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霍去病将军苛待士兵,毫不体恤士兵,既是事实,也是一种正常现象。自古治军就有两大不同的流派:

1,为了共同的信念而战。

此种情形下,主帅爱惜士兵,视将士为手足,生死与共。例如辛弃疾、陆游丶袁崇焕、岳飞丶韩世忠丶关云长等千古名将,就是典型代表。

2,为了各自利益而共同征战。

此种情形下,主帅不怎么善待士兵,更不会体恤部下,只有主帅与其部分部下,私交甚好时,才另当别论。

霍去病将军征匈奴,只是为了建功立业,为了扬名天下。霍去病将军的部下,之所以乐意追随霍去病将军,也是为了获取军功丶财富。

说穿了,霍家军是虎狼之师,霍去病将军犹如狼王。狼有其行事规则,狼王不会体恤部下,要人关怀的部下,也不配追随狼王。狼要成功,只有靠自己,渴望得到他人照顾、同情的不是狼,而是狗。

实际上,成吉思汗的行事规则,也与霍去病将军一致。蒙古男丁想获得领地、奴隶、牛羊丶钱财,就得追随可汗去打仗。战胜了,才能分得想要的东西。在征战中,成吉思汗同样不会体恤任何部下,即便是他的儿子,他也不会徇私。一个时刻渴望他人体恤关怀的人,不应去参军,更不应上战场。军人不需要同情,男人不需要怜悯。

当然,除了以上两种情形外,还有一种很糟的情形。那就是主将与士兵,没有共同信念,也没有共同利益。此种情形下,军队内部比较混乱,军队战斗力也不会太强。例如,民国时期的军阀部队就是典型代表。主帅视将士为奴仆,仗打赢了好处归主帅,仗打输了,就怪将士无用,不斩杀将士就算是恩典了。这样的军队一定无能,这样的时代,也一定是个落没的时代。

最佳贡献者
2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从军都是一个艰苦的行当,尤其是在靠冷兵器贴身肉搏的古代,人们多是为了活命去投军、或者被强迫征军,哪有那么多爱国情怀,战场上拼命厮杀的理由只是为了活下去,期盼着足够幸运的话,能建功立业、光耀门楣。

汉朝时期依旧实行军功爵制度,士兵可以通过战场上收人头,加官进爵,卫青就是最好的例子,奴仆出身,韬光养晦十余年,首次征讨匈奴,就旗开得胜,得封关内侯。之后数次挂帅,都大胜而归,爵位、官职、封地越来越丰厚,成了汉武帝时期的第一将军。姐姐做了皇后,自己成了驸马,卫氏一族显赫一时。

作为普通士兵来讲,立下卫青这样的战功不太现实,如此一来,选择站队就很重要,跟着厉害的统帅,常胜的队伍,立功受嘉奖的机会更多,生活也会更好些。

毋庸置疑,霍去病的队伍就是这样一支战绩斐然的虎狼之师。霍去病也算是将门虎子,虽然年轻,打仗的功夫可不是盖得,可贵的是善于打破古法,用兵以奇,敢打硬仗,能打硬仗,漠北之战封狼居胥,风头不亚于舅舅卫青。

能跟着霍去病,操练虽苦虽累,但打了胜仗有封赏,能建功立业,有了这种欲望支撑,士兵自然能同仇敌忾、奋力杀敌。

再者,人都有偶像情怀,喜欢听从真正有能力人的号召,军人更是如此,一个酒囊饭袋上司,即使天天好酒好食的收买士兵,士兵也很难真心臣服。而像霍去病这样年纪轻轻,却能屡立奇功的英雄式人物,即使苛刻,在军中的威望也很高,更容易赢得士兵的敬佩。当时能在霍去病麾下,于士兵而言,本身就是一种荣耀,这种荣誉感下,士兵作战怎会不英勇。

话说回来,霍去病从小在舅舅和姨母的照拂下长大,出身显贵又年少有为,难免性格上有些嚣张乖戾,不似卫青那般大度宽仁,操练士兵肯定颇为严格,打骂责罚之事在所难免,可为一军主帅者也不至于如后人诟病的那般不堪。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因浑邪王降汉之事犒赏霍去病,霍去病说这不是他一人之功,全体将士也有功,故而将汉武帝赏赐的一坛子佳酿倒入泉水中,让将士共饮此酒,共享皇恩浩荡,将士们喝着山泉水,肯定是尝不出汉武帝的美酒是什么味道,却能感受到将军爱护军士的拳拳之心,备受感动。

由此可见,霍去病不是一个穷兵黩武的军二代,作为主帅,他深知恩威并重的驭人之道,平日里操练势必要严酷,只有那样才能训练出虎狼之师,可该收买人心的时候也不能含糊。

有人将霍去病射杀手下将领李敢,作为他虐待士兵的证据,其实也是有失偏颇的,霍去病之所以杀李敢,是因为李敢将父亲李广之死怪罪在卫青头上,下黑手打伤了卫青,卫青知道了没有追究还帮忙隐瞒,霍去病知道后非常生气,一方面心疼自己的战神舅舅,要知道卫青在霍去病心里的分量简直是在神坛,另一方面打伤舅舅的还是自己的部下,觉得自己御下不严,李敢太不把自己放眼里,愧疚又愤怒,才在围猎之时射杀了李敢。

汉武帝对此事是心知肚明,李敢好歹也是名门之后,汉武帝却没有追究霍去病的过错,除了不想得罪卫氏一族,也有觉得李敢有错在先的的因素。要是他知晓李敢伤卫青之事,也会追究李敢的罪责的。

3

霍去病并没有苛待士兵,一切都是闪电战的需要。另外,霍去病的部下,皆是从军中百里挑一而来,其战马乃汉朝最优质的战马,其兵器、盔甲及马鞍皆为钢制品,而匈奴将士身穿皮甲,用青铜马鞍,手持青铜兵器,与汉军有代差,况且此时马磴尚未发明,因此,匈奴骑兵明显干不过汉朝骑兵。

霍去病,中国著名军事家,“闪电战”的鼻祖。他18岁从军,在短短6年时间内多次大破匈奴,斩获敌人首级多达11万级,超过其他将领的总和。

霍去病打仗讲究以快制胜。这是因为与匈奴交战,可怕的敌人并不完全是匈奴强悍的铁骑,同时也有广袤无边、寒冷干燥、缺粮缺水的漠北戈壁。汉军进入漠北,必须要承担极大的后勤负担。而漫长、拖沓的后勤,只会拖累军队的前进。面对来无影去无踪的匈奴人,汉军必须比他们更快,就必须甩开自己的辎重队伍,直接因食于敌。

因此,霍去病绝非挑食,他和其他士兵一样,都要吃匈奴人的粮食。汉武帝赐予的美食,霍去病实在没有机会吃,只能臭掉。

在汉代,蹴鞠本来就是军营中的运动,能够锻炼军人的身体,强化他们的意志。因此,霍去病蹴鞠并不是为了玩乐,而是训练军队的一种手段。

4

士兵愿意跟着霍去病一起冲锋陷阵,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1)跟汉朝的军功入仕制度有关系。汉承秦制,高祖刘邦建立汉室伊始在行政体制上主要沿席秦朝模式,仕进制度亦不例外。汉武帝时期选官制度虽然引入察举征辟制度,但军功制度入仕仍占重要地位,曾颁布《击匈奴降者令》规定层级分明的军功爵位等级制度。

那何谓"军功入仕"制度呢?这是秦朝一套先进的管理制度,秦朝将军功爵位分为二十级,凡是行伍中人,不论出生门第,一律按其所立军功接受赏赐和进爵官位。军功大小何以衡量?那就是砍了敌方士兵的首级多少个,所以越是杀人如麻者军功越大!

(2)霍去病是当时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公元前123年汉军进入河套地区后,兵分多路寻找匈奴。霍去病只率骑兵八百孤军深入,出其不意对匈奴发动攻击,斩杀匈奴兵将2000余人,杀死匈奴相国、当户数人,还活捉了单于的叔父。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战河西又大获全胜;公元前120年,又取得漠北大捷。据史料记载,他短暂一生中曾四次攻打匈奴,每次得胜,攻击消灭匈奴兵十一万,接受降敌四万,还为汉朝开辟了许多疆域,而同一时期的许多老将则常因为行动迟缓失去战机,霍去病这样的战绩在当时汉朝人心中是“战神”,也令匈奴人闻风丧胆!霍去病受到汉武帝的极大信任,官是越做越大,漠北之战后与其舅舅也就是大将军卫青不相上下,同掌军权。试想在当时以军功入仕的制度下,取得战争胜利是关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士兵们愿意跟着战无不胜的霍去病还是愿意跟着碌碌无为的这些老将?我想理所当然是跟着霍去病。

霍去病16岁从军,24岁因病而殁,毕竟年龄尚小不喑世事加之少年得志,据史料记载确有虐待士兵的行为甚至把李广之子李敢射死,但是霍去病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有史料记载有一次汉武帝为了浑邪王投降事件犒赏霍去病,霍去病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功劳是全体将士的。由于皇帝御赐的美酒少,霍去病命士兵把美酒倒入营地边上的山泉中,全体将士畅饮加了酒的泉水都非常高兴。这种恩威并重的做法也得到士兵们的认可,所以无论怎么严厉,他依旧是汉朝士兵敬仰的军神,都愿意在他麾下驰骋沙场。(图片来自网络)

5

说霍去病苛待士兵,毫不体恤士兵。其实是司马迁老先生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霍去病的。最大的证据,就是汉武帝赏了霍去病十车肉,霍去病肯定一个人吃不完,最后臭了扔掉了,他也没有分给饥饿的士兵吃一口。

其实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霍去病将很多东西是分的非常清的。

汉武帝赏赐给他个人的东西,他是没有权利赏赐给士兵的。但是汉武帝奖功用的东西,哪怕是奖给他个人的,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拿出来给大家分享。

著名的“酒泉”是怎么来的?一坛酒本来只够霍去病一个人喝,但是他认为这件事情是整个部队的功劳,所以他把这坛酒倒到了泉水里面,大家共饮,让士兵们也沐浴皇恩。

实际上霍去病最终能够“荡平漠北,封狼居胥”,本质上在于他背后的推手汉武帝刘彻。包括他的舅舅卫青能够取得那么大成就,背后的推手也是刘彻。

仗是将军们打赢的,但是策划这场战争运用什么方式?选用什么样的将领?牺牲哪些人?成就哪些人?都是刘彻的盘算。

卫青的成名之战,实际上就是靠着李广的掩护,牵制的匈奴的主力,最终才捡的漏。按道理来讲,李广其实也是有功劳的,而且功劳不比卫青小,理应封侯。但是结果卫青封了侯,李广逃过匈奴人,却下了狱差点丢了命。

这也就是司马迁老先生对刘彻最大的意见所在。所以司马迁老先生评价刘彻,“用人如堆柴”,总是紧着新人用。

但其实刘彻实际上正是按照汉军军功制度来严格执行的。如果不是坚持这个制度,就不可能有后来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汉军。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付出很多,但是为声名所累,就是没有战获数字。

李广等老的汉军将领,都秉承着和士兵吃住一起,无差别、无军衔地打成一片,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这一套的确对凝聚士兵战斗力很有用。但是在汉军军功制度之下,毫无意义。

因为主将和士兵之间的关系再好,主将再平易近人,最终的结算,仍然是以斩获来计算战功的。所以李广的很多手下都封了侯,侯却跟李广没有半毛钱关系。回头来看,感情是无法替代规则的。

而很显然,霍去病正是因为不拘泥传统的那老一套所谓的和士卒打成一片的感情牌。直接根据规则来,严格按照军功制度,赏罚分明。实际上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首先,大汉的军队不是哪个将领个人的部曲,将领跟士卒走的越近,往往适得其反,更不容易得到刘彻的信任。李广认为的优秀传统,实际上在政治问题上是犯了大忌的,霍去病年纪虽小,但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是非常清晰的。

其次,避免了和士卒之间的同吃同住,更有利于执法无情,严格军纪,避免各种情感因素的掣肘。最终大家按照军汉军的军功制度,严明赏罚,论功授爵。士卒们正是因为将军没有和任何一个士兵讲特殊,所以才更感受到在军功制度上的公平性。

霍去病的“闪电战”,实际上更是汉武帝刘彻有别于传统的战术思想的具体执行。霍去病敢于运用前人不敢想的战术,其实正是刘彻的意图。

霍去病完全仿造匈奴骑兵模式,每人配二至三匹健马,轮换奔驰,实现快速闪电战;现实无后方作战,以战养战;为了不影响行军速度,霍去病部队不留俘虏,深入匈奴腹地,进行攻击。这正符合了刘彻的“寇可往,我亦可往”的理念。

霍去病最终得以横扫漠北、河西走廊。匈奴人哀叹:“失我焉脂山,让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让我六畜不繁衍。”最终不但实现了全面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还使得汉朝最终实现了对西域的控制,最终完成了汉武帝刘彻的夙愿。

所以霍去病虽然年幼,但实际上是一个洞悉政治形势,严格按照规则,去实现自己目标的将领。

霍去病杀李敢,不久后病死。将霍去病这个形象增加了很多的鲁莽之气。但实际上,霍去病杀李敢很有可能是为了自己自保的一个政治自杀行为,因果我在另一篇《霍去病究竟是得病死的,还是被人害死的?》里面讲过了,这里不再展开了。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6

霍去病,中国著名军事家,“闪电战”的鼻祖。他18岁从军,在短短6年时间内多次大破匈奴,斩获敌人首级多达11万级,超过其他将领的总和。在他人生中最后的漠北之战中,霍去病更是斩获了70331颗匈奴人首级。

  但是根据《资治通鉴》记载,霍去病并不是非常关心士卒:

  “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

  简单翻译来就是,霍去病出征时,为他专门准备了数十车食物。但是凯旋后,精米和好肉都被放臭了,霍去病都不肯吃上一口。而周围的士兵,却面带饥色。到了塞外,士兵们缺乏粮草,连起身的力气都没有。但是霍去病却命令士兵们修建足球场,他一定要踢球。因为此事,虽然霍去病立下了举世无双的功劳,但是人们对他并不感到佩服。对此,史学前辈吕思勉还大肆批判过霍去病。

  相比于霍去病,他的舅舅卫青就能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同衣同食。那么霍去病为何宁愿粱肉臭掉,都不愿分给士兵们吃呢?

  一、霍去病是纨绔子弟

  有些人认为,霍去病是卫子夫的外甥,汉武帝是他的姨爹。自小时候起,霍去病就在宫中生活,养尊处优,不知士兵们的疾苦。他之所以不恤士卒,都是在耍少爷脾气,毕竟霍去病还非常年轻,既挑食,也爱玩。

  还有些人认为,霍去病之所以不吃汉武帝的肉,是因为他有着特殊的战法,这数十车美食,会成为他建功立业的累赘。

  二、闪电战的需要

  众所周知,霍去病打仗讲究以快制胜。这是因为与匈奴交战,可怕的敌人并不完全是匈奴强悍的铁骑,同时也有广袤无边、寒冷干燥、缺粮缺水的漠北戈壁。汉军进入漠北,必须要承担极大的后勤负担。而漫长、拖沓的后勤,只会拖累军队的前进。面对来无影去无踪的匈奴人,汉军必须比他们更快;若要快,就必须甩开自己的辎重队伍,直接取食于敌。而在史书中就曾称赞霍去病:

  “辎重人众摄詟者弗取……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

  也就是说,霍去病打仗,从不依赖辎重。相反,他还能抢走匈奴人的牛羊,吃匈奴人的粮食。《孙子兵法》有云:“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霍去病虽然不怎么读书,但仍自己领悟了用兵之妙,不愧为少年天才。

  因此,霍去病绝非挑食,他和其他士兵一样,都要吃匈奴人的粮食。汉武帝赐予的美食,霍去病实在没有机会吃,只能臭掉。而学者推测,霍去病之所以会英年早逝,就是因为他食用了有病的牛羊。

  至于霍去病“穿域蹴鞠”,实际也没有什么可以指摘之处。在汉代,蹴鞠本来就是军营中的运动,能够锻炼军人的身体,强化他们的意志。因此,霍去病蹴鞠并不是为了玩乐,而是训练军队的一种手段。文人对霍去病的批判,不过是对他外戚以及私生子的身份有偏见。

  三、自污之术

  还有部分人认为,霍去病之所以不吃汉武帝美食,也不和士兵们分享食物,实际是一种自污的韬晦之术。作为君王,最害怕的就是将领太得军心。毕竟,天子唯兵强马壮者为之。史书记载,“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因此,霍去病看似狂傲,但实际与他的舅舅卫青一样,均是性格谨慎之人。

  前文也提到,那数十车美食,是汉武帝以个人名义赠送给霍去病的。若霍去病将食物分给将士,是用汉武帝的礼物来树立自己对将士的私恩。若汉武帝听闻此事,不仅不会感到欣慰,反而会感到警惕:“长期以往,军队到底姓刘,还是姓霍?”

  无独有偶,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同样也是“不用公物,市以私恩”的典型。公元238年,司马懿战胜辽东公孙渊后,不幸遇到了暴雪。当时司马懿军中有的士兵衣单寒冷,冻得快死,因此请求发给短袄。但是司马懿非但不给,还信誓旦旦地表示:

  “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

  也就是说,短袄是公物,作为人臣不能私自赐给士兵。很显然,如果司马懿私自将短袄赐给士兵,自然会有人弹劾他“市士兵以私恩,图谋不轨”。从表面上看,司马懿冷酷无情,不体恤士兵。但实际上,若司马懿没有这样的谨慎,不仅不会有未来司马家的天下,甚至当时小命就不保。

  因此,霍去病虽然做了坏人,但却反而证明了自己对汉武帝的忠诚。因此终霍去病一生,汉武帝都对他万分信任。霍去病去世后,汉武帝将他的儿子霍嬗视如己出,总将他带在身边,想让他未来也当将军。只可惜霍嬗福薄,仅活到10岁便夭折了。

  汉武帝没照顾好霍去病的儿子,便只好善待他的弟弟——霍光。在历史上,汉武帝性格是出了名的苛刻,动辄杀人。但是对于霍光,汉武帝却一句重话也没有。汉武帝去世前,甚至让霍光担任顾命大臣。

  霍去病死后26年,也就是公元前91年,汉武帝发动巫蛊之祸,卫子夫、太子刘据以及卫青的后代,尽遭诛杀。霍氏家族本属于卫子夫一党,却没有受到任何株连。由此可见,在汉武帝心中,霍去病一直都是忠诚的,甚至超越了卫青。因此有人认为,霍去病不仅是军事方面的天才,同时也深谙权谋之道。若霍去病不死,巫蛊之祸或许就不会发生吧!

7

说到霍去病不体恤士卒的问题,那么体恤士卒和部队有没有战斗力究竟有没有直接的联系呢?我们先来看看战神吴起,在魏国是如何训教士卒的。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做将军不搞特殊化,他的饮食标准和士兵们是一样的,简单来说就是能够做到和大家同甘共苦。他看到一个手下士卒身上有脓疮,吴起直接用嘴去帮他吸出了脓血,这一举动不仅感动了这个士兵,让他可为吴起效死命,也让其他的士兵看在眼里,对于吴起这位主帅充满了敬佩之情。

但这些并不是魏武卒能成为战国第一强兵的根本原因,那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是利益,魏武卒的待遇不是一般士兵可以比拟的,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有车、有房、有地位”,在战场上立下军功后还可以获得爵位,并分得更多的土地。这也是魏武卒可以以一当十,在河西之战中令吴起一战封神,击败秦国几十万大军的原因。

霍去病没有吴起那样体恤士卒,更谈不上同甘共苦,好酒好肉自己享受,就算是汉武帝赏赐给自己的酒肉有几十车,因为吃不了而腐烂了,也不分给士卒共享。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于是很多人就说霍去病这个人刻薄寡恩不体恤士卒,但是那些酒肉是汉武帝的赏赐,霍去病是没有权力直接赏赐给他人的。

但仗不是霍去病一个人打的,霍去病靠什么来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呢?答案是让士卒们通过建立军功来获得晋升,进而拥有土地和爵位。所谓战无不胜的秘密,背后依靠的是赏罚分明的军纪,霍去病不是不体恤士卒,而是不想通过私恩的方式,来达到管理部队的目的。

大家是为了自己而战,而不是为了霍去病而战,大家在战场上,命拼的有价值、有奔头,这样的部队如同虎狼,怎么能不获得碾压性的优势呢?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8

因为,曾经的天下第一名将,吸完士兵的脓疮后,士兵的母亲伤心得差点昏厥。吴起和士兵吃一样的饭,穿一样的衣,受一样的苦,享一样的功。只要有吴起一口吃的,就不会有一个士兵挨饿;只要吴起有一件棉衣,就不会有一个士兵受冻;只要吴起有一口气在,就不会有一个士兵白白牺牲……

但这样爱兵如子的将军,未必会得到士兵同等的爱。吴起为伤兵吸完脓疮后,伤兵的母亲失声痛哭。有人问道:“你的儿子是士兵,吴起将军屈尊为他吸脓疮,你怎么不感激涕零,反而在这里哭泣”?伤兵的母亲,陷入了久久的回忆,而后有气无力的说道:“十多年前,吴起将军为我的丈夫吸了脓疮,然后我的丈夫死战不退,给我留下了年幼的儿子。如今儿子刚刚长大,吴起将军又为他口吸脓疮,我知道他必然要战死了,所以为其哭丧啊”!

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无论将军爱不爱惜士兵,士兵都要一个一个倒下。而倒下数量的多少,只是由战争的胜负决定的。战争的胜负,又直接受指挥者才能影响。所以,爱兵如子的未必是好将军,好将军也未必不能飞扬跋扈。

吴起是天下名将,不是因为他爱兵如子,而是因为他百战百胜。如果他每战必败,也就不会名扬天下,那么吸再多的脓疮,千百年后也不会有人记得吴起。同样的道理,霍去病名垂青史,是因为他奔掠如火,平定了河西走廊,打碎了匈奴漠南王庭。而不是因为他骄横跋扈,是卫青的外甥。

战争不是风花雪月,打仗也不是谈情说爱。不是谁对士兵好,士兵就喜欢谁。士兵喜欢的是战功,求的是生存,爱的是能打胜仗的将军,而不是兼爱天下的圣人。吴起能打胜仗,所以士兵爱他;霍去病能打胜仗,所以士兵敬他。

9

冠军侯纵深匈奴大漠数千里,运用的是以战养战,打到哪吃到哪的闪电骠骑战法。这样纵深大漠,原理大后方,孤立无援,没有补给,部下不过万余,而要在茫茫草原,与匈奴几十万斗智斗勇,还要大海捞针找到其王庭主力一以歼之,其战局必定稍纵既变,错综复杂,很难让人相信,所谓的苛待士兵,不体恤将士疾苦不是带有个人色彩的成见与错觉。

实际上历史上关于对冠军侯霍去病的负面评价始见与太史公的《史记》。实际上太史公与冠军侯是有嫌隙的,这里不过多赘述。

太史公司马迁说冠军侯在军中时,陛下赏赐给他的肉食美粮美酒无数,而冠军侯自己吃不完,军中有很多士兵饿得都站不稳了,即便粮食臭了,把酒倒了,也不愿意分享给士兵,自己倒是和自己的亲兵一起其乐融融的玩蹴鞠。太史公还加了一句,类似的事情,不一而足。

对此,我们可以分析,这必然不是在京城的事情。在京城大后方,汉武帝应该是不会让自己的最骁勇的骠骑士兵饿肚子的。应该是在冠军侯漠北征战途中。

那么也就解释的通了。冠军侯打仗,向来是采取的不需要补给,打到哪吃到哪的方法。冠军侯论功行赏的方式很简单,以人头数论功行赏。说白了就是战斗结束,看谁马上匈奴人的人头最多,谁的功劳越大。对于头颅来说,男的比女的功劳大,壮年比老年的功劳大。因为张骞对冠军侯说,匈奴人全民皆兵,而自己又是闪电战法,所以冠军侯所到之处,不论男女老少,鸡犬不留。这也是看人头论功劳的原因。

此外,以战养战的意思也是,冠军侯的军队是没有后勤的,要吃的,必须和敌人去抢,你抢到多少,都是你的。所以冠军侯的军队是这样的,士兵谁抢到多少粮食都是自己的,不许馈赠他人,没有抢到粮食的人,饿死活该。到了战争结束,只要你还活着,便以人头数论功劳。

这也就能解释太史公对冠军侯的一番负面评价了。先入为主的个人色彩评价成分居多。他眼中的苛待下属,不体恤下属,也不过是别人赏罚分明,治军严明的体现罢了。

至于汉武帝赏赐的肉食,美酒美粮,冠军侯宁愿臭了倒了也不给那些挨饿的士兵的原因,那就更简单了。

一、自己曾定下军纪,食物靠俘获所得,战场没有馈赠与同情,没本事饿死活该。

二、皇帝赏赐的食物,是皇帝对自己功劳的肯定,属自己所有,部下没有资格享用。用皇帝给自己的东西又去赏赐给部下,既是哗众取宠,也叫越俎代庖,更是欺君之罪。

三、皇帝给他的东西,对他来说,应该是富足有余,但是想来不会太多,对整个万余的骠骑军队来说更是杯水车薪。自己不可能开这个特殊口子,同情那些没有缴获粮食的弱者,而有功的却无所表示,那便是赏罚颠倒,那是治军大忌。而一旦要一视同仁,自己的粮食又不够,索性咬咬牙,谁也不给。所以他选择把陛下赏赐的美酒倒入“酒泉”,以自己的方式与众将士同享,可见冠军侯本质上是不自私的且念着众将士的疾苦的。

至于说将士饿着,冠军侯还和亲兵蹴鞠,乍看起来残暴无度,那就更扯淡了。

军旅疾苦,饿的已经挨饿,自己没有道理,也不能同情他们,难道还要他们拖着饥肠辘辘和自己蹴鞠?!

蹴鞠这种娱乐,很显然不过是冠军侯走入基层,与部下同乐放松的军旅娱乐项目罢了。它的意义不可谓不大。时至今日我们很清楚,足球这种运动,不光踢的人来劲有时候看的人更来劲。冠军侯显然是通过蹴鞠这种运动,在放松将士们压力,锻炼体魄的同时,无形中又让那些挨饿的士兵忘记了饥饿,悄悄地把激情调动了起来,堪称艺术。

后来的曹操还知道望梅止渴,何况冠军侯?!

实际上,后来冠军侯的舅舅卫青也曾为此事询问过冠军侯的想法,冠军侯说:“我治军不需要那么多人情世故和胡里胡哨,只要赏罚分明就够了。

显然,赏罚分明就是冠军侯对太史公的回答。

李广倒是对部下爱得很,像个慈爱老母一样,部下没吃饭自己都不吃,让部下吃饱喝足,受部下爱戴,可是那又有什么用?李广难封,他能给李广带来胜仗么?!

治军的艺术在于抓住需求,有饥饿需求,所以会想方设法去缴获粮食,成吉思汗讲究围城必阙是怕敌人被逼得走投无路倒戈一击。

(冠军侯霍去病封狼居胥)

既能赏罚分明,又能调动士兵的饥饿感,这就是冠军侯。

点击关注不书,了解更多精彩回答!

10

关于霍去病的讨论现在逐渐变多,霍去病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少年将军的形象了,就如同这个问题所说,霍去病苛待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疾苦,按照《史记》的记载来看,这一点是没问题的;但是霍去病却经常打胜仗,这也是没问题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情况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解答。

一、 霍去病被黑了吗?

霍去病苛待士兵,生活骄奢,毫不体恤将士疾苦,按照《史记》的记载来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司马迁所写的《霍去病列传》中曾经记载: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霍去病外出打仗,汉武帝给他送来了几十车粮食和肉,然后霍去病就将这些粮食给扔掉,但是他的士兵却吃不饱饭;霍去病在塞外打仗的时候,军粮匮乏,士兵萎靡不振,但是霍去病却吃饱喝足去踢足球。按照司马迁的说法,这霍去病真的可以说算得上是一个混蛋了。

而另一位将军李广,在司马迁的笔下却是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士兵喜爱的一位将军。

关于霍去病一事,很多人看来属于司马迁这个人讨厌卫青、霍去病因此刻意给他们安插上的剧本。但是我不同意。我认为司马迁虽然不太喜欢卫青霍去病,但是犯不着在书里刻意丑化他们。霍去病没有被黑。

首先来说,在司马迁后世有个人叫班固,写了一本书叫做《汉书》。《汉书》里面有关西汉初期的部分,基本上班固都会照搬司马迁。但是班固并不是完全照搬,有一些说了皇帝皇后、王公大将的坏话的地方,班固会酌情删去。但是霍去病这个事情班固没有丝毫隐晦,而是直接写上,而且跟司马迁写得一模一样,其中记载:

“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事多此类。”

其次,霍去病基本上属于那种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人。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当上了天子侍中,然后开始逐渐外出打仗,建功立业。因此对于霍去病来说,他不是那种从基层干起来的普通军官,他不懂得基层士兵的喜怒哀乐。对于霍去病这样的人来说,他的眼里只有怎么建功立业,而不会去体恤士兵一类的。因此霍去病干出这种事情来真的是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是一个没有吃过苦的人。

因此综上来看,霍去病确实是在军中不体恤士兵的将军。

二、为什么士兵都愿意跟着霍去病干?

有人会说了,霍去病那么不体恤士兵,士兵们应该联合起来对抗霍去病啊!为什么士兵们还傻憨憨地配这霍去病南征北战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霍去病能打胜仗,能给士兵带来荣誉、金钱和晋升。

我们设想这样一个情景,现在有两个老板让你选择,一个老板人很好,和你同吃同住,但是就是干不出业绩,你只能拿着基本死工资;另一个老板人脾气暴躁,有什么东西都不和你分享,但是他能力很强,带你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单子,然后你的工资也高高的。

霍去病便是那个不与你同甘共苦但是能给你带来荣耀的老板。跟着霍去病干到底有多香呢?看看以下人就知道了。在《史记》中记载:

“右北平太守路博德属骠骑将军,会与城,不失期,从至檮余山,斩首捕虏二千七百级,以千六百户封博德为符离侯。北地都尉邢山从骠骑将军获王,以千二百户封山为义阳侯。故归义因淳王复陆支、楼专王伊即靬皆从骠骑将军有功,以千三百户封复陆支为壮侯,以千八百户封伊即靬为众利侯。从骠侯破奴、昌武侯安稽从骠骑有功,益封各三百户。校尉敢得旗鼓,为关内侯,食邑二百户。”

也就是说以上跟随霍去病外出征战的人,最后都得以封侯。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叫做“李广难封”,名将李广封侯如此之难,但是霍去病手下的几个普通将领却屡屡封侯,这足以说明跟着霍去病干确实是非常爽,靠着一个好的长官,你可以轻轻松松干到别人几辈子干不到的事情,大家自然就愿意跟着霍去病干了。

三、为什么霍去病会屡战屡胜?

其实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了一个原因,那就是士兵们都愿意跟这霍去病干。我在这里再简单说一个原因吧,那就是霍去病不拘泥于前者,他有自己的一套作战理念。

有一句话说得好:“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在电影《无双》里面,郭富城饰演的画家只会像复印机一样不断复印别人的画,没有自己的创新,因此作品一直没有名气;但是如果你能在学习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创新,让自己的作品富有灵气,那么你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霍去病当年曾经跟汉武帝说过这么一段话,阐释自己的作战理念,在《史记》之中记载: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武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

说的就是汉武帝想要教霍去病《孙武兵法》,但是霍去病死活不学,他说学兵法没啥用,我不想学那些老掉牙的东西。此后我们可见,少了传统兵法的束缚,霍去病可以说是将骑兵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手中的骑兵俨然天兵天将,给了匈奴人一次又一次巨大的打击,可见霍去病正是不拘泥于古人,因此才做出了如此多的自我的成就。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