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就是为了争夺皇位,为了手中的权力,他向自己的骨肉兄弟下手了,而且是血淋淋的。至于后世有些说法是李世民遭到李建成的毒害被逼无奈,起兵发动玄武门之变,那都是扯淡,是李世民当上皇帝后,特意美化自己,贬低李建成的结果。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在太原起兵,他的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跟他一起南征北战,此时的两兄弟还是关系融洽、配合默契,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夺取大隋天下。

那时的李世民用兵神勇,在外屡立战功,威望日高,李渊对他十分赏识,曾私下许诺,如果成大事,必定立他为太子,李世民听后精神振奋,从此更卖力的为李渊打天下。


618年五月李渊废掉隋恭帝,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唐,在大封有功之后,他居然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而屡立战功的李世民仅得到秦王的封号,这让李世民颇为不满,开始和太子李建成有间隙起来。

李渊称帝后,天下并不太平,还有很多割据势力没有铲除,李世民继续在外奔波打仗,战功赫赫,威望很高,李渊先后封他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亦相当于宰相),天策上将,地位仅次于李渊和李建成,而且逐渐有了自己的小集团,这个小集团里人才济济,不乏像秦叔宝、程咬金,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文臣武将辅佐,这个小集团也为日后发动玄武门兵变奠定了基础。

而在李世民积累自己的实力之际,太子李建成也没歇着,他自知自己的人气威望不如李世民,就暗中和李元吉勾结,形成自己太子党一派。


李渊晚年时候,由于精力有限,逐渐将政事交由太子李建成处理,而李建成早在李渊出外打仗时,就被委以监国,因此处理政事得心应手,威望渐渐赶上李世民来,而李建成仍不忘打压李世民一党。

这种情况对李世民非常不利,如果不及早动手,很有可能就成为了案板上的鱼肉,任人摆布,李世民是何等人物,怎可甘受他人摆布,他开始私下和他的幕僚们讨论起事的事情,他的很多手下早已不满唐高祖李渊偏心太子,而太子也经常打压秦王一党,听到李世民准备起事,都非常兴奋,纷纷拥护,李世民见人心都向着自己,决心已定,暗中筹备,静待时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一干人等早早入朝,并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太子李建成及李元吉二人不知底细,骑马奔向玄武门,当两人来到临湖殿,察觉到了变化,立即掉转马头,准备向东返回东宫和齐王府,李世民先发制人搭弓射向李建成,将他射死了,不一会儿,尉迟恭带领骑兵七十人相继赶到,他身边的将士用箭射死了李元吉。


等到李渊知晓政变以后,李世民已经掌握了朝廷,李世民满身是血的走到李渊身边,伏在高祖的胸前,号啕大哭良久。李渊此时已知大势已去,只好先安慰李世民,并答应重新册立他为太子。

武德九年(626年)7月5日,高祖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 至此,政变以秦王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历史倒向了李世民一脉。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最佳贡献者
2

引言

自秦始皇开启皇帝这个称号开始,这个称号就成了独一无二的尊称,天下虽大,但皇帝却只有可能有一个。而李世民想不想当皇帝?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李世明有着一个皇帝梦,但是却是被逼迫着做了皇帝,因为自古争储都是有进无退的道路,一旦选择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成功,要么死亡。而玄武门之变,是皇位皇位之争,也是生存的较量。

李世民夺位

隋末唐初,随着关陇集团的倒戈,皇权的天平倾斜向了李家。在李唐家族中,无论是李渊还是李建成或者李世民,都是能力突出之辈,只是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但是李唐江山的建立,他们缺一不可。

秦王李世民,最突出的能力就是对外战争,李唐江山有三分二是他打下的。但是随着战功的累计,威望越来越高,直到最后已经封无可封,李世民冲击皇权的已不可避免。

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皇位斗争,在李渊晚年,已经成为摆在面前的事,避无可避。皇储斗争中,李渊的第四子齐王李元吉,在朝内是李建成坚定的支持者,而李世民常年征战在外,所以他们各有所持,李建成强在宫闱之间,而李世民强在军权。

李世民东征西讨,在李世民削平关东以后,天下基本安定,此时皇储的矛盾就更急切。所以在刘黑闼再度起兵时,太子的谋臣立即建议太子说:“秦王南征北战,屡获大功,勋业克隆,威振四海,人心所向,殿下怎么能安享现成。”太子在宫闱占据强势的情况下,其手下谋臣就建议李建成进军军政,建立军功,以此来逼迫李世民,通过这种方式来压缩李世民的资本空间。

此后,针对这个问题,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李建成建立私军,号“长林兵”,屯守东宫左右长林门。随后,发动宫闱内的力量,策划谋害李世民,其中李渊的宠姬张婕妤和尹德妃,就是李建成宫闱内的资本,常常在李渊耳边贬低李世民。虽然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极力周旋,但是收效甚微。

武德六年,李世民深感“不为兄弟所容,实有功高不赏之惧”。李世民的威力越来越严重,皇储斗争的天平逐渐开始打破平衡,但是随着武德七年的一件事,出现了转机。

时年六月,唐高祖去仁智宫避暑,李建成抓住留守的机会,欲给予李世民致命一击。安排庆州总管杨文干“募健儿送京师,欲以为变”。但是此时由于消息泄露,被高祖李渊知悉,逐召太子李建成问戒,并将李建成狠狠教训了一顿。李建成的急功近利,给予李世民一定的喘息。

杨文干得知消息泄露后,眼见一无活路,于是被迫举兵作乱。意图割据一方,谋求生路。

对于杨文干的反叛,李世民成为了讨伐的主官。在李世民举兵讨伐前,李渊鉴于对李建成的失望,就承诺李世民:“这次平叛,由你全权处置。得胜后,封李世民为太子,将李建成贬为蜀王,希望李世民怜悯其兄,避免骨肉相残”。李世民对于这意外的收获,异常的高兴,叛乱很快就平定了,但是在班师回朝后,李世民却失望的发现,李渊失信了,许诺没有兑现,此时真正进入到了有进无退的局面。

在李世民平叛的过程中,李建成宫闱内的力量开始发力,拯救李建成太子之位,在李元吉与诸妃嫔的请求及重臣封德彝的劝说下,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李世民空欢喜一场。自此李建成除掉李世民的愿望极速加剧。所以李建成策划了一场阴谋。在一次酒局中,李建成在命人在李世民酒中下毒,幸亏李世民命大,没有死掉。此事传到李渊耳中后,李渊决定将二人暂时分隔开,将李世民外放到洛阳,但是最终在李建成、李元吉的阻挠下,没有实现。

李世民此时形势十分危急,在皇城内部的李世民,整日惶恐不安。鉴于此,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建议李世民先发制人,在军权在手之时,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

但是李世民却出现了犹豫,毕竟隋朝的教训就在眼前。正在李世民犹豫不决时,边关传来战报,突厥大举入侵。于是李建成与李元吉看到了夺取李世民军权的机会,于是就建议征调李世民的精锐部队,由李元吉统帅抗击突厥入侵。最终李渊接受了这个建议,但是李世民却也因此被逼到了绝地,如果将军队交给李元吉,李世民就彻底失去了生存的保障,不要说皇储,就是生命都可能朝不保夕。

于是在前路已绝的情况下,李世民决定发动政变,在玄武门将李建成及李元吉击杀。对外宣称为李建成、李元吉谋反,并举兵占据了皇城,李渊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只好立李世民为皇太子,随后传位于李世民,李渊也成了一个被迫成为太上皇的一位天子。

结束语

一次一次的变局,导致了李建成的败亡,虽然一手好牌,但是却输的很惨。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就了一代明君,这看似被迫的背后,其核心也正是李世民的野心,那便是成为皇帝。李世民想成为天子,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李世民是在皇位无望的前提下,发动了政变,是无奈,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杀兄逼父,这也成了李世民背负一生的骂名。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

3

现实很残酷,特别是在帝王之家,什么兄弟之情,什么父子只爱,都是扯淡,为了权利,为了生存,不是你死,就是想法把你弄死。

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已经为高权重,如果他的哥哥当了皇帝,也会想法剥夺他的权利或者治他的醉的。

很多时候,一个人也不代表着自己,跟着自己的兄弟,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朋友,如果自己不去挣,甚至他们都得遭殃,很多时候身在帝王之家,真是身不由己。

4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Y路程为您解答。



玄武门之变讲述的是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关于这次政变的原因,唐朝的史书上都说,因秦王李世民功勋卓著,为李建成所不容,李世民被逼无奈,为自保不得已只能先下手为强。除掉了太子李建成等人。但是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历史上对于玄武门之变有异议者是很多的,有些人认为李建成是唐太祖李渊所立的正统太子,李世民杀了李建成是无君无父之举。很多人对李世民在道德上的欠缺有很多的不满,政变后李世民让其亲信房玄龄辩称,他发动政变的原因是因为太子李建成两次要杀他。第一次是李建成在校场,替李世民选了一匹烈马,想以此来摔死他,幸得李世民及时跳离才没有受伤。第二次是在玄武门政变之前,太子李建成邀请秦王李世民去太子府喝酒,然后在酒里下毒,最后李世民吐血不止,险些没命。其实这些都是李世民的政治手段,大家试想李建成怎么可能会笨到。只需要一匹马就能致死李世民呢。再者李世民都在酒里下毒,怎么不下砒霜之类的剧毒呢怎么会让他还能救活。



在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亲手杀了太子李建成,结果了李元吉的性命,一点没有中毒的迹象。由此可见他的话不可信。李世民杀了他们后,派了自己心腹大将尉迟恭美其名曰保护皇帝李渊。李渊眼看事情已经无法挽回,只能传位与秦王李世民,而后自称太上皇。由此可见李世民主要是因为李渊没有改立太子的意思。眼看着自己无缘帝位,他只能用武力来夺取皇位

。并非只是因为李建成谋害,导致他无路可走,说到底还是对权利的渴望。



总之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历史都有不同的观点。不可否认李世民创立了唐朝盛世奠定了基础。他文治武功,求贤纳谏,称帝后并未滥杀功臣。因此他还是我所敬佩的唐太宗李世民,他的丰功伟绩也是不可否认的。





5

我是喜欢历史的前可见古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率众于玄武门外伏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击杀建成与元吉以后,率众逼宫李渊,8月,唐高祖被迫让位,自称太上皇,李世民即位。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原因有三点,争储,保命,安抚属下。

争储

自李渊晋阳起兵反隋开始,李世民履立战功,立下汗马功劳。

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可以说李渊建国后,李唐江山有大半是李世民打下的。

李渊在登基称帝,立李建成为太子后,曾多次承诺要传位于李世民,助长了李世民的争储之心。

之后,李唐江山趋于稳定时,李渊在立储问题上,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摇摆不定。李渊一方面因李世民势大,对李世民大力打击,一方面对李世民大加恩赐,使得李建成和李世民一直对储君之位才有极大幻想,也致使二人之间因储君之位争斗不休。

保命

李世民与李建成在储君之位的争斗中,从一开始的争宠,争功,逐渐进去白热化,演变成了互相打压、诋毁、陷害,双方开始视对方如仇敌,恨对方入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李世民争储失败后,必死无疑,所以李世民为了保命,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安抚属下

李世民属下文臣武将,大多都跟着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大功于李唐,但是随着李世民与李建成争斗的逐渐白热化,这些文臣武将大都受到波及。

尉迟恭被刺杀、陷害,程咬金被诬陷外放,房玄龄和杜如晦被斥逐,杜如晦被尹阿鼠手下殴打等等。

使得秦王府的幕僚属官人人忧虑,个个恐惧,不知所措。

为了安抚这些属下,为了保住这些属下,李世民只能发动政变。

李世民当时处于李渊的猜疑、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诬陷打压甚至是刺杀,手下文武人心惶惶的处境下,为了活命,为了皇位,李世民只能率先发动玄武门之变。

(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6

不论是前期的“玄武门之变”,还是后期的“贞观之治”,都说明李世民确实是个帝王之才。纵使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目的就是为了争夺皇位,那又如何呢?且不说他在建国道路上立下的丰功伟绩怎样,只就“贞观之治”一例足可说明李世民当这个皇帝当对了,人民喜欢这样的帝王统领国家。对于这样的好皇帝,我们内心深处还要纠结于他的某些隐私吗?

我们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去了解那一段历史。

史书中是这样呈现李渊父子四人的

李渊创建唐朝的时候,基本上有一大半都是李世民的功劳。

当初李渊本身性格比较软弱,他不敢起兵,也不想起兵,没有魄力,是在李世民的威逼和引导之下,这才起了兵,开创了唐朝,李渊才当上了皇上。

李世民的大哥李建成好色,不但打仗没有功,对国家也没有任何建树 ,就是凭着一个嫡长子的身份,才当上太子的。

李渊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跟李世民说:“儿子啊,要不然的话,你当太子吧。”但是李世民坚决不干:“大哥还在,我怎么能干太子呢?”

李世民的三弟齐王李元吉,这个人就是典型的被宠坏了的孩子,性格非常残暴,就像变态一样的坏,而且野心勃勃。他在建国的时候,也没有太好的表现。

李世民三兄弟就如三国鼎立,政治斗争你死我活

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因为表现不好,而不受父皇的待见。也因为父皇不待见,他俩就觉得别扭。

一共弟兄三个,老大和老三就想,一定是老二在父皇面前,要么说咱俩坏话了,要么就是老二太能嘚瑟了,怎么在父皇面前一点面子不给我们呢?所以他们就比较不喜欢李世民。

于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李建成就觉得我这太子的位子好像不稳。怎么办呢?自个儿干,斗不过二弟,就需要找一个帮手。常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于是李建成就找到三弟李元吉。

李建成跟三弟李元吉当面详细地分析了哥俩所处的形势,然后就劝说李元吉:“咱俩得联手,要不然死都不知道咋死的。”

李元吉心想我是老三,有啥好处也不会先轮到我呀!干嘛我要听你的摆布,我为什么要跟你趟这滩浑水呢?你当皇上,我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二哥当皇上我也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我跟你干和跟二哥干有啥区别呢?我跟二哥干,起码说现在背靠大树好乘凉,我跟你干,我有什么额外的好处吗?

李建常一看三弟这副臭不要脸的嘴脸,就不得不承诺:“一旦我当上了皇上,你就是下一个皇位继承人。”

当王和当皇上毕竟不一样。总而言之,李元吉为了这个皇太弟的身份,就同意跟大哥合作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结盟,李世民面临的形势严峻

李渊依靠二儿子李世民才开创大唐王朝,当上了皇帝。这时李渊岁数也大了,就想抓住青春的尾巴,喜欢女色,所以他后宫美女如云,特别特别的多。

但是因为李渊岁数大了,这些美女他有点照顾不过来,怎么办呢?现成的人选,他那大儿子和三儿子,他们俩本身也没啥正经工作。

史书记载,李世民常常为国事奔走劳累,屡建功勋。相反李建成和李元吉则是完全的负面形象,不操劳国事,就被父皇安排去照顾那些宠妃。

其实,正史里边记载的这段儿并没有写的那么脏,可能有点暧昧,或者说是老大和老三刻意的讨好宠妃,使其能够在李渊的枕边替他俩说好话。

李世民因为总在外面打仗,对后宫的业务不熟悉,当他每次回来的时候,又都是一副很刚正很很爷们儿的姿态,在父皇的宠妃面前总是正襟危坐,谨小慎微。所以李渊的宠妃都不喜欢他这样。

为什么一个帅气、阳光又有功绩的皇子,会遭到宠妃们的不喜欢?关于这种事,其中的奥妙不容易言表,举个例子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水浒传》里面武松、武大郎和潘金莲,他们中间就有过这样的关系。其实,潘金莲第一次看到武松的时候,她是想和武松发展一点非正常的男女关系的。但是武松心里非常有数,这事儿不能干。不论他动不动心,因为有伦理纲常在束缚着武松的思想,从此以后以礼待之。于是,潘金莲就因爱生恨,认为武松瞧不起她,所以就处处找武松的麻烦。武松也真不是省油的灯,言语当中也怼了潘金莲,所以后来两人关系越来越僵。

一样的道理,李渊就相当于武大郎,他的宠妃们有点像是潘金莲那意思,李世民就有点像武二郎的意思。

据正史的记载,李渊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慢慢地疏远了李世民,并且准备在老大和老三的怂恿之下,要把李世民的权势往下降一降。

比如说当时有一次突厥入侵,李渊就把这个机会给了李元吉,并且让他带上李世民的精兵走。

李建成和李元吉狼子野心,对付李世民的同时,还想逼宫

据史料记载,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认为老爹太昏庸了,太傻了,他们俩祸害老二,这个傻爹就同意了,将来万一有人再祸害他俩可咋办啊?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两人决定把老二弄死之后,也别等老爹寿终正寝了,直接逼宫,让他把政权交出来。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计划非常完美。

世事难料,这个事儿就传到了李世民那里,于是就找自己手下一帮人给他出计策,这几个人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

几个人商议的结果就是先发制人。李世民起初顾及亲情,不愿先动手。旁边人就劝他:他们都想这么干了,他们讲亲情吗?

史书在这块写得特别精彩,觉得李世民很犹豫显得他特别厚道。事情都到这种地步了,还要用占卜来看看吉凶。

当时李世民眼前的形势迫在眉睫,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最终李世民又在一帮亲信的劝说下,决定发动政变,把大哥和三弟的谋逆计划完全移植到自己身上。

首先,李世民进宫向老爹兜述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后宫的那些丑事。

李渊一听大怒:“这还了得,这是真的吗?”随后下旨第二天把老大和老三诏来一起对质。

李世民回府就着手进行下一步计划。现在双方阵营都处于紧张备战时期,兄弟三人的神经也都处于绷紧状态,警惕之心倍增。

李世民思来想去,决定在玄武门事先埋下伏兵,等第二天老大和老三经过时发起突袭。

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到玄武门发现有埋伏,就准备往回跑,结果往回跑的时候,让李世民和尉迟敬德给弄死了。

与此同时,太子党的那些人一听说头儿被埋伏了,就带人去攻玄武门。此时,尉迟敬德就把两颗头颅举了出来。太子党一看完了,万事休矣,就全撤了。

然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入宫,逼李渊把皇位交出来。至此,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成功了,顺利登基为帝。

关于“玄武门之变”的个人理解

这一段的历史基本上在正史当中就是这么记载的,我们光看这个故事,觉得那李世民被逼的。但也正是正史的这种一边倒的记述方法,让人感觉这事儿有点不真实。为什么不真实呢?因为无论如何,是李世民杀掉了哥哥和弟弟,不管这个事儿是出自谁策划的,不管他受到了多少的委屈,这个弑兄杀弟逼父亲退位的事实是无法掩盖的。

李世民作为帝王,他再怎么篡改历史,也不能把这事儿给改没了。因为这事儿闹得实在是太大了,他不写,别人也会写,他不能把所有人的笔,所有人的口都封住。

于是,关于这段历史,李世民在史书中为自己刻画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形象。我承认杀了哥哥和弟弟,软禁了老爹,但是我是有理由的,有苦衷的,请大家听我一个解释。还别说,事实上李世民在史书当中为自己塑造的形象也十分成功地博得了读史人的同情。但是同情归同情,历史到底是不是这样,是另外一回事儿。

也许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被逼的,是他的无奈之举,也许他就是为了争夺皇位而为之。这其中的真相也只能靠有关学者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举证和辨伪才能揭晓。比如,2005年出土的李建成墓志,就让人怀疑李建成绝非毫无建树的庸碌之辈

7

对于玄武门之变,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记载的比较简略。

《旧唐书·太宗本纪》载:

“九年,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节、秦叔宝、段志玄、屈突通、张士贵等于玄武门诛之。甲子,立为皇太子,庶政皆断决。”

意即,武德九年626年,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欲谋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在玄武门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六月八日,太宗被立为皇太子,各种政务都由太宗决断。


《新唐书·太宗本纪》载:

“太子建成惧废,与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未发。

九年六月,太宗以兵入玄武门,杀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高祖大惊,乃以太宗为皇太子。

八月甲子,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意即,太子李建成害怕被废黜,和齐王李元吉密谋杀害太宗,但没有行动。

武德九年(626)六月,太宗带兵闯入玄武门,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高祖非常吃惊,便立太宗为皇太子。

同年八月初九,太宗在东宫显德殿登皇帝位。


《新唐书·隐太子李建成传》则记载了李建成等欲毒害秦王李世民的事:

“建成等召秦王夜宴,毒酒而进之,王暴疾,衉血数升……”

即,建成等人后来召请秦王夜宴,下毒在酒而进奉秦王,秦王忽然得暴病,吐血数升……

对于此事《资治通鉴》也有记载:“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升……”

对于加害秦王李世民,三弟李元吉是参与者和积极的怂恿者。他多次怂恿李建成出手。《新唐书》记载:

“元吉喜乱,欲并图之。”向太子建成说:

“秦王功业日隆,为皇上所喜爱,殿下虽为太子,地位不安,不早为计,转眼就会受祸,请为殿下诛杀掉秦王。”

太子不忍心,元吉多次劝说不停止,太子方才答应。

为了干掉李世民,李建成和李元吉首先对李世民身边的人下手。


李元吉指使勇士在夜间刺杀尉迟敬德,未果,又向高祖诬陷尉迟敬德,敬德被关进监狱,准备将他杀掉,由于李世民再三请求保全他的生命,这才得以不死。李元吉又诬陷程知节,高祖将他外放为康州刺史。建成与元吉又向高祖诬陷房玄龄和杜如晦,使他们遭到斥逐。  

李世民的亲信只剩下长孙无忌还留在秦王府中,他与他的舅舅雍州治中高士廉、右候车骑将军三水人侯君集以及尉迟敬德等人,劝说李世民诛讨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犹豫不决。

适逢突厥郁射设带领数万骑兵驻扎在黄河以南,进入边塞,包围乌城,李建成便推荐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督率各军北征突厥。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这时李建成又与李元吉密谋,趁给李元吉践行,在帐篷中杀死李世民。

有人将此事密告李世民。李世民叹息说: “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朝夕……”骨肉相互残杀,是古往今来的大丑事。我诚然知道祸事即将来临……”李世民就此事征求秦王府僚属的意见,最终决定采取行动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也顺利当上了皇帝,即唐太宗。 

综上所述,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完全是无奈之举,是为了自保而已。至于皇帝位,不过是顺手牵羊。

8

李世民搞的玄武门之变,是这位震古烁今的天才皇帝辉煌人生的一大暗点,是历史评价李世民甚至评价唐朝不可不提的大事件。

首先,从个人角度来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肯定是要夺取皇帝大权,登上皇帝宝座。

但是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看,玄武门之变为国家和人民选出来一个十分优秀的领导者,这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帝王,打造了一个强大到极点的朝代,人民生活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度。

既然李世民为李唐王朝立下了如此丰功伟绩,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可以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了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为了李唐王朝能够万岁万岁万万岁。

当然,大部分人会普遍认为说,皇帝大位是追名逐利的俗世凡人不可企及又不可绕开的梦想,李世民作为李唐王朝的实际领航人和实际掌舵者,理所当然地会在追求皇帝大权的竞争中大展手脚,甚至不惜杀死一奶同胞的兄弟。

权利能让人失去人性。人一旦在权利的驱使下做人做事,就免不了要丧心病狂地干出一些人们难以接受的事情。指环王里面的戒指不就是一个权利与人性的例子吗,指环王的故事虽然魔幻,却发人深思。

我个人认为,不管怎么说,李世民杀死一奶同胞兄弟,总是有些丧失人性,在这一点上,任何丰功伟绩都不能抹平伤口,历史也不应该原谅他。上行下效,这种争权夺利的极端手段,给历史以及后人留下来一个非常错误的示范,应该贬斥之。

9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文治武功受到史学家们赞扬,开创历史著名的贞观之治,奠定了唐一百多年盛世基础!“玄武门之变”是封建帝国皇子争夺继承权这矛盾展开斗争的结果!

  • 唐高祖李渊从太原起兵反隋占领太安,李渊开始答应立他为太子,后来变封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渊优柔寡断,使朝中政令冲突,造成了兄弟间兵戎相见!
  • 反隋建唐的斗争中,李世民能征善战,建立很大功勋,使自己威信逐渐强大起来,太子李建成为争夺皇位联合李元吉排挤李世民,少数民族突厥侵犯唐边境,李建成向李渊建议,撤销李世民兵权,由李元吉统帅出征,被李世民眼线告知,李建成想控制李世民兵马,在昆明池伏击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先发制人在玄武门口,设下埋伏,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奉召入宫,行至临湖殿,世民大呼,射杀了李建成,尉迟恭。
  • 按封建宗法制,长子李建成应继承皇位,李建成嫉妒李世民才干,双方形成矛盾,李建成曾用毒酒毒害李世民,李世民向高祖李渊报告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李渊召见他两人,进宫澄清事实,李世民收买了玄武门守将(李建成心腹常何),太子,和齐王带兵闯入时,在玄武门预先埋伏兵马,李世民箭术高强,一箭射死李建成,尉迟恭,杀死李元吉!逼李渊立为皇子,继承皇位!

唐太宗,李世民是大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建立唐朝斗争中有主要领导作用,玄武门胜利,对唐初历史发展有积极作用!

10

不完全是,首先肯定有争夺皇帝位的意思,但更多的,是顺势而为,在我看来,这和“陈桥兵变”性质是一样的,尾大不掉的天策府集团,已经不安心于现在的地位,大家心照不宣,一起促成了这件事。





李世民也很难,差点被哥哥弟弟联手干掉

首先,手足相残,谁先动的手?还是他哥哥先来。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太子李建成约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到东宫组局,喝酒吃饭,大家喝的畅快,可是不久,李世民肚子剧痛,十分不适,淮安王李神通慌忙把李世民扶回了西宫。

本来以为只是小毛病,不料再过一阵子,李世民竟然开始吐血!李渊亲自过来看了看,以他的阅历,自然看出里面的门道,当场叫人告诉太子:李世民不能喝酒,以后不许一起组局了。

事情到了这地步,就已经很难缓和了,帝位之争,已经见血。





手下人要上位,怎么办?

但李渊真的偏爱李世民吗?不是,这次事后,李渊说:太子即位已经九年,实在不该再起波澜!

这是一盆冷水,不仅浇在李世民身上,更让李世民的天策府集团难以接受。

经历长期战争的李世民,受命开天策府,允许自命府中官吏、兵将,受朝廷承认,可以说,已经变成第二个小朝廷。

此时的天策府,有谁?包括杜如晦、房玄龄、李靖、尉迟敬德、程知节、侯君集、秦琼、长孙无忌、柴绍、罗士信、李勣、刘弘基等等。

这些人的能力摆在这里,怎么能接受一个天策府官吏的名头?小朝廷毕竟不是朝廷,李渊公开表明太子不能动,这就打消了天策府集团,最后一份平稳过渡的侥幸。




时也命也,顺势而为

玄武门之变,一句话来讲,并非李世民主动挑起,但是李世民从中借势获利了。

眼见双方矛盾无法调和,李渊决定让李世民回洛阳,准备以后按惯例封王,做个辅佐皇帝的王。

但太子李建成集团觉得不靠谱,以双方的关系,不下绊子就已经很不错了,哪有这等好事,而且李世民到了洛阳,那不是放虎归山么,以后想管都管不到了,等自己当了皇子,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于是准备一条道走到黑,先弄掉李世民!

问题就在这里,李世民知道这个消息后,没有其他表示,反而做了周密的计划,把太子引入玄武门,搞了这次事变。

解决这件事,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肯定是有的,李世民绝对可以安全回到洛阳,做一个实权王爷。

李世民做出玄武门这个决策,前前后后花费了不少心思,具体与这个问题无关,不多说了。



总之,玄武门之变,属于大势所趋,一定会发生,强大的力量,一定会去追求更加高级的地位,只是看什么时候,发生在哪里。

李渊是有失职的,他把太子留在身边,悉心教导为君之道,本意是好的,却忘了,平衡这两个字,最终导致这些事的发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