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0年代的时候,我国的工农业都还很落后。工业品缺乏,农村农业科技落后,粮食产量低。没有机器设备,运输靠人工背挑,没有电,没有公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非常贪困落后。

农村生产力低,大集体生产没有优良品种,粮食产量低,没有农资化肥农药,水稻每亩3O0至500斤,土地耕种动力靠耕牛。副业生产种棉花,养生猪,由于品种落后产量低,生猪养一年才杀到5O一80斤。住房破烂有的用石片彻成歪歪扭扭。日常生活米面油土法加工石碾石磨,夜间照明是用桐油柴油或煤油,生产生活过程中全是肩挑背磨。交完公粮后口粮很少,以煮稀饭吃为主。直到7O年代后期才有杂交水稻,逐步畜牧等改良。

那时农闲时节每年十冬腊正月四个月,

都逐步全面投入修水塘库,公路电站基础建设。那时我们公社修一大型水库,灌溉五个村的良田和现在本镇饮用水。从五8年开工到七6年俊工整整18年,修筑大坝没有机器,全人工背土筑成,大坝象一坐山高,每年如此,在施工过程中大坝每天分段,如果每天某段背填土慢了,两边高起来你自然多背很多土方才能去填平。下午统一石滚压坝,满山遍野全是人,象蚂蚁搬泰山一样,基本全区劳动力全民总动员。每天步行上工地天不亮。太远的人就地扎营。现在看到那坐水利工程,是人工背出来的想都不敢想。在修渠道和取土的过程中共死了几十人。老百姓多年都对那段历史是意味生长,难忘。

他们这代人吃苦耐劳修水塘库公路没有半点怨言,劳动没有工钱是义务劳动,使尽全身力气,干劲十足,一是听党的话,二是为子孙后代造福,改变落后面貌,不再靠天吃饭和肩挑背磨的日子,他们的吃苦耐劳给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巨大推动。现在国家富强,我们应该记住那段历史。7O年代的落后情景和农民,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终身难忘。

最佳贡献者
2

70年代,我刚处于少年时期,对那时的农村有深刻的印象,依然清晰记得那时的样子。

那时的农村,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兄弟姊妹很多,不像现在兄弟姊妹不会超过俩个,而每个家庭房子紧缺,十分拥挤。而且土坯房居多,也有些明清时期的老房子,那是村里最好的房子。我家八个兄弟姊妹,包括父母奶奶十一口人,挤在不到50平米的房子里,除了厨房,只有睡房两间。那时并没有感到不适应,也许是每家的境况都如此。没有可比性,所以大家都很满足。

一年四季有干不完的活,效益却低下,很多事情在现在看来都是无效劳动。秋收冬种后,没事干,怄火土灰,挑池塘淤泥肥田,干些鸡毛蒜皮的事多了,社员很腻歪,偷懒磨洋工逐渐成风。如此,一年到头侍候庄稼,却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现在看来不可思议。

那时没有电,煤油灯照明,煤烟熏得房子到处都乌黑,白蚊帐,夏天过去变成了黑蚊帐。那时人多,很热闹。吃完晚饭,大家都聚集在晒谷场,狂聊瞎侃,倒也不觉得寂寞。

一年之中最令农民兴奋,除了过年,就数看电影,那时的电院大多是样板戏和战争片。放露天电影都是机关单位,无论路多远,都会兴冲冲地去。记得有一次到十多里远的地方看电影,看到一半停电,等了二三个小时还没来电,结果看完电影回到家里己经天放亮了。大家依然饶有兴趣地讨论电影中故事情节,并不感到疲惫。也许现代人怎么理解不了这傻傻的行为。

那个时期许多事依然很清晰,今天给大家分享那时期一些点点滴滴的平常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补充。我是达峰396。喜欢我的回答,别忘记关注点赞。谢谢!!

3

老父亲曾经在六十年末至七十年代,一直担任公社书记。本人做为知青也在农村生活过,在我印象中70年代农村的基本样子。

一,基础设施落后,道路达不到村村通

那时的乡与乡的路都是砂石路,宽4米是最宽的,晴天是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晴天一身灰,两天一身泥。生产队与农田的路更是遭,赶上雨天,进地穿靴子或赤脚。春秋往进往外运秧苗,运收获的粮食更难,牛马车打误,眈误很多时间。

二,电力紧缺,偏僻的地用油灯

距离城镇近些的乡村,基本上能用上电。种地抽水,加工粮食,农户照明基本上能用上电,但限电,超额停电。农户家照明不允许超度数。(一般家庭用灯20至40瓦。基本上没有什么家用电器用电)还经常停电。

较偏僻的山区,还有很多用油灯照明。放场电影得用汽油机发电。吃辘轳摇的井水。

三,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

一个公社,现在叫乡能几台东方红牌链轨拖拉机,(农机站)农忙支援各大队翻地,起垄等,各大队,有几台28农用胶轮拖拉机。生产小队,农田生产全靠牛马,人工劳作,集体生产,工分制,毛草房居多,生活基本上是温饱水平。

四,无家用电器,基本上无文化娱乐生活

那个年代,农家有个收音机,或半导体收音机,人们都很羡慕。电话手摇人工接线的,生产队一部。公社放映队,各大队轮流放几场电影是最好的娱乐。年轻人,为了多看几场,跟着放映队跑。农闲时,几个人凑在一起,玩点小牌,拉拉家常就是乐事了。

总之那个年代,与现在比是落后很多很多了。毕竟是四十年前的农村了。现在正直加快迅速奔小康,现在的乡村,农业生产机械代,大型机械化的全套现在化设备,种地上了无人机了。农家住楼,家有轿车,摩托车,电脑手机,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4

70年代,70年代住还有一些草房,粮食接济不上时人们吃的是稀饭和野菜,有的稀饭都喝不上,我姥姥一家在1977年还饿的闯关东呢。那年我们村走了五户,说是东北粘豆包管够!我也差点没去。人们穿的是补丁衣,我母亲是裁缝,我裤子上屁股后面一大块、两个膝盖各一个大长方形补丁,俗称三大块。有一身好衣服不走亲戚和过年过节是舍不得穿。没有缝纫机就用手工缝上旧布。出门借衣服是常事,邻居女孩串亲戚经常去我母亲那借衣服,冬天还有借大衣的。大人孩子肚子里都有蛔虫,有条件吃宝塔糖,没条件的吃畜用敌百虫,经常有人中毒。身上虱子就更多,再干净的人照样身上生虱子,衣服缝里都是白色的虱子卵。穿鞋条件好的就是解放鞋,没条件的胶皮掌子,用大车外胎割的很重,底面呈瓢形走路很不稳当。这种鞋我是没穿过,但看见很多人穿,鞋底边很大,不注意会把对面的脚肉踢坏。下地拔苗,脸朝黄土背朝天,后背的衣服出汗硬的出现白色圈圈像地图。秋天到地里就是偷萝卜吃,扒白薯吃(得找北京红那个品种脆甜),找嫩玉米吃,反正能充饥的就吃,把肚子填饱就行。至于农活更是起早摸黑,夏天起晌秋天夜战,就是这么干,白薯还冻在地里,因为大多数人是出工不出力……

5

土坯房,兰竹布衣或土布衣,穿了又穿打补丁,青年人爱穿65式军章,当时很时髦,晚上政治夜校,夏季搞双抢白天中午不休息,开整风会,下半夜鸡鸣狗吠扯晚秧,牛犁田至天亮,饿着肚子喊革命,贫下中农要“斗私批修”,紧跟毛主席,紧跟党中央,打倒地、富、反、坏、右,防止这些家伙破坏农业生产,让贫下中农受二遍罪,其实双抢和秋收过后几个月都肚子饿得呱呱叫。

6

正常经历过,记忆满满的,回忆起来:有快乐,有心酸,有饥饿,有幸福...一串串的往事,一堆堆似回味,犹然又在眼前。

打谷场上麻雀多,儿童时,奶奶扎笼子,我养小麻雀,食物缺,每天一小酒盅米,一小酒盅水,偶尔把盐菜缸里蛆虫捞起来喂!养得快通人性,结果被大爷家的猫偷吃了,流了三天泪,

夏天雨多,缺伞,缺雨衣,缺雨鞋,打个响雷就下雨,上学顶个麻袋跑着去,泥巴飞满全身,全村都是泥土路!

冬天雪多,衣服不多,棉袄棉裤直简子,又没秋衣秋裤,风灌得全身贼冷,双手双拢在袖简子里,青鼻涕横流,时不时举起袖简子揩一下,袖面油光发亮。

晚上很少有电,一刮风断电,家家备着煤油灯,母亲和大姐的任务是灯头下捉虱子,全家衣服挨个儿过一遍,农村人都有这东西,屁股大脑袋小,扎在衣缝里“虱子下已只,已只没嘴吸见人的骨髓”农村原话。

农村吃饭~很时髦的话叫“捞干的”实话说干的很少,干粮也少,馒头费面,很少吃,红薯多,咸菜多,多吃点耐饥!每家全年五六斤棉花油,炒菜里见不到油星子,肉片过年才能见到,又几乎全包在饺子里,另炒两菜,炒豆腐,炒粉条,吃得人肚皮撑起来!

农村劳力工,一出勤,两送饥,送的是咸菜,米饭,加炒面!很能吃,每一份不下三四斤,当然还是干的少!汤汤水水一肚,出头汗,再洒泡尿,肚子空了一大半。

庄稼长得好,公粮交得多,支援城市与工业用粮,剩下来才分给社员。到头来还是吃不饱!(农民的苦自己知道就行!)

算了!不说啦。


7

依稀记得,七十年代,农村生活,泥墙瓦顶,家中隔墙,一片漆黑,超于墨汁。每到烧火,煮饭生活,家家户户,袅袅炊烟,一道景观。那个时代,社会落后,没有电器。草木煮饭,没有烟囱,烟熏火了,气都难喘,眼睛熏湿。生活质朴,简简单单,粗茶淡饭,但很快乐。绿色食品,夲地土猪,家乡特产,自给自足,能吃就吃,能用就用,缝缝补补,能穿就穿。那个时代,人很单纯,日落而歇,日出而作,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心想不多,没有奢望,吃饱肚子,一无所有,一样不想,感到自豪,感到快乐,感到满足。居住拥挤,生活条件,十分简陋,十分艰苦,猪圏离人,离得很近,人畜不分,隔席而吃,听到响声,秋暑季节,天气炎热,臭气熏天。一晚睡觉,没有蚊帐,蚊盯虱咬,昼夜难熬。乡村道路,高低起伏,弯弯曲曲,羊肠小道,雨淋陷脚。民风纯洁,民俗良好,立场坚定,听党的话,为国交粮,免费无偿,艰苦一生,无怨无悔,感恩社会。

8

七十年代的农村模样,在记忆的画廓上占首要地位,做梦还经常在那熟悉的小街胡同捉迷藏。那时村里唯一的大街,在村中央弯弯曲曲,从村东延长至村西,说是大街其实不如现在的小胡同宽,总觉着很长。

弯沿崎岖的大街,分支出很多窄小的胡同,这些胡同如同蚯蚓一样,弯盘在东西南北村中,有的畅通,有的一半,有的是宽是窄断断续续,象走进迷宮一样,找不到走出的路。街路高低不平,沒有专人维护,顺其自然雨冲风刮,地面坑坑凹凹,下雨天一脚泥,刮风天一身土。沿街和胡同口,各家栓养牲口遍布全村,牲口的粪便,加上散养的鸡鸭鹅狗,随地大小便,冬天还能忍受,一到夏天至初秋,一股臭味刺鼻难闻,令人作呕。各家草坯房屋高低大小不一,任意建造,房前屋后,柴草垛乱堆乱放,一旦失火牵连全村。

白天能出工的劳力们,下地挣工分,剩余五十五岁以上,就属老人了,沿街两旁胡同口处,聊天捉蚤子。到了晚上一片柒黑,除了生产队部记工分嚷吵外,全村死一般的寂静。农民生活更不用介绍,地瓜窝头咸菜一年不换样,到年除夕夜一饨水饺就算改善生活,平常谁家煎个鱼,一半个村香,人们羡慕淌口水。精神食粮去了广播小啦叭外,就是一年几场重复样扳戏电影,再就是互相起外号逗闷子。

那时唯一让人难忘的是,人们心底善良,一人有难全村帮,邻居们团结和气,不争不斗,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不存在欺穷爱富,勾心斗角,都喜喜哈哈的过日子。

9

70年代的农村还是很落后的,各方面条件很差,农民生活很苦。

住房大多数是泥坯房,青色的小瓦,一到下雨天,很多人家就发愁,滴滴嗒嗒地漏水,找个脸盆接着,有时要冒着雨,上房顶盖上块塑料布。

那时农村实行集体生产制度,每个村分几个生产队,土地归生产队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集体劳动,每天挣工分,年底根据工分多少,分配粮食花生等,现金分不了几个,一个工分能值五六分钱。

那时的农业机械很少,村里有台20马力拖拉机就不错了。大部份农活都靠人力完成,收割小麦用镰刀,收获玉米用小镢刨,往山上运农家肥靠小独轮车推,麦子、玉米棒子也靠小车推。一年夏秋两个收获季节,能把人累个半死。

那时的化肥很少,尿素也不好买。地里农作物用每户养猪的圈肥,秋收之后农闲时间,开始积绿肥,用麦秸麦糠青草等混合后发酵,等第二年再用,那时的农作物真是属于绿色产品,大可放心食用。

那时农民除了劳动之外,没有什么大事,是不允许出县出市的,必须出去的,需要开证明,拿粮食到指定地点换粮票,否则你出去吃饭,人家也不卖给你。

没有经过那个年代,是体会不到那时的辛苦,如今的年轻人听老人说起当年的日孑,还是一脸的疑惑,似乎有些不可理解,珍惜当今的美好生活吧,奋斗才会有希望。

10

问:你还记得70年代农村的样子吗?

七零年,虚岁十五,在村里中学上初中,那时农村上学没暑假,夏天上午上课,下午放学回家,背起筐子去给猪打菜,绕过小池塘,在池塘边的大柳树下玩一会,也是等伙伴,四五个伙伴到齐,就奔南大洼进发了。

途经四队的瓜地,本家二爷在瓜棚看瓜,因刚看过电影《列宁在十月》,二爷长得很像列宁,我们都跟他叫列宁二爷,他还很高兴地答应。

我们说笑着,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年人过来问路。那时自行车在农村还很少,这人骑车出门一定是去办事情。

跟二爷玩一会后,就要过沟去打菜了。刚要过沟,前面的小文喊了一声"大书包″!见沟边扔着一个书包,小文拾起来,里边有三个糖饼,那时农村缺少白面,一年也吃不上几顿烙饼,更何况还是加糖的。我们五个人很馋,就给分着吃了,光把一个空书包给了小文。

过了沟,分散开在地里打菜,棒子地沒过了人,都不爱往里面钻,就在地边挖曲麻菜。

本村二队的社员崔老哑在沟里给队里牲口在打草,这时,路上又过来一个骑车的问路,但怎么喊叫崔老哑也听不见。这可把小文吓坏了,以为是丢书包糖饼的找回来了,背起筐就钻进了棒子地。

我们也有点害怕,因为我们把糖饼给人吃光了,人家要拿什么赔?我们也钻进了棒子地。

那骑车的人不是丟饼的那个人,喊了半天老哑也不答应,悻悻的骑车走了。我们这才钻出了棒子地,再找小文,找不到了,早跑过了高压线以南了。

日头快落的时候,小文才从棒子地钻出个头来,慌慌张张地问:"走了吗″?

把人家出门带的干粮糖饼给吃了,就把我们吓的不知怎么躲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