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实的诸葛亮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甚至在文学、艺术方面都有所造诣,政治方面甚至比小说里面描述的还要突出,军事方面能力虽然不像《三国演义》 里面那般出神入化,但也绝对堪称一个军事奇才。

对于诸葛亮,大家一直都将其视为智慧的化身,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在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所描绘的诸葛亮,简直就是神啊,精准预判敌人行动、各种妙计施展不断,给人感觉就是诸葛亮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是《三国演义》里面关于诸葛亮确实有很多是虚构的,比如草船借箭就是从孙权移花接木到诸葛亮身上(赤壁之战诸葛亮情节除了劝说孙刘联盟以外基本都是虚构的),还有火烧博望坡,上方谷困住司马懿等等。

很多朋友,尤其是喜欢《三国演义》的读者,看到这可能要问了,难道诸葛亮真的没有那么厉害?这些都是罗贯中强加的?甚至只是一个普通官员而已?当然不是,真实的诸葛亮依然是一位少有的军事家,这从三国时期一直到现在都是得到很多名人认可的。诸葛亮的死敌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翻到诸葛亮军营里他的兵法和布阵图,直呼“天下奇才”。苏轼评价曰“密如神鬼,疾如风雷”,体现了诸葛亮用兵心思缜密而又清晰果断。

那真实的诸葛亮,究竟是什么样一个人呢?

1.内理政事,外拓疆土

《三国演义》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小说,自然读者最注重的是军事打仗方面的,以至于很多读者在潜意识里都认为诸葛亮的形象就是军师。其实,不仅仅在军事方面,诸葛亮在政治方面,文学方面都是很突出的。军事方面,诸葛亮治兵甚严,言出必行,隆中对之时就跟刘备表明了其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帮助刘备从无家可归最后夺得三分之一的天下。曹操南下,诸葛亮就劝导孙刘联盟。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平定西南,多次北伐,无奈国力差距甚疏,最终未能统一全国。但这并不妨碍诸葛亮就是一位出色军事家的事实。成为一名伟大的军事家,也不是完全体现在一两个小小的战役计谋,而是具备高远的战略眼光

政治方面,诸葛亮帮助刘备和蜀国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秉正朝纲,试想一下,负责一个国家的法规制定和实施,需要有多强大的政治魄力。而诸葛亮自身为官清廉,鞠躬尽瘁,这也是他受千古敬仰的一个原因。在汉中时期,诸葛亮便休士劝农,抓住当地地理优势,建造水渠,灌溉农田,这和蜀国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

2.博学多才,样样精通

诸葛亮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是一位很优秀学者,《出师表》不正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吗?诸葛亮精通多种书法,又能抚琴绘画,实在是一位全能型级别型的专家。他需要处理大量的政务和军事部署,但也不忘借此练习书法。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喜爱在山林之间操琴吟唱,精通音律(这种景象,想想就觉得优美)。传闻他还著有《琴经》一书。

目前很多资料表明,木牛流马确实为诸葛亮所造,这也是诸葛亮智慧的体现,帮助押运粮草,缓解士兵压力。

而早年处在山林之间的诸葛亮,自然少不了农耕一事,这也是诸葛亮能够在治理蜀汉时侧重农耕的原因之一。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在刘备死后,不忘初心地辅助刘禅,献尽最后一滴血。蜀国是三国里面实力最薄弱的一方,诸葛亮始终谨记帮刘备夺取天下,多次北伐,尽管最后重病缠身,还是亲自率军出击。

任职丞相,诸葛亮没有半点疏忽,外北伐曹魏、内治理朝纲,亲自批阅,将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忠心地辅佐后主,死前还吩咐手下,挖洞一个埋葬即可,死后也没有给后辈留下多余的财产,实在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相。

总而言之,真实的诸葛亮不比演义里面逊色,出色的政治家、高瞻远瞩的军事家、极高的文学修养,这就是真实的诸葛亮!

最佳贡献者
2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智者的代表,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他有着“羽扇纶巾”的风神俊朗形象,以“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智慧而知名、作为蜀汉丞相他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贵品质、小说中他出将入相、呼风唤雨、无所不能,深受后人的喜爱,是华人地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状诸葛之智而近于妖”,意思是小说吧把诸葛亮给彻底神化了。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呢?是否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么无所不能?

史书上的诸葛亮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生平记载于二十四史之一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那么陈寿是怎么评价诸葛亮?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三国志》

陈寿的意思是诸葛亮具备治理国家的优秀才干,他的才华可以和管仲、萧何相匹敌。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对外征战,却无法取得成功,大概是因为带兵打仗无法做到随机应变,军事才能不是他的长处吧!

所以,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虽然没有小说《三国演义》如此申通广大,但也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政治家,只是军事才能相对政治才能稍弱。那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都是虚构的么?

《三国演义》的虚构

之所以诸葛亮的形象和真实差异比较大,主要是小说《三国演义》是真实历史上再创作,是以刻画人物故事为主。虚构是不可避免的,以下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相关情节,但真实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

1、火烧博望坡:真实的历史上这场战役是刘备打的,发生在建安七年,而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才出山辅佐刘备;

2、火烧新野:真实历史中并没有记载这场战役;

3、赤壁之战:其中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借东风,完全是虚构,不是史实;草船借箭发生在孙权的身上,而不是诸葛亮的身上。

4、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管理民政,并没有到东吴与周瑜会面,《三国演义》中的三气周瑜情节在历史上不可能发生过。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来东吴吊唁的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5、平定汉中:诸葛亮并没有参与刘备率兵平定汉中的战役。

6、六出祁山:诸葛亮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7、对决司马懿: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对手不是司马懿,只有第四次北伐二者才遇上,所以大名鼎鼎的空城计是虚构的。

结语

《三国演义》是小说,目的是让故事更精彩,体现作者的价值取向,不可避免对历史进行再次加工,所以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与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有较大的差异。

3

人们对诸葛亮的评价主要来自两本书。

一本叫《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众所周知,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几乎被神话了的诸葛亮,光光是回目上他的名字就出现了37次,和他相关的故事随便数数就有好多: 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借东风,智取荆州,空城计...等等等等,在罗贯中眼里,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忠臣的楷模,能臣的代表。

另一本书叫《三国志》,是三国归晋时期陈寿所著,陈寿自己原来就是蜀汉官员,他的父亲曾是丢失街亭的马谡的参军,而且陈寿在材料取舍上十分严谨,因此这本书一直被史学界认为真实可信,后人在研究三国时期的历史时,也多会做为参考。

所以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从三国志的评价来谈比较客观。

陈寿的评价概述来说是“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简单说,一方面就是擅长政务治理,做为丞相是十分称职的。诸葛亮辅佐刘备父子共27年,其实大部分都是在忙内政外交,治理国家这些工作,在用兵打仗这事上,主要是从率军荆州进攻成都,用兵南征,北伐6次,我们知道蜀汉地盘仅据有一个完整的益州和一个汉中郡,国力经济人口这些硬实力是远不如占据了北方广袤地区的曹魏,但就是这一州一郡之力支撑了诸葛亮这几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诸葛亮的理政治国能力可见一斑。

陈寿书中称赞在诸葛治理下的蜀汉,“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

另一方面,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奇谋为短”,应该说也是真实客观的,《演义》里所描写的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那些故事情节,大部分都是从他人身上嫁接过来的或者干脆就是虚构的,比如火烧博望坡的其实是刘备,赤壁之战其实是周瑜指挥的,用草船借箭的其实是孙权...

那么“奇谋为短”是不是就一定是贬义评价呢?

并不是。

当代开国伟人有句诗写得十分中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可见其故。诸葛亮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用兵风格谨慎,战略上主张稳扎稳打,所取得的军事成就也很瞩目,南征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平定了闹了二十多年的南中叛乱,几次北伐都使曹魏吃了不少大亏,对强大的敌人一直保持了军事进攻的压力,如果诸葛亮没有优秀的军事才能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因此我们看陈寿所说诸葛亮的“奇谋为短”,其实是相比他的政治能力“治戎为长”而言的,同时也只是指出他在军事谋略上的风格特点而已。

所以,我们评价一个真实的诸葛亮,应该说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更让后人尊敬的是他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他“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高尚道德情操。他也是古代忠臣贤相的典型代表,是封建士大夫阶层的理想楷模,也是人民群众向往的政治人物。

4

三国时期,真正的诸葛亮和演义中的诸葛亮区别还是很大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无论正史还是演义,都可以称之为千古一相。

我们先来看看演义中的诸葛亮,演义中的诸葛亮,在某些方面却是存在神话了,有很多的事件都是强行安在诸葛亮身上的。比如著名的诸葛亮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气死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上方谷战役甚至六出祁山,都是演义所虚构的。而这些无疑都是在增加诸葛亮的军事以及谋略才能,演义将诸葛亮描述成了一位精通军事的顶级统帅,却忽略了诸葛亮真正厉害的地方,也就是他的政治能力。

正史之中的诸葛亮又是如何的呢?真正的诸葛亮,是真正对的起“千古一相”称号的,首先来看,《隆中对》是做不得假的,南阳草庐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三分天下的策略,不仅仅是谋划了刘备一家,谋划的是整个天下,这证明诸葛亮的战略布局能力,是一顶一的。

刘备依照诸葛亮的规划,一步一步夺取了西南的天下,刘备在补充了大批的人才后,诸葛亮便从台前走向幕后,担任丞相的他,安抚百姓、弘扬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使得百官敬服,政绩斐然。但是此时的刘备,不顾众人的劝阻,毅然决然的发动了东征,最终更是身死白帝城,这让已经在主管政事的诸葛亮,不得不继续担起辅佐幼主,复兴汉室的重任。

诸葛亮主张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在汉中更是实行军屯制度,使得北伐战争不会大量损耗蜀国核心经济,对蜀国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历史上更是五出祁山,且胜多败少,战绩斐然。诸葛亮事必躬亲,当的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正史的诸葛亮更侧重政治能力,但是军事能力并不差,诸葛亮对的起他的评价。

5

我是青史君,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正史对诸葛亮的记载主要存在于《三国志·诸葛亮传》,陈寿对诸葛亮的事迹做了详细介绍,而大多数人所知道的诸葛亮形象都是来源于《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诸葛亮描写成一个天文地理无一不通的“神人”,事实上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还是有一定的出入的。

诸葛卧龙

在《前出师表》中,描写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同时《荀子·大略》上说:“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基于此,可能大家都会认为诸葛亮是农业户口,出身卑贱,其实不然。

据《汉书》记载,诸葛亮先祖诸葛丰在西汉时就曾做过光禄大夫,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时期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也做过豫章太守,可见诸葛亮并非纯粹的贫农出身,而是出自家道中落的官家。

东汉末年,全国动乱,诸葛亮跟着从父(叔叔)诸葛玄到豫章生活,可惜时间不长,诸葛玄的太守一职被朱皓顶替了。没办法,诸葛亮只好跟着诸葛玄去投靠荆州刘表,等叔叔死后,诸葛亮这才退隐山林,躬耕于南阳。

在南阳隆中,诸葛亮并没有闲着,在他研究学问熟读兵法的同时,也着力于结交名士,积累人脉。当时荆襄地区战乱不多,相对比较平稳,许多名士从各地赶来定居于此,也就为诸葛亮搭建关系网建立了基础,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崔州平、徐庶等人。在网络不发达的古代,诸葛亮在隆中种地却能洞悉天下大事,也是来源于此。后来刘备投靠刘表,在徐庶的引荐下,三顾茅庐,请了诸葛亮出山。

天下三分

在草庐中,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战略思想,并在刘表去世之后极力辅佐刘备抢占地盘。赤壁一战,诸葛亮助刘备占领荆州,收取长沙、零陵、武陵、贵阳四郡,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建安十六年,曹操起兵征讨汉中,刘璋慌了,担心自己的益州不保,派法正去请刘备帮助自己攻打张鲁;

建安十九年,诸葛亮让关羽留守荆州,与赵云、张飞率领大军入川,攻占成都,三足鼎立之势就此成形;

建安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号昭烈皇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总理一切事务。此时,荆州失守,关羽被杀,刘备举全国之兵攻打东吴,被陆逊大败于夷陵,也就有了后来的白帝城托孤;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临终告诉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感恩刘备知遇之恩,念其托孤之重,发誓自己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事实上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成为千古佳话。幼主刘禅继位,诸葛亮掌管蜀国一切大小事务,名为丞相,实际是在行皇帝义务。诸葛亮积极实行外交,与东吴议和,南平孟获之乱,并且推行“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蜀汉政权得以巩固。在这段时间,蜀国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可谓国泰民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诸葛亮的精心治理。

建兴六年,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起兵北伐曹魏。借赵云、邓芝与曹真在斜谷周旋时,诸葛亮率兵拿下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且收了徒弟姜维。没想到的是,马谡在街亭败于张郃,赵云也在箕谷口失利,诸葛亮不得已返回汉中,首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建兴六年冬,诸葛亮再伐中原,在陕西陈仓受到郝昭的强烈抵抗,因粮草不济而退回汉中;

建兴七年,诸葛亮命陈式进攻武都、阴平,占了这两郡并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

建兴八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并增调援军,当时蜀中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道路不通,魏军无奈撤退;

建兴九年,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起兵四次北伐。司马懿坚守不出,后因李严运粮不济,不得不返回成都;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屯兵渭水,司马懿仍然坚壁不出。最终诸葛亮积劳成疾,累死在五丈原。

这六次用兵,历史上称为“六出祁山”,其实诸葛亮真正出祁山只有两次,蜀国北伐以诸葛亮的死而告终。

后世评价

从陈寿的《三国志》记载来看,诸葛亮的主要作为一是辅佐刘备成就帝业,二是治理蜀中,在军事上诸葛亮的作为并不算太大,也绝不是《三国演义》中记载的那样用兵如神。在《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在正史上是不存在的,比如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空城计、火烧上方谷等。这些不过是为了渲染诸葛亮的形象而杜撰的故事,实际情况是诸葛亮最擅长外交与治理国家,而不是排兵布阵。

诸葛亮亲自领兵的表现是“六出祁山”,从结果来看并不理想。陈寿在《三国志》上评价诸葛亮说:“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也就是说,诸葛亮并不擅长奇谋,相较于他出色的治国才能,军事能力显得有些薄弱。

诸葛亮擅长治军而不擅长统兵作战,毕竟战争对临机应变的能力要求相当高。诸葛亮一生很少弄险,他的存在相当于刘邦身边的张良、萧何,能够稳住大后方,却不能像韩信那样指挥作战,我认为这也是他北伐失败的原因之一。

不论如何,诸葛亮是历史上光耀后世的王佐之才,他的许多政治、军事思想均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能做到如此,不管从哪里来看,诸葛亮都是值得后人敬仰的伟大人物。

6

马末都曾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诸葛亮这个人到了今天已经成为了智慧,忠诚的化身,无论是谁其实都很难还原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了,但是我们可以从客观的角度去谈谈诸葛亮这个人,也许不是什么已经确定的事实,而是提醒我们那些在不经意间被我们忽略遗忘的观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智慧不等于大谋略

1.卧龙之名所传非虚

诸葛亮据说是一米九的大个,美男子一名。这样的帅哥才加上才华横溢,别说是三国时期,就是现在也是人见人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自然也不例外,诸葛亮师从庞德公,庞德公是诸葛亮二姐夫的老爹,非常有学识的一个人,庞德公有个好朋友司马徽,就是大家常说的水镜先生,也是学问大家,而且以识人著称。

司马徽对诸葛亮非常看好,因为和很多人读书务必求熟练精通不同的是,诸葛亮读书只注重大的方面,史书上说“独观其大略”,诸葛亮读书更多是为了思考和积累。

善于识人的司马徽称诸葛亮为卧龙,管诸葛亮的好朋友庞统叫凤雏,卧龙证明诸葛亮已经有龙的样子,不过仅仅是卧着,凤雏只说明庞统有成为凤凰的潜质,还有些稚嫩,从二者的道号加之庞德公和司马徽的教导,诸葛亮卧龙之名绝对是符合事实,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2.有萧何之能却不见得有张良之才

因为诸葛亮卧龙的名声,《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简直就是无所不能,火烧新野博望坡,草船借箭,七星坛借东风,空城计吓怕司马懿,用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几近于妖。

但是真实的诸葛亮在计谋策略上并没有发生以上这些事实,真实的诸葛亮主要在干嘛?

诸葛亮追随刘备之后,刘备借赤壁之战的胜势,一举拿下了荆州江南四郡,除了武陵郡之外,诸葛亮主要就在负责这三个郡的事物管理,他即负责三个郡的赋税征调,又要对地方治理提出建议,反而没有去参与更多的军事行动。

当然这不是刘备对诸葛亮不重视,相反是刘备对诸葛亮很看重,刘备这个人也是以识人著称,他作为一个领导把诸葛亮放在了最适合他才能施展的地方,同时三国时候曹魏政权这样的活是谁在干呢?荀彧!

所以在刘备眼里,诸葛亮和荀彧是一样的人才,适合统领自己阵营的大后方,保证后方安全无忧,自己才能在前方开疆扩土。

诸葛亮和荀彧都像是汉朝开创者刘邦手底下萧何这样的角色,治国不世之才,但不是带兵打仗出谋划策的最佳人选。

二、千年忠诚表率

1.君臣相惜白帝城托孤

夷陵之战,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大败退兵白帝城,感觉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叫来诸葛亮,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这次托孤里面刘备说出了著名的那段话“君之才比曹丕高出了十倍,必能安邦定国,可以成就大事,如果子嗣值得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不是那块料,你可以自取。”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君可自取四个字历来存在争议,有的说是刘备让诸葛亮取而代之,有的说刘备的意思是刘禅要是不使当皇帝的料,你就在剩下的儿子里面在帮我选一个替了他,你可以自己拿主意,可惜刘备说的不明不白就死了,笔者其实更倾向于第二种看法。

面对这样的信任,托孤,诸葛亮的态度是: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在这次托孤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后世帝王的推崇

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全心全意的帮扶刘禅,治理蜀国,整顿内政,平定南中,在蜀国可以说是一手遮天,但是即使权势滔天,依旧对刘禅很尊重,帮刘禅找好的老师,传授治国做人的道理。

诸葛亮最著名的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般的臣子做不出来的,也正是这一点,被后世帝王不断推崇。

清朝时候无论康熙还是乾隆,提到诸葛亮的时候都说,比诸葛亮智能高的人才历史上还有没有,肯定是有的,为什么诸葛亮做到了真正的名垂青史,就是因为没有功高盖主,用尽了一生的力气去帮助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当然阿斗是不是真的扶不起,在这我们就不做讨论了。

但诸葛亮的忠诚,确实后世每个帝王所看重的,后世帝王很多也用诸葛亮对蜀汉的忠心耿耿来竟是自己的臣子。

三、不为人知的清贫爱子

1.三国清官

三国不但是一个英雄豪杰辈出的年底,也是一个清官辈出的年代,清官的家产都不多,诸葛亮绝对算一个。

《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诸葛亮给刘禅上表事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可见诸葛亮虽然在蜀汉身居高位,但是一是清贫。

2.被人忽略的好父亲

诸葛亮在蜀汉后期,以攻代守,进行北伐之战,让蜀国始终残喘在乱世之中,很多人都去注意了诸葛亮的北伐,却忽视了诸葛亮作为一个父亲的身份。

诸葛亮属于晚年得子,所以非常喜欢自己的儿子,但是自己在汉中屯兵驻田,基本没有时间回去看望自己的孩子,思念之情都在诸葛亮的书信中表露无遗,最著名的就是诸葛亮的《诫子书》,这里面对孩子的关爱之情不亚于后世的《曾国藩家书》。

一篇仅有八十多字的文章,写出了对儿子的淳淳教导,告诉孩子要加强道德修养,增长才智,如何正确学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出自这篇著作。

总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写历史的人都是用自己的观念来理解过去的事实,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子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只要记住他留在历史上的那个让我们感知未来的观念就可以了,真实诸葛亮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符号,代表的是他背后闪耀的那些精神,让后世之人不断学习感悟!

7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其实现在我们也不要太去追求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让他在我们心中保持一个神话一样的人物多好。每个时期都会有这样的人物,被推崇的很高。

其实他是什么样的应该不是那么重要了,三国有一句得卧龙或凤雏即得天下。所以说真实的诸葛亮也很厉害。

8

肯定没有演义中那么牛逼![呲牙][酷拽]

9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把诸葛亮描绘成了一个料事如神,无所不能的人物,俨然一位完人,鲁迅曾评论,“状诸葛之智而近妖”。其实,退去他身上耀眼的光环,诸葛亮是一个擅长理民,奇谋不足的人。

刘备生前,诸葛亮作为储备干部留在后方做一些后勤方面的事情,火烧新野,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借东风等,跟他没有什么关系,这都是小说的虚构成分。诸葛亮真正有所作为是刘备托孤,辅佐后主刘禅时期。


刘禅继位以后,诸葛亮被封武乡侯,并领益州牧,权倾朝野,蜀汉实际上的一把手。为了缓解危机,诸葛亮以进为退,五次进行北伐,鲜有成功,最后病死五丈原

诸葛亮用兵偏重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虽然略有小胜,但最终改变不了大局。用兵打仗,除了做到知己知彼,还要善出奇谋,给敌人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样才能打胜仗。一味地求稳妥,过分慎重用兵,虽没有遭受重大损失,但也没有伤害到敌人的皮毛。蜀汉大将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如果被诸葛亮采纳,魏蜀的局面可能将大大改变,可惜,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诸葛亮在治国理政上的成就远胜于在军事上的成就,而且诸葛亮还是一个没有野心,对工作兢兢兢业业,事必躬亲的权臣,即使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也没有图谋不轨,一片赤胆忠心。

诸葛亮在蜀大力鼓励农耕,兴修水利,使农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为他的北伐大业提供了后勤保障。

诸葛亮在用人方面赏罚分明,对于有功之人,大胆提拔,如蒋琬,费祎等。对于有罪的人,决不姑息,马谡和诸葛亮私交很好,他也挥泪而斩。

在边疆少数民族的治理上成绩显赫,他采取安抚怀柔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团结,老百姓深受其利,至今,西南的百姓对诸葛亮还怀着无限的崇敬之情。

最后,用一首杜甫的诗《蜀相》来概括诸葛亮的一生: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0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写成了一个智慧通达的妖人,说错了,应该是多智近乎妖。然而,谁都知道历史上的诸葛亮只是人,不是神,或者说是一个智慧超出一般人的人,而不是能掐会算、无所不能的妖人。至于说罗贯中为什么要把诸葛亮吹嘘的这么厉害,其实这很简单,因为罗贯中是小说家,在小说家的笔下,任何人都可以被安上翅膀。再者说了,《三国演义》中的奇人异士太多了,比如黄巾起义的农民领袖张角就能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害死小霸王孙策的那个左慈也是个不会死的道士。连关二爷死了之后都可以找吕蒙索命,所以说,对于小说家,别太较真。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有成功和失败,也要娶妻生子,也有生有死。诸葛亮出生于公元181年,他的父亲是个东汉的小官员,可是在诸葛亮8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诸葛亮从小跟随叔叔长大,由于叔叔去了荆州做官,诸葛亮也来到了荆州。在诸葛亮16岁的时候,他的叔叔也死了,没办法。诸葛亮只能自立自强、自耕自种的来养活一家人,忘说了,他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虽然出身不高,生活艰难,但是,诸葛亮从小就有大志,他一心要提高自己的本领,想要有出息,更想要能为那个动乱的时代做些什么。从小诸葛亮就很聪明,不仅学习东西能够举一反三,而且不是读死书,对什么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诸葛亮是有目标的,他经常自比管仲、乐毅,不是说他自大,而是立下了“出将入相”的伟大志向,这也说明他的不平凡处。当时荆州毕竟太平些,所以很多名人都来到荆州隐居。比如司马微、黄承彦、庞德公等人,他们都很赏识诸葛亮,黄承彦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诸葛亮。

刘备在荆州混的很不怎么样,就到郊外问司马微计谋,司马微给他推荐了诸葛亮。刘备来到诸葛亮家中,见到了诸葛亮,两个人一番详谈。诸葛亮把自己对于天下的见解说了出来,并给刘备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先拿下荆州,再夺取益州,最后北伐曹操,统一天下,这算是定下了战略。刘备感到这个年轻人很有见识,就希望他出山帮助自己打天下。诸葛亮看到刘备诚心,他又是汉室后裔,同时诸葛亮自己也不愿意一辈子当个种地的农民,就跟随刘备了,这一年诸葛亮27岁。

诸葛亮出山后,先放了两把大火,火烧新野和火烧博望坡,打退了曹操的兵马。为了应付曹操的八十多万军队。诸葛亮提出连吴抗曹的战略,并且主动请缨,前往东吴做说客。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刘备和孙权结成联盟,打败了曹操,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随后,刘备进兵益州。留下诸葛亮管理荆州和供应军需。刘备占领益州后,登基做了皇帝,封诸葛亮为丞相。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不听劝阻,执意要伐东吴,结果夷陵之战被陆逊一把大火给烧败了。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作为托孤的丞相,总领蜀汉军政。为了巩固政权,诸葛亮亲自带队南征,收服了以孟获为代表的南方蛮族。随后诸葛亮多次北伐,并写下了《出师表》等名篇,结果都没有北伐成功,最后在北伐途中的五丈原病逝,这一年是公元234年,他53岁。

所以说,诸葛亮只是一个人,只不过他的能力比一般人大点,可最后还是要死的。诸葛亮是个政治家,他治理的蜀汉很好。诸葛亮还是个文学家,他的文章《出师表》、《诫子书》都写的不错。诸葛亮还是个音乐高手,他弹琴特别好。诸葛亮是个发明家,他发明了木牛流马、诸葛连弩能武器。当然,诸葛亮也是个军事家,毕竟他多次带兵北伐曹魏。综上所述吧,诸葛亮是个比一般人都要聪明些、能干些,可这些也都是靠勤奋干出来的,要知道他最后是积劳成疾而病逝的,换句话说诸葛亮是累死的。小编仵三源说,我们不应该吹嘘诸葛亮,但对于这样一个能人,我们也应该崇敬,毕竟他确实很了不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