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吃两顿饭,是庶民。

隋唐时期,很多贵族富裕之家已经在吃三餐了。

其次,每天吃两顿富裕的大餐,难道会很瘦吗?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咱们来说说一日几餐的问题。从商代到六朝,普通人都是一天两顿,分别在上午十点和下午四点。的确没有午餐,那时候没有吃午餐的习惯。即便是天子四餐,也是增加了早餐和夜餐,没有午餐。汉代少数贵族会在中午吃点心,但不举火做饭。

那么,重点来了,吃午餐的习惯,正是从唐朝开始的。中餐,午餐,午饭,这些词汇都是唐代出现的。白居易诗:“午餐何所有,鱼肉一两味”。这显然是要做饭烧出的熟食,不是点心。


随着午餐的出现,上午和下午那两顿的时间也分别被前移和延迟。中学课文《石壕吏》末一句:“犹得备晨炊。”可见老百姓是在清晨吃早餐的。《红楼梦》里,香菱喜欢的王维那联:“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落日才做饭,可见晚餐也推后了。

两餐制最重要的是上午那顿饭,三餐制早餐只是简单吃吃,重心在晚餐。这个习惯从唐代开始慢慢普及了。唐代是三餐和两餐并行,长安肯定是三餐的,两餐集中在部分落后地区。

所以说,唐朝是吃午餐的,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因为多加了一份午餐,使唐朝人变得比前朝人稍丰腴些,所以,那个时代,才会以胖为美的。

可是,唐朝认为的美,真的是那种过于丰满的美吗?就像现在非常火的一个模仿唐代仕女的例子(对事不对人,如有冒犯多多包涵)

从很多诗句中我们也能看出,唐朝的胖,只是稍有丰腴,而非肥胖,例如白居易的:"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小蛮腰哦~那么是什么让我们误以为唐朝的胖是真的胖呢?应该是出土的文物,例如仕女图、仕女陶瓷之类的东西

但是,即便是这些文物,她们看起来只不过是脸有些许圆润,该瘦的地方还是瘦的,就比如说唐代最典型的大美女:杨玉环,具体是什么样的我们不太清楚,但是,从很多扮演者来说。也只是相对圆润些,并不能称得上胖。

所以说,那些用杨贵妃来安慰自己的胖女孩们要多多运动哦~健康很重要,所以小编在这里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3

前言:

有人说果然每天吃两顿饭,那么唐朝为什么还以胖为美?这个题目我琢磨了好久,实在不知道这两个分问题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唐朝以胖为美跟一天吃几顿饭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而且唐朝所谓的胖,根本不是我们当代话语体系中所说的胖。

一、古代的人们一天吃几顿饭?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一日三餐再正常不过,除了早中晚三餐这种就食方式以外,其余的就餐方式都被人们视为不正常,多了暴饮暴食,少了吃饭不规律。其实,一日三餐的习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古代的人们,大多数人是一日两餐,就餐时间根据立法的不同每个时代有不尽相同,大约是早上八九点钟也就是找早耕归来吃一顿,下午两三点钟,也就是日中之后日落之前吃一顿。正餐就这两顿。而古代的贵族绝大多数是一日多餐。除了符合古代医学家所谓的“多餐少食”的养生之道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生活条件优越,掌握着丰富的生活资料。

二、唐代不是以胖为美!

也不知道是从民间自古以来的流传还是不懂历史的网友瞎起哄,弄得现在的人竟然都以为唐代是以胖为美。民间和网友们所说的唐代的胖,换做一个比较书面化的词语其实就是“丰腴”,而“丰腴”绝对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所说的胖,如果非要找一个现代汉语的词与之相对应,大概“性感”这一个词是再合适不过了。由此可知,唐代人所谓的胖其实是体裁丰满,身形匀称。

结语:

通过唐代以胖为美和中国古人到底吃几顿饭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候我们以为常识性的东西其实并不正确。正如果然并不像我们一日三餐一样,唐代也并非是单纯的以胖为美,著名诗人白居易就爱身材苗条,体态轻盈长着樱桃小口的樊素。

@旧事旧人历史说

4

实话实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我想中国的古人在吃这方面,还是存在普遍不足的现象的。具体你可以去翻看资料,结论是普通人人均粮食不足,食物与现在没法比,挨饿是家常便饭。

不难想象,如果经常吃不饱,营养不良,肥胖者则是富裕健康的象征。

具体看电影小兵张嘎,原版的时候生活条件所限,大家都很瘦,没啥胖人。后来翻拍时,生活好了,相比之下,没有很瘦的。甚至后来的嘎子比原版的胖墩还胖。

唐朝以胖为美,有现实意义。所谓的胖,也与现在的人的理解错误有关。

到底多胖算胖?你以为的可能不是你以为的。

不知能否为你解惑,但是我尽力了。

5

餐餐有肉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