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天启皇帝(朱由校)命长一些,明朝可能灭亡的更快。既然你说如果,那么我就大胆的推理一下吧!

危险往往从内部产生。如果天启皇帝朱由校同志多活几年,他应该还会痴迷他的木工技艺,乐呵呵的把所有事务交给魏忠贤,并且猥琐的拍着魏的肩说:“勿欺我”。

忠贤的欲望怎能知?

1.魔手伸向了各行各业。

魏忠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小混混了,他是“九千九百千岁”,他有五虎”、“十狗”、“十孩儿”、“四十孙”,党羽遍天下,小手伸到了各行各业。朝廷没钱,他出动东厂特务,逼着那些商人交税,矿产你可以垄断拿税来,否则取你性命。国库有钱了,不过魏公公也肥了。

2.胆肥的竟然敢向皇帝的血脉下手。

魏公公除了有点害怕“木匠”,谁也没放在眼里。他的魔手伸向了那些怀了龙种的妃子,可是每次都那么凑巧,这个不小心摔倒了,那个吃了什么不健康的东西,总之皇上拼命的耕耘,可是总不结果。就连皇后也不放过,皇后张嫣怀孕,魏忠贤和客氏派亲信去服侍,每日为张氏按摩,竟致其流产。

3.“夫唱妇随”野心越来越大。

魏忠贤的对食客氏,是天启皇帝的乳母,风流成性且有几分姿色。小皇帝从小就是他一手养大,对她十分着迷,当上皇帝就封她为奉圣夫人。一个保姆借着皇帝的宠爱,在宫内竟然谁也不鸟,甚至连皇后也对她忌惮三分。自从和魏忠贤好上之后,这女人更是肆无忌惮,把谁也不放在眼里,这样两个人结合在一起,野心越来越大。

4.大建庙宇树碑立传,加大了舆论宣传。

一个太监到处为他建庙立碑,国人不知皇上,还知“九千九百岁”。如果上过小学,大家应该会算,再加上一百就是多少岁了!如果天启多活几年,他这个万岁还能保住吗?估计他的木匠也做不成了吧!

如果一个人的地位到了这种地步,你说他能止步吗?

党羽偏地势力强大

不要小看这个太监,朝廷里都是他的人,他能捞钱,边境连年征战,军费都是他筹措的,军队里的将领也记着他的好,如果他真的振臂一呼,掀翻朱家江山,可能就用不到李自成,也不用麻烦努尔哈赤了。

除了前面说的他那些徒子徒孙,只要能顾及到的他都摸到了。他的影响力太大了,崇祯皇帝登基后,竟然不敢吃宫里的食物,偷吃自己藏的,可想而知他的爪牙多厉害!否则崇祯也不会冒着那么大的风险,下决心除掉他。

国家内忧外患,百姓民不聊生。

后来的几年,国家接连发生旱灾、水灾,河南等地还发生了蝗灾,老百姓缺衣少食,如果这个时候,魏忠贤在他那些徒子徒孙的支持下,搞出点什么事来应不足为奇!

总结

魏忠贤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有人有权有钱,就差那“一百岁”,就可以成为万岁,你说他会不会铤而走险呢?本来就是赌徒,我想他应该会赌一把。如果那样,历史就真的好看了!不过,如果还是如果,历史的车轮依然前行,发展的脚步不可阻挡!

我是书海里游泳的鱼,欢迎关注我,并留言一起交流学习!

最佳贡献者
2

如果天启帝晚死几年,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清朝了。




明朝最初对付后金,战略上有许多失误,但反复折腾几次之后,战略逐渐调整到位。那就是,严防死守,坚壁清野,侧面牵制。



严防死守方面,收缩防线,使得后金战线拉长,却不敢深入。侧面牵制方面,毛文龙在皮岛一支军队,也让后金如芒在背。并且,明军还能不时袭击后金。后金的生存空间逐渐被挤压。



更要命的是,作为一个刚刚兴起的小国,国力并不强。即使在夺得整个辽东后,也不能或不敢进行长距离征战。面对明朝这样的战略,后金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是困守。甚至在天启末年,后金陷入了粮食危机。



可见,这样的战略是有效的。但在执行上,也必须要足够耐心,才能让后金逐渐被消耗,扼杀在萌芽状态。



可惜,可正在此时,天启驾崩了,崇祯登基。蓟辽督师又换上来了袁崇焕,负责牵制的皮岛总兵毛文龙也被袁崇焕杀了。袁崇焕还疯狂卖粮食给后金,以市米资敌。这么一折腾,后金终于缓过了一口气。并且毛文龙死后,后金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由此,原本差点就被饿死的后金,由守转功,局势发生了彻底的逆转,且难以挽回。

之后,后金相继收服蒙古,打压朝鲜,甚至能够入关劫掠,兵临北京城下。


历史对于天启帝的评价是不公允的。仿佛一提天启,总会有一顶大帽子扣上——木匠皇帝。好像他除了爱好做木匠活,就什么都不会做了。实际上,这个污名也是出自道听途说的民间笔记。



天启十六岁登基,在位七年。刚上台时,就面临棘手的危局:辽东彻底被后金吞并了;东林党权势熏天,把持朝政。



这样的局面,即使明朝中后期有名的皇帝,如嘉靖、万历,也不过是躲起来不上朝。而天启开始对内清洗,对外改换战略。



对内的清洗,重点就是对东林党的打压。而天启可以用的,只有魏忠贤。现在提起太监,也多报以贬低和蔑视。实际上,在明朝,普通人想要出人头地,读书科举与做太监,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宦官集团作为与皇帝最亲密,也最不可能反叛的群体,深得皇帝信赖。各个权力部门都有太监的身影。尤其是刚刚登基,面对满朝喋喋不休的文官的小皇帝,对太监的倚重就更深。



不过,魏忠贤确实下手太狠,使得矛盾扩大化。但,作为皇帝的代理人,魏忠贤代表的宦官集团(或者说阉党),是权力制衡中的重要一极。



所以,天启在临终时,特意嘱咐崇祯,要继续重用魏忠贤。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崇祯考虑,而不是因为天启对魏忠贤有多少感情。




可崇祯怎么做的?一年后,魏忠贤就被杀了。于是,权力就开始失衡了。


因为朱元璋把丞相撤掉,皇帝要处理的事务就多了。但遇到能力不强的皇帝,却也只能依靠大臣。所以,文官的权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增长了。这个现象在明朝早期还没那么突出。到朱祁镇登基时,因为本身就是小孩子,文官的权力开始越来越大。


这帮文官还神烦。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给你引经据典,吵得不可开交。嘉靖、万历,多年不上朝,就是因为这些人。而这样无意义的争论,只能使得行政效率大大降低,内耗严重。每天就是吵架,不合作、不作为,谁干活就骂谁。


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天启帝必须打压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于是,便放出来了魏忠贤。



可以说,这一对君臣是一体两面。魏忠贤是前台干脏活的,天启帝才是背后的掌舵人。权谋、制衡、用人,天启帝都算是有一套,绝对是一个被低估的皇帝。可惜,就是死得太早。



同样是十六七岁登基,崇祯却没有天启的老练,简直是个愤青。而且,崇祯大事上糊涂,小事上斤斤计较,没有个皇帝样子。



要说,早期杀掉魏忠贤还算是表面看着痛快。但到后面的一系列操作,简直是一路作死的节奏。



为了缩减经费,裁撤驿卒。不说后来导致的李自成反叛,就说驿站的作用是什么?一个维持社会稳定网络。大量社会闲散人员,被吸纳进驿站系统里,就少了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




增派军饷,用于征剿农民起义军的和对付后金。结果,军饷越增加,农民起义也越剿越多。

对大臣的充分不信任。崇祯一朝十七年,前后共有内阁首辅十八人,平均不到一年就换一个,是明朝历代之最。



都说崇祯勤政,确实。但如果方向上就错了,那勤政也就只能起到反作用。如果不折腾,真能晚点亡国,但这一通操作之后,崇祯要跑到南京去,征询意见时,连个搭茬的都没有。

崇祯到死都在说“诸臣误朕”,也算是执迷不悟了。实际上,就是他的一系列瞎折腾,让明朝提前下线。

3

这个问题就是说,如果明熹宗朱由校如嘉靖,万历般执政数十年,继续让魏忠贤的阉党存在数十年,大明王朝最后能不能避免如崇祯般上台十几年便覆灭的命运。

个人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明熹宗对于明末文官的党争,官员的扯皮是有深刻认识的。

明熹宗的上台,其实和东林党颇有渊源。明光宗驾崩后的“移宫案”,东林党人其实是出了大力的。在明熹宗登基后,对东林党人投桃报李,出现了所谓“众正盈朝”的场景。但东林党人是一群骨子里有精神洁癖的人,且同样无法逃避文官内斗的属性。明熹宗很快就发现,这群人虽然掌控着舆论,虽然一个个都有着近乎完美的个人人设,但在治国这件事情上,还真的指望不上他们。


当时朝廷的大环境是,绝大多数的官员都借着公家的事情行个人的那点恩怨,做事风气极差,这里面自然也包括了东林党。一个个挑毛病,打击政敌都是好手,但真让他们做事,却畏手畏脚,能躲就躲,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晚明各种内外矛盾突出的时局下,这样明哲保身的官场文化肯定是要出大事的。也就在这个时候,明熹宗开始扶持魏忠贤,默许甚至支持阉党的一步步做大。


魏忠贤阉党的发展壮大,一方面是朝中被东林党打压的落败官员派系新的重组,另一方面也是明熹宗借魏忠贤的手重新强化皇权的权威,更重要的是整肃官员的办事风气,重新树立在皇权下可控的强人政治格局。

不同于万历初年张居正的主少国疑,明熹宗用魏忠贤构建的强人政治格局,是皇权与宦官的再次同盟,性质类似于之前明英宗与王振,明武宗与刘瑾,只是这次魏忠贤做的更好,铺的面更广,渗透的更深。


大家千万不要有魏忠贤拿捏着木匠皇帝的感觉,你就看后来崇祯上台后轻易地将魏忠贤下课,并对阉党进行残酷的政治清算,你就明白魏忠贤及其阉党所有的权力来源是紧紧依附于皇权的,是明熹宗把魏忠贤拿捏得死死的。


不论阉党的个人品行如何,朝廷的力量开始被凝聚起来,一大群官员在魏忠贤的手底下开始做事,起码不用怕担责任,不用怕背后射来太多的冷箭,只要是魏忠贤看重的项目,有人敢做事了,并且各种资源得到了足够的支持,这就是阉党对于大明王朝最重要的积极意义。


我们反观崇祯那些年,一开始是清洗阉党,大批与魏忠贤有牵连的官员落马,这其中其实不乏大量富有才干和理政经验的官员,还有后来崇祯用人的反复,朝廷永无休止的争吵,官员的频繁更迭,这才是把病重的大明王朝彻底推向覆灭的重要推手。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4

大家好,如果想看大量历史文献,请跟我来。我带你睁开双眼,看一眼明末。

准备穿越明朝的仔细看一下数据,万一,真的穿越了呢………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大量辽民(辽东汉民)因为高淮乱辽,委官廖国泰“虐民激变”大量辽东的汉民,加入了女真部落。

生于辽,不如走于胡”致使辽东"少壮强勇之夫,亡入建州什四五",故辽东人有四大恨。辽民“则宁归建酋,不愿归于明。

“四大恨”为明天启元年(1621年)山西道御史毕佐周归纳的辽东汉人对明朝的四点不满:

“军兴以来,援卒之欺凌诟谇, 残辽无宁宇, 辽人为一恨。军夫之破产卖儿,贻累车牛,辽人为再恨 。至逐娼妓而并及张、刘 、田三大族,拔二百年难动之室家 ,辽人为益恨。至收降夷而杂处民庐 ,令其淫污妻女 ,侵夺饮食,辽人为愈恨 。有此四恨,而冀其为我守乎?

明朝善后不及致有“合营男妇数千北走”,欲逃往建州女真。”

万历年间辽东督抚梁梦龙承认“自灾虏频仍,军民逃亡者半”,而边吏张涛已看出“建州富殖,辽人久为所有”,

致使当时的巡抚山东御史翟风坤不得不发出“我辽民以役重差烦,至于无可奈何,愿随之(指女真)去,将来之忧方大耳”。

文献记载,辽人迁入人数多到建州经济承载不了。以至于努尔哈赤发文询问明朝,辽东发生了什么事情致使辽人大迁徙,强壮之人大半逃入建州,仅得老幼孤贫六七万人。”

我个人认为这才是,努尔哈赤统领的建州,能崛起的唯一重大原因。别的部落根本不具备这么多人。

而努尔哈赤将苏克素护部,萨尔浒部、嘉穆湖部、沾部、王家、额勒敏部、札库木部、萨克达部、苏完部、董鄂部、雅尔古部、安达尔奇部,窝集部,瑚尔哈部、瓦尔喀部、费优部,萨哈尔部,赵家、玛尔墩、翁鄂罗、安突卦尔佳、浑河部,哲陈部,托莫河、章佳、巴尔达、界藩、董家、俄尔浑通、珠舍哩、讷殷、佛朵河、席北、安楚拉库、哈达、璋、阿奇兰、赫席赫、鄂莫和苏鲁、佛讷赫、辉发、瑚叶、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玛察、兀尔古陈、木伦、札库塔、兀拉乌苏、雅兰、西林、额赫库伦、固纳喀库伦、萨哈廉部、阴答浑塔库啦啦路、诺洛、石拉忻、叶赫、卦勒察、乌苏哩、兴坎、珲春、夸兰等各部统一建立后金,下令于是指示大臣噶盖和学者额尔德尼二人创制文字发明了满文。

皇太极将这六十六部落统一改成满洲族,从此我国长城以北,出现了一个新的民族。

李如梅:“此贼精兵七千,而带甲者三千;此贼七千,足当倭奴十万。厥父为俺爷所杀,其时众不过三十,今则身自啸聚者至于七千,虽以十人来犯境土,即报辽东而求救。西北虽有鞑子,皆不如此贼,须勿忽。”

李登:“奴酋威行东夷,虽子弟有犯必加诛灭,故人股栗,用兵之际,有进无退。

萧一山:“努尔哈赤崛起于建州衰微之时,一战而克图伦,借复仇之名,征服邻部:败四寨联军于太兰冈,攻尼堪外兰于鄂勒珲,兵势渐强,威力日增。六年之间,克兆嘉城,取玛尔敦,栋鄂、哲陈,次第归服;苏克、完颜,拱手内向。建州统一,始北向而与海西争雄;所谓‘造攻自亳’,基础已立者矣。均势之说,出自叶赫;彼自恃其塞外雄长,借以要挟;努尔哈赤叱而不应,于是战端遂开。九部之联军既败,扈伦诸国,亦自知兵力不敌,愿乞盟好,乃内不图强,攻战频仍,坐与努尔哈赤以可乘之隙;于是扈伦之运命日蹙,哈达、辉发次第灭亡矣。布占泰以降虏而得国,反恩为仇,屡谋抗逆。大城既下,社稷为墟,只身逃亡,亦可哀已!叶赫虽赖大国之助,苟延旦夕,然唇齿势离,不绝如缕耳!且东北攻略,滨海多服;女真之大部,至是已统治于努尔哈赤一人之手。”

后金五次进关劫掠。其中萨尔浒之战,1619年(明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二月,明抵达辽东的援军约87000余人,加上叶赫兵一部、朝鲜军队13000人,共约11万,号称20万(有文献说47万)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而清军总共只有6万人。也有说4到5万人。

而清军《满文老档》记载的损失微乎其微,说后金仅仅损失了不足200人,“诸申英明汗之兵阵殁者不及二百人”,有近代有学者“估计”,清军死亡3000人。

明末,明军经过抚顺之战,萨尔浒之战,开铁之战,清河之战,辽沈之战,广宁之战,宁远之战,松锦大战,松山之战。与明朝发生大小百余次争战斗,明朝北方精锐,损失殆尽。

萧一山:“是役也,明倾天下之力,尽征宿将猛士,及朝鲜,叶赫精锐,分道深入,使之不能兼顾。而努尔哈赤以八旗六万之众,先破其一路,五日之间,全军皆败。金士卒仅伤数百人,而所获则以巨万计。明清之兴亡,此亦最大关键也。

明朝内部问题。

1.东林党问题。

东林党争的是什么?崇祯换了50个宰相,14个兵部尚书。平均3月一个宰相(大学士)。因为崇祯无人可用。因为以东林党为首的百官要的是皇权。自魏忠贤阉党一死。东林党独大,东林党一直的努力是,达到张居正时期,皇帝你可以炼丹准备飞升,木匠皇帝,蟋蟀皇帝,美食皇帝,哪怕姐姐恋,或者弄个豹房养动物养娈童。28年赌气不上朝。都可以。朝政皇帝还是别伸手了。否则御史引据历史典故,从三皇五帝到圣人之言,从祖宗家法到列祖列宗。给皇帝一顿教训。而御史以能受廷杖为荣。还如数家珍地加以炫耀。被百官尊为楷模。这些人代表是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专门用于监察中央和地方百官,这个群体的总人数长期保持在200人左右。这部分人想往上爬,想进入内阁大佬的眼里,只能冲锋陷阵。而且还能被尊为楷模,一举数得。

2.明朝惯例买官卖官问题。

明朝买官卖官,有套完整的制度,倘若考不上科举,明代中后期的富人有另一个选择,那就是「捐官」。

弘治年间( 1488-1505 )纳银四十两,就可以获得冠带,成为「义官」。「义官」在官职系统里称作「散官」,只是一种没有指派职务的虚衔。想要实际担任官职,则可透过「上马纳粟」的制度买一个国子监生的身份,等待朝廷授官,或借此身份参加科举。

「上马纳粟」或称「纳马纳粟」,是指缴纳马匹、粮草、银两等物资,换取朝廷赐予的冠带。大约在正统七年( 1442 )前后,为了弥补财政收入不足,以及奖励地方赈济,朝廷就已零星赐予散官冠带。

国子监学生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为「举监」,是指会试落第的举人经由翰林院考核通过者;二为「荫监」,是指高级官员的荫子;三为「贡监」,是指地方学校成绩优秀的生员。从此,又多开了一道捐纳的门路,称为「例监」。

《明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澄城人韩一良者,元年授户科给事中,言:“陛下平台召对,有‘文官不爱钱’语,而今何处非用钱之地?何官非爱钱之人?向以钱进,安得不以钱偿。以官言之,则县官为行贿之首,给事为纳贿之尤。今言者俱咎守令不廉,然守令亦安得廉?俸薪几何,上司督取,过客有书仪,考满、朝觐之费,无虑数千金。此金非从天降,非从地出,而欲守令之廉,得乎?臣两月来,辞却书帕五百金,臣寡交犹然,余可推矣。伏乞陛下大为惩创,逮治其尤者。

《明史》卷78《食货志》说,明朝卖官称为“纳米”,“自宪宗(成化)始,生员纳米百石以上,入国子监。军民纳二百五十石,为正九品散官,加五十石,增二级,至正七品止”。

3。皇室人口跟土地兼并问题。

明代皇家档案就是玉牒上正式收录的人数,洪武年间是5人,到永乐年间,增至127人,到嘉靖三十二年增至19611人,而万历三十二年又增至8万多人。这个玉牒记载的人,包括男女。

在明朝档案中,包括了奉国中尉这个最低皇族。只是不包括庶族,保底爵位奉国中尉,国家供养。

万历年,福王朱常洵的王庄高达1.9万多顷土地。除了河南的地几乎被搜刮殆尽外,又将湖广的4485顷零50亩土地给予了兼并。

《神宗实录》万历二年五月

○礼科给事中石应岳题:“伏见 圣祖封建诸王,敦睦九族,凡子孙胜衣以上者,皆仰食县官,恩至渥矣。迩年以来,麟趾繁衍载玉牒者四万(40000),而存者可三万(30000)有奇,岁该禄粮可九百万石计。

万历七年正月

居正又言:“今国家难处之事,无如宗室。盖国家财赋有限,宗室生齿无穷。今玉牒见存者不下万五千(15000)余位,即揭天下之赋以供之,尚不能给。况又有朝廷之经费,九边之军饷乎?

万历四十年二月

○丁丑,大学士李廷机、叶向高题:“万历三十三年, 玉牒宗支共计一十五万七千(157000)余位,今袭封新生已踰十四年,又有六十万(600000)余位矣。比之弘正等年间,不啻百倍。开局纂脩,必须设法、定限、分委、责成,谨列款以请。”

3.大航海时代对明朝辐射。

大航海时代,因为船舶技术提高,美洲银矿(墨西哥银矿,秘鲁银矿,玻利维亚银矿的发现)以及日本最大的银矿发现。(1562年到江户时代这漫长的400多年时间里,位于日本岛根县大田市的石见银矿是日本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银矿。日本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产银国,以至于当时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产自日本,日本也因此被明朝人称呼为“银群岛”。 )1545年西班牙发现南美玻利维亚的波托西山银矿,其银产量占全世界银产量一半。(西班牙通过占领的菲利宾)

大量白银走私进来,冲击明朝的银本位。日本,西班牙。只要不停采矿。就可以换走明朝的米,面,粮食,瓷器,丝绸。粮食价持续走高。白银持续贬值。

古代限制人口增长的一直是生产力,在康熙乾隆时期之前。康熙时期美洲马铃薯(也就是土豆)玉米,红薯。这些高产农作物到来之前。我们古代一直是和平时期,人口增长,增长到一定程度,然后战乱,人口减少。然后又和平时期人口增长。就这样无数次轮回。而明朝朝政瘫痪,闭光锁国政策失效。粮食也被买走,后果是灾难性的。

根据《五伦书》的记载,明初浙江德清人王轸在家书中曾说:“浙西米价极廉,白米十分一升,到了晚明,江南的米价却是越涨越高。据茅元仪的记载,在他幼年时,每石白米不过7钱银子,但到了天启至崇祯年间,已经涨到每石超过1两银子,即使贱时也达将近1两银子。

明末清初人陆衡也记载了明末米价的上涨。根据他的记载,在他幼年时,米价每石只需0.5—0.6两银子。万历三十六年(1608),米价每石才1.3两银子,即有抢米之变。自此以后,米价每石一直在1两银子开外波动。至崇祯十三、十四年(1640—1641),更因米价每石高达1.6两银子,导致“横民倡乱,抢掠纷起”。

根据《金罍子》一书所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京师米价走高,甚至出现“人相食”,时米价突然升至每石2.2两银子。

至崇祯十三、十四、十五年(1640—1642),更是遇到了明代近300年来的最高价格,米每石升至3.6两银子。

而同时涨价的还有油跟盐。

在崇祯末年,苏州一带的油价突然猛升,达到每斤70—80文钱,让时人感到“大为可骇”。(1在崇祯十六年(1643)时,清油的价格更是高达每斤0.16两银子。

明中期之前可以查阅,顾炎武词条《日知录》等等的记载:洪武十八年的规定钞五贯换米一石,银一两换米两石。自万历中期以后米价再也没有回到过六七钱的价格,都是在一两开外波动,崇祯时期,根据叶梦珠的记载是江浙米价“以二三两为常”。

米价涨到二三两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们看下文献

《明史·五行志三》(卷35)称,“崇祯元年,陕西饥,延、巩民相聚为盗。二年,山西、陕西饥。五年,淮、扬诸府饥,流殍载道。六年,陕西、山西大饥。淮、扬洊饥,有夫妻雉经于树及投河者。盐城教官王明佐至自缢于官署。七年,京师饥,

御史龚廷献绘《饥民图》以进。太原大饥,人相食。九年,南阳大饥,有母烹其女者。江西亦饥。十年,浙江大饥,父子、兄弟、夫妻相食。

在记述崇祯十三年,有如下文字,“北畿、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浙江、三吴皆饥。自淮而北至畿南,树皮食尽,发瘗胔以食。

”“瘗”,音读yì,是埋葬到地下,“胔”,音读zì,是腐烂变质的肉;已腐烂变质的人尸肉都要盗出来吃。

《明史·王宗沐传》:“ 山西 列郡俱荒, 太原 尤甚。三年於兹,百馀里不闻鸡声。父子夫妇互易一饱,命曰‘人市’。”

清 顾炎武 《钱粮论上》:“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至徵粮之日,则村民毕出,谓之人市。

”明崇祯末,河南、山东大旱蝗,草根木皮皆尽,乃以人为粮,官吏弗能禁。妇女幼童,反接鬻于市,谓之菜人。屠者买去,如刲羊豕。

郭澄清 《大刀记》第一章:“近日来,在这 龙潭 街头,竟设上了‘人市’--三岁的娃娃只换一斗高粱!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加收了“三响”

(1618年),强征“辽饷”,亩加征银三厘。

1620年,又加二厘,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九厘,计五百二十万两。

崇祯三年(1630年),又强征“辽饷”,亩加征银三厘。

崇祯十年(1637年),开征“剿饷”,每年加派银三百三十余万两。

崇祯十二年(1639年),明廷为了练兵,又加征“练饷”,每年征银七百三十余万两。

包括田赋,乃照地亩,每亩加一分,共四百八十一万一千八百余两)。以及赋役(七十万)、兵部所裁站银(五十万)、关税(二十万)、盐课(四十万)、契税(二十四万)、账罚(二十万)、典税(三万)、公费节约(一万),杂税合之二百七十八万。

三饷同时征收时加起来大概有二千一百万两白银。接近崇祯亡国后,皇帝内帑(皇帝内库也称新库)省银总量。

《甲申核真略》:“内库有镇库锭,皆五百两为一锭,铸有永乐年字,每驮二锭,无物包裹,黄白溢目。其其寻常元宝则搭包貯焉。按贼入大内,括各库银共三千七百万,金若干万。其在户部者,外解不及四十万,捐助二十万而已,此城陷后存银之大较也。呜呼,三千七百万,捐其奇零即可代二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掠,使海内骚然,而扃譎如故,策安在也?先帝圣明,岂其见不及此。徒以年来之征解艰难,将留罗雀掘鼠之备,而孰知其事势之不相及也。吁其,亦可悲也矣。”

杨士聪所说的三千七百万应该是三千七百万两,计六奇把它理解成了三千七百万锭,数字扩大了500倍。这是不对的。

同期工部侍郎赵士锦的著作《甲申纪事》中也有类似记载,“贼载往陕西金银锭上有历年字号,闻之万历八年后,解内库银尚未动者,银尚存三千余万两”。

《恸余杂记》:“闯贼西奔,括宫中得金银七千余万两,驼载而去,

《崇祯遗录》 锦衣卫佥事王世德 如李清《三垣笔记》中记载“库藏止有二千三百余金。外有加纳校尉银六百两、易钱银三百两,贮吴书办处。

《北归记》 十五日,予以缮部员外郎管节慎库。主事缪沅、工科高翔汉、御史熊世懿同交盘。……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

天灾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有,甚至黄河长江决口改道,造成大量灾民时候历史上也多了。被灾民灭掉朝代,只有明朝。

4。贡赏,市赏,岁赐,地赏,赎金问题。

明朝没有岁币,但是多了几个名词,贡赏,市赏,岁赐,地赏,赎金。

早在永乐年间时,鞑靼太师阿鲁台便于明朝建立了“朝贡贸易”,当时的鞑靼是“岁或一贡,或再贡,以为常”(《明史·鞑靼传》)。这种朝贡贸易,主要是以鞑靼朝贡、明朝赏赐的方式进行,明朝文人所谓“天朝上国”的明朝,在赏赐方面往往是极为丰厚的。

每次朝贡结束后,都有一个勘合手册,下来来朝贡家按照这个手册上的来, 东西不准送的多,因为你送的多明朝政府就要回赠更多,所以勘合手册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凭证,但是朝贡人员一般都是通过贿赂太监等手段来达到朝贡更多货物的目的。

明嘉靖二年(1523年)

日本大内氏跟细川氏因为得到勘合资格,还打了起来。

公元1619年,明朝给了林丹汗白银四千两,一年后,加赏至四万两。林丹汗遂声言帮助明朝抗击后金。

公元1628年,林丹汗西进,占据土默特、河套等地,并攻击了明朝的大同、宣府。明朝仍旧给予林丹汗“岁赐”白银八万一千两。翌年,林丹汗率大军到了延绥红水滩,要求增赏未遂,随即就纵掠了明朝边境。

《明世宗实录》),当“贡赏”往来得不到满足之后,蒙古统治者只能通过战争,意图打开贸易的大门,“庚戌之变”“土木堡之变”便是这类战争的典型表现。

嘉庆该时期,蒙古俺答汗发动了入侵北京的“庚戌之变”,掠怀柔﹑明军一触即溃,扎营于潞河东二十里之孤山(今通州东北)、汝口等处,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十九日至东直门。二十一日德胜门﹑安定门北民居皆被毁。当时俺答放回了在通州俘虏的宦官杨增,手持俺答的书信回复明廷,称“予我币,通我贡,即解围,不者岁一虔尔郭!”嘉靖皇帝最终通过大量的钱财馈赠才让其回到草原。同时答应增加贡赏,跟市赏。

大臣严嵩说: 蒙古人抢够了自己会走的。

“败于边可隐, 败于郊不可隐, 虏饱将自去” 。

隆庆时期,俺答汗又逼迫明朝签订了城下之盟,(京师城下)要求开放边市,并且明朝每年增加一些“市赏。

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春,也先最开始朝贡使团只有50人规模,贡品有羔羊,小牛,一年比一年多,最后增加到2000人,称3000人。王振按2000人给回的岁赐,也先不满意,人马应按3000计。才有土木堡之变。其目的也只是要求增加岁赐,跟贡赏,市赏。

在土木之战中,明军的参战人数,基本都沿袭自刘定之《否泰录》中的数字:“官军私属共五十余万人”,而到后人引用时,更径直略去了“私属”,只作“官军五十万”或“五十余万”,我们按《明英宗实录》中记载:“命在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在营操练者人赐银一两,兵器共八十余万。又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估计二十五万。而也先文献记载二万人。

也先还梦想将妹妹嫁给英宗朱祁镇,英宗不从。和亲,只有上位者可以将女儿嫁给你,让你叫爸爸。汉武帝嫁女给匈奴王单于,李世民嫁女给吐蕃王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按礼仪见到李世民得跪下叫爹。康熙嫁女给蒙古大汗葛尔丹,葛尔丹汗见到康熙,按礼仪需跪下称皇阿玛。如果取了也先的妹妹,英宗按礼仪需尊称大哥。

赎金

而被虏走的英宗是被杨善重金赎回来的。当然赎金问题从来不提。只说连钱皇后都献出自己的全部私财。然而也先拿到巨额的赎金后并没有放人,而是继续以英宗为“筹码”,向明朝勒索大量的土地和财富,甚至还带着他围攻北京。最后杨善,工部侍郎赵荣将英宗赎回。

割地赏赐。

北方部落之间不合,你们部落帮我打服别的部落,不光有贡赏,还有地赏,

为了酬答“朵颜三卫”的战功,把塞外的大宁都司、营州卫等地区一股脑割让给“朵颜三卫”。须知大宁都司、营州卫等,都是洪武年间朱元璋设立的防范北方蒙古骑兵入侵的重镇,却被朱棣一股脑割让给“朵颜三卫”。

参考资料:《明史》《靖难之役与兀良哈南迁》《皇明四夷考》《弇州四部稿》

“靖难初,首劫大宁兵,及召兀良哈诸酋率部落从行,有功,遂以大宁畀三卫”,“文帝从燕起靖难,使使以赂请,而兀良哈以骑来从战,有功。先是,即古会州地设大宁都司营州等卫为外边,使宁王镇焉。文帝乃移王与其军内地,而以其地畀兀良哈等”

市赏。

根据《条覆收胡马疏》记载:“虏中上等扇马一匹。拟价十二两,搭配段布官货一分,实值银八两余;中扇马一匹,定价十两,货实植银七两余;下扇马一匹,定价八两,实植银六两余。其在商民,既以故衣货,每值银七、八两,即买儿马一匹,可卖银十余两。最高五倍价格收购。

根据《简牍》记载:“承示会保任卒疏领悉,虏中所索敖剌,气者予之为当,而门下又默运机宜,绝将来之患,塞夷人之口,尤为远虑。市赏太滥,惟上谷为然,盖缘始事之初,急于招来,于节制,其流遂至于此。

5.倭寇问题。

明初,从洪武到永乐的57年间,倭患次数共为94次,年平均不到2次;永乐以后到嘉靖之前(1425~1522年)近百年间的倭患记录次数仅为17次;在嘉靖一朝的45年间,倭患次数猛增到628次,占明时期倭患次数的80%;进入隆庆后,又骤减为48次。跟明朝200年闭关锁国政策失败成一致走线。

据史料《明实录》记载,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

一股仅有六十七人的倭寇,(有文献说54人或者72人)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杭、严、徽、宁、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留都南京城下。这股倭寇暴走数千里,杀死杀伤四五千官兵,历时八十余日,才被占绝对优势数量的明军围歼。

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6月7日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的。他们上岸后一路暴走,遇小县城就攻打,遇官兵就搏杀。在《明史·日本传》里,我们可以看到,它利用用了大量的动词记载这段经历:“突犯会稽县,流劫杭州,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屠掠过泾县,趋南陵,至芜湖。烧南岸,趋太平府,犯江宁镇,直趋南京。

6.内部土司牵绊羁,糜政策问题。

明朝,只有两京十三布政司,内陆十三省也好,内陆十八省也好,当时广西,宁夏,四川,云南,贵州是否土司牵绊,羁糜政策。我个人不做任何评论。

天子守国门,国门不是在北京八达岭长城,国门在贝加尔湖,东边国门也不是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东边国门在库页岛。这国门守护的稍微有点远啊……山海关,嘉峪关,这关不是边关,是屋子里玄关?我个人不做任何评价,

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1731年),清廷剿抚兼施,收复黔省苗族4万户,辟地二三千里,几当贵州全省之半。该地区由“无君上,不相统属”到设官建治。

瞻对之役。(四川西部)乾隆十年(1745年)瞻对土司,上瞻对土司首领肯朱慑投降,下瞻对土司,班滚下落不明。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经四川总督赵尔丰奏请,重又“收瞻入川”,进行改土归流,将瞻对各土司归并,设县管理,才彻底解决了隐患。

乾隆十二年(1747年)平定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小金川土司泽旺印信,明正土司(今康定)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平定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泽旺子)却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莎罗奔侄孙),自顺治十五年(1658年),瓦寺土司十五曲诩伸,其后,杂谷、金川、木坪、明正、革布什咱、巴底等各土司平定后,大小金川这一地区废除土司制,改置州县。巩固和发展了西南地区自雍正以来“改土归流”的成果。

清廷彻底平定大小金川后,采取设立成都将军、安营设汛、去土为屯等善后措施,从军事、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对其加强控制。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元代察合台部的厄鲁特蒙古,阿睦尔撒纳。

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准部达瓦齐势力后,乾隆帝曾谕内阁:“准噶尔诸部尽入版图。曾经盛极一时的蒙古准格尔汗国灭亡。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经库车之战,叶尔羌之战,黑水之围,呼尔满大捷,和阗之战,葱岭三战,霍斯库鲁克之战,阿尔楚尔之战,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平叛大小和卓之后,天山南路底定。

7.缅甸问题。

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我们说入侵。1769年11月以缅甸称臣纳贡收场。

8.尼泊尔问题。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尔喀(尼泊尔王国)侵入中国西藏聂拉木、济咙(在今西藏吉隆县南部)等地。

下面是年限表。

乾隆元年(1736年) 镇压古州苗乱

乾隆十年(1745年) 瞻对之役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大小金川之役

乾隆十五年(1750年) 平定珠尔墨特那木札勒之乱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平定准噶尔之役

乾隆二十三(1758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 平定天山南路之役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 平定台湾林爽文

乾隆六十年(1795年)至嘉庆元年(1796年) 平定苗民起义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平定苏四十三起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平定田五起义

乾隆六十年(1795年) 平定湘黔苗民起义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 清缅战争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廓尔喀之役

乾隆五十五年(1788年)至乾隆五十六年(1789年) 清越战争。

明朝,面对的分裂的瓦剌跟鞑靼,两次统一崛起,康熙时期葛尔丹,乾隆时期察合台部的厄鲁特蒙古,阿睦尔撒纳。还有崛起的达瓦齐汗。

9.大航海时代的西班牙。后期是英国东印度公司。

1576年在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总督德桑给当时在位的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写了一封信。菲利普二世收到信件之后十分重视,命令德桑向明朝输送大量传教士用来侦查相应情报为以后的入侵明朝做好准备,

1586年4月,西班牙帝国 驻马尼拉殖民政府首领、教会显要、高级军官及其他知名人士,召开马尼拉大会,专门讨论怎样征服明朝的问题。与会者在完全赞成武力征服明朝的前提下,草拟了一份包含有个十一款九十七条内容的征服明朝具体计划的备忘录,并由菲律宾省督和主教领衔,纠集 51个显贵联名签署上报西班牙国王。

按今天对西班牙历史档案的查询,菲利普二世对征服中国一事非常认真,不仅完全接受了马尼拉备忘录的建议,还于1588年在马德里设立特别委员会,进一步从政策、战略、战术、行动方针、后勤动员和舆论宣传等方面.审查和制订了进攻明朝的详细计划。这份最终经菲利普二世亲自批准的计划书,全文十一章七十九节,包括附属图表共有数千幅。

计划首批出动西班牙军队一万二千人,另招募日本雇佣兵六千,以及大量的葡萄牙,美洲,以及菲律宾仆从部队!

英国1600年入侵印度,1757年正式殖民人口,面积可观的印度,乾隆时期访华,能不能带的是礼物而不是军舰,这需要明朝解决。

10.沙俄问题

16世纪后期沙皇伊凡四世时开始,俄罗斯开始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扩张殖民过程。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俄方称“涅尔琴斯克条约”,我们称平等条约。

尼古拉·班特什-卡缅斯基(Н.Бантыш-Каменский):假若戈洛文遵照陛下谕令赶赴边境前去阿尔巴津,中国人就未必敢逼近涅尔琴斯克,因而就可望以阿尔巴津为界。对这一延误,尽管他百般辩解,也不能辞其咎。

魏源:时察罕汗已卒,新察罕汗嗣立,知中国东方距已辽远,且限以行国,非若西北之西费雅(瑞典)、西南之图里雅(土耳其),近在肘腋,所必争也……始与我大臣索额图等会议于黑龙江……于是东北数千里化外不毛之地,尽隶版图。

加斯东·加恩(G. Cahen,法国学者):尼布楚条约的后果不久就清楚地显现出来了:中国方面是消灭了厄鲁特人,俄国方面则是发展了对华贸易。

蒋廷黻:《尼布楚条约》在我国方面所注重的是划界,在俄国方面所注重的是通商。双方均达到了目的,故此约得实行一百六十余年。照这约,不但黑龙江、吉林及辽宁三省完全是中国的领土,即现今俄属阿穆尔省及滨海省也是我国的领土。

纳罗奇尼茨基等《远东国际关系史》:尼布楚条约是清朝通过种种威胁,并通过派出为数众多的军队事先非法占领俄国领土而强加给俄国的。条约的条款反映了十七世纪清帝国在远东对俄国的军事优势。······沙皇政府以重大让步——这些让步俄国认为是暂时的——为代价,制止了清帝国对东西伯利亚的进一步侵略。

亨利·特鲁瓦亚:瓦西里·戈利琴又在一个新的领域——即外交领域遭到失败。他与中国签订的涅尔琴斯克条约规定,把黑龙江两岸割让给这个大国。这样,俄国三十多年来拥有的这条完全可以航行的西伯利亚河流便归了中国人,形成了两个国家的新边界线。在克里姆林宫很少有人了解这种割让在战略上具有的危险性。不管怎样,了解谈判进程的索菲亚,几乎未把此事放在心上。

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 Stavrianos):①边界确立在沿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一线上,所以,俄罗斯人不得不完全地从有争议流域地区撤走。作为回报,俄罗斯人被授予商业特权;两国臣民可以自由地越过边界、不受干涉地从事买卖。以后发展起来的贸易是由商队从事的,它包括了黄金和羊皮;俄罗斯人用黄金和毛皮交换茶叶。正是从中国人那里,俄罗斯人获得了日后成为其民族饮料的东西。俄罗斯人很快就成为甚至比英国人更爱喝茶的人。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编辑的《十七世纪俄中关系》(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в XVII веке),就将雅克萨之战称为中方对沙俄的武装侵略,并称《尼布楚条约》是被强加给沙俄的,还试图否定《尼布楚条约》在签订后的法律效力,从而为《瑷珲条约》等进行辩护。中国研究者对此严加批驳。

以上问题解决后,才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以及八国联军。

总是这样问题,都烦了。

5

首先说,历史没有如果。

其次,如果天启皇帝命长一些,明朝历史多延续一些年是没有问题的,自然不会那么快覆灭。

很多时候,处理事情,不是相当然,尤其一位年轻王爷(非嫡子)是面对一群政治官僚,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更多的可能的不做才不错。

天启皇帝很聪明,不理朝政,但却把皇权稳稳的抓在手里,通过通过文臣压制武将、宦官(魏忠贤)制衡文臣,从而达到政治上的平衡。

不得不承认,天启年间明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走下坡路和亡国之间本应间隔很久,但偏偏遇上了一位不懂权术的外行王爷执政,一系列看起来能够利国利民政策导致国家失去对官员分监察和制衡力量。

如果天启皇帝活的久一些,以天启皇帝的帝王权术,足以确保朝政稳定,待崇祯皇帝30岁以后再接掌皇位,自然不会那么急切变革,大明续命百年未尝不可能。当然,这种情况下,也可能天启皇帝有子嗣,并且接受正规的帝王教育,大明或许可以像武宗时期一样,重回巅峰。

只是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6

朱明朝的灭亡,是朱元璋、朱棣早定下了时间表的,只是早夜几年的事情而已。

宗室如吸血鬼,发展庞大,那有能供那么多血的寄主?

7

可能明王朝还会再坚持个十几年,但肯定也迈不过封建王朝三百年大关。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明王朝的弊病在万历末年已经积重难返,即便是天启皇帝可以多活几年,也难以阻挡大势。

明朝末年,党争激烈,天启皇帝重官宦魏忠贤打压党人也只是饮鸩止渴,虽然当下维持了朝堂的平衡,但溯其本源,制度的缺陷与官吏腐败以及最根本的土地兼并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明朝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也有人说,明朝在崇祯皇帝是都还有不止一次的翻盘机会,只是朱由检自毁长城葬送江山。

的确,明朝当时在军事上有翻盘的机会,但从制度上来看已经无药可救!

明之弊病,远非一两个名将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所能解决的

明末的军事威胁主要有两方面,一时东北清国,一是国内农民起义军。

清国之祸源与万历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养寇自重,在万历三大征耗费钱粮无数,辽东精锐损失殆尽之后明政府再无力控制建州(现东北),只能眼见清国坐大!

再说国内起义军,李自成崇祯二年起义,张献忠崇祯三年起义,二人短短几年间就聚众百万,势力雄厚声势浩大!

后者起事之因却是因为场场天灾,可谓天亡大明!

《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天灾遍布了整个崇祯一朝,即便是天启皇帝活着并且取得了当时军事上的胜利,但面对天灾有办法?

答案很苍白,天灾不断,遍地都是活不下去的人,即便是打败了一个李自成,自然还有王自成、张自成站起来!

所以,明之弊病远非一君一臣所能力挽狂澜!

8

不会,明朝后期不光是制度问题还有天灾加人祸,内忧外患,内有张献忠、李自成农民军起义,外有后金在关外虎视眈眈,就算天启皇帝朱由校命长一些明朝也会灭亡的,只是时间问题,大厦将倾,毕竟是天启也好,还是崇祯也好,都没有力挽狂澜的本事

9

不会,明朝后期是制度的问题。不是一般人能逆天改命的。朱由检性格缺陷也在哪,在给他多少年都没有用的。

把朱由检换成朱元璋同志或者是朱棣同志或许还可以,其他的明朝皇帝都不行。

10

不见得,毕竟到了天启皇帝的时候,下坡路已经很严重了,崇祯帝只是一个替罪羊而已,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寿命,国内农民起义彼此起伏,自然灾害又加重,关外的满清鞑子又虎视眈眈,何况明朝面临是两线作战,虽然明末名将辈出,但是也无法挽救明朝灭亡的惨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