参有矛盾;樊哙跟刘邦走得近;陈平跟谁都保持距离;连周勃和灌婴这两个后起之秀,都不是铁板一块。
总之,这部分功臣,唯一的核心就是刘邦,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足具备号召力。即便如此,刘邦还是给他们培养了一个天敌——吕雉!让功臣集团,跟以吕雉为首的外戚相互制衡。
对合作伙伴诸侯王势力,刘邦的态度很清晰——清除!这部分人本来就是合作关系,基础就是利益关系,靠不住。更关键的是,他们都有军权,本质上属于军阀势力。
以卢绾为例,他是刘邦最信赖、最亲密的伙伴,但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竟然也走向刀兵相向。根子在哪里?手上有兵呐,坐在诸侯王的宝座上,想法怎么可能还停留在光腚玩耍的年代?
所以,异姓诸侯王靠不住!其实,后来的事实证明,不光异姓诸侯王靠不住,宗室诸侯王也一样靠不住!有独立的兵权就会滑向军阀的深渊,拉不住!
这就是刘邦坚定地要剪除诸侯王的原因!
韩信角色的转换是其悲剧的根源
本来韩信的身份是刘邦的核心成员,可惜后来发生了转变,变成了诸侯王,这就是韩信必死无疑的原因。那么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呢?
当年,刘邦兵出汉中,韩信就像他的一把利刃,始终独立在外,替刘邦斩将夺隘,同时为刘邦免费提供训练有素的兵源。
本来这种结构就很微妙,一位高级将领,长期领兵在外,主仆关系就会很微妙。不过刘邦不傻,他在韩信身边安插了钉子,曹参作为韩信的助手,兼监军,始终伴随他左右。
韩信每打下一个地方,刘邦就派人接管,韩信继续瞄准下一个目标。如果按这个节奏走下去,韩信绝对居功至伟,功成身退。变化就出现在齐地!
就在韩信准备攻打齐国时,郦食其跳出来,凭一张嘴就说服田广投降了!本来这是一件好事,可是韩信在蒯通的蛊惑下,不顾齐王已经投降的事实,对齐国发动了进攻。猝不及防的齐国被韩信拿下了,可是郦食其却做了田广的刀下鬼!
韩信拿下齐地后开始膨胀,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虽不情愿,但碍于形势压力,被迫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的转折点就在这次求封齐王,从这时候开始,韩信事实上已经变身军阀,对刘邦的指令,不再是不折不扣地执行,而是玩起了心眼。围攻项羽的总决战,他和彭越借故迟迟不到位,让刘邦又被项羽反咬一口。
刘邦被迫采用张良的计策,跟他俩划定封地,韩信这才姗姗来迟。
韩信功成身退的几个节点
通过上述过程,我们很清晰地发现,韩信在获得齐地前后,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可能是觉得自己的功劳太大,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所以不惜伸手要。
他的谋士蒯通也起了很不好的作用,不是给韩信以正确的引导,而是鼓动他走向军阀之路。如此,韩信硬将自己,从刘邦的核心成员,推向刘邦的合作者。看起来更显贵了,其实已经把自己逼上了死路!
回过头来,假如韩信重新选择,能不能做到功成身退呢?有几个关键点,踩准了,也许有可能。
第一个节点,无端攻齐:这个阶段,假如韩信心态平和,停止攻齐,按刘邦的指示,留部分人马守齐地,将剩余人马给刘邦带回去,老老实实回到刘邦身边,等他的下一步指示。
第二个节点,求封齐王:这是最大的败笔,聪明的人不但不应该求封,反而应该取得齐地后,尽快将军权和行政权交给接任者,回到刘邦身边。其实,拥有军权的人,离皇帝越远越威胁。
第三个节点,围攻项羽:这个阶段的表现,韩信几乎跟刘邦撕破脸,赤裸裸地讨价还价。表面上他拒绝了蒯通的意见,其实内心还存在当军阀的愿望。这个行为,让他走到了悬崖边缘。
第四个节点,改封楚王:这期间,韩信其实极度危险了,他依然不自知,竟然私藏钟离眜。到这时候,刘邦已经在想办法抓他小辫子,他却还惹是生非,自寻死路。
错过这四个节点,韩信等于已经被判死刑!陈豨事件只是泼在他头上的污水,没有这件事,还会有其它事件加在他头上!
综上所说,韩信之所以被诛杀,大局上是刘邦出于清除诸侯王的政治需要,主观上,韩信个人心理的不满足,不自知,导致自己越来越被动。进而把自己逼上了死路,其实跟所谓的功高盖主没有多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