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汉中是战略要地,既是成都的屏障,更是入主关中的要地。汉高祖刘邦就是发迹于此地,暗渡陈仓,战败了项羽夺得了天下,汉中对屬汉和曹魏都非常重要。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诸葛亮已经明察当时的军事布置,如顺江而从荆襄出兵有吴曹重兵阻挡,蜀军不可能越过而攻,而出兵从秦岭汉中夺取长安,不但有望侥幸成功,且影响重大,因长安是汉朝故都,出潼关即可直杀魏都洛阳,回复汉家正统,因此六出祁山伐魏,虽艰险也是近道,虽未功成却流传千古;拙见。

3

三国时期,有关诸葛亮的典故有很多,三顾茅庐、草船借箭、隆中对策等,他是整个历史长河中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也正是因为他的出现,给整个三国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逐鹿中原,在他有生之年先后五次出兵汉中,北伐曹魏,虽一直不曾取胜,却不曾停止,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大概是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恩情,完成他的遗愿。《出师表》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由此可见,诸葛亮认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兵马充足,可以开始北伐,完成先帝的愿望以报答知遇之恩。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不攻打曹魏,蜀汉岌岌可危。自曹睿上位以来,据守要塞,并大力发展魏国兵力,诸葛亮就已经意识到如果长期这么发展下去,两国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一旦曹魏兵力强大,势必攻打蜀国。所以,蜀国不能坐以待毙,只有出兵占领雍州和凉州等地,获得兵马,壮大自己的实力,才可与魏国相抵抗。

这最后一个原因则是通过北伐,可以转移矛盾。无论任何朝代,都有内部矛盾,每个人所属党派不同,追求的利益自然也不相同。就拿当时的蜀国来说,有着以诸葛亮为首的刘备一派,也有以刘璋为首的东州人,以及以谯周为首的本地人士。尤其在关羽失去荆州,刘备失去了夷陵以后,几方的矛盾就越发明显。而通过北伐这个事情,可以把所有的矛盾点转移出去,一致对外,大家也就没有时间起内讧了。

那么,以诸葛亮的智慧,为什么几次攻打曹魏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几次北伐的具体情形。第一次,诸葛亮在斜谷布阵,然后率军攻打祁山。最终因街亭失守而不得已返回汉中。第二次蜀汉和曹魏在陈仓拉开割据战,双方僵持不下,最后魏的援军赶到,诸葛亮又撤了回去。第三次,蜀军占领武都、阴平,魏军进攻汉中,蜀军加强防守,最后由于连续大雨,道路崎岖,粮草运输不方便,魏军撤退。第四次,诸葛亮决心在岐山迎战司马懿,却遭刘禅下旨退兵,加上蜀军弹尽粮绝,诸葛亮只得班师。第五次诸葛亮与司马懿在五丈原僵持不下,却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病逝。诸葛亮死后,蜀军失去了主心骨,全军退回汉中。

从历史上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行动虽然最终没有取胜,但中间还是有阶段性的胜利。最后之所以失败,从本质上讲,是因为蜀国经济实力不行,各方面都很薄弱,尤其是军事实力。

总体来说,蜀汉国力弱小,整个兵力仅有曹魏的十分之一。假设一路顺畅,一举拿下关中,都需要强大的兵力支撑。可是,打仗不可能一直都是胜利,必然也有输的时候。此外,关中是平原之地,没有可以守的地方,两方在此必然形成拉锯战。蜀国没有强大的兵力支撑,自然无法获胜。

此外,粮草运输不便也是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五次北伐中,有两次都是因为粮草问题而不得已撤退,实际粮草的问题在关羽失荆州以后就已经暴露出来了。荆州物产丰富,有充足的粮草。同时,荆州还具有很好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可是荆州失去以后,北伐必须跨越崎岖的蜀道,这无论是对于粮草运输还是行军都增加了困难。

诸葛亮虽然睿智,却没有占尽天时地利,可谓是时不与他,所以北伐之战最后以失败告终也是情理之中。

4

题主,您这个问题有点问题,汉中早已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即刘备时期,已是西蜀的领地,何来诸葛亮北伐再征服汉中一说?!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定军山一战,刘备、黄忠、法正对阵夏侯渊、张郃,讨虏将军黄忠怒斩夏侯渊,一战封神,法正也因出奇谋一战而扬名,跻身三国顶级谋士之列。汉中从此被西蜀牢牢把控。

定军山之战是三国战役中极具意义的一次战役,此战意义仅次于赤壁之战,曹刘主动权的更替奠定三国鼎立的地理战略要求。刘备撤出汉中时,留下魏延马超驻守汉中,自此以后,汉中牢牢被魏延拿住,这里现在有很多关于汉中驻守大将,为何是魏延而不是张飞之类提问?咱们自不必说,张飞绝对守不住的,喝醉酒就鞭笞手下,汉中绝对不能给他留守。

汉中的地理位置极具重要性,向北出阳平关西至天水,陇右,至凉州腹地,盛产马匹与晓勇之士,马超一族在此颇有盛名,这即为刘备以马超留汉中之谋,东至五丈原,再东至旧都长安。此后魏延深耕汉中十多年,诸葛亮北伐期间,一直以汉中为前沿阵地,粮草补给之所,深谙熟悉此地形的魏延也曾提出子午谷奇袭计划,可惜被谨慎的诸葛亮否决。

熟玩三国志系列游戏的玩家肯定对汉中地形极为熟悉,进可攻,退可守,作为西蜀的第一道防线,身后即是天险剑门关,前方即是阳平关,一路向东为上庸。汉中曾为五斗米教张鲁掌控,张鲁此人虽无建树,却深耕汉中,物阜民丰,再者诸葛亮曾于首次北伐失利后,自天水、陇右等地迁徙人户几千户于汉中,汉中也算是二线都市罢。

5

刘备在四川站稳脚跟以后,一心想着匡扶汉室,想效仿光武帝刘秀,再度让汉室兴旺起来。但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啊,一场夷陵之战,不仅把家底儿造掉了大半,还重伤加上气与淤,一口气没上来,命丧白帝城。诸葛亮作为刘备的托孤重臣,一心想着完成刘备的遗愿,去完成一统天下这艰巨的任务。


想要征服天下,诸葛亮的思路就是要占领中原要地,以汉室正统为旗号,号召天下归心。但是想走出蜀中这第一步,就要面临出川北上的重镇——汉中。汉中这个位置对于蜀国来说,相当于咽喉要道,越过群山后的最主要城市。当时魏国控制着中原大部分地区,再往西北,还间接控制者现今甘肃一带,也就是马超他老家那边。所以诸葛亮想攻打魏国, 无论是想拿下甘肃,稳固后方推进,还是想剑指长安,汉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踏板。


汉中本在张鲁的统治之下,张鲁号称五米道人第三代传人,在和当时益州的统治者刘璋闹崩了以后,自立为王,统治了汉中20多年,在统治期间,大搞“政教合一”理念,虽然没有什么大的成绩,但是也落得一个自得其乐。但是后来随着天下形式的发展,三足鼎立的形式逐渐明朗。张鲁在思考再三以后,决定抱曹操大腿,于是就投降了曹操。曹操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张鲁为阆中侯,食邑一万户。张鲁落得做一个潇洒侯爷,也淡出了历史舞台,曹操正式掌握汉中。


刘备得了益州以后,综合评估之后,还是觉得必须拿下汉中,当时携着五虎上将,拿下益州士气正旺,在汉中和曹操正面对决。曹操这边也是派出了大军,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领军迎战蜀军。经过了两年多的惨烈争斗,刘备大获全胜,把曹军赶出了汉中。自己也非常开心,在众臣的推崇之下,自立为“汉中王”。从此蜀国开始对汉中长期的占领和控制。


刘备兵败而死以后,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通过汉中这个跳板。很多人要问,在四川活的挺滋润的,为什么老去招惹曹操呢?因为诸葛亮当时比谁都明白,蜀军天下九州只占其一,而魏国占其六,而且经过多年的内政,人才辈出,“屯田制”不仅保留了主战部队的实力,也可以长期造血,扫除粮草的后顾之忧。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也让更多的栋梁之才、治国良士,有了更多的舞台。如果照着这个态势发展下午,魏国一统天下是早晚的事。蜀国再怎么发展,地域空间决定了发展的顶棚。所以诸葛亮想趁魏国赤壁之战的后遗症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时候,趁他病要他命,攻下长安,问鼎中原。


奈何天不遂人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在五丈原,继任者姜维,也是一员有想法的猛将,九伐中原的过程中也是魏军斗得有来有回。奈何后来还是因为缺乏后续补充,一点点败退,最后终于招架不住几路大军攻击,被邓艾偷渡阴平,攻陷成都,让人唏嘘。其实从汉中在蜀军手中失手的那一刻起,蜀国败亡就成了早晚的事。随着魏国的一统天下,三国多年的征战,终于也结束了,百姓终于迎来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奈何谁也没想到,过不了多久,更大的灾难在等着他们。

6

自不量力,六出祁山,费资费命,必败无疑

7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目的,并不是真正的要去攻下长安、恢复汉室江山。只是碍于当时蜀汉自身实力,以攻为守,为了自保而已。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也就在于各自的战略意图上。魏延想出奇兵抄近路进攻魏国,但那样既冒险又不符合诸葛亮的真正目的。就当时魏蜀吴三国实力对比来看,蜀国最微弱,魏国最强大,吴国有长江天险防护。魏国进攻西蜀的最佳途径,也正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途径,主动出击,防止魏国进攻自己,也是西蜀的无奈之举!至于后世为了吹捧诸葛亮而过分的夸大六出祁山的目的作用,其实大都是为了宣传而已。

8

为了进中原区

9

以攻为守 积极防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