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儒教为什么会成为封建中国的国教?他与释道的区别是什么?释道

”儒教“是管理社会的学说,没有为什么,是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的思想理念治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之久,使用的得心应手,历代沿袭下来的,中国人喜欢仁义礼智信君臣父子这一口,喜欢夫为妻纲,你不是大男子主意吧?呵呵。


你说的“释道”是佛教和道教的并称,指僧人和道士。这是信仰。

这信仰与统治治理的关系还不明白吗。

我的一个朋友整天为这事跟我争论不休,他总是说儒释道三教合一已经成为一体了。浆糊一样跟他说不清。


儒释道都有自己的核心文化内容,无法合为一体。所谓的合一,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做出的权宜之计。我理解大概的意思是;儒释道可以并存,各取其长补其短仅此而已。

道家的核心是崇尚自然,自由自在的逍遥;释家的核心是了解自己,看破人生与世无争。能合在一起真是咄咄怪事。

最佳贡献者
2

儒家讲仁义,说君子;道家论道,讲真人;佛家说佛,谈菩萨,儒释道三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要学说,也是影响最大的三种思想,后来,儒家的发展强化的其哲学影响力,成了统治阶级推崇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将其神化,具有一定的准宗教的性质,但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宗教,关于是否可以称“儒教”是存在争议的,多数学者认为儒教不能称为“教”。道家后来演化为道教,形成了中国古代独有的宗教;佛学是从域外引进的,但中国禅宗理论确立之后,便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影响很大,特别是禅宗南宗,其影响力非常大,成了南北朝隋唐很受推崇的宗教教派。

儒家的最主要经典是《论语》,后来又有《孟子》《荀子》《四书五经》等。

道家最主要的经典著作是《道德经》,后来又有《庄子》《列子》《淮南鸿烈》等。

佛学方面,著作不少,而最具中国化佛教的理论著作是《坛经》,还有《五灯会元》等。

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德是人的根本,中国人历来都提倡做人要积德行善。

孔圣人

儒、道、释既是指学说、理论,又是指所谓的“三教”,即“儒教”“道教”和“佛教”,其实,所谓的儒道释“三教”,道、释是名副其实的宗教,而“儒教”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宗教,最多只能说是“准宗教”。

民间有将“儒”视为“教”的

首先,道教、佛教都是属于修行范畴的,是完全以信仰作依托的,追求的是世外之事,而“儒教”是教人如何去做人的,属于是修养方面的。儒教的理论不是让人如何脱离六道轮回,而是用各种理论知识,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劝人修心养性,以符合德性的行为,走正道,在现世获得满足或幸福。儒家讲修身主要是养性,是对于自身行为的约束,是为了群体的理论原则的实现,而且,儒家讲“格物致知”,是为了能“修齐治平”,有现世的政治伦理目标。儒家所重视的是当下社会如果“立德、立功、立言”,不是诉之于彼岸世界。

其次,儒家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重视的修身的方法,特别是孔子所讲的“仁义礼智信”方面的修养,修养的内容是属于伦理范畴方面的,这所继承的是古代的礼乐文化,所追求的是道德愿景,所要求的符合礼仪的行为。而道教、佛教所讲的是去掉包括伦理行为方面的所有尘世的妄念。

道教尊奉的神仙,其主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有: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达到功德成仙,追求的目标是成仙。这与儒家的成君子,成圣贤很不一样。圣贤是现世的说生生的人,神仙是属于仙界的。

佛教讲“空”“无”,重视彼岸,寂灭自心,证见真如,修行成佛,所推崇的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佛教的前生罪,今生苦,来生超脱成佛,主要目的是离开凡间尘世,进入涅槃境界。这与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不可相比较的。

再次,儒家虽然强大在修养时要去掉个体的欲望,体仁行义,但是,儒家在本质上是跳不出“情”的,只是,儒家更强大群体情感,重亲情,重视家国观念,重视血亲关系,重视家族的情感凝聚力。儒家的“家国同构”,即家是缩小了的国,而国是扩大了的家,就是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而道教、佛教就不讲人的情感了,“真人”、神仙,佛、菩萨是不顾人间情感的。宗教都是强调“绝缘绝情”的。

道家称自己是“方外之人”,佛家讲究如何让人去掉人的情,万般皆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都是不受人间的礼教所约束,只求跳出这个世间,成为“真人”,或者成佛。

那么,为什么儒教为什么会成为封建中国的国教,或者说儒家为什么能成为统治阶层所推崇的主流意识形态呢?

大家都很清楚,在中国古代,以孔孟之道为主要理论体系的儒家学派,是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思想意识,成为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主要是因为,其一,孔孟学说将伦理政治化,同时也将政治伦理化,以伦理原则来为政治统治服务,同时把政治体制看成是建立在人伦德性的基础上的,在古代,“以德治国”成为统治者所推崇治政的基本策略,所处,儒家学说成了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了为政治服务的基本理论。

《三纲五常》

其二,孔孟儒家的核心思想理念是“仁”——仁者爱人,而根本的理论原则是“礼”——克己复礼,其主要特点在于强调“仁”与“礼”这两个道德范畴对于巩固秩序的意义。伦理理念和伦理原则成了为政治服务的有效的理论工具,对于治理国家来说,“仁”和“礼”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所谓的“内仁外礼”就是强调以“仁”来治理人的内心,以“礼”来约束人的行为,而当“仁”和“礼”皆能很好实行,天下也就很有秩序了,社会民众也就非常容易管理了。

其三,儒家学说具有重要的人伦价值,即维护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儒家非常重视和强调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有的义务与权利。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系的重要性,孟子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处理准则等,后来,宋明理学突出了”三纲五常“,都是在于通过”君贤臣忠““父慈子孝”等来把人伦关系纳入维护政治体制稳定的文化系统中,由此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稳定的政治目的。

三纲五常

其四,儒家学说具有精神统一的意义。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家庭利益,即群体性的利益都是优先的主要的,都占着必须先尊崇的地位。孔子认为,达到“仁”的唯一条件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一切不符合“礼”的思想和行为。而这个“礼”,即国家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而遵“礼”又必须重“义”,儒家主张“义以为上”,并讲“仁”“义”并提,内仁外义,内外统一,所以,个人的欲望追求在群体利益面前是不值一提的,如此一来,自然就是“先义后利”。“义”主要是指维护群体利益,在家庭、家族、国家的群体利益面前,个人的“利”是不准计较的,因而,个人的欲望、观念、想法都是必须受抑制的,而群体观念、群体归属感、群体原则是放在第一位的,照此推论,个人就没有什么个体精神了,这也就是朱熹所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核心内容。

儒家有了以上这几条,统治阶层,统治者当然是非常欢迎这一种理论的,因为对于巩固政治秩序,稳定统治机制,保证皇权至上等来说,是大大的有用的。在中国古代,可以说,伦理成了征服的“仆人”,是非常诚恳地为政治服务的,至少在儒家那里,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

3

首先,儒教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之一,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尤其是隋唐科举出现之后。虽然时常与道教佛教并列,但儒家思想并不是宗教。

其次,中国古代并没有固定的国教一说。有的王朝尊崇佛教,但也有三武一宗灭佛,有的王朝尊崇道教,但也有把道教打为容易煽动造反的邪教的时候。无论打击和尊崇,都是封建王朝巩固自己统治的政治措施。

第三,无论儒家思想,还是佛教道教,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是因为他们倡导和迎合的,都是广大民众最需要的东西。儒家的仁义,佛教的苦修,道教的无为,都是教人向善的,从大方面来看,倡导的都是正能量。

第四,我国保护公民的信仰自由,但前提是保护合法的同时打击非法,所有公民都可以到正规宗教场所参加合法的宗教活动。小学生都是少先队员,中学生只要加入了共青团就是共青团员。他们不能参加宗教活动。

最后,都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但在没有把科学研究明白之前,不能指望虚幻的神力给我们什么帮助,公民个人积极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要求,比信仰什么宗教都更为有效。

4

儒教思想的核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耍臣死,臣不得不死,有利于巩固封建皇权和秩序,因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教。但它另一面也宣扬仁者为仁,君为轻,社稷为重的思想,以平衡朝野。儒教文化有它的优势和长处,比方君臣父子的教义,使儒教国家各自安守本分不得僭越。仁者为仁信守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儒教国家秩序稳定,经济发展快,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儒教产生那个历史年代,肯定有它的局限性,我们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应该取其精华适合部分,去其糟粕过时部分,不苛求古代圣贤,继承和发扬光大,不可采取历史虚无主义而全盘否定!

5

儒原称为儒学,研读者称为儒家,儒教一说是满清入关之后的事,是雍正皇帝钦定的。椐史载雍正勤政好学,除了重视汉学可谓博览群書,在他的概念里儒同道教和佛教都有一个共同点,儒的核心讲的是"中″,道教讲的是"平",佛(释)教讲的是"和",中、平、和三者夲质相同,可谓殊途同歸,于是乎将儒亦列入教门,這就是"三教九流"的三教由来。三教都有作为國教的历史,但由于儒学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歷代统治者更倾向于儒学。

6

我不太赞同用“儒教”这个词。三种思想都从“修心”开始,但是儒家思想是入世思想;释道是出世思想。后者缺乏前者的社会进取心,由于缺少这颗心,在面对人类群体文明发展性上后两者自然缺少了竞争优势,因为人类毕竟是社会动物,所以,不能成为社会主流文化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7

主要是皇上觉得好用,作为主旋律。强迫、引诱、鼓励、排异。让老百姓觉得有好处,不要不行。所以,在中国就看皇上喜欢,皇上觉得有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没有皇上办不成的事。

如今不一样了。我们现在信马克思

8

佛无教,道无门,儒也木有教这说法。儒相对于佛道来说更加适应于当时人文社会环境,能更加批量化的教化民众。简单说就是成本低方便操作又能量产。

至于三者有什么区别这问题就不知道了,高二毕业的路过。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